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实训报告范例

机电实训报告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山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大学,于2009年成为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高校之一,是山东省第一批实施CDIO项目的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CDIO培养模式的试点专业,从2010级实施CDIO培养模式,1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如何在前期实施CDIO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衔接,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是现阶段面临的迫切任务。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基于“以生为本”,按照实践教学培养能力递进原则,优化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CDIO教育模式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都是全球领先的工程教育实践,CDIO教育模式是从2000年开始,瑞典皇家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和研究,最早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国际专业认证于1989年由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最早发起,是《华盛顿协议》通行的国际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施国际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互认的基础。两者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两大主流改革模式,发展愿景和理念是一致的,都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不同。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科专业学生总人数占全球工科学生超过30%。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约120余万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布点17037个。如何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工程教育先进水平接轨成为高等院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和实施CDIO教育模式。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关于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2021〕第1号文件中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一共有257所高校的1600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相对于全国17037个专业,各高校专业认证通过数量和实施CDIO模式数量(100余个)微乎其微。通过专业认证是衡量一所高校工程类专业建设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CDIO培养模式是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途径。快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专业认证通过数量和实施CDIO模式的数量,是目前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要求。按照通用标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应满足12项指标。现阶段学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与毕业要求指标还有一定差距。为达到毕业指标的要求,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具体情况,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2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CDIO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整体规划和创新设计,强调基础知识与能力素质并重,建立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具体情况,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课程体系综合化、课程结构整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化、课程设置柔性化。构建包含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学科基础选修模块、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的完整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基于CDIO理念,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课程层面的设计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重点应用课程知识,加强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等,如电工电子实训、生产实习等。第二层次包括课程群层面的设计项目,相当于综合性课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课程群的知识,如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模块I、模块II、模块III。其中模块II应用到产品设计相关的知识,如运动学和机构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等。第三层次涉及产品研发和创新全过程的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使学生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应用知识、持续学习、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和毕业设计。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保障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保障。采用“深造、实践、培训、引进、聘请”并举的方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采取国内外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锻炼等方式,进一步培养专业带头人。组建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构成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机电专业是教育部CDIO试点专业,建有校内专门的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模块实训教室和支持异地多人协同的三维虚拟现实实验室,改变以往采用参观、演示性操作的实践模式,利用虚拟现实优秀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由二维扩展到三维,由静态扩展到动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全部调动起来,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各种操作,提高了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

4实施实验/实训,校内/校外实习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多条实践线:一条线以实验实训模块为主,以典型的机电产品—智能机器人为项目对象,综合应用所学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品拆装、设计、控制等,采用“教—学—做”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条线以机电产品创新设计模块为主,采用“做—学—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设计/开发机电系统,培养学生设计/开发机电系统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条线选择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中型企业,如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看—学—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生产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首先在校内就实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内容。机电专业和实习单位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密切合作,建立和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习规范和制度。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签订了兼职教师协议,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机电专业教师一同参加实习,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相应的机电装备等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和升华。同时,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5探索产学研用,毕业设计等多维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与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淄博市博山华成锻压有限公司、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等实施产学研用培养模式。基于科教融合,在现有的机械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基础上,构建一个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以科教融合为依托,融入企业主体,实现科研、产业、教学、实践运用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实现专业和学科的一体化发展,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并实施毕业设计双向选择制度。双向选择可以使毕业设计题目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采用“合—分—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点进行全面认知。在进行开题报告之前,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固定题目,在熟悉题目过程中,要学习、探索与其他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互相交流、听老师讲解,总结各题目内容时所有同学都跟着学习,这样就带动了专业培养目标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学习、深化和巩固。开题报告结束后再进行修改,每人再进行各自的课题设计,老师再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题目进行个性化指导,对学生共性问题集中讲授辅导。毕业设计任务基本完成后,老师再集中所有同学进行总结、点评和互评,讲解毕业设计文档资料的整理、答辩等共性问题,答辩后再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的情况进行交流、讨论、修改等。这样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虽然设计一个题目,但复习、应用和巩固了专业培养目标中涉及的多个知识点,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个人和团队精神。

6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习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习前开动员会,加强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实习中企业专门安排人员负责实习工作,白天按照实习流程学习,晚上学习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在实习中加入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励志教育、社会担当等内容,实习企业车间到处都有体现企业文化的标语。如去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安排董事长、企业骨干和优秀校友做报告,讲述个人成长历程和企业发展,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公司坚守“诚信是本、创新是源”的文化理念,发扬“工作着、学习着、进步着、创造着、收获着、快乐着”的工作理念,营造“享自尊、得关爱、崇公平、敬创新、爱团体、重效率”的公司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大学生和将来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能力、责任和担当,提升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我们邀请了江苏省一些机电企业专家一起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思想品德为目标,按照“招生招工一体化”“学生学徒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三大块:(1)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放在学校。这些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在文化知识、道德品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课程。(2)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也放在学校。这些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技能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机械制图、CAD画图、PLC、维修电工实训、电气拖动实训等。(3)技能学习放在企业里面,企业可以设立培训中心或者企业学校岛,在企业里学习技能,让学生投入到企业的氛围里面,学以致用。

3.教材的开发

在德国现代学徒制是没有教材的,他们使用资料的就是是行业标准。据此我们将进行教材的重编。学校将选派机电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项目,作为教材内容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召集企业里面的资深专家,以机电专业的行业为标准,以机电的职业能力为基础,应用情景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设计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合作编写校本教材,每个项目制定相应的工作页,包括教师工作页和学生工作页,编写出“以技能为本”的职业教育特点的校本教材,

4.教学过程

我们根据省里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再结合企业里的要求,计划让学生占50%的时间在企业里面学习,如果实在达不到占50%,至少也要占40%的时间在企业里面学习。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在学校里进行职业基础教育,主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机械制图、CAD画图等。第一年结束后,学校进行考核。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第一种,通过考核的学生第二年到企业去学习,与企业签订好培训协议,签订培训鞋业的时让学生和企业到公证处公证一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以免以后发生纠纷。第二种,未通过考核的学生期末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考试合格后再到企业去学习,与企业签订好培训协议。第三种,实在补考都不通过的学生,让他第二年继续留在学校,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入学后的第三年:第三年的第一学期学生要回到学校进行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专业理论和技能,学生如果学业水平测试不通过,就拿不到毕业证。第三年的第二学期学生基本就离开了学校,进行顶岗实习。

5.评价与考核

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一些时间在学校学习、一些时间在企业学习,对学生评价也要实行“多元评价"模式。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在学校进行考核,在企业学习期间就让企业师傅进行考核。学校里的考核包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考工、学业水平测试。理论基础知识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占30%)综合打分,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平时成绩占30%,最后的分数不合格的给一次补考机会。专业技能考工也在学校考试,由校外专家做评委,考试合格者能拿到中级工技能证书。对于中职生来说在学校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试,那就是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是江苏省组织的统考,如果考试不合格也是不予毕业的。在企业里面的学习就由企业里面的师傅进行多方面考核,从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职业表现进行评价,企业师傅根据出勤率,工作表现等进行考核。从实习成果进行评价,根据实习记录、实习报告和专项报告等进行评价。从网上汇报进行评价,根据定期在网络上汇报实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企业师傅将以上项目汇总进行综合性打分。企业根据考核给学生每个月发相应的津贴,当学生拿到这些钱的时候,对他们在企业的学习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6.师资队伍的建设

组建结构化的师资团队,学校老师团队包括文化课教师和专科课教师,企业师傅团队包括专职师傅和兼职师傅。企业要对学校专业老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包括行业标准、前沿技术、项目实施等。企业要选优秀的高技能师傅,并明确职责,学校要对企业师傅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学校要主动承担这些培训责任。

7.实训与就业

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模式就是要集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学校在招生时就将招生招工指南到校园网上,与考生说明招工招生一体化的情况,并说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和就业模式,就是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年在企业,第三年的第一学期在学校。第二学期顶岗实习可以看作准就业,在企业培训的学生如果双方愿意就可以与该企业直接签合同,如果不愿意留在培训企业的也可以自由就业。

参考文献: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3

1.实验室规模日益扩大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不断加大对实验实训的投入,建立了具有服务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等功能的各类实验室。机电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技能训练场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PLC、单片机、电力电子等实验设备装置。机电一体化布局日趋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质量有所提高。实验室技能培训容量从过去的数十人到上百人,投入资金从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机电实验室投入和规模的增加,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2.建设模式多元化

目前,机电实验室通常采用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所谓分散型模式,是指基于课程设计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如机械测试实验室,实验设备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配合课堂教学和验证课堂理论而提出。而集中型模式是基于学科层次提出的实验要求,通过组合多种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或者为满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需求而建立。集中型模式可满足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同时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要求。机电实验室作为综合实验室,除了完成机电传动课程的实训外,还可以进行机电结合的实训。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是基于多个实验室的功能组合,通常情况下各实验室在科学规划前提下按照分散型模式建设,但各实验室在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下,又可集中相关的功能块,提供集中型模式的训练要求。该模式灵活机动,增加了实验实训中心的利用效率。

3.多种管理模式并存

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在经历了过去的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基础上,逐步转变为院、系(部)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调整,对于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节省投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加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仍然延续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种补充,但也带来了实验设备重复购置、管理人员增加、大型设备使用率的矛盾。

4.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突出

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从过去的迎合、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迈进,如新型加工技术的革新,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零部件加工,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彰显。基于实践教学设计的各种部件、模型等实训作品,表明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参与的各种课题试验及研发,使机电实验室技术特点越来越明显。

二、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模式,即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并依附于教研室管理。尽管教育部在实验室评估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实验室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但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仍然按三级管理模式运行。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缺乏统筹协调管理,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

由于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实际上仍然隶属于教研室。各实验室为了满足课程需要,追求“配置到位、自成体系”的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仪器和加工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同时,实验实训需要的一些大型加工设备无法添置,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各实验室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大大降低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

2.实验室多元化开放程度偏低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生命力的源泉。这里指的开放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两个层面。良好的开放环境对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开发项目、增强学生实验参与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讲,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多元化开放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实验教师或能够操作固定仪器设备的教师数量匮乏,缺少教师现场指导,难以满足开放的需求;二是实验室容量有限,在应付实验教学需求外,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或空间;三是没有建立实验室开放的激励机制,教师缺乏积极性。

3.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加强。要提高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离不开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机电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是实验室管理优化的重要保障。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度、实验教学资料、实验设备资料、实验教学资源与安排以及仪器使用和维护等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教师、学生可以动态了解或申请实验项目,学校管理人员也便于管理、监督和控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试行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上。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报告、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仍由实验教学教师个人掌握,延续传统的封闭型管理模式。

4.安全培训措施不力。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小而全”的建设布局,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利因素。机电实验室安全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财产安全;二是学生人身安全。动力线布置不合理、用电负荷的增加、大型复杂仪器设备维护不规范、操作使用不当、防范措施不配套等都会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造成财产损失。学生操作不当、防护面具和防护服穿戴不正确、事故处置培训不到位等,往往成为人身安全的隐患。加强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成为亟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改革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思路。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系部管理职能

尽管高职院校逐步放弃了三级管理模式,但教研室本位主义及部分教师依赖实验室独自开展课题的原因,使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依然存在。因此,强化系部管理职能是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的当务之急。系部实验室建设要从长远规划和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带头人,统筹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改善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投资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有条件的系部可建立实验中心,统一调配系内设备,协调实验人员的交流,统筹实验耗材,整合实验内容,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2.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采用信息技术管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是规范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学生网上查询实验室、申请实验、预习实验、提交实验结果等,仪器设备、实验室人员、教学档案、安全等均实行标准化管理,以信息管理替代人工管理模式。

3.加强多元开放,提供实验室运行效率

传统机电实验室采用固定时间、固定设备、固定对象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和毕业设计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降低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科学合理的多元开放是提高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可采取的开放方式有:(1)基于学生开放,可在课程实验、各类大赛以及毕业设计时,实行完全开放,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基于专业教师的开放,在教师课题、综合实验设计、兴趣小组以及“青蓝”工程等方面及时开放,满足专业教师的业务需求,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3)基于管理人员的开放,实验室定期向院系实验管理人员、督导开放,不断加强管理交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

党的报告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这既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支撑。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2]。这一系列意见的提出,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3]。为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建立紧密对接的产业链、创新链专业体系,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为全面落实《意见》的要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职业院校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然而,由于校企合作不深入、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在结构、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1.1校企对接不紧密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校企对接不紧密,企业的优质资源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不到充分利用,校企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1.2合作内容单一

产教融合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互聘、实训基地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然而,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以顶岗实习替代产教融合,没有对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合理规划,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性未能充分体现。

1.3激励机制不健全

校企双方虽然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技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由于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政策支持,导致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无法深层次开展,大多停留在顶岗实习层面。

2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策略

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只有将新工艺、新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同步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优化组态形式、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开展技术协同创新服务是职业院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以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促进产教精准对接

校企共建产业(二级)学院,面向前沿技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校企共同开发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培训包等教学产品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开展多元评价考核,推动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2.2以现代学徒制为抓手实现产教有机融合

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主要形式[4],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构建招生(招工)、培养、就业一体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5],开展订单班培养、生产性实训,深层次推动产教有机融合。

2.3以企业技术设备资源促进产教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要发挥技术设备优势,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为职业院校提供帮助;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等基地、平台的优势,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技术、设备同步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2.4以校企师资双向互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校企协同发展为宗旨,制订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办法,通过校企双方人员双向互聘,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保障,并努力形成常态化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2.5以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确保产教深层融合

职业院校要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开展“引企入教”改革,围绕学校教书育人和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与之配套的学生实训、技术服务、技能培训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为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创造更多回报,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3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实施

201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甘肃省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依托政策支持,校企双方在合作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自身实际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发展。

3.1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实现人才供需有效对接面向区域内的电工电子、电气、信息技术等装备制造产业,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与区域内企业共建了“华天学院”,组建“华天班”,统筹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培养区域内产业急需的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方面与区域内企业的需求实现了有效对接。

3.2 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企业共建了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发、标准研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汽车实训基地,以前店后校的形式,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时,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3D打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师资和设备优势,与区域内企业合作开发了芯片包装链生产模具、新型电器原件开关、大型机械重载轮毂等产品并实现了量产,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企业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3 师资双向渗透互聘

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不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企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每年选派教师赴企业开展实践技能提升锻炼。同时,学院聘请区域内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学院智能焊接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并以现代学徒制形式,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开展生产性实训

实现产教同步发展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关的区域内企业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依托企业的真实产品生产,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使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

3.5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合作育人、协同发展为出发点,与区域内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优化和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效推动了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4结语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5

1.使用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柴鹏飞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授课内容

第四章“其他常用机构”中的第二节“棘轮机构”。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介绍棘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类型及应用。

3.学习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矿山机电专业高专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专业基础课。学生情况: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喜欢动手的特点,缺乏计划性和有目的观察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对理论知识学习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解决对策:通过实际操作,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工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棘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类型和应用等相关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矿山机电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情感目标:通过课堂交流及实训,培养学生踏实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将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学法:听中学,思考质疑,听教师讲授棘轮机构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看中学,探索发现,观看结构图、教学动画、棘轮机构的工作视频,发现其工作规律。动中学,提高升华,动手操作棘轮机构的模型,掌握其结构和工作过程(原理)。练中学,锻炼能力,操作手拉葫芦对绞车进行起吊,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掌握棘轮机构在矿山机电的应用(手拉葫芦)。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绞车拆装实训室。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图片、动画、视频模型等。实训资源:手拉葫芦、绞车及相关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课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回顾,再现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并由此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

播放自行车视频、棘轮扳手视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学生观看视频、操作棘轮扳手、思考;引入所学知识,引起学生兴趣,由此引入新课。

3.新课讲授

教师讲述本课内容,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掌握棘轮机构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

4.实际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学会使用棘轮机构在矿山机电中的应用(手拉葫芦)。

5.总结与评价

教师分析、总结及评价:对本次操作进行总结、自评、互评;总结所学知识、评价操作规范。

六、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情景模拟对本次课程进行评价,这是本节课的考核标准,有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有情感态度、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手指口述和实训报告。

七、帮助和总结(教学反思)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机器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案例教学;高职教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关于创新创业,党的报告中多有阐述。2015年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我国要在发展中跻身创新型强国前列,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1]。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工科”等一系列行业背景下,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对高职机电类人才提出新需求,这也为机电类专业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机电类专业在无人机、机器人等高新技术领域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合适[2-4]。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特别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动手能力”不等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一定是具备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很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机器人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学科。但过多的知识会使教学工作难于开展,探究合理和完善的教育体系非常必要[5]。

一、机器人课程教学改革

机器人课程以ABB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为核心,图1是学生在该实训平台进行实操练习。此外,该课程还涉及到自动化生产线、PLC、传感器、工业控制网络等其他课程。这些课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学生很容易在大量知识复制和技能模仿过程中丧失创新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案例作为素材,针对某个技术点,讲述与其对应的案例。传统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激发兴趣、产生好奇心的学习环境,点燃他们头脑中的智慧火种。

二、实施过程

在机器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三个基本目标。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职业技能。2.完善教师团队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3.学生创业成功,既能提升我校知名度,也能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在无人机、机器人等高新技术领域,撰写10个创新创业案例。通过沙龙、讲座、课堂等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师生一起研习这些案例,找思路,找灵感,找差距,以调动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为目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师生基于市场调研信息、社会资源、兴趣爱好等因素,寻找创新创业思路,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以产品、解决方案等形式,完成创新创业成果雏形。在这个过程中,邀请企业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前辈来我校交流指导。推进成果孵化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风投、天使基金、创新创业大赛奖励金等方式,获取资金支持,了解地区创新创业帮扶政策,获取办公、生产场地等资源。扩大创新创业团队规模,增加经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将创新创业成果推向市场,获取经济收益。

三、总结与反思

在机器人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善于整合和利用已有资源,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研究,会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创新创业”讲座,提供校内外创新创业比赛平台等。并且大多数学校除了机电类专业,还会开办经贸、市场、财会等专业,高效利用这些软、硬件资源有助于推动创业成果孵化。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因为科技含量高,很多高职学生望而却步,但是,一些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外包、购置套件等方式解决,从而让创新创业之路顺利展开。案例教学的教育理论成熟,可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很多,基于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技术门槛低、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的职业生活更加充实、充满挑战。在战胜挑战,激发潜能,突破自我的创新创业活动中,高职生和名牌大学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这个起跑线就是创业成果的市场价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器人课程的专业教育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栋.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以“嵌入式智能车型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为例[J].轻工科技,2016,(12):180-181.

[2]李一.德国面向工业4.0需求的职业能力体系构建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69-73.

[3]田华,李燕,夏勇.《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与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1):27-31.

[4]胡波,冯辉,韩伟力,徐雷.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0-27.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7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时下非常热门的一门专业,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自动化以及控制计算等多个领域。为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成为中职学校的一门重点专业,其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养的实践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从当前中职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其教学效果还不甚理想,存在较多的问题,急需相关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解决。

一、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以自身为主导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导致了以下问题的发生。首先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习能力逐渐下降,学习没有积极性。其次就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限制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积极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

实行新课改后,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不少中职学校适当减少了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同时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基础性、综合性课程的课时。这样的调整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却会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在招生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所招收的学生能力素质差异较大,以及部分学生并不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等。总之,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巨大。当前,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数量不足。有调查报告显示,在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教师严重短缺,常常是一名教师身兼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甚至是跨科目任教。其次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有待提升。通常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在专业素养上还有所欠缺。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创新意识,习惯性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课程体系

针对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首先,中职学校要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工作的开展才能够有条不紊,教学课程的设置才能够科学合理。其次,中职学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专业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实践当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总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因此课程体系的完善必须要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原则,如此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模式

在中职学校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主体,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通常为单向知识灌输,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中职学校需要积极优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需要将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如采用任务引导、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探究和实践当中。其次,教师不仅需要注重理论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同时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教师可以以实验室实训以及校企合作实习等方式来组织开展。由此,教学模式的优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只有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才能够促进教学改革措施的落实以及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于师资队伍的强化建设,中职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中职学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在这项工作中,中职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去一些高校进行理论学习或者是到有关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其次,中职学校可以以高薪聘请更多年轻的高素质教师,以此来加强教师队伍力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小结

总之,中职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践中,中职学校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模式的优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化来更好地培养学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训孝.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OBE 理念

0引  言

在德国工业 4.0 提出及《中国制造 2025》行动计划开展的背景下,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协会(Ae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全面接受了 OBE 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1]。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综合技术能力高,多层次、多方向技术融合,就业领域宽、应用范围广的专业。面对近年来智能制造领域众多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是十分关键的指引和挑战。因此,笔者所在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我院”)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中执行了 OBE 理念,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持续改进工程认证标准,进行多层次的教学改革研究,并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1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制造行业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要求制造过程表现出更高的智能。机电一体化作为智能制造的前序和基础,同样需要做好转型的准备。我院现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教学标准支撑材料不完整

自 2016 年以来,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即《华盛顿协议》,已在本科教育中大量实施并逐步完善,同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三大协议之一的《悉尼协议》及 OBE 教育理念也在迅速发展。由于教育部在近几年才提出了 OBE 理念,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标准与 OBE 理念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偏差。在基于 OBE 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必须有清晰的描述和制定原则,毕业要求和指标的设计必须具有大量的数据和样本作为支撑[1]。但是,现有的数据和样本并不充足。基于 OBE 理念的专业教学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其支撑材料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1.2   课程体系方向性不强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领域宽,适用范围广,因此宽领域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杂而不精、广而不透。由于交叉学科的特殊性,缺少单独领域的核心课程易使学生在走向就业岗位时上手慢,核心技能缺失。以机械制图为例,受总体学时的限制,学校只能满足学生对二维图形的绘制,无法对三维建模、数字虚拟仿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就需要彻底地从头再来,学校出口和企业入口很难对接。因此,课程体系的方向性构建在 OBE 理念下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也奠定了坚实基础[2]。

1.3   校企合作不足

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变化快,技术革新速度快。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信息滞后的弊端,教学内容总是落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与企业对接困难,这种情况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体现得更加明显。以核心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为例,近年大中型企业已经广泛应用 S7-1200、S7-1500 的可编程控制器,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还在进行 S7-200、S7-300 的教学。更加突出的问题是,S7-200 系列的可编程控制器已经停产,然而其相关教材仍在持续发行[2]。高校学习的技能在毕业生未就业前就已经过时,这种现象导致两种后果:一方面,企业很难招聘到适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制造业是现代工业化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中国制造 2025 的大环境下,新的科技革命尤其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正在迅速崛起,制造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传统制造业格局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快速跟上时展脚步,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

2基于 OBE 理念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举措

2.1   丰富支撑数据和样本,完善专业教学标准

《悉尼协议》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几点要求:①培养目标必须符合社会需求;②培养目标达成度必须符合课程大纲要求;③培养目标达成度必须及时反馈和评价,进而达到要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学生毕业 3 ~ 5年内达成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是确定核心能力的依据;核心能力是学生毕业时所应当具备的明确且特定的知识技能及素养的具体描述,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核心能力决定核心指标,核心指标是对核心能力的量化、延伸和覆盖[3]。以 OBE 理念为指导思想,我院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与麦可思合作,通过实地走访、抽样问卷、查阅国家和地方权威部门的有关数据等形式深入了解政府、行企、校友的需求和期望,结合学校定位和学生发展进行广泛调研,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根据机电一体化工作岗位要求、工作特点及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培养目标,重点关注学生在毕业5年以后所获得的技能水平,然后将其细分为多项专业核心能力,再结合专业素养及专业核心能力的达成方式,确定毕业要求指标点,最后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4]。利用 OBE 理念和麦可思支持数据,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

2.2   优化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能力不断明晰,下一步就是紧贴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模组化”为设计路线,把相关专门课程设计成多组课程模组,再结合不同的模组形成学程,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多元学习条件和清晰明确的路径。为满足学生未来就业领域核心技能的培养需求,我院开设多个专业选修模组,每个模组都包含两门以上的该领域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模组、智能制造模组、工业机器人模组。每个模组最终都会设置一门顶点课程,并以此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除课程的优化改革以外,机电一体化专业还大力参与、承办多项技能竞赛,力求按照“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的教学宗旨,助力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5]。近几年,学生参与的赛项有“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业 4.0 赛项、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机电一体化赛项及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等,并在各级、各类赛项中获得了多项奖励。

2.3   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就是校企合作,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企业对学生掌握相应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需求都比较高,使得加强校企合作刻不容缓。近几年,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协同育人。同时,还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未来,我院还会和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聘请企业名师和技能专家来校举办专业技术技能知识讲座,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同时邀请企业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招聘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向往,提高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主观能动性,还将使学生深入体验企业文化和岗位操作规程,适应岗位的工作强度,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3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