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范例6篇

建筑创作

建筑创作范文1

关键词:建筑细部建筑细部创作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中国的拱形桥中,细部形式就应用在建筑中,可见细部和建筑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建筑创作者在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建筑细部在建筑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位置,无论是从对建筑功能、空间环境、形式设计等方面,还是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中体现出了重要性。建筑细部已经成为建筑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 建筑细部与建筑创作结合在一起,对于不仅能够充分的表达建筑的整体结构还能够体现建筑的文化特点。建筑细部应用在建筑创作中,体现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建筑的使用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国内的建筑理论对空间和功能环境等问题都有很充分的论述。

一、建筑细部概述

1.建筑细部

建筑细部是指解决整体和局部的比例关系,通过一定的构造方式对建筑材料进行连接、补充和平衡等处理来达到某种功能或者具有理念的表达。建筑细部是建筑创作的结果,建筑细部通过建筑创作来完成,建筑创作在建筑细部中体现出来。换句话说是建筑细部是建筑创作过程中对其形态营造出与技术构成的体现出来,建筑细部的形态体现也是展现当今建筑艺术和技术。建筑细部与构造还密不可分,构造是一个过程,用来达到细部所使用的工程技术,细部有在建立在构造的基础上。

建筑细部可以放映出建筑文化和建筑的工艺水平。长时间以来,较为流行的是简约的设计风格,很对建筑细节都能够体现出工艺水平的细部设计。简约主义建筑并不是直接的将细部确实的建筑体现,而是摒弃了一些繁琐的细节后,建筑细部强化与升华的一种体现。建筑细部充分体现了材料与构造的结合,提高了建筑创作质量,也体现出建筑创作的特点。

2.建筑细部的意义

建筑细部在建筑创作上体现出了建筑文化的特征,表达了一种完整的建筑文化特有的气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多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彩绘画和斗拱的特点来体现细部特征。在很多建筑中建筑师对建筑细部的把握恰如其分,建筑师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典型细部设计,更有助于创作出鲜明有特色的文化特征的建筑作品。

建筑细部在建筑创作中有助于提高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应用,有助于当代建筑的丰富和发展。当代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体现出人性化,建筑创作一开始就已经应用了建筑细部,从古至今,从西方文化到东方建筑都能体现出来。在中国古代木建筑的历史中出现斗拱,在结构上来看,比如房屋建造中屋面何在传递与柱,是屋顶和屋子的过渡,既美观有实用。在西方文化中欧洲的建筑之所以举世闻名,不仅有先进的技术、超高的代表性,更重要的还是建筑设计师对建筑细部的超高把握能力和控制掌握力。

建筑细部的意义还在于对建筑的感观、材料和用途等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重新组成,形成一个类似标志符号的语言,让建筑具有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建筑细部依靠建筑,向人们传递视觉上的信息。如各种方盒子式建筑,在技术和功能上都有超越历史的代表性。

二、建筑细部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建筑细部在建筑创作中的对比、均衡、渐变、分离、对称等角度体现出了的价值和构思。由于很多时候建筑细部往往被忽视,在匆忙的时间里方案和设计施工图是没有仔细推敲,省去了一些细部,施工单位为了保证施工速度,也忽略了许多建筑细部,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被忽略掉省去的细部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好坏。经过精心设计并能够按照设计进行施工的建筑更加能体现出建筑设计师和投资开发的理念、建筑工艺的水平,体现出建筑的时代特点和原创。把建筑细部应用到屋顶、门窗、外墙材料和色彩中,既能够体现出建筑的创新,也能够把建筑细部从最常见最能不缺少的建筑上体现。

1.屋顶细部设计

在屋顶细部设计上,建筑的顶部是建筑与天空的连接,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建筑顶部的形象对建筑具有特殊的意义,自古以来,屋顶主要是遮风挡雨,在近现代,随着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实用还要有观赏性,为呈现出这些丰富的要求,屋顶细部就更加得到重视。在屋顶细部中体现出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如双曲面、高科技带来的薄壳等新颖的结构形式以及大量大跨度屋顶的设计,加大了顶部的造型。

2.门窗细部设计

在门窗的设计上,门窗是建筑物的眼睛,是建筑外部最为活泼的点睛之笔,门窗能够看到技术发展最快的元素,在门窗上的一些细部的做法,让建筑往往更加出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空间质量的日益关注,门窗承担了建筑设计师手中的设计要素,代表了技术的任务、地域的人文景观。门窗细部多种多样,有简约的粗矿、有追求平面的布局、有多层次的雕刻和明暗度的效果,在线条结构造型上有线条的粗细、圆润、柔和、方正硬度等。建筑细部可以重点强调整体的把握,尺度简洁,突出造型上的质朴和丰富,使之饱满,让装饰性与实用性并存。

3.外墙细部设计

外墙是建筑的外衣,是对建筑设计的完美包装,它可以提现出对建筑空间形态的调整、补充和完善,换而言之,外墙是对建筑整体形象的再创造。外墙细部设计中在视觉形象上追求了绝对性和差异性,表达建筑设计师更深层次的理念,建筑的外墙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运用丰富的层次感、充满激情的元素以及合适的比例、材料组合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通过外部材料和颜色的处理,把空间做出纵横处理,让建筑具有灵性。外墙细部中在选用材料上不是单一性,而是在多种材料的整合,多元化。这样的设计让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合为一体,随之让建筑简约又有富有观赏性,严谨又不失创意。

4.色彩细部设计

作为视觉影像元素,色彩可以影响建筑物的观赏性,色彩大部分是通过建筑物的外墙来实现的。色彩细部运用得当可以直接让建筑的大小、形状及其构成发生改变,除此之外色彩细部设计还能够营造气氛,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色彩细部设计也是建筑的一种标识,如幼儿园的醒目的色彩斑斓,政府办公大楼简洁安静又不失庄重,校园的文化气息中带着些许青春味道等等。色彩细部的一般处理方式有很多,有些是自然生成,有些是环保主题色,有大面积单一色彩,利用建筑的外墙来转化意义等。色彩细部处理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及建筑表明的完善和持续发展。

结束语:

建筑细部能够表现当今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工艺,在回顾建筑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最能把建筑细部与建筑创作完美结合体现出来,随着整个中国的建筑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建筑细部就没有整个中国建筑的历史,如斗拱,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建筑历史,源源千年,沧海桑田,从唐朝到明清,甚至在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建筑细部成就了建筑创作,在整个建筑历史文明中占有了一席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严华忠.浅析建筑细部设计在建筑中的作用[J].建筑施工.2010(05).

[2]贾华珍.建筑细部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及意义[J].河南建材.2009(04).

[3]杨书群.现代建筑创作中结构与建筑形态关系研究[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05).

建筑创作范文2

关键词:整体设计 建筑创作 综合技术

21世纪将是多种学科技术并存的时代,它必将形成推动建筑发展的巨大动力,建筑整体设计也就越来越重要,建筑师必须把握时机,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主持好各项建筑工程设计。

建筑整体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并将高品位的建筑创作和综合新技术融为一体。

高品位的建筑创作,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即未来的要求,这就是说,如何尽可能地节省自然资源,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以降低建筑设备的使用数量和减少整个工程的费用。

综合新技术是充分发挥各学科技术特长,创造和运用新技术,并与外部空间、建筑体量、建筑构件之间的全面协同,从而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

每项建筑工程建设的成功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建筑创作是建筑师付出的智慧和期望;建筑工程设计是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赋出的艰辛和力量;建筑工程建成是设计、施工、安装、管理付出的辛勤和汗水。

90年代初期,我们对整体设计的概念有些粗浅的认识,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工程设计中做了些工作,取得一些收获。本文着重从获部组"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杭州市工商银行金融综合大楼和杭州市交通银行金融大楼两栋建筑谈起,论述其整体设计-建筑创作的综合技术,在两项工程设计中建筑师为达到整体设计的优秀,在各阶段设计乃至建筑物建造全过程中都充当了创作者和协作者。

两项目正式投入使用4年多,整体运行协调、良好,达到预期效果,又被大众所接受和赞赏,并获得各种荣誉-优秀设计奖、科技进步奖、工程质量奖、地方十佳景观、最佳造型形象奖等等,无一不是给建筑师和工程师们的欣慰和自豪。

建筑创作

在强调建筑整体设计的时代,建筑师们的创作观念和设计方法要有所突破,创作灵感迸发将更多地建立在建筑整体设计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要学会和提高建筑整设计的综合能力,具备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我们在上述工程中运用了新的设计观念,强调了建筑创作的整体性。

现将这两栋建筑工程的设计概况和建筑创作构思作以阐述。

1)杭州市工商银行金融综合大楼,属综合性大楼,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主楼总高度84米,22层,裙房4层,局部6层,地下室2层。

设计总体思路突破我国银行建筑传统的设计模式-封闭、厚重、森严、功能单一等,创造出一栋多功能型、开放型、与国际商业银行的模式接轨的建筑。

建筑造型洒脱、开放,形体是由双曲面组合而成,主楼呈"向南围合的曲面",裙房呈"向北围合的曲面",两者围合而成"聚宝"的内涵。

建筑物蓬勃向上,立面设计采用大面积坚实的花岗石墙面,大面积带形铝合金幕墙和部分玻璃幕墙,并将三者交织成刚劲有力的整体,通过造型和实体墙面的逐层收束,形成简明、挺拔、节节向上的动势,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建筑平面和室内空间设计成多功能型和开放型,将营业、洽谈、办公、会议、接待、康乐、观光融为一体。宽敞明亮的二层营业大厅统一在意大利大理石的浅黄色色调中,加上自动扶梯、喷泉、灯光的衬托,使空间显得非常气派、高雅和朴实。智能型的计算机网络中心,开敞式智能化办公空间及各配套用房合理地分布在各个楼层。顶层圆形观光层,电梯厅各层观光层,可将西湖风景尽收眼底,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温馨。

2)杭州市交通银行金融大楼,属纯金融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39.9米,地上13层,地下2层。因所处地段的周围建筑度均比它高,设计者特将本建筑设计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外观,其立面设计成新古典形式,建筑基座采用粗犷花岗石,显示雄厚实力,上部采用火烧花岗石和竖向条形与点状铝合金窗组合作为饰面,展现银行建筑高贵典雅、庄重的性格。

在上述两项创作中,除精心刻画建筑形态和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交融外,为要达到建筑整体设计优秀之目的,建筑师还根据地域和工程特点,向各专业提出以下要求:

(1)严格控制建筑总高度;

(2)创造有利于智能化的舒适的净空高度;

(3)满足业主需求的建筑面积;

(4)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投资;

(5)精心设计,运用推广新技术;

(6)各专业紧密合作,优化设计。

综合技术

建筑物要具有强大生命力,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空间,要有丰富内涵和综合新技术。在上述建筑工程中,推广运用了建筑智能化技术,无粘结预应力扁梁-平板结构技术和扁梁结构技术,底板温度配筋技术和地下室基坑围护新技术,微机控制STL冰蓄冷空调技术,复合式保温隔热墙体技术,组合式配电室等新技术,无疑给建筑整体设计添注了新的生命力。

1、建筑智能化技术

90年代初期,智能建筑仅作为一种概念从国外传入中国,计算机网络基于10BASE-T标准在国际上推行不久,使智能建筑的信息通讯骨架-综合布线系统成为一种趋势。为使银行建筑适应时代的发展,设计者用超前的眼光极力推荐和设计了综合布线系统,这在当时可谓首家采取该项技术设计的现代化大楼。

(1)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通讯传输网络,它使话音和数据通讯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些设备和外部通信网络相连。它包括外部电信网络的连接点与内部信息工作区的话音式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的布线部位。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美国AT&T公司产品。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和设备间子系统组成。

(2)保安自动化系统

大楼保安监控系统分成公共场所综合监控和金库专用监控两个系统设备。

金库专用保安监控系统在金库、代管库、运钞车库进行严格控制,人员出入跟踪记录,对金库各面墙均设震动报警传感器,在各相关房间设有摄像机、红外微波探测器,并设置监控自动化控制。

为实现大楼智能化,建筑师完成了完善的室内环境设计,创造了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开辟了大小不等的室内外休闲空间,即绿色的中庭和屋面,为整天在自动化装备前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休息和调节的天地,同时在具体的地面、墙面和吊顶设计中都采用了特殊的建筑构造节点。

2、无粘结预应力扁梁-平板结构技术和扁梁结构技术

为满足建筑师提出的保证高度的要求,结构专业设法减小结构构件高度,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平板结构技术和扁梁结构技术。

(1)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比普通梁板节约混凝土用量为15%,钢材用量节约27%,梁高减小300mm。

(2)采用扁梁结构比普通梁板节约混凝土用量约10%,钢材用量节约6.6%,梁高减小200mm。

在建筑总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上述结构可使整栋大楼增加一层建筑面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底板温度配筋技术

在地下室设计中,对底板进行抗裂计算后,采取周边保温施工技术措施,取消了中间排温度应力钢筋,仅配置上下二排受力钢筋,这既节省了工程造价,又满足了地下室底板抗渗、抗裂的要求。

4、地下室基础围护设计和施工新技术

在围护桩设计中采用两项技术措施:

(1)悬臂受力围护钻孔桩设计采用单面加强配筋技术,节约钢材约60t,节约投资约28万。

(2)降低围护桩顶标高与压梁技术,全部围护桩长减少1.5m,压梁标高低于自然地面1.5m,改变围护桩侧压力受力点高度,节约混凝土137.9立方米,钢材16.08t,经计算直接减少投资30.4万元。

5、冰蓄冷空调技术

冰蓄冷空调技术在我国尚属新技术,它的最大优点是电力移峰及节省运行费用。在设计中,蓄冰模式采用部分(分量)蓄冰模式,因为部分蓄冰制冷机利用率高,蓄冷设备容量小,比常规空调制冷机容量小30%-45%,是一种更经济有效的运行模式。

为配合冰蓄冷空调技术的实施,运用了智能化技术,对蓄冰空调系统采用了微机控制,主要任务有以下五方面:

(1)根据用户冷负荷的需求,按电费结构的特点,自动设置冰蓄冷系统最佳的运行方式,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费用;

(2)充分利用蓄冷装置的容量,当日应尽量把所蓄冷量基本上全部用尽;

(3)自动检测系统的运行状态,保障冰蓄冷系统主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

(4)自动记录系统运行的参数,显示系统运行流程图和打印系统运行参数报表;

(5)预测未来的供冷负荷,确定未来的优化运行方案。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表明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系统运行节能效果显著。

6、复合型保温隔热墙体

针对杭州地区,冬季要采暖、夏季要降温的气候特点,特将本大楼围护结构设计成复合型保温隔热墙体,即:装修、保温、隔热三者合体,更好地实现建筑节能。

复合型保温隔热墙体是结合立面造型特点,将立面装修材料设计成铝板,其构造为:在框架结构内填砌空心砖,在空心砖墙外侧干挂美国氟碳涂层亚光铝板。

铝板对太阳辐热有着高效的绝热性能,在同样的太阳辐射热作用下,由于外表面材料的性质、颜色和粗糙程度的不同,所能吸收热量有很大差别,这差别以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统(α)和材料辐射系统(Cλ)来表示:采用α和Cλ值小的外表面材料具有显著效果,铝板α、Cλ值小,其α=0.26,Cλ=0.4,浅灰色面砖α=0.56,Cλ=4.3。

铝板为干挂与空心砖间设有空气间层,因为铝板置于大气及空气间层中都有较好辐射换热条件,此构造在冬季对于室内采暖也起着高效绝热作用,因此,无论在夏季或是在冬季都能很好地实现建筑节能。

7、推广组合式配电室技术

考虑到一层铺面的"黄金"价值,大楼的总配电设于东侧,设计中第一次尝试将变压器同低压配电设置于同一房间,组成组合式配电室,大大节省了变电所面积,并采用上下层布置,建成投运后的整个配变电系统,功能清楚,布局紧凑合理,系统调度灵活。这种技术在以后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已成为典范。

结语

建筑整体综合设计的模式既能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又将是必然的趋势,尤其在强化后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更为重要。在我国随着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运用到建筑上,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优秀的建筑整体设计出现在我国建筑舞台上。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这是历史赋予建筑师和工程师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建筑创作范文3

摘要:建筑创作思维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思维过程,它常常具有猜测性和探索性。本文从设计徒手草图、构筑建筑模型与建筑理论思考三个方面,结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教育和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实践,探讨培养建筑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从而发挥创作的主体能动性,提高思维想象能力,达到建筑作品的创新。

关键词:建筑创作  思维  徒手草图  工作模型  建筑理论

“自由地画,通过线条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构造表面形态……首先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你将有所发现……最终灵感降临”(勒·柯布西耶语)。

一、引言

建筑创作思维是指贯穿于建筑师建筑创作全过程的一种大脑活动,也可以说是设计中的思考。建筑创作就是把设计者头脑中存在的大量资料和信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有时是随机的,有时是缓慢的,有时是跳跃的,有时是突发的。建筑师是把自己的思维具体化,通过某种草图和模型,凝聚了对时空的巧妙构想,反映出其哲学思想和对建筑有关问题的正确分析。创作之前,建筑师往往要把客观条件加以罗列、分类,观察其对创作的制约关系,通过艰苦的思维活动。提出优秀的方案。因此设计作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入程度决定的。

中国建筑教育的基础训练是传统的美术训练。由此,美术思维方式(西方古典审美价值系统)和美术设计训练(平面与立体构成),成为建筑教育的一部分。美术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现,那么,以美术训练为基础的建筑学同样强调表现,就是将建筑师工作的侧重定在表达与交流,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研究。这种本末倒置带来的结果是画面的质量与建筑的质量相混淆,甚至有时画面的质量凌驾于建筑的质量之上,同时,它把四维的建筑经验降为二维。这就造成建筑师更关注甚至只关注建筑的外部形象,淡化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性质,抹杀了建筑与美术,特别是与雕塑之间这一关键的差别。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重新确定建筑学的基础。建筑学的基础应为基本建筑创作思维活动,即:确定材料、结构、建造及形式(包括界面的和空间的形式)的关系;确定房屋与基地(包括地形、环境、城市)的关系;确定使用的方式(包括人的时空经验与文化经验)的关系等。设计教学宜侧重设计信息的读解、设计思维的构成和设计语言的表达,本文从设计徒手草图、构筑建筑模型与建筑理论思考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建筑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三者相辅相成,可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设计徒手草图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是提高和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鲁道夫·阿恩海姆语)。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也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另一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想和分析,设计者把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来,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思维过程中需要脑一眼一手一图形四位一体。着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性功能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

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可见,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在这个过程,不在乎于画面效果,而在乎于观察、发现、思索,强

[1] [2] [3]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建筑工作模型

国际建协第届大会上,弗兰普顿在主旨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早就敏感地提出来了,“建筑包涵着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技术以及如此不同的问题,以至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建筑实践主要是一种技艺。技艺是建筑的开始,从很多方面来看也是终点。”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中,强调的构筑训练就是动手营造、制造,强调物质和形态的操作训练。通过动手做模型、通过三维构件进行空间构图训练,人的脑、手和塑造的形体间的互动和统一,使学生体会由脑产生的形体,如何通过手的制造而产生;而产生的形式又如何进一步促进脑的思考,完善这一形体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形体。

模型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是建筑工作和理解能力中伴随草图不可或缺的工具,能满足草图的变动和多样性的需求,可以进行建筑空间和功能的推敲和尝试。工作模型以建构的元素——体量、片板、支柱将空间想象呈现第一次的具体转化。在工作模型中,可以研究细节不同的设计图之间空间造型的关系,并且解决与设计相关的建筑元素的结构和组织问题,但不需做关于正在成型的最终陈述。在工作模型中我们可以推敲建筑和周围环境、地段的关系,获得比较清晰的空间造型,它们的内部和外部以及之间的关联性都能在工作模型中臻于理想状态。

建筑设计中方案的雏形、比较、选择是通过建筑设计师不断的创造性思维而逐渐发展、完善和最后形成的。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的三维空间的艺术再现,它直观地反应出建筑物和周围地形的联系,建筑物全方位、多角度的形体特点和视觉效果,这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这对于设计方案的产生、选择、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你切实感到物质世界通过心的感应和手的操作可以表达得如此丰富,如此触动心灵。

四、建筑理论思考

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思考,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做出积极的探讨,而不是随波逐流。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历史的载体之一。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的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都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只是在某个时期提供一个栖身之所,而后被推倒,那么建筑的意义丧失了很大一部分。之所以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里弄的价值会很高,因为,四合院上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及住的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种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旧有的家族观念的解体,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实例。

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时代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理论,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

因此,加强建筑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学会如何思考。一旦设计时,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我强调的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时地、事都是可变因素。我的分析手法要求我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和目标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贝聿铭。

五、结论

笔者在参与同济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深受到同济扎实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感染。首先建筑设计的基础教学回归到一切形态设计共同的“基座”上来,通过对“形”的抽象分析和构成操作,使学生把握一套处理建筑造型的理性方法。并在方案草图阶段致力于与材料构造和建筑空间的真实体验和操作训练更好地衔接。也即,通过“形”的训练,在合于使用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索满足视觉感和触觉感的空间尺度、比例、质地、动势以及环境约束和文化特性等等的各种可能性。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徒手的、器绘的、电脑的和模型的表现能力都得到恰如其分的把握和均衡合理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创作范文4

引言

现代符号学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在本世纪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的符号学家皮尔斯几乎在同时提出了符号学的概念。其后,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和其得意门生――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将符号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人就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艺术是解释人类经验的特殊符号,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明”。从而为符号学美学――文艺符号学奠定了基础。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当代著名文艺科学家罗兰・ 巴特最终把符号学原理全面推延到一切当代文化的领域。罗兰・ 巴特认为“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种语言,”既然是一种语言,那么自然可以用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各种文化艺术现象了。

建筑符号学的出现

在西方文化意识认知基础上,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与文学、诗歌、美术等艺术作品相类似,文艺符号学的研究成果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引入了建筑领域,而后在一批学者(如意大利语言学家艾柯,美国建筑理论家詹克斯以及建筑师文丘里、纽约五人组等)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建筑符号学的基本构架。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把符号学引入建筑对话不仅有其现实性,而且有助于我们把研究目光转向人类创造建筑文化的体验形式,而非作为客体的建筑物,它能把我们带入一个真正需要探求的世界。

符号学理论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人类对符号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譬如古埃及金字塔对几何型符号的运用,西方折衷主义对古典柱式(即历史性符号)的推崇等等。而将符号学理论全面深入的应用于建筑创作还是在本世纪70年代,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等建筑学派都或多或少的涉足于符号学理论领域,其中尤以起源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为甚。

著名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学由符构学(符号的组成),符义学(符号的意义)及符用学(符号的起源、应用、效应)三部分组成。而新现代主义建筑家彼得・埃森曼的符构探索,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迈克尔・格雷夫斯对建筑符义的研究以及新理性主义代表人物阿尔多・罗西对建筑语意起源、效应的关注恰好可与以上的莫里斯符号学理论相对应。以下结合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与各建筑流派作品简要论述符号学在当代建筑领域的运用。

1.彼得・埃森曼的符构探索

作为纽约五人组的主要成员埃森曼在建筑符构上的研究和探索引起了整个建筑界的关注。他将建筑造型设计当作与外界事物毫不相干的纯符构系统,以探索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在其代表作“住宅二号”中,埃森曼抛开了传统的平、立、剖面设计方法,也没在外部形式上花功夫,而是和语言学一样把线、面、体确定成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再由建筑的深层结构,通过特定的转换法则形成建筑的表层结构。这样,人们可以明了建筑外形的生成过程,对建筑空间有更丰富、更准确的认识。他这种强调设计过程的类似纯数学的研究虽然很难被一般人接受,但对当代建筑理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迈克尔・格雷夫斯对建筑符义的研究

同为纽约五人组成员的格雷夫斯的建筑作品虽然常给人一种儿童搭积木的感觉,但与那些简单堆砌古典建筑符号的自称为后现代的建筑师不同,却与埃森曼一样,借助现代学派的一般认识,来解决建立在符号学意义上的建筑构成问题。他的作品强调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统一,对于他的代表作波特兰大厦人们通常认为是对古典主义的异化,但无论是竖向的还是横向的立面三段式,以及每组六条的12条混凝土外墙壁柱与一块浅红色拱心石形状的色块,组成的巨大的柱式象征的表情图形,都是建筑师按两个一对的系统作解释的理论基础上实现的。只是在绘制的图纸与实际建筑之间的差别,是普通人难以洞悉的。与埃森曼所不同,格雷夫斯的作品不仅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而且能与其他建筑师以及对特定的建筑艺术语言很关心的人,在符号代码的深层意义上产生共鸣。因此,格雷夫斯“可以称得上后现代主义的化身。”

3. 新理性主义与符号学

同后现代主义一样,新理性主义也诞生与20世纪60年代,针对已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修正,主张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意义。但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新理性主义追求历史根本的语意来源,透过理性了解建筑本质的语构手法,这显然比某些运用历史素材拼凑建筑的手法寓意更加深刻。其代表人物意大利建筑家阿尔多・罗西的建筑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是现代与传统的中和。与波特兰大厦绘出许多历史遗墨,但孤立的处于其环境中的情况不同。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方古典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意大利,有着丰富的古典人文气息,浓厚的本土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罗西备受现代教育的大脑――理性与情感、传统与现代应该是相融的。其作品往往只在大轮廓上仿效传统建筑,师其大意。如他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世界剧院”,在充满古典韵味的水城威尼斯的运河上那么引人侧目,但同时又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和谐统一的。罗西的建筑不仅是对建筑符号的起源研究,同时关注符号的应用、效应,进一步体现了符用学的含义,关注人类行为学方面的符号作用。

结语

我们应该看到,符号美学在建筑创造中的应用虽没有脱离建筑学科中亘古以来的关于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的对比关系,但却使这一矛盾开始淡化了,并为建筑设计思路的扩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探索建筑设计的新领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建筑工作者学习和探究。

建筑创作范文5

关键词:建筑创作理论;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关系

一直以来,有其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过热的发展状态,在房地产过热的发展状态下,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着空前的建筑实践活动。但是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建筑理论在指导建筑实践时,明显力不从心,即建筑理论建设滞后于建筑实践。当前我国建筑在创作和建造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源于建筑行业的高商业化,另一方面在于一味的全盘借鉴外来理论,忽视对建筑理论基本内涵的理解,和与中国具体现实的结合。建筑理论的滞后,不仅影响建筑实践的成果,而且不利于我国在建筑创作和设计方面的突破,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借鉴他国优秀的建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现实,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实现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有机结合,创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建筑文明。

1 建筑创作理论

尽管人类的建造活动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但是在当前阶段任何建筑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建筑理论进行,否则会因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使得建筑实践难以实现统筹规划,最终导致人、财、物的浪费。然而建筑创作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创作活动,是建筑实践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建筑创作理论重在认知过程,是对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创作理论通过对建筑主体及价值观进行探讨,分析当代建筑理论,建立起科学、全面、开放、多元的建筑观,为具体的建筑实践创作提供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建筑创作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思潮、建筑学派、建筑美学、建筑现象学、生态建筑学、等等。近年来建筑创作理论实现与多种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逐渐更新和扩展建筑创作理论的内涵。

2 建筑设计方法理论

建筑设计方法是对建筑设计准则、实践与程序的研究。建筑设计方法同样是建筑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建筑设计方法理论重在表达过程,所关心的重点是怎样进行建筑设计和如何处理和顺利开展设计过程;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设计者进行全面的思考,指导设计者灵活设计方法,建立适当的设计过程,指导建筑实践的顺利开展。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大致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琼斯的系统论;以韦伯为代表的规划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多学科之间渗透、交叉大发展。建筑设计方法理论不断吸收、融合时代特点,促进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逐步成为一个有广泛研究对象的研究体系。

3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关系思考

3.1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区别。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研究对象不同,建筑创作理论偏重对于建筑的认知,建筑创作主体通过自身对建筑的理解进行评价,产生对建筑的总的看法。对建筑的总看法易融入评价者的主观意志,看法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正是因为主观意志的融入,20世纪以来,诞生许多建筑流派,例如现代主义建筑、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有机建筑等等,在不同的建筑流派指导下,产生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图1所示。

与建筑创作理论不同的是,建筑设计方法理论,是对建筑设计过程的思考,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往往灵活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将设计者进行建筑设计时运用的创作手法、思考方式抽象整理成相对稳定的框架模式,并运用这以稳定的框架模式指导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保证和促进建筑设计过程的科学、合理进行。

3.2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联系—两者统一于建筑设计过程。

虽然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存在区别,但是两者却是统一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即建筑创作理论和建筑设计方法理论都隶属与建筑设计的整个活的过程,他们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里,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深刻分析,分别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指导建筑设计实践。总的来说,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是拥有独立的不同内核但又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最终有机统一于建筑设计过程和实践的两门学科。

总之,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应该理解到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具体内涵与外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角度,深刻理解二者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以后的建筑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的运用和发展建筑创作理论和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用更科学的建筑理论指导建筑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是建筑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易梦溪.“生态地域性”建筑的创作与审美范式[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02)

建筑创作范文6

【关键词】中国建筑;理性传统;当代建筑;创作

引言

建筑是人类进化中的本能,从古代人开凿窑洞开始,人类就已经懂得了如何进行建筑的建设。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在当前的建筑领域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而随着这些技术和材料以及设备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使得现代建筑的质量和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而使建筑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新要求。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建筑风格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而使我国建筑设计师面临了极大的考验。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有效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从而使我国建筑建设的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为了使我国的建筑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大对中国建筑的理性传统在当代建筑应用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从中共建筑文化的理性传统出发,对当代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后对中国建筑的理性传统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理性传统

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对“形式”的研究十分重视。在西方文化中,把形式以及对形式的研究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他们看来,形式代表着美的本质和规律,两千年来不同学派试图从数理、心理、伦理等不同方面来阐述有关形式的问题。西方建筑史所记载的那些著名的神庙、宫殿都是一种精确的数理关系的构成,黄金分割率以及比例、尺度等则是一种美的法则。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形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所谓“大象无形”、 “得意忘形”等观念几乎否定了形式和形式美的存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性观念则深入人心。回想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主流建筑杂志上仍满篇介绍国外建筑思潮、流派的理论文章而鲜有几幅建筑外观图片的现实,可以认为中国建筑文化一直保持着理性传统——理性传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

笔者通过对既往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摘录了几条较易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建筑理性特征如下:

1)整体统一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一个系统,不应该脱离这个系统来看。

2)建筑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不局限于各种具体构成部件, 空间重于构成,“实”为虚“存”,“实”为手段,“虚”为目的。

3)明显的轴线感。有单轴线与多轴线,按地形地貌及功能与空间构图确定,有导向与引人入胜的作用,序列、层次、变化沿轴线展现。

4)重视平面布局中序列安排与活动线上感受的变化。人工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开启与封闭、展开与收束等逐步呈现,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迂回曲折,有限空间产生无限意味。

5)含蓄展现而非一目了然。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其内向庭院不同于西方的外向庭院。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依黄河天险,南接秦岭余脉,西通长安,东接洛阳,古称“豫陕孔道”,历为古都洛阳的畿辅之地和西方门户。世纪广场位于新安县新城区南北中轴线最南端地势较低的坡地上。

第一轮方案在布局和风格上,严格按照使用者所提 “四楼”、“三馆”的设计要求——各单体建筑相互独立,自成一体,沿广场两侧雁翅排开。但由于单体建筑面积小,风格不统一,而用地面积较大且地形狭长,造成广场东西边界结构松散,无围合感、纵深感,效果不甚理想。

第二轮方案设计将两工程一并考虑:两工程在广场周边共有七个功能各异的子项,它们之间在建筑风格上不仅存在工程内部子项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同时存在工程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如何保证世纪广场周边建筑形象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成为关乎本轮方案成败的关键。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理性传统在这里发挥了作用。

1) 城市尺度层面上的广场边界。

通常广场应具有一定封闭性的空间和完整而单纯的实体边界,此时广场的相当一部分应处于实体边界——主要建筑物的张力覆盖之下。广场性质的确定在与其周边构成要素的联系中完成。有时,周边建筑甚至对广场性质的确定能起到决定性影响。两工程的规划设计在宏观上实质上就是城市尺度层面上对世纪广场实体边界的设计。

2)以“间、段、栋、院”为结构单元的“集零为整”的集群设计。

为形成城市尺度上的广场实体边界,单体建筑已经相对弱化为实体边界的片段,成为建筑“集零为整”集群设计方式中的“零”。

三、未来之路

如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对建筑的使用要求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将外显形象特征运用于新建筑而称之为民族风格的作法已经被历史证明不是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良方。与之相对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性传统是属于思维中的概念,而非物化后的实体形象,运用时结合实际,创造或借鉴新形象不受拘束。借用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挖掘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理性传统,同时吸取西方形式美学的合理部分,重视对形式的研究,并把形式的塑造与前面提到的中国建筑文化的理性传统相结合,才能在当代建筑创作中走出新路。

上一篇文物建筑

下一篇建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