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范例6篇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家庭教育

近几年很多小学生家长都忽视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他们认为,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教育无关,完全将其寄托于学校,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低,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认知程度不深,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作用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行为直接或者间接的都能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成员的组成,成员之间的知识水平,教育方法,以及经济条件都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因素,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一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地位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父母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小学生的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小学生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决定小学生行为取向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对于孩子的培养首先要有共同的理念,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与孩子的性格,态度定位等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一旦运用不当将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及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到求同存异,避免暴力教育,保证小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要注重与孩子的互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认识到,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有时候家长也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增加互动性,这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时也被孩子影响着。家庭教育应该及时认识到这点,避免在教育中采取专权专制的教育行为,进而限制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方式决定了小学生的行为模式

在各种教育因素中,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方式。父母通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具体的教育教育模式传达具有父母自身特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甚至道德规范,将家庭环境演变成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第一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具有重要的责任,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是第一环境的主题。

二、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使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教育要求,在基于每个家庭各自的特点的基础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量力而行,循序u进

家庭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急于求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小学生成长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父母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阶段的特点,根据这些个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合适的家庭教育,不能盲目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家庭教育最难的就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父母往往没有太多的经历研究孩子的性格、爱好、价值取向等,因此在这方面很难做到。为了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要拿出时间,认真对待,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以及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和指导,注重采用激励机制,使小学生建立起自信心。逐渐养成自主创造能力,推动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家庭可以独立完成的责任,它是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家庭教育,是不能忽视的要素,良好的家庭环境,适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加速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时候受到榜样的影响,印象会极为深刻,甚至会终生难忘。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师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观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风润物一样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为,为子女的品德修养做出示范。

(二)适当表扬和奖励

在表扬和奖励中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三)多和孩子沟通

沟通交流的时机应该是恰当的,交谈的话题应该是有益的、孩子是感兴趣的。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单纯的家长讲、孩子听,没有反馈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于家长借交谈对孩子进行挖苦训斥,抓住一件小事唠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厌,则更是不可取的了。

(四)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高,学习的任务也就重起来了,压力就不用说了。于是她就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针对这种情况,要适当的进行心理疏导。我们常教育她,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要快乐地学、用心的做,还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每当遇到孩子不开心,我总是要想方设法找出她心里的“疙瘩”,让她转忧为喜。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一定要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和孩子一起研究、学习。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林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126-127

[2]陶蓉芳.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快乐徜徉[J].考试周刊,2011(90):210-211.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范文2

一、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在传统体育项目方面的教育,使其掌握基本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家庭教育在众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每个人来说家庭生活是最亲切的,家庭教育是必须要接受的并且长期进行,伴随终生的教育,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使受教育者更为容易接受和喜爱并且能够长期坚持进行的,是相比较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具有显著效果的教育方式。

二、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特点

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应主要依靠家庭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类型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家庭教育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具备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具备的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交流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情感交流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是血脉相连的,互相拥有着特殊情感的亲人。在家庭环境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都有割舍不了骨肉亲情,注定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也离不开情感因素。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可以很好地沟通与交流,不会出现陌生人间的尴尬,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教育者教授的内容,不仅使被教育者学习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还从中可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从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中增强自信心与面对挫折的勇气,使其达到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融洽的家庭氛围。

(二)广泛性和全面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每个人都有家庭,每个家庭都会有家庭教育,而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人和家庭组成,每个人都会接受家庭教育,社会中受教育面较大、影响较深,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也具有广泛性,人们都能较为普遍的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相对比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而言,进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对象更为广泛,更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第一,家庭教育针对的不仅是家庭中的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是针对儿童、中年人、老年人中的某一类群体,而是全面的对教授对象进行体育项目的教授。第二,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体育项目技能,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从中可以体验到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乐趣与意志品质。最终达到传统体育项目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家庭成员能够得到身体、心理、道德的全方面培养。

(三)长期性和渗透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当人作为自然体而降生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要伴随人终生的,在一生中人要同时扮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而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早期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当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长期进行时,被教育者较容易的培养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习惯,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学习与巩固,使受教育者可以较好地掌握与熟练的应用传统体育项目,从而达到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不是因为父母有很高的教育手段,而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渗透性的,父母的言行和教授的内容是子女最容易接受学习的,家庭生活中的生活习惯,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传统体育的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家长可以潜移默化地将传统体育项目教授给子女,使子女在无形之间产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喜爱并且长期坚持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习惯,达到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四)针对性和及时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对每个人来说,父母都是自己最为亲近与信任的人,在父母面前不需要进行任何的防范和伪装,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性格、脾气、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真实的状态是最为了解的,所以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父母可以凭借自己对子女足够的了解,针对子女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个人喜好等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宜子女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方式进行教授,,使子女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初期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接受与喜爱这个项目,避免或减少教授过程中因为选择的项目不当或教授方式不适宜而产生的各类问题。在教授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父母能够直接得到子女学习状况的反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使问题能够对得到及时的处理,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体现了及时性。

(五)继承性和灵活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家庭氛围、家庭文化、家庭传统等都在不经意间被继承着流传下来,例如“家训”、“家风”等,人们在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后,无形之间也影响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当自己处于教育者的角色中,便会将自己在被教育时接受的内容继承性的传授给被教育者,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具有继承性的,不仅可以使传统体育项目被长期永久的保存下去,也保护了传统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家庭是社会组成中除了人以个体存在以外的最小组成单位,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小范围、小群体活动,可以在不需要任何的组织或正规的运动场地,便可进行的活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不会受活动时间、地点、人员等因素制约,各方面因素与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都较为灵活,能够更好地使传统体育项目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社会中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风气淡薄,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认识不准确,亲子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等都是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为了使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继承与发展,针对其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其一,转变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认识

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在孩子没有步入学校之前,家长所承担的教育责任,而学前阶段的家庭教育也只是保障了子女的正常成长,至于子女的身体、心理健康等问题不会有较明显的显现,当子女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则教育义务就应该由学校承担,更何况是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体育技能的学习。更有甚者认为,子女根本不需要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等这种体育技能的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使学生永远摆脱不了单一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最终家长将子女培养成为了“考试机器”,而忽视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心理、道德、独立自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能使子女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首先要转变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从思想上使家长得到改变,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在重视子女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子女的身体素质状况。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不仅教授子女体育项目技能,还使他们接受了我国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在增强体质同时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体育。

其二,家庭教育中将传统体育项目于文化精神相结合

家庭教育中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精神完美结合,更有利于人们接受学习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为止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在被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每一项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可以针对子女自身的特点与喜好选择适合子女的项目进行学习,在家庭教育长期的学习中,子女在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培养了体育运动兴趣与习惯,也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会使子女受益匪浅,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技能上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更为深厚。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也是对子女无形中意志品质的磨炼,要使子女明白“人生自古多磨难”这一人生常态和基本道理,鼓励子女博学广识,增强其自信心,教会其以正确的归因方式,使其理智、从容地对待挫折,放手让子女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挫折,通过真实的挫折及其感受来提高其耐挫、抗挫能力。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子女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磨炼子女的意志品质和面对挫折的勇气,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

其三,采用多种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方式

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例如全面系统的教育方式,家长全面地将传统体育项目教授给子女,可以是子女从众多的项目中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长期学习,使子女系统的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内容以及其蕴藏的文化精神,最终子女自觉坚持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周期性的重复教育方式,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初期,家长应针对子女的特性进行有计划的教授,在学习过程中持续的周期性进行重复训练,直至将传统体育项目锻炼成为习惯,可以使子女更好地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以及流畅的运用体育技能;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影响深刻,当家长在教授子女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培养其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习惯的同时,家长已经将其作为自己的习惯而进行,那在学习过程中,子女在无形之间会受到父母的影响,逐渐将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达到

其四,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关注度

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度在逐渐降低,而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使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必须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关注度。首先,应建立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相关机构,健全关于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制度,使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有较为系统的、完善的制度和方案可以遵照。其次,明确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内容,将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编印成册,可以提供给广大的家长们作为学习参考,避免或减少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时盲目学习,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范文3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发表,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发表。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良好品质

1.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分析

(1)家庭教育理念落后

我国经济存在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已经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许多地区的家庭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还存在理念落后的情况,需要不断创新。

(2)过度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品德教育

在学生教育体系中,既离不开丰富的知识教育,也离不开关系到学生终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质量,由于关系到学生品质的培养,培养效果的好坏对学生自身、社会都会有所影响。在我国当前教育系统中,家长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视不足,甚至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就为学生以后的前途奠定了基础。品德教育的缺失或者投入不足,对学生的整体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3)重视教材内容教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足

当前教育系统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许多家长只是让学生对各类考试进行积极准备,将学生的分数看成学生素质的唯一考核指标,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要素。因此,许多家长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和培养。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生只顾着学习和复习,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成绩提高上。社会实践投入的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团队协作意识不强等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显然具有不利影响。

(4)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物质投资较多,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弱化

我国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重视对学生进行物质方面的投资,认为对学生进行足够的物质投资就能让学生健康成长,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没有足够重视,投入有限。这种情况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大部分的家庭对学生的物质诉求有求必应,就算家庭条件一般,家长也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工作业务繁忙、自身素质有限、对心理教育重视不足等原因,导致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相较之下显得弱化。

(5)子女隔代教育普遍,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在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许多学生由老人在家代管,由于隔代教育,老人对学生管理有时候力不从心,容易让学生在缺少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染上不良社会习惯。这种情况下,学校没办法进行管理,家里人也没专人进行管理。久而久之,容易让一些学生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会中途辍学。家庭教育的缺失显然不利于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2.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技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各类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发展与充实。教育资源的丰富在帮助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需要家长充分认识一个现实,即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如何提升学生的良好品质教育,让学生懂得如何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除了学习,良好品质对社会、对自己的发展更重要,进而不断加强家庭教育中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1)家庭从自身素质提升开始,树立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意识

这就要求家长首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加强学生良好品质理念和意识,通过深化教育观念认识,摒弃教育只是学校工作内容的片面观念。家长应该积极自主的承担起在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责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倡导家长开展积极的读书活动,让这方面活动开展较好的家长牵头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让家长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努力推广。其次,开展针对家长的组织培训,协助沟通解决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利用多种沟通方法,让学生和家长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

(2)全面认识综合素质,完善新形势下正确的人才观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将学生的分数看的特别重要,甚至放到首要位置,为此,很多家长为学生报名参加各类辅导班、补习班,这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也会为学生增加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智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为人才培养开辟了更多的成长空间与渠道。这就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让学生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家长应该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努力通过观念转变,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3)做好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加强对学生的情商培养

情商在人生成长道路上起着关键性作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不畏险阻的意志,并且懂得关心社会、尊重每个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还需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情商因素和智商因素相比,对在社会上的发展影响程度更高,因此,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入手,针对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理解,并教会学生对人宽容,让孩子树立起生活和工作的信心与决心。这样学生能够客观真实的审视自己,让学生学会自尊、自强,面对人生的挫折,能够坚强面对。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计划、有目标的成长。

(4)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让其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曾经提出过习惯与性格、性格和行为的著名关系,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可以说,学生时代的教育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命运,会影响到人的一生。现在教育环节中,德育教育内容广泛,既包括学习,也包括遵守纪律、与人懂得礼貌、讲究卫生,更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等。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场所,在对学生日常教育过程中已经非常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传统教育方式下,学校贯彻执行培养品行端正学生的理念与目标,主张学生正直做人、客观做事、科学学习。学校通过利用家长会方法、上门家访等形式,在家长之间开展家教知识宣贯,通过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一体化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联合家长共同开展改变不良习惯、定期梳理清除不阳光、不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定期开展抵制平常不良习惯的活动,如抵制乱说脏话、乱扔垃圾、不讲礼貌、抽烟喝酒等。并在对学生考核过程中加大对学习成绩以外目标的考核,通过开展阳光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价,可以说,这些综合手段应用以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经验表明,学生要想有个好的前途,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这就需要家长更加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良好的习惯磨炼学生良好的优秀品格,让好多习惯陪伴学生终生,让其终生受益。

(5)强化学生的安全管理,用责任肩负起学生安全重任

学生的安全关乎整个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稳定。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将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进行对待。家长应该在强化学生学习成绩的同事,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家庭教育之中。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各类安全普法活动,让学生认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巧。家长应该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合法权益出发,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成长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对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健康安全教育和法制法规教育,引导学生守法合规,做执法好公民,在守法的基础上健康、安全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多和教师沟通,结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事故处理预案,配合完成安全隐患排查和特殊事件的特殊处理,全面落实学校的安全教育规章制度。同时,家长还应该真正肩负起学生在学校之外的安全监管重任,构建起学校——家庭联防联控安全教育机制,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珍爱生活,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6)灌输家教知识,让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茁壮成长

当前,大部分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看成家庭最为重要的大事,虽然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对学生过分进行物质投入,对学生的品质教育严重不足的事实在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大量的事实表明,家教知识的灌输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家长掌握一定的家教基础,并具有科学的家教手段。家长需要配合教师进行家教知识学习,善于利用合适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长应该教育学生面对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奖赏,帮助学生情商学习。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帮助学生养成按照计划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取,在人生道路上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3.结语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生接受的教育首先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和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息息相关,和学生个性的养成密不可分。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种情况下,不能让学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还需要学生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与品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时刻率先垂范,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良好品质教育工作。可以说,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既是学问,更是艺术,需要家长不断学习、持续改进,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桂兰,王雄.220名城市重点小学学生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范文5

讲求质量的家庭教育有以下特征:

一、以德性教育为核心

一项城市家庭教育质量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家长们普遍重视子女的德性培养,85%的家长继承了“教以德为先”和“志当存高远”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想,高度认同和支持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

令人注目的是,领先的家长已不只是注重传统的道德品质培养,而是特别看重道德的社会适应性养成。大多数家庭都把“独立自主精神”、“适应社会技能”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放在了前三位,对于”创新精神”、“成功意识”和“敢想敢干精神”的培养也十分重视。

讲求质量的家长也很重视德性内容和培养策略。他们注意运用道德榜样示范与艺术熏陶手段与孩子沟通,对于警句、格言和艺术典型的运用率较高,他们对于新事物、新理念很敏感,并且关注着“知识经济”、“创新教育”、‘环境教育、“成功教育”等新理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从知识型到智能型转变

现代家庭教育在强调德性的同时,也强调知识型向智能型与人格型的转变。讲求家庭智能质量,主要可从五个方面努力:家庭知识结构、求知规律、读书方法、才能培养和成才策略。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家庭夫妇之间文化程度相近,兴趣爱好相同,并对“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要求体会深刻,60%左右家长连年“进修培训”,这为家庭走向“学习型”奠定了基础。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影响了家庭智能质量的发展和提高。

讲求家庭智能质量,家长要从知识的相对性出发,注意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到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综合训练;注意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等学习规律的运用;重视孩子“交叉阅读”、“八面受教”、带题多解、独立思考。在才能培养和成材策略上,可积极尝试实践“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发现教育”、“创造教育”、“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教育思想,发现孩子的潜力,开发孩子的潜能。

强化家庭审美功能

与过去相比较,现代家庭教育质量结构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家庭审美质量的凸现。调查显示,审美在家庭教育中的显著作用已受到有识家长的重视,现实家庭教育的质量结构巳从二维(德性、智能)结构向三维(德性、智能、审美)结钩、多维(三维以上)结构转变。

具有审美质量意识的家庭。首先可在树立科学儿童观基础上提供家庭审美教育的较好物质条件和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不仅设置书架和书橱,而且有一定的藏书量,养成全家人人读书的习惯。也可设置乐器、摆件等具有文化科技含量的物化环境。。

其次,家庭成员应具有良好的生活规范、文明的仪表举止,重视礼貌语言与和谐的人际交往。

第三、家庭可开展多种多样的家庭文化审美活动,如听音乐,看戏剧和文艺演出,举办家庭故事会、棋类赛、健身活动,全家外出旅游,丰富野外休闲生活等。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死亡教育内容目标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我们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本质和意义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关于进行“死亡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死亡教育仍未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认同。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要让死亡教育能够真正在中国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