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实训总结范例

机电实训总结

机电实训总结范文1

1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内部构成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内部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输送单元、铝合金实训平台以及装配单元等多种构件,其中的核心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多由传感器、PLC模块以及触摸屏模块的构成,实训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结合内部构成,进行灵活重组,通过有效的安装,确保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功能优势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功能主要体现在运送物料等方面,运送物料需要借助机械手臂的作用将单元舱内的相关物料输送到加工单元内,待到物料加工完毕后,再将其运输至物料台,实施精准分拣,分拣过程中主要根据产品颜色、材料构成等确保分拣的针对性。基于此,在中职教学过程中运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仅可为学生展示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利于学生明确其内部构成及功能优势,掌握装置的应用技巧,实现知识的内化,转化为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在明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内部构成后应进一步确定其应用优势,发挥其应用价值,逐渐作用于中职教学,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接下来文章针对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

2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相对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接近行业实际。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操作主要涉及工业现场主流技术以及现阶段工业发展中的控制技术等等,有效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现阶段相对先进的装置设备,并实时了解技术应用特点以及设备构成、功能优势,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第二,设备展示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运用不仅可为学生展示整体的内部构造以及安装特点,同时可以确保设备展现的全面性与直观性,可以一定程度的缩减教学时间,从而逐步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第三,系统相对完善。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内部系统趋于完善,主要构成包括变频器、传感器以及PLC技术等,为设备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可大大系统控制效果。第四,设备应用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教师在运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需求,及时更新设备,突出设备的实用性与可靠性,使得教学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并使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中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职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组成,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应用可为学生展示现代化生产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能优势,该装置中包含许多先进技术,主要涉及可编程控制器、电机驱动、传感器以及机械传动技术等等,学生在接触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过程中,将会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与操作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得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中职教学环节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经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具体见下。第一,实训装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多会将其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后,从而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以上教学设计方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未能接触先进的实训装置,加之基础课程不够扎实,面对实训课程,易产生负面情绪,或出现畏难心理,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将实训课程放置在专业课程之后,部分学生虽说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很难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缺少实践方向上的指导,最终的实践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这样的课程设计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甚至会使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达到企业人才聘用标准,至于其日后发展尤为不利。第二,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部分中职课程体系中未能将机电一体化实现装置操作与训练融入其中,导致学生难以接触相关的实训设备,从而丧失了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的机会。此外,也有部分中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类因素影响,趋向于引进落后的实训装置,理论上来讲是为了引导学生接触启蒙工具,但从长远化角度来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尤为不利。特别是部分中职教师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过程中未能将课堂理论有机结合,无法体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机电一体化实验设备在中职课程中的应用极具必要性,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对其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要由于装置数量不足,甚至存在不引进该技术的情况,即便引进了实训装置也伴随着设备应用受限的问题,使得实训装置的功能优势无法发挥,削弱了教学效果,更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经上述分析后发现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装置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光洁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功能优势,做好教学优化与设计,使得教学规划更加合理、科学,符合人才培育需求。针对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4.1优化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课堂中的应用优势较为显著,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育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健全的课程体系作为动力支撑,加快课程体系改革进程、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人才培育标准。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环节,应重点关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实践与应用,将培育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作为基本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将创新理念融于传统课程,突出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实践优势,将其作为教学动力,引导学生学习与自动化生产装配、调试相关的技术手段,并在实践课程中训练自身的操作能力,这样方可将课程改革与实训装置的应用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4.2有效运用实训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不仅要体现在自动化生产方面,同样要在课程教学环节积极引进该技术,发挥其功能上的价值。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中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成长需求,优化实训装置课程,选择向倒在第一学期设置体验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操作,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选择性的拆卸和装配,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实训装置的内部构成及其应用范围。接下来,则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标准,组织实训装置相关活动,做好课程开发,利用实训装置的过程中尽可能联系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操作技巧,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机电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过程;实训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而且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样化。笔者在中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从事实训工作已经多年,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论述了目前专业实践的现状,并对如何改进实训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深入研究了构建中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模式的策略,对中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的意义

1.1理论意义。机电专业包含的内容较为繁杂,学习者在将来的工作中若仅仅掌握机械或是电气方面的知识,将会被社会很快淘汰。机电专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技术也处于时时更新之中,特别是计算机和机电设备的结合比较紧密,所以就要找到机械与机电的连接点,互相帮衬。因此,这就需要机电设备方面的工作人员能够懂得机电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掌握操作维修的技术。一般而言,这些专业人才更多是在职业院校的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最终会进入企业。所以,职院院校可以说是机电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倾向于培养学习者的岗位能力,由此能够提升机电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也会更加贴合企业的要求。

1.2实践意义。机电专业在机械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科学水平的发展,该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因为高新技术在本专业的渗透中更加广泛,其具体划分也变得更为精细,所以也就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不是单一的,相较于传统专业,其中内容更为广泛,需要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所以,学校在开展实训时,可以深入分析其内涵与意义,以此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也能够让其他专业或学校加以借鉴。

2.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的现状

2.1实训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第一,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内容包含很多,在实训的时候很多课程仅仅是给学习者讲解机械加工操作方面的内容,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岗位技术却并未涉及。第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较为浅显,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并不完全清楚,所以学习者所具备的能力也不足与完全应对未来的工作岗位。

2.2实训缺乏练习,无法提升学习者能力。现阶段,很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实训所采取的方式都是较为单一的,大多采用的为单科分段式。不论是哪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职位的活动,都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要不断提升你能力。例如,钳工的工作中设计对锉削的识读、运用等,所以学习者就要在实训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3实训评价欠缺,无法提高评价能力。因为目前的学校中机电维修专业实训起步得相对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所以造成学校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除了上述说的实训内容单一、实训缺乏练习等,对学习者的实训评价也缺乏合理方式。现在很多学校对学习者的实训进行评价时方式运用不当,这就是的考核的标准与岗位需求有差距。

3.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

为能够获得良好的专业额实训效果,那么学校就要对师生搭配方式进行优化,同时还要从多方面对实训的条件进行完善,例如实训施教者的选择、实训内容的筛选以及实训的具体时间等。本文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由此开展专业实训模式,这不仅能够让学习者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还更符合工作的需求,真正让学习者实现零距离就业(如图1)。工作过程导向是指工作人员需要有效利用工作中的资源,身处特定的环境,并对加工设备有效运用,最大限度的完成既定的项目任务,并获得成果。其在学习者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属于对职业行动进行科学分析的手段,工作过程是否复杂与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工作过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职位、工种或是背景等不同,所以工作人员在任务方面也会有巨大区别,不过从宏观上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明确任务、制定计划、作出决策、正式实施、有效控制与评价的反馈等。

3.1明确实训任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开展实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习者明晰实训的任务,对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旨在让学习者了解实训的目的是什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活动的主体为学习者,施教者切忌越俎代庖,而是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例如,开展《钳工生产实习》课程的实训项目时,施教者可以将实训的项目定为“微型台虎钳制作和装配”,施教者还要让学习者明白项目的任务,让他们了解任务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微型台虎钳。不过台虎钳的制作需要多个步骤,这就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将实训项目分成不同的小项目,随着改革小任务的完成,加之装配技术的辅助,微型台虎钳也就能够完成了。

3.2制定实训计划。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想要保证实训效果,就需要预期制定实训计划,师生通过协商,并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操作水平,共同探讨怎样实现既定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实训工作,需要结合上一个步骤来对项目任务进行分析,继而适用于自己的方法。实训计划主要的内容就是将怎样做落实到一个个简单的步骤中。笔者认为,实训计划通常包含以下内容:首先,以上一阶段确立的任务为基础,对学习者进行分组,每组5-6人为宜。为明确每个人职责,可对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进行细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次,各个小组的学习者针对实训任务,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同时还要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期想出来,提出应对之策,避免任务完成受阻。最后,经过共同协商后,由一人负责整理成工作计划,对于实训的工作流程与时间安排要进行汇总,转给实训施教者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

3.3作出实训决策。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过程中所说的制定实训的决策,其实质就是想出有效措施,力争结果达到最佳。为能够实现预期的实训目标,小组成员就可以以上一个步骤中提到的加工工序方案为基础,对学校的实训条件、师资水平等进行商讨,并且经过一致协商之后,能够得出最佳的实践方案,继而对各个小组的任务更加明确,同时也让工作的流程能够更加细化。例如,我们同样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中的《钳工生产实习》的虎头钳制作为例,在这个环节中经过上一步对任务的细化,需要每个小组能够制定出最优原则,并让该原则能够更加符合加工的流程。

3.4开始任务实施。制定实训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在工作过程导向下开展实训工作最为关键的一步。该过程将学习者在教材上所学的知识转为了实际内容,以此解决实践存在的问题。例如,我们经过上述几个步骤之后,已经将微型台虎钳的制作任务进行了分解,那么此时我们就要对已有的加工工序进行优化。在此过程中,施教者要引导学习者对加工中的每一道细小工序进行钻研,并且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加工过程中,通过施教者的有序引导学习者把理论性的知识转变成操作技能,并在实训施教者的指导下逐个完成每一个小项目,最终通过装配完成整个实训项目,掌握了该课程的操作技能,提升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职业能力。

3.5任务质量检测。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在项目实训具体实施步骤中实训项目质量控制与检测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这一步解决实际产品与设计“如何一致”的问题。例如: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钳工生产实习》课程“微型台虎钳的制作与装配”在这个实训步骤中,每一个小组都安排具体的成员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质量的检测,在实训中一旦发现工作成果质量或数据与计划当中的设定不符,要及早提出,寻找原因,及时改正,不断反馈,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从而保证实训项目的实际质量与计划中的质量保持一致,得出所期望的结果。

4.结语

机电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一、目前国内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德国4.0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当中,出现了各个行业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火爆场面,现在大中型加工制造类企业生产线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形式,从汽车制造、物流仓储、啤酒生产等企业一系列智能化的表现可以分析,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型人才有着广大的应用空间。现在通过把传感器技术、电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相互结合进行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进行发展创新,使机电行业有着更多的发展动力,智能化的制造在机电行业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对于新型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变得也越来越高。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有着不错的操作实践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组织能力、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的抗压能力、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职业化的素养。但是我国现在很多院校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把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融入教学当中,实践操作相对来说比较少,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很欠缺,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因此在提升实训能力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老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创新,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多利用一些先进性的设备和综合性实训中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老师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中心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更多进行一线生产和服务管理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抽象与形象进行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把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实践经验,这样在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就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快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实训中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所以对学校中实训室的建设和利用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实训室不断进行加强建设,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训练环境当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有着更好的实践环境。让实训室变得更加先进、实用并且具有扩展性的优势,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操作教学变得更加先进智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训室,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企业实际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

(一)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在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当中,实训教学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出与企业实际生产与管理相符合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训室的建设目标和方案进行,要考虑企业需求和技术应用,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建设,保证综合职业化的能力培训目的。实训的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际应用性,促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的更好发展,更好地实现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训室的使用状况,让学生可以对机电一体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以让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显得更加重要,更好地促进专业化知识的开展。需要按照实际的工作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设计,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化的学习,并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更好地实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互的结合,更好地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企业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让学生的技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把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和管理融入进来,形成一种职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实训过程当中和实际的工作更加接近,对以后的工作内容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实训室的建设,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工业机电一体化领域智能化的发展。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当中包含了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很多专业化学习方向,实训室可以很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形成“职业化”的综合性实训中心。根据现在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并且对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发展规划,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先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可以更好地进行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除了这些之外,实训室可承办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技能竞赛,还可进行师资培训、学生学员鉴定等,这样不仅能满足日常教学要求还能服务于社会,所以在进行设备的选择方面还要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和应用性,把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建设成集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国中高职及技工院校教师培训、校内外学生学员实训鉴定和世界技能大赛选手集训的综合性实训中心。

(三)依托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训室建设过程当中,要结合企业实际的生产技术需求进行建设。建设前要走访和调研多家本区内的大中型加工制作类企业,把企业的需求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建设更适合现代企业生产需求的实训中心,所授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除了让企业参与到建设的过程当中,还应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室的规划当中,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实现更好的合作,形成更加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模式打好基础,可以很好地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过渡。与此同时,实训中心在承接企业的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员工的技能竞赛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还可以聘请企业实践专家进行交流与授课,保障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的技术要求,这样在学校和企业相互的合作下可以实现更多的发展目标,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很好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四)有效锻炼教师队伍在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要让本专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使其对实训室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可以更好地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专业教师要参与前期多种多样的调研工作,分析调研数据,提炼企业实际需求,了解实训室建设的目标。每年寒暑假都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近距离接触和学习新技术,掌握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为以后开发课程、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基础。在实训室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调试当中,要积极参与了解硬件的性能和实训室整体规划以及对开发教学项目课程和实训指导等工作的准备。这些复杂多样的工作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其对职业模式有更清楚的认识。实训室建成之后教师要参加新设备的培训,掌握设备的各项功能,写好培训总结。通过教师队伍的锻炼,让教师对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夯实基础。

三、实训中心建设功能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机电一体化领域也在进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智能制造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加工制造类企业更多地吸收他们的优势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促使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方面的职业技能,实训室引入了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及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设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维修排故等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

(一)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的功能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可以用于学生对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编程学习、实物对象控制设计、各种传感器及工业元器件的认识与使用,同时还可完成多个PLC实际应用的模拟及实物控制等教学。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PLC模块至少有多个模拟实验模块,各模块间相互独立。配套的便携式机电控制创新开发装置,使用工业级元件再现实际的工业生产流程,能够完成从基础的编程训练到控制实物对象再到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的学习任务。

(二)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功能及应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学生以“工作单元”形式综合实训,可以以模块方式自由组合形成多种模式,训练学生进行机械装调、电气管路连接、程序设计、传感器应用、计算机应用、检修排故、伺服、步进驱动控制等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中。

(三)整体功能及应用。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和模块组合而成,能够进行分组训练及系统构成练习。系统的每一个组成单元,相当于实际生产车间中的一台加工设备,学生在充分掌握了基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这些知识的相互关联,训练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更高层次的训练要求,还可以进行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管理、生产过程的流通管理及工作小组及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工作配合等课程的练习。为了更好地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使其和实际相互结合,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可以更快发展,进而形成职业教育的新型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和智能制造相互结合,更好地促进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解决智能制造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使其和企业之间实现更好的融合。根据经济发展建设的目标,确定实际的教学方向,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建设具有先进性的设备,让学生的实践学习变得更加方便,不断促进职业化教学模式的形成,让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现新型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Z].2015-05-19.

[2]特约记者.“互联网企业”:通往智能制造之路:访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市场总监程杰先生[J].中国仪器仪表,2016(9):19-21.

机电实训总结范文4

1.使用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柴鹏飞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授课内容

第四章“其他常用机构”中的第二节“棘轮机构”。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介绍棘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类型及应用。

3.学习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矿山机电专业高专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专业基础课。学生情况: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喜欢动手的特点,缺乏计划性和有目的观察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对理论知识学习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解决对策:通过实际操作,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工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棘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类型和应用等相关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矿山机电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情感目标:通过课堂交流及实训,培养学生踏实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将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学法:听中学,思考质疑,听教师讲授棘轮机构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看中学,探索发现,观看结构图、教学动画、棘轮机构的工作视频,发现其工作规律。动中学,提高升华,动手操作棘轮机构的模型,掌握其结构和工作过程(原理)。练中学,锻炼能力,操作手拉葫芦对绞车进行起吊,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掌握棘轮机构在矿山机电的应用(手拉葫芦)。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绞车拆装实训室。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图片、动画、视频模型等。实训资源:手拉葫芦、绞车及相关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课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回顾,再现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并由此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

播放自行车视频、棘轮扳手视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学生观看视频、操作棘轮扳手、思考;引入所学知识,引起学生兴趣,由此引入新课。

3.新课讲授

教师讲述本课内容,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掌握棘轮机构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

4.实际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学会使用棘轮机构在矿山机电中的应用(手拉葫芦)。

5.总结与评价

教师分析、总结及评价:对本次操作进行总结、自评、互评;总结所学知识、评价操作规范。

六、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情景模拟对本次课程进行评价,这是本节课的考核标准,有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有情感态度、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手指口述和实训报告。

七、帮助和总结(教学反思)

机电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综合能力;信息化技术;实践教学

目前在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还不高,尤其是体现在人才的匮乏。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制造业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从事的是低端制造,技术落后,工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不多。各职业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直在努力培养技能出众的人才,但多年的教育理念形成的惯性思维,造成人才的综合技能不强,所学知识不贴近岗位,需要企业再次培训或降级使用,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脱离了企业实际需要,知识陈旧,不能领先于制造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电气自动化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开发对这一现状进行解剖,破解,开发出一套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专门课程,融合多学科、多技能、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尝试一条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1智能制造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要素

(1)“智造”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智造”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和开发的模式有新建和改建整合两大模式。项目立项后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在原有的实训室基础上新建了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室,配置了五套模块化机器人及二套六轴机器人本体,能够完成整班学生进行拆装实训;成立了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容纳45人进行机电设备连接和装配;改建了电气装调车间,配置了电气安装实训台(此实训台已申请新型实用专利)48台,可以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按调;整修了机床电器柜,更新了电气元器件和内部电路,更贴近新的实践教学内容;自动生产线做了整合和维修改造,用于专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训练和考核;改造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实训室,采用仿真加模拟技术完成现代电气控制的设计和安装调试。在此硬件条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智造”类大综合实训课程。

(2)“智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通过研究学生完成的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智造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确定了智造岗前训练的三大模块,其目的是通过“智造”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链,将项目各个主要阶段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实际感受企业的项目操作流程和规范,熟悉企业团队协作开发环境及方法,逐步积累制造岗位的项目经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基本能力的整合、迁移,使学生能够胜任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岗位的各项工作。目前围绕“智造”主题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中选取《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应用》等课程的核心实训项目,分三个模块对课程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以实操来巩固理论知识。《三菱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设计》是基于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岗位群的需要而设置,是数字制造的核心,也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推广的第一步,此模块采用了仿真技术来完成设计和安装调试,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可以对数控设备进行熟练的使用;模块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是基于工厂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和技术管理等岗位群的要求而确定,通过对工厂常用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训练,熟悉了各个设备环节,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满足,学生可以对常用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部分进行检查维修,胜任相关工作;模块三《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查》是针对工厂设备维修和技术管理岗位而设置,通过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如:万能铣床、万能镗床、磨床等机械加工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排故训练,掌握实战技能和技巧,积累工作经验,快速提高技能。

(3)“智造”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以“智造”职业岗位工作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一是设计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实行实训室的全面开放管理,从而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二是服务技能竞赛的原则设计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精英教育,技能大赛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智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要在吃透大赛赛程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标准。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整体训练,以点带面,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以项目任务为目标,培养合作精神,锻炼领导能力;三是引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微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信息化技术水平,将“智”融入知识和技能的构成体系。

(4)“智造”综合实训课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围绕“智造”综合实训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采用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一用实践工作锻炼教师,通过组织实训平台教师外出挂职、培训研讨、联合开发、讨论综合实训课程标准、顶岗实践等多方式全方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联合组队参加技能大赛,老带新,新教师通过老教师的帮带积累大赛经验,完成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的积累。三是外聘企业兼职教师进行部分实践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指导,尤其是在关键技术和岗位职能等内容。

2“智造”综合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升级

为了“智造”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有个健康的发展方向,保证正常教学的开展,必须: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实行实训基地建设责任制,形成学校主导、院系主抓、负责人主建、教研室主管的“四主”运行体制。和企业间更是多点开花,重点落实,与企业多渠道的联系沟通,与企业的合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确保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不断推进。

(2)不断总结,加强过程控制。负责人根据建设规划,加强与企业合作,不断改善外部条件,定期开展建设工作总结,进行自我评价和学院考核,确保综合实训课程的总体建设水平和实施顺利进行。同时,学院和系部积极协调实训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宣传、展示基地建设成果,推广基地建设成果的应用。

3“智造”综合实训课程的试点和推行

本课题2018年5月开题,经过企业调查、岗位职能分析、问卷了解、学生知识结构调查等一系列的前期研究探讨,通过选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融入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和规范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出“智造”综合实训课程,确定了具体的实训内容和环节,完成制订了课程标准、编制了实训指导书和考试题库。2018年下半学年在16-城轨机电01、02、05班进行试点,为时六周。这种模糊了学科界限,以实作为主的,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新型课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学生以可见的速度迅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初步能够胜任一些相关工作岗位。一些学生得以参加部级区级技能大赛,获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国赛二等奖。经过应用试点实施,仔细分析全部观察效果继续推进项目完成。一是继续利用综合实训课程项目进行分层次教学,其中现代电气控制系统按调参赛训练和机器人应用技术参赛训练延续了综合实训项目的进程;通过全面实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为培养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创造条件;二是调整综合实训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增加题库数量,根据实训内容的调整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对实训室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三是通过项目推进促进完成师资队伍的双师建设,多名教师完成了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挂职和企业实践,多次到苏州、上海、深圳等地高科技企业进行参观培训,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和自我提高,2018年本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共四名教师完成了高级技师培训取得高级技师证书。四是项目对1+X证书的推进有了落实,,2019年下半年,“智造”综合实训课程在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城轨机电技术专业全面开设,学生通过六周左右的教学时段完成三个模块内容的实训,再参加广西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组织的考试,以获得中级电工证书。

4“智造”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推广及效果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基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岗位维护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引领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行业标准、规划教材及基于行业标准、规划教材开发的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采用典型工作案例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4.1教学方式的变化。通过共建的综合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生产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教学过程则按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使学生规范操作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90%以上的教学环节安排在生产性实训基地。

4.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

(1)采用与生产性实训课程相匹配的教学手法,强化实践环节。通过把每个工作任务落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会了知识能融会贯通了,通过训练提高完成了生产任务,产品质量达标,就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丰富课程资源,课程既能满足课程教学,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新增和修订实习实训项目和教学录像4个,并对课程标准、情境讲义、情境任务书、教学动画等内容进行修订和改版。

4.3教学效果。

(1)经过多次对学生的调查,95%以上的学生增强了课程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普遍提高,夯实了理论基础。对实训中心指导老师和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2)精英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执行,部分学生经过实训,参加了国赛和区赛,分别获得国赛一、二等奖,区赛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3)校外专家对课程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给予了教高评价,企业及学生就业实习单位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5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受市场及经济面影响,与企业合作力度达不到预期,一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得不到配置。

(2)受经费和场地限制,综合实训基地智能化程度不高,需要更为先进的技术和仿真技术如VR技术。

(3)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主体应该是课程本身,应运用网络技术,采用“高科技”、“网络化”教学手段。在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同时应完成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完成精品课程网站作为课程教学体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

(4)证书的获得率不够理想,部分学生不主动积极的报名,对证书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1+X证书的推进速度不够理想。

6进一步推进改进项目的有关建议

(1)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作为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手段,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人才培养质量。

(2)在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与同类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扩大学习者的受益面。

机电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山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大学,于2009年成为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高校之一,是山东省第一批实施CDIO项目的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CDIO培养模式的试点专业,从2010级实施CDIO培养模式,1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如何在前期实施CDIO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衔接,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是现阶段面临的迫切任务。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基于“以生为本”,按照实践教学培养能力递进原则,优化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CDIO教育模式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都是全球领先的工程教育实践,CDIO教育模式是从2000年开始,瑞典皇家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和研究,最早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国际专业认证于1989年由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最早发起,是《华盛顿协议》通行的国际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施国际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互认的基础。两者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两大主流改革模式,发展愿景和理念是一致的,都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不同。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科专业学生总人数占全球工科学生超过30%。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约120余万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布点17037个。如何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工程教育先进水平接轨成为高等院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和实施CDIO教育模式。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关于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2021〕第1号文件中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一共有257所高校的1600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相对于全国17037个专业,各高校专业认证通过数量和实施CDIO模式数量(100余个)微乎其微。通过专业认证是衡量一所高校工程类专业建设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CDIO培养模式是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途径。快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专业认证通过数量和实施CDIO模式的数量,是目前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要求。按照通用标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应满足12项指标。现阶段学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与毕业要求指标还有一定差距。为达到毕业指标的要求,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具体情况,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2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CDIO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整体规划和创新设计,强调基础知识与能力素质并重,建立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具体情况,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课程体系综合化、课程结构整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化、课程设置柔性化。构建包含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学科基础选修模块、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的完整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基于CDIO理念,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课程层面的设计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重点应用课程知识,加强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等,如电工电子实训、生产实习等。第二层次包括课程群层面的设计项目,相当于综合性课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课程群的知识,如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模块I、模块II、模块III。其中模块II应用到产品设计相关的知识,如运动学和机构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等。第三层次涉及产品研发和创新全过程的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使学生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应用知识、持续学习、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和毕业设计。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保障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保障。采用“深造、实践、培训、引进、聘请”并举的方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采取国内外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锻炼等方式,进一步培养专业带头人。组建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构成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机电专业是教育部CDIO试点专业,建有校内专门的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模块实训教室和支持异地多人协同的三维虚拟现实实验室,改变以往采用参观、演示性操作的实践模式,利用虚拟现实优秀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由二维扩展到三维,由静态扩展到动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全部调动起来,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各种操作,提高了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

4实施实验/实训,校内/校外实习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多条实践线:一条线以实验实训模块为主,以典型的机电产品—智能机器人为项目对象,综合应用所学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品拆装、设计、控制等,采用“教—学—做”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条线以机电产品创新设计模块为主,采用“做—学—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设计/开发机电系统,培养学生设计/开发机电系统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条线选择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中型企业,如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看—学—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生产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首先在校内就实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内容。机电专业和实习单位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密切合作,建立和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习规范和制度。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签订了兼职教师协议,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机电专业教师一同参加实习,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相应的机电装备等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和升华。同时,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5探索产学研用,毕业设计等多维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与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淄博市博山华成锻压有限公司、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等实施产学研用培养模式。基于科教融合,在现有的机械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基础上,构建一个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以科教融合为依托,融入企业主体,实现科研、产业、教学、实践运用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实现专业和学科的一体化发展,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并实施毕业设计双向选择制度。双向选择可以使毕业设计题目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采用“合—分—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点进行全面认知。在进行开题报告之前,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固定题目,在熟悉题目过程中,要学习、探索与其他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互相交流、听老师讲解,总结各题目内容时所有同学都跟着学习,这样就带动了专业培养目标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学习、深化和巩固。开题报告结束后再进行修改,每人再进行各自的课题设计,老师再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题目进行个性化指导,对学生共性问题集中讲授辅导。毕业设计任务基本完成后,老师再集中所有同学进行总结、点评和互评,讲解毕业设计文档资料的整理、答辩等共性问题,答辩后再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的情况进行交流、讨论、修改等。这样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虽然设计一个题目,但复习、应用和巩固了专业培养目标中涉及的多个知识点,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个人和团队精神。

6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习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习前开动员会,加强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实习中企业专门安排人员负责实习工作,白天按照实习流程学习,晚上学习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在实习中加入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励志教育、社会担当等内容,实习企业车间到处都有体现企业文化的标语。如去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安排董事长、企业骨干和优秀校友做报告,讲述个人成长历程和企业发展,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公司坚守“诚信是本、创新是源”的文化理念,发扬“工作着、学习着、进步着、创造着、收获着、快乐着”的工作理念,营造“享自尊、得关爱、崇公平、敬创新、爱团体、重效率”的公司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大学生和将来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能力、责任和担当,提升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机电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中职;机电教学;德育教育

1前言

中职机电教学虽然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体,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够为学生人格的塑造奠定良好基础,更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开拓学生眼界,使其成为与时展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人才。

2中职机电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2.1以教材内容为基准实现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现阶段机电专业的学习在学生眼中普遍较为枯燥,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较为懒散,不仅学习热情难以调动,学习效率的提升更是成为一大教学难点,导致以上不良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并没有针对自身特点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心中没有设定目标,学习的意义也就逐渐弱化,学习积极性也会不断下降,这就为后续机电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也难以提高。为了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入手,促使其树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以机电教学的专业课程为基准,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该门课程,在掌握专业基本要点的基础上,将知识点更加精准熟练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专项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及提升。学生只有全面、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后续的机械维修及应用中发挥其技能优势。当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教材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后,就能进一步明确技工人员的职责所在,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思想的确定不仅能够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更能促使学生乐于贡献的精神得到培养,从而塑造更加高尚的人格。通过对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虽然教材中涵盖着部分德育教育内容,但是如果不对教材进行深挖,这部分内容将会被直接忽略,也可以说机电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大多是以隐性形式存在的,为了促使机电教学与德育教育能够相互渗透及融合,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全面掌握,在熟练运用教材的同时,探寻德育因素的展现路径,确保教材中隐藏的德育因素被充分挖掘出来。在对机电专业基础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探究及深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及处理,使其成为统一的结构框架,这样在实际教学环节德育内容就能全面渗透,便于学生掌握。为了促使学生在乐于接受的范围内认可自身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由浅至深的逐步强化专业训练,使学生能够从思想上认定自身将要承担的责任。在后续教学阶段,教师需要从专业角度出发,为学生分析现阶段机电专业所处的行业地位基发展前景,为学生坚定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相对的学生也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只有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实现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以实用技术的教学训练为依托导入德育教育

在机电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只有能够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才能促使学生的实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实训也就逐渐成为中职院校中不可或缺的教学项目,也同时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相渗透的教学工作中,应当以实训内容为核心出发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纪律教育,督促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从而树立敢于贡献、爱岗敬业的高尚品格,以质量促发展,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规范自身工作行为,将安全生产及团队建设纳入到发展规划中。中职院校本身还应当与时俱进的不断调整机电专业的教学重点,首先是开展实训教学前的铺垫性教学工作,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实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训培训中,相对的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学习规律,对实习的重要性及流程化内容等进行全面了解及掌握,在学生参与到实习项目中时,也能够对日后的工作环境及相关规范性标准形成初步认识,这样在毕业进入社会正式参加工作时就不会茫然无措,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生产工作中;其次,实习教育管理。实习单位、家长同学校要搞好协作分工,及时地互通实习情况,解决在实习里出现的问题。学校还应增强领队老师力量,使其在实习里的德育教育工作骨干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生干部和校团组织的带头和桥梁作用,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自理、自治的教育活动。最后是实习以后的总结鉴定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不仅要注重专业技巧、技能的训练和提高,还要注重思想的提高,通过专业技术的成绩评定工作,进行实习期思想表现的鉴定考察,切实有效地进行及完成实习期德育工作。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还应适应时展的潮流,紧密联系当代的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变化,与时俱进。这样才可以确实有效地改善现今德育教育现状,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美玲,裴丽莎.对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10).

机电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

党的报告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这既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支撑。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2]。这一系列意见的提出,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3]。为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建立紧密对接的产业链、创新链专业体系,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为全面落实《意见》的要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职业院校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然而,由于校企合作不深入、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在结构、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1.1校企对接不紧密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校企对接不紧密,企业的优质资源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不到充分利用,校企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1.2合作内容单一

产教融合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互聘、实训基地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然而,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以顶岗实习替代产教融合,没有对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合理规划,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性未能充分体现。

1.3激励机制不健全

校企双方虽然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技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由于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政策支持,导致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无法深层次开展,大多停留在顶岗实习层面。

2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策略

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只有将新工艺、新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同步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优化组态形式、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开展技术协同创新服务是职业院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以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促进产教精准对接

校企共建产业(二级)学院,面向前沿技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校企共同开发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培训包等教学产品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开展多元评价考核,推动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2.2以现代学徒制为抓手实现产教有机融合

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主要形式[4],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构建招生(招工)、培养、就业一体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5],开展订单班培养、生产性实训,深层次推动产教有机融合。

2.3以企业技术设备资源促进产教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要发挥技术设备优势,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为职业院校提供帮助;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等基地、平台的优势,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技术、设备同步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2.4以校企师资双向互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校企协同发展为宗旨,制订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办法,通过校企双方人员双向互聘,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保障,并努力形成常态化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2.5以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确保产教深层融合

职业院校要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开展“引企入教”改革,围绕学校教书育人和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与之配套的学生实训、技术服务、技能培训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为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创造更多回报,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3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实施

201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甘肃省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依托政策支持,校企双方在合作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自身实际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发展。

3.1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实现人才供需有效对接面向区域内的电工电子、电气、信息技术等装备制造产业,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与区域内企业共建了“华天学院”,组建“华天班”,统筹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培养区域内产业急需的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方面与区域内企业的需求实现了有效对接。

3.2 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企业共建了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发、标准研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汽车实训基地,以前店后校的形式,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时,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3D打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师资和设备优势,与区域内企业合作开发了芯片包装链生产模具、新型电器原件开关、大型机械重载轮毂等产品并实现了量产,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企业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3 师资双向渗透互聘

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不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企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每年选派教师赴企业开展实践技能提升锻炼。同时,学院聘请区域内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学院智能焊接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并以现代学徒制形式,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开展生产性实训

实现产教同步发展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关的区域内企业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依托企业的真实产品生产,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使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

3.5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合作育人、协同发展为出发点,与区域内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优化和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效推动了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