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知识范例6篇

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知识

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电子商务 计算机课程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216-01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活动也随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社会对既懂计算机又懂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在这个契机下电子商务专业应运而生,在经历了一批电子商务专业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下,从1998年各高校只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方向到现在己将电子商务专业收录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并且可招收硕士和博士,授予其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位,在历经了这十多年的探索研究,电子商务专业己经具有了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

我院是民办本科三表院校,从2002年起招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曾经是本科、专科兼招,在几年的培养改革过程中,至2010年便只招收本科学生,在就业岗位及社会大环境下,以及对我院学生自身特点的探索中确定了适合我院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在这几年的实施中不断完善,形成了我院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具备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电子商务行业的政策法规,能在商贸领域、政府机构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等第一线实际工作,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专业基本要求:本专业以现代商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信息化基本技能为辅助,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坚持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专业培养特色。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的商务模式。学生将受到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管理、规划和设计电子商务应用问题的基本能力。(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2)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3)实践能力强、上手快、有一定发展后劲,适应社会发展和胜任岗位工作需要。(4)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5)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6)熟练地掌握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力。

针对这一目标及专业基本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骨干课,专业方向课,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银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实务、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PHOTOSHOP、网页设计、SQL数据库、PHP动态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就业方向的侧重分为经管营销类课,计算机类课程,其中经管营销类课,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多种商务活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让学生会用,熟练应用来帮助其完成商务型工作目标,这一部分学生主要从事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网站运营经理/主管、外贸电子商务工作;另一部分是计算机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类的相关技术,能够开发、设计,熟练使用,综合应用本课程知识,使其成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这一部分学生主要从事网站开发、网站设计、网站策划/编辑工作;针对不同侧重的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会有所不同,前一种加大经管类课程,减小计算机课程比例,将计算机类课程浓缩并提炼出应用型部分加以开设,将课程细化,模块化,精讲细练以达到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后一类学生类似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主要课程以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为主,区别的他们的电子商务知识会多一些,所修课程以电子商务活动为目标,计算机专业性更强一些。

我院属于前者,所以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要侧重应用,不以计算机知识为主,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将计算机课程作如下调整,以学生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实现课程的实用化、模块化、精练化。

实用化,即就业岗位需要哪些知识、技能,我们就讲哪些知识、技能,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入课程中,弱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课程。

模块化,即将计算机知识整休构想,前后衔接有度,课程设置合理,搭配得当,讲授过程前后有序,知识层次和技能培养成体系,强化课程整体性,系统性,使培养的学生经过学习,对整个知识体系都有所了解,掌握所有需要的知识。

精练化,在课程学时一定的前提下,精讲细练,课程内容合理,有粗有细,有重有轻,让学生学习过程中能把握学习的度,哪些是主干,需重点掌握,哪些为了解,课下完成,要合理取舍,不要一味多学多练,学生疲备不堪,老师怎么讲都讲不完。

具体来说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当作一个模块,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在电子商务方向上的应用能力,有哪些能力呢?实践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哪些知识呢?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网页知识,美工方面的知识,数据库方面的知识,网络编程的知识,按着这个想法,需要开设的课程如下,计算机文化基础,PHOTOSHOP,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SQL),PHP网络编程(JSP网络编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网页(动态)制作,和网络相关的知识,这个课程是有顺序的,并且内容相关的,每科课程互有交叉,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如果可能最好一个老师讲解,前后衔接上,内容互补,这样能省去很多重复的内容,也能更好的把握学生学习的状态,查缺补漏,做到单独可使用,整体最佳的状态。实用化方面这些计算机课程都是应用型课程,都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要实际应用的工具,都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它们在一个体系下像工具一样被讲授,让学生多学多练,在实践中提高其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这些课程的设置也是精细化的体现,只开设了和电子商务相关的核心课程,其它理论性课程如有需要在这些课程中了解性讲授,不做单一课程。

计算机课程目前与英语课程相似,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上属于一门工具类课程,是必须的,必备的,却也是简单的,实用的,所以说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如何取舍,如何确定内容是我们现在的主要工作,要精,要准,要符合就业需才是我们计算机课程开设的总体任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目标,要确定不同的计算机课程模块来配合,提高学生总体能力水平,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美)特班(Turban,E)严建援.电子商务管理视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课程设置 改革思路

一、前言:

机电系是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扩大专业,努力将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新疆一流的职业技术大学的背景下而产生的,并于2007年01月成立。机电系中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加工生产全过程的一批高新复合技术群,已形成“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是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传统的机械制造及设计领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对机电系如何科学合理的开设技术基础课和骨干课程已成为摆在我系面前的主要问题,课程设置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机电行业人才市场的要求,因此要做多方面的调研,并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体系。

二、我院对机电专业的定位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与机电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机电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更能为新疆交通行业提供服务,使机电专业能够办出交通行业特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在对技术操作应用方面拓宽其专业的服务面向。学生特殊的专业知识应依靠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学习。因此加强基础性引导教育是拓宽专业面向的前提。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辅修专业,毕业生可同时拿到相关职业资格从业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此外,拟计划制定了在校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并可计算学分或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三、对我院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思:

(一)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设计时,应以公共基础课程为前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心。公共课程是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应厚实,充分拓宽知识面和科学视野,打破传统专业教学“隔行如隔山”的封闭状态,重视知识的渗透、融合和转化,对以后走向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积蓄知识能力,使毕业生真正具备能适应现代社会变革所需要的最佳知识结构。

(二)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内容急待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新疆机械电子行业发展也在急需大量机电专业中的机电一体化、CAD/CAM、柔性制造等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知识技术使传统的机械类专业领域的内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的需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科学、规范的制定机电专业的课程。

(三)实施核心课程“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将各相互独立课程通过有效实验与实训相结合,并对相关知识有机地渗透和融合,既能充分考虑教学过程教材选用与学生接受能力衔接,也能因地置宜地拓展学生知识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四、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规划:

通过表一(见下表)《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教学计划进程表的课程设置,我们做了如下改革与调整:

(一)在专业课程上压缩了专业知识体系相融合的部分课程。如:

1、过去《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两门课,讲解的内容也较详实,但面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其目的是够用和会用为度,如去绘制图形,将机械和计算机做到了有机的融合,也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也符合目前机电行业对制图人才的要求,同时压缩了课时量,为实验实训课的安排留出了较多的时间。

2、将《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及《工程材料学》这四门课压缩为《机械基础及材料》一门课程,在知识讲解中,对难度大的内容和涉及设计上的内容少讲,主要让学生对常见的知识原理明白,会识别机械工程图纸,懂得找出问题并会修理为要求。

3、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与设计》及《机床加工设备》四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机械制造技术》一门课程,强调学生的绘图、制工艺卡片、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应用,使学生懂得机械制造过程,熟悉机械零件加工的工艺流程,为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机械技能和管理知识做铺垫。

(二)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符合机电一体化专业要求。如:第一学期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第二学期设置有CAD技术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第三学期设置有单片机技术及PLC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第四学期有数控编程技术及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五学期主要有数控技术应用等。第三学年通过参加和实际操作,考取各类相应的计算机资格证来检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较紧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便于学生接受;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这门课在第三学期开设期间还含有实验、实训课程,在第四学期安排两周实习,强化第三学期学过的基础理论,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使理论与实践做到有机的融合。如表一中只要有周六学时专业课程基本上到要有相应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如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拖动技术》后就进行《低压电气控制实训》,所有环节紧扣教学主题,让学生逐步接近“零距离”触摸社会的感觉。

(四)突出机电专业教学重点。以机电设备维修、电力电气控制技术操作和数控操作为主要方向,符合国家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定位。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主要偏向机电设备维修和电气控制技术,其次是数控编程与操作;主要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应用、电机拖动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可编程序控制(PLC),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毕业后有很宽的就业前景,并能在相关领域快速发展。

(五)加强实训操作,体现职业特色。课程设置中实训课程有钳工实训、机加工实习、PLC编程实习、低压电气实训、机械设备装配工艺实训、数控机床加工实习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实习,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学生毕业前还要参加计算机应用操作中级证、计算机绘图员(CAD)资格证、维修电工操作员中级资格证、机床加工上岗证、焊工中级资格证等各类资格考试,来检验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范围的学习效果,并为就业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

五、今后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和想法:

(一)进一步精确定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我们则认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以电气控制为主、辅以机械维护、机(液)、电(磁)、计算机三足鼎立”基础上初步定位在:对机械设备维护与维修、电气控制理论和操作方面进行强化,懂数控操作及应用,对通用机床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能进行常规机械加工工艺编制、CAD/CAM应用、设备管理、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二)基础教育先行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上仍需要坚持文化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教育,这是培养如何做人和塑造形象的基础;在对专业课程设置时,以能力本位开发课程,始终以工学结合、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思路,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技术基础知识的厚实,才有利于后劲储备;专业知识要专精,才有适应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要保质保量

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专业设置,因此,因随时对未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科学预测, 使调整后的专业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实现专业建设的成熟期与专业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对而言一致,为今后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做出科学的预测。今后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对实践环节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今后我院机电系要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规律决定取舍,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的选择,学生能力的评价,要立足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来衡量;课程体系的设计可根据灵活多样的形式与用人单位合作,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五)按项目化模块式组合课程

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对课程进行分类,组织若干个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职校以主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通过调整相应的模块进行项目教学,使职校培养的毕业生更贴近需求,做到“产销对路”。一般可把课程分为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技能模块(后二者又称为活动模块)。在公共模块的基础上,只须对活动模块作适当调整,该专业就可派生出几个岗位群。

(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核心课程主要由我院教师任教,基础课程可外聘。选派思想品德优秀的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六个月以上,参与企业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本院学生项岗实习工作,并与职称挂钩。教师通过到企业的培训,锻炼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这样可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骨干教师,为今后机电系长远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皮付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知识范文3

“技术应用型”飞机电子维修专门人才为基础上,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民航飞机电子维护、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解决飞机电子维修中的具体维修技术和维修管理问题,具备维修指导、组织和规划能力,既能适应民用飞机生产、维护、管理和监督第一线需要,又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航飞速发展需要而设定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英语、计算机应用及飞机电子专业基础理论、维护与维修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飞机电子系统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创新精神。

培养规格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在知识要求方面,主要培养学生:①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②具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③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导航原理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④具有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制图、计算、设计、实验、实训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⑤具有飞机通信系统、导航系统、仪表系统和自动飞行系统及相关系统基本原理知识、测试和维护专业理论知识、故障诊断和排除专业实践知识;⑥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本专业更加注重在能力要求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①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阅读本专业英文手册和资料和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②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维护、故障诊断及排除的能力;④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部件的测试、故障诊断和修理能力。⑤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和维修质量管理的基本能力。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分析未来飞机电子专业发展的趋势的能力;⑦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质量和安全环境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

就业面向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面向民航管理部门、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公司、机场、飞机电子附件维修、飞机电子测试设备研发等职业岗位群,将职业目标定位机电子系统及附件的维修和民航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飞机航线和定检维护、内场修理、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维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四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民用航空器维修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培训及考试大纲》(AC-66R1-04)等相关的行业标准,按照民航飞机电子维修技术领域的岗位群能力和模块化要求,考虑高职本科学生的特点,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行动领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民航行业需求的基于行业标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飞机机型的多样化、机载设备的复杂化对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人员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

这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要具有扎实的电子基础理论知识与系统知识、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育者应更多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思维、解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课程设置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原因。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微机原理、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等,总学时为122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48.9%。上述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四年制高职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考虑了飞机电子维修所需要的专业英语口语和阅读等基础知识的要求。加强英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民航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大量民航新飞机的引进,英语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可以为飞机维修人员、维修管理人员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它囊括了飞机制造、飞机引进、飞机租赁、飞机维修、航空法规、飞机退租、飞机维修培训等各方面,越来越多的飞机维修岗位需要熟练的英语书写和表达能力,口语流利,能够熟练的阅读飞机维护手册和部件修理手册。四年制高职教学中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是英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实践和训练。

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4个学期的基础外语教学和2个学期的专业英语教学,总学时达400学时。本着“专业词汇、双语教学、专业文献”3个层次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工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计算机同样是当今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工程师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考取国家计算机等级资格证书。学生在下企业实践时企业还会开设维修办公自动化系统、维修资料查询和检索等课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扩大选修课比例,实行辅修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民航飞机先进性提高、通用飞机运营的逐步广泛、系统模块化、部件集成化技术的发展,一些飞机系统的维护和维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必须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将飞机电气系统、飞机机械系统、直升机维修作为选修课程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设置,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突破就业选择的局限性,扩大学生就业的适应面。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维修技术应用、维修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加大了实践教学分量,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50%。其次,基础课程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连续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飞机维修工程的概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前6个学期基本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第4学年学生能深入到飞机维修生产管理的各个岗位增长经验、锻炼才干打下基础。第三,结合企业岗位和就业面向,采取企业引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针对飞机电子岗位群,面向飞机维修、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方向。毕业设计题目来自飞机维修企业工程实际,采用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学生自主研发、现场参观与顶岗锻炼等多种方式完成,使学生毕业前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维修管理能力和初步的研发能力。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逐步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加强高等职业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联系,实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创新对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适宜人才供给模式[3]。#p#分页标题#e#

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知识范文4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将出台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新方案,目前国内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随着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方向发展,怎样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新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相关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地方高校重点思索的问题。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深入现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實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研讨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较系统地掌握农业电气化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从事电气设计、设备安装、运行、检修、试验、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电力工程规划设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供用电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理论教学体系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三类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的特点规律,优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使三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是农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改革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专业素质、思维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竞争能力。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课程,它是为学习后续课程作知识铺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对公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要合理设计,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实现公共基础课知识与专业基础课内容的合理衔接。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大学外语、高等数学、体育、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等12门基础课程,其中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设置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主动配合专业教学,在内容上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它起着前伸后延作用,能促进整个知识和能力系统协调发展。合理设计各门专业基础课内容,能实现与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无缝衔接。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工程制图与CAD、机械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10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课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学好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既是将专业基础课知识拓展到专业领域的过程,也是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深化和巩固的过程,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将有助于基本概念的辨析,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将有助于基本理论的阐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架空线路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其中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高电压技术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利用设备实物、设备图像或在现场实际讲解,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贯彻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而开设的供学生选读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外延,一般把专业选修课安排在后几学期开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选修课规划为四个课程模块建设。 

1. 学科前沿模块:包扩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等课程。 

2. 专业特色模块:包扩农业电气化导论、工业用电设备、电气安全技术、发电厂概论、电气CAD、电力英语、二次回路等课程。 

3. 信息技术模块:包扩数据库应用技术、Matlab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 

4. 经济管理模块:包扩用电营业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电力法等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清晰且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建设时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理论课程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筹划、组织和实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除在课程中开设必要的实验内容外,还开设了40周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并把其规划为七个实践教学模块建设。 

1. 社会实践模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2周)。 

2. 工程基础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实训(2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1周)、工程制图与CAD实训(1周)、金工实习(2周)、電工实习(1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周)、电子工艺实习(1周)。 

3. 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变电站与线路认识实习(1周)和电能计量实习(2周)。 

4. 专业课程设计模块: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1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周)、变电工程设计课程设计(1周)。 

5. 专业实习模块:包括电气设备装配与检修实习(1周)、电气运行实习(2周)、变电站仿真实习(1周)、电网仿真调度实习(1周)、毕业实习(2周)。 

6. 综合实验模块:包括继电保护综合实习(1周)和电缆施工工艺实习(1周)。 

7. 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14周)。 

四、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学校在新的培养方案改革中,强调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第二课堂规划为三个模块进行建设。 

1. 特色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特色课堂、科技讲座及进行科研专题调查、公开发表文章、参与科技制作等。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竞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电子技术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课件开发大赛、英语竞赛、体育竞赛及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高、外语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团体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参加暑(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参加综合文艺汇演比赛等。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乐观向上的心理性格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结束语 

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只有抓住机遇,加速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优势。通过农业电气化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系统的梳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课程组的建设带动教师深入学科前沿研究,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教师科研的兴趣,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具有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9-60. 

[2]杨莉.浅谈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轻工科技,2014,9:179-1803. 

[3]徐俊良.新时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重要原则[J].江苏高教,2014,5:96-97. 

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知识范文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交叉多重优势的学科。在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规划下,成都理工大学依据市场的要求,遵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的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多年实践教学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历程,本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1.专业特色。成都理工大学申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八年来,依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指导方针,以培养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的,办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坚持以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基础,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水平锻炼,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办学特色。在专业方向培养上,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主选择开设的楼宇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中的一个。形成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面广、专业方向深化特色。在实践教学上,本专业的应届毕业本科生应用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参加该校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简称ASEA)技能测试中心考试,获得助理ASE资格认证,从实验走向工程。形成该专业工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色。

2.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了本专业培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应达到的素质水平、掌握的知识面和要求的能力水平。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二是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三是较好地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四是应具有智能建筑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初步工作能力。五是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六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特色是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形成的。整个课程体系是为本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部分组成。理论教学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部分组成。课程体系注重了这五大部分的协调性和科学性,体现了本专业知识结构所具有的宽口径、厚基础、学科交叉,强调融合的工程教学专业特色。

1.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下述特点:要求理论教学体系要利于培养基础雄厚、宽口径、综合型的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内涵丰富、多学科交叉性、对外延伸性的特点。设置的专业基层理论课程,要不断用新的先进的科学思想熏陶培养人才。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综合应用总线通信网络控制大系统、系统计算机控制的知识解决跨行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出专业重系统,重集成,薄单机的特点。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完成教学大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ASEA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掌握和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学好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知识范文6

论文关键词:自动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一方面拓宽了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1,2]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学生与社会需求,开展了一些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教学型高校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自动化专业是横跨众多应用学科的偏基础性工科专业,其宽口径的特点使得学生就业情况较理想,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遍布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目前我国众多领域内的自动化水平相对偏低,大多企业市场竞争力也较弱。为了提升企业内力,加强市场竞争力,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应用自动化技术、开发自动化产品的能力。因而,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高。

考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及自动化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我院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为: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与研究等方面工作。

与上述培养目标相适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知识等;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和跟踪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所需的沟通技能,包括与其他许多不同领域专家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系统协调能力,包括对系统全局的洞察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自动化本科培养计划实时融入本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及本校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注重基础知识扎实,并注重知识结构、专业特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结合,力图形成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

根据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将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等六类。

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A,体育,高等数学A,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计算机文化,军事理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A,实验物理,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

专业基础课:工程图学C,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A,概率与数理统计,模拟电子技术A,电机与拖动,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检测与转换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专业英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B,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现代控制理论,数字信号处理。

专业模块: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限选一门)。

专业模块选修课:组1(工厂供电,楼宇自动化,电器控制,数控机床),组2(单片机原理,现代数字系统设计,DSP技术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组3(智能控制,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最优化理论,人工智能基础)。组1、2、3任选一组。选择一组后,其他二组内的课程可作为任选课选修,计入任选课学分。

专业任选课:学科前沿讲座,自适应控制,系统辨识,系统工程导论,数字图像处理。

其中,专业模块选修课以课程组群的方式形成专业特色,又保证学生在有限学时下,知识结构合理。该部分设置了三组课程,组1以工厂电气与建筑智能技术为核心,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工厂自动化知识;组2以嵌入式控制及工业网络技术为核心,体现新一代数字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的特征;组3以先进的控制理论及智能技术为主,强调自动化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关的课程组,通过成体系的一组课程的完整学习,系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通过选中一组后其他组的课程可以作为任选课的方式,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扩大知识面。

培养计划制订过程中,完全站在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高度,彻底改变因人设课的情况,真正以学生为本,真正反映科学的体系、规律和前沿。同时,上述课程设置及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上,也兼顾了学生就业与考研的不同需求。在课程教学之外,还会适时安排专业知识讲座,或者开拓学生知识面,或者引领学生规划自己的课程学习,或者答疑解惑,成为提升课程学习效果的良好催化剂。

三、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我院自动化专业一贯注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创新领域。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考虑不够。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又要重视培养逆向思维;推行启发式、引导式理论教学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大力加强与改进实践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我们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应附属于理论教学,而应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要与设计理论教学体系一样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在课程的实验教学方面,通过验证型-设计型-研究型-跨课程/学科的综合开放型实验等不同层次的实验环节,在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想像力、创造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现代数字系统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交通灯控制是常见的一个验证型实验,通过对红、黄、绿三个发光二极管点亮、熄灭的定时控制,可以达到掌握基本概念、熟悉开发工具、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增加功能,使这个实验逐步扩展为设计型、研究型或综合型实验。例如,首先增加红、黄、绿灯的组数,尝试进行一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控制;然后,增加红、黄、绿灯点亮持续时间的在线手动(键盘)设置/更改功能;进一步,利用方波信号发生器给出可调频脉冲信号模拟车流量观测,设计能够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红、黄、绿灯点亮持续时间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控制装置。这些实验都不提供实验指导书,仅给出实验目的,并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主完成。在此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设计与实验过程把关,以免损坏实验设备。

在课程实验教学之外,实行“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教育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与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建立专业课程开放实验室,由教师根据实验设备情况,给出课程实验以外的推荐自主实验目录,学生预约选做,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建立EDA、DSP、SOPC等开放实验室,结合学生兴趣和专长,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安排,并有专业教师指导其设计、制作、调试,有力地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广泛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和小制作活动,并以项目立项资助、评比等形式鼓励学生创新;大力提倡毕业设计真刀真枪,使学生切实动手实践;组织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领域,鼓励学生创造、实践,允许失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在的学生,接触各方面新知识的渠道多样,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经常会有新想法、新思维,只是缺少实际动手去实现想法的机会,所以这些思想常常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而上述措施则为这些思想的实现或尝试提供了途径,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则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自己想法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应用并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几年前有学生提出想做“手机应急充电器”,希望在出游或回家的旅途中不会因为手机电池没电而影响通信;也有学生提出设计“自习室噪声监测器”的想法,希望能够通过对突发噪声的监测与适当方式的提醒,改善自习环境。这些想法,都直接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又是能够利用自动化专业所学知识来实现的,学生实践热情高,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另外,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物理竞赛、数学竞赛及各类DSP、FPGA、单片机设计应用大奖赛为媒介,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培养平台。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框架内,设立学生电子设计综合培训基地,构建了“课程讲座培训选拔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资助校竞赛集训省及全国竞赛”的系统化创新培训、激励机制。具体来说,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学生普遍缺乏跨越课程界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通过讲座与培训来提高。讲座的目的主要是引导,而培训则是提高具体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差异,对全体或学生进行较长期的课外培训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课内学习。所以需要适时进行考核,逐步选拔出少数确实学有余力又热衷于电子设计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采用课题立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资助的方式做深入培训,即,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符合学生兴趣的、有针对性的课题设计与研究,在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通过上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逐步建立与灵性运行,使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