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例6篇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1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课程 改革

说到目前古代汉语课程的改革问题,应回顾一下古代汉语课程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对于改革的思路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汉语课程,是从传统的“小学”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小学”,主要以字形方面的文字学、字音方面的音韵学和字义方面的训诂学这三大块为知识体系的核心,它特别注重于经传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是为学习和研究古代经典服务的,它一向被看作经学的附庸,称之为“小学”。从知识体系上看,它不够科学和完备,例如缺乏“词”的观念,缺少语法学这一重要的门类;从课程性质上看,它是以文字为对象,而不是以语言为对象的,属于语文学(Philology)而不是语言学(Linguistics);从课程目的上看,它显得相当狭隘和封建保守。但它注重实用、注重感性认识、注重文字、注重先秦经典,还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到了乾嘉之后,古音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传统的音韵学前进了一大步,同时,由于对音义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开始摆脱了文字的束缚,可以说已开始进入到真正的语言词汇领域。训诂学已初步得到了改造。到了清末,由于西洋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马氏文通》为代表的古汉语语法学体系,为知识体系增添了一个新的重要门类,而甲骨学的异军突起,使古文字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突破了以前的说文小篆之学。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为标志,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了。到此,古代汉语课程的五大门类知识――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修辞学都已基本齐备了,只是词汇学显得比较单薄而又缺乏划时代的代表作而已。

然而,正当古代汉语课程的知识体系刚刚初步更新完毕,剧变的时代选择了白话文,古文终于被时代所冷落,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可喜进步。就是对古文本身来说,也未必不值得庆幸,它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和语文素养方面的自身价值,是可以一眼看到的。解放后,悠久丰富的祖国文化遗产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急需批判地继承、普及和挖掘,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现代语文取得了历史地位之后,也急需从古文中吸收有生命力的东西,以丰富和发展自己,于是古代汉语课程也就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应新时代的出路,那就是为培养群众的阅读古书的能力,以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提高群众的语文素养;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以丰富和发展现代汉语,推进祖国的语言科学而服务。古代语言虽然已经过时了,但古代汉语课程却成为中学要初步学习、大学要专门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到此,传统的“小学”才真正完全地改造为现代的古代汉语课程。

“五四”运动以后,青年一代在古文素养上,已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不必讳言的。现在学习古汉语的青少年,古文底子薄,但课时却不多,要求又不低,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这个矛盾到今后或许还会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古代汉语课程要特别注重基础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起点不要太高,要循序渐进,要精讲多练,关键要有一个适合现代青少年实际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量化,有步骤地进行实施。我们认为,目前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和教学,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较大,应当加以改革:

第一,教学计划缺乏量化标准。

培养青年一代阅读古书的能力,当然要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那么具体地说,应该掌握多少古汉语常用字?这些常用字又是哪些?应该掌握多少古汉语常用词?这些常用词又是哪些?应该掌握多少古汉语常用句式?这些句式又是哪些?再精细一些说,应该掌握哪些繁体字和异体字?应该掌握哪些古今字和通假字?应该掌握各常用词的哪些重要古义?应该掌握哪些复音词?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典故和成语?应该掌握哪些常见的活用的实词?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虚词?如果宏观一些来看,至少要学习多少种类或篇数的文选?常识和文选的分量比重究竟是多少最合适?语言范围外的常识又该占多大比重?专科和本科的区别主要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都缺乏研究或研究不够,这方面的成果很少见到,这就很不利于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也很不利于测试和检验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细致耐心的调查统计,还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我们应该努力去做。

第二,有的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由于不了解学生和中学的实际,古代汉语课程常有重复学生在中学已学过的内容,例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判断句、被动句等,以及一些文选。还有,本科开设了《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选修课,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也有相当大的重复。这些地方,要做到知识的合理衔接,就要熟悉学生的现有水平,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和分工。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重复陈旧的地方,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教材。现有的古代汉语教材,估计不下百种,近年来在编书热的影响下出版的特别多,其中大多是互相转抄,其编写体例、知识内容、章节顺序和文选篇目,甚至例句,常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发展的眼光来批评,就是停滞不前,就是陈旧落后,这种教材之多,说明古代汉语课程的陈旧也够严重了,这也是一种惊人的浪费和低效率。我们渴望有一种新颖大胆的切合实用的新型教材出现。

第三,缺乏统一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

建立统一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建立统一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大家充分展开讨论,促进古汉语语法研究。其次,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建立起来,对教学有好处,有利于大中学教学接轨,使青少年减少一些学习上的麻烦,不在一些无谓的名词术语上纠缠,增强实用性。再次,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并不会损害学术争鸣和学术发展,它不是僵化的不可变动的教条,完全可以批评,可以再作补充修正。它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正如一套制服,上班时要穿上它,下班后则悉听尊便。

实际上《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于工具书和必要注释,阅读文史方面的一般古籍。”所谓“一般古籍”就是类似《古文观止》那种程度的古文,并不是说要能读懂过于艰深的某些古书,如《尚书》、《周易》之类。所以古代汉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M].语文出版社,1992.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2

关键词:古诗文 阅读 意义 存在问题 常见题型 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文化思想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识这漆黑的天空,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可见,古诗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下面我就初中生古诗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学习古诗文的意义

1、学习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源远流长。古诗文就像一朵晶莹的浪花熠熠生辉。从晚清的文学一直可以追溯到《尚书》《诗经》,处处留着古人卓越的睿智和博大的思想。当代中学生学好古诗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学好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2、学习古诗文是增加个人知识积累,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屈原、陶渊明、李白、范仲淹、袁宏道等古圣先贤们,他们构筑起照耀万年、沐浴人心的“精神灯塔”,点缀着历史的天空。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是对学生精神情操的一次次历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就能感悟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能明白他所追求的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就能了解“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总之,学习古诗文的过程,就是自我精神气质形成的过程。

3、古诗文教学在中考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新课标》对古诗文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近几年陕西省中考中常见的古诗文阅读内容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初步鉴赏两部分,其中文言文阅读分值为12分,一般题型为: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2、选择题或者判断题,3、翻译句子,4、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或结合文章主旨回答相应的问题。古诗阅读分值为4分,一般题型为:1、描述诗中的画面或意境;2、描述诗所反映出的思想感情;3、分析某词或某句的作用。可见,中考语文试题中,古诗文阅读约占16分左右,占有较大的比重。学习古诗文是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应对中考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二、初中学生古诗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 对朗读训练重视程度不够。

当代初中生除在课堂上学习古诗文外,平时很少接触古诗文。朗读的缺失,削弱了对古诗文语言美、内容美和形式美得赏析,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 学生不重视平时的积累。

在平时对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漠视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积累、归类整理,更谈不上知识的迁移。从而在应对课外的古诗文的理解往往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从近几年中考后学生答题反馈的情况来看,完成情况很是不尽人意。

3、 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整体把握不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

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如何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

1、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古诗词按音律古体诗和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抒情

诗、送别诗、叙事诗、边塞诗等:诗歌的表现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方式、篇章结构、修辞方法),要学好古诗词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2、加强文言文诵读训练。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背诵优秀古诗文240篇,中考对古诗文常见的考查方式分为默写和阅读。默写一般为课内诗词或文言文名篇,考查学生的识记情况。如12年中考语文试题第四题经典诗文默写一题有6个小题,其中5个小题都是古诗文默写。所以应加强诵读训练。

3、加强对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及常见句式的积累。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注重平时的训练,尽管在中考的试题中,文言文的阅读选文是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却是来自课内所学的知识。例如12年中考的文言文阅读语段尽管来自课外,但所考查的题中第2小题及第4小题均涉及到书本中的知识。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对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积累。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在阅读古诗文的时候,遇到读不懂的句子后就不知所措,再遇到把握不准的句子,往往就会对整个阅读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对提出的相应问题胡乱选择或凭想象乱答一气,最终导致完成情况很不理想。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心态平和,然后将所给语段认真阅读完毕,先对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印象。结合时代背景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借助语段下面所给的注释,和上下文的联系来完成具体的问题。

5、对文意的理解应注意一些方法

(1)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要理解这些词,必须放到上下文中去理解。

(2)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字字落到实处,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尽量采用直译,译不通再考虑意译。翻译时要注意“留”“补”“换”“调”“删”的方法

(3)殊句式要注意采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

(4)难译的文章从整体上理解,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观点。这样好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6、加强课外阅读训练,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能力。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3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 激趣

古代汉语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语言工具课,更是文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更好地阅读古代文献和相关专业学习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心理过程是指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以及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1]。利用构建主义理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古文的兴趣,更好达到古代汉语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分三部分谈谈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思考。

一、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它始终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不爱学、不易学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许多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这一问题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这些思考有从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方面探讨的,如王洪涌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的改革探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肖瑜的《创新型古代汉语课教学刍议》(《广西大学学报》2007.2);有从教材建设方面探讨的,例如柳士镇的《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琐谈》(《中国大学教学》2003.6);有从教学内容方面探讨的,如李先华的《高师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5);也有从教学方法方面探讨的,如季云起的《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及其应用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13),张振羽、谢序华的《古代汉语教改的关键在激趣》(《凯里学院学报》2007.2);更有各方面综合探讨的,例如薄守生、赖慧玲的《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7.7)。总的来说,前人的研究对我们古代汉语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帮助。

但是,新时代下,随着新的教学理念出现、现代教育技术普遍运用,我们在激趣教学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高校学生依然普遍对古代汉语有着畏难情绪、恐惧态度及回避的意识,这种情况对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极其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古代汉语“激趣教学”进行研究,从而化解学生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进一步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达到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二、古代汉语激趣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激趣教学”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对古代文献的兴趣,进而能够克服语言上的困难,主动进行学习,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体味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使古文活起来

要想使古文活起来,首先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古文素养,使语料烂熟于心,拈之即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

古代汉语课时一缩再缩,文选列的虽多,奈何学生没有时间和兴趣课后自学,如果对古汉语不感兴趣,就更不用说希望他们能自觉扩大阅读了。那么古代汉语教材和课堂上经常会使用的古文例句,大多成为孤立的,是学生所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个一个的例句举出来,学生不能理解句子的语境,干巴巴的文言文,听起来毫无趣味,就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补充例句的语境,增强例句的趣味性,使一句句古话活起来,使一个个古人动起来。

例如,讲到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引用时,有一个例句:“故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首先,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成语“一诺千金”引起学生对此谚语的兴趣,知道此句谚语就是后来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我们可以利用《史记·季布列传》给大家补充大将季布的相关故事,引发学生对季布的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翻阅《史记》的兴趣。

讲古书注解,介绍重要学者时,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史料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更形象、鲜明、直观的认识。例如介绍马融时,可结合《后汉书·马融传》进行补充介绍:马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活了八十八岁,貌美才俊,学生数千,东汉著名学者卢植、郑玄都是他的学生,马融此人性格高傲、热情放达,史书传云:“行动浪漫,善鼓琴吹笛,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人入其室者。”这样,通过补充,话语不多,马融其人已跃然浮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对其兴趣倍增。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看一些史书,了解一些历史人物,诸如卢植、郑玄等,增加他们对古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古代汉语的趣味性。

(2)使古物动起来

在新的教学手段帮助下,古代相关的文物都可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更具直观性。因此,善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跨越三千年的时间长河,可使古代的文字、器物、服饰、古籍文献、人物、历史事件等重活于今,使学生消除时空上的距离感,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学习。

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发展演变、古代的用字这些理论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使古老的汉字形体活生生地动在学生眼前,《左传》、《论语》、《史记》等文选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

例如,讲解《左传·鞌之战》等文选时,我们可以借用视频把古代的车战呈现在课堂上,可以把古代的战车通过多媒体直观地放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常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讲解《论语》时,我们可以适时播放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的相关视频,生动有趣地把孔圣人和他的弟子们的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此以来,毫无疑问学生对《论语》相关篇目的理解会更深,想必也更有兴趣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

(3)使古今连起来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教学中需以今比古,善用方言解决相关语言现象,善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现代社会各种新的语言现象,古今一体,从而减少古代语言的晦涩感,使古代语言形象化。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样一句:“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觳觫”一词,王力教材相关注释为“恐惧的样子。”[2]郭锡良教材相关注释为:“叠韻联绵词,恐惧的样子。”[3]“觳觫”一词在《孟子》中首次出现之后,后世诗文中亦常出现,有的成为牛的代称,例如《池北偶谈》卷十一:“时见牧人蓑笠,御觳觫,归村落间。”有的则保留了形容词的用法,例如《蟹略》卷一:“亦不见蟹躁扰,亦不见牛觳觫,此亦是蟹箴。”后来所指范围扩大,不仅用于牛,也可以指驴,《耕学斋诗集》:“石磴牵确驴觳觫……”,还可以指人,《春明梦余录》卷三十六:“今见出关觳觫之状,视关内如……”对“觳觫”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 亦有释义:“【觳觫】面容憔悴。闽语。广东潮州、汕头。翁辉东。”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比如“觳觳掉”、“觳觳掣”、“觳觳颤”等:“【觳觳掉】发抖;哆嗦。闽语。福建厦门。【觳觳掣】闽语。福建厦门。1、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2、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觳觳颤】战抖。闽语。福建厦门。”[4]《汉语方言大词典》所记由“觳”组成的词条,均是闽方言,或作动词,或为形容词。在文选教学中,讲到这个词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和现代方言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方言去思考古代的一些词语。就笔者来说,“觳觫”一词绝对不仅保留在闽语之中,河南方言中亦有体现,不过它的读音在方言中稍有变化,河南方言中的【和萨】一词正是形容人或动物因恐惧、寒冷等而颤抖的样子。

教学中以今比古,古今连为一体,想必会消除古语的晦涩感,增强古语的形象性。

(4)把古字用起来

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学生古文基础较薄弱,即使是对古文有兴趣的同学,对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繁体字,也往往不知是何字,更不用说古文中其它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辨识了,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他们对古代汉语产生畏难心理的一个原因。因此,“激趣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基础薄弱的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古字用起来。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适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读古代典籍,适时举行有关古文识别及书写的各类小竞赛,引导学生使用古文创作,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代入感,消除他们古代汉语“学而无用”的认识。例如讲解“六书”理论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把洛阳最大公园隋唐遗址公园石头上所刻篆书显示出来,以此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引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需从多方面着手,彻底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使之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在以后的人生中阅读更多的古代文献,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古代汉语作为大多数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和提高古籍的阅读能力而开设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阅读一般的旧版古籍,从而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此课程内容多,既有文言文阅读,也有文化常识学习,还有大量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任务繁重;此课程学习内容以先秦语言为主,年代久远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很大难度,而现代社会经济价值取向也使学生对“古文”越来越漠视;另外,随着高校的课程改革进程,各专业基础课都在大量压缩课时,古代汉语课更是由原来的周四学时逐步缩减到现在的周二学时,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在课时内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再“怕”学古代汉语,而是“喜”学古代汉语,才能达到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使古文活起来、使古物动起来、使古今连起来、把古字用起来”是我们在激趣教学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使古代汉语教学更易于进行,从而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注释: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第37~48页。

[2]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0页。

[3]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32页。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314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7314.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0.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4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5

一、精读词语:积累、识记、领会,以期厚积薄发

1.蚕食鲸吞式阅读,兼收并蓄,多多益善

注重古文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让学生具备阅读简易古文的能力。古汉语词语是文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古代词语,才会读懂文义,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因此教师应该把古代词语的教学放在首位。以阅读为突破口,阅读奠定学生古文学习的基础。

2.条分缕析式阅读,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学习古文,还应该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归类。归类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读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分类操作,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标志,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不过,不管做什么样的整理,都必须以相应的例句来证明,否则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枯木、死水。

3.反刍倒嚼式阅读,“学而时习之”,巩固吸收,强化记忆

以学过的知识带动对将被遗忘的回忆。如“许”字,学到《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就联系记忆刚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前两个“许”字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是“大约”的意思,第三个“许”字则解释为“处所”。不间断地积累、巩固、记忆,才能使散落的知识点变成有牵连的知识链。

二、美读原文:“翻译”“品析”碰撞融合,传统现代交相辉映

教师进行古文教学时大多采用翻译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究竟听翻译还是听分析,经常困惑,结果就会一无所得。

古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十分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晰”,常满足于翻译一段,分析一段,段段如此,章章如此,堂堂如此,长此以往,美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系统论观点强调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古文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是古文阅读教学中的扶手。以这一扶手为中心,辐射全篇,对古文进行系统性处理,将学生引入古文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文教学切重视阅读,但不能信马由缰地乱读,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1.遵循阅读古文语句的一般性要求

许多学生甚至一部分语文教师,特别喜欢以类似读现代文的语调来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有相当大的害处。一般的古文表达,一是单音节词偏多,二是句子偏短,三是用词造句精当,四是从内容到修辞都远远比现代汉语难懂,五是尤其讲究语言的节奏感。所以阅读古文时语速要更放慢一些,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要更长些,抑扬顿挫的安排要更妥当一些。要找到那种特定的“之乎者也”的调式。

2.品读作品,领悟出其特有的语言风情

这是品读经典美文的基本要求,可是由于古代文学的特殊性而变得难了。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存在着一定差异,因为作品是“古文”,现代人阅读古文的机会少,并且读得十分粗糙,常常不能从语感上体验出这种差别,阅读古文,仔细琢磨,探其真髓,悟其真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古代文化的底蕴品读出来。

三、广读名篇:构建“仿真型”古文阅读学习模式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6

[关键词]古籍整理 中文信息处理 古籍研究

[分类号]G252.7

1 引言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先祖利用文言撰写了大量的作品,例如:史书、笔记、方志、字书、诗词、杂考等等。这些浩如烟海的古籍记载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辉煌,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地整理和深入地研究是我们当代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传统古籍整理的方式一般都是人为的手工方式,这是一项极艰难极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但当计算机出现以后,人们就期盼能用计算机来进行古籍整理研究,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就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有效手段。

现在对中文信息处理通常的理解是:用计算机来加工处理中文的信息,属于涉及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信息学、数学、声学等多种学科的一门综合叉学科。中文信息处理包含汉字输入、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汉语分词、语义分析、语言翻译、信息检索等多个分支。汉字输入就是指将汉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常见的输入方法有键盘输入和联机手写输入;文字识别是指用计算机自动地识别出写在介质上的汉字,文字识别一般可分为印刷体识别和手写体识别两种;语音识别是计算机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文件或命令的信息处理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有隐马尔可夫法和神经网络法;汉语分词就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地将一个句子中的每个词分开,即类似于英语中用空格将每个单词隔开,目前的分词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机械分词法、语义分词法和人工智能法;语义分析指的是在分析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辨析句中每个词词义的基础上,推导句义的形式化表示;语言翻译就是用计算机来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被翻译的语言通常称作源语言,翻译成的结果语言称作目标语言;信息检索是指计算机通过特定的算法或模型从各种信息文档中搜索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的一种高技术。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这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古籍整理研究中,尤其是在古籍的录入、标点、编纂等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2 古籍自动录入

传统的古籍录入方式多采用手工的形式,通过人为的键盘输入或是联机手写输入的方式将古籍中的文字输入计算机,这种方法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容易出错。因此要实现古籍中的文字信息高速、自动输入到计算机,目前多采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来进行古籍的录入。OCR技术可以高速地辨别纸张上的文字,并将其转化为可编辑的文字。古籍自动录入大致要经过图像扫描、预处理、版面分析、文字区域提取、文字识别、后处理等几个步骤,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古籍自动录入技术运用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数码翰林”软件,该软件已经制作了保持原书排版风格的《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等电子图书。古籍自动录入技术最主要体现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中,而到目前为止古籍数字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量的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不断涌现,例如北京大学的《全唐诗》和《全宋诗》电子检索系统、陕西师范大学的《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以及台湾大学的中华电子佛典线上藏经阁大正藏全文检索系统等等。

尽管已经有了成功应用的实例,但是当前古籍的自动录入依然面临着如下问题:

・古籍自动录入的优劣依赖于文字识别的质量,然而文字识别本身就存在着诸如汉字类别较大、汉字结构复杂且相似字较多等困难。

・现在的计算机汉字字库中缺少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冷僻字和异体字,例如汉字的赋中,作家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往往罗列很多生僻字,有“字林”之讥,如《上林赋》、《子虚赋》,等等。

・经常会由于仪器硬件设备的问题或古籍中的字迹不清晰,造成图像扫描质量差且存在大量噪声,从而使得文字识别率低。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研究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提高文字识别的效率和完善汉字字库上来,尤其是前者,鲁棒性更强的文字识别技术对于古籍的自动识别是至关重要的。

3 古籍自动断句

与现代人不同,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古籍中文章的词义或句义,就需要断句。断句就是指把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整理成为清晰可读的句子。传统的方式多为人工断句,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因此最近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古籍的自动断句。古籍自动断句的,大致要经过文本预处理、文本断句、结果反馈等几个步骤,如图2所示:

近年来,古籍的自动断句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献中不仅给出了农业古籍断句的系统结构图,而且还给出了一种基于模式匹配的断句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句法特征词法、同义语标志词法来进行初步断句,然后利用反义复合词、引书标志、时序、数量词、重叠词、动名结构及比较句法进一步进行断句,最后使用农业用语和禁用模式来提高农业古籍断句的准确性。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后N-gram模型的古汉语断句算法;N-gram模型又称作N元语法模型,它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文本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将文本内容按字节流进行大小为N的滑动窗口操作,形成长度为N的字节片段序列,每个字节片段称为gram,对全部gram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和预先设定的阈值对文本建立模型。文献提出了一种以两个统计量互信息和测试差为特征的条件随机场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古文的自动断句;条件随机场模型是一种对数线性判别模型,它最早由Lafferty等人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各种序列标注模型存在的标注偏置等问题,该模型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尽管目前古籍自动断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当前的一些方法获得的古籍断句的准确率很低,例如:文献中的准确率大概为48%,而文献中的准确率则为52%。

・自动断句方法仅仅在少量的古籍中进行验证,因此方法缺乏较好的泛化性,例如:文献和文献中的实验只在《论语》和《史记》进行。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古籍自动断句的研究才急切地呼唤着更多性能卓越的新方法的出现,汉语分词技术则可能是在今后会成为实现古籍自动断句的重要手段,而最近的文献中就已经给出了相关的古汉语分词方法。

4 古籍自动编纂

古籍的编纂就是指按照相关的主题来编辑古籍文献。与录入和断句一样,传统的手工编纂,劳动量巨大,且繁琐乏味的机械工作带来更多的是低效率和高成本,因此利用计算机自动编纂古籍已成为大势所趋。

古籍自动编纂需要确定编纂主题、文档分析、文档编纂等步骤,一般流程如图3所示:

到目前为止与古籍自动编纂相关的文献也有不少,文献中介绍了一种农业古籍自动编纂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如果两个句子包含相同的单词越多,那么它们的关系越密切,然后根据句子间的密切关系划分出句群,如果发现某一句群包含编纂的主题,则将其摘录出来,在实际应用中,文献通过提取子句关键词、计算紧凑度和深度值等方式来最终实现农业古籍的自动编纂。此外,文献中以《道德经》语词索引自动编纂为例探讨了古籍索引机编的相关问题。文献中给出了一种基于N-gram模型、词频统计等算法的古籍文本抽词方法,该方法的功能是从古籍文本中提取出大量明确表达文献主题内容的单义词,主要的应用场合包括各种词表的编制以及索引的编制等等。

古籍的自动编纂是古籍整理的基础,高质量的编纂对于古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古籍自动编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项工作还有更多需要解读的技术难题,例如:文档的分割、子句的划分等等。尽管文献中认为古籍自动编纂与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自动文摘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并不通用。但是笔者认为随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古籍自动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在今后自动文摘算法的思想是可以为古籍自动编纂所吸收和借鉴的,例如:基于统计的自动文摘技术就可以通过改进用于古籍的自动编纂,而且有理由相信随着未来用户需求的变化,基于理解的自动文摘技术和基于信息抽取的自动文摘技术也将会对古籍自动编纂研究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古籍自动翻译

由于语言习惯的逐渐发展,现代人如果不经过专业训练,如果没有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那么在面对古代文献时,总会感觉生涩难懂,而这些珍贵的古代文献中不仅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凝聚着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经验,因此要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和理解古籍文献、学习和传播古籍知识,古籍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对于汗牛充栋的古籍。人工翻译显然是不现实的做法,而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古籍自动翻译则更为切实可行。简单流程如图4所示:

目前有关古籍自动翻译的文献非常少,仅文献和文献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文献中采用相对比较成熟的规则翻译方法和实例库相结合,利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些研究成果,初步构造了一个古文自动翻译系统。文献中设计与实现了古今汉语自动句对齐及相似古文句子检索算法,并且提出从大量的古今互译实例中检索与输入句子最相似的源句子是基于实例的古今汉语机器翻译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尽管当前鲜有人进行古籍自动翻译的研究,但是并不表示这项工作没有可研究之处,在今后,古籍自动翻译的研究可以在如下方面做出初步的尝试:

・将最新的实用机器翻译技术用于古籍的翻译。机器翻译简单地说就是用计算机将一种自然语言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翻译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目前机器翻译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基于中间语言的机器翻译方法、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方法和统计机器翻译方法。使用机器翻译技术可以对古籍自动翻译的研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设计古籍自动翻译的评价方法。当计算机翻译了一段古文或一本古籍以后,翻译的质量如何是需要有一个衡量尺度的,因此研究古籍自动翻译的评价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其评价方法可以采纳或借鉴英汉机器翻译的评价方法,例如:基于句法结构的评价方法和基于测试集的评价方法等等。

・古文的英译,即将文言文翻译成英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文英译可以更好地向西方展现辉煌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6 其他方面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古籍整理除了古籍录入、断句、编纂和翻译之外,还有如下方面值得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古籍自动校勘。一个古籍可能又有多个版本,各版本之间由于传抄、印刻中出现的差错,而造成内容差别很大,因此需要对古籍进行校勘。古籍自动校勘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并标记出古籍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并提供各种辅助工具帮助专家勘误。尽管文献中开发了古籍自动校勘系统,但是其属于实验系统,缺乏实用性,并且自动校勘算法也有待改进。

・古籍自动笺注。笺注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注释古籍中的一些冷僻字词、典故出处等等来增强古籍的可读性。文献和中提出用计算机来完成古籍的笺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辅助古典文学的研究。文献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将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信息检索和语义分析等技术用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而文献则更是设计了一个对联应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