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例6篇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作者简介]杨乃鹏(1972- ),男,江苏宝应人,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4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及世界的时代环境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及世界经济的日渐全球化等。这些变化都会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广泛的影响。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即精英人才的竞争。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各种素质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一个人素质水平产生影响。现阶段,为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培养所需的各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等院校。各高校学生是为国家进行各项建设而储备的人才资源。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各高校不仅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出所需各层次人才的责任,还肩负着要使这些人才具备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意识的重大责任。 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国各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加强和改进,对当代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研究,以此来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在现代错综复杂的国际条件下,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特别的迫切与重要。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原则,探索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持续加强和推进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新途径、新方法。

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目前,对我国各高校学生实施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以及让大学生具备正确“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加强和推进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持续科学发展,必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引起足够的重视,确实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项教学工作。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必须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进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走进课堂。通过这个渠道,最终使这个理论体系真正走进大学生头脑里并生根发芽,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具备无比坚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要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各高校必须从三方面做好。

1.教材方面。一本优秀的符合我国当代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抓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本身在哲学或者马列主义研究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一线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经验的优势,积极主动配合国家组织的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新课本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让教材不仅能反映我国当前实际情况,而且也贴近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在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起到基础作用。

2.教师方面。加强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来吸引和引进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优秀者来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或理论研究。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大学公共课,要切实提高它在学校的地位。我国各高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不仅要使这门课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而且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中至少要有一名省级以上的研究型教学名师。为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比如说让他们到省党校、中央党校等进一步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上的关键作用。

3.教学方法方面。好的教学方法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保障作用。为提高教学效率,需要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程教学时,不能采取纯粹说教的方式,应尽可能地结合当今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课堂上,不回避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以主动、平等方式跟学生积极探讨。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可以引起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有价值,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学好这门课程。

二、建设辅导员队伍制度,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骨干作用,而且他们对大学生起着引路和指导的作用。因此,真正加强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拥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经得起考验的辅导员队伍。为此,我国各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

1.健全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制度。健全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制度首先要理顺辅导员队伍管理体制,将辅导员队伍管理归口一个部门,避免多头管理、多头考核,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更加顺畅。其次,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在如何选聘辅导员、如何培养和发展辅导员方面,制定出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可依可循的规章制度。

2.采取竞聘上岗方式招聘辅导员。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面向校内外采取竞聘上岗方式来招聘新辅导员。学校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办法,聘请组织相关专家、学校有关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对辅导员的选聘实行考核、考试,把好入口关。

3.创造条件,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提高辅导员素质水平,让他们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规划,通过岗位培训、在职培训、开展社会实践、离职深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鼓励和资助辅导员对学生工作进行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鼓励辅导员加强业务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4.尽可能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强度,除了适当提高他们的工作补贴外,还有尽可能提高他们在学校的地位,比如,明确规定,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干部,享有技术职务的评聘和相应的行政级别待遇,以此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同时,要健全激励机制,要将辅导员考核结果作为评优、 晋升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符合条件的也可定为副处级等。还要注意根据辅导员工作现状,对他们职称评定予以适当倾斜。

通过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制度,对辅导员的招聘把好入口关,同时加强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并且尽可能提高辅导员待遇,以此来培养好人才并留住人才,使得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有保障。

三、根据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了能更好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开展和组织一些专项活动,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和调查,在平时课外时间要尽可能跟他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以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大量的调查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大学生有着他们独特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更强的自我意识、超强的个性张扬和网络依赖性,等等,此外,还有一部分缺乏必要的集体观念和意识。根据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集体观念。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第二课堂”,使学生从学校走出到社会上去,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比如,通过义工、青年志愿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活动之前,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要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增加活动的吸引力。

2.加强网络教育。本着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两大原则,根据当代大学生网络依赖性特别强的新情况,首先,通过学校的循循善诱、正面引导等方式,让学生重新定位网络的作用,真正做到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渠道;其次,学校通过必要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例如“红色信息”大力传播、“黄色信息” 坚决删除等途径,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最后,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尽量避免网络带来的弊端,比如,通过BBS、博客、微博等方式,将积极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四、解决高校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如果能急他们所急,尽学校所能,确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不仅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还能更好地提高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根据新时期新情况,我们可从这两方面来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首先,对于家庭真正陷于经济困境的学生,能为他们实行全程的关爱和必要的服务,让他们由衷地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比如,对于经济困难的新生,为他们建立一条绿色通道,保证他们能顺利走进大学;对于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帮助他们筹集资金等,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等等。通过这样帮助他们,不仅可以使他们发奋学习,还可以让他们思想政治觉悟更高。

其次,根据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种新形势,学校尽可能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这不仅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报给社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让他们产生一颗感恩之心,能发自真心地为我们这个国家作贡献,从而达到了提高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之,加强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创新研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这群年青一代能为我们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介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OL]. http:///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6&filename=2006133013.nh, 2006-10-13.

[2]叶文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08(5).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

1 21世纪新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古到今都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有德无才的人可以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德才兼备的人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而有才无德的人,则往往为社会之害。当代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要做好身正为师的表率作用,在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历史、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理论跟学生做思想交流的同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在学生中寻找思想道德的标杆,起到带动其他大学生的作用。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对当代青年少年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但无论信息如何高速传播,全球化如何蔓延渗透,世界的主题仍旧是和平与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应当直面新时期的这些机遇与挑战,利用这些变化推动自身转型,塑造出更多的怀有共产主义理想、立身为善伟大情操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工作既要跟时代相结合,还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鲜明的名片,也是国人面对世界时候最有力的开场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取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育观点、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文化细节相结合,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文化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可以说,读懂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的对接,就读懂了“中国梦”的伟大内涵。

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获得的阶段性成就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创新、改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已经有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也有了较大的成绩,下文将列举三条。

2.1 明确了教育目标

在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同时社会经济都在深化改革的转型阶段,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提倡大学生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要注重增加社会价值,同时在思想上要努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力求实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将这种思想内化。

2.2 大幅扩充师资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内的相关课程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不同专业往往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老师授课,过去因为教师数量不足,往往都是大班授课,教师难以照顾到学生的感受。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具备专业技能的在校教师已基本达到配置需求,同时很多教师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还了解学生的所学专业,课程内容深入浅出,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

2.3 教育保障机制逐步加强

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是教学体制和教育学一直在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保障机制已经基本完善,形成了双重保障机制。第一重是组织保障机制。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由校党委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起这方面的教学、校风引导、监督、检查的工作,有这方面的教育责权。第二重是监测预警制度,即互联网服务系统。因互联网的信息高速传播和具有一定隐藏身份作用的特性,在校利用校园网络在大学生之间的普及校园论坛和心理健康咨询等平台,对大学的心里健康做监测预警,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做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动灵活和可操作性。

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3.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可以说目前还不够完善,不健全,在校思想政治制度往往存在部分思虑过细而另一些领域还仍旧空白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充分地贯彻执行

各校、各专业的教育教学侧重点不同,部分在校、院系、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不够重视,虽然课程符合课时,但对听课到场率、专心程度、考核要求并不做较高要求,于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地位就降低许多。同时部分教师的课业水平不高,教授过程往往不能旁征博引而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吸引力度不够,使得这些课程仅仅走了一个上课的流程形式。

3.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缺乏足够的时效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应当有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但是,当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并没有这些互动氛围,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多的则是所教授内容过于抽象,不能够“接地气”,要讲授的内容还过于庞杂,为了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即便愿意旁征博引,也只能选择将知识先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

4 针对上述问题所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案

4.1 从在校管理层面着手

在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把手应当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以专业、院系轻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应该建立校内详细制度,弥补国家相应政策的空缺。另外在校管理者在思想认识方面要合理转变,不仅仅要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注重完善相应的制度。

4.2 将信息反馈模式制度化

新时代在校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心里问题产生和发酵的速度也相当快,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学校应当建立机动的在校学生信息反馈模式,并将其制度化,以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在课堂教学、课外谈心的过程中加以引导、改正。要做到这些,就要建立迅速的反馈机制确保大学生反馈信息的时效性。在校和相关部门要投入足够的人财物力,整理收集学生的第一时间反馈信息,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知识结构,甚至是流行趋势,然后反馈给教学老师,让教师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同情心,这样,在教学当中学生才能和教师产生更多的共鸣。

4.3 加强相关监督力度并形成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进程中要主动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要听学生自己的声音,同时也要听专家的声音。建立形成制度化的监督机制之后,在校就可以充分了解到基层教师群体的思想,并受其监督。在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定期针对不同问题对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校园分发、教师分发填写等不同方式向基层群众发问卷做调研,用数据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时要完善在校制度,让学生和基层教师也有自己的发言权,让学校充分了解学生、教师的生活、工作 、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疑惑,并及时解决。

5 小结

新时期对于在校思想政治制度化的研究是应深化改革的浪潮而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对国家来说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历史文化素质,提高公民素质水平,为社会输送科教文卫等各方面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能够解放教师授课模式,能够更多的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接受程度,总之,在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能够有力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郭文渊.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工作方法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4(08).

[2]刘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3).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3

论文摘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邓小平、对此非常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本文从思想教育的地位、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马列主义的认知程度,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学校做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合格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环节。党的三代领导人、邓小平、都非常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他们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

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早在抗战初期他就提出了“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论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认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又是政治教育。1938年4月,他对抗大学生的讲演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学到的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学校取消了统治时期的公民、军训等课程,开始开设革命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课程。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波折,由此引发了我国的一些青年学生忽视马克思主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针对着这种情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别提请青年学生们要努力学习,除学习专业之外,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以求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所进步。还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把教育的政治方向提到了重要位置。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调的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生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延安时期,为我党创办的各级学校选派了许多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的同志担任教员,讲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自己也经常去学校作专题报告,曾系统地为抗大学员讲授了《辩证唯物论》,演讲过《矛盾论》《实践论》。其次是强调艰苦奋斗教育。一直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看成是转变学生思想的重要方面,战争年代他就经常教育青年人要艰苦奋斗、永久奋斗,曾说“如果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解放以后,同志更是时刻不忘叮嘱青年一代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1956年,我国个别地方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分析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他劝告青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川他指示学校要大力进行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

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同志有过许多的阐述,第一是主张学习马列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于学校教育中那种“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十分不满,提出要重视理论的运用,他曾对延安中央党校的学员说过:“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川他还建议党校应该根据学员运用马列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判成绩。解放以后,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还特别谈到了学哲学的问题,说“讲哲学就是书本上的哲学,如果不到社会上、人民中间去学哲学,不到自然界去学哲学,那种哲学学出来没有用处,仅仅懂得点概念而已。”〔2〕第二是倡导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每次给结业的抗大学生讲话总是鼓励他们要向社会学习,说“那是无字之书”,他多次强调“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方面发展”,期望青年学生去和工人农民交朋友,到大风大浪中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并认为这是青年们改造自己世界观的必由之路。第三是鼓励又红又专。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要求学校师生的红,不仅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应该表现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第四是要求各部门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部门都要负起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20世纪50年代,同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基本正确的,虽然有过偏差但很快纠正,总的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到60年代,同志思想中“左”的倾向滋长起来,随之而来的“”,政治被抬到高于一切、可以冲击一切的地位,学专业搞业务受到排斥和批判,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得到有效贯彻,结果是耽误了一代青年,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

做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关心青年、关心教育是广为人知的。早在建国初期,他就说过学校教育搞不好,关系重大。1978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素质。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并认为必须“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1980年,邓小平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4}0

1989年3月,他针对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混乱,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够”,〔’]要求更加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邓小平同志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担负起科学文化建设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教育必须把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对青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呢?邓小平同志曾谈到过许多方面,首先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看成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而现代青年普遍缺乏理想信念,因此重要的是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的教育,“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谈到“四有”人才的培养时,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理想教育作为“四有”教育的核心。

其次是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把爱国主义教育看成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一面旗帜,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认为通过历史教育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好的形式。再次是法制、纪律教育。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国家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很长,缺少法制的传统,现在这么多青少年犯罪与法制观念的淡薄有关,加强法制观念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在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邓小平同志一是注重讲求实效。他一直反对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作风,经常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多次倡导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50}二是注重教师队伍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还在教师,指示“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以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三是重申了同志提到过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他就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为此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安排”。[60}在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各部门的合力,要求“各个有关部「丁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对红与专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强调,他曾解释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要求学生“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

(三)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同志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在刚过的1989年国庆40周年大会上,同志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和削弱”。[’]在这次会议上,他还谆谆告诫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要求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志在1994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归纳了五点: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二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四是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五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此外,同志还经常联系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特点,强调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在谈到宗教问题时,他又提出要加强学生的无神论思想教育;他还在多种场合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同志有关论述看,他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强调,其一是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我们前进的精神支柱,同志特别强调“青年人一定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而“当代青年要树立的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当代青年要建立的信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4]要求学校一定要重视理想信念的教育。其二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同志非常重视邓小平理论在我党的指导地位,强调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此他明确指示教育系统要编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材,作为学校政治课的主要内容。1998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专「丁开会讨论并通过了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方案,“邓小平理论概论”成为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必修课。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4

关于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公开出版发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著述。研究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两方面体现。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再次,如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刘练)、《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x睿萍等),这些文章虽然及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息化特征,并根据时代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了合理分析,但并未将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困境的对策路径与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也没有做出系统化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女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研究

女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既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的重要体现;既折射出女性的命运和进步,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改革创新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是高职院校应对新的形势要求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概述

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上并没能够被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的“无性别”教育模式使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没能得到足够关注

性别教育模式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大学生正处在处理性别关系的非常重要时期。所以,大学生的教育也应该把正确的性别意识教育包括其中。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性别观念仍然深深地沉积在多数高校领导和教师的头脑中。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素质的缺陷,与我国长期的“无性别教育”环境有关。

(二)对女大学生的系统性科学研究不足

从整体上看,目前的女大学生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数量少、研究的问题面较窄、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等。对女大学生进行系统、综合的课题研究仍属理论空白。与此同时,研究者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偏重对工作经验进行提炼与总结,导致其理论深度还不够;还有一部分研究则远离女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很多研究侧重定量研究,只是对量表测试和调研过程进行的描述,缺乏分析和对策方面的研究,导致结论缺乏权威价值。

(三)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有所欠缺

不只要在学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形成有利于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不只是学校的任务,还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但就现在的社会环境看来,还缺少有利于女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受到的性别歧视还明显存在,女大学生在入学、选择专业、就业以及接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还明显存在。而在社会舆论的角度来讲,一些媒体为了夺得更多的眼球,将一些关于女大学生的敏感问题用最敏感的词汇进行报道,甚至对其进行大肆渲染,夸大其词,这对女大学生的形象产生了严重的扭曲,致使社会存在对女大学生群体的一些偏见和看法,不利于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二、推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女性数量庞大,但是女性的人才资源总量低,素质还不够高,人才结构不合理。女大学生的素质很大程度影响和决定着女性的自身发展程度,还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因此,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使女大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女性人才素质的要求,增强女大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这无疑十分紧迫,任务繁重。

三、推动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增加,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社会一直倡导男女平等,但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一直存在,女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其次,对于女大学生的特殊性如个性发展的差异、认知特征上的差异要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使女大学生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要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设置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开设和指导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形成立体、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 红色网络教育 红色网站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大学校园,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红色网站”的出现,大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使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丰富,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主动以及与教育者的互动、思想沟通更为便利。

2011年4月至5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们组成调研小组,通过电子邮件,向本校以及北京、上海、湖北等省市高校的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近千份,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展开调研,涉及商务英语、公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外语、计算机、财务管理、心理学、药剂学、医学、哲学、社会学、航运管理、信息工程等多种专业,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开展红色教育的使用情况,从中发现高校红色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红色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调查问卷整体情况

调查问卷共有题目20多题,大部分是选择题。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网络作为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程度和红色网络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等情况。

调查中,现代大学生对网络有着充分的认知和使用度,52%的同学平均每天上网1至3小时,有3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4至6小时,基本不上网的和全天基本上网的各占9%。在网络的首选功能中,在游戏、新闻时事、查资料学习、聊天、娱乐、购物、浏览论坛并发帖等作为备选项的网络首选功能中,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了解资讯信息占20%和17%;娱乐和游戏占22%和17%;聊天,发帖,购物各占13%,7%和4%。在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中,有27%的同学选择较为关注民生问题;司法公正和灾害安全问题各占16%;国家利益、政府官员以及伦理道德问题关注度都在13%,选择其他的仅占2%。在使用网络词汇的程度中,有55%的学生的选择是偶尔使用,27%的学生的是经常使用,总是使用的和从不使用各占9%。在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中,有52%的大学生选择不去甄别,29%的大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甄别,仅有19%的学生会去甄别。

对于乐意接受的红色教育形式,有27%的学生乐意参观革命遗址悼念革命先烈;25%的学生乐意从教科书中汲取;20%的学生乐意从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16%的学生喜欢集体组织学习;亲友口述的占4%。有44%的同学希望在红色网站中融入展板、报纸等图片、课件、视频资料等讯息;30%的同学希望能加入留言、意见箱等互动元素;13%的同学认为应加入革命根据地的介绍,中国历史的介绍;13%的同学认为应加入A红色元素各种学习活动的报道。对于高校未来红色网络发展,42%的同学认为高校红色网络的发展一定将有助于学生对红色精神教育的了解;但有33%的同学担心会流于形式和其他网站一样。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是很理性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他们向往通过网络来学习、关注国家、关注民生、购物、聊天等等关注和自身相关的一切事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他们往往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不去甄别这些网络信息的真伪。他们同样渴望汲取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当代大学生对红色网络教育都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一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认同红色网络教育,而且都喜欢亲身感受红色教育带来的震撼和对心灵的洗涤。

二、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现状

高校红色网络是高等院校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她利用网络阵地进行宣传,其资料传播速度、范围和宣传效果有着传统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下的大学生对红色教育都有一定的了解,对红色教育精神,红色网络都有一定的认同,也都希望通过红色网络来进行红色教育。

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自觉、主动地浏览“红色网站”,依靠红色网络来接受红色教育。学生们访问“红色网站”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查阅、复制相关资料,作为论文素材;二是“迫于无奈”,必须参加学校规定的网上课外政治理论考试或者网上党校学习。

1.红色网站形式单调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面较为呆板,形式比较单调,和一些专业性的网站相比差距很大。在教育的形式上,有些高校简单地将政治理论知识上传到网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

2.红色网站内容枯燥

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在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不懂得如何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灌输,更多地强调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

3.红色网站缺乏系统建设

目前,高校普遍缺少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即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

三、打造高端红色网络教育的对策及思路

我们认为,要真正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她的实效性,我们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分工机制,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机制。还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考评机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考评机制,确保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

2.用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红色网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新时期,无论是网络这个大环境,还是校园这个小环境,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大学生主动点击,就必须有丰富内容来吸引学生。

3.整合网上资源,打造服务育人品牌

改变高校网络资源不能共享的现状,加强高校及院系网站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各网站优势栏目,打造服务育人品牌网站,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是增强高校服务育人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4.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全面素质

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信息的广泛性特点,网络信息庞杂繁多,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许多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此,培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素质非常重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崇高的信息道德、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赵艳春.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中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福建党史月刊,2009,(10).

[2]冯磊.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5).

[3]张翔,孙晓光.内蒙古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