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1

一、国外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

国外教育研究者经过研究发现,教学质量评价应用多维性评价指标体系。美国大学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有:(1)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教学态度,(3)教学方法与组织。通过指标主张教师教学的学术性与创新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为使学生不但具备学术精神还具备人文相融的全面素质打下基础。根据美国教育服务中心centra博士的研究,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进步。(2)充分准备和组织教学。(3)清晰明了。(4)对学生的考试公正合理,试题质量高。(5)讲授知识注意科学性、可靠性。(6)注意实用性。(7)使学生生动活泼。(8)激发学生兴趣和能力。

从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良好的教学活动取决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教师的专业积累、敬业精神、教学技巧、教学组织安排、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能力、学生的专注程度、学生的基础、良好的教学环境等,而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要评价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和作用,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反馈教师教学活动的作用和成效,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评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规范或要求。控制论创始人N维纳曾说:“任何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通过准确、及时的反馈达到预定目标。”

二、国内有关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据姜凤华等人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的教师认为目前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不科学、陈旧、只流于形式,可操作性较差。谭沃杰在《深港两地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比较研究》中,通过香港和深圳两地大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深港两地学生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比较一致:两地大学生都认为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教学热情和教学组织,即教师的教学是否充满热情,能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对课程内容是否精心准备,讲解、示范是否清楚明白。张凡迪通过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等技术探讨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维度构成。研究结果得出普通高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六个维度:教学价值、教学风格、教学组织、积极个性、教学热情和学识水平,并从中得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加强教师个性培养及完善科学的评价方式的启示。

学生评教要走“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寻找教师、学生关注的共同点,让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制订评教指标,在此基础上网上征求意见,确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对评教指标的内涵有一致的理解。对评教指标设计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内涵明确,覆盖全面,重点突出,表述准确,做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要根据不同学科与课程类型的不同特点,区分理论课与实验课、普通课与实践课等课程的不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评教指标。

三、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的变化而呈现动态性。体育教学评价也需要不断的变革,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国际潮流,借鉴国外体育教学评价的经验,对探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体育课堂评价并不否定提高与成长的功能。然而,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为选拔和甄别服务,背离了现代教学评价以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因此,新形势下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在不排除检查、选拔、甄别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从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评价机制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实施中,我国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透视

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标准单一,缺乏激励效应不同地域学校因经济、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差异而存在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同一地区学校间因学生来源、教师素质等人员构成不同会存在人力资源不平衡,不同学校因发展历史原因也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类型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平台,教育质量评价不可“用一把尺子量全身”。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多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校质量。这“对当今教育现实中的学校发展类型的情况关注得很不够”日,对薄弱学校是一种歧视,有失公平,会导致条件较差学校因屡遭失败而心灰意冷,丧失前进动力。同样,条件较好学校也会因无论怎样评价都会处在前列,而失去竞争压力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总之,标准单一的评价机制对学校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注重学校系统质量评价,弱化学生主体质量评价。20世纪末,我国教育质量评价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更有效地反映了学校发展的过程。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追求一种学校教育系统功能评价的宏大叙事,重教育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与设施设备,重表层(如制度、目标,理念)等学生主体质量之外的指标因素的评价,这导致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庞大和“冗余”。例如,某指标体系由62项指标构成,其中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制度理念层面因素所占比例较大,约34项指标,比总指标数量的1/2还多。而学生质量因素相对较弱,共计11项,不到总指标数量的1/6。再如,某地区指标体系设置指标42项,其中教育机构与设置、领导班子建设、教育方针与法规、教育督导与评价以及教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与思路等这些方面指标达26项,占总指标数量的63%,而学生质量指标6项,仅占14%。我国现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是从一种模式出发来考查教育状况,指标庞杂且重叠因素很多,而学生发展指标仅为“冰山一角”,如此遮蔽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真实。

(三)评价目的关注一次性结果“鉴定”,忽视对学校进步程度评价。多数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重视学校质量一次性结果,评定目的在于鉴定学校质量优劣,未能体现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未能体现教育质量的“动态性”,这是有失公平的。如,有的学校虽基础条件较差,但确实取得了比条件好的学校更大的进步,一次性的数字结果却未能揭示这种进步的意义,这对条件薄弱但取得较大进步的学校是一种打击,也有损于教育评价的公平。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需澄清的几对关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必须明确两对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什么是学校教育质量?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质量包括教育管理与教育实施的动态质量以及范围层面(如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层面(如学生、教师、管理者),文化层面(如物质、制度、精神)的静态质量。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两者对学校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解代表了两种质量价值取向,即“外适性质量观”与“个适性质量观”。“外适性质量观”指教育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常以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为学校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素质发展,学校工作(教学、德育、管理)的发展,学校事业(学校本身、社区、社会)发展。“个适性质量观”指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学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对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的测量,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当下多数地区教育质量评价策略与第一种观点基本吻合,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学生发展程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那么,学生接受教育一段时间先后的发展变化程度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即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始末发展变化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二)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概念不同。“办学水平”指设置、维持、使用、管理一所学校,使之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国家要求的程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观念水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学校条件装备水平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办学水平指学校的办学达到规定办学要求的能力或综合实力,它以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等七个方面作为“办学水平”评价的内容。由此看来,办学水平强调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与方向、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办学水平包括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当下许多地区教育质量评价侧重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评价。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尺度。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学校办学方向正确与否、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教育理念先进与否,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生的发展体现出来的。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校园环境的美丽程度、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不是看教学媒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依据。亦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学校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有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了多大作用,这应是教育质量评价关注的重点。

第二,学生发展是教师质量的尺度。教师发展是间接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意义和目的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对职业的价值追求等无不作用在学生身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如果教师学历层次很高,知识渊博,科研成果丰硕,但缺乏敬业爱生情感,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没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类教师质量高。

第三,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校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反过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彰显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说,有了学生,才有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学生,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策略

建立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观,这体现为: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增值”幅度为评价标准,坚持评价目标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建立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输入一过程一输出”指标一致的评价体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品质、情感价值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培养,因此,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着眼点不是甄别学生品质、习惯的好坏,而是放在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之后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哪些方面还有待改正的问题上,并针对此提出修正措施,制订改善方案,帮助学生逐步走向完善。这需要学生一段时间始末评价指标一致来作保证。因为指标一致评价策略能呈现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揭示学生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使学校、教师、学生更准确地得到学习与生活过程的优劣信息,使他们明确应保持的方面和努力的重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对错误行为进行矫正,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走向增值性评价,以学生“增值”幅度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增值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变化”、重视“过程”、兼顾“鉴定”与“改进”、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动态性”。它关注学校教育作用于学生的增值发展,更能体现出一所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所以,在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我们要避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对学校实施增值性评价,引导学生多元发展,简单来说就是看进步,不搞横向比较。比如,一所原来相对薄弱的学校,有了大的进步时就该褒奖,而原来条件就比较好的学校,如果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即使它依然比那些原来就相对薄弱的学校强,也应该受到批评。

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3

【摘 要】在高教大众化时代,提高和保障高教质量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热题,《本科教育质量报告》的应时应需。然而,报告本身的内容存在缺乏制度规范、科学全面性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规范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科学分析高校教育质量,结合学校特色突出特点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报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质量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04-03

作者简介:唐忠,男,工学博士,教授,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和控制。陈春莲,女,管理学博士,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教教育政策与法规、高等教育管理。杨宁,男,工学博士,教授,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融合、目标定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行业特色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可观测指标研究”(编号:20135902)和“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毕业设计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5904)的研究成果。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为贯彻落实纲要中关于“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要求,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关于“985高校”公布2010年?骉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骍的通知和《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通过《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教育质量报告的意义

1.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据统计,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长22.27万人,增长3.48%;在校生达到2231.79万人,比上年增长87.13万人,增长4.06%;毕业生共575.42万人,比上年增长44.32万人,增长8.34%。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教育质量已然成为社会的热点。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把教育问题上升到国家的意志,足可以证明国家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从一所学校的质量意识上升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意识,从教育意识上升到国家意志,并且从一个教育概念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行动,既是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十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化、数量化,未来的发展必然要从量化向质化转变。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从社会的层面看,高校培养的人才理应是社会发展各行业亟需的人才,因此必然会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高校成千上万学生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文化意识,使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极度关注。此外,社会对高等学校的关注也从专业转向就业。《教育质量报告》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体现了全民意志。

2.高教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教学质量为保障。《教育质量报告》的不仅创新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形式,丰富了教学质量保障的途径,而且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信息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能力和毕业生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质量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到国家、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兴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必须寻求一种客观、全面的评价方式。这也为教育质量报告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管是何种性质的高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教育质量报告促使各类高校重视和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阶段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分析,不断掌握本科教育质量的本质。推进教学质量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质量报告的最终目的,实现教育质量和促进高校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质量报告。教学质量报告的,建立了常态化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使学校各级部门及时查找、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分析和总结经验,制定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的策略,不断完善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使教学质量报告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质量报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质量问题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在适当的范围并报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年度质量报告作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依据,通过对已的教育质量报告分析后发现普遍存在缺乏制度规范、科学全面性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1.缺乏制度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保障教育质量报告的有效依据。从内部管理和外部使用方面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质量报告的制度还有待完善。既要规范教育质量报告的标准和次数,又要规范教育质量报告的内涵和质量。同时还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客观现实地评价高校教育质量,规范教育质量报告。首先,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促进和完善教育质量报告的政策,联合法律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教育质量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教育评估经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符合国情、适应人民需要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既要保障教育质量体系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又能体现不同高校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博格认为:“美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校外机构越来越多的参与,包括协调机构、教育立法委员会、政府行政机构分支、一些授权机构等,都要求对质量和绩效问题进行更多的公共参与。”洋为中用,去其糟粕。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评价机制和体制,如英国高等教育保证局(QAA)和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共同建立(HEFCE)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信息系统;美国由全国认证委员会、区域认证委员会和专业/特别认证委员会组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走”出去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好的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制度建设,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科学全面性不足。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应该涵盖包括高校情况介绍、教学质量分析、学生就业情况、科研成果等全面反映高校办学水平质量等内容。根据对2012年已的“985”工程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分析表明,报告涵盖从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基本情况介绍、本科教育投入、本科教育成果、教育管理创新计划、未来教学工作计划等。然而,当前各高校的教育质量报告,总体上能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教育质量报告,但是重成绩、轻问题的情况仍较严重。成绩应当肯定,问题亦不容回避。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并不断完善,其主要问题首先在于报告本身科学全面性不足,未能从学校基本情况介绍、本科教育投入、本科教育成果、教育管理创新计划、未来教学工作计划等方面客观、真实地撰写质量报告。“报告对本科教学质量的分析并不多,报告更像工作总结、成果展示。作为质量报告,应该是全面、客观的,包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而不能只选择性公开光鲜的数据”。其次,教育质量报告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利益主体关注的侧重点必然不同,如政府部门关注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用人单位关注毕业生水平是否满足单位用工需要;社会大众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教师关注学校顶层设计及未来发展前景和职业满意度,等等。但从已的教育质量报告来看,不同的读者并未等到心中满意的答案。

三、完善教育质量报告的对策分析

1.规范报告的形式与内容。规范教育质量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回答教育质量报告“向谁报告、怎么报告”的问题。首先,教育质量报告“向谁报告”必须以面向利益主体的范围为依据。如教育主管部门、在校师生、社会公众、人才需求单位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关注的报告内容、数据不同。因此,教育质量报告的内容必然应该全面涵盖这些利益主体。其次,教育质量报告要牢牢把握“怎么报告”,这即是教育质量报告本身最核心的内容,又规范了教育质量报告的形式。哈佛大学前校长的劳伦斯·H·萨默尔斯先生说,“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因此,教育质量报告的应该始终紧紧围绕高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和顶层设计方案为依据,科学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报告也是质量问题的改进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实证报告;是以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院校研究报告;是与第三方评估报告相印证的自评报告;是以坦诚和谦虚的态度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汇报质量问题、求教改进良方的请示报告”。

2.科学分析高校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高校教育质量报告既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对社会、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回应。各高校均设置有不同内容标准、不同内涵范畴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制应该是在教学评价体系数据的采集、分析后汇总、总结的有关学校教学质量各方面数据、指标的书面报告,理应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真实反映和客观指导。学校应有效获取有关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信息,厘清教学质量定义,注意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数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毕业率、学位获得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等数据,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通过报告的机会,向社会、人民群众提交真实的教学质量情况报告,以获取国家、社会和个人更多的支持。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信息和数据,来源于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客观信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加工和整理。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第三方研究机构十分注重通过学生、教师、公众等对信息使用的调查,并建立了相当先进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信息统计,如美国使用质量认证体系,对同类型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软环境和硬件设施等进行综合测评后,进行打分并排名,分数和排名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依据对高校教学科研质量进行排名和打分,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依据。欧美国家对高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对我国高校科学分析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报告具有借鉴意义。

3.结合学校特色,突出特点。高校公布教学质量报告是对新一轮教育评估工作的积极回应,因此“既是信息公开的要求,也是建立自身评价体系的需要”。特色体现差异,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和不同的学科背景,《本科教育质量报告》的亦应该体现特色差异。我国“985”工程高校自2010年起向社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通过对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部分高校的报告能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范畴进行特色或亮点的展示:如上海交通大学在报告中披露了应届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其中包含课程设置、教师水平、教学管理、学风考风、学习实践等六方面;同济大学在报告中也涵盖了对应届毕业生,甚至包括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应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用人单位则对同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岗位满意度、就业竞争力等综合信息进行了评价;中国科技大学在报告中关注了第三方研究机构、其他单位对该校的评价,包括对毕业生的评价。这些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侧重对学校关注的信息进行重点的关注,并结合各自学校的专业、学科特色,突出了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l.2010-7-29.

[2]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7-6.

[3]邬大光.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透视(笔谈)[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4](美)格威狄·博格.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译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8.

[5]大学质量报告不能总“自评满分”[N].新京报,2011-10-2.

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在界定教学质量,梳理与甄别教学质量保障理论,以及分析和诊断教学质量输入、过程、输出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理论,认为经常性诊断和改进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发展的核心,而建立反馈控制机制是促进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保障,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基本框架。

一、引言

伴随着高等学校近十年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以在校学生数考察,无论是总量,还是校均学生数均得到迅速扩大,以数量扩张所带来的同龄人入学率为标志,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进入新阶段后,中国国民在分享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毛入学率上升而获取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学理上讲,只要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质量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毫无例外。原因在于,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保障与提高教育质量是办学者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受教育者的需求所在。为此笔者认为,对教育质量的基本需求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存在而存在的,是永恒的范畴,是受教育者的权利(无论教育服务是免费提供,还是购买),她与高等教育规模缺乏必然联系。但从教育质量的供给考察,尽管“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教育供给者的共识,但由于教育质量是软性指标,不易衡量;加之质量的保持与提高需要全方位的系统运作,任何松懈和疏漏都会致使质量缺失,在教育供给方总体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从近些年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由投入所形成的生均基础条件,以及教师、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所代表的能力考察,均未发现下降,且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推动下,教育供给水平显现提升态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也并不会导致质量必然下降。

基于上述认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否带来质量下降问题的担忧则表现为,国民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需求与教育供给方由于管理问题所产生的教育质量问题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供给方。化解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可能带来质量隐患的正确路径是消除“必然性”理念,适应时代变化,强化管理,从发展的角度建立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合格的教育产品。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中心,本文试图在界定教学质量和甄别质量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基本框架,以求教于同行。

二、对教学质量的认识

1、教学质量的两种观点

什么是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她却是一个极为模糊,常引起争论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1]不过,学者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质量予以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定义:[2]

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

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不能用同一的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

2、对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早在1998年,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就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3]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一种精英教育,精英的高等教育是以少数社会英才为教育对象,是建立在严格的选拔基础上,探究高深学问的教育,因此,精英教育遵循的是一种高度统一的学术性质量标准。

工业革命以后,高深知识向应用领域发展,在高深学问和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大量的中间知识,人们开始关注与解决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高深学问从探究向应用领域拓展。与精英教育所不同的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它是生产领域的专门知识迅速发展后,以培养掌握这些知识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及其质量观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在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中形成了质量。[4]

显然,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教育质量观不再适应于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应是多样化的质量观和强调个性化的质量观并存。我们既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能用大众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技能来衡量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相反,高等学校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确定相应的质量观。

总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教育质量观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际需要,必须构建适应大众化要求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分析

1、教学质量保障理论

(1)教学产出理论。教学产出理论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它认为,教学质量体现在最终的教学产出上,因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教育终极产品或服务自身的优劣,而无需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它只关注适合教育的人,按照教育者的标准来控制教学质量,只关注哪些学生会合格,而不是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合格,这一理论意味着“好的产出就是高质量”。因此,它把所有的高等学校放在同一标准上来衡量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2)“附加值”理论。“附加值”理论是在对教学产出理论批评与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际上是教学产出理论的变异。它认为,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学校“输入” “输出”两方面的因素,尽管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查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相关,但不少证据表明,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附加值”方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学质量与学校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朝着积极方向变化的能力有关。“附加值”理论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学生、学校在一个教育周期内所得的“附加值”,即价值的增值部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度。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教育教学结果,而非教育教学过程。

(3)“输入—过程—输出”理论。该理论是在“附加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该理论认为,“附加值”理论虽然考虑到了学生入学水平与学校输入条件的差异,但它过分关注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而忽视了产生教育教学结果的“教育过程”,从关注合适教育的人到开始关注适合人的教育。因此,教育界引入工商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模式。TQM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所有学校员工对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教程、全方位的管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质量保障时要把输入、过程、输出质量综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衡量、评判,认为过程更重要,因为过程产生结果,通过监控过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及时纠正并不断改进。因此要求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上,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4)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发展理论是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就是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因此,学生发展理论流派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对教学质量本质的认识千差万别,然而有一点是绝对的:高质量教学的标准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是说,在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时,学生的发展应处于核心地位。认为高等教育必须应首先尊重“人性”,认为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因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客户”——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理应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2、教学质量要素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复杂的。就学生发展理论而言,诊断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有输入诊断、过程诊断、输出诊断。

(1)输入诊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察:

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的投入。大学生入学时知识和经验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教师教学的投入。教师的教学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保障性投入。包括教学经费的投入,领导精力的投入,管理者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投入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教学的投入,包含着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所以,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强调要保障教师专业的发展从而才能保障学生的发展。

(2)过程诊断。包括:

专业设置。专业具有职业性和学科性的双重特点,因此,专业设置一定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及特色。

课程设置。因专业具有不确定,是学分和课程的集合;而课程具有相对确定性,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单元,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和重要单元,故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开出多少品牌课程、知名课程是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应体现高等教育活动由学校教学过程向社会实践过程过渡的特征,以适应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发展的需求。

(3)输出诊断。主要是衡量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等个性发展的程度。即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独立性与自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洞察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

总之,以学生发展理论而言,高校的教育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高校的管理者要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的发展。

四、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框架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认证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它是由学校作出质量的承诺,自我确定能被认可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持续努力,达到与超过预期标准,以获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认证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在高等教育质量鉴定等活动的基础上而出现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深化和系统化,它是指一种在高等教育内在体制性因素的支持下,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和广泛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以保证高等学校维持和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发展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即基于学生的发展,以发展性教育评价为手段,以经常性诊断和改进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反馈控制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1、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理念[5]

我国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基于学生发展理论首先提出。这种理论流派认为,尽管人们对教学质量本质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标准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即是说,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指学生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所学的“东西”(所知、所能做及其态度);在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目标是否达成时,学生的发展应处于核心地位。其在认知、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它以现代教育发展观为基础,以学校的发展为保障的对象,根据变动着的社会需要来调整学校的发展目标,经常性地诊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持续地关心学校发展的过程,不断完善学校的发展机制,以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相信:“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不试图保障哪个学校做得最好,而是要追求保障学校做得更好。它通过需求分析、问题诊断、对策建议及改进行为,促使学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天比一天好”。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追求是“让我们做得更好”;其最大价值在于帮助学校做到更好,促进学校的不断完善;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从注重质量承诺到注重质量提升。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强调:学校的发展既要靠外部(政府和社会)支持,更要靠自身努力。因而它认定,只有依靠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保障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外部力量对高等学校的支持也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你不能做出对社会有价值的回报,或者你的回报要明显低于其他高等学校,政府没有理由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你身上。因此,自身努力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外部支持转化为学校自身需求,它才能真正成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动力。

2、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组成系统

鉴于上述理念,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以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她通常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决策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以及辅助支持系统等。

(1)决策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各院教学院长及部份资深教授、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发展总目标确定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这种目标注重学校未来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制定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性措施,指挥和协调学校关于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总结学校质量保障的经验和得失。在构成决策系统的实践中,要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子系统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因素,不要有所遗漏,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保证和监控;二是要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2)信息收集系统。应由学校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牵头,由从事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这个系统的任务是收集高等教育质量信息,获得各方面对教育质量的信息反馈,为质量决策提供依据。如制定听课制度,组织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通过各种渠道听取师生对教育质量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了解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等。质量信息收集系统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效率。

(3)评价诊断系统。通常是在校长领导下建立的,由教学管理部门、教育评价专业人员、学校责任心强的资深教师组成。实际上是一个专家系统。他们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处理,对教学的质量状态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向校长和教学主管部门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建议。

(4)信息反馈系统。通常由学校职能部门与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构成。这一系统的任务是把专家处理分析后的教学质量方信息,通过两个路径分别反馈给决策部门,即校、院(系)领导层、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广大学生、政府及社会公众,以便及时改进,接受大众监督。及时反馈是一切质量决策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5)辅助支持系统。这一系统可以由学校党群组织的负责人及学校其它部门人员组成。一方面是开展质量宣传,创建质量文化,动员群众参与质量保障活动;另一方面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基本条件,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12

[2]王承绪,徐辉.发展战略:经费、教学科研、质量——中英高等教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74

[3]《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宜言》第11条

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5

[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是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去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其实在不同的阶段,高等教育要有适合其不同的质量标准,不能以精英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并且我们应该树立不同的质量观。

[关键词] 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质量;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08-03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04[本刊网址] http://省略

―、高等教育规模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认为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并用在校率(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具体指标来界定上述三种阶段: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1岁)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

放眼世界范围,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195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4.3%,1971年上升为35.3%,已经率先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而其他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菲律宾,据报道1983年的统计资料,普及率已居世界第九位。印尼1993年高等教育率在10.5%左右,泰国198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3.6%。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增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明确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即10个适龄青年中有4个能够读大学,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在此形势下,引发了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心,高等教育的扩招是否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瑞典胡森教授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指高等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或者说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一般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性的综合。这些特性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制定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解释:“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他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活动、高等教育的所有职能和所有教育活动形式:教学计划和学术计划,科学研究和奖学金,师资和学生,知识和物质技术基础,设备以及有利于社会和学术氛围的活动。”可见,高等教育质量不应只是一个标准,个人、群体、社会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可以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应该说是达到了质量标准。

三、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原因

高等教育的规模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文面。

(一)教育资金不足

1.师资状况

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数量要翻一倍,教师在哪里?办学的核心是质量,质量的保证就在教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认为,师资问题的核心首先是规模。学生扩招了,教师也一定要扩招,否则质量不会有保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陈玉琨教授强调,现在已有的师资并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更不用说高质量的师资,办高质量的教育了。

2.生均经费投入状况

2001年与1998年相比,我国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总规模增长了1.1倍,学校教育事业经费总收入增长了1.14倍,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增长14%。从总体上看高校事业经费与生均经费保持同步增长。但是地区和高校间的经费有很大的差别。如少数重点大学就占据了经费的相当一部分,多数一般性院校的经费还要低。这有力地说明一些地区的经费投入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均衡性。

3.高校生均固定资产与教学仪器设备

对教学的影响取决于各校原有的教学仪器及其利用状况,而对于那些教学仪器设备本来就紧缺的院校,会因为学生数量的增加,设备投入的相对减少导致教学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教育的扩张确实对生均资源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造成师资短缺,生均仪器设备投入不足,在地区间存在着高校经费投入的不均衡,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学生状况变化

第一,高校扩招后,扩招的人群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呈递减态势,在生源质量上不能不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第二高校收费的大副提高,这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影响。主要有三种情况:扩招是在录取分数有所下降的前提下实现的,这样录取的学生,质量很值得担忧;高校收费的大幅提高,对于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必须根据家庭经济能力做出客观而现实的选择,这样就不能保证这部分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进入与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学校深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部分学生入学后的教育质量;高额收费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影响到他们上大学的决心和积极性,可能扼杀了一批潜在的、优秀人才升入大学的机会。

(三)教学过程和办学秩序受到冲击

一方面,教学改革滞后,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没有及时确定,原有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及时调整,这势必对扩招学生的培养质量将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办学秩序也受到一定影响,低层次学校举办高层次学校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有增无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影响了高等学历教育的声誉,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四)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使校园基建加快,后勤服务设施增多,会造成校园环境破坏,可能引起管理的松懈和失效。

综上分析,规模扩大有可能造成教育质量下降,但是规模扩大并不等于质量下降,如果规模发展适度,措施得力,以上不利因素完全可能转化为有利因素,从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四、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马丁• 特罗认为,大众型的高等教育系统是多样的,因此他的社会功能、标准也是多样的。英国在发展大众型高等教育时,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而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扩大到大众化教育的标准,把多科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这些非尖子高等教育部门,也按照尖子学校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要求,导致大学和非大学两类高等教育机构入学标准一致。所以就应该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一)树立发展的质量观

张应强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发展的质量观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的质量观,通过拓宽发展思路,改变发展观念;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它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同时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高等教育发展。

(二)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

教育质量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研究者们认为有三种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二是人才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三是为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而形成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潘懋元先生等也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

(三)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

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要想让不同入学起点的学生在毕业时的水平达到各自最大的增殖,就必须适应不同学生的既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教学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增殖。

(四)树立整体性的质量观

对整体性的质量观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观;一是高等教育所有功能职责的整体质量观。

(五)树立特色化的质量观

高等学校的特色是其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张天乐认为:“我们所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种特色纷呈的质量。特色与特性包含共性与其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校办出自身的个性,让不同类别的学校办出自身的特色,这或许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五、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措施

当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以人才为基础,人才的培养要通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水平上。抓住质量这一主要矛盾,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历史性转变。

(一)控制高等教育数量增长的幅度,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数应该符合GDP年增长率,滞后或超过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其次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高校招生规模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如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也就是说,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4个人即有1人读大学。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国务院将此次教育发展的政策概括为“质量工程政策”,包括:一是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二是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保障体系,实行启发式教学。三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学必须有大师,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生。

(三)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结构,鼓励各高校办出水平

一是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即在适应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社会经济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以及能够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二是“鼓励各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学校不是越大越好,学科也不是越全越好,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校,比如艺术医学类等。三是要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和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国民提供多样化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效率

政府要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要随着的增长而不断增长,通过财政拨款为学校添置校舍仪器设备等,使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6

1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成及现状

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体系,有三个部分构成构成,分别是: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1.1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

目标是个人或者是部门或是整个组织,决定行动、引领方向的指针。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就是整个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中心点,是指导和管理的方向。若整个体育院校教学监督体系没有目标的引领,则会出现盲从和盲动。因此,任何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都要有其预定的目标。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工作质量的检查以及教学工作结果的评价都要参照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完成的程度。监控目标体系中还包括总目标、教学投入分目标、教学保障分目标以及教学质量分目标。总目标是对整个体育院校教学监督体系的活动的总体依据。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总目标为奋斗方向。总目标掌控大局,是监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有效保障。教学投入分目标,是指整个体育院校里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完全达到满足教学及管理的要求。比如:师资团队、师生比例、生源质量以及硬件设施等等。由于体育院校不同于其他的院校,在教学质量上,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文化课,还有较强的术科。所以师资力量配比就要合理。既不能只重文化的学习,也不能只注重术科的学习。将其合理的分配,达到术科与文化课的双赢。

1.2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体育院校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整个社会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由于学生招生逐年上升,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是对体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投入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投入,以及管理的模式直接关系到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目前体育院校大多都在使用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方法,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目标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系,院教学质量的总目标和各个系建立的分目标,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目标的设置存在很大问题,如职责分配不明确,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目标缺乏时效性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的下降。

2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都存在相应的成因。发现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到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对相应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改变现状,解决问题,完善整个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提高体育院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2.1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学质量监控部平衡,目前大多教学监控的中心都放在了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实践环节和教学实践环节的监控缺少管理和监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搭建一个实践的平台,并以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来给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以评价。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体系,从教学活动实践的准备,实践过程,到实践评价,实践总结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以便强化未来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力。在如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相对比较狭窄。目前体育院校相对教学计划,教学秩序的监控比重很大,相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面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不足,对学生素质培养以及学生能力的监控比较松弛。还有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发挥不充分。整个院校两级都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环节不够重视,对教学的监控体系的信息反馈存在漏洞。目前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中,缺乏学生的反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对教学最直观的感受者和受益者。学生的反馈也同样重要,不能在教师的考核中只注重教师的学历,科研水平等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反馈,也同样是教师的考核内容,也同样关系着整个院校的教学质量。最后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运作方式,也是制约着整个院校发展的问题。目前体育院校的教学信息采集,处理以及反馈都还以人工的为主,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办公自动化,在人工处理得过程中,一是时间的浪费,二是容易出现错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办公自动化,对于一个体育院校而言,要稳固发展就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因此要培养利用计算机构建一个完善,科学,系统,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整个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2.2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成因

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体育院校的教育观念落后。一个院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的方法,要伴随着整个院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发生相应的更新和变化,要与时俱进,才会不制约院校的发展。第二,针对社会发展对其教学质量提出的要求,体育院校的反应相对滞后。首先体育院校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院校,是一个源源不断为社会提供优秀体育工作者的地方。如果一个院校对自己的要求落后于社会的相对需求时,那么这个院校就不能发展,也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这个时候体育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也是相对落后时代的脚步。这种相对的滞后对体育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的影响的非常巨大的。作为一个要求进步的体育院校要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与需求。知道了国家和社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知道了,未来社会的需求,才能更好调整整个院校的发展目标,找到相对应的发展方法。第三,体育院校内部管理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目前,体育院校的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履行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责,院校的大领导都忙于日常的工作安排,对于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时间相对较少。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教学质量的是由教师决定的。管理者的作用不大,这种观念直接影响要整个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总之,管理人员个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这个院校的教学质量。以上这三个原因都导致了,体育院校发展滞后的原因。

3完善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体育院校教学质量内部的监控评估体系,是整个体育院校评估工作的核心内容。明确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目标,完善整个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让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3.1明确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目标

体育院级和校级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院级教学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校级教学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共同建立的教学质量总目标。然后体育院校的各个校级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定自己的工作分目标,以院级和校级建立的总目标位核心,开展工作。校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将每个目标合理分配到各个岗位,分配到个人。把管理工作细化,从一点一滴来抓教学质量管理。不放松每一个小的环节和个人。这样一来减少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保证了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都能顺利的进行,也避免了很多管理工作的形式主义。让整个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发挥它的作用,从而提升整个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3.2完善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于一个体育院校来说,教学质量是体育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工作的目标和主题。建立院、校、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组织体系。一个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应该从基本的课堂抓起。所以要建立教研室为基础的监督管理体系,由教研室、校级、院级三个监控部门共同担当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把监控的工作细化,从最根本的地方强化教学活动的质量规范管理。教研室的重点是做好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课后反馈等等。定时考评授课教师的业务知识。以及提高业务素质,治思想素质等方面。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的重点,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完善整个体育院校的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是对教师负责,学生负责。

4.完善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4.1改变落后的体育院校的教育观念

一个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指引整个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的根本,更是培养人才的方向。所以一定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体育院校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要了解到社会的需要。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我们体育院校不仅仅向社会输出的体育的人才,也是文化的人才。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全面的人才。

4.2细化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工作是一个院校工作的大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通常人们认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只有教学。其他的工作都可以为教学让路,这就是忽视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作用。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是提高整个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的重点。为了能够使教学监控管理发挥作用,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工作细化,把工作为了院级和校级,然后校级在把该项工作细化到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从根本解决体育院校教学监控体系的工作,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慧松等.体育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指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3(5):83-87

[2] 牛金成等.新建本科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33-36.

[3] 李群英.构建院校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广西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