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例6篇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特点;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64-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那么,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型农民的内涵。我们只有把八亿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靠什么?靠教育、靠培训;靠扎扎实实的农村社区教育。而农村社区教育是通过各类社区教育课程具体实施的,因此,农村社区教育课程作为农村社区教育的核心,它的开发将有助于农村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对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特点

1.课程开发的对象以务农劳动力为主,重点关注弱势群体。何为务农劳动力,主要是指从事种植、养殖的农业第一线农民。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许多农民靠自己的聪明和勤劳,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快富了起来。然而,仍有一部分农民想富不会富,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基本上还沿袭着传统的作业方式,只凭勤劳和一腔热情,缺乏应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改变这一现状,课程的开发以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并做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老人和残疾人,可谓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农村社区教育不能遗忘这些基本丧失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应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因而,课程的开发以家庭副业和加工业培训为主,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在不同岗位从事力所能及的的工作。

2.课程开发注重实践性,提高农民的操作水平。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是为满足农民实际需要而开发的,社区教育课程以提高农民职业能力和发展个性为主要目的。因而,要选择知识性和技能性强的课程,尽量使课程学习具有可操作性,让农民学以致用。由于开发着眼于学员和社区的需要和兴趣,很容易忽视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这就要求社区组织课程开发时,在充分考虑农民和社区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要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来编写教材,以确保教材的学术性。课程展开的方式在强调实践性同时强调体验性,重视基于农民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学习方式,所谓“大树下的培训”、“田间地头的培训”、“建在农场、苗圃的教师”的培训模式是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

3.课程开发充分发展了农民的个性。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农民的资质、程度、特点和个性有很大差异,他们的要求千差万别,爱好和兴趣各不相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者主要是长期深入当地实际进行指导的专家、社区学校教师和农民,他们最了解当地的实际,不仅能考虑多种因素(如当地的气候、土壤),还能根据农民的接受水平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有些农村社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结果,在开设礼仪常识、社会生活必备知识、创业技巧等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农民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参加由社区组织的舞蹈、演讲等小组活动,农民通过自主选择这些设置灵活、内容丰富多彩的课程,使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还在选择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能。

4.课程内容的开发随农民发展需要和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要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要根据社区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脉搏与人们的生活、社区的发展跳动相一致。学校课程重在给学生传授知识,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课程开发是按农民的需求设置的,农民有充分的选择权。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比学校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与现代生活、现代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紧密,这使得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领域宽泛、实用性强,更贴近农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随农民发展需要和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5.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体现本土化特征。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有全国、全省各地普遍共同的内容和要求,但主要是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和条件。社区的文化积淀不同,居民的学习需求、发展目标不同,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不同的特色。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社区,人们的开放意识较强,课程资源开发比较丰富,具有地方性和超越地方性相结合的特点,课程内容的层次、广度比较精致和多样。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一般根据当地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资源、独特的地理物产资源和特色产业资源等状况,设置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实用技术类社区教育课程。所以,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都充满乡土气息。

6.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标准富有弹性。基于农村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目标确定的自主性,因此,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以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为依据,以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广泛性、自主性作为评价内容,以农民是否欢迎,是否促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新农村建设为标准。所以,它的评估标准具有弹性化的特点。

二、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发展路径

1.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当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不够丰富,我们必须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社区教育的发展为依据,以农村社区具体情况分析为前提,进一步开发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居民的不同学习需求。为此,上海师范大学黄云龙教授提出了一套“四大类26门” 社区教育课程内容基本体系的构想。黄教授所提出的课程内容基本体系主要包括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和家政教育课程四大类。当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完全可以以此为鉴,并在此基础上加快课程内容更新改造的速度,开发多样、丰富的课程资源,发展便捷式、菜单式的课程模块,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习者的需求,更加富有影响力和吸引性。

2.必须依据当地的产业特色进行课程开发。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既要关注农民的生活,也要关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要通过访问当地镇(街)领导,与产业协会、重点企业负责人座谈等方式,了解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向,确定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方向。有些农村地区已经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群体,并建立了产业协会,这些产业协会作为区域性的行业同盟,具有信息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网络优势,农村社区教育要利用产业协会的这些优势,开发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课程。

3.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必须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仅靠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进行“融智”,必须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优势。首先,利用当地中小学开发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机会,动员他们以本地的首要特色和文化特色作为课程资源,借助中小学的力量开发农村社区教育活动课程。其次,利用当地农技站的科研力量和与之合作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发技能培训课程,尤其是教材的编写。再次,借用本地的特殊人才,开发特色课程。有的村和社区里有一些特殊人才,如书法家、乐器爱好者等,他们中一些人热衷于传播自己的技艺,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应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开发特色课程。第四,课程开发和实施者要联合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农村、行业或农业科技变化的问题和最新动向,收集相关资料,及时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修订、编写课程。

4.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反映地方和区域特色。中国地缘广阔,各地农村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优势产业等各异。有些地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有些地区的林果业占重要地位,有些地区的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有些地区以手工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有些地区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等等。因此作为主要为各地农业服务的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就应当因地制宜,以各地拥有的资源和具有的优势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中心,充分反映地方和区域的特色,从而真正体现农村社区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5.必须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因地制宜,专兼结合,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要以必要的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组建一支适应农村社区教育需要、富有社区教育特色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专职人员主要是在社区内的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中统筹安排,兼职人员按照开展活动实际需要临时聘用。农村有一大批热心于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甘愿奉献的志愿者,他们有在职的工作人员,也有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他们是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极其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6.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体现多样化。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成人能接受的培训方式。首先,要正确选择培训地点。成人一般也希望学习新知识,但他们又往往不愿意走进校门,主要是他们普遍有一种“学校恐惧症”,他们怕学不好,怕考试,怕老师。这种恐惧,在农民身上表现尤甚。因此,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实施地点尽可能设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如茶制作培训班设在茶山上;把健美班开在公园里;把餐饮服务班开在饭店里;把花木培训班开在苗圃里等。其次,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成人学习也要讲究方法,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演示、游戏的教学方法,把他们带回到童年的美好时光,这能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式、展示式、沙龙式等综合方式,实施农村社区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2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应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求,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与开发应遵循因地制宜、科学性、实践性、个性化发展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应提高认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课程设计与开发保障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突出特色,关注质量,保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顺利进行。

关键词:

社区教育;课程设计;问题

0引言

随着农村社区规模的迅速扩大,农村社区数量逐渐增多,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成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与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或教材,给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一定意义上的指导。

1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1.1有利于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甚至需要将教育触角延伸到地方经济建设最前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的社区教育资源,有利于构建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1.2能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求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促进农村社区居民知识结构调整,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

1.3有助于农村社区居民个性化发展

农村社区居民在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农村社区居民的个性化发展。

2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大规模的课程推广。二是对社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还没有一个适合的标准,在运行过程中不易评价。三是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

2.2理论和技术层面资源匮乏

现阶段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于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包含的内容广泛,对课程设计开发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具体课程设计开发实践中还不能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目前胜任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工作的研究人员匮乏。

2.3课程设计开发缺少规范

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需要有课程专家的指导,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经验。由于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主体的缺位,课程设计与开发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目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动的,农村社区领导为完成上级考核任务而进行,不能真正体现农村居民的兴趣与需求,出现“以供代需”的现象。

3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

开发设计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更能集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能适应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动态发展,更能体现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科学性原则。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要讲求实用性,但一定不要忽视科学性,从长远目标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和学术性。三是实践性原则。课程设计开发应首先考虑知识性和技能性,课程评价体系也要本着实践性原则,确保课程设计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四是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要根据农村社区居民的接受水平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形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4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的建议及对策

4.1提高认知,加大宣传与力度

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是政府针对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应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设施。在经费投入上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各级政府可设立农村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按时足额发放,鼓励民间投资等形式支持农村社区教育。将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纳入部门考核,有效推动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进程。对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的宣传,应努力提高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推介,得到广大民众的认知、接受和支持,引起广泛关注、参与和投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4.2建立课程设计开发保障机制

课程设计开发是一个完整、规范的过程。包括前期对课程资料、存在问题、居民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契机,从农村社区发展、居民需求和需要出发,确定和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而开展教学实施,完成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管理者、专家、教育者、社区居民等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第一,组织相关人员针对课程设计与开发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质。第二,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使开发流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在详细了解农村社区情况及社区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社区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地方农村社区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制订课程设计开发计划与步骤。根据农村社区及居民的实际需求与需要设计和编排课程内容;根据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过程和发展评价课程体系。第三,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让质量评价贯穿课程设计与开发全过程。在制订课程目标、编排课程计划、组织安排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实施等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全程评价。参与评价的人员要包括授课教师、社区居民,还应该包括管理人员和课程设计专家等全员参与。通过“全程”与“全员”评价与反馈,不断提高课程设计与开发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目标快速实现。

4.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高,队伍结构需要调整。①加强农村社区教育专职、兼职教师的招募与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与水平。通过完善引进和培训模式,以观摩、研修、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程设计开发能力。②利用城市带动农村的拉动机制,通过城乡交流轮岗、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教师素质与水平。③制订保障措施,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待遇。④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引入与管理机制。建立日常考核和培训制度,健全评价与考核机制。总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志愿者共同参与,适应农村社区实际需要,保证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4.4突出特色,注重质量

目前,无论从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数量方面,还是课程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数量少,整体水平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更要突出特色、注重质量。课程内容、学习形式贴近居民需求,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上体现多元化,切忌高、大、空,真正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

4.5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要相对科学合理,确保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活力。要求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有适应性的课程进程,有显著性的课程效果。评价过程更加注重效果,以结果评价过程,以农村社区居民是否欢迎为标准,既要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更要关注社区学习者的体验与感受。

总之,立足实际、以人为本是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应坚持的两大原则。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村社区发展需求,从解决农村社区实际问题出发,建立体现农村社区特色、为社区建设与发展服务的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体系,促进农村社区及社区居民快速发展。

作者:王喜杰 孙厚红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志宏.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04).

[2]高志宏.我国偏远农村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04).

[3]严为俊.对加快农村社区教育及其课程开发的简要认知[J].中学时代,2014(10).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3

[关键词]地域 校本课程开发 案例

校本课程的概念和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已提出,而在我国却是由新一轮课程改革真正将其带入基层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我国部分理论与实际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考察一些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在开发切入口上利用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形成了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正是学校特色所在。

(一)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事实上就是学校以地域经济文化资源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体现其地域性特色。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在一起,注意科学的组织和设计,可形成学校特色。在此,地域文化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域历史、民风习俗、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等。

以地域为出发点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在地域中能够暴露自然、社会的本质和问题;②地域素材能够暴露自然、社会的本质问题;③具有临场感,容易获得共性的认识;④地域素材容易促进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学习;⑤已有的知识、体验通常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通过具体的操作,能够丰富学生对未知的认识和体验;⑥能够培养学生调查的能力;⑦能够培养学生对地域关心的态度。可见,在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与切身体验,不仅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在调查中培养了能力,而且在与周围环境的亲密接触中,在对所在社区更深刻的了解中,形成了对社区、对家乡的深刻情感。

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校本课程时,学校应从本校目标与实际出发,以地域的教育性为主题,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形成学校特色,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体现地域性,课程内容要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能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特点。如广州荔湾三元坊小学开发的西关文化校本资源是地域特色鲜明,同时又是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本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从地域的自然、人际交往、文化特点出发开发校本课程,通过活动与体验,能使学生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有更全面的了解,加深对社区的认识,提升对社区的感情。二是突出综合性,地域与社会、社区与学校特色的多样性,学生兴趣与需要的不同决定了课程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如三元坊小学以西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我与荔湾》一套校本教材,内容涵盖荔湾历史介绍、荔湾名人风采展示、闻名遐迩的粤菜各种制作技巧以及寓教于乐的西关童谣、游戏的介绍等,这些题材充分反映了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多样性与综合性。三是具有探索性,课程内容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三元坊小学处于独特的西关文化氛围中,创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与荔湾》,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走出课堂,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感触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四是彰显主体性,使学校、教师、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校本教材不仅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需要、学校的需要、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使学校、教师、学生真正成为其的主体。

(二)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考察开发成功的校本课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利用地域的优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校本课程。

案例:广州荔湾区三元坊小学:《我与荔湾》

1.地域资源。三元坊小学地处广州老城区西关,这里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原因,产生了独特的被称为岭南文化缩影的西关文化。这种植于民间、内涵丰富的西关文化,正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资利用的鲜活资源。为此,三元坊小学开发了以西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我与荔湾》一套校本教材,这些题材充分反映了西关独特的文化景观和风土人情。

2.开发依据。三元坊小学早在十多年前就以“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目标,开创了广州市仅有的民乐艺术教育学校特色,并成为了广东省民乐教育示范学校。他们继续深化探索、实践个性化的办学路子,让实践活动深入学校、社会、家庭,通过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丰富学校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深化学校的办学特色。

3.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通过对西关文化景观和风土人情的进一步了解,增强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参观、调查、手工制作等活动,掌握各种技艺,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课、队融合,多向互动,协调发展”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2)课程内容:西关文化。

(3)课程组织:晨会、班会、队会、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等。

(4)课程实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元坊小学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划分三个层次: 一是普及性活动,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年级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设不同类型的活动课,并全部纳入课表。这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活动有全校性活动、课程表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二是小组性活动,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组织的活动,如小型的比赛、年段竞赛及年段的兴趣小组活动等。三是提高性活动,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而组织的活动,形式是设置特长选修班,让学生自由参加。

(5)课程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辅之以教师、家长、社区人士、行业专家、兼职辅导教师的评价;鼓励学生作好调查研究日记,记录个人、小组的真实体验, 定期举行大、中、小队成果展示;结合德育工作,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与综合实践课优化整合的策略研究;通过运用《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开展个人争当“新三好”――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集体争创 “文明班”、“三好班”活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三元坊小学以荔湾独特的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社区设施以及家庭教育为依托,以学校的民族艺术教育特色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为方向,开展综合体验教育、实践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品牌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4

一、英国特色学校

自主的课程设置。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学校的课程目标,开发和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是英国当前学校变革的总体特征。这一理念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也使得以科目为中心的特色学校建设成为可能。英国特色学校在申请认定时不仅要在办学水平方面达到相应要求,还要慎重选择自己的优势领域,考虑“特色”对学校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特色领域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定后,政府将通过额外的拨款用以聘请教员和购置设备,用以支持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的发展。

注重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合作是特色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英国特色学校不仅仅局限于提高特色科目和整个学校的标准,还强调特色学校之间通过互相合作和共享彼此经验与特色而共同提高。学校至少要与五个地方学校合作,至少要与一个中等学校结成伙伴关系。为了提高处于社会落后学校的办学质量,要求学校之间合作,分享资源、分享优秀管理,使每个人都能学到专业知识。

个性化学习模式。对于如何发展个性化学习,英国特色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首先,最有效的教学基于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弱点。其次,要发展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建立在自己的学习经验之上的策略。这些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做到这点教师需要发挥创造性,扩展学习机会,增加学习容量。

二、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资源分配不合理

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很不合理,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一些较好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秀的教师资源、素质较高的生源等,长久以来这些学校就发展成了名校。而那些地处偏僻、经济水平落后地区的学校只有当地的留守儿童、家境贫穷的孩子去读,在生源方面只能接受这些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名校吸纳了绝大部分优质的生源,同时拥有优秀的名师,二者的结合,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升学率,使得这些学校更加有名气,成为了真正的名校,湖南地区的“四大名校”就是典型的代表。每年这些学校的升学率、重点大学录取率远远大于其他学校,这些数字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学生。

(2)评价标准单一

在我国,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校、家长关注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分数成为了焦点。学校的文化课才是重点,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关怀,只是将目光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展,学生的潜力也得不到正确的对待,所有学生被同等的对待,用一个统一的分数标准去衡量,违背了许多教学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展,思想僵化,思维定势严重。尽管一些重点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失去了个性,缺乏创造力。

(3)学校缺乏与外界的共同发展

英国政府非常注重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加强与社区其他学校的合作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发展。我国普通高中在发展中往往不重视与社区的联系,甚至封闭办学,不仅造成了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松散,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在我国,学校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学校存在着抢优秀生源的情况,很多通过一些政策试图争取留下成绩优异的学生。其实,学校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合作的关系,加强与其他学校的联系,不断学习他校优秀的办学经验至。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想达到学习之间的诚意合作很难。学校于周围的社区联系也较少,相对处于封闭的状态,两者不能很好的合作,学校的校园氛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三、英国特色学校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素质教育呼吁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大部分学校观念继续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均衡发展。英国特色学校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每一个学习者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相混淆的。”[2]学生要通个性化学习这种主动学习来不断掌握和更新知识、技能,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完善生活。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与学校的特点,建立特色学校,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要积极创设情境,开设特色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特色的学习风格,提升学习能力,迎接个性化学习时代的挑战。

(2)权利下放,扩大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越来越多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的发展。在“以校为本”的理念下,学校需要考虑自己的办学传统、学校特色,也需要明确学校发展优势与弱势,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所处地区的特点及周边环境等。在这一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也因此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学校特色,使学校掌握自主权,发展自己学校的优势科目,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5

区域 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即“学校本位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是学校在尊重本校师生独特性和本校环境差异性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的教育思想和资源禀赋专门开发并付诸实施的课程。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侧重点上各不相同,或侧重主体,或侧重场所,或侧重方式,或侧重要求,或侧重过程。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难有作为,“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比如高素质的师资、足够的经费、丰富的课程资源等”[1]是重要的原因。为此,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应着力加强区域校本课程(本文所称“区域”特指我国的县(市、区)行政区域;本文所指“校本课程”特指适用于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下文同此)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克服师资不足、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不失为推进该行政区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战略策略。

一、重庆市南岸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下文简称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南岸区在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校本课程开发时面临一个抉择:是放任各中小学校自发地开发校本课程而拉大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还是将各中小学校统一组织起来开发校本课程而促进区域学校“一校一品”和谐发展?南岸区选择了后者。

1.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南岸区于2003年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全区各中小学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困难重重的清醒认识,该区的教育业务指导部门――集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室职能于一体的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前策划,未雨绸缪。

(1)主体确立。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2月牵头组建了区域校本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和子项目工作小组,其领导小组由南岸区教育委员会、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10个子项目工作小组分别由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有关的学科教研员与有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构成,分别负责相关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工作。

(2)方案优化。2003年2月,南岸区的各中小学校在收到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公文后,根据各自的条件,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愿意参加的学校,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领导小组申报方案,其内容包括科目、主题、本校参加人员等。然后,领导小组对各校报送的方案进行审核和评估,考察其是否具有该校特色,是否与其他学校申报的方案雷同,对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则提出调整意见,以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方案的最优。

(3)资金筹集。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年初向南岸区财政申请到3万元校本课程开发启动专项资金,再向愿意参加区域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9所中小学筹集约3万元资金(各校的资金仅用于该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自此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经费不足的困难得以克服。

(4)职责分解。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双场地、两段式开发模式:全体开发人员于2003年5月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各子项目工作小组进行任务分解和职责分工,此即为共同开发;其后,各子项目工作小组回到各项目学校进行具体的开发、试教和修改工作,此即为分散开发。如此不断反复,直至其开发成果通过专家组和出版社的评审为止。

2.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首先,自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南岸区全新开发了10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与其匹配的10套校本教材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其次,第一批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激发了许多学校,尤其是那些没有参加第一批区域校本课程联合开发工作的学校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自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南岸区按相同模式又新开发了14套校本课程,与之对应的14套校本教材也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南岸区组织学科教研员和相关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共471人次,历时两年,耗资10余万元,前后两批共开发出24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这24套校本课程,关涉不同的层次与学科。从课程层次看,小学17门、初中3门、普通高中2门、职业高中1门、特殊学校1门。从学科看,品德与生活1门、艺术6门、科学3门、英语2门、历史与社会2门、综合实践9门、体育1门。

二、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

自南岸区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新模式,笔者姑且称之为“南岸模式”。该模式即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牵头策划、吸收具有参与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积极性的中小学校参加并结成合作共同体、联合设计、共同开发、系统推出、确保质量的开发模式。

1.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统一组织策划

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主要指该行政区具有教师培训、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教师进修学校(院),有的地区也称之为“教研室”或其他名称。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具有自身的业务优势,能够在该行政区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克服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最优、效率最高。

2.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与相关学校合作并结成共同体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和基层学校的“双场地”模式:在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共同完成方案的规划和修改完善工作;在基层学校,共同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校本教材公开出版后,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有关学科教研员还要深入基层学校指导相关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并收集反馈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专家学者也与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师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分别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

3.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直接参与开发实施

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教研员等专家学者一方面开展项目培训和专业引领工作,以提升当地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走进校本课程开发试用的现场,直接参与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修订工作,这就保证了高效率地开发出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三、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南岸模式”的功能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南岸模式”具有强大的功能:该模式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方案最优、效率最高,能够确保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生动形象、品质优良。除了对区域校本课程建设本身的直接功能外,该模式突出的间接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因为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反复试验,还因为面向社区、面向学校、面向学生,其开发出的高品质校本课程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交流沟通技能、小组工作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策划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持续学习技能、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敢于梦想、巧于计划、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科学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爱校、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形成平等、勤劳、服务、奉献的价值观。品德与生活类、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

在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能够促进区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教育观念转变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认识到,教材并非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乃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编写校本教材不是“上面”的事情而是“自己”份内之事。在教学方式更新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和试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除了习惯于“讲授式教学”外,也更加习惯于“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新颖教学方式。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开始拥有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的规划、设计、创作、试教及修正等专业技能了。

2.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在小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和平小学通过《小巧手》(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勤于动手、心灵手巧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四公里小学通过《校园特色助成长》(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象棋人才、足球人才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山小学通过《科技实践与创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科技意识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通过《小学英语万花筒》(英语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擅长英语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一小学通过《乡间的童画》(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热爱乡村、敢担重任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二小学通过《学习・实践・成长》(综合实践类)和《生态・人文・生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关爱生态、亲近自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三小学通过《沃土・阳光》(品德与生活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上浩小学通过《消防雏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综合素质高、生存能力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初级中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滨江实验学校(9年制)通过《社区文化与育人环境》(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知恩图报、热爱家乡的学生的办学特色;重庆三十九中学通过《中学科普园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浓厚科学兴趣和勇攀科学高峰精神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珊瑚初级中学通过《学科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胸怀大志、积极探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普通高色建设方面,重庆广益中学通过《浩然文峰・百年广益》(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上下求索、勇攀高峰的两院院士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中学通过《传承・探究・实践》(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爱校爱国、负重自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职业高色建设方面,南岸区窍角沱职业高中通过《我游戏・我健康》(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身心健康和善于合作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特殊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重庆市肓人学校通过《盲校美工》(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一技之长、身残志坚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3.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在“南岸模式”下,区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区域教育事业一校一品、特色兴教、和谐发展的过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校本教材,相关学校必须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广大家长对此热烈欢迎,这样,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实践中,一些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通过友好协商也可以酌情选用本区域的校本教材,因此,一些明星学校借此输出了优质品牌,区域教育联盟得以自然孕育,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得以加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增加,这既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又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6

一、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区教体局《2013年工作要点》:探索社区教育新途径,促进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规范、持续发展。加强街道成教中心规范化建设,开展各类从业、转岗、下岗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开展“特色课程进社区”活动,加强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学习需求。规范民办学校管理,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二、具体工作

(一)成人教育工作

1.做好《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工作。对照《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和措施,做好工作谋划和安排。定期召集成教中心校长等人员开展研讨交流,加强工作协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随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重视部门间的合作和联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成教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共管的成人教育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成人教育学校的硬件、软件建设水平,着力构建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远程教育等多功能一体的街道成人教育学校,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就部分未达标成教中心的规范化建设问题与街道及教委办及时对接,督促落实相关标准要求。

3.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和管理。深入街道成教中心开展调研、座谈活动,摸清教师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成人教育干部教师队伍。组织成教中心校长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并进行专题研究,开阔眼界,创新思路。举办成教教师专题培训班,加强对教师社区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建立成教骨干教师队伍,定期组织专题明确的校本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成教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4.提升成人教育培训实效。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外来务工人员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成人教育资源,开展各类文化科技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提升成人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年内开展各类培训1500人次以上。各成教中心和成人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立足于满足社会需求,实施重点专业带动工程,有针对性地确定1-2个重点专业,合理安排班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社区教育工作

5.开展好“特色课程进社区”活动。以特色课程为带动,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载体建设。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根据实际,开发确定1-2个要重点培育的特色课程,将特色课程送进社区,并根据居民反馈意见不断完善。组织以特色课程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精品讲座”评选活动,获奖讲座享受区优质课待遇。积极探索开展社区市民学校与周边中小学联合组织的“放学来吧”、“四点半学校”等课后学生托管活动,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区教体局将对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发的特色课程进行综合评估,对群众反响好、社会需求高的优秀课程进行全区交流推广,形成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6.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根据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的计划,认真总结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广街道城子社区、西田社区的有效做法,2013年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社区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组织数字化学习展示和观摩活动,开发网上学习课程,引导、帮助居民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休闲,拓展、丰富社区教育的载体和手段。

7.加强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根据街道人口及活动开展情况及时申请、下拨社区教育经费,督促街道按区拨相同标准拨付社区教育经费。规范社区教育经费的使用,区拨社区教育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充当办公经费或挪作他用。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做到项目明确,帐目清楚。区教体局将定期开展经费使用情况检查,确保社区教育经费发挥有效作用。

8.加强工作协调,扩大社区教育影响。加强与宣传、文化、妇联、工会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社区教育工作研讨、现场观摩、成果展示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我区社区教育成果的推介宣传,努力提高社会的知晓率和市民的参与率,使我区社区教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确保工作成效。

(三)民办教育工作

9.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落实民办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招生、职称评审、评优、教师培训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相同待遇,鼓励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联系引进优质高中教育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组织评选推荐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打造优秀品牌学校,提升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10.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严格民办学校准入制度,认真落实民办学校审批的有关规定,实行“约谈制”、“预审制”和“年检制”,做到把严关口、规范管理、提升质量、有序发展。在教育教学、收退费、财务审计、安全稳定等方面加强引导和监督,落实民办学校收费及财务监督检查制度、招生及广告备案制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督导制度,在学历教育学校探索实施财务审计制度,不断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保证民办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