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总结范例6篇

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总结

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总结范文1

校长教师全要轮岗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努力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好校长、好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出台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曾就此作过解释:“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我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进一步突显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轮岗政策明确要求:3年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点是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县(区),重点推动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没有乡村学校的市辖区,重点推动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建立健全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机制,既要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出明确要求,又要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进行政策引导。要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方面,制定优惠倾斜政策,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

在阻力中前行

教师轮岗政策的出台,在基层教师中引起了不小反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2014年9月,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长向全体教师宣布了即将开始的轮岗制度。平江中学的轮岗教师数量要达到全校教师总数的10%,就有30多名教师要轮岗到其他学校。按照规定,教师轮岗要去的学校,离本校不会太远,要考虑到教师上下班的交通问题。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是一定要进行的,这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于轮岗教师的今后职称评定,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有了整体构想。一部分愿意参加轮岗的老师,在会后很快提出了申请。这些教师将被优先考虑入选轮岗名单。根据轮岗规则,在轮岗名额不满的情况下,将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轮岗教师,再通过论证进行轮岗。双职工家庭,优先考虑一位轮岗,同一所学校以后尽量不出现双职工家庭。优先考虑在一个学校工作满10年的教师进行轮岗,在同一学校工作时间越长,轮岗的机会就越大。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轮岗,今后在评定职称时,将首先考虑教师的轮岗情况,轮岗的学校越多,职称晋升越快。政策宣布当场,即有部分教师表示,这是在推行教育大锅饭,不利于每个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不利于调动教师长远积极性;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并未发展到教师可以无顾虑轮岗的程度;有人认为,这给腐败者以可乘之机,今后学校的管理者手里又多了一个整人工具,可以任意给教师小鞋穿,排除异己,甚至认为会出现新的轮岗腐败……

平江中学物理教师朗舒表示了对轮岗制度的支持,他认为,轮岗制度能否执行好,关键是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首先,要让校长和中层干部都流动起来,管理层流动了,让排除打压异己的小帮派不能成型;然后,再让教师流动,教师就不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认为,教育不均衡是客观现象,但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教师。用轮岗来实现教育均衡,是教育政策的180度转向。以前的教育思路,是打造名校,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培养尖端人才;现在政策转向,让教师轮岗,教师要适应新的政策。

试点一直在完善

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选择部分地区进行改革试点。2013年以来,浙江、福建、陕西、江西、河北、贵州等省,已由多部门联合印发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早在2003年,沈阳市就鼓励教龄5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流动。此后,河北省、江苏省、武汉市、厦门市也纷纷试点。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也开始了教师轮岗的实践。教师轮岗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在“择校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让教师们流动起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从2010年暑期开始,在长春市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教师,必须在相应学区内进行交流。长春市教育局局长王树彬称:“我们的目标是:校校有名师,校校有骨干,各校师资水平旗鼓相当。”以往,为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常见的做法是教师支教;但支教毕竟是短期行为,人事关系不随迁,且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支教缺乏制度保证。仅靠教师们的“高风亮节”,并不能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现象。

教师轮岗则从制度上使名师成为共享资源。2006年,河北省出台指导意见,拟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和城镇教师定期服务农村学校制度。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至8年,男满50周岁以下、女满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流动到其他学校。2009年,厦门市出台规定,在思明区、海沧区分别试行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校际之间合理流动,试点完善后,在全市推行。轮岗制的实质就是把教师资源重新分配,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优秀师资应是一种开放性的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认为,教师流动是短期之内缓解“择校热”最有效的办法。让教师处于流动状态,使家长对名校、优质学校的期望值下降。此外,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也可以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推广传播,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江苏大学陈国祥教授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式的发展。一名教师从适应学校环境到熟悉学生情况,刚要进入成熟与提升阶段,就要考虑轮岗的问题了,这不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会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困难,轮岗年限要考虑延续性和系统性。

不乏成功经验

作为家长和学校,一方面肯定教师规模性流动有利于教育均衡,一方面又对政策的执行保持着谨慎:现实操作难度较大。江苏省一名乡镇学校校长道出了隐忧:名校老师到薄弱学校,我们很欢迎,但薄弱学校的老师到名校教学,也能享受同等待遇吗?一些专家也提出,强制性的流动也应尽可能柔性操作,适度照顾教师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当教师流动成为自觉自愿、权益得到保障时,流动才有活力。

教师“换岗制”的先行者,沈阳市的做法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到2006年,沈阳市五城区当年交流教师2055名,市、区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1958名教师是“人走关系动”。有专家分析沈阳市的成功经验时指出:这样的“大换岗”得益于“人走关系动”。教师由单位人变为职业人,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证了教师的顺畅流动。教师的结构工资实行标准化,同一级别、同一水平的教师,无论在哪个学校工作,其结构工资和待遇基本相同。教师流动首先要平衡教师工资,如果工资差距仍然非常大,流动很难推行。

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总结范文2

通知指出,严禁在招生过程中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初中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中等职业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招生虚假不实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招生专业等基本情况进行严格把关,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人数,确保具有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对违规招生、办学秩序混乱、资助和免学费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学校,要视情节轻重予以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在招生开始前,分别公示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名单,未经公示的学校不得招生。未经主管部门同意,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异地分校、办学点。各地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设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监督举报电话,并在当地主要媒体和本部门官网上公布。

通知强调,加强东西部对口支援,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鼓励学校增加面向中西部地区跨省招生计划,为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机会。

(来源: 2016年5月6日新华网)

山东:

第三方评估助力青岛教育发展

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基础教育三年跟踪评估项目总结会上,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根据对青岛市8所学校追踪三年的教育综合质量评估,提出多项发展性建议。

青岛市市南区为推动管办评分离,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在国内率先引进第三方教育评估机制,与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携手对青岛实验幼儿园、湖南路幼儿园、实验小学、金门路小学、太平路小学、第七中学、第五中学及市北区第五十三中学等8所学校展开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式教育发展评估项目。此次评估项目邀请国内外教育学各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配以专业的评估团队,以跟踪发展的评估模式执行评估项目。项目进行期间,课题组始终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大数据技术与教育评估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参评学校的地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经过三年深入开展评估工作,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产生了较大跨越。大会在总结青岛市基础教育评估项目完成情况的同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青岛教育教学发展所处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明确逐步实现由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的递进式发展的路径。

(来源:2016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江西: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交流轮岗工作

江西省教育厅近日下发《关于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自2014年江西省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已有60%的县(市、区)启动实施相关改革,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6039人。2014年,江西省在南昌县等11个县(市、区)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285人,其中校长172人,教师1113人。2015年,试点工作扩大到52个县(市、区),其中南昌市和宜春市已全面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两年来,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一批城区优质学校教师进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有效缓解了城镇学校大班额状况,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据介绍,为实现2018年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从今年开始,江西省将在各市、县(区)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总结范文3

关于2020-2021学年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双挂”工程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学校(园)、青少年活动中心: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城乡师资配置,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意见》(晋教师〔2015〕21号)、中共临汾市委办公室《加快推进临汾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临办发〔2019〕13号)文件精神,结合

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2021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交流教师人数要达到本校应交流对象总数的15%以上,交流教师中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县级以上模范(优秀)教师及中高级教师要达到交流教师人数的20%以上。县直学校校级领导每校交流人数不少于1人。

“双挂”工程,即“上挂”跟岗学习,定期组织基层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全国优秀中小学进行跟岗锻炼,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下挂”示范指导,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任教,起到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带动和促进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本学年县直学校“下挂”农村学校20人,高中学校本学年度“上挂”2人,义务教阶段学校“上挂”2人,

二、交流、“双挂”的对象及条件

交流对象年龄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连续任职满6年及以上的在任校长(含其他校级领导)和在岗专任教师为交流对象。介于我县实际,药家湾小学原则上不限任职年限,农村学校交流教师原则上不限定年龄和任职年限。不在交流范围的校长(含其他校级领导)和教师,如本人有交流意愿的,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经所在学校和县教科局审核批准后可纳入交流范围。

“双挂”工程的对象年龄需在45周岁以下;原则上具有县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称号或获得县级及以上表彰的一线优秀教师;其他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均可入范围。

三、工作要求

1.为稳妥推进交流,2020—2021学年度农村学校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交流人数(见附件)。

2.县直学校选派交流支教、“双挂”教师时要统筹考虑,既不能影响本校的教学,还要照顾交流的实际效果,交流、“双挂”教师的优师比例不得低于20%(优师是指具有中小学一级的教师职务或省特级教师,县级以上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等)。

3.“上挂”教师每人每期补助资金21600元,县直学校支教、交流、“下挂”到农村的教师,按规定享受农村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4.县直学校校际交流轮岗教师的期限原则上为三年,城乡交流至少为一年,“上挂”时间为3个月,“下挂”时间为一学期,但在交流、“下挂”期内表现不好,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返回原学校,更不得评模评优、晋升职称。

5.积极鼓励县直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支教满1年的视作农村任教经历。

6.评选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新秀等,必须具备在边远农村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

7.评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均须具有1年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和支教交流经历。参加援疆、援藏工作1年以上视为支教经历。客观上不具备到农村任教条件的中、高级教师,其参加指导、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或其他教育扶贫工作经历可视为具有相应经历。

8.校长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每次交流的年限按照校长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确定。校长、副校长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连续任职时间可根据工作需要予以延长。根据工作需要,校长交流轮岗科不受工作年限制。

9.教师交流可采取“关系动”和“关系不动”的方式进行,城乡交流原则上采取“关系不动”的方式进行。教师交流到新的学校后,按原有的教师职务及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聘用。交流期间,采取“关系不动”的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拨付到交流学校按考核情况发放。

10.“双挂”工作结束后,选派教师要对“双挂”期间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接收单位和派出单位要通过考察和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双挂”人员的综合表现作出鉴定,由接收单位给出鉴定等次(等次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并填写《永和县“双挂”工程教师个人鉴定表》(见附件)一式四份,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人事档案和本人各一份。

四、组织领导

1.教师校长交流计划由县教科局和各盟区、集团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由县教科局人事股统一安排,各盟区、集团具体组织实施。

2.交流教师考核评价由现所在单位进行。

3.对拒不执行交流轮岗、“双挂”计划的校长教师,扣发当年度绩效工资,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等次。

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总结范文4

摘 要: 十八届三中全后,为进一步落实会议精神,教育部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推动教师轮岗制的实行。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这项措施实行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在这里将逐一探究。

关键词: 教师轮岗制 教育公平 学校 教师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 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此,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并考虑在以下5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实现县城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的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明确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或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重点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的交流。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实行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①

从理论上来看,这是一个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好政策。“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②它可以分成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教育公平的第一层次“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具有法律保证的。而教育公平的第二层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说是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区域上看,优质资源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显得很薄弱。从城乡方面看,城镇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乡村。从城市或区县内部来看,总是存在某几所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占据了当地的大部分优质资源。而这一点也是现在择校热的根本原因。 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教育部推行教师轮岗制,有利于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保证一定区域内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平衡,给大部分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义务,缓解择校热的现象。日本、韩国等国家同样实行与教师轮岗制类似的措施,也可以证明这一制度在保证教育公平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从实际来看,这一政策的制定并不是很完善,有些地方仅止于理论上的可行,与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阻力。因此要想这项政策可以更好的实施,我们必须明白哪些现实情况可能会阻碍这项政策的实施,所以下面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学校方面来看

1、教师轮岗制使校园文化难以稳定。 一所好的学校需要有其特别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包括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这是一所学校凝聚力的体现,但这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更多的校长、教师往往才刚刚在一所学校稳定下来,没过几年就又要换一所学校。 这不仅使得校长带来的优秀校园文化才刚刚扎根就没有办法继续带领推行下去,也使得许多教师难以对学校产生归属感,长此以往必将使得学校群体凝聚力降低,校园文化混乱、难以成形。

2、教师轮岗制给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带来难度。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每所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也必然会考虑他们的风格是否与本学校相匹配。在学校管理中也会考虑到老师们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点,将他们合理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而如果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且不谈轮换过来的老师的性格、气质、能力是否符合这个学校的要求,就单纯地认识这个老师的特点,再把他能合理地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就需要很长时间,而很有可能学校与教师双方刚刚适应,开始配合默契,教师又要轮换到其他学校去了。这样必将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程度上的困扰。

3、教师轮岗制将使学校管理层不那么热衷于教师人才的培养。 教师的流动性增大使得学校为教师的培养的成本增加。以一个新教师培养为例, 一般学校聘用一个新教师后,通过对其的培养,大约花费5年时间正好能使其拿到中级职称,而这时工作刚刚能走上正规的教师恐怕在再过几年就要到别的学校去了,学校对其的投入等于为其他学校做了嫁衣。相信大部分学校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都不会选择像之前那样继续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挖掘培养新教师,而等着从其他学校轮换优秀教师过来。 长此以往,新教师迟迟得不到发展必将导致整体教育资源后继力量不足。

4、教师轮岗制不利于学校内的人际关系,甚至滋生腐败。 实行教师轮岗 制之后每所学校让谁去轮岗必将成为一个难题,这不仅将对管理层的决策造成麻烦,同时会影响同学校老师之间,老师与管理层之间的人际关系。试想一下,如果一所条件好的学校教师要轮换到条件不好的地方,而现实是谁都不愿意去条件不好的学校工作,那么老师之间必将为不去条件差的学校形成竞争关系,更有可能造成某些不正当竞争滋生腐败。 最后的失败者更有可能是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话语权的老师。而这无疑将不利于教师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也不利于教师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发展。

以上几方面,使得学校,尤其是好的学校不愿意实行教师轮岗制。

(二)从教师方面来看

1、教师轮岗制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轮岗制将使学校原有的激励机制失去作用。试想一下,一个教师奋斗很多年才在一所学校站稳脚步, 取得成就,而却因为教师轮岗制被换到另一所学校要从头再来,这使得许多教师将很难取得成就感。同时,有些不求上进的教师,却可以利用教师轮岗制轻轻松松的从一所条件不好的学校换到一所条件好的学校。 这样的做法完全违背了激励性的完全竞争机制,将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降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教师轮岗制使得教师缺乏群体归属感。 教师从适应学校到熟悉学校也需要一段时间,而教师轮岗制意味着教师往往刚要进入成熟和提升阶段就要考虑轮换到其他学校的问题,这让教师很难形成群体归属感。而没有群体归属感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对所在学校缺乏责任意识,难以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全身心的投入。 教师变得更像是一部教书机器,搬到这教一段时间,又被搬到那去教一段时间,无法产生群体归属感的后果将会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3、教师轮岗制使得教师的正常生活将难以得到保障。 教师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在做好教师这个工作的同时也扮演着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而实行教师轮岗制就意味着很有可能教师要从距离家庭住址较近的学校改成要去距离家庭住址较远的学校去上班。以南京主城区为例,如果在上班高峰期从城东赶到城西,城北赶到城南至少要一个多小时,期间可能还要转多趟车。而这个问题解决方式要不然就是教师无数次搬家,这对教师照顾家庭和孩子将产生严重影响;要不然学校开通班车,而这将对学校增加额外的开支。 因此,教师轮岗制对教师原本按部就班的家庭生活必然造成较大影响。

所以,大部分教师对参与教师轮岗制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点抵触心理,因此哪怕最后不得不参与教师轮岗制,但由于不是完全自愿,教学积极性不高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实行这项措施是为了更多的学生公平的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如果最后结果是教学质量集体下降了必然尤为这项措施的初衷。

(三)从学生适应方面看

1、教师轮岗制忽略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适合所有学生。 每个教师擅长的教学方式不同,而每个学生所适合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就比如重点学校的老师会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手段上也可能更多的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而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惰性较低,需要教师督促学习,而学习要求也一般围绕着掌握知识点即可,因此如果贸然把重点中学教师换到普通中学,有可能学生不仅学习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因教学方式难以适应而下降。

2、教师轮岗制忽视了学生需要有适应教师的过程。 教师的改变不仅是教师需要适应学生,学生同时也需要适应老师。通常,换一名新教师学生要经历从陌生到好奇再到熟悉,最后到和老师配合默契,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而如果因为教师轮岗而造成学生需要较多的适应教师的过程,无疑是对学生时间资源的一种浪费。按平常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般频繁换教师的班级学习状况通常不怎么好。所以从这一方面说,教师轮岗制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也是部分学生和家长不这么支持教师轮岗制的原因。

综合理论与实际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党和政府要求推进教师轮岗制的初衷是好的,从理论上通过教师轮岗制改变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也是可行的,但具体的政策措施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仍需考虑现实的问题,制定出真正现实可行的政策。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阮渊.“教师轮岗”还需制度完善[N].无锡日报.2013年7月17日.第2版

[2] 黄启兵.教师轮岗制度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P23~26

[3] 何舒颖.教育公平视域下的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审视[J].继续教育研究.2013.(6).P46~48

[4] .论教育资源配置之公平――关于教师轮岗制度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2.(1).P104~106

[5] 邹莉.苏南发达地区教师轮岗交流的现状与追问[J].江苏教育研究.2012.(3).P34~36

[6] 冯晖.日本“教师轮岗制”对我国基础教育建立“教师流动制”的启迪[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P123~125

[7] 梁杰.教育部五措施大力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N].中国教教育报.2013年11月20日.第1版

注解:

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总结范文5

案例一:空降背后的尴尬

李校长原任职于邻近乡镇的一所小学,个人能力出众,工作业绩突出。去年暑假临末,李校长突然接到县教育局的调令,安排他到另一乡镇的一所薄弱学校担任校长。带着毫无回旋余地的领导嘱托,李校长匆忙走马上任。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到任之后,李校长立即进行了人事安排和工作部署。然而此校非彼校。由于缺乏对学校教师结构和焦点问题的深入了解,没过多久,学校在人事安排、工作协调、教师任课等方面就相继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有问题就必须解决。就这样,李校长带领着学校班子,任课出了问题就扑到任课上,班级出了问题就扑到班级上,安全出了问题就扑到安全上……忙忙碌碌始终处于救火的状态。一学年结束,教学质量不升反降,领导叹气,教师失望。

反思与建议:一所学校发展的好与坏,固然与校长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有着重要干系,但是仅靠空降一名好校长来达到办“好学校”的目的只是一厢情愿。毕竟,成功经验的获得是基于具体实际,通过不断尝试与反思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个体性。既然具有个体性,就不能简单的移植,不能盲目地复制。新校长来到新环境,一切都很陌生,他只能凭经验办事,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案例中李校长所面临的尴尬。那么,如何让异校任职更顺畅些,尽量少走一些弯路呢?笔者认为需做好这几点:

一是人员调动不能突袭。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能让校长去打毫无准备的仗。既然已经确定要到异校任职,就应该让当事人通过一定方式或者途径提前介入,提前了解轮岗学校的人员结构如何,人际环境如何,管理状况怎样,焦点问题在哪儿等。了解透彻了,心里有数了,工作方向就明朗了,工作部署就有序了。

二是轮岗学校突出共性。差距越大,难度越高,要是一所城市学校的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工作肯定很难开展。如果两所轮岗学校情况相近,在师资结构、管理环境、发展愿景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这样新校长工作起来就会更加有的放矢,行动起来就会更加游刃有余,很容易在新环境里打开新局面,为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工作落实强化保障。这里所说的保障主要来自于地方行政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必须为新校长提供必要的信心支持和政策维护。新校长在贯彻自己的管理理念或者落实自己的施政措施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些原有的规制或者利益。因此,只有地方政府或者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必要地支持与驾护,新校长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才能真正引领学校顺利向前发展。

案例二:利益背后的形式

两名教师来某农村学校支教。据说市直学校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上有无农村支教经历是一个重要条件。既然是从城市来的,总不能苦着累着人家,所以生活上尽量照顾得好一些,任务上尽量安排得少一些。两位支教教师也比较默许学校这样的工作安排,毕竟城镇学校的师资水平与工作状况与农村学校的情况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他们在短暂(一年)的支教期限内也不可能发挥多少“引领”作用,农村学校的面貌也不会因此而改变多少。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支教经历演变成了一种镀金行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支教成为了一种形式。

反思与建议:带着条件出行的教师支教或者轮岗行为注定是无法走向深入的。当事人看中的是个人既得利益,而把肩负的责任放在身后;当事学校侧重的是完成任务,而把教师的发展弃之一旁。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轮岗对于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促进教师个体的业务发展都是弊多利少的。那么,我们在异校轮岗工作上如何才能走出功利化的误区,从根本上提升这项工作的时效性呢?

一要优化人选。异校轮岗的教师必须是在业务上出众,素质上过硬,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教师。因为异校轮岗不仅是一项任务指标,更是一个发展平台,这个平台不是为了教师获取多少利益,而是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把优秀的教师推向这样的岗位,让他们在不断地历练中获取成长的经验,这也是为双方学校今后长足地发展积蓄力量。

二要明确任务。异校轮岗,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异校上班。作为当事学校(或当事人),必须按照上级有关异校轮岗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结合校长或教师异校轮岗的具体实际,通过有效论证与双方协商,签订任务具体、指标明确的轮岗工作协议。轮岗结束,要对当事学校或者当事人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要突出发展。对于异校轮岗的校长或者教师,为了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给与适当的优惠条件是必要的,但是应尽量减少利益刺激,多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便利。比如,可以优先安排轮岗教师参与各种业务培训与学习,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参加各种赛课或者业务评比活动等,让他们多在专业发展方面受益。

案例三:盲目背后的低效

某镇的B中学来了两名轮岗教师,一名语文教师,一名地理教师。可B校的薄弱学科却不是这两门学科,而是英语和物理。因为供需不对口,所以学校只能安排两位老师在教务处做一些临时性工作。调入的教师无处安置,派出的教师又无法落实。因为路途远,吃住行不方便,所以本校教师都不愿意到他校上班。无奈之下,学校只能耐心地做通了两名中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并带着一定的优惠条件去完成这次对调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调入的教师还是派出的教师,他们都无法在新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双方学校的总体工作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反思与建议:教师异校轮岗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而是为了实现校际间的师资互补,优势共享,协同发展。案例中的两所学校在人员安排上,却没有考虑彼此的实际需求,此校派出的优秀教师,却未必是彼校的短板所需;而彼校安排的轮岗人员,又未必是自己的合适人选。可以说,像这样盲目的教师轮岗行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减少这种盲目行为,使异校轮岗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一是强化双方常规交流。异校轮岗是加强校际交流的一种方式。然而,要想切实提高这项工作的时效性,我们还必须加强双方轮岗学校的常规交流。比如,管理层的经验分享与问题会诊、教师间的业务学习与课堂交流、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资源共享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的交流,彼此加深了解尤其是薄弱学校的发展需求,为更有针对性和务实性的开展师资的异校轮岗工作提供保障。

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总结范文6

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广大教师的希望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上来。积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提高道德情操,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掌握扎实学识,自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永怀仁爱之心,自觉爱护、尊重、宽容学生。

要拿出切实有效措施,为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完善机制,营造环境。一是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营造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二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培养培训的机制创新;三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不断激发教师成长的生机活力;四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的人文环境。

要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领导,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创新形式,迅速形成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浓郁氛围;三是长远谋划,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改革创新。

(教育部网站,2014-9-11)

国务院印发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

《实施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教育部网站,2014-09-05)

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率先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经征得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同意,就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意见。一是加快实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工作目标,二是合理确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三是不断创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方式方法,四是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机制,五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六是切实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文件要求,尽快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并全面部署,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部网站,2014-8-13)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努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为贯彻落实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决定日前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计划包含六个方面,一是找问题,即瞄准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方向;二是抓选拔,即好教师从遴选“好苗子”入手;三是瞄需求,即师范生培养走出“象牙塔”;四是重实践,即好教师是“练出来”的;五是促创新,即教师培养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六是强队伍,即培养教师的教师最关键。

(教育部网站,2014-09-18)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

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

近日,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特别是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了部署。

《意见》首次提出了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推动全国各类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由此促进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意见》重点阐释了当前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支持政策和相关措施,并强调指出,建设学习型城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网站,2014-09-1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集中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安委〔2014〕6号)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入开展学校安全工作,教育部决定从2014年8月至12月底在全国教育系统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行动将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集中打击和整治一批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安全工作中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校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学校安全形势持续好转。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宣传引导。通知还明确了活动范围、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

(教育部网站,20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