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范例6篇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考核方式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非机类专业学生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其中材料专业、电器专业、工业工程和工业设计,甚至管理类的某些专业等均会学习应用该课程的相关知识。这些专业的学生不具备机械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该课程教学方式已经进行多方面的研究[1-5],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分析该课程的特点,然后了解相关专业学生的特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基础知识的综合,内容多,知识面广,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的运动副、自由度计算、一些专用术语、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

2.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非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这些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对机械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学习只需掌握构件之间的连接、各种传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知识。比如对管理类的学生,偏重文科知识的学习,对于首次接触机械通用零件和常用机构,常常会比较迷茫和不知所措。专业老师也很头疼,认为很简单的专业知识,花很长时间讲解,学生理解还是很困难。但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一些常用的健身器材四杆机构脚踏器等,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均避免不了会碰到。针对这些情况,根据多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进,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的改进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对于工业工程和工业设计及管理类的某些专业的学生而言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机构比如拖把挤干器、手压抽水机、飞机起落架、画板支撑机构和雨伞等每个人都会接触的常用机构。同时结合机械设计基础的专业术语讲解,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把近几年湖北省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同时讲解各种机构设计的巧妙之处,机械设计并不枯燥,也是很有趣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2)加强实验教学

理论讲解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抽象,常常如堕五里雾中。结合学生情况,多组织学生到机械实验室参观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对一些常用零件分别命名,使学生走近零件和常用机构,并且认识它们,结合处于东风公司专业厂所在的城市,寻找一些汽车零部件及各种不同失效形式的零件,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知识从专业的角度对失效方式进行总结和讲解,使学生感觉学有所用。针对一些常用机构,引导学生多动手,让一些机构动起来,然后先让学生寻找原动件,以及运动传递路线和执行构件,分析构件与构件的连接方式。结合课本内容老师演示一步一步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有意思。

4.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提炼关键内容,有重点地授课。比如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生只需掌握各构件之间的连接、一些常用传动机构及相关工作原理等知识,因此重点不在各构件的受力分析、具体设计和详细的理论计算,而是知道生活中有这些机构和通用零件,以及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在具体地进行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时,在不影响产品的主要功能下,对产品进行有创意的外观设计。

5.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主要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深刻的掌握和理解。但是,对于非械机类专业的学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有所改变。先要明确学生学这门课的目的是熟悉和了解一些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可进行如下方面的改革。

(1)课堂考核

当学习一些认为学生需要的知识点时,可课前告诉学生这部分要课堂考核,讲解后出一至二个题目让学生做,交上后,再讲一次,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公交车门开闭机械传动部分,先放动画,讲解工作原理,指出原动件,以及传动路线和执行构件和构件间的连接方式,让学生画出机构示意图,并且计算机构自由度,然后交上来,最后把正确的机构简图一步一步画出来进行详细讲解。根据学生所交资料的情况给相应的成绩。

(2)课堂讨论和讲解

当讲解到某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零件或者机构,就让学生自由发言并相互讨论。比如火车上常用的拖把挤干器,把照片和工作过程放过以后,问学生坐火车注意到了没有,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拖把挤干器,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和思考。同时让每一个同学准备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给五分钟时间到讲台上讲解。这样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学习课本知识,并且锻炼学生面对多人的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给出成绩。

(3)制作模型

让学生根据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常用机构,制作实物模型,这让学生兴趣很高。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尽情发挥专业特长,制作出各种各样形状和不同颜色的作品,而且具备机械常用机构的功能。这比一些机械专业的学生做的还要精致和漂亮。而且不同专业,不同的思维方式,常常诱发学生不同的创新思维。根据作品情况给一个成绩。

(4)开卷考试

利用最后一节课,出几道题,开卷考试并结课。结合几部分考核,给一个综合成绩。

6.结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及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出更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所培养的学生更贴近、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海贤,孙占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1):39-42.

[2]闫存富,孔令云,张崇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7:125-126.

[3]张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数字化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和探讨[C].第二届心理学、国际会议管理和社会科学国际会议,2014,31:35.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五模块教学法;机械加工;综合素质

在这个机械化腾飞的时代中,机械铸造加工行业仿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这就要求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的严格性和时效性,保证在机械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的过程完全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的一项工作环节。

一、机械加工专业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械加工专业往往存在于中等职业院校或者普通技师学院之中,因此,学生的基础和素养都不是很高,同时,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导致了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产生上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缺少专业素质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专业技能就是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然而对于目前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来讲,往往是注重学生的安全,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而且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论学习长于实践学习,动脑能力重于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甚至会产生无尽的烦恼,远离和逃避学习活动是学生的必然。

(二)教学方式缺少实践过程

在大多数的机械加工专业领域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重于实践过程,而且两者之间的课时比例完全不协调,理论教学枯燥绵长,实践过程白驹过隙,这种模式使学生不能完全地学会专业知识,同时,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失去对本专业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是违背职业学校学习规律的“岸上学游泳”的典型写照,即使学校强调实践教学,也终因学生人数成倍增长而无心插柳。

(三)教师偏重理论成绩

机械加工专业是一项要求技能掌握大于理论知识的一个学科,然而,很多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很多时候教师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准,往往把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然而,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学生学习的能力都是相同的,只要教师教育方式得当,必然会使学生理论、实践两不误。

二、推行五模块教学法

对于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实践和理论两者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要想使理论和实践两不误,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做好严格的模块教学,通过模块的划分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去学习以及怎样学习。

(一)五模块教学法

五模块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的形式,同时,这种教学形式是新型的教学理念,其过程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技能开发作为教学的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尝试学习是指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自主或者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明确学习内容,并要求其独自开发符合自身的学习策略,最终达到能够充分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答过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是打破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能够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完全符合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目的。

(二)具体环节

五模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专业技能,这种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模块:

1.专业基础素质:本模块处于五模块的第一模块,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

2.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个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懂得并且熟悉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机械识图能力培养:机械加工,必然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纸,所以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4.机械常识: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机械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并熟悉和掌握一些机械故障的排除和检修。

5.机械基础:此模块培养学生对于一些材料性能的了解和掌握。

(三)基本特点

“有效教学,尝试学习”五个教学环节特点可概括为“一、二、三、五”教学模式。即一条思路:以教学目的引领,针对教学。二个目的:针对教学,针对专业技能。三个基本点:以目的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认知过程驱动为途径。五个环节:专业基础素质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培养,机械识图能力培养,机械常识和机械基础培养,进而逐步稳步地提升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模块分析

五模块教学就是一种使学生针对学习的过程,通过专业认知进行驱使,并进行环环相扣,通过专业基本素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机械识图能力这三个步骤,驱使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要求学生建立扎实基础的主要过程,并通过机械常识、机械基础两个过程,使学生拓展了知识广度,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推行五模块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在推行五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探讨专业课应当怎样进行,严格制订教学流程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每一个工件的工艺流程以及操作步骤。

(二)做好教学的硬件准备

因为机械加工专业要求的每一个模块,都必须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才能够保证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的根本意义。

(三)实行模块式教学

可以将部分理论课(如《车工技能训练》《铣工技能训练》)放到实习工场现场教学,使部分专业理论课、工艺课、实习课合为一体。教师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在现场实操,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

(四)每一个模块教学都必须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调度

机械加工专业是一项要求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很高的学科,所以要想学生具备这种高水准的操作技能,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使其掌握专业的技能知识,现如今推行五模块教学法,是完全符合机械加工专业的,因为此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并且根据学科制订针对性的教学任务,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提高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陈倬.从实际出发开展模具三化工作[J].模具工业,1980(S1).

[2]陈良杰.为实现模具生产技术现代化而奋斗[J].模具工业,1981(01).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 改革思路 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及机床夹具、液压技术等。这类课程包含许多概念、名词以及原理性的知识,课程内容繁杂而抽象,对学习者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有一种现象,轻理论重技能。另外我们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就直接接触这些专业基础课,学习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如果教师不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课程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所采用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基本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教材一样。近年来,教材的改革也只是对原理性很强或需要复杂公式推导知识点做了删减或节选,但仍然以纯理论知识为主,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这类教材既没有反映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也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素质。

2.学情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差,不少人对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师互动过程中,也能听到理论教师的抱怨声,说学生上课睡觉、聊天、玩手机等现象太普遍了。而在各院校的评教环节,问学生原因,回答大致为:听不懂不想听,对专业不感兴趣;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

3.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虽然教改喊了这么多年,但是对于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有些年长的教师还是习惯使用教学挂图和教学模型作为主要教具,然后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有些年轻的教师对于多媒体和视频的运用又太过依赖,不能很好的讲清和理顺知识点。

此外,很多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大学一毕业就来到职业院校教学,缺乏一线实践的经历,对机械设备的结构、原理性知识自身就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上会造成一定的困难,难以深入的讲清,讲透知识点。例如很多专业基础课教材中会写到各种数控机床,如果教师自身对机床的运动特点不熟悉,结构也不清楚,就只能照本宣科,无法深入,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再比如,讲加工工艺知识,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实际加工的经历,加工工艺的制定就难免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二、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进思路

通过对机械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特点以及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重新统筹整合知识点,让知识实用、够用。此外结合各职业院校的学情情况,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所学课程的了解和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同时,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师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最后,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1.教材分析,整合理论知识点

首先,在接到教学任务安排时,任课教师要花心思选择一门较为优秀的教材,多参考几门辅助教材。选择教材的时候,教师可以和本专业的老教师,系部负责人以及专业带头人,共同讨论交流然后选择。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和适当的增减,将知识重新整合,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要与时俱进,对更新的国家标准,机械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来。

2.学情分析,激发学习积极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个问题感兴趣了,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我们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纠其原因,除了初中时候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没有什么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学习这些有什么用,对专业缺乏学习兴趣,还有学生认为我来职业院校是来学技术的,只要会动手操作就行了,这种想法,有时候连我们下企业实习的学生都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讲一些知识点时,要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更要明确告诉学生,实际操作也是要有理论支撑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要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3.教学分析,提高教学艺术性

3.1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为此,我们常说,不要把工作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中来。

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的地方,多用赞扬的话语,多用赞许的眼神,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另一方面,多用风趣的语言提问、评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提升课堂实际运用的水平。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教师在讲授教材上纯理论、抽象的知识点时,可以适时地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链传动,带传动等知识点的时候,就能运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链轮,汽车发动机里面的带轮等很多例子。

3.3提高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视频、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与呆板的黑板相比,更能营造一个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成具体的东西。机械专业基础课里面的很多知识,光靠教师语言表达,很难说清。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就能把教材里面的机构运动方式,机床运行形式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青年教师,课堂上很多时间都在放视频,而忽略了自身教学语言的修为。

3.4改进教学方法。机械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如果单纯教师讲授,学生听了之后容易昏昏欲睡,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和评价自然很差。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实物教学法,典型案例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我们可以拿实际加工的产品,讲解量具的知识,检测尺寸。

3.5提高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时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机械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学习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自学,培训,学历提升等方面提升,而对于实践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下企业锻炼等方法提升。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等方面提出了问题的关键。从整合理论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艺术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学时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随着近代机械工程学科的不断发展,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摩擦、及机械传动等分支学科迅速发展,深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基本分析方法、选择常见机构类型及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零部件的能力。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分析一般机械的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具有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领域的机械设计人才,因而不同专业的设置应运而生[1]。

近年来,西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设了机电工程、包装工程、工业设计、生物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到工作岗位后,都会经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通用和专用机械,应该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因此,“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机械类及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进行教改和探索,特别是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做了改革。在适应不同专业设置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做了相应修改,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变动。理论课程学时包括64,56,48学时,下面就我校目前不同学时对应的“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做解析。

1.课时64学时的内容设置

“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主要讲述各类常用机构的设计和应用,即机械原理部分;下半部分主要讲授通用零件(连接零件-螺纹、键等;传动零件-带、链、齿轮等;轴系零件-轴、轴承等)的设计计算,即机械设计部分[2]。这两部分内容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和完整。通过原理部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机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运动分析获得杆长等长度尺寸;通过设计部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通过计算准则获得零件的主要尺寸,并通过结构设计得以确定零件的其他尺寸,完成设计工作[3]。

课时64学时设置用于机电工程、包装工程、工业设计及机电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四年制本科教学[4]。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更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及基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大多数将在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护等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机械系统及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为以后机电系统、包装机械等的设计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前续已经完成《工程制图》、《工程力学B》、《热工基础》等课程学习,后续还将进行《智能仪器设计》、《机械CAD/CAM》、《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学习。为适应这一教学要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加强了对机械相关概念的讲解,对机械的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做了较多评述,以使学生了解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由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可能会应用到机构运动分析、联轴器的选择、滑动轴承的设计这些方面的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图解法、联轴器的类型和选择方法、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及设计计算这些知识点应加以设置。在讲授过程中,对关键公式进行推导,使学生了解其由来,加深了解。如V带传动中由于楔形增压原理使当量摩擦系数大于平带传动的摩擦系数;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拓展,如宽V带主要用于调速的原理加以阐述,使学生明白带传动可以用于机械无级调速中,从而开拓其创新思维。

2.课时56学时的内容设置

课时56学时设置用于生物工程四年制本科教学,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灌装、装卸等机械知识,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领会各种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

为适应这一目的教学要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主要讲解常见机构的选型、通用零件的设计计算,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透彻,了解一般机械的设计过程。由于课时较少,课程内容减掉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联轴器的选择,以及滑动轴承动压设计。讲授时除了要结合工程实例,还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适当设疑,让学生课余时间回味与思考。

3.课时48学时的内容设置

课时48学时设置用于建筑环境及能源应用工程四年制本科教学,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建筑设备系统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和建筑公共设施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工作[2]。

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知识接触较少,对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机构、结构难以理解,同时理论课时设置少,为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在教学内容中注意重点和难点内容。相对56学时教学内容,取消了该专业设备上出现很少的轮系教学内容,适当精简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的部分讲述内容,如对常见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进行重点讲述,而对斜齿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的强度计算进行删减。

随着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代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并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实际的工程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陆萍,宋可总,栾莹,孟剑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9-51.

[2]秦小屿,朱维兵.机械设计基础[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蒲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延斌,高有华,田方,姜彤.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4):231-233.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范文5

论文关键词 中职 数控技术应用 课程改革 探讨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职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探讨,根据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专业原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综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 原课程体系分析

1.1 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11门课程。①

1.2 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 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这11门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 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 具体做法

3.1 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转贴于  3.2 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 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 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 小结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 课程体系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51-02

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提高职业核心技能为重点,树立正确的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院对《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进行了专门的课程体系改革,效果较好。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类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目前,我院汽车工程系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和“汽车电子技术”两个专业均设置此门课程,该课程与其它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紧密,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和毕业实训及今后就业参加工作所必需的汽车机械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技术基础课程。

一、课程基本情况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包含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液压传动、汽车机械基础实训等多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汽车机械维护、保养等汽车技术服务系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该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确保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起到主要支撑及铺垫作用。

我院进行“汽车机械工基础”课程建设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可归纳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即:“一条思想主线、两个基础建设、四项突出改革”,此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该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为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奠定必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1.一条思想主线:以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为主线,将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和液压传动与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有机结合,突出“宽、精、新、用”思想,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所必需的汽车机械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基础操作技能。

2.两个基础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两个基础建设,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编写或修改适用本体系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文件。

3.四项重点改革:①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与情境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企业见习实现课堂教学现场化;②进行汽车零件测绘、汽车材料硬度测试、减速器拆装及结构性能分析及液压元件拆装及控制回路组建技术实训,进行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③出版适于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汽车机械基础》,编写适用于实习条件的《汽车机械基础实训指导书》;④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按教材体系教师分科目进行授课,应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汽车机械方面所涉及的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液压传动等各个学科方面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理论知识及生产实际问题,具有能够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上进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所必需的专业基础需求。

二、教学内容调整与改革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汽车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定,内容实用,并适应当前汽车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不但有利于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还考虑了能力培养与训练,此外,机械创新方面教学和实践有利用于学生素质的拓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突出“宽、精、新、用”思想,教学内容以岗位实用为标准,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够用为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所必需的汽车机械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基础技能。

1.“宽”——《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将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和液压传动各方面理论知识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汽车机械系统知识体系,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完整性、充实性,奠定汽车类专业现代机械技术基础,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该课程除进行汽车方面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包括相应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汽车零件的测绘能力、硬度机的使用及测试技能、传动机构及零部件(机械和液压)的拆装能力培养。

2.“精”——尽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涉及较“宽”的教学内容,知识内容繁多,但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传统内容进行削枝强干、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每一学科只涉及汽车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减少烦琐理论推导,以“必须够用”为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简明精练。

3.“新”——根据重新编写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在知识内容方面,体现一个“新”字,如“机械识图基础”部分中的所有制图规定均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汽车常用工程材料” 部分介绍工程材料牌号和国际计量单位的最新标准以及汽车采用的最新工程材料。

4.“用”——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用实际问题来进行分析和解决理论问题。如:通过对汽车典型机构和零件的分析,引出静力学基础、构建承载能力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再来指导汽车常用机构和零件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根据采用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涉及多学科的教学内容,故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根据不同学科的特殊性,采取适宜灵活的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有传统的黑板教学手段,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如:在讲授“机械识图基础”课程中,投影理论内容采用实物教学(立体模型或真实汽车零件),设计合理的投影方法。对绘图方法与技巧部分,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进行理论性内容较多的“静力学基础”和“构件承载能力分析”部分讲授时,针对汽车典型机构及零件,进行理论知识的引入及理论结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通过项目的引入驱动,相应理论知识的支撑和分析,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该部分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在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课上通过启发、互动、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气氛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改进。

2.课堂讲授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到汽车实训室参观汽车零部件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对一些典型的汽车传动系统、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进行现场讲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随着教学时数的不断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及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对部分易于自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为了便于学生课外自学,我们制作了在线学习软件,将教学素材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有关内容,演示电子教具,观看虚拟零件的结构,观看工程实例。这些软件为学生自学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