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论文范例

师生论文

师生论文范文1

1.乡镇中心幼儿园缺乏专任教师,师资薄弱。

乡镇中心幼儿园大多设在小学,没有固定的办园场所,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是小学附属的“幼儿班”。幼儿园没有教师编制,所以教师多数是小学教师转岗或外聘教师,几乎每年都要交换教师或有教师转行。由于不是幼儿园正式在编教师,所以积极性较差,责任心不强,部分幼儿园也不愿在教师培训上进行投入,担心有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之后教师就会跳槽。教师的频繁流动,经常换岗,也给乡镇幼儿园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教师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幼儿接受不到优质的学前教育,甚至享受不到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这有悖于我国当前强调的教育均衡与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2.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不规范,难留人才。

虽然现阶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现阶段条件限制,大部分乡镇幼儿园虽然是国办园,但办园极其不规范,幼儿园没有独立建制,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是小学附属的“幼儿班”。调查显示,有一部分受过专业学前教育的教师由于基层幼儿园条件差、幼儿多、教师少,所以工作繁重,难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乡镇中心幼儿园又很难招到新的专任教师。由于大城市幼儿园教师有巨大缺口,每年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专任教师大部分都流向了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其次选择二、三线城市,最差选择在县级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则是无人问津。由于招不到新任教师,得不到“新鲜血液”补充,也就不可能将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根植到乡镇幼儿园,同时也丧失了与外界接触、吸收新理念的机会。

3.教师没有提升渠道,缺乏工作热情。

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乡镇幼儿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提升幼儿教师个人专业化的程度,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但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面临重重困难:首先是经费短缺。目前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只能保证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和办公经费,外聘教师及雇佣的勤杂人员需幼儿园自筹。很多地方根本没有继续教育的经费,能得到的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则更少。资金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的短板。其次,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培训工作。2008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幼教专门管理机构也没有幼教管理的专职人员,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教师培训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组织的无序局面。

二、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内涵及培训思路

顶岗实习是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学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河北师范大学开创了“顶岗实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主题是强化师范类学生的从教技能,同时为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以期促进河北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幼儿师范学院毕业学生现在的实习模式大多采用“基地式实习”,由幼儿师范院校教师统一带队,在同一时间将学生分配到实习点实习。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强,便于组织和管理。但是随着扩招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出现了现有的实习岗位与不断增长的实习生数量不相符合,僧多粥少达不到实习目的情况。“十二五”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众多高校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教育信息化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幼师生“顶岗支教模式”的基本内涵

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生“顶岗支教模式”是在大专学生完成两年半的在校学习,系统掌握了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课知识后,通过学生报名,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岗前业务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到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活动。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按照所在幼儿园对在岗教师的规定要求履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置换回部分乡镇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为期3~4个月的培训。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幼儿师范毕业生真实的参与到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又为乡镇幼儿教育的发展培养、保留优秀师资,同时又有利于乡镇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幼师生和一线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顶岗支教模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双赢。离开了双方的参与,“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对于双方而言,这一模式可以在短期内提升自己教学水平,进一步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发展。

(二)“顶实习支教”置换幼儿教师的培训思路

受到各地区经济条件、教学安排和实际情况的限制,“顶岗支教”置换教师培训模式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出既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又可以使广大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受益的新模式,才能不断促进基层幼儿园的发展。

1.分散实习改为集中实习,教师带队送教下乡。

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不可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全部工作,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应在幼儿园主班教师的引领下逐渐熟悉和摸索教学过程。因此,组织学生实习只可以将部分幼儿教师置换到高等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剩下的部分教师一方面要完成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带队的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将本园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实习活动顶替了部分幼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但是他们也必须完成听课、评课、见习等实习任务,以及帮助幼儿园进行环境布置,制作教具,在规范化办园等方面进行见习。带队教师肩负双重使命:既要管理好、指导好所带学生,又要帮助所在乡镇幼儿园教师在业务水平、规范化教学方面进行指导提升,进而带动所在乡镇幼儿园的发展。

2.置换教师改为集中培训,加强专业与理论修养。

幼儿师范院校将学生顶岗置换出的教师集中到院校进行集中封闭培训,学员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各种公共资源和图书馆、琴房、实训室等专业设施。还可以聘请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幼儿教师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理论培训,系统讲授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乡镇幼儿教师的理论修养。学科专题培训将作为培训的重点,提高学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尽快弥补乡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理论上的“短板”。

3.实习培训成果由不了了之改为跟踪指导。

师生论文范文2

何谓关系?关系就是一种关联性,它将此种事物与彼种事物相互连接、沟通,或者说,它是事物之间联系的纽带、桥梁,也是不同领域之间或者个体之间产生某种行为的动因之一。社会之大,关系也无处不在、多种多样、复杂多变。就师生关系而言,它属于一种人际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人际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社会实践而产生的交往。从古至今,人际关系都是必需而且必然的,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人际关系更是人类自身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形式和需求,因此,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通常,就中国社会的现实而言,在纷繁芜杂的人际关系中,被大家公认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际关系之一就是师生关系。何谓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高校师生关系就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与其他类型的师生关系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又有着自己独具特性的不同点,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生关系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面对的、几乎天天都要思考和处理的重要关系,它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释放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校教师师德的表现。这也就是说,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准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2月23日,为了全面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作了具体而翔实的规定。这是截止到目前对高校教师师德所提要求最详细、级别最高和最新的版本。无疑,这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的从业标准,是必须时刻挂怀、严格恪守的。这一规范对高校教师师德提出了六条基本要求,其中第三条是“教书育人”。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高校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基本任务,就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因为教书育人的任务不是仅仅凭借高校教师这样一个单方主体就能够完成的。事实上,这种配合也只有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而这种互动所凭借和依靠的就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失去了师生关系这一桥梁,或者说这一重要纽带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高校教师如何“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以至带动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奋力前进呢?师生关系,一个如此重要的力量支点,在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范畴里应当也必须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已经对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了规定性的要求,这一规范在第二条“敬业爱生”方面要求高校教师“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这实际就是从职业道德规范的高度要求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建立“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很显然,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已经被纳入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二、高校师生关系发展的现状

既然师生关系无论从官方还是民间看都处于道德高地所要规范的范畴,而且,《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也已有将近3年的时间了,那么,我们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的现实状况是什么样的呢?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单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而言,在师生关系方面的表现也是总体向好,师爱生、生敬师,师生之间的交往处于合理规范的层面,师生关系正常。但是,总体向好并不代表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就有关媒体曝光的一些典型案例来看,在师生关系方面,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甚至对学生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特别是近期极少数高校教师表现出的失德、败德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要想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以及高校教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距离真正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和谐美好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角度分析,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如下问题:

1.个别高校教师个人素质低下

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意识和愿望淡薄,掌控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偏弱,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师生冲突的情况出现。比如,中原省份某高校,在组织评选奖学金时,某班级有个别学生对评选结果不满,写了检举信投放到校领导接待学生信访的公开信箱,学校将问题反馈给负责该班奖学金评选工作的班主任王某。正常情况下,王某应当就反映的问题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认真调查,视调查结果要么立即整改,要么尽力解释,尽量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谁知王某接到信息反馈后勃然大怒,立即冲到教室里大吼,“你们尽管去告吧”,甚至还骂学生提意见是“狗咬狗”,结果造成了学生更大地反弹,不但问题没有解决,还造成该校在当年的全省行风评议中排名倒数第一的重大负面影响。这样的事件就是典型的师生关系方面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案例。虽然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但对该班级的学生留下了心理阴影,造成的恶劣影响。

2.个别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庸俗

在师生关系方面一意讨好学生,不讲原则,与学生称兄道弟、勾肩搭背、互相吃请,甚至相互请托办事,把本来纯洁、和谐的师生关系搞得乌烟瘴气,走向了庸俗化。这样的案例在一些地方高校,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几乎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3.个别高校教师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在为自己的学生谋取不正当利益时大肆收受贿赂

有的甚至不顾廉耻接受或者索要学生的性贿赂,对学生进行性骚扰,扰乱了正常的师生关系。时下网络上正在热炒的厦门大学原博士生导师吴某某猥亵诱奸和性骚扰女学生的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一起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层面上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严重违反高校教师职业操守的败德行为,它严重违背了一名高校教师所应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极大地败坏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职业声誉,并且给涉事的女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对她们的未来发展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同时也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就在这一事件尚未平息之时,又传出四川美院副教授王某某强吻女生事件,这一连串的师德事件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4.个别高校教师自恃清高

不愿或者不屑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自控能力差,对学生没有爱心和耐心,最终也因为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因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甚至酿成了师生关系事件。这样的情形看似高校教师个人性格导致,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师德失范,应当同样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河南科技大学某老师的文章《“Y门事件”对当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基于一个恶性师生关系事件的分析》就描述了一个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当然,还有很多师生关系方面高校教师师德不修和失范的情形和表现。比如,在学生考试、推优、保研、奖学金评定等活动中,个别高校教师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这其实就是个别高校教师利用手中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进行的另一种形式的教育权力“寻租”。这些现象也表明这种师德失范行为在一定时期大有泛滥之势。对此,教育部高度重视,于2014年9月30日下发了教师〔2014〕10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为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划定了八根不能碰触的高压线,为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高校教师处理师生关系应当坚持的基本准则

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并进而提出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实际上,为师之道,首在师德,总书记也把师德放在了第一位,而仁爱之心正是总书记对于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提出的具体师德要求,也是我们高校教师建立师生关系的总原则。具体来说,要建立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一)高校教师要愿意并乐于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如果你的“本性”孤僻、沉默寡言,更多地愿意独处或与少数朋友交往,如果和人多的集体交往你头痛,如果你感到工作时独自一人或两个朋友一起比和一大批人在一起好,那就不要选择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和核心的教师人际关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会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他们也还在性格上继续延展着中学以来的叛逆性,因此,从客观上讲,这个时期的他们恰恰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引领,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度过大学———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务必从师德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必须严格修炼,务必学会并且牢牢地掌握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技能,甘于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甘于做几乎所有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才能关怀和引领他们走向健康发展,走向积极向上,走向真理光明。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份光荣的职业,就必须首先在职业道德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愿意并且乐于同广大学生做大范围地“群体性交往”,真诚地和他们建立广泛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不如此就不足以承担高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要以仁爱之心为总原则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在生理年龄上大多已届成人,虽然有个别学生心理年龄偏小,但总体来看,他们趋于成熟。这个阶段,他们遇事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有较强烈的独立倾向,面对重要事情或者事件有自己个性的选择,哪怕不被采纳或者被认为是错误的,他们也有一份性格叛逆基础上的坚持。那么,对于大学生的这种阶段性的特殊性,作为高校教师,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层面考虑,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呢?说得好,“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所以,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的总原则就是以仁爱之心来建立良师益友型高校师生关系。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林崇德先生说过,教书育人的实践,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提倡师爱,首先要强调高校教师师爱的特殊性。同样是师爱,对成年期的学生所涉及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与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差异。这恰是针对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成长的特殊性而言。苏霍敏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因此,不用解释,“仁爱”就是总原则,对待大学生,只有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三)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以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

高校教师所做的一切,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是根本出发点。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是高校教师承担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不容推卸。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高校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在高校教师的手中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各种有用人才,这才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的最根本标志。或者说,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也是高校教师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总方向、总目标。

(四)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坚持师生平等的基本准则

高校师生关系之所以重要且复杂,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年龄段,他们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地需要被了解、被承认、被尊重。因此,不论师生关系如何建立,基本的一点是,师生关系的双方应当是相互平等的独立主体,学生的独立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不仅如此,高校教师还应当学会足够的包容,除了要关爱学生的成长,要认知学生的诉求,要理解学生的心理,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还要能够宽容学生的叛逆。当然,高校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地引领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五)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秉持民主法制的基本理念

民主法制是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它荡涤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每个时期、每个角落。当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大到国际关系,小到老百姓的一粒纽扣,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一览无遗。在这样的环境下,民主法制自然成为时代主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站在高校教师的角度,必须在包容学生思想行为差异性的前提下,秉持民主法制的基本理念,把师生关系的道德维度建立在民主和法制的大厦之上,并且通过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把这种理念实实在在地传播到广大学生的心坎里,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引领大学生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才智。

四、结语

师生论文范文3

对话管理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管理。在对话管理过程中,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班级管理者。在对话管理过程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可以更好的构建民主人文的班级管理模式。对话交流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效沟通方式。把“对话”引入班级管理,倡导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的迫切要求。在平等对话教学的条件下的班级管理要注重人性化,理应贯穿“对话”的管理艺术。班级对话管理,指的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与协商的形式,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对方意见的相互交流,在平等交流意见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平等的交融,在平等的基础上对班级事务进行协商。是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和班级契约并共同践行的班级管理模式。对话管理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接触,以活动为中介,旨在建设班级的良好形象,使学生联合起来,反思学习、生活现实,改造班级。通过对话和交流,学生才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别人的愿望,了解班级规约,了解班主任的意图,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改造自我、影响他人、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班级。班级“对话管理”和常规的班级管理相比具有更有效,目标更明确的特点和优势。

1.管理的目的性明确。

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才能知道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目标,学生才能更好的遵守。学生对班级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决定了班机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新课程要求课堂上实行平等对话,在班级管理中也应该实行平等对话。有许多老师总认为小学生缺乏自觉性,对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就是老师管理学生,学生只要听话就行,所以表现在班级管理中基本上就是老师说,学生听.制度是老师制定的,学生只有执行的份。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管理,而不是学生主动接受管理。对话管理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事务,对班级的制度,规定都能够参与制定。管理的目标明确,学生也能主动的接受班级制度和管理。在对话式的管理制度下,学生自己参与制度的制定,也就能自觉的遵守自己订立的制度。明确的管理目标,自觉的参与班级管理,是对话管理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最为明显的管理优势。

2.管理具有开放性。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对象,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在班级对话管理中,学生既是被管理者,也是主动管理的参与者。在班级管理中,对话管理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都具有开放性。对话管理既是一种制度,也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的形式。在班级管理中,开放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形式,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和接受,使管理更有约束力。

3.管理的有效性。

源于学生内在精神发展需要的对话管理,本质上体现了民主性和科学性,从决策、规约到过程展开、实施监控直至成果的反馈都在全员的推动之下、行动之中,一切都在正常的轨道上高速运行,这样的管理无疑是高效的。

二、小学班级“对话管理”模式的建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行班级对话管理的前提。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平等的对话,也就不可能有效管理。有许多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动辄就训斥,整天板着脸,使学生敬而远之,你不爱学生,学生又怎么能去爱你呢。据报道,有一个小学老师用针扎不听话学生的手,用烟头烧学生的屁股,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还罚学生抄写100遍。平时讽刺学生,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的老师大有人在。试想,不爱学生的老师怎么可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你不爱学生,学生怎么又可能喜欢老师呢。没有爱的德育是不会有效果的德育,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对话管理模式。学生对老师不信任,就不会和老师对话,就不可能自觉的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作用,是对话管理的基础。学生是被管理者,要学生自觉的接受管理,参与管理,就要教育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做班级管理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以前他对班上制定的什么制度都看不惯,什么都不满意,总觉得这个制度不合理,那个制度是错误的。自己参与班级对话管理中,他一人就提了20多条意见。在班级讨论中,老师虚心听他的意见。采纳了他关于每月班级举行一次体育活动的建议,并委托他负责组织和安排。后来,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他都能够自觉参加。自己定立的制度,自己更能理解和遵守,对班级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对话管理的内容很多,生活上的管理需要对话,要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在学习上也要对话,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在班级活动的安排上也要和学生对话,吸收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意见。

三、结语

师生论文范文4

一、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不是真空,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粗俗的社会生活及不正之风,让许多家庭、学生审美观发生了紊乱,学校教育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侵蚀、抵触。所以学校教育要及时拨乱反正,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从身边小事着眼,从社会大环境入手,广泛歌颂、宣传正能量,积极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都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许许多多的小事汇聚起来,成为社会主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热潮,成为人心所向。学校更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引导、教育,小事做多了就是大事,好事做多了就是好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田。   二、通过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就是学生面前活生生的镜子,教育过程就是“灵魂”塑造“灵魂”、“人格”培育“人格”的过程,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无疑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典范,所以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要修身立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谨言慎行,树立自己在学生、家长、社会中高尚的人格魅力,使诚信、友善、爱国、敬业、公正等核心价值在教师身上得到体现,用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精湛的教学素养引领学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入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提炼、论证的精品,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材料,所以教师应当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课堂作为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之中,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培育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校园活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如学雷锋活动月的演讲故事会、歌咏比赛,“三八”节献给妈妈的歌,学校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读书报告会、主题班队会等活动,都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途径,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所有的教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就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多变的社会中,每天都会上演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美丑善恶,对真善美要引领学生学习、歌颂,如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孝老敬亲、大公无私等,对假恶丑要引导学生大力鞭挞,引以为戒,如自私自利、制假售假、徇情枉法、违法乱纪等。通过校园、家庭、社会中发生的事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所需、社会所盼。是标尺,规范着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是航标,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是灯塔,照亮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只有把它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田,精心浇灌,才能让它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孟宪东 王元萍 单位:白山市浑江区六道江镇中心小学

师生论文范文5

1.课堂上互动主体的比例失衡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且不谈互动量的多少,但互动的主体依旧是教师和学生。但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制作电子课件,关注演示效果上,而学生则是花大把时间接受新知识,观看屏幕演示,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少了。

2.由于教师处理不当,导致课堂互动的异常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独立意识较强,传统被动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他们更渴望成为学习活动的发展者、探索者和创造者。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空间上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经常违反纪律,打闹、游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若是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师生心理和情绪上的冲突,造成不良的“互动”,影响教育工作。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多么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忽视、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年来,体育教师都习惯于用自己的设计思路来教学,教师怎么样示范,学生就怎么样模仿,教学活动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和应用的大环境下,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要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式,不但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还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师生有效互动构建平台,实现师生互动。

二、教学探索和研究

1.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是集图像、声音、动画、色彩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它生动活泼,新颖多样。不仅能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情境重现,呈现动态过程的优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克服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被动模仿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促进了教与学双方的交互作用。再加上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的原因,兴趣容易发生转移,而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保持学生兴趣的持久性。

2.巧妙把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授课比例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教学作用,但是由于体育科目教学本身在户外锻炼的特殊性,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需要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只能是辅助体育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忌刻意追求,喧宾夺主,而是应该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和利用,避免出现用多媒体将知识“倾泻而出”,学生“囫囵吞枣”,课堂“零交流”的现象。

3.建立双向评价和管理机制,避免不良“互动”现象

首先,建立师生互评机制,促使师生共同发展。长期以来,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合理设计和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会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在网上创设了一个“我们都爱评”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平等地参与进来,畅所欲言,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发表并反思自己的学习体验、不足,通过自评,提升自己;大胆说出对老师的评价和要求,通过评师,提高教学效果。此外,笔者还可以制作“我的成长”电子表格以及走势图,记录学生每节课的成长与不足,以一个月或者半个学期为周期,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其次,建立师生双向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体育教学大都处在户外,教学的管理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的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其积极参与,勇于挑战,还能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能力,促进良好课堂教学和学习风气的形成。

三、结语

师生论文范文6

“和谐”在现代汉语中指配合得适当、匀称;在哲学中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1]。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假若师生关系能处于平等、互助、自信、融洽、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它能促使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要把握得当,处理得当,就能在班级管理中使师生相互尊重、信任、依恋与交流。所以,和谐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环境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班级管理的必然。

2班级管理工作中和谐师生关系培育途径

2.1信任与尊重

信任、理解、互助与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信任学生,最重要的是相信学生具有可教育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2]。”为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建立这样的信念才能成为一种力量,才能在这种力量的帮助下发现学生的才智与禀赋,才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维护他们的尊严。对教师而言,在班级管理中宽容的、信任的、尊重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意味着教师教育思想的愈加成熟,具备了科学看待教育教学的能力,这样的师生关系,使二者之间的思想交流畅通无阻,师生关系自然和谐稳定长久密切。

2.2倾听与关爱

如今多数学生由于某种原因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父母离异;父母异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生活与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这些都造成学生在面对这些危机时会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因此教师更应该时刻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够解决奏效的,但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应该给予他们多的支持,多的分析,多的关爱,并积极引导,才能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从自己方面寻找不足,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才不会自暴自弃,才能保持青春蓬勃的进去精神。

2.3期待与欣赏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以他们认为正确的成功渠道去努力,去完成教师给予的期望,并充分相信他们能够实现目标。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证明:在教育条件、师资水平和学习环境相同的条件下,班主任的期待与学生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3]。因此,期待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源泉,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期望,促使学生产生理念并为之奋斗。同时,在学生为之奋斗努力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以欣赏的态度促使他们更加迈步向前,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温暖鼓励之情,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更具有自信心与责任感。

师生论文范文7

(一)师生的“地位”差异

在中国传统教学中,容易把教师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处在很被动的地位上,这就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的瓶颈,让学生同教师之间充斥着隔阂,学生只能对教师的话语言听计从,很少有学生能够面对面主动反馈信息给教师,这不仅给教师造成了极为被动的局面也给学生造成了心理负担,使得师生沟通存在巨大的距离和矛盾。

(二)师生间的学识差异

许多终止班主任喜欢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以为能够让学生仰慕自己,在沟通时过分的使用学生不熟悉、不明白的专业词语,给学生带来排斥的心理,产生巨大的沟通障碍。

(三)经常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经验主义”是中职班主任常犯的错误之一,是教师过于主观的判断事件成因、好坏的体现,容易以自己的眼光去衡量一个学生和事情。例如班集体出现问题后,又恰巧涉及到一个长期以往都是“问题”的学生,那么教师主观上就会理解成又是这个学生造成的问题,长期以往,“问题学生”就更不会主动找教师进行沟通,甚至是对沟通这件事产生厌恶的心理,这种“经验主义”给学生心理容易带来莫大的创伤和精神的压力,会让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眼中大打折扣。

(四)教师的情绪影响

在教师的工作当中,不仅要处理有关课堂教学的相关事宜,在生活里也要同学生进行思想和工作上的沟通和了解,这对于教师的考验是非常大的。这种大压力的工作模式容易影响到教师沟通时的情绪,在同学生沟通时身心往往是疲惫的,在高负荷的工作下,教师情绪往往会存在一点负能量的积蓄,在沟通时可能会不自觉的给学生带去过多的沟通压力,让师生沟通情感上不断恶化和被破坏。

二、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与技巧

(一)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1.接纳学生。

接纳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教师要在心底充分的接纳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重视,让学生愿意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优点,同教师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2.尊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是中职教师当下应当思考和改变的现实。在人格对话上,教师同学生一定是平等的,要想学生尊重自己,应当先去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尝试着去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世界,鼓励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同时要克服“经验主义”的影响,让教师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

3.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在教师的世界观里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主动了解学生的世界,多帮学生想问题,不断的改变沟通方式,让学生理解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心底尊重教师,向教师展开心扉,同教师无障碍的沟通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师生有效沟通的技巧

1.多接触学生,全面了解学生。

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脊梁骨,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在跟学生沟通的时候,应当主动去走入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一切,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接触不同的学生,通过一切能够了解的机会去靠近学生。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主动了解学生情绪表达的方式和各种各样的想法,这对于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进行沟通是有很大帮助的。

2.尊重学生。

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需要教师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品质提升,第一,肯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第二,多多赞美学生的所作所为;第三,不要主动去揭露学生的缺点,尤其在公共场合;第四,让学生自主处理自己的事宜。

3.积极聆听,换位思考进行沟通。

在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时,教师应当学会如何去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处境,这是良好沟通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整的表达出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不要强加自己的思想加入学生的意见中。做到微笑倾听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在愉悦的沟通环境下完成自己的表达。

4.善于控制情绪。

中职生由于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需要保持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在同学生沟通前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让学生同自己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要主观的给学生加上各种标签。

5.善用肢体语言。

在师生沟通的时候,还应当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应该在处理完事情后再同学生沟通,不要一边干活一边同学生沟通,这样容易让学生造成排斥的心理。同样,在沟通时,应当目光柔和的平视学生,保持微笑,在学生进行阐述时,还可以配以点头示意。

6.适时适当地变换角色。

角色变化是师生沟通时应当考虑到的方法,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角色是比较固定的,这符合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教师在沟通时不应当被这些角色限制住,应当主动适当变化角色进行沟通。

三、结语

师生论文范文8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应该由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或目标设计提出,并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其实,这种理解不全面,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教学开始前可以与学生代表进行探讨,综合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课程本身的需要、社会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层次现状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使任务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

二、农业推广课上师生共同设计任务

1.农业推广课程性质。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营销学、传播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基础之上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学科,主要研究农业推广人员如何对农民进行组织、教育、咨询、服务,使其改变行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学科。农业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实现,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课程的专业。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农学、茶叶栽培、设施农业、作物栽培、园艺等多个专业均开设农业推广课程。

3.职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课程的目的。

农业推广课程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的涵义、发展史,以及农业推广的原理和方法、组织管理等。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该课程旨在培养农业推广机构基层推广及管理工作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使得农业院校的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加深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学会灵活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实际推广工作水平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工作能力。

4.农业推广课上师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

(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教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5.师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