裂缝控制范例6篇

裂缝控制

裂缝控制范文1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1裂缝的性质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以及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干缩裂缝

烧结粘土砖,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KG-*2]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KG-*2]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KG-*2]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KG-*2〗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屋顶圈梁下出现的水平缝和水平包角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空腔墙内外叶墙用不同材料或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这种情况一般外叶墙裂缝较内叶墙严重。

1.3温度、干缩及其它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面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以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对砼砌块、灰砂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砌筑砂浆、注芯材料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仍沿用粘土砖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必然造成墙体出现较严重的裂缝。

2砌体裂缝的控制

2.1裂缝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墙改、住房商品化的进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的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建筑物的质量低劣,如墙体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或官司也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特别是新材料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工程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因为这涉及到新型墙体材料的顺利推广问题。

2.2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

实际上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此处提到的墙体裂缝宽度的标准(限值),是一个宏观的标准,即肉眼明显可见的裂缝,砌体结构尚无这种标准。但对钢筋砼结构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主要是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如裂缝宽度对钢筋腐蚀,以及外部构件在湿度和抗冻融方面的耐久性影响。我国到现在为止对外部构件(墙体)最危险的裂缝宽度尚未作过调查和评定。但根据德国资料,当裂缝宽度≤0.2mm时,对外部构件(墙体)的耐久性是不危险的。

对砌体结构来说,墙体的裂缝宽度多大是无害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还涉及到可接受的美学方面的问题。它直接取决于观察人的目的和观察的距离。对钢筋砼结构,裂缝宽度>0.3mm,通常在美学上是不能接受的,这个概念也可用于配筋砌体。而对无筋砌体似乎应比配筋砌体的裂缝宽度标准放宽些。但是对于客户来讲二者是完全一样的。这实际上是直观判别裂缝宽度的安全标准。

3现有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实用方法,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从防止裂缝的概念上,形象地引出“防”、“放”、“抗”相结合的构想,这些构想、措施有的已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一些措施也引入到《砌体规范》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砌体结构裂缝仍较严重,纠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3.1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长期以来住房公有制,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尚无结构安问题,不涉及到责任问题。

3.2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

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GBJ3-88的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第5.3.1条:对钢砼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可采取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未考虑我国幅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度、湿度的巨大差异和相同措施的适应性。二是第5.3.2条: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从规范的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见,它主要取决于屋盖或楼盖的类别和有无保温层,而与砌体的种类、材料和收缩性能等无直接关系。可见我国的伸缩缝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因建筑过长在结构中出现竖向裂缝,它一般不能防止由于钢砼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

由此可见,《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如温度区段限值,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而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砼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因为如果按照砼砌块、硅酸盐块体砌体的干缩率0.2~0.4mm/m,无筋砌体的温度区段不能越过10m;对配筋砌体也不能大于30m。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预防和控制墙体开裂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变形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而是在单墙上设置的缝。该缝的构造既能允许建筑物墙体的伸缩变形,又能隔声和防风雨,当需要承受平面外水平力时,可通过设置附加钢筋达到。这种控制缝的间距要比我国规范的伸缩缝区段小得多。如英国规范对粘土砖为10-15m,对砼砌块及硅酸盐砖一般不应大于6m;美国砼协会(ACI)规定,无筋砌体的最大控制缝间距为12-18m,配筋砌体控制缝间距不超过30m。二是在砌体中根据材料的干缩性能,配置一定数量的抗裂钢筋,其配筋率各国不尽相同,从0.03%~0.2%,或将砌体设计成配筋砌体,如美国配筋砌体的最小含钢率为0.07%,该配筋率又抗裂,又能保证砌体具有一定的延性。

关于在砌体内配置抗裂钢筋的数量(含钢率)和效果,是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用钢量和造价的增幅问题。

4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

本文在综合了国内外砌体结构抗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更具体的抗裂构造措施。它是对“防”、“放”、“抗”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或综合应用。该措施已反映到我院为大庆油田砌块厂编制的《砼砌块建筑构造图集》中。

4.1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4.1.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

4.1.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4.1.3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

4.1.4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4.2.1设置控制缝

4.2.1.1控制缝的设置位置

(1)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

(2)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

(3)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

(4)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

(5)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

(6)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

(7)控制缝作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

4.2.1.2控制缝的间距

1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

2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

3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4.2.2设置灰缝钢筋

1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

2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

3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

4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

5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6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

7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

8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

9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

10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

11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6m;

12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3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1.在楼盖处和屋盖处;

2.墙体的顶部;

3.窗台的下部;

4.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

5.配筋带的钢筋,对190mm厚墙,不应小于2ф12,对250~300mm厚墙不应小于2ф16,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

6.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

7.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

8.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

9.对地震设防裂度≥7度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200mm,配筋不应小于410;

10.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3也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如场地土及地震设防裂度、基础结构布置型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综合采用上述抗裂措施。

参考文献

〔1〕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裂缝控制范文2

关键词:荷载裂缝 抗拉强度 塑性收缩

目前对裂缝问题,是混凝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基本都是从结构裂缝的扩展开始引起的。从目前来看,设计上对裂缝有一定范围,裂缝宽度不同,有结构不同的控制标准,裂缝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如何把裂缝宽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使我们免遭经济损失。本文会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桥梁裂缝产生原因浅析

(一)荷载引起的裂缝

桥梁在常规静及次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称为荷载裂缝,可分为直接应力裂缝和次应力裂缝两种。

1.直接应力产生的原因有:

①设计阶段:计算模型不合理;安全系数不够;荷载计算失误等。②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堆放施工机具、专业知识不牢固等。③使用阶段:天气原因,人为原因。

2.次应力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①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计划不符,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开裂。②桥梁结构中经常要开槽、凿洞、设置牛腿等,受力构件挖孔之后,力流会产生绕射现象,在孔洞附近密集,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在实际工程中,次应力裂缝是产生荷载裂缝的常见原因。

(二)温度引起的裂缝

1.年温差。一年四季温度不断变化,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桥梁的纵向位移产生。

2.日照。桥面板、主梁或桥墩侧面受太阳曝晒后,温度会大大高于其它部位,导致局部的拉应力较大,出现裂缝。

3.突然降温。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导致桥梁混凝土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造成应力变化而出现裂缝。

4.水化热。水泥的水化放热,导致温度升高,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三)收缩引起的裂缝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二种情形。

1.塑性收缩。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此时水泥的水化反应剧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现象,混凝土发生失水收缩,塑性收缩产生的量级一般很大,若骨料在下沉过程中受到钢筋的阻挡,便可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2.缩水收缩(干缩)。由于缩水表快内慢,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承受的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即会产生收缩裂缝。

3.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结构开裂。

4.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钢筋周围的混凝土碱度降低,使钢筋周围的氯离子含量增大,使钢筋中的铁离子氧化反应,氧化后体积比原状体积增加2~4倍,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同时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透到混凝土表面。

5.冻胀引起的裂缝。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会出现冰冻现象,使混凝土的膨胀力加大,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最终引起裂缝出现。

6.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配置混凝土用的材料如果质量不合格,亦会导致结构产生裂缝。

7.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易产生纵向、横向、斜向、竖向、水平、浅表、深进和贯穿等各种形式的裂缝。

二、保证混凝土质量及控制裂缝的措施

桥梁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温度、沉缩及抗拉,在施工过程中用一些措施控制裂缝的产生。

(一)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选择合适的水泥和严格控制好水泥用量;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泥量;选择适当的外加剂和合适的配合比。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用量的外加剂,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能控制浇筑间隔不超初凝时间;增加适当的预埋件。在基础面筋上可加设铁丝网或小直径的钢筋网,用于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抗裂性;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

(二)施工的温度控制措施。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拌合混凝土时用水将碎石冷却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2.夏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做好散热;3.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进行内部的降温;4.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桥梁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最宜选在春秋季节施工,浇筑混凝土时最好不要让混凝土在太阳下直接爆晒;5.控制好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急剧的温度梯度;6.加强混凝土的测温工作。

(三)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产生梯度;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设法使混凝土施工期间的最低温度不低于使用期的稳定温度;防止老混凝土面的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要想最大程度的控制桥梁裂缝带来的危害,就要充分的了解桥梁施工,施工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以及注重后期的保养,同时还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希望对以后桥梁施工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石利松,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方法 [J],河南科技2007(15)

裂缝控制范文3

关键词:楼板裂缝;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浇混凝土楼板已取代了预应力空心楼板形式,它解决了预应力空心楼板拼缝裂缝的质量通病,加强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可是,近几年,在施工过程中,有一部分现浇结构又出现了裂缝的情况,又以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居多。而产生裂缝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所以,找到原因并加以控制,才能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而保证工程质量。

一、楼板裂缝的划分

(一)、按种类划分

1、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由于材料自身收缩而形成的裂缝。

2、温差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此类裂缝都集中在屋面板和建筑物上部楼层的楼板上。

3、结构裂缝

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预制多孔砖改为现浇板后,墙体刚度相对增大,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化处,往往产生一些结构裂缝。

4、构造裂缝

现浇楼板厚度一般为80mm—100mm,电气设计中将暗埋管线均敷设于楼板内,使凡有管路敷设的混凝土部位保护层厚度减薄,易出现构造裂缝。

(二)、按出现裂缝的时间划分

1、施工期间产生的裂缝 2、使用期间产生的裂缝

二、裂缝产生的原因

施工操作问题是造成楼板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

1、模板工程施工的原因

(1)、由于工期短,加之模板配备数量不足,出现非预期的早拆模,模板拆除后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规范要求,导致翘曲增大,引起裂缝。

(2)、模板支撑体系未经计算或水平、竖向连接杆设置不合理,造成支撑刚度不够,当混凝土强度未达到一定值时,由于楼面荷载的影响,模板支撑变形加大,使混凝土楼板中间下沉,楼板产生超值翘曲,引起裂缝。

2、钢筋工程施工原因

模板的四周支座处钢筋、板的四角放射形钢筋或阳台板钢筋均应按负弯矩钢筋设置在板的上部,但有些工程上述钢筋的绑扎位置不正确;或绑扎位置正确而未设置足够的小支架将其固定牢固;或前两者均符合要求,但在混凝土浇筑时,操作人员随意踩踏钢筋,使这些钢筋落到了下面,混凝土浇筑后钢筋保护层变大,板的计算厚度减少,楼板受力后出现裂缝。

3、混凝土施工原因

(1)、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即无控制板厚的工具,也未做有效的标高标记,而是凭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感觉,因此很难保证板的厚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当板的厚度小于这些要求时,容易导致出现裂缝。混凝土浇筑后未用木抹压抹收光,使混凝土表面的抗裂减弱,易造成板面龟裂。

(2)、混凝土施工完毕后,楼面混凝土的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同样十分重要,特别是早起的养护可避免表面脱水减少混凝土初期收缩裂缝。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养护,并建议采用噴养液进行养护。

三、防止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方法

根据对混凝土楼板裂缝原因的分析,可以针对实际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几项防止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方法:

(一)、施工控制方法

1、模板支撑体系控制方法

(1)、保证施工模板数量,按规定时间拆模,杜绝非预期的早拆模造成模板翘曲增大,而引起的裂缝。

(2)、保证模板的刚度,模板支撑体系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除了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要保证整个模板体系的稳定性,支撑立杆的间距一般不大于900mm。

2、钢筋绑扎控制方法

对于板周边支座处的负弯矩钢筋、板四角的放射形钢筋和阳台板钢筋绑扎时应位置正确。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在板周边支座处的负弯矩钢筋、板四角的放射形钢筋和阳台板钢筋范围内搭设上人跑道和操作平台,以方便施工人员站立操作施工。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踩踏钢筋或站在钢筋上施工作业。

3、混凝土施工控制方法

(1)、保证楼板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并应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控制楼板厚度。在振捣混凝土前应设置表示板厚的标示牌,施工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标示牌控制板厚。严格控制用水量,混凝土浇捣时,必须在规定的坍落度条件下施工,严禁随意在混凝土中加水,以防止混凝土离析,影响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终凝前必须用木抹子进行两次压抹处理,以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裂能力。

(2)、混凝土养护应充分。混凝土浇筑12小时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养护,浇水养护期不得少于7天,对掺用终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养护期不得少于14天。后续工序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连续浇水养护不受影响。当不能保证浇水养护时,必须用塑料薄膜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防止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过快。

四、总结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出现的种类很多,而造成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实践证明,做好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控制工作,做好工序交接的把关,排查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就可以有效的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

参考文献

裂缝控制范文4

关键词:积混凝土;裂缝;缩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6.0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9166(2010)011(C)-0078-02

为了降低经济损失,我们要减少和控制裂缝的出现。那么如何控制好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问题呢?下面就某发电厂储灰库基础台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加以阐述。

概况:

某发电厂装机容量为2×600MW燃煤电厂,储灰库基础台板长32.455米,宽12.80米,厚为2.5米,埋深3.5米,混凝土量为1038.65立方米,设计混凝土标号为C25混凝土。设计要求储灰库基础台板必须混凝土整体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

一、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一)温度裂缝

1、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混凝土结构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混凝土内部膨胀高于外部,此时混凝土表面将受到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这种温差一般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的范围内发生,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二是由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引起的,当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在约束地基上时,又没有采取特殊措施降低,放松或取消约束,或根本无法消除约束,易发生深进,直至贯穿的温度裂缝。

2、温度裂缝形成的过程:一般(人为)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初期裂缝――就是混凝土浇筑的升温期,由于水化热使混凝土浇筑后2~3天温度急剧上升,内热外冷引起“约束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引起裂缝。二是中期裂缝――就是水化热降温期,当水化热温升到达峰值后逐渐下降,水化热散尽时结构的温度接近环境温度,此间结构温度引起“外约束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引起裂缝。三是后期裂缝,当混凝土接近周围环境条件之后保持相对稳定,而当环境条件下剧变时,由于混凝土为不良导体,形成温度梯度,当温度梯度较大时,混凝土产生裂缝。

(二)沉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沉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密实,沉实不足,或者骨料下沉,表层浮浆过多,混凝土浇筑后,没有及时抹压实(特别是初凝前的二次拌压),且表面覆盖不及时,受风吹日晒,表面水份散失快,产生干缩,混凝土早期强度又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而导致开裂。

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采取的措施

(一)选择合适水泥和严格控制水泥用量

优先采用高标号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选用低热水泥,减少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升,降低混凝土所受的拉应力。

该项目根据设计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二)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泥量

选用10~40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0mm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0~3.00的中砂(通过0.315n凹筛孔的砂不少于15%,砂率控制在40%~45%)。砂、石含泥量控制在2%以内,并不得混有有机质等杂物,杜绝使用海砂。

该工程选用骨料级配选用:10~30mm连续级配碎石,细度模数2.70的中砂,中砂含泥量小于2%,碎石含泥量小于1%。

(三)选择适当外加剂

可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用量外加剂,如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一般在施工中采用缓凝型泵送剂,延缓混凝土的凝结硬化速度,充分利用外加剂(特别是缓凝剂)的特性,适时增加抹加次数,消除表面裂缝,特别是初凝前的抹压,这对消除混凝土表面裂缝十分有效的。

该工程采用缓凝型泵送剂是锦州万达NF-4泵送剂,效果良好。

(四)选择优化配合比

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严格控制砂石质量,降低水灰比,并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和外加剂等,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降低混凝土温升,从而可以降低混凝土所受的拉应力。

该工程使用配合比为:配合比编号NEPC-TJ-PHB-045,泵送混凝土C25级水泥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P.S32.5),水泥用量为350kg/m3;粉煤灰用量91kg/m3;

细度模数2.70的中砂,中砂用量为770kg/m3;

10~30mm连续级配碎石,碎石用量为1012kg/m3;

缓凝型泵送剂为锦州万达NF-4泵送剂,掺量8.8kg/m3;水灰比0.4。

(五)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大体积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泵送过程中,常会发生输送管堵塞故障,故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十分重要。须合理选择泵送压力,泵管直径,输送管线布置应合理。泵管上须遮盖湿麻袋,并经常淋水散热。混凝上中的砂石要有良好的级配,砂率宜在40%~45%间,水灰比宜在0.4~0.55间,坍落度宜在150~180mm间。

该工程混凝土坍落度为165mm。

(六)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最好选在春秋季施工,以降低入模温度,即使在夏季施工最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入模温度,再者浇筑混凝土时最好不要让混凝土在太阳下直接爆晒。施工过程中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自来水预可先放入地下蓄水池中降温。该工程施工季节在秋季,混凝土入模温度25℃。

(七)加适当预埋件

在混凝土易裂缝部位埋设应力应变传感片,直接测试拉应力,以便更直接控制混凝土(调节保温保湿养护条件,保证温度梯度),确保混凝土不产生裂缝。在基础表面钢筋上加设铁丝网或小直径钢筋网,以提高混凝土表面抗裂性。

该工程在混凝土内部加入两层温度分布筋,由底板下起每0.80米高度设置一层,钢筋直径16mm,纵横间距200mm。在基础表面钢筋上加设小直径钢筋网,钢筋直径6mm,纵横间距200mm。以提高混凝土表面抗裂性。

(八)改进施工技术

施工时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抹压、养护。由于钢筋是热的良导体,易产生大的温度梯度,这是裂缝产生的一个主要环节。同时加强初凝前的抹压,以消除初期裂缝,并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九)加强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应尽快回填土,土是混凝土最好的养护材料之一。目前这是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的最有效方法,对预防裂缝是非常有益的。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且可大大缩短养护周期。

本工程混凝土养护保温工作是在混凝土四周及上表面覆盖一层塑料布一层棉被,取得良好的效果。

(十)加强技术管理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在施工前,一定要加强预测,并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落实施工方案。

裂缝控制范文5

关键词:泵送;结构裂缝;控制

1. 概述

在建设工程领域,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质量问题。特别是随着泵送混凝土在现浇结构中应用,薄壁结构的梁板、墙板结构、梁等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情况出现日趋增多的趋势。它往往带来不少质量问题甚至影响结构安全,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 产生裂缝的直接原因

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实测研究发现:大量裂缝的出现,并非与荷载作用有直接关系。这种裂缝更多是由于变形作用引起,包括温度变形、收缩变形及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变形。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采用泵送施工工艺后,混凝土从过去的干硬性,低流动性,现场搅拌转向集中搅拌,转向大流动性泵送浇注。从泵送工艺要求,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用量增加,水灰比增加,砂率增加,骨料粒径减小,用水量增加等导致收缩及水化热增加。

现在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比过去提高很多,这是技术进步。但,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不断提高,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其中之一就是,水泥标号提高,水泥用量增加,细骨料及粗骨料粒径偏小,砂率偏大等都使水化热及收缩增加,致使现浇结构的梁板、墙经常出现裂缝。从调查分析来看,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混凝土强度较低(C25左右),梁板、墙较少出现结构裂缝,而下部结构混凝土强度较高(C35左右),梁板、墙较易出现结构裂缝。现场搅拌混凝土结构较少出现裂缝。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过分强调加快工程进度,要求过高的早期强度。为了满足早期强度的需要, R型水泥备受青睐。施工经验表明,用R型水泥,早期强度增长快,早期水化热集中、混凝土硬化快,为了改变这个难题,则只有增大水灰比,增加水泥用量,这样混凝土早期开裂的风险大,特别是夏季及多风季节施工较易开裂。

结构规模日趋增大,结构形式日趋复杂,超长超厚及超静定结构成为经常采用结构形式并采用现浇施工,这种结构形式有显著约束作用,阻止了结构内各构件的自由变形,其对于各种变形作用必然引起较大约束应力。

外加剂及掺合料种类繁多,各生产厂家及试验检测单位的试验资料并不严格,有许多外加剂严重的增加收缩变形,有的甚至降低耐久性。

3. 混凝土的部分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混凝土的收缩及水化热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认为混凝土是具有大量孔隙的材料。水份蒸发引起孔壁压力的变化,导致混凝土体积的缩小。混凝土内除了少部分水提供水泥水化的需要,其余大部分水分都要蒸发掉,收缩变形同时发生,最终收缩完成的时间大约20年,但其主要部分的收缩是在最早的1~2年内。由于近来水泥活性和强度等级的增加,收缩量显著增加,并且拖延时间较长。影响收缩的因素很多,如水泥品种采用矿渣水泥比变通硅酸盐水泥水化热低了,但其收缩约大25%。遇到超厚的大底板或大块式基础,则水化热起控制作用,宜选用粉煤灰水泥或矿渣水泥,所以,应根据截面的厚度分别选用不同品种的水泥。其次水泥颗料越细,活性越大,标号越高,用量越多,其收缩越大。

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的收缩影响很大,养护14天的收缩比养护3天的收缩降低约20%。环境的相对湿度越高,收缩越小,许多结构所处的环境湿度波动很大,如最低30%-40%,最高达80%-90%。环境温度越高,风速越大,收缩越大,高空浇灌容易引起开裂。

混凝土的配筋对于收缩值起一定的约束作用,与配筋率的高低有关,但是按目前构造配筋率的情况看来,降低收缩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极限拉伸

泵送混凝土浇注后,其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都随着时间而增长,但增长的速率,抗拉滞后于抗压,水泥标号的提高及水泥用量的增加,对抗压强度增长较为显著,而对抗拉强度较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混凝土中的较大含泥量及其它杂质可以明显地降低混凝土的抗拉性能,有的混凝土骨料中混入了有害膨胀物引起混凝土的崩裂,因此要求泵送混凝土必须遵循“精料供应”的原则。合理的配筋,特别是构造配筋,细一点密一点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4. 裂缝控制设计原则与防范技术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与无害的界限由结构使用功能决定的。可以通过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综合技术措施将裂缝控制在无害范围内。

合理选择结构形式,降低结构约束程度,对与水平构件梁、板、墙等采用中低强度混凝土,尽可能的不采用R型水泥,加强构造配筋,如板顶部的受压区连续配筋,板的阳角及阴角配置放射筋,梁增加腰筋间距不大于200,主筋采用细而密的方法配置,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

优选有利于抗拉性能的混凝土级配,尽力减小水灰比、减少坍落度、降低砂率增加骨料粒径,降低含泥量及杂质含量;

选用影响收缩和水化热较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并正确使用膨胀剂等外加剂。墙板裂缝通常在入模后4小时左右出现,故应严格控制好膨胀混凝土的入模时间,以防膨胀剂失效等;

采取适当的施工方法。如,采用泵送混凝土的现浇梁、板、墙结构,其混凝土的浇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混凝土收缩得到控制;对于超长结构可采取增设后浇带或增设施工缝的方法施工;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技术,尽量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等。

5. 结束语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情况,但通过对产生裂缝的原因和砼本身特性的分析,只要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就可以尽量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保证工程质量和结构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新平;王晓翠;杨春林;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裂缝控制范文6

关键词:工程结构 裂缝成因处理方法

Abstract: build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different degree and the form of cracks appear in the process, is a quite common phenomenon. Although structur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strength of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but most of the projects using standard is controlled by the fracture. Cracks i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can bring many to live user panic, even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cracks is unsafe, so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cracks, for structural engineers is a must face and a subject of nots allow to ignore.

Keywords:Engineering structure fracture Process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一、裂缝的主要成因:

1、由外荷载的直接应力,即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裂缝。

2、由外荷载作用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因为许多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常规计算模型有出入,从而引起次应力。

3、由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结构由温度、收缩和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原因引起的裂缝。这种裂缝起因是结构首先要求变形,当变形得不到满足引起应力,当应力超过一定数值引起裂缝。

二、裂缝的形式:

裂缝按其形状分为表面的、贯穿的、纵向的、横向的、上宽下窄、下宽上窄、枣核形、对角线形等等,裂缝形式与结构受力状态有直接关系,一般裂缝的方向同主拉应力方向垂直,但在砌体结构中结构物的变截面处,剪应力可能同裂缝平行。

三、在砌体结构中,几种常见裂缝的特点、原因及处理方法:

(一)、温度裂缝

1、特点:砖墙温度裂缝一般有如下规律:(1)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阴轻;现浇重,预制轻,且这类裂缝与温度变化有关。(2)砖墙温度裂缝也随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形状。例如在内纵墙,内横墙上多数呈现正八字状,少数为倒八字状,在山墙或伸缩缝处多呈现水平裂缝,且多发生在圈梁下部。在外纵墙多数在窗口处形成斜裂缝或水平缝,形状多呈枣核缝或楔形缝等。

2、原因:屋面保温层,隔热保温性能差;砖墙砂浆强度等级较低;砌筑质量差;结构构造处理不当(如采用半圈梁);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

3、后果及影响:温度裂缝较严重时将削弱墙体的整体性,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处理方法:如果保温层不满足规范要求则应重新施工,墙体裂缝一般采用钢筋水泥砂浆(即夹板墙)对墙体进行加固。

(二)、地基下沉裂缝(因地基下沉引起的裂缝比较复杂,形状各异)

1、特点(一般规律):下层多上层少;纵墙多横墙少;外墙多内墙少;斜向多竖向少。

一般民用建筑中最容易产生斜裂缝的部位有:(1)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地基不均匀下沉的房屋。(2)层数不等的建筑一般产生在低单元墙上靠近高单元附近。(3)平面较复杂时,多在转角附近,斜裂缝的倾斜方向都是由沉降大的一边自上而下向沉降小的一边发展。

2、原因:地基不均匀下沉;房屋过长未留缝,沉降不均;平面复杂,转角较多;高低层相差大未留沉降缝;荷载分布不均匀;使用不当地基浸水或地下水位上升(多发生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施工质量低劣。

3、后果及影响:因地基沉陷造成墙体开裂,降低了墙体的承载能力,破坏了砖墙的整体受力性能,对抗震不利,严重者将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4、处理方法:找出地基下沉和墙体裂缝的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建筑物继续下沉,并将裂缝墙体进行加固处理。

(1)防止建筑物继续下沉的方法:加固地基及基础(用桩支托基础;扩大基础底面积;用旋喷桩或矽化法加固地基等);消除造成基础下沉的诸因素(切断浸水源;减轻外加荷载等)

(2)墙体加固处理方法: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封闭;用混凝土块体嵌固;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夹板墙)。

(3)设计阶段注意事项:建筑物形体力求简单,减少高低变化和平面转折;合理设置沉降缝;加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合理布置承重结构,避免应力集中;加强局部构造措施(大窗口窗台处配钢筋等)。

(三)、冻融裂缝:此类裂缝多发生在寒冷地区房屋;基础部位或经常受水浸泡的厕所和卫生间砖墙;室外踏步等。

1、特点:在房屋基础部位多为水平裂缝,个别也有斜向裂缝。在厕卫浸水部位,多为破碎状,在室外踏步多呈现隆起状。

2、原因:地基土壤含水量较大,冬季受冻,土壤冻胀,融化后地基土沉陷,基础出现水平裂缝。如解冻后,沉陷不均也会出现斜裂缝;基础埋深较浅(如冰冻线以上);地下水位上升或地表水淤积,造成局部积水,形成冰冻;厕卫、踏步长期浸水或受冻。

3、处理方法:消除冻胀因素,减少地基土含水量,做好厕卫的防水措施;在基础周围用松散的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进行回填;对开裂的基础和砖墙进行加固。

四、在混凝土结构中,几种常见裂缝的特点、原因及处理方法:

(一)、钢筋混凝土梁侧面垂直裂缝和水纹裂缝(多出现在拆模后一段时间内)

1、特点:水纹龟裂缝多在梁上下边缘出现,且沿梁全长非均匀分布,深度较浅,属于表层裂缝;竖向裂缝一般沿梁长度方向每隔一段有一条,其裂缝高度严重者波及整个梁高,裂缝形状有时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枣核状,深度大小不一,严重者裂缝深度可达10~20mm。

2、原因:产生水纹裂缝的原因是模板浇水不够,特别是采用了未经水湿透的木模;产生竖向裂缝的原因是混凝土养护时浇水不够,特别是模板拆除后未做潮湿养护或因天气炎热,在阳光暴晒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上述裂缝,属于混凝土塑性收缩和干缩裂缝。

3、处理方法:加强潮湿养护,防止暴晒;轻微者可不处理,严重者可用环氧水泥嵌补;如水纹裂缝比较严重,混凝土强度较低,甚至有剥皮掉角现象时,则需将酥松部分清除并凿毛后用高强度水泥砂浆嵌补。

(二)、钢筋混凝土梁顺筋裂缝(多出现在交工使用一段时间)

1、特点:在梁下部侧面或底面钢筋部位出现顺筋裂缝,随着时间的增长有逐渐发展趋势。

2、原因:是钢筋锈蚀,氧化铁膨胀所致,即通常称之为“先锈后裂”。造成钢筋锈蚀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使用了有氯盐阻锈性能不好的外加剂;使用环境中有腐蚀性气体或液体侵入混凝土,一般在化工厂房多有此现象。

3、后果:钢筋混凝土梁的顺筋裂缝,会导致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降低,严重者将危及结构的安全及耐久性,因此必须采取嵌补和加固措施处理。

4、预防措施:施工时将钢筋骨架固定好,主筋下部加垫块,以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使用性能优良的外加剂;做好对混凝土构件的防腐蚀处理,搞好维护,防止腐蚀性气体或液体“跑、冒、滴、漏”;先将裂缝用环氧胶泥嵌补,然后采用外包型钢、外包钢筋混凝土套、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粘钢加固等。

(三)、钢筋混凝土柱水平裂缝和水纹裂缝(多出现在拆模时或拆模后)

1、特点:裂缝多沿柱四角出现,呈不规则的龟裂裂缝,严重者则沿柱高每隔一段距离出现一条横向裂缝,这种裂缝宽度大小不一,轻者如发丝状,重者缝宽可达2~3mm,裂缝深度一般不超过30mm。

2、原因:模板干燥吸收了混凝土水分,致使产生了水纹裂缝;天气炎热或未进行充分潮湿养护,致使产生了横向裂缝。

3、处理方法:如果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则将裂缝用高强度水泥砂浆或环氧水泥嵌补;如果混凝土强度等级不符合设计要求,则除对裂缝进行嵌补外,尚需对柱进行加固处理。

(四)钢筋混凝土挑檐裂缝

1、特点:该类型裂缝有两种,一种为沿挑檐长度方向每隔一段距离有一条横向裂缝,这种裂缝一般是外口大内口小,是楔形裂缝,且在挑檐拐角、转折处较为严重;另一种是挑檐根部的纵向裂缝。

2、原因:第一种裂缝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所引起,在挑檐拐角和转折处较为严重,是由于该处还附加有应力集中的影响。第二种裂缝多是由于挑檐主筋下移或混凝土强度过低所致。

3、后果及影响:第一种裂缝一般对结构安全不至于造成危害,可用环氧水泥砂浆嵌补;第二种裂缝则危及结构安全,应进行加固处理。

4、预防第一种裂缝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或塌落度,在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水灰比;加强挑檐混凝土的潮湿养护,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挑檐较长时,可每隔30m左右设置伸缩缝;施工时预留“后浇带”。

预防第二种裂缝的措施是将挑檐主筋牢固固定,防止将主筋踩下。

(五)钢筋混凝土阳台裂缝

1、特点、原因及后果:一般多发生在阳台根部,原因是施工时主筋被踩,下移所致。其后果将危及结构安全,应予以重视。

2、预防措施除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防止主筋被踩外,主要应从设计构造上加以改进。

(1)阳台上部主筋多伸入阳台过梁(圈梁)内,由于阳台板一般低于室内20~50mm,故阳台主筋多从梁架立筋下通过,阳台主筋在梁内无固定点,难以保证准确位置,一旦施工中被踩,即降低了阳台根部截面的有效高度,致使阳台的抗裂度和强度大大降低。为确保阳台主筋的正确定位,可在梁中增设2根8架立钢筋,用以固定阳台板的主筋。

(2)对于悬挑较大的阳台,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宜在其下部也配钢筋,一方面可以固定上部主筋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抵抗地震发生时阳台根部产生的正弯矩。

3、加固处理方法:一种是在阳台两侧栏板位置做悬挑小梁,穿过外纵墙锚固于横墙内,并在阳台端加一纵向小梁,与两侧悬挑小梁连成整体,此法适用于阳台跨度小于1.2M的阳台。另一种是将阳台板主筋保护层凿去,在其上加配主筋,并将主筋锚固于室内1m左右, 也可锚固于第一块空心板板缝内,然后在其上浇筑C20~C30级细石混凝土。还有一种是用钢筋锚杆将阳台板进行加固处理。

上一篇品德课堂

下一篇建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