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师论文范例6篇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范文1

论文的参考文献就是指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内容,引用的地方要做好标注然后在文末列出来,本篇结合了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来举例说明,帮助大家提供相关的文献信息和更好的掌握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付娜.儿童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王扬扬.唐代教坊考述[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王珣.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汪怡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中央音乐学院2014

[5]张倩.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河南师范大学2011

[6]杜化丽.《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7]刘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8]李建荣.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9]桑玉婷.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10]王婷.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1]王越.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中央音乐学院2014

[12]陈兆君.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4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王聚伍.流行音乐事象中的刘欢演唱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辛颖.“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及存在方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0

[3]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喻先贵.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性发展”[J].考试周刊.2010(39)

[5]贾涛.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

[6]甘民.中学新教师的成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7]王永平.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状况与建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8]张敬敏.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9]王敬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9(06)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刘育锋.东莞农民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陈志圣.洋蛮河镇古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张云鹏.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王莹.上世纪末河南省洛阳市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6]綦琳娜.大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3

[7]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

[8]张丽.天津西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问题与现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9]罗杰.丹巴县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56-02

收稿日期:2006-12-30

作者简介:陈海珍(1971-),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一、所学与所需的矛盾

随着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中小学对应聘者的选择空间日渐增大,由此带来的音乐教育人才的供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有“一专”但不“多能”,造成供需之间的不适应。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是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一所普通的中学或小学不可能同时安排器乐、声乐、舞蹈三位教师同教一门音乐课,它需要的是一个多面手,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现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专项”,一味重视自己的“一专”,而忽视其他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偏科”现象严重,造成多数学生有“一专”而无“多能”。另外,专业教师在授课和考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对所谓“副修”专业技能要求偏低的倾向,这也加重了学生只重“一专”而无“多能”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给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一方面是毕业生抱怨用人单位要求过于全面,言称“我是学某某专业的,却让我又弹又唱又跳”;另一方面,则是用人单位对多面手、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供需不协调,存在矛盾。

第二,所学专业技术缺乏实用性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有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试讲时,声乐专业动辄意大利原文歌曲,唱得声情并茂,而听者则一头雾水;钢琴专业出手便是大部头的奏鸣曲、赋格曲,弹得神采飞扬,让其即兴为歌曲伴奏,却一脸为难;舞蹈也只是会成品,而缺乏编创能力。结果是,求职者抱怨用人者“不懂艺术”,用人者则评价求职者“净学些没用的东西”。如此一来,那些在校期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来的专业技术,在实际的教学需要面前,却表现出无奈和尴尬,给就业带来了困难。

第三,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不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中小学音乐教学除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它是日常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而第二课堂音乐兴趣活动的开展又有赖于音乐教师,因而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际活动中,许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合唱队的组织、排练与指挥,在舞蹈编创尤其是对为歌曲伴舞的创编,以及军乐队的组织与训练等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实用知识相对欠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第四,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影响了自身形象。即使一个能弹、能唱、能跳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存在着专业素质过关而文化基础过于薄弱、综合执教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如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强,板书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差,往往狭义地只从技术角度理解音乐而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全面感受和诠释,知识面狭窄,教学语言过于贫乏,读写中出现错误,缺乏最基本的地理、历史、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造成教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音乐教师的职业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学质量和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以上问题,反映了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现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必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即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平台,具体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以下模块:

1.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形势与政策等6门课程。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形势与政策除外)共安排262学时,占15个学分,每周还安排教学实践课1节,课时偏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理论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要求,坚持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政治信仰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等教育;教学实践课则带领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解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可开1至2次讲座,介绍当今国内的一些重大问题,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来看,专业必修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名著欣赏、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合唱与指挥、歌曲作法、形体与舞蹈、艺术概论、大学语文、曲式与作品分析等16门,占6分。专业选修课,包括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复调常识、音乐论文阅读与写作、意大利语、声乐艺术发展史、钢琴艺术发展史等19门,占22学分。这部分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知识基础的拓宽加厚,是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最底层部分。学生如能学好这些课程,就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适应未来作为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

3.教育课程模块。这类课程必修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声乐教学方法、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共6门,占12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教育规律,研究中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规律,探讨音乐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懂得学生生理发展状况,为在今后独立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组织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这类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区别于音乐院校课程的一个显著标志。

4.人文知识课程模块。这类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选修课程中,包括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历史知识、政治法律等,占6学分。这些课程主要介绍人文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因为人文知识和音乐艺术息息相关,特别是文学更是和声乐艺术密不可分,声乐艺术就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体。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功底决定其音乐知识基础,决定着大学生的发展后劲。

5.工具类课程。这类课程也主要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中,主要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这些课程是通向新世纪的“金钥匙”,不仅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中,而且还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工具类课程,因此,应当特别重视和加强。

6.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音乐会、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这些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精心组织,总体安排,分步实施,要和“小课堂”知识紧密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技能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不能忽视。

从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本课程设置虽经历了多次修改完善,但其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

其次,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以上列出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最后,教育实践类课程脱离实践。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师范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教育类课程中有些课程是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的,然而这些实践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时,学时也相对偏少。

三、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高师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因此其所学理论不仅要注重本学科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应介绍课本以外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声乐教学除训练声音的技能、技巧外,可增设儿童、少年歌唱技能、技巧课程,合唱教学可增设童声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可增设儿童音乐剧欣赏;在钢琴课上可以把即兴伴奏与钢琴演奏融为一体,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2.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音乐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状况。音乐学院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师范类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难点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传授知识,具有明显的师范性特点。

3.压缩专业必修课中专业技能类课程,增加理论课时间。对于艺术课程来讲,一般人,包括艺术界的人都认为,艺术是师傅带徒弟,技能是关键,是靠技能吃饭的。这样,过分地强调技能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忽视理论课对专业技能课程的作用。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功底怎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建议合并乐理和视唱、曲式与和声,增设音乐学基础理论、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范文3

留学之前,我正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与编辑们紧张地编写《21世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音乐》教材。其时,正值中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时期,中小学艺术教育面临着普及和发展的机遇。我认为,应在比较中吸收国际艺术教育的成果,发展切合我国实际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俄罗斯举世瞩目的音乐教育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音乐教育者们的关注。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留学申请。很快,我被录取和选送到莫斯科,成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俄罗斯艺术类项目”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经过半年的语言培训,我来到了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莫斯科留学。

我和去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留学的其他访问学者一样,在系主任安排下分配了导师和进修的专业。作为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者和高等学校音乐教师的双重身份,我期望了解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教师培养方案和莫斯科中小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情况。但是,由于在国内学习俄语的时间有限,马上进入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一方面跟随俄罗斯功勋演员塔米莉・扎耶达芙娜・玛哈穆达娃教授学习钢琴演奏。另一方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学习之后,接受音乐系音乐教育方面的专家阿伯杜林教授的指导,随该系学生一同上课,深入了解音乐系教育教学情况。

音乐艺术――俄罗斯人心灵的慰藉

我们这批艺术类项目的留学生居住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竣工不久的宿舍大楼里。这幢大楼因为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而被称为贵族大楼。距离我们宿舍不远有一座教堂。每天参差错落的教堂钟声唤起我们悠远、崇敬的情怀。在莫斯科,大大小小的教堂十分密集,几乎每隔三五站地就有一座教堂。东正教教堂特有的穹顶尖锥造型,显得古朴雅致,令人印象深刻。教堂做礼拜时,神父在祭台前唱诵,不时有清晰的二、三声部和谐地跟随。之后,众信徒齐声应答。在遍布俄罗斯的教堂里,歌声、诵声常年不绝。每逢重要的宗教节日,唱诗班、管风琴齐鸣,场面庄严肃肃穆、宏大壮观。当时,俄罗斯的经济低迷,人民生活拮据,宗教成为他们精神皈依之所外,莫斯科丰富的音乐艺术文化生活则成为慰籍人们心灵的精神养料。

地铁站口的宣传栏里张贴着莫斯科大大小小剧院的演出预告。我见到一位少年穿着打补丁的外套,指着某个演出广告牌向母亲哀求买票去观看。这场演出的门票只有50个卢布。可是,这50个卢布可能就是一个单亲家庭几天的生活费。尽管如此,在莫斯科音乐厅门口,经常会见到老年人徘徊在售票口等待免费门票的发放。一旦他们进到了音乐厅,那纯净的音乐就会让他们流下幸福的泪水。的确,当走进莫斯科大歌剧院,剧院那豪华的布景、演员们华丽的着装和优雅精致的表演,都会让观众沉浸在美好的享受艺术文化氛围之中。在莫斯科地铁长长的甬道里,小提琴的声音从容地穿俄罗斯姑娘的身影,在特列季亚科夫斯基博物馆席地临摹绘画作品的学生,以及阿尔巴特大街两旁的油画作品,文化公园的雕像,无不表征着莫斯科那无处不在的艺术文化氛围,所有这些似乎都在向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异国求学者诉说着这个文化大国的繁华与辉煌。我刚认识几个俄罗斯朋友时,他们得知我是从事音乐工作的,眼中便流露出崇敬的光芒。因为他们认为音乐是最神圣的艺术,从事音乐的人也很了不起。与俄罗斯朋友们在一起的时间里,有时是去教堂听音乐,有时是去看展览,更多的时候是去郊外野炊,在燃烧的篝火旁我们一首接一首地唱歌。在俄罗斯,无论是从醉酒的男子、从不吆喝的小商贩,还是从缄默的地铁人群中,我都看到了俄罗斯普通人贫苦而坚韧、平静而尊贵的心灵。我想,丰厚的俄罗斯音乐等艺术文化驱赶了俄罗斯人暂时的愁烦,滋养了俄罗斯民族敏感而开阔的心胸。尤其是音乐艺术,成为了俄罗斯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学校教育――俄罗斯艺术教育的摇篮

在获得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系办的准许之后,我跟随音乐系实习生走进了莫斯科中小学校听课。“第45学校”和“第324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324学校”是一所重视艺术教育并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普通学校。我去听课的二年级,班级人数较少(20人左右)。学生的自由度较高,能随意调换座位,自由发言。音乐课教学内容有发声练习、唱歌、欣赏、表演等。老师非常注意运用音乐学科特点来教育儿童。歌唱教学强调儿童对音乐的感知与模仿,主要通过教师的范唱和师生共同演唱来进行,一遍遍地学习。儿童歌唱习惯良好,大都是轻声,并有一定头声的训练。低年级歌曲大部分富有情节,趣味性强,情绪对比大,适合表演。课堂欣赏内容,多以俄罗斯作曲家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和世界经典作品为主,作品大都短小精悍,结构清晰,音乐音响很能够吸引和引导学生。有的世界名曲,如格里格《培尔・金特》“朝景”,作词家专门为旋律填词以供学生演唱。教师常采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音乐的创造能力。比如,音乐教师在教唱《雨滴》时,请学生在钢琴高音区弹奏单音,即兴伴奏。在演唱歌曲《青蛙》时,加入动作表演。在歌曲停顿处,加入象声词加以伴唱。一堂音乐课充实而热烈,课堂洋溢着饱满而兴奋的气氛。听完学校音乐老师的课堂教学,我感受颇多。而更高兴的是,我终于能够顺利地深入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第一线,亲身体验和见证音乐系实习生的教学和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等实况。

阿伯杜林教授告诉我,学校音乐课非常重视儿童的唱歌教学,最普及的表演形式是合唱。除了卡巴列夫斯基新音乐教学大纲之外,目前俄罗斯至少有六个以上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比如,L・V・Shamina制定的、以俄罗斯音乐民俗为内容的“音乐”教学大纲等。音乐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

随我同去的实习生是音乐系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每周二去小学实习,这样的实习要持续整整一个学期。到四年级的时候,他们改去中学实习,也是每周一天。他们跟随中小学班级上课,一学年至少要上16个课时。除了上课,他们还要帮助实习学校的老师组织合唱、排练节目、开展各种课外音乐活动。我听课的时候,有时能看到音乐系教学法的教师也在听课,有的时候能看到实习学校老师在指导,还有的时候是实习生自己独立组织教学。

除了去中小学听课,我也在音乐系听课。音乐系的课有两大特点。一是技巧课非常重视合奏、合唱训练。二是音乐理论课重视聆听、弹奏、演唱、创作的结合。学生中有研习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的。各个专业的器乐学生都必须在钢琴伴奏下演奏,并且要与演奏其他器乐的学生合作,排练重奏、合奏曲目。除钢琴专业的学生之外,所有的学生都必须上钢琴课,练习为他人弹奏钢琴伴奏。我看到在声乐课上,俄罗斯学生互相交换着弹钢琴伴奏。学生钢琴弹奏的水平都不差,有时还能根据演唱者的需要移调伴奏,这一点让我们留学生都很吃惊。音乐系的合唱课是他们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必修的学科内容。除了训练合唱技巧的“合唱课”,还有“合唱知识”、“合唱实践”、“合唱指挥”等系列课程。课堂上,会有学生走上前去,指挥大家练习合唱。在大学四年期间,学生会有机会指挥一个合唱队或合唱团。合唱课程结束时,毕业生需要通过一个部级考试指挥一个合唱团表演几首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其中包括无伴奏合唱、有钢琴伴奏的合唱作品。

在音乐系教学楼的二楼一侧有个咖啡厅,供老师和学生午餐、课间休息之用。咖啡厅里有一台钢琴,常有学生自己一边弹琴一边歌唱,还不停地变化钢琴伴奏的织体与和声。学生这种演奏与演唱配合的娴熟能力,在“多声音乐”、“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与国内传统的视唱练耳、和声教学有所不同。音乐系的视唱练耳、和声、多声音乐课程,听力训练难度大,包括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爵士音乐,各种风格的和声都有;要求钢琴弹奏能力强,能复制所听到的音响;要求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能即兴模仿、改变所听音响,有时还需要加入弹奏者的歌唱。这种全面、综合的训练方式渗透在和声、复调、视唱练耳等诸多课程中,各有侧重。“通过和声配置,即席演奏和作曲等方面的作业,学生将视唱练耳和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用于钢琴”,并在弹奏钢琴时演唱歌曲。

除了声乐、器乐、音乐理论专业,音乐系还专门设置音乐教育理论专业。这个专业的考生,必须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文凭的学生,考试内容涉及到音乐教育学的内容和教育部推荐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的内容。

我的音乐教育理论导师――阿伯杜林教授

我在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研习的导师是爱德华・B・阿伯杜林(Edward B・Abdullin)教授。他是“国际科学文化协会”俄罗斯分会“音乐和音乐教育学”的主席,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音乐教学论与音乐教育学”教研室主任,他开创了音乐系音乐教师培养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他在其导师卡巴列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在长达八年时间里,他协助卡巴列夫斯基开展新音乐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试验工作。平时他还组织和指挥儿童合唱,是一位有着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和丰厚的音乐理论成果的音乐教育家。

阿伯杜林教授所在的“音乐教学论与音乐教育学”教研室由他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几乎与我国“音乐教育学”同时起步的教研室,除了公共教育课程的心理学、教育学之外,开设了音乐心理与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育史、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实践等多门系统课程。

阿伯杜林教授对我最大的学术影响,是使我学习到如何将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与大学音乐教育理论课程衔接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将该系对音乐教师的职业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通过举办讲座、模拟课堂教学、指挥合唱团、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组织乐队等实践工作,掌握音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的教学方法。第二阶段,掌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育历史,能够学习和正确分析世界不同国家的音乐教育体系。第三阶段,掌握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他采取各种策略强化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如,制定新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编写音乐教育方法与方法论读物等。

阿伯杜林教授还热心于音乐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曾与夫人到美国及其它国家讲学,广泛传播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模式。在1994年12月为纪念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名誉主席卡巴列夫斯基诞辰90周年时,他在音乐系组织举办了以“21世纪的音乐教育”为题的大型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

我的钢琴导师――玛哈穆达娃教授

我的钢琴导师塔米莉・扎耶达芙娜・玛哈穆达娃是俄罗斯功勋演员,20世纪60年代来过中国,并受到总理的接见。玛哈穆达娃教授对我最大的专业学术影响是: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亲自上台演奏作品。这改变了我作为教师的舞台表演实践观念。她经常传播给我们的教学观念是:作品演奏在练习中不断提高,在演出中不断成熟。

我在音乐系观摩听到的第一台音乐会,就是玛哈穆达娃教授的学生钢琴演奏音乐会。此后,她和她的学生们几乎是一个月开一场音乐会,没有间断。对于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来说,这一定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习和上台表演的结果。她组织我们举办音乐会,她带我们到艺术学校交流演出,她鼓励我们参加钢琴演奏比赛。

2004年2月24日,导师玛哈穆达娃教授带着她的两名俄罗斯学生、以及我和来自中国长春师范学院的留学生郭春蓉女士,一行五人,乘火车离开了莫斯科,前往莫斯科东北部的一个城市――沃尔戈达,参加名为“沃尔戈达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师生双人钢琴比赛”。来自俄罗斯联邦十多个城市的23对选手参加比赛。这项比赛因为没有年龄限制,参赛选手从19岁到62岁各个年龄段的师生都有。有的选手连续两届参加这项比赛,准备时间长达两年,充分体现了对这项比赛的重视。大多数选手演奏技巧娴熟,音乐表现力强,舞台表演气氛轻松自如,少有中途停顿,或半途而废的情况。比赛演奏的曲目也十分丰富。有的是四手联弹原作,有的是改编后的四手联弹作品,也有原创的双钢琴作品。曲目风格多样、音乐色彩丰富。有圣桑、卡巴列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也有巴赫、1984年作曲家新创作的作品。获一等奖的选手演奏的是舒柏特的奏鸣曲。我和郭春蓉同学演奏的《湘西幻想》是比赛中惟一的一首中国作品。我们俩因出色的表演,最终双双获得比赛惟一的“民族乐曲演奏奖”。“双人钢琴比赛”注重演奏者相互的合作,要求节奏、节拍的统一,音乐情绪变化的协调,声部安排、处理的巧妙,富有层次等等。当问及双人钢琴演奏在师范大学钢琴教学中占据什么地位时,评委回答:它填补了室内乐重奏、配合表演的空缺。双人钢琴演奏形式丰富了音乐作品表现力,丰富了钢琴教学方法,提高了钢琴教学效率。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加强音乐演奏中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同时培养听与奏的协调能力,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精神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俄罗斯,有许多专门为学校音乐教师举办的地方性的或全国性的比赛。莫斯科、圣彼得堡、萨马拉等城市都举办师范大学全国性的比赛。多种各类比赛,有全国青年钢琴双人重奏、伴奏比赛,职业音乐教师比赛,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教师与学生艺术节,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系学生艺术节,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独奏、重奏艺术节,全国教师演奏比赛等等。除此以外,俄罗斯文化部还组织各种规模的专业表演赛。

舞台表演实践不仅磨砺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而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音乐艺术,永葆艺术生命常青的法宝。我在钢琴演奏比赛中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在表演中获得了成就感,获得了的满足感。

启示――音乐教育的学术回声

在莫斯科浓郁而广博的艺术氛围里,我们从事音乐、美术、舞蹈等各个学科的中国留学生们成立了“艺术沙龙”,跨越学科界限互相交流学习,启发创新,激发了无限的艺术创作热情。美术专业留学生积极创作作品,纷纷举办画展;音乐

专业的则组织俄罗斯小学生表演钢琴小品、排练音乐短剧;舞蹈专业的编排舞蹈;我们共同参加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新年音乐会演出,共同沉浸在热爱祖国与热爱艺术的欢乐之中。

即将启程回国时,我的钢琴导师玛哈穆达娃教授嘱咐我问候半个世纪前她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中国同学黎洪进教授。这位20世纪50年代赴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现在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她们那一批早年的留学生接受了俄罗斯的专业音乐教育,学成归国后成为新中国音乐事业的杰出代表,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创作、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人才。我作为中国第二批赴俄的留学生,在决定去留学时就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留学定位是什么。我在不断地研习中,最终定位为守候和实践“在比较中发展自己”的核心观念。即寻求在音乐教育整体学科视野框架当中,结合在俄罗斯获得的音乐教育学科认识,提升确立和完善自己的音乐教育理论――合乐音乐教育思想,并着力将其研究应用于中国当下的音乐教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基于这样的定位和最终的收获,我心系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启程回到了北京。

回国后,正值我国21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全国逐步铺开。关于新课标的学术讨论、争论之声不绝于耳,课标的实施也遇到诸多的现实困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比俄罗斯学校音乐教育及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的思想与方法,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我们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其一,应加强国家和政府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度和落实力度。应认识到音乐艺术是现代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应把普及音乐教育与培养全面、综合人才结合起来,应重视通过发展音乐教育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音乐、美术、体育属于“小三门”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改观,全民热爱艺术的风气尚未形成,艺术教育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有鉴于此,只有国家和政府不断重视音乐教育,并切实到位地制定和落实有关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才能真正解决音乐艺术教育的问题。

其二,应建设连贯、整体的音乐教育系统。在明确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低、中、高各个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形成按部就班、逐级发展的教育整体。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各自为阵,缺乏连贯、完整的整体框架。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为例,小学低年级与中高年级衔接不密切,小学与初中脱节,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脱节,学校音乐教育与培养音乐教师的高校音乐教育也是互不往来,师范大学音乐系仍然没有走出单一专业音乐教育的套路,这样的结果是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缺乏过硬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有的毕业生既上不了舞台也不能上讲台。

其三,应加强本土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立足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课程设立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草根音乐文化价值的肯定,本土音乐文化课程,是具有天然的艺术亲和力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课程,是形成本土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俄罗斯历经数十年改革“十月革命”前音乐学院传统的教学法课程,增设音乐史,表演史、表演理论等课程。卡巴列夫斯基历时八年制定和试验了一部完整的俄罗斯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这些构成了俄罗斯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石。在我国,包括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内的教育政策与文件,是否根植于中国民族艺术文化,是否根植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其论证与试验过程是否充分、严密,仍然是值得思考和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的重要课题。

其四,应完善音乐教育及教师的自我发展机制。音乐表演、创作实践与教育研究是音乐教育与教师自我发展的两极,缺一不可。教师和学生的音乐表演、创作实践能唤起和满足师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赋予音乐教育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音乐教育研究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思考与研究,改善和提高音乐表演、创作能力。在我国,从事音乐表演的教师多不太关心教育研究,从事教学的音乐教师不积极参加音乐艺术实践的现象非常普遍。音乐表演、创作实践与教育研究的缺失,就导致了音乐教育和教师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最后,应加强音乐教育与教师培养的学术研究力度。教育研究是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等,都有赖于音乐教育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为此,笔者郑重呼吁加强中国音乐教育的学术研究。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范文4

一、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与基础理论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4篇,主要涉及音乐审美、音乐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在音乐研究中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等问题。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一文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情感解放的根本途径,通过音乐审美教育的方式寻求人的审美发展、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任恺《基于“相册”的动力学习范式与艺术学习中元认知的形成》探求了艺术学习中“学习主体――‘相册’――学习客体”的新学习范式。该专题的论文还有杨立梅《以大艺术教育观建设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学科”》、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张媛《浅谈音乐教育与青少年EQ的培养――从青少年心理问题看音乐教学》、郑斌《激发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宋蓓《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的启示》、黄丽《试论我国推进创造性主题音乐教育的几个维度》等。

二、音乐教育的文化与历史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主要涉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文化传承及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研究等问题。谢嘉幸《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一文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教育”与“后现代传媒”三个概念,透视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问题。文中指出要解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唯有将文化与教育两方面统一于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余丹红《文化守望与全球视野――论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一文通过对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分析,阐述了该教材中蕴含的全球化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守望姿态的完美结合。这一专题的论文还有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林琳《哈尔滨早期俄侨音乐教育研究》、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之影响管窥》、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张斐《文化传承与认同中的音乐教育》、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李红蕾《“母语”的回归――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李望霞、赵昕《在国际交流中直面中国大陆音乐教育问题――音乐教育研究问题的国际论坛交锋》等。

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涉及基础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等问题。金亚文《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回顾》一文通过回顾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得出启示:在纵向上思考,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革新;从横向上梳理,是对国外经验的参考和借鉴。李冠莲《有关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从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方面入手,分析、反思现行音乐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偏颇,探求导向有效生成的种种途径。本专题论文还有方楠《走进网络社会的高等音乐教育》、孙梅《网络音乐资源的缺陷与教育对策》、刘琨《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新课改背景下城乡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黄文翠《“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两个不同版本的取样分析及比较研究》、钮小静《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陈栋《国乐飘香飘香国乐――论高师民族乐器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许冰《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利用》、梁莉《浅谈音乐课程综合理念的本质与实践模式》等。

四、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42篇,是所有参会论文中数量最多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始终是最受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郁正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音乐课目标教学实验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依据教学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立足国内众多的实践模式中抽取出共同的、最能体现目标教学本质特征的、具有多种应变能力的结构因素和结构方式,组成最一般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音乐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形式。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一文通过对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考查,使音乐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依赖的是哪一些心理学原理,以便更有效地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本专题论文还有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陈玉丹《在〈音乐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智能的策略》等。

五、音乐教师教育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主要针对我国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中外音乐教师培养比较等展开探讨。周世斌《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之虞――从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引发的思考》一文以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先驱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为借鉴,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决不意味着精英教育从教育舞台的退出。两种教育模式必将是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民族和国家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所需之坚实金字塔”的观点。代百生《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对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三种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门音乐教师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理论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可资借鉴的方式与方法。本专题论文还有蔡世贤《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要构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迎《苏格拉底“助产术”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启示》、尹爱青、金顺爱《“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王昌奎《试论高校〈钢琴文献与教法〉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模式设计》、孙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李飞飞《从课程对比看音乐教师的培养》、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文化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吕志芳《对音乐学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几点思考》、张小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参加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有感》等。

六、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与国际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9篇。其中,涉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3篇,涉及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的论文6篇。马达《行动研究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述了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实施步骤,并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阐述了行动研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音乐教育研究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必须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专题的论文还有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解释学思考》、冯洁《马来西亚第27届ISME大会的创造性教学教育观――对创造性教育论文及实践的评述》、吴珍《从〈2020视野〉展望美国音乐教育价值的新理念》、宋裴裴的《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音乐――15届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研讨会初探》、王丽莉《色彩斑斓的民族音乐教育――印度音乐教育一瞥》等。

七、其他方面

此次大会还安排了三场重要的学术报告,这三场专题报告分别是:来自美国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前主席BennettGary博士的《音乐教育的全球展望与评价》,美国纽约大学音乐表演艺术系主任、著名的实践哲学的倡导者David J .Elliott教授的《实践的音乐教育》,香港教育学院体艺系主任梁信慕博士的《教育改革中的技术与本土化教学:音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新趋势》。三位国际音乐教育界专家的到来使会议具有了国际性的对话色彩。

在大会专门设置的workshop的教学实践研究会场中,许卓娅、李妲娜、杨立梅、郑莉、余丹红等分别就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综合艺术课堂教学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课题作了精彩的现场教学示范。

音乐教育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年轻的新学科,199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成立后,在曹理教授等一批音乐教育学者的带领下,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吸纳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为团体会员,同年8月两个学会第一次在大连联合举办全国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本次长春会议是两个学会第二次的合作。从本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来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前几届研讨会有了一定的提高,拓宽了研究领域,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文化、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近年举办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动态,本次会议邀请国外音乐教育专家介绍当前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使与会者获得不少新信息。本次大会还有一个特点,即来自全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共70余人参与了会议。研讨会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召开了研究生座谈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研究生导师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师生就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及研究生培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大会还评选出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

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相信此次长春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范文5

的文艺建设中的重要性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然而,近年来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地遭到质疑和挑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如何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提升音乐教育与教师的社会地位?

本文拟在厘清职业、音乐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实践智慧等概念的基础上,借助社会批评理论和功能主义社会理论来分析职业的伦理要求,进而深入探讨作为职业和实践的音乐教学的伦理要求。在此基础上,诊断当今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职业和实践伦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和途径。

一、音乐教师的职业共性和特性

音乐教师的职业共性主要表现为:一、与其他职业一样,音乐教师也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过去,常常把教师看作一种奉献的事业,这一观点往往导致教师的待遇过低。二、与其他职业一样,音乐教师具有专业化的技能。这一技能的性质和获取的途径与职业音乐人也有显著的差异,后者一般没有经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三、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具有音乐教师必备的资质。音乐教师的职业特性主要为:一、与其他科目的教师不一样,音乐教师既是教师,又与职业音乐人一样,具有大量的音乐实践经历和经验。音乐教师视自己为音乐人,这对他们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二、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行为典范或标准,随着职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社会批评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职业观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职业,特别是帮职业与具有一定技能的其他工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他们都是自愿提供帮助,是出于个人的奉献和对职业的热爱,而且都经历了长时间的、严格的学习,从而掌握了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知识。有些社会学家强调职业依赖的是脑力和智力,而不是体力,是利他的,重视精神的回报,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功能社会学家们强调职业的公众服务功能,认为一项职业的功能就是具备一种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独特的实用价值的专业能力。因此,能对这种能力做出评估的只能是职业同行,或者代表该职业的职业管理机构,而不是外行。进而,功能社会学家们认为以下三个因素决定了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即专业技能,专业权威以及实用价值。帮职业对社会做出了实际的贡献,因而容易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相反,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师却要不断地呼吁社会应该重视音乐教育。此外,社会批评理论家批判职业和职业机构是一种特殊利益集团,一种职业凭借其权力来控制该行业成员,通过成员来控制社会,以及与其他职业竞争。

三、音乐教师职业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1.

按照社会批评理论,音乐教师往往认为音乐的价值与重要性是理所当然,毋容置疑的,而且这种音乐常常是属于“他们的”音乐,而不是学生更为喜欢的音乐。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为了保护属于“他们的”音乐,常常不顾学生的音乐需求。为此,音乐教师创造或者认同一种具有竞争性的环境,意在使少数“音乐才华出众的人”(音乐精英)脱颖而出,这造成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甚至当部分学生中途放弃时,老师并没有付出应有的努力来挽回学生对音乐最初的喜爱和热情。事实上,有些音乐教师只顾满足自己的音乐需求或者只顾追逐自己的经济利益,牺牲学生的音乐需求和其他方面的教育需求,违背了音乐教师的职业伦理。

2.

音乐教师常常声称自己同时是职业音乐人(家),这使得音乐教师的教师职业身份模棱两可,使得一些职业音乐人也常常称呼自己为教师。然而,即使这些职业音乐人具有很好的音乐素养和乐感,精湛的技艺,很高的艺术造诣,也无法说明他能

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教师。一些音乐教师将职业音乐人曾经接受的训练模式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当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并非打算以后成为职业音乐人时,这时候会出现下列问题:一方面,通过如此的训练,学生的演奏水平可能达到令人赞叹不已的高度;另一方面,这种训练还不能算是一种音乐教育,至少不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音乐教育,无法培养学生足够的独立演奏的才能、习惯和素养,使之能离开学校后能持续学习,继续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这种训练常常容易培育出音乐精英的同时忽略大多数学生的音乐需求、能力、兴趣和目标。这种精英主义思想和行为不利于音乐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可。

3.

按照功能主义理论,一种职业如果没有提供一种公众服务,而只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就是一种职业伦理上的失败。音乐教师正是如此,因而其社会地位不断遭到大众的质疑与挑战。

4.

按照社会批评理论,音乐教师极力鼓吹和倡导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音乐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在“学院派”音乐与“非学院派”音乐之间划分界限,依靠自身的职业权力来排挤现实世界的“非学院派”音乐,从而使得学生对现实世界的“非学院派”音乐的需求被忽略、冷落,因而得不到满足。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和参与音乐活动的可能性因为之前的“学院派”音乐教育而受到限制。由此,音乐教师越是倡导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越是让社会认为这是从音乐教师的

自身利益出发。

四、对策与建议

1.

转变音乐教师的职业意识,应该将音乐教师职业定义成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一种公众服务的行为。音乐教师应该清楚通过教学将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益处,以此来指导他的教学行为和做出选择。这种益处既是音乐方面的行为目标,也是教育方面的行为目标。音乐课程的设计应该有利于显现这方面的益处,有利于说明学生的音乐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效果。

2.

与其他职业一样,音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其教学行为,使得其行为目标实现的程度越来越高。为此,音乐教师应该常常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敢于发现和承认不足,不断修改课程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3.

对音乐教学的考核和评估应该以是否给接受音乐教育的对象带来益处为准,以教学方法促进音乐教学行为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准,而不是以方法本身的好或坏为准。换言之,应该以教学结果来衡量教学手段,而不是相反。音乐教师应该坚持“关爱”的伦理标准,以提供大众服务为行动目标和指南。

4.

音乐教学是一种实践,需要“实践的智慧”。音乐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关爱”,在教学中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需求,考虑教与学的环境变化,适时适地调整其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音乐教学

给学生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是由于一种错误的实践知识或者缺乏“实践的智慧”而导致的。

5.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每一种音乐都有它不同的“好”,需要不同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因此,音乐教师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详细列举不同音乐的欣赏方法,这些音乐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当中十分重要。此外,设计音乐课程的时候,音乐教师应该提出这一问题,即“通过音乐教学,教师希望学生在音乐方面发生什么样的显著变化? ”

五、结论

本文借助社会批评理论和功能主义社会理论分析了职业的伦理要求,进而深入探讨了作为职业和实践的音乐教学的伦理要求。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当今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职业和实践伦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和途径。本文为研究职业伦理,尤其是音乐教师的职业伦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为解决音乐教学的职业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作者2013年主持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成果之一。课题名称为“音乐教师职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为“13YBB130”。

参考文献

1.

徐建龙.伦理学理论与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伦纳德 ・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

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演进与新突破[J].社会科学,2011(5).

6.

阿・开尼诺,杨红编译.音乐的伦理与精神价值[J].中国音乐,1995,(4).

7.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8.

王小琴.中国艺术伦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道德与文明,2010,(1).

9.

康健.职业伦理与职业精神[N].光明日报,2000-06-06(3).

10.

汪来杰.一种伦理新视角:公共服务职业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1(4).

11. Agger, Ben. 1998. Critical Social Theories: An Introduction.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范文6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肩负着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音乐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小音乐教育目标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师范院校的音乐师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究如何改变当前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现状,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音乐教学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师范院校音乐教育

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而教师则是以音乐为手段,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来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事业的精神,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

2.音乐教育的地位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3.音乐教育的形式

音乐教师是以音乐为手段进行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具备良好师德的前提下,音乐教师在专业方面突出的共性特征是对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音乐教育的从教人员不管其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多大差别,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善于运用一切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音乐艺术内容,来激发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

二、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现状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较强的音乐专业技能,掌握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这都要求师范院校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却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的文化素质较低

长久以来,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方面就存在着过分重视专业素质而轻视文化素质的现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设置的主修课程中,音乐理论和技能课程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教育教学课程以及其他综合文化课程比重极少,形同虚设。学生入学后,精力也主要放在了演唱、弹奏、舞蹈等专业课程和技能技巧的学习上,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偏重技能与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

2.学生的综合素质缺乏

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应包括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其中的专业素质包含着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和技能素质,还包含着作为教师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当前的师范院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思想观念上对音乐专业以外的素质和能力的忽视,造成基础素质教育失衡和总体素质的偏低,无法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此外,面对社会变革时期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有待正确的引导。

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策略

1.加强和完善教学方法,建立正确的声乐教学观念

声乐教学好比是制造乐器、完善乐器、正确使用乐器的过程。它的难点是:在制造乐器的一瞬间又必须正确使用乐器。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声音,在用听觉去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用视觉去观察学生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深刻领会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去伪存真、化繁为简,建立一套既符合生理条件又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对歌唱内部结构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艺术创新的重点。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音乐教学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运用形象思维法、对比法和创造表现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想标新立异,这就反映了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教师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就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3.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到基层学校任教的,目前中小学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师的整体要求提高了。所以师范院校音乐在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知识面方面要全面展开,在专业技巧课方面,除了要开设必要的技巧训练课外,还要开设相应理论课程。另外,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修,减少理论课,加强实践与操作课,开设跨学科课程,加强文化素养课。除传统的选修课外,应增设反映当代音乐发展新领域、新方向的跨学科的边沿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具体情况进行选修,既开拓了专业视野,又具备了多项专业技能,增加了今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选择。

总之,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快速提高上来,作为专业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要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积极探索声乐教学和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在教学中,不但使学生掌握歌唱生理机能、技巧的灵活运用,更要使学生学会心理、心态的调控,不仅是歌唱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柳青.对中国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云梦学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