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例6篇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1

1.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地位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采用学分制,毕业要求总分修满167学分。课程平台包括最低修读4分的通识教育平台和最低修读118学分的专业教育平台。其中,专业教育平台共有3个类别:学科与专业必修课程(67分),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25分),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26分)。可见,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所占总学分的15.6%。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共分为两个方向:电气控制方向和电力系统方向。每个方向设置课程15门课,总学分37.5学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至少26学分。其中每个方向的三门课选课率达100%,学分3.5学分,是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中的“必修课”,考试方式为试卷考试。其余12门课考试方式为考查,学分在1~2.5学分之间。专业任意性选修课9门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含三门选修中的“必修课”),6门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所占比例为40%。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所占考查考试课中的比例达50%。因此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专业任意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出勤率低。[1,2]以黑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例,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选课积极,但学生参与课堂的出勤率低下,2007级和2008级“发电厂变电站二次回路”选课达86人和88人,均超过学年总人数的80%,然而实际到课人数仅为选课人数的40%。第二,学生考试应付老师,学术报告敷衍了事。由于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通常以提交学术报告作为考试形式,因此存在大量网上下载拼凑,甚至全篇照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成了“酱油课”,课程变得可由可无,混学分现象严重,与教学目标初衷相违背。

三、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应对政策

1.明确学好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要性高校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混学分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上至老师,下至学生,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均不够,明确与加强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要性的宣传是有必要的。首先,在新生入学学习的“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中,教师在介绍课程体系时应强调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要性。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行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有责任和义务向低年级学生灌输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学生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和必修课强调不应区别化对待。由于必修课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要求不同,考试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考查课因考试轻松,通常以提交报告为主;授课安排在大三下和大四上学期,因此高年级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难易程度、考核形式、口碑均有更详细的了解,甚至在网上或学校论坛里出现了高年级学生写的选修课“攻略”。再次,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出勤率低和区别化对待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削减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设置更具有时代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大纲的调整,新增加与时俱进的课程。如我院新增课程“新能源发电”,而这类新课程老教师不愿意讲授,担当新课程的就只有年轻教师,而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也是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不利因素。因此学院应积极动员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讲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出勤率与学习兴趣

出勤率是学生参与课堂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出勤率,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合理优化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课时安排。笔者在“发电厂变电站二次回路”毕业班教学中发现,大四学生第一节课到课人数最多,9~10月最少,11月人数又增多,12月考试。究其原因,9~10月学生以找工作为主,11月份多数已和用人单位签约后才重返课堂。教学安排可根据每年应聘高峰实时调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出勤率。第二,师生角色对调,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四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学生分组,每节课由一组学生完成课堂讲授的部分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度。此外,学生遇到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可与同学协调互换分组,可解决部分课堂学习与找工作的冲突。第三,应用型工科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科研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建立奖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加荣誉感和认同感。

3.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考核形式应为多样化我院专业任意性选修课15门课程中有12门是考查考核。考查考核方式以提交学术报告为主。以下几种教学尝试有利于丰富考核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考核学术论文题目应具体化,代替宽泛教学专业涉及领域,可有效减少学生网上下载论文,敷衍了事发生的概率。第二,应用型专业课程以工程案例分析,仿真设计等形式代替学术论文实现教学课程考核。例如,“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可以用Matlab完成电机的控制系统仿真,以仿真程序结果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获得学分。这种考核形式可培养学生广泛的专业兴趣与实际动手和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课堂学生参与度纳入考核范围,适时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所占考试成绩的比重。

4.巧用毕业设计与大四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关系学好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可能有利于毕业设计和考研群体。第一,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对毕业设计有促进作用。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内容广泛,立题多样化,教学大纲灵活,教学条框少,可随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随着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以学术报告、仿真设计、工程案例的形式完成考核,有助于对学生专业兴趣的点拨。如果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内容做得好,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大四选修课的老师和学生,可通过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互相挖掘毕业设计的题目,可见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对毕业设计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有利于考研群体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从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11月至1月,学生往往集中全力应对考研考试,毕业设计放缓。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授课周期是8月至11月份,如果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报告内容与毕业设计选题相对应,考研学生在相对不忙的8~11月内上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即可完成毕业设计的部分内容,这有利于考研群体既保证了充足的复习时间,又不耽误毕业设计。

四、结论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2

特色专业是办学思想、科学研究、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个性风貌的专业,是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个性化专业。2007年至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分批在全国本科高校立项建设了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特色专业310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自筹)、湖北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其中的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余所高校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余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医学类基础课程、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与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在学分、学时与实施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与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资料的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和学院主页及其它查询调研;南方医科大学资料来源于该校提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及其该校专业建设点主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作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收集研究文献材料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多维要素质点,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措施和建议。

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部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群

主干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与程序设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信号与系统、医学传感器、医用X线机原理、CT成像原理与技术、MR原理与技术、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机构、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三甲医院的设备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从事仪器检测、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4分/264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183:461/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04:45/1:0.43,学时比例是1820:824/1:0.45。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折合成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医疗仪器综合课程设计2周,80学时。毕业实习4学分,16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三、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医学信息工程(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等6个培养方向。2007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出版医用传感器、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10余部部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部级、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群

主干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基础医学概论、医用传感器、医用检验仪器、医学影像仪器、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二级以上医院、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仪器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营销策划与推广,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200:475/1:0.2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17:42,学时比例是2180:630/1:0.34。见表2。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医学仪器等课程、模电、数电课程设计教研室分散实施,没有载入训练周,这也是与南医大的不同之处。

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是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设有必修课、选修课两层次。南医大没有开设医用化学、电子工艺实习,是为数不多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显示远离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类。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之故。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是学科基础课程未开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与创新,适合于发展专业培养方向,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

(二)课程体系学分、学时分配的比较分析

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比较分析。两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见表1、表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分/166学时,比例高出1:1:0.07,但差异相差无几。两校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学时比较,总学时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13.3%[3]。两校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数据显示出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既重理论教学,又重实践研发、自主学习之缘故。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时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和适时、适宜性补充和调节,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3、1:0.45,而湖科院是1:0.34、1:0.34。数据显示,南医大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而偏高的现象,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建设稳定性差。由此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应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表2看出,学科基础课开设门数、学分、学时及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与全程教学课程总学分、学时基本平行,基本上分析内容要素都是湖科院高于南医大,只有一项有意义的数据是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差异性大,湖科院高出南医大的1:0.13,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说明,从总体上看湖科院更重视实践教学,反映出其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17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条件和宽厚的共享资源。4.医学课程学时比较分析,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开设情况与比较。南医大开设医学课程4门,总学时是212学时,分别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湖科院开设医学课程也是4门,总学时是297学时,分别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和临床医学概论。从学时比较看,湖科院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85学时,高出率约占9%。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南医大是单科院校,医学基础条件好,该偏医的却偏工;而湖科院是综合院校,有较强的理工教学条件却偏医。两校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的论点不相符合[5]。从邓军民等人报道资料看[6],首都医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远高于同类的南医大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的湖科院175学时。

(三)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比较分析

从课程与就业的关系看,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很大程度就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院校对就业方向总体的表述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与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医疗器械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南医大就业方向偏重仪器设备的检测、质控与研发,而湖科院则偏重于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医疗器械公司从事仪器设备营销策划。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32周,与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47周相比,从总体上少15周,由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各校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但要说明的要素是,湖科院的医学仪器类、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由教研室分散安排,生产实习实际上是名义,也未开设创新课程。而两校的共性不足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没有开设工程实践(金工实习)训练课;南医大未开设电子工艺实习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的湖科院也没有做好集中训练。实质上两校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不符合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五、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参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引导建立国家专业本科教育标准,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配合专业认证制度与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拟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高校可利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探索与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计划”。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构架

第一,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7];第二,未来的任务是积极探索面向市场营销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方案,其专业课开设医疗器械管理、经济、营销类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35%—40%;三是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

(三)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及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等五大模块[8]。要求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之间应该设置合理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体系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而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新视野。

(四)谋划课程体系策略,适应控制学时比例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3

摘要:汽车产业现代化对汽车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掌握机电一体化维修技能的汽车修理人员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应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出适合维修技术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汽车修理 维修技术 培养人才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的加快,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建立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课程结构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课程模式,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的一个保证。

一、汽车产业现代化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要求

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90年代以来,以电子装置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器、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置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置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这就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在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

1.现代化汽车产业对汽车维修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修理人员以机械装置为主的汽车维修方式已经不适应维修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汽车的要求。据劳动部门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中指出,对维修类职工的技能要求在加工、安装、操作、维修、检测等五类职工中是最高的;而在维修类中又以对汽车维修类人员的技能要求为最高。这是因为要从事对现代汽车的维修,除了掌握机械类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信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使用新设备的操作技能所以说,当代对汽车维修人员的要求是尽快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技能型人才。

2.汽车维修手段的现代化

尽管我国当前汽车维修业的技术水平依然滞后于新款车型的技术开发,也总将随着汽车现代化的日新月异而快步迈进高科技领域。面对着众多的现代化汽车,我们对汽车的维修观念也必须随之而更新,要从凭经验、感观为主的传统维修方式转变为“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的现代汽车维修方式。以对汽车的检测为例,在轿车中,大多数都装备了电控单元,它除了控制汽车的运行状态外,还具有判断、记录汽车故障的功能,诊断设备通过接口与汽车电控单元相连,读取故障代码,向汽车维修人员提供故障的症结所在。近来,汽车远程诊断技术的推开又势必推动我国的汽车维修技术、维修方式迈上又一个新的台阶。

3.汽车维修方式的科学化

当代的汽车维修方式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具有着两大特点:

①从在汽车出现了故障后再去修理,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方向转变。也就是说,当汽车运行一定路程或时间后,就要进行强制维护,视检测情况做适度维修,从而确保了汽车的良好运行状态,降低了故障率。可以说,这种汽车维修理念上的更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难以估计的。

②以汽车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以往的汽车修理主要是对受损部件的修复,但任何维修后的部件在性能上是要打折扣的,如果采用“换件式”的维修方式,用新部件换下受损部件,从而既保证了汽车维修的质量,又缩短了维修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提高了汽车的营运效益。这种汽车维修方式的转变,势必大大提高了对汽车修理工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电脑调漆技术的应用则使原来的汽车维修漆工失去了用武之地,从而要求对汽车维修的工种结构加以调整,实现工种结构上的升级和优化。

二、现代汽车产业对学校汽修专业的要求

现代汽车的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只有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汽车的结构、传感技术、计算机应用、液压控制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对现代汽车的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那么,怎样才能使当前技工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汽车维修业的要求呢?

1.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课程设置

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以机电一休化为特征的汽车产业的需要,着重于应用型技术课程的开设。如电子技术原理、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接口技术、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必须与当代汽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紧密联系实际,要以当今具有代表性的轿车作为典型,及时补充更新教材,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汽车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

要培养出合格的汽车维修人员就必须用新的教材来代替陈旧的教材,课程的设置也应做相应的重组。教学的实践使我们感受到,传统的《汽车修理》课是对以机械装置为主体的汽车进行故障的判断和对受损部件进行修复,显然这样的课程内容是不适应对现代汽车维修的需要。如果能够以电子技术为基本内容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来替代内容陈旧的的《汽车修理》课程,学生就可以系统的学习现代汽车的检测手段和维修方式,掌握先进的汽车维修技能。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体现技能为主,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思想的更新,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结合汽车维修业的特点,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物教学手段,构建“理实一体”课堂,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表面式”教学方式,使学员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同时,要注重加强学员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

3.加强学校同汽车维修企业的联合,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4

    计算机工程是涉及现代计算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操作的科学与技术,建立在计算、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计算机处理器、多处理器通讯设计、网络设计和存储器体系,着重研究硬件设计以及与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交互性能,如嵌入式系统、分布式数据与大规模存储系统。绝大多数美国学校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是在一个系,除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知识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相关课程、设计和构建计算机系统及基于计算机系统的相关软硬件课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工作的能力,或具备基于计算机相关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应用和集成工作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5]。下面主要介绍美国这4所大学的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情况。

    1.1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大类:1)科学基础与数学课程(31学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在内的10门课程。2)计算机工程核心课程(34学分),这些课程重点介绍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共有10门课程。3)专业基础数学课程(6学分),包括离散数学和概率、工程应用两门数学课程。4)写作课程(4学分),1门写作原理课程,主要讲授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5)专业技术选修课(23学分),其中1门必须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之外的课程,其他必须均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强调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用到的主要分析方法和设计原则。6)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18学分),这些课程被工学院认可并满足学校对学生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通识教育的要求。7)自由选修课程(12学分),这些几乎没有限制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工程专业深入学习课程,也可以学习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或语言等课程。

    1.2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5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6大类:1)通识教育课程(24~25学分),包括6~7学分的两门交流技巧课程和18个学分的社会与人文学科选修课程。2)数学课程(21~22学分),数学课程有两种套餐,各6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3)科学基础课程(18~19学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面向对象编程等5门课程。4)工程基础课程(7学分),包括工程导论两门课程及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以外学科的工程学科选修课1门。5)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49学分),包括32~33学分的13门计算机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两门共计1学分的研讨课程;2门3~4学分的高级设计课程;2门8学分的研究生课程;1~2门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使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达到49学分。6)任选课程(4~6学分),根据辅修要求或个人兴趣,任选课程可以从理学院或文理学院中适合工科学生的数学、科学课程中选择,目的是使总学分达到125学分。

    1.3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IIT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30~134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3大类:1)限选课程(109学分),学分分配如下:计算机工程专业限选课程47学分,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两类课程;数学限选课程24学分;物理限选课程11学分;化学限选课程3学分;工程科学限选课程3学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限选课程21学分。2)选修课程(15~19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9~12学分,其中含1门硬件设计选修课;科学选修课程3学分。3)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6学分),包括IPROI跨专业实践项目I和IPROII跨专业实践项目II两门课程。

    1.4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48门课程,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类:1)通用工程方法、数学、科学基础课程(15门),必修计算方法与线性代数GenEng205-1、线性代数与力学GenEng205-2、动态系统建模GenEng205-3和微分方程GenEng205-4等4门通用工程方法课程;必修微积分(I)MATH220,微积分(II)MATH224,微积分(III)MATH230及多元积分与矢量微积分MATH234四门数学课程;必修普通物理(I)Physics135-2和普通物理(II)Physics135-3两门科学基础课程;从McCormick工学院科学基础课程中任选其他2门课程;另外必修IDEA106-1工程设计与交流(I)、IIDEA106-2工程设计与交流(II)两门工程设计和交流课程。2)工程基础课程(5门),必修4门,包括EECS202电气工程导论、EECS203计算机工程导论、EECS211编程基础(C++)、EECS302概率系统与随机信号,并从McCormick工学院工程基础课程热电力学、系统工程与分析、材料科学和流体与固体中任选1门。3)交流与社科人文学科课程(8门),选修GenCmn102演讲或GenCmn103课程的其中1门,另外选修7门满足McCormick工学院要求的社科人文学科课程。4)专业核心课程(5门),必修EECS205计算机系统软件基础、EECS303高级数字逻辑设计、EECS361计算机体系结构、EECS311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和EECS343电路基础这5门课程。5)技术选修课程(10门),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与软件系统4个方向,每个方向开设若干门技术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在这4个方向中选修5门课;从专业基础课程EECS213计算机系统导论、EECS222信号与系统基础、EECS223固态工程基础、EECS224电磁场与光学基础、EECS225电子学基础5门课中根据学习方向选修2门;剩下3门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数学、科学基础等课程中选修,如可以是生物学BIOL210-1,2,3和化学原理CHEM210-1,2,3课程,也可以经申请同意选修相关计算机工程研究生课程。6)自由选修课程(5门),共修5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修。若从未学习过任何计算机编程语言,建议其中1门选修编程入门(Python)EECS110课程。7)高级项目课程(1门),至少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1、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和VLSI设计项目EECS3923门课中选修1门。

    2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特色

    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都通过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BET的EC2000指标体系认证,有如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贯彻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7-8],而基础知识的掌握通常是通过通识教育实现的。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不同的是,这4所美国大学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他们还特别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广泛深入的人文社科知识的理解,使所有工科学生在数学、物理、信息、物质、生命、技术和能源科学方面及人文社科方面打下广泛的基础。这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普度大学第一年的工程基础培养及UIUC第一年的计算机工程训练从一开始就围绕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基础科学和数学知识。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5

我校《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采用学制2+1模式,根据现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分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部分,采用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两大模块化教学,其中文化基础模块必修课有《德育》、《工科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专业模块必修课有《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在实践环节方面有《汽车维修与拆装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等。根据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存在着很多先天不足,更谈不上技能训练的加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有重叠的课程进行了整合。重复的讲解,造成了时间的浪费,而且理论基础课与专业课是松散的配合,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调整教学大纲的对策:一是加强教材更新力度,积极主动地调整教学内容,以优化教学结构与实践相统一。理论基础课除《工科数学》和《德育》外,其他可采取讲座和兴趣小组的形式组织活动学习,以达到了解和提高的目的。二是加大专业基础课教学,因为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础,将现有《机械识图》改为《汽车机械识图》,同时应增设《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并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如机械基础实训等。如果基础不牢,专业课就无法深入。三是与时倶进,增强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是决定学生能否胜任企业工作的关键,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决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学生的就业要求,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可安排《汽车企业管理》和《汽车营销》等专业知识讲座,为汽车市场培养既懂汽车又懂销售的复合型人才。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技术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目前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但应承担着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还应遵循教书育人的责任,既教技术又教思想。在专业职业技术素质目标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强化直观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充分利用市职教公共实训中心的实训场所,边讲解边观察,并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拆一拆、装一装。通过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模块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专业学习站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师与企业技师一体化、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经过九年的实践和培训,我校的汽车专业教师,已向理论、实操两者融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并要求基本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地加快教改的步伐。

3.强化学生专业实训的管理与考核。目前我们对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的在校生,均安排有汽车电工电子实训、汽车驾驶实训和汽车构造拆装实训。学生毕业均要求考取汽车维修中级证、电工证、驾驶证等技能等级证书。在实训过程中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实施操作技能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程序化技能培训法———四阶段教学法(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部分学习单元可采用项目一体化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每一个实训项目结束后可组织竞赛考核,并做出点评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学校与汽车维修企业的联合,利用肇港澳合作发展的契机,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校企关系,促使学生能很快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的岗位。

三、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训设备和实训设施的建设

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块式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件工作时内部运动关系的结构原理,直观、动态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典型的汽车零部件组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设备仪器等实训设备、实训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现在,我校已将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列入国家师范学校建设项目中的骨干专业,列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使之成为我校的品牌专业。正式着手启动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进程,同时积极筹划引进师资,投巨资添置实训设备及设施。市教育局与我校投资兴建的公共实训中心大楼也已启用,并连续三届举行了肇庆市中职学校汽修专业职业技能大赛,这将为我校汽修专业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相信通过本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大大地促进汽车维修与驾驶的专业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6

关键词: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伴随着电力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日益完善的OA、ERP、SCM等系统,也急切地需要整合,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而这一系列的整合无时无刻不需要信息安全的保护。因此,对于电力系统整体来说,信息安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之一。上海电力学院作为电力特色明显的院校,2008年成功申报了信息安全专业。

信息安全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学科交叉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信息隐藏与伪装等。

沈昌祥院士指出,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国际上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信息化建设需求,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学科条件和优势,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上海电力学院办学五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开办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该学院目前下设如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因此,根据现在的学院专业设置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科特点,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 兼学电子、通信,同时加强数学、物理基础,了解电力信息网络,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再通过学习其他人文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使学生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体系

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特点,借鉴其他学校的信息安全培养体系,我校的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以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信、电子信息、密码学基础以及信息安全概论为主线构成学科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阶段形成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类安全和信息安全实践课程群。

数学主线中包括了概率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密码学基础等课程。数学类课程为学生理解应用密码学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计算机科学主线中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系统安全等课程,为学生建立了对基本计算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机制的概念,为理解并实施系统的安全奠定了基础。网络通信主线中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通信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理论与结构、安全体系设计以及网络安全工程的问题。电子类课程主线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数字系统设计、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信息处理、 基于身份识别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解决学生理解电子技术及其安全技术应用等问题。

根据上述主线,信息安全专业本科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三个层次,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其中每个层次的课程都分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表1、表2、表3。

3专业特色

为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中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安排了系列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特色是重视工程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安排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基础课程和信息安全工程类课程设计在学科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中都安排了实验课时。除了必修课之外,还安排了集中实践环节,32周,共640学时。其中包括14周的主干课程设计以及18周的毕业设计,如表4所示。综合上面两项内容,在必修课中安排的实验和设计类课程的比例接近35%。

根据表4,前六个学期每个学期末都安排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计。其中,二三和四学期安排了电力特色明显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以及电子工艺实习。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加完整的信息安全综合实践,获得较为完整的工程训练,此过程延伸到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学生通过课内实验、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多样化、自主性强的培养过程,提高工程训练和设计、合作能力,为其后的研究或设计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正在筹备的中央和地方共建的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实验室能够为上述实验提供实际的实验平台。

4师资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交叉的专业,其与传统计算机学科、通信学科、电子学科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独有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信息安全专业教师一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同时还必须紧跟踪技术发展前沿和最新安全动态,了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目前,我校现有教师队伍中来自名校的博士有4名,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正通过人才引进、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 结束语

笔者根据亲自参与上海电力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成功申报及信息安全培养计划的制定,分析了信息安全学科特点,给出了适合上海电力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特点以及对师资建设的建议。信息安全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计划也会根据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