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工业化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工业化技术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标准化设计;装配式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已成为广大建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标准化设计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为了达到系列化、规模化生产的目的,必须重视准化设计手法的推广与完善。

1建筑工业化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先行。但是长期以来,分散的建筑手工业生产模式无法跟上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步伐,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相对落后的状况,必须明确工业化生产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1.1建筑工业化的特点

建筑工业化从根本上来说属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即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手段、现代工业组织、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建筑工业化生产中的全部过程的生产要素进行集成和系统性的整合,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从而不断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和能耗。建筑工业化与以往的建筑设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相较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其主要特点和突出特征就是实现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一体化。

1.2建筑工业化的内容

(如图1所示)建筑工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科学化。(1)设计标准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目标的前提,指的是从同一设计配件入手,对配件类型进行尽可能的减少,进而形成单元或者整个房屋的标准设计。(2)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手段,指的是构配件生产集中在共产进行,不断的实现商品化。(3)施工机械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指的是利用机械代替传统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利用机械在施工现场进行构件和配件的安装。(4)管理科学化是建筑工业化的保证,指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避免因为主观臆断或者仅凭经验对其进行管理。

2建筑设计标准化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将建筑构件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尺度等统一标准,将其中建造量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构配件及零部件、设备装置或建筑单元,经过综合研究编制成配套的标准设计图,进而汇编成建筑设计标准图集。标准化设计的基础是采用统一的建筑模数,减少建筑构配件的类型和规格,提高通用性。建筑设计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建筑设计的标准,包括制定各种法规、规范、标准、定额与指标。②建筑的标准设计,根据建筑设计的标准,设计通用的构件和配件、单元和房屋。标准化设计可借助国家或地区通用的标准构配件图集来实现,设计者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标准的构配件,避免重复劳动,构配件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也可针对标准构配件的应用情况组织生产和施工,形成规模效益。建筑设计标准化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管理,为有序地推行建筑工业化而制定的一套统一措施和规定。建筑设计标准化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原材料,促进构配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实现建筑工业化,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建筑设计标准化要求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其中包括建筑构配件、零部件、制品、材料、工程和卫生技术设备以及建筑物和它的各部位的统一参数,从而实现产品的通用化、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工作还要求提高建筑多样化的水平,以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

2.1标准构件、配件设计

由国家或地区编制一般建筑常用的构件和配件图供设计单位选用,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2.2整个房屋或单元的标准设计

由国家或地方编制整个房屋或单元的的设计图供设计单位选用。整个房屋的设计图,经地基验算后可据以建造房屋。单元标准设计,经过设计单位用若干单元拼成一个符合要求的组合体,成为一栋房屋的设计图。图2为某住宅以一户为定型单元的布置。

2.3外墙标准化设计

外墙标准化设计,设置统一的建筑外圈构件梁高;设置形状及其宽度相近的外墙;采用统一的窗户大小。对端头外墙构件进行合理的使用,有效的减少构件的类别。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的利用二维外墙构件,尽量避免采用三维外墙构件,二维外墙构件不管是在模具成本还是在运输成本上都优于三维构件。如果确实需要采用三维构件,应该尽可能的选用二维构件分解或者简单的三维构件代替。

2.4预制楼板设计

预制楼板设计,根据结构的特征,采用统一的尺寸对房间的开间和进深进行设计。平面布置时尽可能的将降板的功能区集中布置,楼板等构件形状布置应该尽量的方正,并且应该有一边低于2.5m。根据实际工程的要求选择合理的项目应用,比如跨度相等、柱网规整的住宅公寓、商务公寓或者酒店项目最适合大规模使用预制叠合楼板。建筑设计标准化的作用是对工程项目规模、内容、建造标准进行控制;保证项目的安全性和预期的使用功能;提供设计所必要的指标、定额、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为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投资提供方法和依据;减少设计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促进建筑工业化、装配化,加快建设速度。

3案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为21万m2,住宅地上为6~21层,最高的建筑高度为58.6m,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决定该项目住宅楼地上部分全部采用建筑标准化设计,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的建造方式,对各住宅楼加强区以上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四预制一叠合方式,对外墙板、阳台板、空调板和楼梯板进行预制,对楼板进行叠合。

3.2建筑标准化设计

建筑工业化必须充分的进行标准化设计,才能够保证在生产和安装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筑标准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2.1户型标准化

该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小户型,一居室建筑面积为40m2左右,两居室建筑面积为60m2左右。经分析和研究,一居室设计为一种户型,一共2316套;两居室设计为三种户型,一共684套。户型的标准化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预制构件模具的重复利用率,有效的降低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为该项目的工业化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厨卫标准化

厨房和卫生间高度标准化,总户数中90%的厨房和卫生间采用同一种模块。厨房分成三种,见图3,厨房的开间统一为1.6m,为橱柜的标准化提供了条件。卫生间分成四种,见图4。

3.2.3管井标准化

为了确保住户的私密性,管井设计借鉴酒店设计,将管井布置在户外走廊中,利用房间凹口统一设置,经过管井标准化设计归纳成一种尺寸,不但方便且经济,能够对设备管道的安装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实现了户内无立管,为户内楼板的工业化提供便利。

3.2.4预制构件标准化

结合建筑单体平面和立面进行预制构件的拆分和优化,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确定预制率和预制构件范围。预制构件的设计必须关注以下三点:①预制构件吊点的数量、位置和起吊方式必须合理,确保在制作和吊装阶段能够满足受力要求;②做好预制构件的设计验算;③预制构件上必须预留好机电设备预埋管线和线盒、预留孔洞,要求预留位置精确,如果构件性能存在削弱的情况,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强化措施。只有保证方案阶段预制构件标准化设计工作到位,才能够保证预制构件的少规格和多组合。

4结语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提升,从而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消耗,提高施工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改善国内人居面积小的现状,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龙玉峰,丁宏,焦杨.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研究[J].混凝土世界,2012(4):48~52.

[2]刘东卫,奥茂谦仁,张密,等.公共租赁住房标准化设计与部品化建造的技术研究———北京公共租赁住房示范工程•众美光合原著项目的建设实践[J].中国住宅设施,2012(5):15~21.

[3]孙英.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优质高效建设保障房[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2(19):98~100.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建筑工业化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且更强调经验性的课程[1],涉及到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等施工工艺、工艺原理和关键环节,目的使学生掌握独立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并使学生具备工程环境影响评估能力;通过学习施工组织概论、流水施工原理、网络计划技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相关的组织原理与组织方法,使学生掌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法与技巧,并使学生具备能完成工程项目财务分析与社会评价的能力。当前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现浇混凝土建造模式(见图1)具有普遍性,这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要代表的工业化建筑由于其质量好、施工速度快、绿色环保等综合效益显著[2-4],近年来由于节能环保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工业化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方向,受到了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5]的颁布促进了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建筑的初期发展,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7]和《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3-2016[8]则全面推进了包涵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性能钢结构及现代木结构的工业化建筑的全面发展。在工业化建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反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其仍然集中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与技术方面,与行业现状有所脱节,进而造成学生施工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从一个方面制约了个人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在建筑工业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目标的内涵延伸

当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目标是使得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但其更多针对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内涵稍许相关的结构安装工程章节仅针对单层工业厂房的预制安装技术,与行业当前热点推广的主体结构预制、装饰装修一体化等先进理念明显存在差距。因此,作为课程建设的思想龙头,应结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热点,对课程建设目标的内涵进行适当延伸,进一步强化及突出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内容方向,这是新形势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建设内容的不断更新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一门偏重实践的课程,由于建筑行业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新工艺、型技术层出不穷,其内容滞后性是长期存在的弊病。在建筑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该矛盾则越来越突出。由于传统现浇混凝土工艺和工业化建筑工艺存在源头上的差异,技术通用性明显存在障碍,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工业化建筑的相关工艺及技术基本上需要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而纵观当前国内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普遍未将工业化建筑工艺与技术的相关内容系统地囊括进来,或点滴未提,或蜻蜓点水,这对工业化建筑的深入了解与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内容不成体系使得学生接收和掌握知识点很困难;另一方满,会让学生觉得工业化建筑不是很重要的错觉。因此,应在内涵延伸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目标的引领下,深入结合当前行业应用成熟的工业化建筑工艺与技术,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进行彻底修订,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可靠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念与先进的工艺技术,培养行业急需的建筑工业化人才。在课程建设内容的更新完善中,考虑到当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以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为主体,同时当前建筑工业化主推方向仍然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议主要考虑系统增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可包括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构件、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预制构件生产、预制构件运输、预制构件吊装、预制构件安装质量控制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土木工程施工由于侧重于对具体工艺过程与过程中的技术要点的介绍,导致其教学内容稍显枯燥且缺乏必要的理论联系,这是该课程的固有特点。而对于工业化建筑,其具体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更涉及到预制构件的制作、运输、吊装等过程,其较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更具“动态”性质,单纯从教材、课件方面教学,很难使得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获得清晰、准确得认识。因此,对面向建筑工业化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应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多样化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工业化建筑相关的资源库建设工作。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聆听讲座报告等方式,有意识的组织材料,形成工业化建筑领域与施工相关的资源库,内容可包括相关视频资料、课件资料、照片资料及施工方案等文档。在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课堂授课将具有更为多样的素材,可以“有声有色”地对重要技术点进行讲解,提高教学质量。(2)增加现场观摩。工业化建筑技术具有重细节的特点,而细节要求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很难厘清,因此,有条件建议增加现场观摩,使学生深入一线,切身体会,可加强对技术要点的理解与掌握。(3)增加科普宣传。有条件地邀请行业内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或长期从事专项科研的研究者对学生进行开拓思维的培训或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将来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建筑技术创新与发展铺垫。(4)重视信息化教学。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特点是信息化,关联到其教学,更应突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合,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3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业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1/3,浪费极其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比例还将上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在建筑业必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13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绿色建筑已成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共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思路,以促进全社会在更高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建筑业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对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工程总承包、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材等几个方面。绿色建筑要求学生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懂结构工程和施工技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建筑全过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加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探索、开发与研究,将绿色建筑理念及相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专业层面上学习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结合建筑业发展前沿和绿色建筑的生产实践,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将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理念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第一批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满足广东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及走向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以绿色建筑为特色,将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的理念及知识和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施工技术推广有机地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核心的理念是各阶段的技术信息共享,贯通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对提升绿色施工的设计和施工效率,改进绿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可缩短约8成的造价估算所需时间,且使造价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约4成预算外的更改。通过BIM的三维模型技术,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冲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价格,使项目工期缩短,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学院在2011年即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方提供软件和技术,建成BIM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BIM教学资源库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了将BIM技术与《建筑制图》《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安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虚拟建造、工程造价确定等实践项目,并通过完成虚拟的BIM咨询项目,使学生体验到BIM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工作方法,为今后真实项目的参与和实施打下基础。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真实的BIM咨询项目,至今共完成39项,包括“慈溪大剧院”“蚌埠博物馆”等,共同培养具备“工程能力+BIM能力”的人才。BIM教学基地建成至今也培养了一批具有BIM技术的骨干教师,多次为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BIM技术培训同时完成BIM省培项目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将建筑工业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工业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建筑的工业化是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建筑工业化是主要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建筑施工机械化和施工组织管理科学化四个方面。建筑工业化是按照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对建筑业进行改造,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建筑业从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现场人工湿作业及手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到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运用预制混凝土结构(PC)构件在现场以高度机械化的方法施工的大工业生产轨道上,使建筑业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实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的目的。建筑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建筑业设计与建造环节分离的特点,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具有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的优势,且工业化建筑施工现场没有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材滞后于新的国家设计和施工规范,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将建筑工业化融入日常教学中。首先,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补充,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新进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到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对建筑工业化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如,在《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中对工业化建筑的起源、具体特征、特点、建筑方式和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观看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新型的结构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的特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增加了组合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中增加了预制装配式住宅和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建造方式,内容有施工工序的特点、施工中的关键点、预制配件的吊装计算和施土组织设计等内容,还介绍了现场建造的工业化住宅,如,大模板住宅、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此外,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讲授中介绍模数等标准化设计的内容。第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关于建筑工业化理论及实训课程的开发,开设选修课,使学校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行业视野更加开阔,能够了解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广方向,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认识更进一步,从而主动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最后,在条件允许时,学院还安排学生在工业化建筑工地进行参观,鼓励学生到相关建筑工地进行实习、实训。

3.将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融入教学过程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4

关键词: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实践与创新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7年底,我国大陆33个城市、161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营运,总运营线路长度达4712km;在建线路228条,总线路长度达5636km。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85%以上采用了盾构(或隧道掘进机)施工。目前,市场对建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基石促进管理创新。通过创新将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绿色施工等理念融入盾构施工标准化,实现盾构构件部品化、作业流程标准化、生产高效化和决策科学化,将有助于推动盾构施工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对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的一些创新做法,探讨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创新,提出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创新方向是将建筑工业化理念和信息化新技术深度融入盾构标准化作业全过程,加快盾构施工设备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工厂、智慧工地,推进绿色建造,实现盾构施工高质量发展。

1将建筑工业化理念融入盾构施工,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

建筑工业化凭借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科学化的特征为实现建筑业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1]。可将建筑工业化理念融入盾构施工标准化作业,在盾构管片工厂化预制、临时设施构件装配化、施工机械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进行创新,实施模数化设计和加工制作、标准化作业,以提高构件部品加工质量,降低成本,提升盾构施工效率。

1.1临时设施规划设计标准化

城区盾构作业场地通常都比较狭窄,而盾构机和配套设施体积较大,如何合理规划设计盾构施工场地,将临时设施构件装配化以便于安装、拆除和重复利用,是临时设施规划设计应考虑的重点。为此,将盾构作业场区规划设计标准化,对盾构管片存放、周转材料存放区等实行标准化布置;创新盾构管片存放支架,设计了专用支架;采用型钢焊接,与管片接触面采用橡胶衬垫,以保护管片;管片架与地面采用钢筋固定,保证支架的稳定性;盾构管片存放支架采用工厂化生产,安装和拆卸快捷方便,可周转重复利用,极大提高了支架的利用率。盾构作业场地标准化布置见图1,盾构管片存放支架见图2。在盾构隧道内对管线和走行系统作出了一些创新,实现了标准化布设,将“一纤二道三水三电”和走行系统分别设置在盾构隧道两侧,位置固定,提升了盾构隧道内的整洁美观性(见图3)。用于固定盾构管线的定型挂钩、水管抱箍连接式钢管、镀锌钢板整体冲压走道板、槽钢轨枕、管片存放专用支架等均采用模数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统一标准、集中制作,以降低成本,确保加工质量,提高临时设施部件的周转利用率。盾构隧道的电力系统采用扁铁定型加工挂钩集中挂设固定;照明灯具采用LED(发光二极管)灯带,挂于挂钩最上方,顺次再挂设光纤、照明电缆、洞内施工动力电缆、盾构高压电缆等。盾构排水系统水管采用抱箍连接式钢管,可分节安装,方便安拆、堆放和运输。为便于区分水管用途,水管上涂以不同颜色,其中循环水管为黄色、污水管为暗红色,表面再配以文字标明用途和水流方向。盾构隧道内走行系统中的走道板采用镀锌钢板整体冲压成型,反向排孔增加结构刚度,并分块制作,极大地提升了走道板的防滑、耐用性。布设后的走道板美观、便于清洗。盾构隧道轨道系统水平运输采用43kg/m钢轨,定制槽钢轨枕;轨枕与轨道采用卡槽连接,限位牢固可靠,免螺栓安拆,安装和拆卸方便快捷,极大地减轻了维护工作量。

1.2盾构管片工厂化预制

应基于建筑工业化理念构建盾构管片自动化生产线,从场区设计、生产流程、养护、场内试验、出场等环节,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绿色理念融入盾构管片生产全过程,实现盾构管片预制的标准化作业,提升盾构管片预制的质量和效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应充分考虑管片预制模具、钢筋制作、混凝土拌制、管片浇筑线及管片蒸汽养护线的匹配。钢筋制作采用数控弯曲以提升机械化智能制作水平。管片预制生产线的行走系统(包括驱动、行走及牵引)、蒸汽养护线行走系统(包括驱动、行走及牵引)和横移系统(含横移小车、定位装置)应体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混凝土拌制采用脱轨式振动平台(振动平台采用专用橡胶减振块,当模具进入振动平台时车轮会脱离轨道悬空,振动能量不会影响车轮和模具的使用寿命,模具小车可自行进入振动平台、自行脱离振动平台)。预制管片蒸汽养护采用碰撞式蒸养室门和温控系统。为精确控制蒸养室的温度,提高蒸汽养护效果,蒸养室采用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模式。

1.3提升盾构施工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常规盾构机械化作业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盾构渣土运输、盾构隧道洞内运输、泥浆处治等长期制约盾构作业进度的难题。创新应用渣土皮带机输送系统,盾构出土实现了机械化、全程自动化控制,极大提升了出渣效率。渣土运输系统由水平运输系统和垂直夹带输送系统组成,包括水平螺旋输送机、洞内水平皮带机、垂直夹带机、转载机(横向皮带机)等装置。皮带机的机尾搭在盾构机台车上,渣土通过盾构机的皮带转运到连续皮带输送机上,输送到始发井,然后通过垂直夹带输送机直接传输到地面渣土池。在传统电瓶车出渣模式中,当出渣斗车满载时,盾构必须停止掘进,待满载渣土的电瓶车行至道岔处,另一辆空仓的渣土车再开进至出渣口,此时盾构才能继续推进,这一过程耗时至少要30min。采用渣土皮带机输送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和运输成本,提升了出土效率,提高了盾构长距离掘进速度,较传统电瓶车出渣模式节省了时间,且更加节能环保。开发应用超级电容车水平运输系统大幅提高了出渣车的重载大坡道运行的安全性能。超级电容车具有充电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且在动力、荷载等方面优势明显。超级电容出渣车无需配备备用电池,充电时间短,可利用出渣车在隧道井口停歇时间快速充电。推广应用真空抽浆系统清除盾构泥浆,可提升盾构作业文明施工水平。针对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车架及隧道内泥浆特性,研制了一种具有高实用性、高效率的真空抽浆系统,提高了盾构隧道文明施工管理水平。该系统操作简单、维修方便,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纯人工清理。

1.4推进绿色施工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在我国,建筑业、制造业和交通行业已成为三大资源消耗大户,也是污染排放的大户[2]。通过对盾构施工工艺、技术、模具的优化与持续创新,可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推动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超级电容车水平运输系统、渣土皮带机输送系统、泥水分离设备、污水处理等进行改进创新,以及革新传统施工工艺,对走道板等模具进行装配化设计、工厂化制作,将绿色施工贯穿盾构施工全过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将信息化融入盾构施工,助推盾构施工标准化

信息化以其高知识性、技术性和智能性等特征为盾构作业实现管理规范化、流程标准化、生产高效化和决策科学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与盾构传统施工融合,助推盾构施工标准化,已成为实现盾构施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和迫切需要。通过开发应用二维码技术、多终端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盾构远程监控大数据管理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等信息化技术,搭建盾构施工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打造“标准、智慧、创新、绿色”的数字化工地。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研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海量数据分析,提供更符合实际的水文地质环境和理论模型,结合盾构远程大数据监控系统、BIM技术、数字化掘进系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掘进参数的预设以及智能调整的掘进平台,以规避盾构高风险工程作业风险,提升盾构施工安全与效率。

2.1开发应用盾构远程监控大数据管理系统

通过开发应用盾构远程监控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司所有盾构掘进参数(推力、扭矩、速度、转速、土压、油温)的及时采集、与实时监控。通过手机App及时推送盾构作业参数异常信息,及时启动预警,可在第一时间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该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对关键参数、综合参数,以及导向异常、管片姿态、地表沉降、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参数进行实时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盾构施工相关数据,形成盾构施工技术总结,为类似地质环境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2.2BIM技术应用

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管理上优势明显,不仅能实现各参与方在建筑全生命期对同一信息模型的数据共享,而且能为建筑工业化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BIM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及系统性方案,在建筑行业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随着建筑产品资源库的逐步完善,BIM技术将在绿色建筑的大数据时挥重要作用[3]。基于盾构管片预制和盾构施工作业全过程工序特点,引进开发BIM施工协同管理平台,深度应用BIM技术提升盾构施工信息化水平,助推盾构施工标准化作业的快速落地。将BIM技术应用于盾构施工场地规划布置、三维建模、图纸优化、可视化交底、施工模拟、施工协同管理等施工全过程,通过建立盾构掘进施工模型,细化各地层盾构掘进参数,优化盾构施工工艺,强化风险工程预控,提升盾构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2.3二维码技术应用

在物资管理、临电配电箱、试件、技术交底等环节采用二维码技术,实现材料可追溯性,方便现场快速查阅技术交底书等技术资料,实现实时、无纸、可追溯化管理。配电箱创新采用快速接头,避免了“一闸多机”等违规现象。同时,采用二维码技术,授权电工扫码操作,其他人员可通过扫码查看临电安全负责人、电工操作证、巡视检查记录等,既规范了临电管理,也方便操作。

2.4开发应用多终端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

仓库物资管理运用超市管理理念,开发应用多终端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手持扫码终端扫描出入库中对应物资唯一的识别条形码,将物资出入库数据上传至数据库后,该物资方可出入库,提高了物资管理效率。通过手机端、电脑端软件,工区和物资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物资库存数量,设置物资库存报警信息,避免停工待料。

2.5VR(虚拟现实)漫游及安全体验

结合VR眼镜实现动态漫游。设计VR安全体验软件,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安全事故,同时结合VR眼镜,让体验者更加逼真地体验高空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爆炸、机械伤害、火灾等场景,提高工人对安全事故的感性认识,自觉提高安全意识。

2.6人脸识别门禁及储物柜

采用智能门禁系统,进出人员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智能卡进入闸口,屏幕显示作业人员信息。智能储物柜可储存安全帽等小件随身物件,通过人脸识别进行存取。

3通过管理创新,提升盾构施工标准化管控水平

科学的管理是落实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关键,为此,在盾构施工标准化作业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一是实现标准化工地挂牌评比管理。制定标准化工地挂牌评比管理办法,明确标准,对满足标准的进行挂牌,举行授牌仪式,管理过程中不达标时实施摘牌,形成“挂牌光荣、摘牌可耻、无牌平庸”的良性竞争氛围,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现场标准化管理意识,弘扬先进,样板引路。二是实施盾构掘进质量专项奖励机制。制定质量专项奖励标准,将盾构成型质量中拼装错台错缝标准提升至5mm以内,以无碎裂、无渗漏等质量管控要素为核心,对实现标准的成型隧道实行专项奖励,提升全员质量意识。三是实行安全、质量和环境工分兑换管理制,激发全员安全管理主动性。为夯实现场安全、质量、环境管理,鼓励作业人员参与安全、质量和环境的管控,开展作业人员安全、质量和环境工分制,对发现、消除不同隐患作业人员对应奖励相应面值工分票。工分票可兑换相应等价物品,并与自动售卖机兑换结合,从而调动全员参与安全、质量和环保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全员安全管理主动性。四是采用安全教育视频交底。结合盾构施工各个工序安全特点,利用动漫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垂直运输、水平运输、管片拼装等安全教育,阐述作业工序的风险点及风险控制措施,列举工序施工事故案例等。作业工人从应付安全教育到愿听、会听、想听,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盾构施工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市民对环保的期望更加强烈,各方对盾构施工的标准和要求也更加严苛。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创新,融入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创新工艺和模具,对机具进行智能化改造,实施标准化管理,建设绿色、智慧型工地,进一步推动盾构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林超.我国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2]徐义屏.中国建筑业协会徐义屏副会长在绿色施工分会专家研修班上的讲话[J].中国有色建设,2015(1):13.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5

当前,建筑工业施工中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进而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在一体化施工中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建筑工业化中大量结构部件的相互连接,实现较好的连接。我国建筑工业化在推进的过程中将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作为施工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其一体化就能够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水平。

2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的施工技术

2.1施工设计阶段

任何建筑在施工前期都应做好相关的施工设计,优秀的施工设计能够为后期的施工过程提供指导。①装配式结构设计。施工设计中装配式结构的设计是其重要内容,由于装配式结构节点是连接结构水平与竖直结构的主要部位,也是受力与传力的关键部位,加上建筑受力较为复杂。因此,对其设计至关重要。②构造设计。完整的构造设计能够将计算设计中没有考虑的因素考虑进入,也能够为计算设计中的一些理想假设提供保证。从施工设计中可发现构造设计大多是依靠结构设计理念而做出来的。最为明显的就是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是根据抗震原理而构造出的设计要求,往往需要实践做支撑。③钢结构设计。在钢结构设计中节点也是关键部位,占着重要地位。由于钢结构设计中受到较多因素,要想实现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化就必须提高施工的机械水平。④一体化设计。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也就是要求节点的设计尽量满足一体化的要求。当前,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开发新的节点方式,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在满足建筑构造要求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满足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

2.2施工过程阶段

①建筑物的基础浇筑。一方面,做好桩基础施工。桩基础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按照台阶的分布情况进行一次性浇筑,不可在台阶位置留下缝隙。对已经凝固的混凝土在进行拆卸时,应确保模板足够的填充,避免混凝土的不良施工。另一方面,对于大体积的基础施工。在每一次浇筑完成之后,应对浇筑效果进行重新检测,在进行第一次振捣后,方可进行下一次的振捣,两次振捣之后要确保层层之间没有缝隙。若在振捣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救。此外,对于条形基础施工。在进行浇筑前应在两侧设置一些标高线,根据标高线进行逐层施工,每一次的浇筑应实现无缝衔接,每一段的混凝土浇筑应确保在2~3米之间,确保在细节上做到完整。②建筑物的剪力墙浇筑。可在墙地面5厘米左右的位置进行浇筑,可确保混凝土的结构不被破坏;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混凝土浇筑,而这种浇筑可在窗户洞及门洞等位置留取适当的缝隙,为接下来的施工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对墙面上出现的洞及孔位置在进行浇筑时,将其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内墙及外墙的接口位置完成浇筑。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擅自挪动钢筋,同时还需对其进行检查,最大限度减少钢筋的受损程度。③实现主体结构与围护机构的一体化。在施工组中充分考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工序、工作面空间及其所需机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施工中统一安排,确保两者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3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6

一、产业化引领,推动生产制造与创新

支撑双加强培育园区式的产业集群。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与建材企业的互动融合,进一步推动以龙信、中南、南通三建等建筑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海门建筑经济升级版海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姜龙企业与宝钢、中建材、海螺水泥等优势建材企业为主体的紧密型、合作型、互补型产业联盟建设,加快形成建筑工业化生产与应用的产业链,以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为主导、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工业化生产施工为手段的产业集群。同时依托水运交通不断改善的现实条件,加快培育“项目施工在外地,部件生产在海门”建筑经济新业态。突破关键性的产业技术。要注重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联合体,促进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开发应用,牢牢占据行业最前沿,形成企业的核心资本。集聚高层次的产业人才。要着眼于推动“劳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变,更加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全方位揽才、宽领域育才、大力度用才。既要积极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等专家学者,又要充分发挥海门建校、中南学院、龙信学院以及各企业职工业余学校等作用,把建筑施工工人转变为建筑产业技工,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多元、实践能力强,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代化追求推动经营管理和绿色低碳双转型,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上出实招。在经营运作上求突破。要通过强化银企合作,创造条件加快上市等途径,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互动,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互补,推动更多的建筑企业由单一的工程建造者转变为集投融资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为一体的跨行业复合式经营者。积极探索完善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的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切实加强资金链安全管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努力实现健康稳健发展。在绿色建筑上树品牌。依托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开发低碳建筑工艺、技术和材料,推广各类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利用建材,降低建筑产品能源消耗。

二、结语

在企业发展上重战略。建筑企业要进一步明晰定位,确立路径,引领发展。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筑好企业之根,塑好企业之魂,激发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致力打造百年企业、长青基业。

作者:姜龙 单位:海门市委书记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7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自十一五以来逐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提出了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明确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方针。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方面。对于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种,通常认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所有阶段,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建筑污染的目的。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源于“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一般是指建筑的建设、运营等环节中的节能,侧重于材料和综合用能的节约,而绿色建筑的概念则比建筑节能更为宽泛。从建筑的生命周期来说,包括从规划设计开始到后期的建设运营等过程;从与环境的关系来说,绿色建筑更侧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总的来说,绿色建筑应该是提供最佳环境且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分析

绿色建筑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全国各地绿色建筑工作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往往存在着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一头热”,而在开发商、消费者等市场主体那里“遇冷”的情况,这种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推动实施的难度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需要解决的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依据经济学的原理,如果自然资源没有被过度使用,不存在自然垄断,也没有经济外部性等问题的情况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实现最高效率。但如果存在经济外部性问题,这种资源配置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所谓经济外部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经济,另一类是外部不经济。根据一般规律,市场会优先甚至过度生产外部不经济的产品,而外部经济的产品则会出现生产和供货的不足。绿色建筑则属于典型的外部经济的产品。当边际内部收益曲线MPB与边际成本曲线MC相交于a点,此时价格为P1,产量为Q1,但这个产量并不是社会最优产量,因为绿色建筑生产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收益”没考虑在内。考虑到绿色建筑的“外部收益”,于是产生了如图所示的第2条需求曲线,即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B,当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B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b点时,价格为P2,产量为Q2,此时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绿色建筑外部经济性的存在,在缺乏其他调节措施的自然状态下,绿色建筑产品的供给总是倾向于低于社会需求,达不到社会最优产量。另外,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和良好的外部效益产生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也就是说,开发商等绿色建筑的生产方作为投资人和成本承担者得不到所有的外部效益,造成了内外部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差异。用公式表示如下:内部收益(成本)+外部收益(成本)=社会总收益(成本)因此,在没有外部干预或调节的情况下,生产者得不到外部收益,也不愿意付出额外的成本,提供绿色建筑产品的积极性则不高。

3解决外部性问题,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调节措施

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解决绿色建筑发展的问题显然是收效甚微的,在现阶段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或许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和途径,来补益和调节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行政手段的干预、新技术的运用、经济激励的实施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问题,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1加快推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建立

从世界各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来看,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基本要经过节约能源资源—关注生态和自然环境—环境量化—法律法规强制等4个阶段。我国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比较滞后。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建筑法》等法律对绿色建筑的界定和描述不清晰,建设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关于绿色建筑的规章制度缺乏强制性。立法工作首先国家层面要重视,其次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道路。与我国相比,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对绿色建筑进行研究和实践,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推动绿色建筑工作。以英国为例,英国是目前世界上政府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国家之一,从2002年开始,先后颁布了《欧盟建筑能源性能指令》(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Di-rective2002/91/EC)、2004年的《住宅法》(HousingAct)、2008年的《气候变化法案》(ClimateChangeAct)、《建筑能效法规(能源证书和检查制度)2010》【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CertificatesandInspections)andRegulation】、《能源法2010》(EnergyAct2010)。此外,美国、德国、日本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建立方面都有很好的做法,有效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中对绿色建筑未有涉及,虽然有关于建筑节能方面的规定,但表述比较模糊和笼统,基本是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当加快推进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制定的进程。因此,首先应提请全国人大,对《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这两部国家法律进行补充和修订,根据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增补相关内容,以规范和约束绿色建筑工作的发展。其次,为了明确和细化绿色建筑相关的管理政策、奖惩措施、管理结构等,应制定《绿色建筑管理条例》,由国家住建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员会、环保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国务院审核并颁布实施。其他相关的部门规章、配套政策文件也应当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更新,增强实际的可操作性。

3.2推动绿色建筑相关新技术的运用

首先,提高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认识和关注,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有75%发生在运营和使用阶段,在此之前的设计、施工等建设阶段成本仅占25%。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收益的概念后,对建筑物经济性的评价覆盖了其策划、设计、建设、使用、维护甚至拆除的所有费用,更加客观和全面。而绿色建筑一般具有初期投资大,而运行、使用成本较低的特点,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评价绿色建筑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其次,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0%,传统建筑方式下,工期长、能源和材料消耗多、扬尘和污染严重、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依靠机械化装备和信息化管理,减少现场湿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集中工业化生产建筑部构件,降低建造过程中的综合损耗,可实现节能、节水约30%;通过标准化集成和生产,降低材料损耗,可实现节材20%-30%;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可大幅节约人工和缩短工期,现场建筑垃圾可减少60%-80%,降低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可以说,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要求不谋而合,同时实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强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应当与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相提并论,从而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建筑业生产方式,实现建筑业发展的绿色目标。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和建筑工业化密切相关的还有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的运用。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中所有相关信息和数据,是对整个项目的数字化表达。他可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领域得到应用,能够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中的能耗、环境的分析和评估提供依据,实现合理用能、节约用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可以提出一整套合理用能与降低能耗的技术方案,并对绿色建筑的监测、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BIM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3.3实施有效的经济激励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8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粗放型为主,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过渡破坏换取经济效益,尤其是在近年来经济利益的迫使之下,粗放经济发展形势愈演愈烈,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文件,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成效不大,为此,应该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发展模式实现节能减排。由于我国的工业水平有限,工业生产商家的环境、能源意识不强。所以在粘土砖的批量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大,能源耗费高,尤其是墙材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建筑材料,应用面积和数量相对较大,只有对其生产进行有效地节能减排管理,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污水的排放,才能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另外对于新型代替墙材的研发,也是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受到环境保护意识和工业生产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仍没有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这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粘土砖的主要生产材料为大量的粘土,随着建筑施工事业的发展,墙材的使用数量增加,因此需要大量的粘土,为此,粘土砖的生产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破坏,以获取粘土资源,这就形成了一个破坏土地-生产粘土-粗放施工-墙材使用增加-破坏粘土的恶性循环。面对当下的这种建筑发展模式,需要及时进行墙材的革新,通过研发新型的墙材来减少对粘土资源的大量索取,并通过新型材料的建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节约经济投入,促进环保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化。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实现建筑工业化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事业炙手可热,大量的经济开发商将投资的目光转向房地产事业,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受到企业经济效益追逐的影响,大量的施工建筑单位与开发商,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减少成本的投资,逐渐在施工建筑工作中引进质量低劣,甚至是存在严重质量的建材,这就加大了施工建设的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建筑节能工作的展开。针对这一现象,我国的建筑施工工作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逐渐实行建筑工业化进程,所谓的建筑工业化就是对建筑施工的建材生产进行批量的机械操作,这就能够一定程度的遏制在生产过程中的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保证建材的基本施工质量,并对施工现场的建材进行逐一的质量检查,检查工作应该由专项质检人员操作,并秉承对施工建设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公平公正的对待质检工作,对于发现的质量不合格建材及时退出施工现场,并对相关的负责人追究责任。经过以上严格的建材生产和检查工作程序能够保证建筑施工的基本质量和建材标准,有效地遏制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现象,实现建筑节能的既定目标。

潜心钻研新技术要开创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新局面,必须依靠产品提档升级。因此,国家首先要逐步淘汰落后的砖瓦企业,降低新墙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并严格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墙材产业不断升级转型。其次,我国要投入一定资金,扶持新墙材产品研发中心的创建,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有力的平台。再次,砖瓦企业要加强新墙材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积极构建低碳型新墙材产品体系。同时,相关部门要强化产品认证,从根本入手,加强墙材质量监管,这样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新型低碳墙材产品。

完善相应的法规法律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各相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可以见到明显成效。建委是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要担当起应有的带头作用,认真研制发展节能建筑事业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市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经济、城市管理、房产住宅、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不断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努力,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新型墙材和节能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建设行业还要严格遵循国家颁发各项有关建筑节能的相关规定,确保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