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实质范例6篇

社区教育的实质

社区教育的实质范文1

(一)关于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

内涵本质指的是反映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特性。“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已为大家所熟悉,对于社区教育是大教育、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和社会的结合、社区的教育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以及社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的进步等问题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社区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究竟是政府还是民众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此都有着各自侧重的定义。甚至有些学者在研究社区教育时只停留在理想层面的探讨,并没有以社区教育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因而难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学术界对社区教育内涵本质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教育体系的范畴,即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教育类型。比如:厉以贤在其《社区教育本土化》一文中指出,社区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生活质量并推动整个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内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厉以贤,2004)黄云龙认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区成员接受到的一种以社区学校为主体的有组织、有形式的教育活动。(黄云龙,2006)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说是社区范围内的全民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陈乃林,2003)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也认为,社区教育其实就是在社区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即教育在功能和表现形式上的拓展———为社区服务。因此,社区教育在实践中常以政府举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社区组织动员居民参加的形式开展。二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即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吴遵民认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应当向政府推动和社区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应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活动。(吴遵民,2003)杜幼文指出,社区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教育,我国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社区教育为这一“社会”构建目标服务。(杜幼文,2013)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台湾社区教育学者林振春,他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过程,社区发展的过程即是社区教育的过程。(沈光辉,蔡亮光,2010)社区教育已经超过了教育的范畴,是一种由社区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为实现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进步服务的社区发展活动。三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组织管理范畴,即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协调管理组织。比如,梁春涛在《中国社区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社区教育是旨在提高全民素质、共同建设区域文明、促进社会和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社会一体化体制;是在一定地域内,由主导机构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结合,双向服务,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机制。(梁春涛,1993)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社区管理组织,主要工作重心就是协调社区内的各个部分,形成学习型社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综上所述,社区教育的几种范畴说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的。从社区发展历程来看,其初始阶段都是在社区居民之中开展以教育为主的活动;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结构的不断健全,教育对社区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社区教育在将来必然成为社区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对于社区教育的主体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受教育主体应是社区居民,这点已是共识;但对于教育主体,或者说管理主体而言,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结合我国社区发展现状来分析,目前各地社区的发展并不平衡,发达地区社区发展虽较完善,但仍没有达到自主管理的程度,更不用说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再加之我国社区的管理机构仍是政府及其延伸部门,因此目前社区教育的管理主体仍应是政府,由政府部门主导,发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如果只是强调社区居民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随着未来社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的管理主体将最终由社区居民承担,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趋势也将逐步走向社区居民自治的社区发展活动。

(二)关于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指确定事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就明确了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功能定位决定了社区教育实践的内容和方式。传统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迅速增长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与技能,但也有可能压抑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当摒弃学校教育中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弊端,把重点放到人的自我完善上。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教育的功能应是提供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教育,是以非功利教育内容为主的。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教育的实用性目的是提升本地居民的人力资本,有效提高居民的生存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区的健康稳定发展,即认为社区教育应提供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教育,是以功利性教育内容为主的。持非功利主义社区教育观点的主要是一些理论研究者,他们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认为社区教育的功能应当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在其《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教育或许可以最终实现自身的目的。”他认为,教育没有“实用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人性,而非人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如果接受教育与培训需要一定的报偿来维持的话,任何一个国家也难以承受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供给及其收益补偿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只有当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时,才能从根本上回答学习型社会的动力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以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的理念为出发点,认为社区教育应提供促进人的全面完善的学习内容,因此非功利性是社区教育功能的主要特点。持功利主义社区教育观点的主要是一些实际工作者和部分学者。他们认为,社区教育应当将培养社区居民获得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的。厉以贤认为社区教育应通过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来推动人的发展。(厉以贤,2004)邵泽斌将“发展社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在要求,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社区教育的现实要求(邵泽斌,2006)。大部分社区教育的实际工作者从提高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普遍认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开展提升居民生存技能的教育培训,指出只有提升居民的工作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才能促进居民安居乐业,从而保障社区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谢家超认为,从社会体制的角度出发,社会要为个体提供适合生存的环境,并通过广义的教育使之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谢家超,2011)从上面的两种观点可以看出,争论的焦点在于社区教育主要是应提供促进人的全面完善和发展的教育,还是应当提供开发社区居民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进步的教育。从本质上来看,社区教育理应提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社区管理体制下,社区的管理机构从权力和能力两方面都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完全非功利性社区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政府或者社区教育的提供者压力是比较大的,可以说是比较理想化的社区教育。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在提倡非功利性社区教育的同时,不能排斥功利性教育的内容。如吴遵民认为,社区教育的非功利是它的本质规定,但功利能维护社区安定、促进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不仅十分有益而且实属必要。(吴遵民,2003)邱建新等指出,社区教育应当在培养人们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形成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邱建新,陆军,2001)

(三)关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者说可供重复套用的结构、框架。社区教育模式可看做是社区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关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地域划分的社区教育模式:大体可分为城市型社区教育模式、市镇型社区教育模式、乡村型社区教育模式等三类;二是按照不同管理主体划分的社区教育模式:大体可分为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大学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等四类。(杨燕燕,2001)应该说,按照地域划分的教育模式是比较模糊的,因为随着城市的扩张,很多城市中还存在着城中村形成的社区,它们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社区,再者是城市也有一级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等分别,它们的社区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同理,市镇和乡村也有不同。因此,有学者主张按照管理主体来划分社区教育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它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其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如街道、乡镇等行政编制内的单位。这种社区教育模式主要以完善社区服务水平、美化社区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活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二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这里的学校主要指社区内的中小学校。学校通过充分、灵活运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对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校外教育。该模式具有学校主导、资源共享、社会参与等特点。但总体而言,这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学校校外补偿教育性质,目前由于学校的主要财政来源是政府,所以常因资金问题难以开展活动,局限性较多。三是以社区大学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社区大学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办学机构,对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的社区教育。社区大学通过专业开办、课程开设、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县区和社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办,一般是借助电大或者其他职业院校开办社区大学。此模式目前在上海、江苏、福建等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四是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它是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存在于由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管理的社区中。社区教育的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均由社区组织和居民组成的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负责。其运作方式为:由本社区较有影响并且热心教育的单位或群体牵头组成专门机构,利用各自的影响和资源开展“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式的社区教育活动。(岳杰勇,2006)从以上各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前三种模式都在政府行政主导之下,无论是以政府主导还是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模式,其办学主体其实都是政府,目前社区大学为中心的模式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也难以运作。因此,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的阶段仍是中国社区教育发展不能超越的历史阶段,政府在当今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是主要力量,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开展的社区教育难免形成社区教育模式单一化的局面,社区居民很难真正从社区教育中获益,甚至成为旁观者,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无法调动。并且各职能部门受政府委托,在开展和督促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常出现相互推诿、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利益争抢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社区教育趋于形象工程。从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最终目标将走向由社区自主开展社区教育的方向。

二、基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总结与探讨

美国学者哈钦斯在其著作《学习型社会》中第一次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学习化社会即大家所熟悉的学习型社会,是指社会全体成员都自觉地开展学习活动,并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社区是社会的组成“细胞”,要想建成学习型社会,首先就必须从社区入手,从创建学习型社区破题。因此,基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社区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推动社区进步为目的的,涵盖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内容,能够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机会,最终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的活动。根据以上述评与总结,本文就这三个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实现其社会功能,通过培养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并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且还要强化“社会”的学习功能。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与需求来看,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趋势辩证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之中,并且在价值层面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国内外社区教育的历史沿革来看,社区教育来源于社会教育。学术界曾出现不少富有探索性的见解: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划分到“民众教育”一类,如北欧诸国;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定义为社会教育,如日本的社会教育几乎是社区教育的同义词;还有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界定为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如美国的社区教育就被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的所有成员提供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陈元姝,2009)。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建立学习型社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社区教育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形式,又是推动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代表着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方向,同时也是推动教育与社会(社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基本、有效的手段与途径之一。一方面,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说为指导,大力发展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提高素质、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的需要,为惠民、安民、乐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紧密性和结合一体化,它是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的集合体和统一体。社区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看,社区教育来源于社会教育,美国学者杜威在20世纪初就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我国古代的“乡校”、“乡规民约”和“社学”等形式也是社区教育的雏形。从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看,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进而实现社区教育从教育主体本位向社会主体本位的转变,是未来社区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二)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坚持非功利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统一

在学习型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到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而这种学习需求,既包括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素养的社会生活休闲教育内容,还包括提高职业技能、促进社区居民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职业教育内容。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社区教育强调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是为人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职业做准备,教育的内容偏向非功利性。而功利主义强调以实际功用作为社区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主张实施有利于人们当前职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实用技能。从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来看,这种教育内容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实际上,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社区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阶段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发展水平。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居民已经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标准,可有些地区居民还生活在温饱线上。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只有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各地开展的社区教育也应因地制宜,既要有提高居民收入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的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使社区居民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也要有提升精神素养的各种生活教育、道德教育等非功利主义的内容,保障居民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需求提升。社区教育功能定位的争论,其实是受到研究者价值取向的影响。社区教育研究中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价值观都有其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只有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才有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非功利主义强调的坚守终身教育理想的问题,有其合理性,但这种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即社区教育的发展只能通过市场、社会等实际需求来实现,因此功利性也是无法避免的,它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动因之一,也是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社区教育必须通过功利性的手段来实现发展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无论它们的出发点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在社区教育的研究中,既不能一味强调终身教育的理想,批判社区教育实践中功利主义的存在,也不能只停留在满足社会功利需求上,而忽视了终身教育的核心价值。

(三)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社区教育的实质范文2

论文摘要优质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有着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这个社区发展迅速与不断完善的今天,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优质幼儿园与社区双方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地探索资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地丰富与拓展。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给教育资源下的定义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从宽泛的社会学意义上看,教育资源是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教育系统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系统。

目前我国各水平幼儿园的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质性是优质幼儿园的重要内涵, 是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高水平要求。优质幼儿园是经过评估小组与各级领导按照评估检验与层层筛选进行评定,是以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为指导的, 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在优质幼儿园中能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优质幼儿园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每所幼儿园都有活动室、运动场、自然角、教玩具以及花圃、道路等独特的教学、生活及环境设施,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体现了幼儿园独有的文化特征,影响着教职工和幼儿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社区是孩子们生活的大环境,其中设施、设备、工作人员及居民都被孩子们所熟悉、所关注,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 “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社区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

“社区资源”是指社区内外足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使社区居民问题获得解决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量之总和。由居民依当地的人文景观或民俗风情发展出自己社区特色,为社区带入一股新的气象与生命力。社区因为发展出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在社区的组织体系运作的同时,也不断的发展其“资源网络”,使社区资源网络将更紧密、更活络,而社区中的幼儿园可运用的资源也将更充沛。

从教育的角度说,社区资源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分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三个方面,这三类资源有其各自的构成状况,彼此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社区范围内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1)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内的山川河流、动植物以及博物馆、图书馆、企业工厂、信息中心、电教馆等。从幼儿园的角度说,常用到社区的物质环境资源主要有超市、医院、邮局、银行、书店、居委会、老人活动中心等与幼儿生活较为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资源。(2)社区文化资源。这里的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当地的文化特征,如风俗习惯、自然景观等等。例如:福州市花巷幼儿园,位于三坊七巷内,幼儿园设计主题活动认识三坊七巷的古代建筑,让幼儿接受古代历史文化的熏陶。(3)社区人力资源。社区的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社区教育的队伍和社区居民,社区教育队伍包括社区专干、社区志愿者、社区退休老干部等等,另外,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居民或者能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帮助的家长都是社区中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特点

优质幼儿园作为办园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幼儿园,与社区的接触相对而言较为密切,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远远高于其他一些较小规模的幼儿园。

(一)双向性与互补性

优质幼儿园更能体现与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二者的教育资源达到合理、优化的共享。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的个性化得到全面发展,需要打破以往高结构化与高控制性的教学模式,构筑一种真正开放互动的教与学的机制。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领域的活动都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周边的社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等。例如,让幼儿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带幼儿参观社区内的垃圾处理厂,更真实地让幼儿体验到环保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又如,在大班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中,可以带幼儿参观小学,或请小学老师到幼儿园给幼儿讲讲关于入小学该注意的地方。

同时,社区也需要幼儿园资源的大力协助。例如:社区在需要举办一些文娱活动时,也会经常请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表演节目;在宣传普及学前教育阶段育儿知识时,由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社区常常会请幼儿教师开讲座或座谈会、咨询活动等等。在这种资源共享中体现了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双向性与互动性。

(二)大教育性

幼儿教育并不单单指幼儿园内的教育,真正广泛的教育资源存在于大环境之中,幼儿园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幼儿园须打破围墙的限制,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样,整个社区教育也不仅仅指专门的社区教育,还包含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业余学习等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倡导终身教育的同时,还应树立起大教育的观念,不把幼儿教育囿于幼儿园教育,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有效性

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时还体现有效性的特点,优质幼儿园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充分考虑到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同时能够分析自身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儿童的生活脱节,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活动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幼儿园只能依托社区这个对于幼儿来说熟悉的大环境,优质幼儿园能做到挖掘社区内儿童所熟悉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儿童打造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并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在幼儿园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让儿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提高身体、智力、语言、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满足了儿童多方面的需求,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社区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在服务社区上,由于幼儿园本身的特点使得园所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幼儿教育信息,优质幼儿园能够将信息向社区开放,达到资源全面有效地共享。

二、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途径

(一)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

从目前优质幼儿园的经营现状来分析,优质幼儿园一般在周边社区中具有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在幼教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较大,往往可以影响到周边的居民对于幼教知识的认识。因此,优质幼儿园在整合与优化所有可利用到的教育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利用其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协调好各组织、部分充分挖掘幼儿园与社区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加强联系,引导社区在获得新资源时主动与幼儿园联系。其次,优质幼儿园的教师应合理设计其课程设置与安排,关注身边可利用到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对这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及时做出管理与规划。第三,社区也应对本社区的幼儿园教育资源做调查与分析,统筹所有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

优质幼儿园已经能够基本上达到与社区资源之间的互动共享,在此基础上,优质幼儿园应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这同时满足幼儿发展的特殊要求,符合现代教育趋势。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 为了引导幼儿从身边的事物学起, 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开发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就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从幼儿园所在社区的特色教育资源出发,开发身边现有的、幼儿所熟悉的且富含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例如,以厦门市第九幼儿园为例,该园从园本实际出发,以闽南文化为蓝本,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目前已初步建构了具有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实施体系。幼儿园的布置环境充满着浓郁的闽南风情,在园内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诸如面泥馆、木偶馆、陶艺馆、童谣室、服饰室、剪纸室、影雕室、珠绣区、戏曲南音角、织网角、闽南小吃一条街等的闽南特色布置。

(三)塑造学习型社区大环境

随着社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逐渐朝着学习型社区发展,这也有利于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幼儿要获得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够的,社区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幼儿的社会性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优质幼儿园需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将社区看成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大环境,社区将其获得的信息、价值传递给优质幼儿园,优质幼儿园又将其教育活动与效果推向社区,通过向社区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

示范性幼儿园具备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专业优势,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探索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策略和途径,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是城市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专业机构,而示范性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的软、硬件更属上乘。示范性幼儿园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积极地探索开展0~3岁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途径和策略,并为其他幼儿园进行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园所为,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因此,切实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带动社区中其他园所共同为建设社区早教中心,把一批办学思想端正、管理水平高和保教质量好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成为优秀的社区早教中心基地,使其成为较为成熟的社区早教服务活动中心。示范性幼儿园在为社区开展早教服务活动的同时也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黄尧.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叶谦,靳玉乐.对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

社区教育的实质范文3

【关键词】 大学校园;社区健康教育;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1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大幅提升;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健康教育是社区护士主要职责之一;因此,必须在高校内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以调动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社区护理技能素质。很多高校内部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对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进行综述。

1 大学校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原因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课程,是护理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且成为大学公共课程、护理临床专业课程,这为护理学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过程中偏重社区健康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性操作教学较少,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掌握社区健康护理技能相当不利,且不利于后期社区护理服务。因此,为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社区服务能力,落实社区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特征,教学中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计划与活动。

2 大学校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制定教学计划 社区护理学是专业必修课程,要求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参照《社区护理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同期平行课程,制定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方案。其教学目标在于实现教学目标与社区需求相结合,学生技能掌握与能力提升、素质提升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展开前,教学研究组、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基础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对内容进行优化,实现教材与学生相统一、教师力量与教学需求相统一,编写实践方案,保证方案可行、可靠。向学生简述社区健康教育实践目的、方法,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分,以促使学生参与到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

2.2 落实教学内容

2.2.1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行为相结合,主要内容有:大学生的饮食习惯、睡眠情况;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如肺炎、乙肝、结石、牙痛、感冒等;对大学生减肥的认识;大学生的就医认识,其包括对校内医务人员的工作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方式等评价;女大学生对女性疾病的认识,且关注女大学生保健、个人卫生等。

2.2.2 教学实施方法 ①展开小组教学,确定实践主体。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关注实践教学,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因此,以小组方式,让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知识普查,了解大学生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②进行问卷调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护理专业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对样本中对社区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统计,并根据样本人群特点、健康问题特点,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经老师指导后确定计划实施。③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全面评价实践结果。对特定人群展开健康教育干预,一方面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社区护理知识教育与培训,以全面提升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讲座、座谈会、发放社区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提升样本人群的社区健康认识,并以演示操作传授样本人群日常护理技能。经社区健康知识、技能宣传培训后,各个护理专业小组对健康教育进行综合性评价,并调查、统计、分析社区健康教育效果,与初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并总结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的注意事项、技能要求、服务要求等。④形成总结报告,反馈实践结果。护理专业学生在《社区护理学》课程结课前做好社区健康教育报告总结,其内容包括社区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结果分析与总结、个人发展分析等方面,此后提交书面报告。待收集完小组报告后,由任课教师对报告进行批改、评定,将评价结果积极反馈给学生。

3 大学校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区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且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因此在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且对学生后期生活、工作起到积极性的指导作用。

3.1 激发学生兴趣 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转变了传统以知识教学为根本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发挥教学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将原来的“讲台授课”变为“学生实践”,直接要求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并在其中发挥个人力量,相对于枯燥、死板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设置的调查问题较多,且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如减肥、保健等,可直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3.2 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且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人文素养等,尤其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护理的目的在于服务患者、服务社会,因此,教学实践必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校园中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要求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并通过调查分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实现调查结果,必须以小组内部合作为前提,以与外界沟通为保障,因此,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

3.3 其他作用 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通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群体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护理知识、医学知识,且利于提升大学生人群、社区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健康认识等,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条件:在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中,护理专业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探索,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知识,获得了一定社会经验,可为后期工作提供准备。

4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提升,因此,护理专业教学中,必须以综合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利用大学校园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提升大学生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帮助大学生和社区群体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年,由旭,郭岩.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2):24-26.

[2] 彭静媛,毛昌银.城市社区居民接受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03):60-60.

社区教育的实质范文4

关键词:社区教育;特征;创新研究

G77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增长,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必须与市民的整体综合素质相适应才能够高效高层次高品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坪山学院通过全程,全民,全方位开展社区教育,突破各种瓶颈,实施社区教育教育教学工作,使得坪山学院社区教育深入民心,并在坪山新区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坪山学院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2012年坪山新区新区公共事业局出台了《2012年坪山新区社区教育实施方案》,依托坪山学院积极推进社区教育项目。

为满足居民教育学习需求实际,进行课程设置并组织实施,保证各试点社区教育中心每月各开设2次以上便民、利民知识讲座,协助发展原有的文化娱乐项目,开设居民感兴趣的健身娱乐项目,如:太极拳、柔力球、舞蹈等;同时,兼顾其他社区,通过送教进社区和企业、举办专题报告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每年在各社区共举办各类教育活动200多场次,参与受益群众近两万人次。

每年增加两个试点社区教育中心,以点带面,统筹兼顾其他社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到生活各方面的有价值的惠民、利民、便民活动。

二、坪山新区社区教育遭遇困境

坪山新区刚成立时,面对半城市化的典型二元结构的落后现状,在高品质规划推动开发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把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考虑、同步推进,但是,坪山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还明显滞后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社区建设、社区居民的需求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导致社区教育效果不佳。新区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缺乏正常的运D机制,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不够,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社区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也未建立,对社区教育的研究不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社区教育以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区的社区教育总体发展不平衡,共23各社区,一般部门机构都将教育项目投放在设施场地条件相对完善的社区,但是,也有个别社区教育还没引起重视,人员、经费、场地没落实,尚未开展社区教育。

(三)社区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导致社区教育运转不理想。据了解,社区服务中心社工全部由财政购买服务,社区免费提供场地和服务设施设备,能够保证各项居民活动的基础开支。且各政府机构有社区教育这笔专项经费开展相关活动。但是坪山学院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开展社区教育,聘请驻点专职管理员,则由该院自筹资金解决,加之社区教育经费捉襟见肘,使得其组织居民活动受限。因此,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和教育网络不健全。

(四)社区教育游离于教育团体之外,许多教育资源不能共享。长期以来,多部门机构从事社区教育或者相类似的工作,导致教育资源浪费,从而也给居民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教育资源得不到共享,加大了社区教育的管理和运营成本。

三、坪山新区社区教育创新突围

社区是贴近百姓的最基层单位,为居民服务,使居民满意是社区工作的最终目标,设立社区教育中心就是把教育、学习、服务送到居民身边,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促进社区的持续发展和社区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开放办学,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应充分发挥坪山学院开放教育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应积极发挥相关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教育功能,为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做出贡献。学校的资源优势要积极转化为社区教育优势,教育向社会开放,社会向教育开放,促进电大开放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沟通、衔接和共同发展。

(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促进社区教育发展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全面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坪山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众、服务社会、提高人的素质的理念,不断推进坪山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社区教育站、送教进社区和企业、举办专题报告等形式逐步建立适应坪山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每年举办各类免费讲座、培训班、教育活动200场次以上,参加人数累计有30000人次以上,逐步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区,使接受各种教育学习的辖区居民比例逐年提高。为新区社区教育体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

(三)完善社区教育体系,要充分挖掘电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

通过充分挖掘利用电大教育资源的优势和巨大潜力,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社区教育与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的相互衔接融通,搭终身教育“立交桥”,构建终身学习教育网络,最大限度为居民提供优质学习教育资源,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整合资源,满足社区居民教育学习需求

整合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社区教育中心通过与教育、计生、卫生、工青妇、关工委、老年协会、司法等部门、机构协商,将以上各条线的资源统一起来,根据各部门的年度计划,将其宣传、活动统一筹划,合理安排在相关社区的课程计划中。一方面避免了社区教育以往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的格局,另一方面又节约了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五)打造特色社区教育课程

挖掘教育资源,打造特色课程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亮点。社区教育中心成立后,中心工作人员深入社区,了解社区人群结构及人员状况,发掘现有资源,打造特色课程。比如碧岭社区老年协会有一个老年门球及民乐项目有一定基础,我们将其进一步发掘提升,聘请专家,编辑教材,逐步形成特色课程,一是强化社区教育课程(项目)开发建设。

五、小结

坪山学院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改革,有效地保证社区教育的质量,实实在在为学生,坪山居民,为坪山新区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促进坪山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坪山新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同时为“科教兴国”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作者简介:

王蔡银,女,汉族,1985年7月20日出生,广东省湛江市。现就职于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坪山学院,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擅长教育以及传播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社区教育、体育、形象传播。

社区教育的实质范文5

关键词:社区 教育 管理

当前,在社会变革和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区人”,社区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社区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居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样,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日益关注,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无锡新区江溪街道为例,目前下辖14个社区,其中有基础较好的城中社区,也有农民安置小区,尽管层次有差异,但是在当前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时代,对知识对教育的渴求同样迫切。作为城市化管理的重要支撑——社区教育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全民的素质,而且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首先,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首先要求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而构建社区教育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在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职责。

加强社区教育,是构建幸福社会、宜居社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特别是在推进社区建设,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不断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进程中,社区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二能有效地能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真正把社会矛盾化解在社区,把幸福普惠到社区;三能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终生发展的学习需求。特别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已越来越高。

那么如何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区呢?下面结合新区江溪街道在社区教育上的探索和实践,粗浅地谈谈个人看法。

一、以政府统筹领导为保证,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有力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要坚持政府统筹领导,着力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成立了江溪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全街道社区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党工委书记任名誉主任,街道主任担任主任,分管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的街道副主任担任副主任,街道有关部门和条线负责人为委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主兼任社区教育办公室主任,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任副主任,负责贯彻实施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各项决策,制订社区教育计划,并对全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评估。同时把社区教育作为地方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社区自主活动、居民积极参加”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社区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为主体,完善社区教育载体建设

按照“教育有渠道,学习有平台”的要求,要积极完善社区教育的载体建设,江溪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社区居委成立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中心校,充分发挥在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居民学习指导方面起好表率作用,在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育资源的整合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职责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承担侧重于辖区居民素质提高的各类非学历教育的培养任务,并对社区教育学校有服务、协调、指导的职能。社区教育学校,其职能是统筹辖区居民素质提高,将计生、健康、法制、老年、家政、国防等教育,家长学校、科普学校和团校等纳入社区教育学校,开展各项社区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素质。现已形成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特色团队建设为补充的社区教育网络。以前进花园社区为例,社区内设有“法治学校”、“乐业空间”、“招聘大厅”、“成长嘉年华”、“妇女儿童之家”、“防灾减灾室”、“低碳家庭生活馆”、“党员服务中心”、“艺海体苑”等社区教育阵地,社区居民通过这些阵地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安全意识,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接受技能培训提升竞争能力,听专家讲法律案例,开展亲子互动,参与文艺演出、猜灯谜、“和谐好邻居”等活动。

三、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加强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必须有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好的教师担任专职管理员;并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如专职人员的岗位职责、师德规范、管理体制、培训方式和保障机制等。江溪街道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学校师资为依托,统筹利用辖区内的师资力量,同时就近利用高校教育师资,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优质的高品质教育。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充实好一支师德高尚的社区教育兼职教师,组建好一支乐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有条件的还要聘请一批知名的教育专家,为社区教育开展提供业务指导。通过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队伍,可有力地推动社区教育健康发展,为构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撑。

四、以优化教育资源为手段,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共用

各个区域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体育活动资源,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江溪街道地理位置优越,辖区有三所小学,一所初中,周边的大专院校也交通便捷,教育资料共享是最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现在,这些教育资源已实现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如体育运动设施、电脑房、演播厅等,在开放过程中,也制订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注重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

为了让社区居民早日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在社区教育的起步阶段要以说说、唱唱、弹弹、跳跳和适当的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质生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那么人们的追求不仅要有娱乐生活,还需有高层次的素质追求,努力开发与此相适应的社区特色课程。充分利用社区优质人才和优质资源,从社区的实际出发,从居民的需要出发,开展创新型活动,且不断总结、提炼,努力形成“社区本土课程”。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挖掘社区教育新方法,不断开发社区教育新教材,全力打造社区特色课程,从而推进社区特色建设的步伐。近年来,江溪街道各个社区在教育方面纷纷打特色品牌,出现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太二社区专门成立草根宣讲团,2010年,太二社区草根宣讲团共宣讲17场次,6名成员的讲课透彻入理而又贴近生活,深受百姓的喜爱,成为了社区的“百家讲坛”。这一年,草根宣讲团成员走出社区受邀到多个社区进行授课,让他人感受到了太二“草根”魅力。每一次授课前,宣讲团成员都会阅读大量材料,仔细备课,只为了给居民奉上一次精彩纷呈的课程。

六、要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注重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和品牌建设

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是开展社区教育的理论支撑,也是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破解社区教育发展的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口,它能促使社区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动态研究,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的办学水平、完善办学体系。江溪街道专门成立了社区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班子,聘请了资深的教育专家、学者为顾问,一定数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和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的三结合研究班子,为全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决策提供政策方向、理论依据和教育后劲。

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是如何高效利用区域内教育资源;如何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如何形成有机高效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探索社区教育的发展内涵和发展趋势;以及中西方社区教育模式的比校,从中吸取适合地区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等等,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品牌。

七、以社区教育的网络建设为平台,打造数字化学习圈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推广,特别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社区教育网完全可依托完善的政府网,网络教育网已成为信息社会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数字化学习体验、学分银行和远程教育都成为现实,网上信息交流、实验研究都成为网上教育的发展趋势,打造十分钟数字化学习圈成为可能。

目前,江溪街道各社区建有自己的网站,通过这个平台,居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社区的党建工作、文化活动、服务动态、网上阅读、居民互动等,更方便、更快捷的享受社区教育资源,活动到老学习到老。

社区教育的实质范文6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国外,美国、日本是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国家,其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水平较高。日本政府在地域社会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凡市、町、村必建公民馆,凡有公民馆处则必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公民馆主事。在美国,社区教育既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又讲究效益、相当有序,这一切都归功于其已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他们热爱社区教育事业,熟悉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善于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捕捉社区教育需求,长于组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在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方面,美国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对从事社区教育的专职老师,采用公开招聘、从优选拔、考核录用的方式,所有社区学院的自有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3,社区学院的教师岗位是硕士和博士求职的热门岗位,除学历要求比较高外,社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等。美国对于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同时还积极寻求了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化水平的途径。因此,国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及实践已相当成熟,对我国开展同一领域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与国外相比开展得较晚。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从“学校的第二课堂”发展到今天,特别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和城镇,已初步构建起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会、村的社区学校教学点和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和培训网络。然而,纵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开展,无论从观念、行动还是实效来说,都存在着很多困难与矛盾。而作为社区教育组织者和推广者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紧密相关,他们肩负着推广终身教育思想、实施社区教育培训和管理及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等重要使命。因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只有数十年的时间,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的组建还处于探索时期。工作者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职业教育部门或民政等其他部门“转行”来的人员,没有或很少接受过有关社区教育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存在着专业师资规模不大、专业素质不高、自我发展意识不够等问题,均与社区教育活动本身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从而阻碍了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我国学者对社区教育的研究日趋成熟,成果丰富,尤其在关注社区教育的内涵、理念、发展模式及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研究上。但是,在队伍研究上,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忽略了对社区工作者中专职从事教育工作队伍的研究,社区教育开展到现在,对于社区教育工作者概念的界定及工作职责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对其专业化、职业化的研究也只是浅尝辄止。

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13年3月14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通知,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分类、岗位职责及岗位要求,为理论研究者关于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界定及能力要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因而,为保证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在当今显示出其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重要性。

2.研究的意义

其实践地点为澄江街道,地处江阴市城关,是江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市之首。2012年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调整,2013年是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调整,实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市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关键之年。3月,又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现有28个社区,区划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街道以社区优化调整和争创全省和谐社区为契机,推进社区建设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因此,在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的大背景下,对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江阴市社区教育工作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能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

其理论价值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社会教育和管理提升的必然要求。

(2)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推广及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迫切需要。

(4)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5)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专业化理论入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要素,解决“什么是专业化”的问题。

(2)从实践层面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专业化的必要性,阐述“为什么专业化”的问题。

(3)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与方法,解决“怎样专业化”的问题。

(4)整理初步实践的研究成果,形成报告,案例分析。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乡镇社区教育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2.研究的重点

(1)立足专业化理论、人才素质结构理论、人才成长基本原理、人才激励理论的内涵,对新形势下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解构,探索出适合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理论要求和标准。

(2)立足实践,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3)立足人才的心理需求出发的激励理论,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培训方式的再设计。

3.研究的主要观点

(1)终身教育思想的推广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城市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发展目标。社区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起主导和骨干作用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需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具备全新的能力。因而,研究街道层面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显得特别重要。

(2)社区教育工作者是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者素质的要求也应当视为社区教育专职工作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的一般要求,但同时社区教育工作又有其教育属性,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要求又有别于社区工作一般岗位。

(3)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岗位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胜任素质要求的过程就是构建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胜任素质模型的过程。

(4)促进专业认同,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同时,本课题倡导实践者成为反思者,强调发挥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一种更为开放、更为灵活、更加富有弹性的专业化方式。

(5)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区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形势,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按照社区教育项目实施的方式,依据设定的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愿望,实现组织创新。

4.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1)本课题是对乡镇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2)本课题立足城市化进程角度积极探索培育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新机制、新方式、新途径。

(3)本课题将形成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实践个案。

三、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进度

1.研究思路

由校长亲自主持,培训办部门主要负责,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课题组,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总结,边总结边修正,加强课题组各成员之间的互动研讨,全面推进本课题研究,促使社区教育工作有新的思路和进展。

2.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2013、4——2013、5)。

①从实际出发,运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梳理文献检索资料,逐步清晰明确课题研究的定位与思路,纂写课题研究申报书。

②在专业化理论、人才素质结构理论、人才成长基本原理、人才激励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构建课题研究网络,成立课题组。

(2)实施阶段(2013、6——2014、8)。

①将课题研究方案目标分解到位,制订研究计划,围绕课题研究目标深度研讨,学习相关理论并开展研究。

②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社区教育机构现状入手,深入实地调查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和特点,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专业化的必要性,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与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社区教育工作者个例,有目的有计划地跟踪研究,建立个体发展档案,并在此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总结阶段成果,深化实践研究。

③收集整理课题组在课题实施中的一些案例及心得,对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观念、新理论进行汇总,形成我校对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素养内涵及途径的再认识。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4、9——2014、12)。

①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②汇总整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资料。

3.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提出新的实施策略,付诸实践,如此循环,并辅以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等,解决和突破课题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文献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包括国内外专著、期刊、论文及互联网资料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澄江街道28个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的调查,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专业化的必要性。

案例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社区教育工作者个例,有目的有计划地跟踪研究,建立个体发展档案。

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乡镇社区教育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四、研究基础

澄江街道自2001年起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探索与实践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路径,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制订了社区教育实施方案和社区教育工作条例,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建立了覆盖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城乡企事业的社区教育网络。多年来,我们确立了社区教育理念,加强了社区教育基础建设,完善了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每年初召开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当年度工作,表彰上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论文,下发年度工作意见、表彰决定、目标任务书、研究课题等文件。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取得了丰富、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支社区教育科研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建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和理论探索水平,对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资源保障:社区建有五大教育资源中心: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街道健身娱乐中心、街道体育活动中心、三大中心(街道现代党员、人才、农民服务中心)、文化阅览中心。

2.人员保障: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由校长、教科室主任、部分教育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科研能力较强,专业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强,是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与精细化,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制度保障:本校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研究工作和各条线的配合工作,保证研究定时、定点、定人员,使各项研究任务能落到实处。

4.经费保障:本校设立了课题研究专项奖金,保证课题研究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确保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丹海,汪明骏.我国社区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1.

[2][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

[3]马定计,应一也.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人专业化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09(10):22-25.

[4]高卫东.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