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例6篇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

二十多年来,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同时也一直做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在工作中逐步摸索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子,现简要总结。

一、书本理论联系学生实际

理论高于实践但毕竟源自于实践。思想政治教学中切勿空谈理论,只看课本,应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去理解理论。初中生虽然涉世尚浅,但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很多问题也逐步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知经验,并善于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看似空洞的理论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理解了才能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总是列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又感兴趣的事例,用事例去熏陶学生。

例如:初三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关特色理论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感知经验,从生活中去体会理论,从身边的变化中去理解理论的正确性,既坚定了政治立场,又激发了学生对党的热爱,德育教育得以落实。

教材中充满理论,理论是生活的提炼,教师的工作就是建立起学生生活与教材理论的联系桥梁。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老师总结要点学生记忆。这种模式既不符合教改的要求,更不能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以发挥。教师要善于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模式,让思想政治课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各抒己见。虽然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回答与所谓的答案相去甚远,但这毕竟是学生经过思考而得出的,这就是难能可贵的。我从不轻易否认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在这个时候,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就会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是指导学生生活的,学生的生活是斑斓多彩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就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学生理解了才能去接受,接受了才能落实在行动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才能得以体现。

三、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 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又是德育教育的必要手段,没有情感的交流继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德育教育就不能走进学生心灵,就不会触动学生的灵魂,也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课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发现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教材中去,让教材的内容感染学生,继而指导学生的实践。

比如:苏教版九年级教材中有关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内容,我就首先让学生去挖掘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学们如数家珍般讨论,那种自豪感溢于言表,民族文化认同在此刻得以升华,爱国主义教育得以落实,这样做要比老师的说教不知要好多少倍。情感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价值观,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从情感认同开始的,德育教育功能也是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的。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2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在思想方面,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集体荣誉感也比较强;在性格方面,体育专业的学生性格大都外向,十分开朗,且思想比较活跃,但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学习方面,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加重视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自由散漫,重实践而轻理论,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状

 

1.重视体育专业课程,弱化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要求学生必须有极高的体育专业化水平,在这一就业形势的影响下,高校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安排了繁重的专业课程,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课程,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非常大[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教师的讲解也是照本宣科。

 

2.教学内容滞后且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成效往往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显现出来。在当前的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大都是一些过时的理论和陈旧的案例,那些陈旧的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时展,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体育专业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来教授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帮助,没有结合具体的体育特色。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最好的体现,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面对一些赛事比较畏惧,怕失败、输不起,这种现象与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矛盾。

 

3.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高校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大多属于照本宣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先进文化和科学方法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灌输到学生的意识中。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不自觉的将自己的角色抬高,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信息,不能主动的参与学习[2]。这种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模式化,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方便的,能够在有效地时间内快速完成教学,但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差,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

 

4.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由于一些高等院校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学校的思想政治师资力量不足和部分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这些专业化水平比较低的教师在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上并不能给学生满意的回答,也有一部分教师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不高,教学方法也比较老套,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导致思想政治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5.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不重视。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训练和教育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体系,其思想意识也逐渐成型,形成了自我认知。但是往往学生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太过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对自我思想政治的教育。由于高校对体育专业课成绩的过分重视,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不重视使学生本身也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自己学习的重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体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1.是贯彻党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素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是党的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高校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学科中包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我国的各项方针政策[3]。学生学习这些思想政治内容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握我国的方针政策,也能够贯彻落实我党的基本方针政策。

 

2.是促进高校学生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性、综合性的人才,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精神文明方面的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在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精神文明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行为活动和思想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3.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大学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生活作息紊乱、无规律,不能保障睡眠质量,第二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些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素养教育进行调节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注学生休闲活动和文体活动,从意识上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能够快速的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对策

 

1.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本身的内容比较庞杂,不仅涉及到政治和法律的知识,也涉及到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依据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文化作为思想政治素养教学的重点内容。体育专业的学生无论参加体育锻炼还是进行体育竞赛,都离不开体育精神。公平竞争、不怕失败是每一个体育专业学生应有的素质,但这种精神往往是现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所缺乏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素养教学时,一定要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素养的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

 

2.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必须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利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置于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情景之中,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教师要从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出发,设置教学重点、难点,启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4]。教师可以通过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紧扣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利用大量著名运动员的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无味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素养知识的兴趣。

 

3.思想政治素养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思想政治素养的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现代思想政治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更新,将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思想和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进思想政治教学中去,同时,对思想政治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始终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立场,将党的各大方针和基本政策及时的教授给学生。但是往往由于这些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与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4.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由于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自由散漫的特点,另外,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素养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体育专业的学生不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因此,学校要不断地完善对学生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惩罚奖励制度,由专门的老师进行负责,督促学生去上课。要善于利用体育专业学生喜欢竞争的心理特征,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惩罚,对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体育专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这也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有效方式。

 

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高校中的现代化技术已经普及,因此,也应该广泛地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思想政治素养的教学之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也能够将思想政治素养的内容更加全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之余,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地方通过网络进行查找。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素养课程的教学。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根据体育专业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目标,采取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目前,高等院校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促使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3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72-2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德才兼备即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才,作为医学院校来说则需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尚医德,精湛技术,具有社会奉献精神,能不怕苦,不怕累,自学能力强和有积极的心态,有自信和上进心,能与病人很好沟通,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面对当前社会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审时度势,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医学院校医学生的思想现状分析

1.当前医学生的思想总体概况

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具有活力、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勇于探索,热爱祖国、热爱党,热衷关心国家大事,特别关心国家在对于医疗卫生方面和与自己以后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有关政策的出台,希望自己以后能干出一番事业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体来看,可以充分肯定的是当前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意识是积极向上的。

2.当前医学生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第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如今的社会大背景下,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可总结排序为对社会贡献大小、人格是否高尚、是否干出一番事业、社会名望高低、生活是否舒适、收入多少;而表现在择业观念上,四成多学生表示择业时会“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但也有学生表示“主要考虑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第二,道德责任感有所淡化。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导致现在学生们更多的关注自我,个人主义思想在膨胀,自我责任感和成就欲望明显增强,强调个人理想前途和利益,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为国家、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对于社会上一些不好的行为采取冷漠回避的态度,认为只要不影响到自己就可以容忍。

3.特殊群体学生思想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独立性、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接受和树立上独立性、多变性、不稳定性增强。不同的学生群体思想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党员干部群体,贫困学生,后进生,分别存在自负、自卑、消极的不同思想状况,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也存在不同的问题。

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第一,设计教育内容是基础。组织行为学认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行为带来结果,结果满足需要。由此可见,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P82)离开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当然也就没有效果。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毋庸置疑,关心、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及时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政治思想工作应该思考如何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利用人的需要出发,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人的需要,从而达到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方法途径。从内容上看:要从满足大学生合理的精神需求出发,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选择学生愿意听的内容;从教育形式上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愿意接收的形式。从重视并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设计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

第二,创新“两课”教育是关键。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任务重,是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因此,医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较其他综合性大学相对欠缺,这就使“两课”教育在医学院校中显的尤为重要,在“两课”中要注重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要重视和提高“两课”教学的内容和质量,如多开展人文方面的讲座、请专家给学生做就业指导等,拓宽、丰富“两课”内容,使“两课”教学既有理论上的坚定性与彻底性,又具有实效性。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质、人格修养和处事能力,使他们既要放眼未来,还要脚踏实地,学会做人,学会为医。

2.以学生为主体、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找突破口

教育者始终是外因,它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实施的一切教育都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可才能起作用。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2] (P130)“在这里,我们不仅承认自我的主体性,同时也承认他人的主体性,这种关系是互动的,而非主动与被动的。这就决定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不是单纯被规定的对象,而是能够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自主选择、去发展的主体。也决定了教育的实施、工作的展开、素质的提高,都必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交流。”[3] 因此,在当今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引导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双向影响,共同进步尤其重要。

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手段和机制。更要力求做到生活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这给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教师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体现平等,体现服务,这种做法,比较符合当前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倾向,让他们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轨迹成长。

3.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做好职业人生规划。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如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情,人际关系指导、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兴趣提高等,使学生摆脱胆怯、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与人交往、信心训练等;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增加他们择业时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开展以班团为单位的就业指导活动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

总之,在新时代新时期,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个人价值取向都发生着改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索,找到新形势下医学生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全面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韩 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4]管向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N].光明日报,2003-01-08.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4

关键词:思政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教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既是构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又是改变当前教学现状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高校统一开展了思政实践教学,但整体水平不高,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与不足。因此,为了真正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必须要开阔思路、放宽眼界,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定位思政实践教学,在更深层次上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1]。

一、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系统地传授基本理论知识[3],唯恐遗漏某个理论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试图做到理论传授的全面性,但忽略了对思想政治理论所蕴含的思想、理论品格、伦理价值等方面的传授与讲解,对于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来解决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不够重视。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大大降低,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严重者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率[3]。

(二)教学方式守旧

当前高校思政素质教育仍然延续传统的以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禁锢了创新性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平衡地位。讲课的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课堂互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阻碍了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使得学生对思政素质教育比较排斥,造成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低下的局面[4]。

(三)教材脱离实际

当前高校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制的。虽然,在理论方面比较透彻,逻辑性也比较严谨,但是从课程体系与内容方面来看则比较传统,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因此,教材的编写需结合实际深入探讨,及时听取学生及教师的反馈意见,充分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5]。

(四)实践流于形式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政教学的主要场所,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不能够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运作,致使许多实践基地都不愿意接受教学任务,加之高校并不鼓励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所以,思政实践教学大都流于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开放性。教学实践会随着人们对实践对象的认识程度不断变化与发展[6]。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实践教学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激情。所以,为了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政素质教育模式,形成思政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其次,当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0后,’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勇于尝试。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思政课程教育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际功能[7]。最后,思政教学创新模式的改革是实现教学目的必然要求。同志明确指出“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持基础”。任何教学目的与要求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来实现。为了实现思政实践教学目的,就必须不断创新与探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与理论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固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在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方面,依旧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鼓励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思政理论的探索与分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观念都发生着变化,独立意识与主体性明显增强。所以,思政理论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二)发挥高校领导对思政教育的领导作用

思政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单凭教师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一定要有高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作为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真正落实思政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建立起思政实践教学的领导机构,编制相关的思政课程教学计划,坚持整体思维,统筹研究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设计,切实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使高校思政素质教学健康有序进行。同时,高校领导还要帮助教师用好教材,帮助学生读好教材,为师生提供好教、好看的思政课教学系列用书。此外,高校领导需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在地方教育部门的引导下,深入推动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坚持高标准选用思政课教师,严把政治关、业务关。

(三)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增强思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说服力与吸引力。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师为了实现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表达、讨论与分析,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情境进行思考与探索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组织与引导的作用,提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启发学生从案例本身的讨论过渡到对实际性问题的讨论,并将讨论逐渐深入,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与点评,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进与教师的感情,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8]。2.多媒体教学。随着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具体、直观等特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注意力,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现代大学生,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接受信息,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课的吸引力[9]。3.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比较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为高校思政素质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实现了教与学的同步进行。通过课程网站的建设,可将思政理论课程延伸到网络,实现网络上的互动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接受信息、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学生的心理误区,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10]。

(四)理论结合实践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进行合理运用,正确认识社会,在接触与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间接地接受教育,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师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1.课堂讨论。在理论课堂上加入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观点与见解,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将一些浅显空洞的内容进行辨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思想与观点的交流,再由教师加以指导,最终得到共同的结论。2.专家讲座。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高校需要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这些专家可以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由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可针对一些重大问题或者热点话题,聘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3.参观访问。高校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在访问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参观结束之后,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撰写心得体会,通过现身说法的教育形式来激励大学生弘扬与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11]。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每个环节或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高校思政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既要有长远的思路,又要有实际的对策,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与方式,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沈万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63-66.

[2]宋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125-128.

[3]阳素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14-16.

[4]马丽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185-187.

[5]彭庆红,鲁春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6):51-54.

[6]吕峰,管爱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77-80.

[7]李雪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趋势[J].劳动保障世界,2016(9):62-64.

[8]李雪莲,林华,吴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6(6):117-119.

[9]阳素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244-245.

[10]何其鑫.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要把握的主要环节[J].理论观察,2015(8):169-170.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5

按照有的学者理解,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或“节点”:一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所有的学科都是以一种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在哲学范畴之内;二是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始,若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别开始逐步从哲学概念中分离出来;三是自20世纪上半叶始,各种属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已经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并在大学中得以最终确立;四是自20世纪后半叶始,为了能够解决各种更加复杂的问题,学科发展又再次表现出某种新的融合发展趋势,即许多在历史上产生的一些传统学科之间又被不断地打破界限,其中一些新型的交叉学科和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开始大量出现,并且也日益在大学中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地位。也就是说,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它的发展是大致从所谓的“合”到不断的“分”,现在又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当然,这其中的两个“合”的含义应当明显不同,前者是一种混沌不分的“合”,后者是指在承认学科分界的基础上又能够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的学科融合意义上的“合”。后一种意义上的学科融合应当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当然也是科学创新和学术创新的重要路径和重大方式。同时,在这种学科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能够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目标导向,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应该承认,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日益出现的这种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因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需要与更高的要求,而且是因为越来越明显的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科技发展大潮下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应当不仅仅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而且是党中央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服务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的需要。

然而,在学科发展的历史视野中,这一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的生成也应当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和产物。其中,应当主要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等不同独立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等融合发展,进而诞生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的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注重整体性,即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精神实质与理论体系,并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及时地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学科。故此,我国已有学者发出了“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协同创新”的呼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要注重学科上的集群作用,就是要能够善于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学科本身局部性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就是要克服单独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试图解决整体性社会问题的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要探索与实现多种不同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和路径,就是要推动不同学科的实质性整合和融合。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同这一学科紧密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及中共党史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显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涉猎广泛而深刻的思想理论内容,它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与大量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是一门具有显著人文社会科学特性的科学,其本身需要具有广度、深度和水平都比较高的知识内容,即它本身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密不可分和互相渗透的。

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成和进步必须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并不断从中汲取新信息新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自然也应该不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素养,即需要通过深入掌握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人文社会科学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进步。此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在学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应当既需要专任思政课教师努力扩大知识面,也需要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或有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教职工兼任与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来。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应当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也需要相关实践知识。这些也都是“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

二、特殊背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双重功能的诉求

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双重功能:既有意识形态功能也有非意识形态功能。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所谓意识形态功能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即它一定是明确地为实现某个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根本作用就是在于能够维护一个社会特定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而所谓非意识形态功能,则是指它的非阶级性、全民性、普遍,也就是说,它可以满足为所有类型的社会和特定社会中所有的人服务,其根本作用实质上就是有效地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进化。同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就在于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性质和主要方向,并处于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其非意识形态功能则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某种从属地位,即它不能超越或背离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它必须能够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需要。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最终表现为服务于“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服务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即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它既有政治性、思想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方面的功能,也有学术性、知识性、社会性、人文性方面的功能,并努力将前者融于后者之中,并以后者的呈现作为促进与确保前者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就是能够正确引导和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信仰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树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引导与帮助大学生掌握社会规律和人生规律,预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满足大学生求真求发展的需要;就是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教育人和培养人,通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使大学生从各种思想困惑中解放出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接近真理和认识真理,转变错误和改正错误,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打开视野,实现丰富知识和增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从而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需要与生存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充分体现在目前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之中。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需要体现在各门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中,体现在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也需要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社会交往素质等内在目标要求。显然,这些内容与目标显然是不能仅仅依靠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来实现,还必然需要联系更加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乃至自然科学知识。我们认为,只有在“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至自然科学知识融合起来,才能把人类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与科学知识辩证地联系起来,把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真正地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在“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正地助推大学生敢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真正地激励大学生为了坚持真理而不懈奋斗和不惜牺牲;也才能切实培养大学生既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具有解放思想的头脑,既具有踏踏实实的作风也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等等。这些目标内容在实质上也是培养大学生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追求“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在这里,“求真”理应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责任和共同目标,因为,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弘扬“求真”,“求真”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就是不欺骗任何人。“求真”离不开人文精神,因为科学研究过程本身和科学成果运用等诸多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人文精神,即需要以人为本,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人文环境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一种求真的人文精神。当然,人文精神还体现为“求善”的精神,即它反映了世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它指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沿着合人道、合理想的目标发展。通过“求真”与“求善”的有机结合,人类又才能达到“求美”的境界。显然,实现这些目标仅仅依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也是难以胜任的,还必须依靠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作为支持与支撑。显然,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以及不同阶段或环节来看,如果出现上述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分裂、相互离散甚至相互排斥、相互对抗,那么就可能无法高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与最终目标。

三、直接背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困境现状

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高校都比较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其效果也有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还存在着困境,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和被动学习还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以及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合作、整合与衔接也显然存在着诸多关联。

1.教育教学机构之间的脱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般主要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前者一般主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知识教学,主要受专门思想政治教学机构和学校教务部门管理;后者主要担当大学生的各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侧重于行为教育,主要由学生处、团委等机构管理。由于这些部门在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如果在学校层面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途径或有力的协调机制,就很难互通学生实际情况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必然很难通过相互交流来形成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教育合力。事实上,在一些高校,有时不同的领导机构之间、教学组织管理机构之间还存在着互相推诿责任的问题,甚至具体实施教学的教学单位之间也会存在着互相转嫁困难问题的现象。比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施大多依托课程组建教研单位,而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容存在着诸多相互重叠或相互交叉的部分,这就很容易导致具体教学单位和具体教学人员可能出于或是缺乏沟通,或是为了个人便利最大化之目的,也会在不同课程之间经常“转嫁”一些困难问题,即把不太好讲清的课程内容“遗留”给其他课程或者“预留”给研究生阶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方面、在课程网站的设计以及维护使用过程中,各门课程、各个教研组以及各个任课教师往往也会倾向于“各自为政”。

2.教育教学人员之间的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往往具有教学经验方面的优势,而学校的党务人员、团委人员、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往往有了解学生情况多的优势,但前者难以深入了解学生,后者又往往不能直接参与教学,双方优势不经过整合就难以形成互补。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之间也存在着分离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是有限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求的知识广度与深度肯定也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胜任解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他专业背景或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师往往不会主动积极介入。甚至还存在个别的专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着轻视与非难问题,比如,有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苦口婆心教育的结果,会在其他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一句不屑的话语或轻慢的表态中被击得粉碎。

3.教育教学平台之间的断裂。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学校团委、校系有关学生工作部门分头进行,经常出现活动内容重复和浪费资源问题。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依赖学校团委或有关的学生工作机构来组织,但这些机构也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实践活动,他们一般都还要负责组织其他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因而也还是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实践教育教学资源之间的分离使用,还会造成类似浪费资源问题。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实践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教学、传统的校外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与网络实践教育教学、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教学与大众媒体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实践教育教学之间也存在着诸多衔接不足甚至相互排斥的问题。如网络传播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表达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多元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传统的实践教育教学难以代替的,它们不仅在效率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不同,而且在传播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上也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种种的挑战。

4.教育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同课程之间、中小学的政治理论课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高校不同学历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社会平台提供的有关思想政治学习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等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都存在着内容上的一定重复甚至是明显的矛盾。虽然,原则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逐步深化,要求中学时期重在明理知事,大学时期重在求是求道,然而,这种所谓“步步高、步步深”的诉求,如果缺乏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和教学课程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协调,教育教学也就往往沦落为“似曾相识的简单重复”,变为使学生没有新鲜感的“炒冷饭”。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6

(一)实践缺失:缺乏对校园文化的实践环节

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高校在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成教学生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教育,造成理论与学生实际的脱离、学校与社会现实的脱离。在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实践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教育的边缘化。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体制和机制,加之成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许多高校更关注学生课程教学,对开展科研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非常淡漠,致使实践环节处于成人教育的边缘。二是实践教育的单一化。成教学生虽然能够积极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前实习等等,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与普通统招大学生相比,无论从实践教育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薄弱单一,不像普通统招大学生开展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难以满足成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实践教育的形式化。当前高校从节约办学成本考虑,成教学院大多没有自己的专业老师,再加之从事管理学生工作的教师人数过少,实践教育开展与组织能力有限,即便是毕业前实习教育也无暇顾及、流于形式。

(二)投入缺失: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支撑支持

投入是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高校成人教育由于受功利主义的驱使,在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上严重不足,这种不足既有经费上的不足,也有人力投入上的不足,难以支撑成人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据调查,新疆大多高校每年用于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在100元/生左右,大约占到学生学费的2%左右;用于成教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就更少,不到普通统招大学生一半。二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在高校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教职员工和领导理应共同组成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往往在成教学生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中,领导出席的不多,教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说明领导和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欠缺。

二、校园文化构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福祉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强的育人功能,促使成教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一)精神塑造: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其主要内容是体现成教师生员工共同价值观念的大学精神,主要表现为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精神面貌。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塑造良好的学校风尚,形成成人教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就应突出三个理念: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管子•霸言篇》记载:“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古人治国尚且如此,我们育人更应如此。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成人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才能形成符合成人教育规律、顺应成教学生成长需求,才能被成教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才能塑造出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的大学精神。二是突出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万物总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校园精神文化也是一样,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汲取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和内容,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成人教育校园精神文化。三是突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文化育人讲求人文教育,注重精神培养,重视人格提升,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引入文化育人的理念,从成教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角度,强化人文精神培育,健全成教学生人格。

(二)规范引导: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制度文化以法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为载体,规范和引导着成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体现着成人教育精神文化和价值信念。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精神和价值,就要体现三个要求:一是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要求。高校成人教育应强化现代教育理念,遵照《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成人教育的管理活动,强化法治弱化人治,按章办事、严格管理、不徇私情,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良性运行,确保校园系统各部分协调稳定。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成人教育应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体化为校园文明规约、学生守则、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等,引导学生所思所想、规范学生所行所为,促进成教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倾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体现成教学生的实际要求。高校成人教育既具有其它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因充分考虑以“返校流”为主体的成教学生群体特性,建设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制度文化教育体系,并积极广泛宣传,从细从严实施,以制度约束和规范成教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制度文化。

(三)价值主导: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行为文化指成教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其建设的核心是优良校风学风的树立,体现着成教学生的精神风貌。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人际交往环境。校风学风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面貌。良好的校风学风是优秀校园精神文化形成的基础,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加速优秀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利于成教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成长成才。二是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成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力求推出有助于培养成教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校园文化项目,培养成教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感情、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三是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小组建设。注重对成教学生学生会、学联、社团和活动小组的指导,引导成教学生组织、团体和活动小组,积极开展积极向上、健康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和品格塑造类活动常态化,培育成教学生积极向上、不畏困难、敢于争先的意志品质

(四)环境教育: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