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例6篇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创新

新课程标准改革倡导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积极创新教学原则、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等。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历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1.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的灌输,主要有组织教学、复习、教授新知、巩固所学、布置课后作业这些步骤,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很容易造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较低。

2. 教学目标不明确。新课标规定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涉及的三个方面,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目前历史教学往往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离开来,长期的历史教学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并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脱离了现实基础,历史教学逐渐发展为空洞的说教。学生感到学而无用,对历史教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忽视历史学科价值。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既体现了人文性特点,又体现了社会性特点。多数高校和教师认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实用性较差,其他学科教师以及部分校领导对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缺乏充分的认识,存在着诸多偏见,认为历史学科教学没有实际意义,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无关紧要。此外,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人的“社会性”,教师只是关注学生能够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采用统一的教学用书、目标、方法、过程与评价考核,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历史学科真正价值,违背了“关注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

4.教师整体水平较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水平的高低有直接联系,多数教师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无法对学生进行拓展教学,只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

1.创新教学原则。历史教学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它不仅包括历史发展的横纵向联系,还包括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同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也是教学原则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实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分析历史。比如,在教授成吉思汗统一统一蒙古的历史时,可以与俄罗斯的崛起、世界军事的发展以及阿拉伯文明等历史相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要求,历史教学必须要创新教学原则,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比较、综合、抽象及概括的能力。

2.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历史教学起着指导作用,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素质教育没有被看作是教学重点。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感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情感的人文气息。传统的重教轻学的理念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此,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历史学科的功能与价值。

3. 创新教学手段。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手段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作为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创新,以适应教材和内容的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自学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的过程训练思维。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4.创新师生关系。教师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教师的管理和安排。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历史学科的学习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为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要创新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朋友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和信任,教师既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困惑的良师,又是排除生活上困难的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相互协作,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外,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兼顾与每一个学生的关系,教学活动和内容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有新意有见地的观念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5.创新教师队伍。历史教学水平依赖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历史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1)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创新训练和考核评价,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创新素质,进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而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历史教学。

三、结语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是,历史教学的创新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三方配合,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历史并能运用历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华剑.浅谈新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3年7期.

[2]张海丽.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新理念.《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年10期.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生活化教学 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07

尽管新课程改革不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也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仍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历史教学生活化,即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事例中讲述历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那么,应当如何开展生活化的初中历史教学呢?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营造生活情境

与课内知识相比,生活能够与学生的个人经历相联系,教师可以积极搜索日常的历史资源,将教材知识与这些内容巧妙结合,为学生的历史学习营造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经验来学习历史,并且在生活化的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另外,设置具有生活意味的情境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有效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更好地理解v史。

例如,教学“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里的相关片断,让学生从影视剧角度先对汉武帝有个大概的印象。虽然电视剧里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会有所不同,但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先对历史人物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课教学的内容。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注生活热点

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时,要从学生的基础能力出发,抓住历史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来选择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料。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历史、学好历史,而且对于学生养成了解时事、关注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也有帮助。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对生活中与初中历史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多留意,同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多思考,改变教学观念,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质量。

举个实例,笔者在教学“多姿多彩的艺术”这部分知识时,在讲过教材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搜集一些家里、广场、美术馆里的工艺品的照片,将我们现在喜欢的艺术品与课文中介绍的艺术品进行比较,找到这些艺术品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喜欢哪些艺术品,并且与学生一起讨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艺术品的喜好有什么变化。这样通过对生活元素的引入,让历史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不仅了解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也对身边的历史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三、实现生活回归

历史教学一般是从历史所提供的资料中归纳出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历史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分析学习,进而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而对于历史学科的课后作业,学生的态度往往是应付了事。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所留下的课后作业并不能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完成,作业本身的探究价值也不高。因此,要想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所提高,教师必须重视起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质量。通过有效的课后作业,学生不仅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可以反映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让教师为后面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布置课后作业时初中历史教师要让历史作业尽量回归于生活,并且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使用价值,这样学生才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更加喜欢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457―6241(2012)09―0022―0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修订稿)的课程设计,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以及实施建议,在实验稿的基础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明确提出和阐述,体现了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一、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

课程定位是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只有了解一门课程的属性、特点以及功能和作用才能把握它的基本面貌,也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的目标,并据此精选和组织学习内容。

实验稿虽然也有课程性质的专门论述,但由于观点不明确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深,修订稿对此作了较大的调整。

实验稿的表述: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修订稿的表述: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对某一门学科课程性质的说明,一般要从其在学校课程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独特作用,以及课程实施的特点等方面展开。最好以特点相标识,以便于实施者把握。实验稿所表述的,只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任务,而不是历史课的性质。这样的定位,实际上没有明确历史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没有说清楚历史学科的独特价值。有关“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的定义也不甚妥当,因为“必修课”不能说明历史课程性质的本质问题。

修订稿对相关内容作了新的表述。首先将历史课定义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并在说明其地位和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从“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历史课程的基本特点。

1.思想性

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尤其是本国史,能够较全面具体地了解自己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并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本国的国情和政策。在现代国家,由于公民对形成国策的影响日益增大,而对史实的考虑又影响到公民对国家政策的态度,所以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不关心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公民的历史意识对未来具有政治上的意义”。1996年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2年级)的开篇就明确地指明了这一点:

历史知识是一个人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史知识以及它所支持的历史研究,一个人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这些恰恰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与我们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时所必需的。

近代“国民意识”的形成,无不以公民们对其民族、国家和历史所具有的认同感、尊严感为基础。因此,培育对国家的忠诚一直是历史课程的主旨。即使在倡导多元文化视角和营造世界公民氛围的今天,任何国家的学校历史教育都未在这一点有所松懈。著名史学家吴晗早在1934年就说过:“我们不希望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史学家,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社会上的健全公民。但在中学或大学时期应当给他们以充分的关于国家和民族的常识。”

2.综合性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既有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内容,也有中国和外国的内容,并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其特性就是在联系中确定的。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如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本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历史分析的方法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历史的因果联系分析则是其主要的方式。因为历史的产生与发展、延续与变化、渐进与突进,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受到时代、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到阶级、集团以及个人利益的左右,还受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因果联系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和互为因果等多种形式。只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3.基础性

从学校系统的地位而言,初中历史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基础教育的任务。从课程系统的地位而言,历史课程不仅以其知识的综合性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以其思想性和人文性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17和18世纪,许多教育先驱者都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认识到了历史教育对提高人的基本素养的价值。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熟悉历史是整个人生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洛克认为历史是“持重与公民知识的主宰”。卢梭则把历史作为“爱弥儿”的第四期,即教育的最后一个时期(15岁以后)的最重要的学科。

4.人文性

与自然科学相比,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以具有独立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为认识对象,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境界建设,主要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这一属性出发,修订稿提出了历史课程在增长学生的社会见识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的关系”,以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历史课程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在他所设计的课程中,历史是“作为间接的社会学和实验的伦理学来予以重视的”。他坚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作出结论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

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是课程的灵魂。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稿对历史课程理念的阐述更为清晰而准确,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价值。

1.普及历史常识的理念

蕴含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历史常识的传承,无论对个人、民族还是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历史常识的普及,关系到一代新人的知识底蕴是否丰厚,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否传承,关系到未来民族发展的前途。

所谓“普及”,一是规定历史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以此达到普及的目的;二是指有关课程内容和要求的确定面向全体学生,能让学习这门课的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考虑了我国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条件,也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内容标准的设计,体现了统一要求与灵活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如多数学习要点只是“对学习内容和基本目标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酌情处理。

“历史常识”是相对而言的。与高中和大学相比,初中的学习内容只是常识性的历史知识。即知识相对浅显通俗,课程难度较小,初中学生都能认知和理解。修订稿课程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使相关的内容贴近现代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了抽象历史概念和理性知识的堆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相比,初中课程的历史知识有_定的系统性,修订稿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补充了必要的框架性知识和主干知识,使初中历史课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

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相比,初中的“历史常识”无论是知识的范围还是内容都有较大的扩展。从知识范围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六大板块的内容,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和地域范围相对较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内容上看,既有与政治制度、战争和改革有关的政治史,也有与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有关的思想文化史,还有经济史、科技史和社会史,涉及的领域较广。同时,历史常识不单指与基本的历史事实和评价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包括与收集、利用历史知识的程序有关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的历史意识。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修订稿提出了“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

2.公民教育的理念

修订稿从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出发,将“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前提,将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作为基本目标,并从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意识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首先,在培养民族意识方面,通过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初中的历史课则进一步告诉学生: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它们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通过本民族及其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世界文明贡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生成并强化民族意识,振奋起民族的精神,进而提高捍卫民族利益的责任心。修订稿安排了相关的课程内容,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要求在学习中国文明史内容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求在了解我国民族关系史内容的基础上,“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认识到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相影响与融合的重要性。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当代中国,爱社会主义与爱祖国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修订稿通过中国史内容的组织,呈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爱国主义的传统。其中,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反映了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则反映了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与特点,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的责任感”。

拓展国际视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要求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各国的历史课程都强调有关国际意识的培养问题。国际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修订稿既关注民族认同感的培育,也关注其他异质文化;既注重在全球化时代表现民族自豪感,彰显自身的民族特色,也注意“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3.育人为本的理念

修订稿在提出历史课程人文性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格教育、增长历史见识和增强历史思考力则是其基本内容。

健康的人格,一般包括自信、友善、有责任感、有抗挫折能力和善于自我管理等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在历史课程中有大量鲜活的事例,学生可以在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健康的人格。修订稿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几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提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指出了相关的学习要求:“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历史课程中的人格教育,是一个以相关历史现象的情感体验、历史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意识的成长综合而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社会性生成和完善的过程。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4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历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1.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的灌输,主要有组织教学、复习、教授新知、巩固所学、布置课后作业这些步骤,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很容易造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较低。

2. 教学目标不明确。新课标规定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涉及的三个方面,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目前历史教学往往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离开来,长期的历史教学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并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脱离了现实基础,历史教学逐渐发展为空洞的说教。学生感到学而无用,对历史教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忽视历史学科价值。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既体现了人文性特点,又体现了社会性特点。多数高校和教师认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实用性较差,其他学科教师以及部分校领导对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缺乏充分的认识,存在着诸多偏见,认为历史学科教学没有实际意义,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无关紧要。此外,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人的“社会性”,教师只是关注学生能够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采用统一的教学用书、目标、方法、过程与评价考核,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历史学科真正价值,违背了“关注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

4.教师整体水平较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水平的高低有直接联系,多数教师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无法对学生进行拓展教学,只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

1.创新教学原则。历史教学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它不仅包括历史发展的横纵向联系,还包括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同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也是教学原则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实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分析历史。比如,在教授成吉思汗统一统一蒙古的历史时,可以与俄罗斯的崛起、世界军事的发展以及阿拉伯文明等历史相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要求,历史教学必须要创新教学原则,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比较、综合、抽象及概括的能力。

2.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历史教学起着指导作用,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素质教育没有被看作是教学重点。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感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情感的人文气息。传统的重教轻学的理念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此,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历史学科的功能与价值。

3. 创新教学手段。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手段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作为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创新,以适应教材和内容的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自学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的过程训练思维。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4.创新师生关系。教师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教师的管理和安排。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历史学科的学习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为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要创新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朋友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和信任,教师既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困惑的良师,又是排除生活上困难的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相互协作,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外,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兼顾与每一个学生的关系,教学活动和内容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有新意有见地的观念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5.创新教师队伍。历史教学水平依赖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历史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1)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创新训练和考核评价,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创新素质,进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而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5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现代教学通过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创新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原则

历史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学科,因此,历史教学原则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联系性的特点。具体包括: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替与时展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语文知识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原则也要进行创新,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和串联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

理念行动的先导,是创新的灵魂源泉。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引和统帅。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意识浓厚,尚未完全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初中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把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及情感,提倡“自由、协作、研究”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只注重教而忽视学。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即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理念。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因此,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不同背景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可以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实行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历史情境,将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具体分配给学生小组,通过各学生小组的角色扮演,将特定的历史过程模拟出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使学生的情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探究和开发能力,实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的。

四、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形成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知识的传递途径是不可逆的,缺乏师生互动的沟通交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倾听者,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发言。比如,讲解“鸦片战争”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当时林则徐没有禁烟,那么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这样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性思考,有利于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把握。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都能参加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指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言而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创新师生关系,建立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满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型教师队伍。要进行教学创新,就必须培养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目前,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并在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的要求,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改革传统授课方式、方法,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此外,有关部门和单位还要积极配合,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一定的便利条件,有条件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要让历史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让历史教学不断的“新”,必须进行创新,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要求。本研究从教学原则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创新、创新性师生关系、创新型教师队伍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范慧舫.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242.

[2]任斌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2012(19):114.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6

【摘要】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教学创新讲究的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物新课堂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个人对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创新;历史学教学;教学实践

新课标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的现实状况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从历史教学创新与实践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有效措施,是摆在历史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现实的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经常能感受到历史教学被边缘化的气息,知识的死记硬背,"学而无用"论的弥漫,充斥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历史课堂,因此,只有对历史课教学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才能真正促进历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已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中的第一要素,也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要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资源,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搜集、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