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范例6篇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范文1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28-02

引言

作为海洋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海洋开发关系愈加紧密,海洋经济产值在国家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占国内GDP总值的3.4%到2007年的10.11%,海洋产业总产值上升了17 695.2亿元[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很多省市把海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在海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海洋文化对海洋开发的领域,方法和内容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海洋文化与海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内涵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海洋文化,即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者定义的海洋文化是不同的。(3)强调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巨大差别性,海洋文化具有一系列其他文化形式不具有的本质特征。综合以上几点特征,本文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认识利用基础上,通过海洋实践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海洋制度,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众多分支。具体表现在沿海居民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以及一系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艺术,饮食,习俗等众多领域。

(二)海洋经济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陆地的资源逐渐枯竭,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国外虽然对海洋经济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国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海洋经济的概念[2]。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海洋经济概念,并在各级发展报告上频繁使用。最早界定海洋经济概念的是中国的学者杨金森[3],他指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从经济内容来看,海洋经济包括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4];从活动场所看,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范围极为广泛;从管理体制看,有中央的许多部门,也有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还有一部分国际联合和协作活动机构;从生产关系看,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有不少个体生产者。这些部门和产业,都以海洋为统一的活动场所,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继杨金森以后权锡鉴、柳时融等学者又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定义,近二十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对海洋经济的定义进行探讨,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总结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的定义。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及海洋经济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1.海洋文化地域性明显。中国国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阔,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很大差异,由此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北方的大陆文化发达,对中国北方的海洋文化亦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包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在内的北方环渤海海洋文化区域,由于靠近大陆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元代以来更有卫戍京畿的作用,这一文化区域具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以百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民间的海洋活动较北方频繁,其海洋文化更多的显示出海洋文化自身的特点。

2.海洋文化类型多样。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多种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环渤海海洋文化区,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长三角海洋文化区,和以潮汕地区文化为基础的闽粤海洋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环渤海文化区和长三角文化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中心,其海洋文化在具有海洋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大陆文化的一系列特征,表现在海洋文化上就是大气包容,中西文化并存。而闽粤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明中心,所以较少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海洋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富于海洋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海洋等方面。

3.海洋文化影响广泛。海洋文化对一个海洋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海洋城市的景观建设,饮食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海洋文化理解的加深,海洋文化受到重视,海洋文化中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独特气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要政策,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洋文化的影响会更加广泛。

(二)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4 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 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4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 503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 152亿元。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海洋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中海油在渤海湾、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全国海洋船舶业造船完工量突破1 8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超过7 000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25%、70%,其中新接订单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一位。

三、中国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第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认为任何发展目标与发展环境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思考。”[6]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也就是海洋文化的创造历史,始终离不开海洋文化经济中的人文特性。缺乏文化基础的经济发展并不能长远。

第二,海洋文化可以解决海洋经济中的问题。中国海洋经济相对于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所占比重偏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产值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2007年海洋总产值达到24 929亿元,但是中国海洋产业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第一、二、三产业不协调,第二产业规模相对偏大,第三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在开发海洋上,则存在过度开发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海洋文化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开拓进取,富于冒险精神。它存在于沿海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共识。1978年以来,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排在全国省份的前列,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第四,海洋文化对海洋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景观丰富,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海洋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01年沿海地区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43%[7],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海洋文化观念落后。在中国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导致海洋中物种急剧减少,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海洋意识的缺乏和海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海洋文化的现象。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许多滨海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投入巨资开发旅游文化景观,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破坏既有海洋文化景观的同时新建新景观的现象,破坏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性,降低了其在海洋旅游方面的价值。

第三,人才短缺制约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但是中国却缺乏一支能够适应中国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海洋人才专业队伍,中国的海洋科技队伍规模小,海洋经济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而对海洋事业的开发和利用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仅有青岛和湛江两所专业性的海洋大学[8],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计划的建立几所专业性的海洋院校以提高海洋人才的素质,加速海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7中国海洋年鉴[K].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孙智宇.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5.

[3]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23-26.

[4]?wtp=tt.

[5]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1):1-2.

[6]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23-27.

海洋文化范文2

根据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遵循的设计原则,以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运用综合归纳法,从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维度,将影响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纳,确定了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评价体系[9]。如表1所示,本文构建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体系包含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4个层次,13个评价项目指标,共包含36个评价因子指标。文化载体作为体现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物质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将其分解为新颖性、观赏性和体验性3个评价项目层。其中,新颖性包括地方性、民族性、稀缺程度和可替代性4个评价因子;观赏性包括优美度、新奇度和和谐度3个评价因子;体验性包括趣味性、参与度和多样性3个评价因子。文化内容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各种不同的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主题,可以分解为真实性、积极性和广泛性3个评价项目层。其中,真实性包括历史记载、文化渊源和广为人知3个评价因子;积极性包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和净化心灵3个评价因子;广泛性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3个评价因子。文化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文化载体对文化内容的演绎所期望体现的精神境界或价值观念,可以分解为道德性、激励性、先进性和融合性4个评价项目层。其中,道德性包括言行习惯、公德意识和法规意识3个评价因子;激励性包括振奋人心和陶冶情操2个评价因子;先进性包括与时俱进和符合心理需求程度2个评价因子;融合性包括地方融合性和中外融合性2个评价因子。文化价值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传承作用和市场价值,可以分解为传承性、教化性和资源价值3个评价项目层。其中,传承性包括文化传承、可持续性和文化创新3个评价因子;教化性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2个评价因子;资源价值包括文化保护、文化积累和市场前景3个评价因子。

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为确定文化旅游产品的评价体系各层次评价因子的权重,首先,请文化资本与旅游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旅游产品的经营管理者以及游客,采用1~9标度法,对位于同一层次的各因子间相对于其上一层次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问卷评分,并构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判断矩阵;然后,用数学方法得出每个层次判断矩阵中各因子的权重;最后,通过各层次权重的组合,得到全部因子相对于目标的权重)。问卷调查期间从2012年4月到9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90份,收回调查问卷226份(回收率77.93%),其中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79.20%)。具体的评价因子权重如表1所示:在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因素中,文化载体的权重为0.0318,文化内容的权重为0.1230,文化精神的权重为0.3689,文化价值的权重为0.4763。这说明在文化资本的四层次模型中,由于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因素之间的由表及里关系,使得其重要性也依次递增。因此,文化价值作为文化资本的核心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化载体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载体的权重层中,新颖性和观赏性的权重都是0.1390,而体验性的权重是0.7221。数据表明在文化载体的构成因素中,体验性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一定要强化体验性,这是使得文化能够真正成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之灵魂的关键。具体的,在新颖性的权重层中,地方性的权重是0.0521,民族性的权重是0.1563,稀缺程度的权重是0.7812,地方性的权重是0.0104。数据表明在新颖性的构成因素中,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稀缺程度、民族性、地方性和可替代性。在观赏性的权重层中,优美度的权重是0.6923,新奇度的权重是0.0769,和谐度的权重是0.2308。数据表明在观赏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优美度。在体验性的权重层中,体验性的权重是0.0759,参与度的权重是0.8483,多样性的权重是0.0759。数据表明在体验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参与度。

(二)文化内容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内容的权重层中,真实性的权重是0.2308,积极性的权重是0.6923,广泛性的权重是0.0769。数据表明在文化载体的构成因素中,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的文化主题的定位上要强化积极性。具体的,在真实性的权重层中,历史记载的权重是0.0428,文化渊源的权重是0.1284,广为人知的权重是0.8288。数据表明在真实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广为人知。在积极性的权重层中,增长见识的权重是0.2561,开拓视野的权重是0.2878,净化心灵的权重是0.4561。数据表明在积极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净化心灵。在广泛性的权重层中,知名度的权重是0.4561,美誉度的权重是0.4561,市场占有率的权重是0.0878。数据表明在广泛性的构成因素中,知名度和美誉度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三)文化精神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精神的权重层中,道德性的权重是0.2768,激励性的权重是0.302,先进性的权重是0.2653,融合性的权重是0.1559。数据表明在文化精神的构成因素中,激励性是最重要的、之后依次是道德性、先进性和融合性。具体的,在道德性的权重层中,言行习惯的权重是0.0769,公德意识的权重是0.6923,法规意识的权重是0.2308。数据表明在道德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公德意识。在激励性的权重层中,振奋人心的权重是0.2500,陶冶情操的权重是0.7500。数据表明在激励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在先进性的权重层中,与时俱进的权重是0.2052,符合心理需求程度的权重是0.7948。数据表明在先进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符合心理需求程度。在融合性的权重层中,地区融合性(国内)的权重是0.7500,中外融合性的权重是0.2500。数据表明在融合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地区融合性。

(四)文化价值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价值的权重层中,传承性和教化性的权重是0.4561,而资源价值的权重是0.0878。这说明在基于文化资本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文化的传承和教化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是根本。具体的,在传承性的权重层中,文化传承的权重是0.4561,可持续性的权重是0.4561,文化创新的权重是0.0878。数据表明在传承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与可持续性。在教化性的权重层中,人生观的权重是0.5000,价值观的权重是0.5000。数据表明在教化性的构成因素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重要。在资源价值的权重层中,文化保护的权重是0.7548,文化积累的权重是0.1949,市场前景的权重是0.0503。数据表明在资源价值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保护。

三、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状况不同方面或侧面的反映,为了对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下面以多目标线性加权法为基础,结合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状况,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具体的函数表达式为:E=∑n1k=1Bk·∑n2j=1Ckj·∑n3i=1(Dji·Pi{[]})×10.其中,E代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的综合得分值;Bk表示评价综合层k的权重;Ckj表示评价综合层k中评价项目j的权重;Dji表示评价项目j中评价因子i的权重;Pi表示评价因子i的评分;n1表示评价综合层中评价指标的数目;n2表示评价项目层评价指标的数目;n3表示评价因子层中评价指标的数目。由于综合评价模型的满分是50分,所以,可据具体得分将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划分为五个评价等级:得分如果高于40,为I级;得分如果在30到40之间,为Ⅱ级;得分如果在20到30之间,属Ⅲ级;得分如果在10到20之间,属Ⅳ级;得分如果低于10份,属Ⅴ级。

四、对蓬莱市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定量评价

海洋文化范文3

关键词:中西海洋文化差异;地理环境;观念意识;政策制度;生产方式

世界上海洋总面积为3.6亿多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蓝色的巨大宝库”和人类的“第二自下而上空间”。当今时代,陆地空间及其资源已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广阔无垠的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眼光。

纵观海洋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历史上一直重陆、轻海,把海洋发展作为陆地的附属。甚至今天在多数国人的脑海中依然停留着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这一思维认知,而忽略了我们还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笔者在文中通过比较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目的在于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重新审视我国海洋发展历史,加强国人对海洋文化的重视,从中引发思索,有所启示。

一、中西海洋文化差异比较

1.大陆与海洋文化比较。古往今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一直赖于生存之宝地。但那时的北方是蒙古高原,是难以跨越的千里戈壁,戈壁滩以北,则是茂密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再往北则是北极冰原。因此北路的交通充满了重重的阻碍。西北方,以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为起点,其西是极其广袤而荒凉的茫茫沙漠,在大漠南北,更有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雪峰横亘,可见,中国通往西方陆路交通是何等艰险。至于西南,则耸立着地球上最高、最险峻的青藏高原。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就陆路来说,北、西北、西南三面都是难以通过的。最后,再看中国的东面,虽然面临海洋,而这则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对于古人来说,太平洋浩瀚无际,波涛汹涌,凶险异常,同样是难以征服的障壁。中国所处的这样的地理环境,明显缺乏海洋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这对中华民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环境缺憾。

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从而也造就了中华文明具有内向、稳定型的特征。而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气候适宜,物产资源富足,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这就为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华民族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里,依靠广大的陆地和无数的河流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

再看欧洲人所聚集居住的地中海地区。在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成功的海洋民族就是欧罗巴民族,甚至“海洋文化”的概念也是德国哲人黑格尔提出来的,欧洲人的海洋文化最早发源于地中海。地中海是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但其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由于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汹涌的波涛无法使它掀起大的波澜,因此它不仅潮差不大,而且比较平静温和。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地中海人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而且形成了一种向外展拓的文化类型。于是,地中海成了人类海洋文明的摇篮。

2.封闭与开放的观念比较。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提道: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伟大的哲学家眼光尖锐,严格点说,中国确实没有海洋文明,不太严格的话,可以换种说法,中国曾经有过海洋文明,但是有意无意被淹没了。

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历史悠久,在历史上与海洋也有不解之缘。15世纪之前中国航海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15世纪后,西方航海业迅速发展,而我国海洋业却开始走向下坡。尤其是我国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做了一件对中国海洋文化及海洋文明发展很不利的事,这就是海禁政策:片板不许下海。他的理由是从海上可以里通外国,所以必须禁止海内外交往。朱元璋片面地认为:海外的诸多地方和民族,都离我大中国很远,隔山又隔海,得到了他们的土地,还不足以供给他们的给养,得到他们的民从,也无法使法令控制他们,因此认为海外贸易是多余的。

到明成祖朱棣称帝的时候,明王朝虽然派了郑和下西洋,目的依然是对外宣扬天朝大国威名。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换言之是一次政治远航,而不是军事征服和商品推销。朱棣以后的明朝历代帝王一直到清朝的皇帝顺治、康熙等,前后300多年,虽然也有人主张开海禁,也曾有过几次短暂的开禁,但从中央政府的明令而言,仍是以海禁为主。这使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发展被限制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内,因此无法形成规模。而真正对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发展以致命性打击的则是清代的“迁海”,清朝的3次迁海,范围遍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沿海,离海岸线近百里的居民几乎全部内迁,整个沿海的航海贸易、交通运输出现了衰落,荒废了沿海大片田地,使工、商、贸面临停顿,其后果是将中国人民几千年以来与海洋的共生关系隔断了,严重破坏了我国海洋产业和海洋文明的发展。

而这时西方却开始了伟大的地理发现,继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是探险家们实现的,但殖民地的是由王室掌控的,西方的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得到的一切财富和商品的1/10得以免税。正是西方统治者对航海的大力支持,促使西方海洋文化的加速发展。同时西方统治者历史上就支持民间航海和民间海外贸易,大力支持并保护本国侨民的海外利益,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商业文化的发展。

3.海洋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的比较。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中国的海洋文化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以至于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明显的农业特征。中国古代的航海者虽然把生产活动从固定的陆上田地变换到流动的海上,但往往局限于一定的海域,而且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海上活动,这等于在海上再现了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活。

为了保护内陆农业经济,修筑滨海长城“海塘”,发展海洋和垦殖,建立盐田、潮田、沙田、蛏田、蚶田等,究其本质是也是将海洋资源作为农业资源的一种补充。同时,海洋捕捞和采集使得渔业成为了海洋农业的食物来源。由此可见,中国的海洋观念向来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中国的海洋农业文化是一种封闭型的、内向的海洋文化。即使是统治者提倡“渔盐之利”,着眼的也是补充农业之不足。这与西方的海洋民族的海洋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吸收不可同日而语。

西方海洋文明则重在海洋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在西方海洋文化中地位的确定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首先西方海洋文化的发源地希腊为半岛国家,贫瘠的土地、落后的农业、岛屿分散等原因决定了希腊的许多必需品要依赖于从别国进口。曲折的海岸线以及风平浪静的港口成为了希腊海上运输业发展的先天优势,由海洋文明发展而来的工商文明可以说是必然趋势。岛国众多,海岸线长而曲折,这样的地理因素决定了海上联系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西方统治者历来支持民间航海和民间海外贸易,大力支持并保护本国侨民的海外利益,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商业文化的发展。再次,古希腊文明的高度发达,造船业胜于同时期的所有国家,使得希腊成为了欧洲的第一代海上霸主,享受海洋所带来的无限资源。随后古罗马的崛起取代了希腊的霸主地位,而到了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双雄并起,分享了海洋资源。17世纪末,“海上马车夫”荷兰及日不落帝国英国又形成了主宰欧洲海洋的双极。千百年来,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真正原因乃是被海洋中蕴含的无限利益所驱使。从海洋霸权的争夺来看,西方海洋文明无疑是海洋商业文化。美国著名的军事问题专家费正清以其特有的宏大视野,从地理活动和海上活动的不同,解释中西方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不同,认为海上经商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更是专门研究了西方几个世纪以来“海权对欧洲和美洲历史的影响”,并成为海权论的经典论述。西方的海洋商业文化正是这样一种开放型的、扩张的商业文化。

4.和平交往文化与战神文化的比较。中西方的海洋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海洋文化的和平性和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掠夺性。

中国地域的广阔,资源的丰富,加之地理环境的封闭,使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与世界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之间明显地相互隔绝,彼此独立着。中国的航海者举目能望见的,都是一些文明程度远不如中国的地区。中国的航海者们从事航海活动的结果只是把自己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单向地传输给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如日本、朝鲜等,这是一种文明交流的不对等。古代中国海洋文化主要是一种和平交往、自由贸易、平等待人的文化,尽管一样崇商,但中国商人总是和外国人平等自由的交换。

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正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海洋文明基调。明初郑和的下西洋,以其船队的规模和航海水平,是当时世界各国难以相匹的。但就这几次远航的目的而言,并不是经济动因,而是明朝皇帝(成祖朱棣)借以“宣威海外”和“宣而纶音”而已。就是说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经贸活动,也不是征讨和海上掠夺,而主要是招示皇帝的旨意,向太平洋诸国炫耀中国的富强和威武,并以恩威并举的方法使这些国家臣服于,同时在朝贡的名义下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

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历来以平等精神对待海外一切民族,如与当地民族通婚,与当地人民和平共处,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而且面对西方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时,甚至与当地人民一起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反对殖民、种族歧视和垄断贸易,主张和平往来,自由贸易和平等待人,便是中国海洋贸易的主要特征。

但西欧的农业条件必竟有限,人与土地的矛盾日益显现。从8世纪起,北欧维京人迫于此压力,以一种吃水浅、速度快、灵活性强的船,在海上从事贸易、掠夺与殖民为一体的海盗活动,成为中世纪欧洲的海上霸王。另外西欧过剩的人口进入手工业和商业,新兴的商业中心和自制的城市开始出现,商品经济开始重新兴起。商人和自制城市成为封建领主、天主教会鼎力的政治势力,为了满足经济与宗教扩张的需求,从公元1000年-1250年,由欧洲各国封建主、意大利商人和天主教会发动了历时200年的,从穆斯林手中重新夺回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开辟了从地中海到英吉利海峡经常性的大西洋贸易航道,还将势力延伸到波罗地海的地中海东部,欧洲人开始走向海洋。从那时起500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相继崛起于海上,成为海洋和世界的霸主。

西方的海洋文化一直是一种“海上骑马民族”的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为一体的侵略性的战神文化。翻开历史,令人发指的暴行数不胜数,自克里特、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维京人、十字军直到“葡、西、荷、英”,都是一脉相承。这跟欧洲的资源相对贫乏、西方的宗教的排他扩张性及欧洲文化里的精神和淡漠的善恶观念都是密不可分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就曾明确的指出这一点,他直言“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威廉・豪伊特在《殖民和基督教欧洲人对待所有的殖民地人民的通俗历史》一书中指出:“所谓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的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欧洲的海洋文化旨在牺牲其他民族而发展自身,这反映出欧洲海洋文化中以掠夺为残酷本质的战神精神。

二、结语

当今,人们更加重视大视野的、与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问题的研究,如宇宙起源、生命本质;海洋、空间和地球内部等。经济和政治的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纪的地位凸显了出来,成为比陆地更为重要的战略思考对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海洋有关的资源和地理要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的国际问题也显得复杂化了。我们必须按照全球化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海洋观。笔者意在通过中西海洋文化差异之比较,引发我们去思考,重新认识海洋的文化的研究之重要性,加强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春.海洋文化的研究与解析[A].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116-121.

[2] 何莹.中西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A].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161-168.

[3] 吴建华.谈中外海洋文化的共性,个性与局限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4-17.

海洋文化范文4

恰值“5・18”海交会召开之际,来自海内外的1500名闽商回到家乡,参加“5・18”期间隆重举行的第三届闽商大会,畅叙故乡情谊,共谋海西发展。本刊记者赴大会现场,采访多位回乡闽商,聆听他们对海西建设的看法,制作了本期“特别策划”,从闽商精神的挖掘,到回乡投资闽商的心声,到海西商机探讨,作为献给闽商的回乡投资参考书。

“什么是海洋文化?这是一种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5月17日,首届国际闽商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及港澳台等11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研讨闽商文化所代表的海洋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大会专家―致认为,闽商昕代表的中国海洋文明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闽商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内在动力之一。

海洋文化成就闽商

福建的海岸线总长3752千米,15世纪以前,中国是海洋贸易的世界最强国之一,而福建历史上一直是中国造船业中心。据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介绍,1820年前后,行驶于东南亚的中国帆船达295只之多,总吨位达85200吨,当时航行于东南亚英国船只总吨位不过过二、三万吨,远逊于中国。这些中国帆船中,有―半以上来自福建。

海洋文化一般都有外向性、兼容性、商业性、进取性四大特征。而中华民族是世界是最早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海航交通贸易的民族之一,也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正因此,海上贸易成为中华民族海洋事业和文化的重要经济标志。

苏文菁认为,得益于日益繁茂的海上贸易,福建向世界输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人才一闽商。自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在宋元时达到高潮,促成闽商的崛起。“明清的‘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却在无意中给时时冲破禁令的民间海外贸易以更广阔的市场,并促使海外各国闽商、海外侨商的诞生和发展。从19世纪末至今的100多年间,闽商走向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澳台闽商表现尤为出色。”苏文菁说。

如今,在世界华商500强中,闽商占了1/10强,闽籍华商资产存量已超过3000亿美元。

进取的闽商精神

海洋文化强调的是求新求变、求富重商、世界互动的开放意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江认为,“作为海洋文化的延伸,闽商精神被打上了创新进取的烙印。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更是被视为闽商的精神写照。”

从对16~18世纪的福建商人海上贸易的分析,钱江阐述了闽商的拼搏精神,“历史上闽商常常在海外受到歧视和打击,甚至屠杀,但是闽商以敏锐的生意眼光和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建立起各式各样的网络,不断扩大、衍生的社会资本进―步拓展贸易规模,立足海外。”

钱江认为,闽商的探索拼搏精神和参与建构经济全球化的传统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21世纪海洋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开放、多元、勇于探索、习与经商并非西方海洋文明所独有的特性,这也是中国文明内生的一种文化基因。

“世界闽商大会”曾把新闽商精神概括为“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杨宏云认为,这32爪字和中国海洋文化五大特征不谋而合。其中“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是闽商与时俱进,外向开放的观念;“敢冒风险,爱拼会赢”是闽商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经商精神;“合群团结,家爽义气”是闽商兼容合作海内百川的大度写照;“恋祖爱乡,回馈桑梓”则表达了闽商走向世界又眷顾家乡的拳拳爱心。“这完全体现出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特质。”杨宏云说。

“闽商文化的意义不仅属于福建与海西,它将在再一次成为中国建设新思想、新文化的新资源。理解闽商、学习闽商文化是为了力图弥补中国历史与西方人书写的世界史之间差异,在弥补差异过程中获得中国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的话语权。”杨宏云表示。

闽商新变

史料记载,闽商缘起于汉唐,鼎兴于宋元,绵延于明清。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行,深受海洋文化影响的福建人民,成为国内最早拼搏进取的“一部分人”。“借助海外闽商的大力帮助和配合,新一代的闽商们很快完成资本积累,四处扩张,成为新商帮中佼佼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红霞充分肯定闽商的商界地位。

据有关部门统计,福建民间在省外投资人数已超过250万人。其中“泉州军团”就有70万人,创造年销售总额已达1600亿元。而在泉州本地,闽泉商已造就了34个中国名牌和45项国家免检产品,涌现出“中国鞋都”(晋江)、“石材之都”(南安)、“石雕之都”(惠安)、“茶叶之都”(安溪)、“陶瓷之都”(德化)、“树脂之都”(丰泽)、“休闲之都”(石狮),成为全国著名“品牌之都”。

海洋文化范文5

【关键词】广西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产业;建议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204-05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广西海洋文化是广西沿海人民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等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充分开发和利用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科学合理的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形成特色海洋经济,是广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促进富民强桂战略的重要措施。

一、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历史积淀深厚

广西南临北部湾,拥有1,628.59公里长的海岸线。作为中国西部的唯一的涉海省份,浑厚的海洋文化优势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是广西的文化优势和特色之一,并为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一)浓厚的民族特色

广西沿海各族人民在长期耕海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蛋家和耕海的客家。广西海洋文化以骆越文化为基础,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中,又接纳了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因素。但广西海洋文化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这体现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所表现的鲜明地域特色和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如这里长期崇拜海神、龙神、雷神、飓风神、天妃、伏波神和孟尝神等多种神文化,其中伏波神与伏波将军南征活动有关。孟尝神与“珠还合浦”的故事有关。广西海洋文化中还有广府文化、福佬文化、壮族文化等的影响。在区域内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

(二)浓郁的南疆特色

广西沿海地区有独特的人文风俗。古代广西远离中原,开发相对滞后。在与大自然顽强斗争中,广西沿海人民形成勤劳勇敢、敢于冒险、开拓的文化特征,养成笃信鬼神,求助于超自然力保护的习惯。在现代文明社会,这种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

广西有别具特色的南珠文化。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海域就是驰名世界的南珠产地,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珍珠文化相当发达。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和贸易等,形成了白龙珍珠城、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群)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

广西沿海有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海天一色的广袤海域,海鸟海湾的旖旎风光,滨海红树林群落等孕育了独具风韵的南方海洋生态文化。蛋家婚礼和服饰、京族哈节与渔具渔法、《珠还合浦》、《白龙城的传说》、《美人鱼》等美丽传说及渔业谚语等,展示了斑斓的南方海洋民俗文化。

(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早在新石器时代,广西沿海居民就从事渔猎和农业活动。合浦是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现存于沿海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运河、古商道、伏波庙、白龙珍珠城、京族哈节、珠还合浦及三娘湾神话传说等记载着广西海洋文化厚重的历史。据统计,广西沿海三市拥有近400处(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们在近年来得到更为完整、妥善的发掘、保护及修缮。如北海西洋建筑群已纳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海被列人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四)独特的渔村人文景观

广西沿海有渔业县(市、区)10多个,渔村乡镇35个,渔业村130个,共有渔民705300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渔港(如南漓渔港、犀牛脚渔港、企沙渔港、营盘渔港、龙门渔港、沙田渔港、渔万渔港、电建渔港、涠州渔港、石头埠渔港、大风江渔港和双墩渔港等),渔村(犀牛脚渔镇村、企沙镇渔村、京族三岛京族渔村、外沙和地角蛋家渔村等),还有渔市,民间习俗、节庆会展等。

(五)特色鲜明、项目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2年5月,广西沿海三市已列入自治区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涉海类项目有23项,如民间传说《合浦珠还》、《美人鱼传说》,传统民俗“京族哈节”、“外沙龙母庙会”、“蛋家婚礼”,传统手工技艺“北海贝雕技艺”、“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京族鱼露”、“北海蛋家服饰制作技艺”,民间音乐“京族独弦琴艺术”和《北海咸水歌》,民间曲艺《老杨公》、《京族民歌》等。其中“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和“钦州坭兴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与广东广州、浙江宁波、福建泉州、江苏扬州、山东蓬莱正在联合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已取得一定成就

1 广西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

滨海旅游业已形成了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民族风情游等五种滨海旅游模式。2005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不含临海工业)为190亿元,其中滨海旅游业产值占13.2%。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为570亿元,其中滨海旅游业50.4亿元,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5.2%。201 1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654亿元,滨海旅游业为83.01亿元,增加值为32.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

广西沿海已形成了观赏渔业、垂钓渔业、体验渔业等门类齐全的海洋休闲渔业体系,大大拓宽了传统渔业的内涵和功能。

海洋节庆会展业,形成了京族哈节、中国钦州三娘湾观潮节、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节、蛋家文化艺术节、北海银滩沙雕艺术节、防城港国际龙舟节、千年古陶文化旅游节、北海市国际珍珠节、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等具广西海洋文化特征的节庆活动。还涌现了大型实景演出《梦幻北部湾》、大型舞剧《碧海丝路》等大型演艺活动。

海洋休闲体育业,广西建有滨海体育训练基地.为国家和各地运动队提供训练场所.承接国家和国际有关体育赛事。如北海市的海上跳伞、沙滩排球、足球,防城港市的帆板划船、摩托艇、龙舟赛等。同时,群众休闲体育如海域游泳、海水浴、水上摩托艇、游艇、滑水、冲浪、沙滩球类运动、沙滩健身走等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已形成一定的品牌和规模,如北海市外沙中国蛋家民俗村、北部湾水下考古、北海涠洲国际休闲度假岛、白龙珍珠城遗址公园、汉文化公园等各种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等的建成。各地正在建设旅游码头,拓展北海、防城港、钦州至广东和越南下龙湾、岘港、胡志明市的海上旅游航线。

广西沿海饶有民族特色的海洋工艺品有贝雕、角雕、石雕、坭兴陶、珍珠制品等。珍珠和坭兴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北海市珍珠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50%,其综合加工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钦州坭兴陶的年产值已达一亿多元。

2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产值不断攀升

“十五”期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不含临海工业)由2000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亿元,年均增长14.3%。“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增加570亿元,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6%,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8.86%。2011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654亿元,比上年现价增长19%,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5.6%,约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国民生产总值的17%。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41%、42%。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广西海洋发展新的增长点。

3 打造了一批成功的海洋文化产业

广西沿海地区各地开发海洋文化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海洋文化一条街”、“梦幻北部湾”等项目,滨海休闲度假胜地、海上观光旅游、海洋竞技旅游、海上饮食文化旅游等项目不断得到开发。如防城港市筋山古渔村、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东兴金滩等的打造,都是成功的海洋文化产业运作。

(二)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凸现的问题

1 海洋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慢,投入不足

与相邻的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广西海洋文化产业起步晚,在交通、资金、人才等方面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配套能力不强。

2 重点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严重不足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多停留在低层次,同质化现象严重,闻名全国的重点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严重不足。如广西的涉海工艺品业主要是低端的珍珠、贝类等的加工,缺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涉海艺术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不多。

3 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偏低,产业化程度较差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不平衡,集中度低,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广西海洋文化产业总产值仅占全国1%,而且以滨海旅游业为主。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演艺、康体养生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庆典活动经济味过浓,缺乏对海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4 海洋文化产业缺乏亮点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对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开发程度参差不齐,文化产业缺乏亮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总体来看。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仍以粗放型开发为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尚未形成。如何充分盘活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与周边省份形成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是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加快发展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作为我国沿海最后一块“处女海”,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广西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一个增长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

(一)在发展目标上

1 对不同类型的海洋文化资源进行不同创意转换方式,形成不同产业类型。务必将产业型资源积极向文化产业转变。

2 通过重大项目的创意开发。以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品牌、海洋文化产品、海洋文化产业集群为支撑,吸引特定的文化消费群体,形成海洋文化产业消费市场。

3 通过海洋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将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

(二)在发展战略上

1 充分利用时代趋势与政策优势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共十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为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实施“海洋强区”战略、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机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时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开放政策、少数民族政策、边境地区开放政策和保税港区政策等多种优惠政策。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相邻各省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带动,其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以低碳健康为取向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滨海旅游的大力需求,各类文化产品市场的快速扩张也为广西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指导性文件,广西正在制定和实施《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布局规划》等,进一步实施合理配置资源,助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为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撑。

2 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要明确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特点,与周边省份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重点突出广特的民族、边境等海洋文化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争取特定的文化消费人群,开发较稳固的文化市场。同时发挥比较优势,与周边区域形成协调互动发展、互利共赢的格局,避免同质竞争。实现跨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互利共赢。

3 实行集群化发展战略

针对目前规模小、产业技术不高等现状,通过规划引导、市场化整合,在重点区域形成内涵丰富、产业链条完整、软硬结合的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发挥集聚效应,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 实行精品化发展战略

以高起点的海洋文化产业项目为基础,以精品化的文化产品为支撑,培育一批具有广西北部湾特色的文化精品工程。同时培育支柱型的海洋文化新兴产业,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区域性海洋文化传播与产业培育基地。

5 实行品牌化发展战略

打造滨海旅游、边境旅游、海洋工艺产品等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南珠文化、京族文化、海豚文化等精品品牌,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品牌。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多层次的品牌结构。

6 实行人才战略

采取多种策略,形成卓有成效的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管理机制。重点培养与引进目前比较缺乏的创意策划人才和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全面激活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在产业结构上

依据现有的产业现状与资源优势。确立海洋文化旅游业与海洋工艺产业为重点产业,积极培育康体养生产业、节庆会展产业、演艺产业、影视传媒产业,形成“双主导,四产培育”的海洋文化产业布局。

1 海洋文化旅游

着重发展边境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等,多方展现广西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与热带气候、沙滩海岛、边关风貌、京族风情等特色,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创意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形成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品牌。同时发挥海洋文化旅游的产业辐射力和影响力、吸纳力,带动演艺业、会展业、影视产业等产业全面发展.将广西海洋旅游打造成为立体、活化、多产联动的综合性海洋文化产业。

2 海洋工艺品产业

要充分利用广西南珠品牌,以南珠为亮点,带动相关海洋工艺产业发展。要将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与工艺美术品巧妙结合,赋予工艺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加其产业附加值。要适当提高产业品质,走高端路线打响品牌。提高经济收入,创建城市品牌。如以广西沿海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和典故为题材。设计具有代表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景点微缩模型、坭兴陶、贝雕等特色民俗工艺品。

3 康体养生产业

通过打造东兴长寿城市名片.发挥“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效应。大力挖掘、开发广西沿海康体养生系列产品,加快休闲度假游、绿色生态游、康体养生游等重点项目的培育建设,发展集康体养生、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4 节庆会展产业

以现有品牌为主体,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地创建并推出有广西海洋文化特征的节庆活动,如“北海老街艺术节”、“钦州坭兴陶艺术节”、“钦州刘冯文化节”、“京族民俗文化节”、“金滩风筝节”等,切实把节庆会展活动与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结合起来,依托平台品牌,培育会展主体,开拓会展市场,积极打造亮点、热点和卖点,发展节庆会展经济,创造节庆会展品牌效益。

5 演艺产业

可依托京族文化、蛋家文化、客家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以民俗、传说、音乐、舞蹈、服饰等为主要题材的演艺产品。

6 影视传媒产业

充分地利用区位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区域资源,利用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东盟元素等地域文化特征,大力发展影视传媒产业。

(四)在具体层面上

1 制定规划,统筹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的规划。统筹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广西沿海特色文化产业群,着力打造一两个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海洋文化龙头企业。

2 要充分挖掘、整理和弘扬广西海洋文化遗产,激活历史文化沉淀

不但要深入挖掘、整理广西海洋文化的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历史遗产,还要重新审视广西海洋文化的特有内涵,强化海洋文化氛围。

3 要加快各种海洋文化资源的整合

把广西海洋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及旅游文化等整合为一个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化系统,实现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良性发展及多样性、持续性。

海洋文化范文6

关键词:海南地方传说;海洋文化;民间文学

海南地方传说指的是海南各地关于山川河流、岛屿、港湾以及地方历史遗迹的由来、变迁、特征等的解释性的故事。海南地方传说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流传和保存,一是通过劳动人民口耳相传,并经过民间文学研究者搜集整理,形成的民间故事集,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二是通过史书、文人作品等历史文献资料保留下来传说故事,如《崖州志・舆地志》中记载的“龙井”一条:“城西一百二十里务本村西,相传有龙出其中,今祷雨者必于此。可灌田百余亩”。

海南省作为海洋大省,拥有众多岛屿,具有海域广阔、海岸线长、海洋景观奇特的特点,海南地方传说作为反映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的海洋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在海南各地流传的地方传说中,很多都与海洋有关。首先表现在涉海传说数量大,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为例,该书收录了88篇地方传说,其中38篇直接与海洋有关,占到43%,这些传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海湾、洲岛的传说,如伢龙湾的传说》、《野猪岛的传说》等;二是关于海边礁石以及海滨山岭的传说,如《姆鸡礁》、《水底棺材》、《七星岭》等;三是关于当地地名、历史遗迹的涉海传说。如《得胜沙》、《天妃庙》等。

其次,海南地方传说从叙事空间、情节发展、文化蕴含等各方面体现了海洋特色。传说故事通常以“海洋环境”作为故事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如“很久以前,陵水县黎安一带海面上恶浪翻滚,渔民不敢出海。”(《南天一柱仙女身》)“相传很久以前,南海老龙王不服天庭玉帝的管制,曾经兴风作浪,淹没村庄,井水变咸,使南海边上的人民无水吃喝,叫苦连天。”(《仙井与镇妖石柱》)在情节方面,挑土填海、龙王相斗、渔民捕鱼遇险、祭祀海神、勇斗海盗等情节都是围绕海洋生活在现实基础上展开的艺术想象和文学表达。同时,海南地方传说中展现了丰富的海洋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以及汉、黎等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体现了海居岛民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具有海南海洋文化的独特价值。本文主要阐释海南地方传说中的海洋文化特质。

一、海洋性生产方式――耕海

海洋作为自然资源,以何种方式参与人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海洋文化的不同形态。以海洋运输和商业贸易为主属于扩张型海洋文化,而海南的海洋文化属于自足型海洋文化,人们把海洋作为陆地的一种延续和补充,以农业种植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海洋生产方式,即俗称的“耕海”。

海南人民对于海洋的这种认识在《海南岛和石柱仙井的传说》、《大小玳瑁洲的由来》、(淦山银山》、《七星岭》等传说中都有体现,这些传说都是以挑土造岛、填海造田为主要情节,讲述岛屿、山岭的由来。人们认为,海岛以及海滨的存在物都是神仙用土堆积而成的,在《椰子洲岛的传说》中还有仙猴从天上背土到崖县土曲湾的河口港,由土地公公为这些土接“地气”的描述。人们利用海洋的方式之一就是使其陆地化,只有有了土才可以种植,才能居住和生活。

在文献记载中,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海南人利用海洋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记载。海边潮田的开发利用就是一例。《水经注》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这里的雒田就是潮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记载:“南海有九熟之禾,而其地边于海洋者,田无淳卤,潮汐之膏,鱼蛤之肥,打秧而不薅草,大禾尤宜生育。”

除了潮田,地方传说中还有关于盐田的记述。《三亚盐田》中何秉礼在保港镇盐灶村教盐丁们开发盐田,改煮盐为晒盐,大大提高了盐产量。海盐的生产主要用于自给自足,《儋州志》记载:“儋州之盐原无商贩,灶户负水煎熬,易米度活。”,从宋朝开始,朝廷任命盐官,按斤收税,才有了盐的交易。

近海水产的采集和海上捕捞是海南渔民耕海的另一种方式,海南地方传说中常以此展开故事情节,“鹿回头西麓一带经常有摸螺捉蟹或钓鱼捞虾的人失踪”(《鹿回头岭“雷打石”》);“一天海水退潮的时候,妃位(女子名)跑到海边去捡海蚌”

(《姆u礁》);《西沙群岛的来历》、《望妻石》、《寻哥礁》、《水尾圣娘庙》等地方传说中常见的叙述模式:勤劳的渔民出海捕鱼――获得神奇海生物(巨蚌、海龟、鱼女、神木)――得到福报,反映了当地人民以海为生的生产方式。

海耕的特点体现了海南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联系,也体现了早期海南岛民对海洋开发的朴素意识。这一特点的形成一方面与海南岛的地理环境有关,海南岛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业发展。发展至明清时期,人口仅有200多万,依靠岛内资源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另一方面,海南早在西汉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和儋耳郡(治今儋州)。唐朝开始不断有中原、广东福建的移民迁入海南,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加,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是形成海耕式海洋生产方式的又一原因。总之,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经济形态和自保型的生存状态为特征的生产方式成了海南海洋文化的特点。

二、海洋意识――悲情意识与审美超越

海洋作为资源的利用是其客观的物的属性,作为文学形态的海洋,其象征属性传达的海洋意识,也是海洋文化的一个层次。海南居于南海,其海洋意识与东海“蓬莱仙境”所塑造的长生不老的神秘海洋意识迥然相异。南海是中国南方的边缘海,自汉朝起南海被称为“涨海”,“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缴外大舟,钴以铁叶,值之多拔。”因为南海海底地形复杂,来往船只触礁搁浅,人们将暗礁险滩误以为磁石。《崖州志》:“州东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为琼洋最险之处”,南海地质复杂,水深变化多端,海底多有滑坡、陡坎、浊流沉积层、碎屑流沉积等复杂地貌,海洋环境多变,加之南海特有的强热带风暴、内波等灾害环境,使南海成为航海上的“危险地区”,也因此南海历来给人危机重重、神秘莫测的感觉。

面对变幻莫测的海洋,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身葬大海的灾难自然产生忧伤无助的情绪,这种悲情意识在传说中得到了释放。《海棠湾》、《姆鸡礁》中的海龙王娶妻、抢亲的情节,(漉回头岭雷打石》中蜈蚣精兴风作浪、吃人的情节,《南天一柱仙女身》、《难山仙人足》、《海南岛和石柱仙井的传说》中观音、仙女帮助人类,却惹怒王母娘娘、雷公雷母等天神,遭到惩罚,化而为石的故事。都体现了人们面对大海,个人意愿的渺小和生存的困境。悲情是“人的一种忧郁、悲伤,产生于人与无形的自然力量或自己认同的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美学通论》)海洋作为一种强大的无边界时空,给人的个体生命体验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居于海边的人要依靠海洋提供生存资源,但是海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给人们带来威胁和压迫,让人产生了悲伤、痛苦的主观心理体验和感受,是人们面对海洋这一强大客观存在的生命哲思。

除此以外,社会环境也是悲情意识形成的另一原因。在海南地方传说中,天上有天宫,天帝(玉皇)是最高神,海中有龙宫,海龙王是海中的主宰。陆地上有土地庙,土地神是主宰。并且诸神之间有等级次序,天帝是最高级别,管辖海神和土地神。这种统治秩序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统治的反映。海南历来被中央统治者和主流文化认为是化外之地,“礼教节义,讲究颇少”,当地土著居民被称为“海外黎蛮”,被征以沉重的赋税,“宋代苛征在买香,有明言利析毫芒”,加之地方土贡,百姓苦不堪言。以鱼税为例,因税额过重,“各里蛋户,无力包赔。逃亡改业,各居其半。州属钱粮,历年逋欠。此尤其首苦无征者也。”(《崖州志)》

悲情意识是对生存困境的一种感受,而海洋审美意识是对悲情意识的超越,体现在家园意识和爱的情怀。地方传说中的“海”不仅仅是客观物质化的海,还是人们审美想象的产物。《亚龙湾》中黎族姑娘吉利与女伴因为误会,自证清白,跳海自尽,形成月牙形的海湾,化为长达七公里“自如雪,软如棉,细如面”的沙滩。《香水湾的传说》中仙女阿泉把天上花果山的六道香泉引入海南岛的牛岭山和周围的海湾,但泉水深埋地下,被沉香树封住泉口,百岁老妪阿香夜以继日挖树掘泉,终于让泉水香气弥漫。《西沙群岛的来励中白鸟衔珠,吐落南海,珍珠落处浮起一片片银滩,成了西沙“上七下八十五u”。这些传说中的大海及其海湾、海岛成为了美的化身和象征。海洋景观本身所具有的美是多方面的,有壮阔之美、有深沉之美、有神秘之美、有恬静之美,海南地方传说侧重表现海洋的柔性之美,少女、香泉和珍珠赋予海洋纯洁、清香、柔美的象征意义,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的不同拟像,表现了海洋景观的美感。这种美不仅是诗意的海洋自然景观产生的自然之美,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文之美,人海互动产生的审美体验,赋予了大海审美品格。

三、海洋信仰――多元化特色和女性化倾向

海南地方传说中海洋信仰除了沿海居民普遍信奉的南海广利王,观音菩萨,天妃(妈祖)之外;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水尾圣娘(文昌)、曾有公(三亚)、吴口天(南沙群岛)、鲨鱼(三亚)、符波振(八所)、卢才卿(琼海)等。这些信仰主要内容分为三类:

一是以涉海的神仙为主,在海洋景观形成过程中,人们最崇拜南海观音和天宫众仙女仙姑的神力,最典型的题材是观音挑土填海造就了海南岛及其海滨景观。在海洋捕捞和对抗海洋灾害天气方面,人们最崇拜南海龙王和天妃(妈祖)、冼夫人、水尾圣娘。二是海洋生物崇拜,如海螺、海龟、海鲤、鲨鱼等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其中最典型的是位于鳌山小洞天的鲨鱼坟传说,王邦相海中遇难,得到鲨鱼舍命相救,因此尊鲨鱼为“鲨恩公”、“沙翁”,并拜为王氏一族的祖先。后世戒吃鲨鱼,戒用鲨鱼油点灯,每逢清明子孙仍前往鲨鱼坟拜扫、献供。三是有恩于渔民的凡人,人们建庙或刻碑纪念。曾有公(海神岛)、吴口天(孤魂庙)、符波震(将军冢)等以一己之力,救助渔民,得到敬重,当地人进行祭拜,成为海洋信仰的一部分。

海南地方传说的海洋信仰除了多神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之外,还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在传说故事的矛盾冲突中,代表善良、正义和为民请命的一方,往往是女性神,《南天一柱仙女身》王母娘娘的两个仙女因帮助渔人指航被雷公惩罚,化为石柱。《j每南岛和石柱仙井的传说》南海观音挑土填海的扁担被雷公折断。《仙井和镇妖石柱》南海观音惩治南海龙王和罗刹,阻止他兴风作浪。而男性神则是专权、霸道、妄为的代表,《姆鸡礁》、《望妻石》的传说中龙王好色,夺人妻子;《海棠湾》中龙王让未婚渔家女跳海成为他的妻子。《天妃庙》中龙王涂炭生灵,天妃仙姬苦斗不支,被压人海底。在传说故事中,女性神能够建岛立礁、护航开路、保佑海获丰厚、对抗海盗和恶劣天气,成为人们的保护神和信仰,并通过与男性神的对比,突出了女性神温柔慈爱、解厄济困的圣母形象。

这种女性崇拜也体现在海南地名中,海南地名存在普遍的以“美或母”命名的现象。在海南方言中美(mai)就是“母亲”的意思。《陵水县志》有地名“母赞、母合、母农、母老、母阳、母顿、母葵、母刺、母寝、母赞上、母赞下”。1996年11月海南省民政厅编的《海南省行政区划简册》中,琼山有一百七十多个村子以“美”为名,临高有八十多个村子以“美”为名,都以“美”作地名。如:美秋、美孝、美赫、美豪、美梅、美宁、美梅、美觉、美德、美照、美甘等等。地名的命名是海南文化中女性崇拜的反映。

海南地方传说中的女神信仰崇拜有其社会渊源。在社会生活中,直至明清时期,海南女性处于为主导地位。不仅从事耕田、织布等生产活动,还从事商业贸易。《海槎馀录》记载:“四境妇女担负接踵于路,男子则不出也。”《康熙儋州志》记载:“妇女负贩,俗有古风”。

上一篇农村文化

下一篇湿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