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案范例6篇

中学体育教案

中学体育教案范文1

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的关系分析。案例教学和授课教学为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案例教学的应用会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限制。案例教学是一种侧重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它是从归纳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授课教学侧重理论,并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较正式地阐述概念结构和理论,然后用例子和问题来讨论。

虽然方法的侧重不同,但二者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教学内容并加以应用。案例教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体育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工作者使教学的重点发生偏差,更加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忽略了体育的教学本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案例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进行课堂讨论,掌握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教学反思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案例教学法多用于辅助课堂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巩固具有辅助作用。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实践,与案例教学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将二者结合无疑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在体育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育教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差距,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等。

显然,如果一味选择传统教学方法并且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手段一成不变,那么教学效果将从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而案例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是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对实践应用的进一步探索。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针对某一个体育项目的学习,增加讨论环节。教师要在教学时举出一个或多个传统学习方法的范例。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激发和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很罕见的。

中学体育教案范文2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1.关于学案和教案

以往体育课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为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课前通过备课编写好教案,教案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如何去教或者怎样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它是为体育教师的“教”服务的。而学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虽然它也是体育教师课前编写的,但学案是根据学生拥有的认知基础,以现有的教材为主要依据,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案。它的根本点是以学生为本,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去学,这就充分的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案导学的含义

学案导学是指通过学案这一载体,把导学作为方法,以教师的辅导或指导作为主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作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缺乏积极性。而学案导学则彻底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它的精髓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好当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使二者有效和谐的统一,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优越性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合理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分为两个,一个是教师“教”的目标,另一个就是学生“学”的目标。学生的“学”更为关键,要以“学”来编排和设计教学,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指导和鼓励学生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教”的目标也就实现了。通过对“学”的目标的实现,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进而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学案导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就是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以及用在什么地方或怎么去应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3.学案导学能够更好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中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新课标的要求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需求,还要确保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所受益。更为关键的是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进而使他们充分发挥体育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学案导学的设计正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依靠和信赖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的每一个步骤,而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探索性地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特点

1.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编写学案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环境下,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提前一周左右就已经发放给学生去了解和预习,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备课。而且,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除了做好教什么和怎么教,更为关键的是要做好让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去学。学案设计是整个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案的设计是把知识点问题化、学习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很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有足够的了解,把教学中新的知识点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认识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去解决这些小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新的知识点学习就已经顺利完成了,学生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这样的导学方式使学习更加轻松愉悦。

学案的设计要突出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用以提醒和指导学生要着重掌握这些问题,这样就很清晰的明确出了本节课学习的方向,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这些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主动与同学或教师进行探讨,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还要很好地体现出导学的功能,引导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点和问题时如何去想、如何去做。引导学生更好地研读教材,带着问题主动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这样学生能够有效地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课中――教师要做好导演的角色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师的教法上成功的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这样就促使体育教师进行角色的转换,使教师从原来的主演变为现在的导演,主要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性思考、探索性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试行的初期,学生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而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于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也是很匮乏的,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慢到快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克服急躁的情绪和消极的思想,耐心的花一些时间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辅导和引导,而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引则显得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了解学案中的教学过程、针对某一运动技能“学”的步骤和方法、重点和难点的自主性思考、如何去看学案中的动作示意图以及读懂动作的专业术语,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自己看图和动作要领进行模仿练习。通过一段时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了使用学案,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此时在进行学案导学时,学生就能够借助学案进行自主性学习了,进而形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在学案导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导学前的检测,检测一下学生自学效果,针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解决。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巧妙地提出问题,适时地启发和点拨,激发学生创新性。体育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对难点知识的突破。

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也可以让优生辅导和帮衬学习困难的学生,互帮互助,形成良好奋发向上的合作学习氛围。为了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与其他学生同步,自学期间体育教师一起要多注意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

3.课后――教师要做好汇总和总结

体育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情况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感受和收获,并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的练习,提醒学习困难的学生利用学案中的学法继续巩固学习,进而使所学运动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对于优生而言,针对同一运动技能可以加大练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在导学课堂教学之后,体育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总结出学案设计的得失,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统计出错率、出错人、出错点,并设置一些有层次的问题,以待在下次课复习时给予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复习,为下一个学案的设计提供良好的帮助。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较好的体育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石秀花.实施学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8).

[2] 丰国富.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案导学”.体育师友,2005(1).

[3] 袁玉清,张蕊.体育教学妙用学案导学.中国学校体育,2010(7).

中学体育教案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牟书(1974-),女,四川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社交网站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编号:PHR2011838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30-03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1]。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2]: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3]。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4]。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为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全班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强调心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10(29):40.

[2]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7):67-69.

中学体育教案范文4

关键词:体育中考;多元化评价;初中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6 

体育中考是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当前学生体质整体现状和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制定的一项考试制度,其主旨在于通过应试的形式来激励学生树立现代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习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和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合格的人才。[1]目前,各地区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有相关的体育中考方案,并将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此举让体育中考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对现今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开展体育中考以来,体育中考方案不可避免地对初中体育教学形成强烈的导向作用,每一次体育中考方案的调整都将导致初中体育教学在某种层面上的变革。历经了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和积累,体育中考方案逐渐完善和合理。特别是对体育中考成绩进行多元化评价方案的提出和实施,使其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积极且科学的导向与促进。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教研改革上也一直稳步向前。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度广州市体育中考方案引入多元化评价后初中体育教学进行理论探讨,试图解读本次方案调整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有益成效。 

1   广州市体育中考新方案中体育考试评价的多元化 

1.1 2013年广州市体育中考政策调整 

在每分必争的升学考试中,纳入中考成绩后的体育中考往往可能改变考生的命运,因而2012年12月4日出台的2013年广州市体育中考新方案立即牵动了十一万多考生的神经。[2] 

根据《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方案》)此次考试政策较之前作相应调整:首先,考试分值结构进行调整。体育中考划分统一考试与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两个部分,总分为60分,其中,统一考试40分,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其次,考试项目调整。考试项目调整为必考项目(女子800米跑、男子1000米跑)加选考项目(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五选一)。必考项目变短跑为中长跑,选考项目由之前的10多项减少为“五选一”,考核更加强调体能和跑、跳、投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此外,项目评分标准调整。今年各考试项目的评分标准由原来的满分120分改为满分100分。[3] 

1.2广州市体育中考体现评价多元化 

由广州市教育局下发《新方案》和稍后出台的《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我们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新的体育中考在考试评价方式上所做的重大调整。评价变片面的“终结性评价”为更为科学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其中,终结性评价:1.必考项(女生考800米跑、男生考1000米跑)占20分;2.自选项(五选一)占20分,共40分。过程性评价:1. 体育课成绩10分。2. 体育运动技能7分。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3分。[4] 

多元化评价模式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出素质教育全面性、基础性、个体性和主体性的特点。[5]此次体育中考评价方案正是认识到之前的不足,一改此前以中考成绩决定一切的一元化评价的做法,从综合素质评定、学业水平测试、中考科目考试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实行综合考核的多元化评价。 

2   体育中考多元化评价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2.1重新正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新的体育中考方案所提出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打破了以往仅以一次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体育优劣的做法,过程性评价的加入,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地位重新得到重视。依据《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初中体育课成绩占体育中考成绩10分。2013年根据初二年级体育课成绩给予评分,满分为10分。自2014年起计算初一、初二年级体育课成绩各5分。 

首先,这一分值的出现更为公平地将中考成绩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公正、现实、人性化。它杜绝了以应试为导向,不重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而将体育课直接简化为应试指导的现象。不以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来左右体育课堂教学,让体育课回归到“健康第一”的科学途径上,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6]身体素质出色的学生不能因为运动成绩出色而忽略体育课,体质条件不突出的学生也能通过按时出勤、认真学习和锻炼获得分数。 

其次,新调整的项目和评分比例使体育课教学更为重要。必选项目的中长跑相对于以往的短跑来说,对体能和心理品质要求更高,需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技巧、积累经验、锻炼意志。自选项目逐年减少至5项,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素质和技能要求的结合要求更高,使课堂教学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过程性评价中的“体育运动技能”项设定为7分。要求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教体艺厅〔2011〕4号)及相关实施方案,对一些运动技能进行测试,合格得7分,不合格得4分,没有参加测试者得0分。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游泳、跳绳等8项。2013年只测试1项,从2014年起测试2项运动技能。基本运动技能的课堂教学尤其重要。 2.2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增强 

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次性进行的几项运动成绩测试也并不能就此决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否。体育中考方案的改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并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从理论上说,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个理想途径。这一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地位彰显的同时,也使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展露无疑。 

从终结性评价内容看,必考项目变短跑为中长跑,日常锻炼积累因素大于个体天赋差异;选考项目由之前繁杂的选项变成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等“五选一”,这些项目是跑、跳、投和技能习得较为紧密的选项,课外练习十分必要。从省内媒体的采访中,可以看到相关专家对此也持有相同的意见。[7] 

从过程性评价内容看,“体育运动技能”要求从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游泳、跳绳等8项中选测,这些项目非常适合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并且,《新方案》和《实施意见》关于“体育运动技能”规定:在初中阶段代表学校运动队参加区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区级比赛前三名或市级比赛前六名或省级以上比赛前八名的学生,在提供秩序册、成绩册、奖状等证明材料基础上,可直接获得7分。这将会极大地刺激并鼓励学生的体育比赛参与。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3分,及格以上得3分,不及格得0分。2013年只计算初三年级成绩,从2014年起要计算初中三年的成绩。要想拿到这3分,教师和学生恐怕都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平时体育锻炼。 

可以说,中考方案多元化评价的出现,有力地解决了“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运动技能与发展体能相结合”。[8]这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完全契合。 

2.3全面促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效 

从以往经验看,单一的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评价常常给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学成效。教师迫于“应试指挥棒”形成的压力,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时时放不开手脚,无法将提高学生成绩和开展积极教学合二为一。只重视学生知识领域变化,而忽视情感领域、学习技能的变化。这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偏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但忽略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心理健康的培育和锻炼意识的形成。[9]而学生也很难将自己的运动参与兴趣与中考成绩提高做到相得益彰,喜爱体育却厌恶体育课。 

新中考方案多元化评价的调整,让教师的注意力从原本单纯的应试中解脱出来,给了他们更高的教学要求。由于需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素质综合评价,教师将注重学生的全面体育表现,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客观、详实地记录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以此为依据形成学生阶段性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与将来的毕业、升学挂钩。这种过程性评价符合课改的要求,可以通过它对学生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锻炼有一个较客观、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的评价。[10]多元化评价令学生不必再有因一次考试结果而决定成绩的担心。无论身体条件如何,都必须认真地参加体育学习、身体锻炼,同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用来应试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学、运动参与、体质锻炼多位合体,去除了考试的偶然性,促进了学生身体、心理的双重健康。可见,体育中考多元化的评价无论是对教学主导的教师还是对教学主体的学生来说都具备积极的意义。 

3   结论 

2013年开始实施的广州市体育中考新方案是广州市相关部门经过长期调研和深思熟虑后得出的,它通过对考试项目调整、减少选考项目、增加体育素质综合评价等,对考生体育中考实行多元化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模式,消除了以往以一次考试决定考生命运的弊端,使学校体育得以摆脱应试束缚,重新回归到“健康第一”的正确路径,与体育课程改革方向相吻合。在此导向下,初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地位将受到正视和尊重,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比赛将备受关注,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效将得到全面提高。希望每位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的工作者都能对此保持足够重视,抓紧进行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盛志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2. 

[2]  邓仲谋.中考体育四变,个个牵动人心[N].广州日报,2012-12-05:8. 

[3]  广州市教育局.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EB/OL]. 广州市教育局,http://gzedu.gov.cn/gthd/zqyj/201211/t20121130_21423.htm. 

[4]  广州市教育局. 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EB/OL].广州市教育局,http://gzedu.gov.cn/gov/GZ04/201301/t20130125_22011_105.htm. 

[5]  魏鹏飞. 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3):111. 

[6]  黄海镝. 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5):76-77. 

[7]  李珍.广州中考体育新政:中长跑标准略低于京沪羊城晚报[N].羊城晚报,2012-12-12:B6. 

[8]  翟晓玲. 体育中考有关问题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94. 

[9]  黄志飞. 北京市海淀区示范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10. 

中学体育教案范文5

摘 要 体育技能教学是围绕运动项目的技巧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专业术语的名词教学会导致课堂效果枯燥化、课程内容程式化、单一化,使课堂实际效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本文探讨了综合式案例教学在体育技能教学中的应用,对综合式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为体育技能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体育技能 综合式案例教学 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学提出了五大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可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将运动技能重新重视起来。运动技能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体育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技术规格有效完成专门运动技术的能力。运动技能是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可以在运动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自身的运动技能,通过比赛获得成功,体验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运动热情。

一、综合式案例教学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在综合式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教师充当“指导员”角色。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入相应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进行讨论,再根据学生的结果以及学生讨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指点。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研究为主线,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认知体验。案例教学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事件,来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学习、讨论后,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独有的完整的思维模式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加深印象,提高自身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案例教学关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有助于培养师生情谊和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综合式案例教学是师生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事例,具有整体教学的特征,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态度,强化了教学的重点内容。体育技能教育可以从健身技能、体育运动知识等方面为学生寻找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案例,以个案分析细致的体育技能知识。

二、综合式综合室案例教学在体育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一)综合式案例教学法在短跑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短跑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对于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和爆发力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综合式案例,把短跑学习看做一种团体性的互动,短跑技能训练展开过程时,在课前提醒学生预习短跑技术的要点,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课下预习短跑的感想。播放短跑竞赛慢动作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评论员的评论,指导他们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而后组织学生实践,在对技术动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够较为熟悉的了解到短跑的训练要点以及重要的动作技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学习和很好的解决,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训练自身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案例作为一个载体,是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容器,将体育技能知识以视频、观摩他人跑步、自己实践跑步三个方式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讨论、模仿、纠正三种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短跑技能。这种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很好的体现了体育学习的“参与性”、“协作性”。

(二)综合式案例教学法在广播体操教学中的应用

广播体操是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的必修科目,它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体质,积累技巧,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广播体操动作丰富,时间跨度较长,教学难度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引入案例教学,能够烘托气氛,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广播体操教学前期,可以先播放体操竞赛经典瞬间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到体操技能的学习意义以及体操运动的美学意义。通过为同学讲解体操名将李宁、刘璇等优秀运动员的优秀品质以及在我国奥运史上的卓越成绩,让学生对体操的基础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而后讲解竞技体操与广播体操的异同,竞技体操如此高难度的运动也有人能够完成,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掌握广播体操的动作。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轻松的状态下开始广播体操的教学,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对于那些模仿能力强,动作协调且优美的同学,鼓励他们站在队伍前排,带领其他同学练习。这样还可以让学生有种不服输的精神,会对比优秀的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广播体操教学得到了有效的推广。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后,大部分的班级都能够完整地掌握一套广播体操。在这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视频案例的知识普及和优秀学生的示范让教学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三)综合式案例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篮球是综合性很强的健身娱乐游戏,能够有效培养参与者高度配合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NBA球星比赛的视频,如在教授换手运球课程中,可以截取NBA球星在比赛或是练习中进行的一系列换手运球的视频,然后跟同学讨论球星的表现。通过与学生讨论喜欢的球星,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兴趣。在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以后,根据视频,讲解运球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让同学分组讨论换手、变向运球应该在什么时候采用。通过对视频中操作的观察,学生们很快就能得出结论:在突破时、上篮、在运球时、在遇到防守摆脱时都可以充分运用换手和运球。

接着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将同学们分为两人一组,分别在四个区域练习。一部分学生能很快明白老师的意图,完成老师要求的动作,但大部分同学体前换手变向运球遇到防守后不能很好的完成或出现背向、侧向运球等不正确的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可以开始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别举例纠正,学生在练习中会根据老师的指导会不断改进联系技巧,巩固提前变向运球技术,逐渐提高篮球练习中的运球能力。

在这个课堂教学中,存在两个案例,一个是教师将收集的NBA比赛视频作为示范案例播放给学生观看,一个是学生自由练习时作为教学纠正案例,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去,保持高度的热情,而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综合式的实际教学效果

综合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技能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分析技能要点,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通过国内外重大比赛和优秀运动员的典型事迹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进一步认识体育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缩短理论学习的时间和距离,帮助学生灵活运用体育技能,增强体育锻炼能力。当然在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性发展差异,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式教学案例在有众多优点的同时也有有一定的局限性,切合课堂教学实际的案例并不好寻找,教师在整理案例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准备。而且制作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很好的技能和经验,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除此以外案例教学法效果不一定会及时显现,这也会打击教师的热情。由于要插入案例介绍,因此比较耗费时间,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之外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学过程中合理增加体育理论的课时和内容,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积累实际教学经验,逐渐提高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能力,提高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尽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淼.浅谈提高初中生体育技能的策略[J].华章.2012(19).

中学体育教案范文6

关键词:高中体育;游戏教学;运用方法

高中生的体育锻炼非常重要,高中体育课有效改进是提高高中生身体素质的直接方法。在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游戏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注重学生基本身体技能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团队能力、分享意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一、高中体育课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高中体育使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体育锻炼中。游戏教学创造一种轻松的环境,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就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游戏教学中。

(2)有利于增强心理素质。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心理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在体育锻炼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高中体育开展游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体育的乐趣,暂时忘记那些学业的烦恼,彻底地放松自己的神经。学生的适时放松,可以让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学生充满了激情,就可以继续进行学习。

(3)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游戏教学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动手的环节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二、高中体育课游戏教学的方法

(1)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游戏类型。教师在进行游戏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选择最佳的游戏方式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进行详细备课,全面了解游戏的类型和适用的范围,掌握本班学生的体质和性格状况,进行最优的选择。例如,很多理科班级的男生喜欢篮球比赛,而文科男生喜欢比较文艺的运动,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不同的游戏选择。并且,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和最喜欢的游戏项目,针对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游戏项目的调整和改进,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要求。

(2)游戏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也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在设置游戏环节的时候,要询问学生的意见,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愉快地进入到游戏环节中去。对于不喜欢这种游戏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放任不理,而是要和他们进行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尽量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游戏。例如,有些高中生对长跑非常头痛,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跑步,学生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参加。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教学,进行接力比赛,让每四个同学分成一组,每轮四组学生,让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等待接力。接力比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的能力,还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长跑训练。

(3)游戏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对社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加强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体育锻炼中融入游戏教学,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尽量选择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游戏,不但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例如,高中生在进行排球练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排球比赛。排球是团队能力要求很高的项目,学生们在进行排球比赛的时候,就会互相磨合,学会合作。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创新,进行二人排球练习,打破场地和人数的限制,提高排球游戏的实用性。

三、高中体育课游戏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学生情况变更游戏。高中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体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选择游戏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能够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游戏。通常来说,男生和女生选择的游戏一般是不同的。男生和女生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打羽毛球,有的喜欢篮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身体素质进行适当调整,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

(2)根据场地天气等变更游戏。高中体育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受环境天气的影响很大。教师要掌握好游戏的调整度,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备选方案。例如,原来组织的是羽毛球比赛,但由于风很大,对羽毛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可以将原来的羽毛球比赛改为受风力影响较小的篮球比赛,或者是进行拔河运动。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游戏项目。天气环境好,则可以进行相对复杂的项目;天气环境差,则变更为简单的项目。

(3)注重游戏和其他方面的结合。游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不应该单独存在,而是渗透在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擅长使用游戏教学,能够将游戏教学和体育场地、体育设施进行有机统一,加强游戏教学的渗透作用,全面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总结:体育锻炼直接关系到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增强高中体育课的趣味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最佳的游戏教学方法,并且随时进行游戏的更新和优化。在进行游戏教学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要积极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主动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军.试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方法的合理运用[J].当代体育

科技,2012(29).

[2]王东清.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方法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

育,2013(1).

[3]季春华.刍议体育与游戏结合教学方法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