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例6篇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趋势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teraction, to build a complete ecological system, it not only support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 system of a city, but also to maintain a bal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of nature, make the city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发展与环境隐患

在现今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门开放,科技、经济、贸易、建筑、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涌入国门,推动了我国科技、贸易、建筑和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各地方经济、贸易的振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国土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较低,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将面临城市扩大、人口剧增、交通堵塞等新问题。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贸易、通讯、建筑业……,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取得了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建设发展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日益恶化,部分水资源遭到破坏,大量耕地被浪费,水土流失、空气、河水受污染、生态环境遭破坏,一些建筑存在质量问题。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有些建筑却在20年左右拆迁,生态遭到破坏,都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留下了隐患。

生命支持资源,而资源——空气、水和土地却日益退化,环境祸患正在威胁人类。这不是耸人听闻,回顾我们在开发和建设中所走过的路程,对环境和自然的破坏所付出的代价便可说明。

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大多数开发者往往首先重视建筑的功能,建成后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形象,“个性”与“特性”。却很少注意自身对环境的影响,企业“个性”与组群的关系;企业“特性”与地区建筑特点的协调;企业、公私经济效益与社会和城市的综合效益,给城市和后人留下了新的隐患。

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又在破坏环境,使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逐渐陷入了一个新的生态不平衡状态。后人为此在建筑与自然、城市与环境、道路与污水排放、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保护、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等,重新付出昂贵的代价去改造、去协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只是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及建设部门所关心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环境问题。仅仅停留在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上,不适合21世纪人类生存与环境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使我国大多数村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较发达的地区,村、镇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喜。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宅从过去的一层、二层,发展到三层、四、五层;在村、镇所划拨的一方土地上,一个比一个高的“塔楼”挤涌在一起,无规则的、大量的分布在城郊广大的土地上。其建筑形式有中式的、欧式的、美式的……,民办、镇办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有发展的,也有倒闭的。其中有些就其布置的随意性可以看出缺乏统一的规划,大量耕地被占用,水资源遭破坏,无序建设造成环境破坏。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剧增、交通堵塞,城市将向周边农村扩大,那种无序建设不能适应未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必将改造或拆除。但遭破坏的自然与资源不能再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资源可用不可生,破坏自然与环境也许只需1年、2年,但是我们要恢复自然、改造环境却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

二、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1环境保护的内涵

环境是指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以及通过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海洋,大到城市和乡村等等所有的自然界中的因素。

环境保护是人们为避免减轻环境的污染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环境进一步的恶化,使得环境更适于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界生物的发展存在。环境保护包括管理和治理两项,即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预防环境污染;污染之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并预防污染。

2.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人口、自然和环境之间要相互的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快速的发展。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城市环境怡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抗灾救灾能力强。“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把城市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方便生活,住宅区环境优美干净,居住条件保证舒适的城市。我国城市的能否良好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高低。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我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2.3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它不仅仅支撑着一个城市的生命系统的延续,还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平衡,使得城市的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的发展。

环境保护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使得人们认识到,城市的发展要在环境承受的能力基础之上,自然资源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生态环境要协调发展。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环境建设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出许多间接或直接的效益,而且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给城市的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把环境的保护来作为评定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水平的标准之一,在现代的城市发展中,环境与资源的支持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没有清楚的理解可持续发展之前,环境与资源收到了过度的破坏和开采,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环境和资源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的支持越来越少。

有效的环境保护能够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优良环境的建设成为了评价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物施工场地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机械、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气及施工过程中及建筑材料运输沿途产生的扬尘等。机动车辆运行过程中,所排放的尾气是流动污染源,由于污染物不是集中大量排放,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影响不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主要来源于材料装卸、混凝土搅拌、土石方挖掘堆放等,对施工区环境影响较大。施工期间施工现场局部扬尘浓度较高,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较轻。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主要是施工区和运输道路沿途居民区。

2.对地表水的影响

在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含有大量泥沙、杂物、建材粉末等污染物的施工泥浆、污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车辆检修、冲洗等含油废水等。如果这些废水直接经城市下水道进入周围水体,不仅直接污染了城市水环境,而且还极易造成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淤积,影响城市排水防涝。

3.对地下水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层、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深基础和深基坑的开挖日渐增多,大型地下工程作为庞大的地下结构,基坑开挖常会伸入潜水面以下。在饱和土体中施工,这样大面积、长时间的基坑降水将会有大量的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排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地下水的水位,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使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的水量。地下水位降低除了会对地面和建筑物沉降有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局部地区地下水的动力场,使工程周围的地表污染进入含水层,引起潜水污染的加剧。另外,施工中为了提高土体的防渗性能和增强土体的强度所使用的化学物质、各种废浆、施工机械漏油、化学注浆等污染物经淋滤进入地下水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地下工程建成后,会阻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影响地下水的循环,降低潜水污染的稀释,随之还将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四、.对环境噪声的影响

4.1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建筑施工、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声及各种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噪声。据监测,推土机产生的噪声级一般达78dB~96dB,搅拌机产生的噪声级达75dB~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88dB~93dB,在施工期间对环境可造成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形象。

4.2道路施工噪声:在道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装载机、卷扬机,各类搅和场的搅拌设备及现场振捣设备等所产生的噪声对城市居民造成很大的影响。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2

1.1农业用水量变化通过对邢台市2001-2012年农业用水量资料和粮食产量对比分析,用水量呈递减趋势,而粮食产量呈增加趋势。农业用水效率明显提高,2001年农业用水量为16.6103×108m3,到2012年减少到13.2860×108m3,平均每年减少用水量0.2662×104m3。粮食产量2001年为300×104t,2012年粮食总产为453.2×104t,平均每年增产13.93×104t。图2为邢台市农业用水量和粮食产量变化过程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3]。农业生产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开展农业节水等措施,使农业用水成逐年减少的趋势,而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灌区灌溉节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广渠道衬砌、低压管道、喷灌、滴灌、渗灌、沟灌、畦灌等田间灌溉,输水新技术,提高灌区水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2011年资料统计,邢台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272×104hm2,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268×104hm2,喷灌灌溉面积2×104hm2,微灌灌溉面积2×104hm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4]。结合邢台市地域特点,以市场调控为主,种植耗水量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大蔬菜基地设施建设,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1.2工业用水量变化工业用水包括火力发电、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等。火力发电用水占工业用水量的10.29%,规模以上企业占工业用水量的45.49%,规模以下企业占工业用水量的44.22%。邢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工业主导地位,采用2001-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用水量以及对应的工业增加值进行对比分析,在用水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成倍增长,由2001年的90.94亿元,到2012年增加到600.6亿元,平均年增长46.3亿元。图3为邢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量和工业增加值过程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①减少废水外排,污染环境;②可以节省大量处理费用[5]。邢台市工业节水从淘汰落后用水工艺设备产品,加强重点行业定额管理,积极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依据《重点工业行业取水指导指标》,对现有企业达不到取水指标要求的落后产能,加大淘汰力度。组织研究工业节水器具、设备认证评价制度和实施方案,工业节水器具和设备目录,加快推进工业节水器具和设备认证评价工作,适时推进市场准入制度[6]。切实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严格执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对钢铁、染整、造纸、啤酒、酒精、合成氨、味精和医药等行业,加大已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实施监查力度,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限期整改。加快完善取水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出台氧化铝、乙烯和棉纺织等其他高用水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强化高用水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制定和实施钢铁行业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主要工序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积极推进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水处理技术工艺,大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加强废水综合处理,实现废水资源化,减少水循环系统的废水排放量。加快培育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专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1.3林牧渔业用水量变化林牧渔业用水量包括林果灌溉用水、草场灌溉用水、鱼塘补水和农村牲畜用水等。根据邢台市2001-2012年统计资料,邢台市林牧渔业用水量总体呈递减趋势,减少幅度不大。而林牧渔业总产值成上升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后,上升幅度较大。图4为邢台市林牧渔业用水量和总产值变化过程线。在林牧渔业用水中,林果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7.42%,农村牲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32.55%,鱼塘补水和草场灌溉两项总和仅占总用水量的0.03%。根据邢台市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近几年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花卉。农村养殖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成本低,适应性强,深受农民喜欢。

1.4生活用水量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变化呈两个阶段,2001-2006年,用水量增长;2007-2012年相对稳定,略有增长趋势。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居住人口呈递减趋势,相应用水量减少。城镇生活用水量变化也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2008年期间,变化幅度较大,变化因素较多,如人口变化、用水方式,节水措施普及程度等。2008-2012年呈稳定上升趋势:①城镇居住人口增加;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生活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对节约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使城镇生活用水呈增加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用水结构的变化,对用水保证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7]。图5为邢台市生活用水量变化过程线。

1.5城市公共用水城市公共用水包括建筑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城市公共用水随着行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建筑业用水,变化幅度较大,与房地产开发热度有直接关系。服务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根据邢台市2001-2012年城市公共用水量分析,2002-2004年用水量偏大,主要是建筑业用水量增加所致。其他年份相对比较稳定。图6为邢台市城市公共用水量过程线。

1.6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水量。根据天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区别,可以根据不同覆盖类型,把生态环境用水分为植被生态用水、湖泊水库及重要河道生态用水、城市生态用水。目前,邢台市统计的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城镇环境用水和农村生态用水量部分。城市生态用水是指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而人为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公园湖泊用水、风景观赏河道用水、城市绿化用水和园林建设用水以及污水稀释用水。邢台市城镇环境用水从2002年开始由统计资料,用水量变化幅度较大,2012年城镇环境用水达0.4946×108m3。农村生态用水从2004年开始有统计资料,用水量逐步增长,变化幅度不大。图7为邢台市生态环境用水量过程线。

2结论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3

世界 经济 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加剧,足以引起全世界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构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既是建立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本文认为其内含的国际环境关系及其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于:

(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对国际环境问题的关注又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又会使资源和环境容量禀赋状况难以支撵自身持续发展的国家,选择通过开放程度的提高,避免和化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从而保持和促进本国经济活动规模及实力的不断扩展和提高。因此,作为全球问题之一的全球环境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而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由于污染具有扩散性因而具有跨国性,所引致的全球环境关系问题日渐突出。因为环境恶化会损坏国家存在的基础,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从长远来讲是没有国界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面对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出其可持续极限的现实。所做出的应对措施就是污染转移。即直接利用贸易和投资这些跨国往来形式,使对外贸易和投资行为具有不可持续性。说明在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要素使用的不可持续性,即一国可能在以其他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经济交往中体现出的环境烙印深嵌于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而使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得到加强。从目前来看,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深化,深刻认识到由于环境问题的流动性,使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危机具有跨国性,导致不太可能单纯或主要依靠一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增加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同时,不断出现的污染转移、垃圾及各种废料的跨境倾倒现象,使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需要国家间的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形成在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上,把所有国家纳入其内的国际化趋势。

三、全球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环境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推进了环境运动的国际化

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环境运动中的作用程度各异。尤其是在环境运动中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环境行动,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政府依靠强大的力量和政策法规,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体系。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措施更趋于理性与制度化,以替代初期的频繁发生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及国家间政府组织虽然以其权威颁布着各项法令、法规和相关文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非政府保护组织从中仍然发挥着推动、敦促、协调、沟通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形成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越加明显,同时。以各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垒球治理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的非政府力量在推进环境问题国际化中起的作用既直接也具有影响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将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要的表现是环境保护的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成员的跨国性特征也越明显。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既对本国有深刻的影响,也在国外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具有跨国性。另外,组织和活动的广泛联系性,使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问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与联合国组织的多方面合作,促使全球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的频繁出台和实施,引领着环境保护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环境运动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代表着目前和今后环境运动国际化趋势将不断得到加强。

五、环境质量上的国际差距,成为中国关注国际环境问题的理由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必须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标准,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保护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能力。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熵值法;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3-0155-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3.019

人居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1],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2-3]。然而,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住所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2-7]。目前,人居环境研究多关注于人居环境质量[8]、宜居性[9]、满意度[10]及其与其他指标的关系[11]等方面的多指标定量研究,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8-16],研究空间和尺度正逐步走向成熟阶段[12]。城市群是国家推动城市建设的主体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肯定了城市群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人居环境重点地区的地位。因此,探讨城市群内部的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研究区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8个城市,总面积达7.4×104 km2,常住人口4 495.82万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板块和北方主要的城市密集区之一,是黄河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桥头堡之一,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区。近年来城市群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有6个城市曾获联合国或中国人居环境奖,是中国首个“人居奖”城市群。但仍存在空间发展不平衡、人居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问题,深入系统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居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及其优化调控模式,对于促进其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全国乃至世界同类国家和地区城市群人居环境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依据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现状,结合已有的指标体系[15-19],参照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指标[20-21],并咨询相关专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操作性等因素,从人文、经济、社会和生态四大主要方面系y构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董锁成等: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3期2.2数据来源

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5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的统计年鉴,并以2000―2014年的统计公报作为数据的补充。

3研究方法

3.1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

3.2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3.3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计算模型

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评价函数,将指标权重wj与各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x′ij进行合成运算[9],得出

3.4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模型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核心不仅在于综合评价值的高低,还在于单个评价指标间协调状况的好坏。协调度Ai的计算公式为:Ai=1-Si/Mi,式中,Mi为第i城市评价值的平均值,Si为第i城市评价值的标准差。Ai介于 0―1之间,其值越大,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越高[16](见表2)。

4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4.1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各系统层权重由大到小为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见表1),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层面,该层面与其人居环境发展水平的关联性最大,协调发展城市社会环境建设是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首要任务。

领域层中经济实力的权重最大,其次是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的权重最小,指标层中的燃气普及率权重最大,且是唯一权重大于0.03的指标,相应地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权重,这表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以及对其产生较大影响的燃气发展水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影响颇深,这些方面时空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大,是制约人居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

4.2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分析

4.2.1人居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

从整体态势来看,2000―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且增速较稳,增幅较小(见图1),由2000年的4.33上升到2014年的5.73,年均增长率为2.03%。但是,2006年和2011年出现了相对下降趋势,主要与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下降,城市污染尤其是部分工业污染源超标排污有关。

4.2.2人居环境系统层评价值除人文环境外均呈波动式上升态势

从系统层来看(见图1),2000―2014年除人文环境的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外,其他系统层的评价值均呈不同程度的波动式上升态势,且社会、生态环境总是高于人文、经济环境的评价值。 ①人文环境指数在2000―2003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并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1.078;2003―2008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2008年接收四川灾区孩子到山东免费就读,增加了学生人数,成为这一时期人文环境指数达到最低值0.916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后人文环境不断改善,评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②与人文环境指数大致呈反向发展趋势的经济环境指数在2000―2014年呈稳定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904上升到2014年的1.398,并在2005年超过人文环境指数,摆脱了排名最后的位置,这一趋势的形成主要是由经济因素的滚动发展特点即其发展变化具有累计效应所决定的。③社会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5年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204增加到1.316,年均增长率为1.7%,增速不

明显;2006―2010年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在2009年超过生态环境指数,位居第一;2011―2014年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2.8%,明显高于2000―2005年。④生态环境指数是系统层中变化波动频率最高的,大致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18上升到2014年的1.6,增长了35.4%。2003―2007年的变化趋势与社会环境相似,二者明显呈正相关。

4.2.3人居环境领域层指标评价值差异明显

在领域层中(见图2),经济实力、生态压力和基础设施2010―2014年的评价值较高,均超过了0.615,其人居环境间持续差距也最为明显,均大于0.23。其中:①经济实力的评价值最高,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增幅较大;②生态压力的评价值虽也在不断上升,但2005年之后变化幅度较小,这与政府采取的生态管治措施有关;③基础设施的评价值在2000―2010年是逐年增加的,且增幅较为均衡,但2014年出现了回落趋势,主要是由于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邮电服务业带来了冲击。

人口环境、城市污染、经济效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环境和城市绿化这七个领域层的评价值较低,其中:①人口环境和城市污染领域的变化程度微弱,变化幅度小于0.1,变化趋势不稳定;②经济效率、社会保障和城市绿化领域评价值呈逐年递增趋势,社会保障受政府就业保险政策的影响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其他二者,经济效率和城市绿化的变化特点分别与经济因素所具有的累计效应和城区园林绿化扩面增绿有关。

4.2.4人居环境各要素发展协调

2000―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各要素间的协调度在0.757―0.881之间,均达到中级协调等级(见表2),但是达到高级协调等级的年份较少,只有2000年、2001年和2006年,且这几年的综合评价值明显低于其他几个年份,说明是处于低质量水平的高协调等级,因此,在促进各要素指标协调发展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整体水平。

4.3山东半岛市域尺度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山东半岛各城市的评价值(图3、图4)和指标间的协调度(图5),并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四个时间断面的矢量数据与ArcGIS相结合,依据评价值的最值、均值及城市群内部人居环境质量值的特征,划分出较好(8.5―9)、一般(8―8.5)、^差(7.5―8)、差(7―7.5)四个等级,生成各等级城市空间分布图。

4.3.1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排名相对稳定

由图3和图4 可知,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大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个城市增加了0.97个指数,年均增长率为0.87%,仅个别年份有所下降,表明山东半岛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在逐步提高,与城市群整体发展趋势一致。

山东半岛各城市中,青岛、东营、威海的人居环境质量较高,大致在前三名徘徊,个别年份略有差异;淄博、潍坊、日照的人居环境质量始终位列后三名,虽在不同年份有所变动,但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济南和烟台的排名较为居中,一般位居第四、五名,个别年份会上升到第

三名。总体来看,不论是排名靠前还是靠后,各城市排名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变动,相对较稳定。

4.3.2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从图3可以看出,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①2000年东部的青岛、烟台、威海,西部的济南及北部的东营都处于较差级别,而中部的淄博、潍坊、日照处于差级,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值均低于7.5,与前者的差距最大达0.73。②2005年东部的青岛、威海和北部的东营人居环境质量上升为中等水平;中部的淄博、潍坊和日照人居环境质量等级虽有提高,但仍落后于东部

城市,处于较差级别;济南、烟台保持原等级,变化不大。③2010年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较为均衡,除日照仍处于较差等级外,其他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均大于8,处于中等水平,这种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与日照的人文、经济和社会环境较落后有关。④2014年东部的青岛、威海,西部的济南及北部的东营都处于较好级别,中部的淄博、潍坊、日照和东部的烟台人居环境水平尤其是经济环境水平略差于前者,处于中等水平,与2000年的空间格局相似,不能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总体来看,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差距显著,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且没有城市进入更高级别的发展水平,各城市在推动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整体水平的提高。

4.3.3各城市人居h境要素间的协调度等级差异较小

2000―2014年山东半岛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间的协调度在0.737―0.89之间,都达到了中级协调等级,等级差异较小,但起伏波动较大(图5)。潍坊市在2006年达到最大协调值0.89,东营仅次于潍坊,都达到了高级协调水平。总体看来,城市内部协调性建设良好,但是处于高级协调等级的城市较少。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强项指标的继续建设和弱项指标的强化建设,以提高城市指标间建设的协调性,最终建成一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本研究综合运用熵值法、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计算模型和系统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了2000―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值及各指标间的系统协调度,并将山东半岛各城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的人居环境矢量数据与ArcGIS相结合,生成各等级地市空间分布图,对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最大,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时空发展不均衡,是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②人居环境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要素间的协调性均达到了中级协调等级,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人文环境方面;③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逐步提高,且排名相对稳定,协调度等级差异较小,但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内部级别差异显著,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需针对各城市的发展弱项提出适宜的发展对策。

5.2建议

(1)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环境水平是促进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到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日照、潍坊、淄博和烟台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低于其他城市,相应的经济环境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不能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要顺应十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的要求,经济新常态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2)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短板建设,推动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文环境始终落后于其他指标,是其整体发展的短板,亟需加强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小人口密度,扩大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改善人口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高等教育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环境。

(3)山东半岛各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要因地因时制宜,创造整体最优人居环境。①着重改善青岛、济南、威海和东营在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与其他指标的差异,促进指标的协调发展,并查看其他方面是否还有进步空间;②加大措施力度着力解决潍坊在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不仅要与其他指标协调发展,还要追赶其他城市的经济水平;③淄博的生态环境是其整体发展的弱项,要注意减少城市污染,加强城市绿化建设;④烟台的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要继续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高;⑤日照的提升空间最大,要加强加大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全面改善日照在人文、经济和社会环境方面的不足,提高人居环境整体质量。

(4)人居环境建设要符合新常态下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根据新常态下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基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今后应着力关注以下方面:①要加快城市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这是实现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环节和保证。要重视互(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绿色环保科技优势,推进城际间、城乡间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城市运行效率;②要科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城市产业要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产业转型升级;③要加强城市规划研究与实施力度,探索“多规合一”模式,适应新常态新要求。以科学的规划为依据,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保障,实现多领域最佳组合,保证人文、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8-39. [WU Liangyong.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6:38-39.]

[2]UPADHYAYA J K, BISWAS N, TAM E. A review of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s: assessing storm water system sustainability[J].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4,41(6): 483-492.

[3]BENSASSI S, RAMOS L M, ZARZOSO I 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nd trade: evidence from Spanish regional export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15,72: 47-61.

[4]THERRIEN M, TANGUAY G A, GUERIN I. Fundamental determinants of urban resilience: a search for indicators applied to public health crisis[J].Resilience, 2015,3(1):18-39.

[5]EVANS G W. Environmental stres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286-324.

[6]CAMARDA D, ROTONDO F, SELICATO F.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urban shrinkage: issues and scenarios in Taranto[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23(1):126-146.

[7]李雪,杨俊,李静,等.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LI Xueming, YANG Jun, LI Jing, et al. Geographic perspective of living environment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8]李雪铭,晋培育.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2012,32(5):521-529. [LI Xueming, JIN Peiyu.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32(5):521-529.]

[9]王坤鹏.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的对比与分析[J]. 经济地理,2010,30(12):1992-1997. [WANG Kunpeng. Evalu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livability: a case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China’s four municipaliti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30(12):1992-1997.]

[10]丛艳国,夏斌,魏立华. 广州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人群及空间差异特征[J]. 人文地理, 2013, 28(4): 53-57.[CONG Yanguo, XIA Bin, WEI Lihua. Research of polarization and human settlements satisfactory of communities in Guangzhou[J]. Human geography 2013, 28(4):53-57.]

[11]XIONG Ying. Uncertainty evalu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Changsha City[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6):1123-1137.

[12]李雪铭,田深圳. 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J]. 地理科学,2015,35(12):1495-1501.[LI Xueming, TIAN Shenzhen. The geographic scale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2): 1495-1501.]

[13]李宇,董锁成.西北农村地区小城镇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597-603. [LI Yu, DONG Suocheng. The study on effect between population gather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of small towns in northwest China rural region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17(5):597-603.]

[14]李雪铭,张春花,张馨,等.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91-96. [LI Xueming,ZHANG Chunhua, ZHANG Xin, et al.Quantitatine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for human settlements:take Dalian as an exampl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1):91-96.]

[15]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 地理科学,2007,27(1):17-23. [ZHANG Wenzhong.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 inner citie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27(1):17-23.]

[16]李帅, 魏虹,倪细炉,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25(9):2700-2708. [LI Shuai, WEI Hong, NI Xilu, et al. Evalu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quality in Ningxia based on AHP and the entropy method[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4,25(9):2700-2708.]

[17]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OU Xiangjun, ZHEN Feng, QIN Yongdong, et al. Study on compression level and ideal impetu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27(5):993-1002.]

[18]李丽萍.宜居城市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5-31. [LI Liping.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city[M]. Beijing: Economic Daily Press, 2007:25-31.]

[19]李雪铭,姜斌,杨波.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6):129-131. [LI Xueming, JIANG Bin, YANG Bo.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case of Dalia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12(6):129-131.]

[20]杨士弘. 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52-256. [YANG Shihong.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cience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252-256.]

[21]张云峰. 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的背景、原则与重点[J]. 城乡建设, 2010(10): 7-10. [ZHANG Yunfe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iving environment award for revision of the background, principles and key point[J].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10(10): 7-10.]

[22]李伯华,陈容,刘沛林,等. 湖南省人居环境与经济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9(1):125-131. [LI Bohua, CHEN Rong, LIU Peilin, et al.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5,49(1):125-131.]

[23]乔家君. 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 资源科学,2004,26(1):113-119. [QIAO Jiajun.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in Hen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J]. Resources science, 2004,26(1):113-119.]

收稿日期:2016-11-09

作者介:董锁成,博士,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区域生态经济研究。Email: 。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5

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当今设计师研究课题之一,是环境设计当中的必然过程。做好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可以在视觉上为人们带来美丽的景观盛宴,更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当然,只有在深入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才能做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

1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

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环境艺术有着宽广的内涵,其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集成系统。在狭义上,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主要指建筑物的空间与环境,其中包括建筑物的室外环境,如绿地、人行道、景观等一切为了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还应包括“偶发艺术”“地景艺术”等。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还包括家具、照明、软装饰等一切为美化室内环境而存在的物品。[ZW(]黄刚,王炳华,陈玉发浅析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50[ZW)]文章所指的环境艺术设计既包括室外环境又包括室内环境的组织规划、物品布置?c配置等。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巧妙地将室内外建筑烘托出个性、创新、与众不同的、使人喜爱的氛围。

简单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需要花费工夫的实用艺术学科。

2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我国开始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时间比较短暂,有二十年左右。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人们才开始从能够生活的观念转变为享受生活的观念,开始从住房问题注重住房环境问题。目前,虽然有大规模的人员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但可惜的是,并未出现太多的经典设计作品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城市监管机制限制了环境设计的充分发挥,城市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主要由相关主管部门完成;另一方面,环境设计缺乏公众的广泛参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雕塑设计等未能征求公众的意见和想法。此外,我国在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现阶段,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内容仍很陈旧,未能跟随社会发展进行改变,很多学校的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设计经验和设计思路,这导致有很多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过于遵循国外的设计方式,设计作品并不具有实际应用性,也不能体现本土文化特征。

此外,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设计领域中必定存在的一门实用艺术学科,设计师除注重实用外,还应注意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自然的融合性,创作出和谐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来。

3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社会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人类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发展危机。我们不应一味模仿西方设计风格,而是应当在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设计师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公众生活品质的提升,结合本土历史背景、区域特点等自身环境因素,创作出人文与生态和谐的作品。

31人与自然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类大量开发土地,开采资源,加上人口剧增,能源消耗,导致环境不断恶化,目前已经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如何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其实跟环境艺术设计也是息息相关的。设计师有责任在到处都是建筑环境的问题上,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相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控好每处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既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又不浪费资源。

这一持续性发展设计发展趋势,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必须遵守的原则。

32以人为本,设计更多体现人性化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视觉服务性和实用服务性。视觉服务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实用服务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是环境艺术的最终享受者,环境艺术设计其实就是为了人类自身。设计师应当广泛了解大众对于环境艺术的需求与心声,创作出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符合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来。这样的设计发展趋势也正代表着人类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的不断进步,也代表着人类开始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深入了解人的本质,最终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艺术美感受,让人们感受到更人性化的环境服务。例如沈阳师范大学的道路上的小桥,可以让学生们直接从小河流的一边穿到另一边,缩短了步行距离。小桥不仅赏心悦目,更为学生们带来便利的交通。

这以人为本设计的发展趋势,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的光明大道。

33追求无害化生态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基于自然、人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其中自然环境是最大的基础因素。资源是有限的,很难循环再生,甚至无法再生。我们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应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创造生态环境艺术作品。同时还要注重防止资源利用带来的污染,应当选择绿色无害化资源,避免有害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

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应当追求无害化生态设计,使环境艺术作品在走进自然的同时,还能改善环境,给人类带来健康绿色、环保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努力追寻的目标,是现在必不可少的发展趋势之一。

34设计趋于时代化、科技化,体现先进性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目前也达到了一定的设计发展高度,人们转变思维,学会享受这一发展成果。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建筑设计,而是应当学会将高科技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才能创造出符合当今艺术发展趋势的环境作品来。其中3D影像、投影、LED显示屏都可以加入到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里。只有让这些新技术不断涌现,才能推动环境艺术走向更高的层次,丰富环境艺术作品。

因此,设计趋于时代化、科技化,体现先进性,这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35个体与整体的合理把握

环境艺术是整体,由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两个个体构成,在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上,既互相结合,又互相矛盾。我们先从环境艺术的个体分析,自然生态要素上,地势、气候、地理位置我们无法从设计上改变,但是人文上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甚至是深层次说,设计美学、设计观念与宗旨,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和改变。再将两个个体找到共同之处,做出一个结合点,从而构成环境艺术整体。这样既有个体的个性美,也有整体的完整美。

因此,个体与整体的合理把握,是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追求的设计观念趋势。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特点;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建筑领域来讲,人们对建筑工程技术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提高建筑工程技术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1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比较低,建筑物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们提供栖身之所。在这个时期的建筑物大多由石头和木材等组成,人们对建筑物的美观性没什么要求,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不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对建筑物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结构单一的建筑物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此时出现了砖木混合搭建技术。但是总的说来,在这个时期内的建筑工程技术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这主要是因为砖木混合技术只需要工人将砖块和水泥混合到一起来完成建筑工作即可。砖木搭建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增加了建筑物的使用时间。但是,砖木搭建技术也有一定的劣势,包括破坏环境,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等等。

总的说来,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建筑工程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就比较低的。虽然也有一些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基本上为上流社会群体修建的,包括陵墓、园林等等。但是上流社会群体不是社会的主流,人民大众才是社会的主流,主流建筑的结构相对比较单一,追求实用性。

2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新技术的出现促进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有绿色建筑技术、生态建筑技术、智能建筑技术等,这使得现阶段的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同时具有美观性和娱乐性。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现阶段建筑物的特色:

2.1 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指的就是在构建建筑物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等来减轻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具有下述优势:第一,减少资源的使用量;第二,减轻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三,维持建筑物所在地区的生态平衡。现阶段,环境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正在竭尽全力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建筑的出现可以避免建筑物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保证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建筑物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2 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技术指的就是在建筑工程中融入各种高科技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阶段,一个生态建筑项目的设计实现需要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建筑设计原理、物理原理、材料学一级气候学等等。生态建筑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生态建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节约能源。

2.3 智能建筑

随着经济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建筑工程项目中,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等。上述新技术的加入使得现代建筑具有了一定的智能性,具体来讲就是现代建筑中拥有了防盗系统、先进的电力系统和通讯系统等等,智能建筑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和便捷的室内居住环境。

3 建筑工程发展趋势

3.1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技术的协助之下,现代建筑正朝着智能化和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如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计算机系统可以及时的向施工人员提出警告,避免严重失误的出现;第二,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透彻分析,进而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就可以提出更加准确有效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3.2集成化发展趋势

所谓集成化指的就是将建筑工程中的安装技术和施工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通过集成化可以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可以这样说集成化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

3.3精细化发展趋势

所谓精细化指的就是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建筑工程技术,提升现有的技术水平,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以钢结构为例具体说来就是,不断提升现有的焊接技术,这样就可以提升钢结构的安装质量,进而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质量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精细化处理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3.4国际合作趋势

世界各地的建筑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全球化的热潮之下,建筑行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也逐渐增加。现阶段,好多国家重点项目都是合作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融合不同国家的建筑特色,进而构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建筑项目的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建筑市场的竞争,还可以促进新技术的出现,从而使得整个建筑行业获得长远发展。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建筑工程结构单一,对环境影响较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建筑越来越多样化,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生态建筑不断涌现。未来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需求是对环境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资源消耗更小等等。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可以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菁,余振榕.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4(01)181.

[2]张从海.探讨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江西建材,2015(08)74-75.

[3]陈伟.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