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研究范例6篇

电子政务研究

电子政务研究范文1

目前电子政务存在“4缺”——缺资金、缺管理、缺人材、缺钻研。可以说“缺钻研”是电子政务“4缺”中最首要的“1缺”。缺钻研象征着缺少理论以及缺少方向,也就象征着咱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存在很大的风险。略不注意,就是巨大项目的失败以及巨额国家财政的损失。

实践的发展呼叫理论的钻研,因而全世界规模内的有关电子政务的理论钻研也出现“欣欣茂发“的景象。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看,根据钻研者以及钻研视角,目前全世界规模内的钻研基本上可以分为4种类型。

1、最有成果的钻研当推发达国家的政府钻研机构(如美国总务管理处),以及将政府作为钻研对于象的非政府钻研机构(如绩效钻研所)对于电子政务所作的钻研。这1类的钻研由于有政府的资料作支持,同时具有大量专家以及学者(毫无疑难,今天的政府会萃着大量的学术精英),智力以及信息的两重优势,使患上他们的钻研卓有成效。因而可以说这1类的钻研是电子政务钻研中最有价值的部份。而且,他们的钻研成果常常成为国家指点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南。他们钻研的角度主要是从管理以及公共行政角度钻研,解决“电子政务究竟是甚么”、“怎么施行电子政务的总体计划”以及“如何解决电子政府绩效管理以及测评”等问题。1些发达国家政府的电子政务的施政纲要其实就是无比好的钻研成果,如美国布什总统的《电子政务策略》。

2、IT服务公司以及管理咨询公司。这1类钻研由于有来自电子商务的经验,因而拥有较大的施行价值。因为强大的钻研能力、智力资源和来自管理咨询实践,他们的钻研比较有价值,同时比较务实,比较重视如“客户瓜葛管理”、“政府资源计划”等。著名的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是其中的佼佼着,《电子政务领导——实现愿景》是其钻研成果之1。其中,IBM公司组建了1个电子政务钻研所,与哈佛大学联合,其钻研的角度跨度很大,《网络时期领导的8个必备》是成果之1。IBM公司还资助世界上许多学者作有关电子政务方面的钻研,钻研成果可观。这些大公司钻研成果是电子政务钻研领域比较优秀的作品,许多新概念以及新的钻研领域由他们创造出来。

3、学者们的电子政务钻研成果,学者们钻研电子政务分为两个方面。1类钻研者、试图通过钻研政府网站来钻研电子政务。这种钻研以布朗大学公共政策钻研所为代表,布朗大学每一年都要对于全世界各国主要政府网站进行数据采集以及测评,已经经的钻研成果有《全世界电子政务资源二00一,二00二》。他们的法子主要是采取1些特性指标检测网站的建设的状态。这1类法子有两个缺点,1、是尽管外网有很大作用,然而外网不等于电子政务,因此此类钻研难以透视到电子政务的“黑盒”部份。只能描绘出电子政务的对于外服务部份的轮廓。2、采取1些指标也难以全面评价网站的功能,因而存在很大的粗拙。之所以指标没法反应网站的总体,缘由在于网站作风各异,栏目差异性大,存在徒有虚名以及“实不副名”等情况。任何指标体系都要遭受这些问题,精细的数据采集也没法做患上更好。这1类的钻研大概二0%的时间,可以采集到八0%有价值的东西。其他八0%时间没法发掘此外二0%的价值。该类钻研的意义在于“摸底”,固然,摸底也是很首要以及很基础的。

还有1些学者从公共管理以及行政改革角度钻研电子政务,他们的1些钻研成果值患上鉴戒。这1类的成果由常常是将新管理思想——企业再造、流程重组、增添组织的灵便性——引入政府组织,思考政府活着政府部门的流程设置。着1类钻研,如果政府有动力去行为,应当是有价值的。美国克林顿政府所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引入新管理思想增进政府的变革,这些变革获得了极大的成果。

电子政务研究范文2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行政流程再造;电子政务伦理

中图分类号:TP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218-02

1 关于发展电子政务

(1)电子政务的概念。电子政务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特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实现日常办公、信息收发、公共管理等政府事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一种现代行政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构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用模式。

(2)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作用:一是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二是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三是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推动电子政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将迅速带动整个中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的进程;四是电子政务不仅强化了政府行为的“公共性”价值取向,而且有利于促进政府行为规范化、合法化与合理化,有利于政府行为的公众导向与人本化,最终起到提高行政效能的目的,迎合了现代社会对行政行为的要求。

(3)电子政务的实质。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的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所谓政务行政流程再造,是指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成以公众服务需求和输入各种公共信息为起点,到政府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借助网络进行的。再造后的政府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标准,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该学者还认为政府行政流程再造必须与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想结合。

(4)发展电子政务的思路。首先需要修建信息高速公路,构建政府网平台,为发展电子政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而整合信息资源是提升电子政务水平的核心。因此,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的基本问题,就是处理好网路平台、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三者的关系。

2 电子政务中的伦理问题

电子政务实践中的文化建设,好比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再好的机器和网络,如果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工作人员来操作,同样出不来规范、高效、务实的行政管理,甚至照样可以用它来搞腐败。加强电子政务伦理建设,是对以德行政理念的具体化,是对行政管理优良传统文化积淀的激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现实需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既要积极与国际先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接轨,更必须立足国情。在推进行政管理现代化时要清醒客观地分析我们现有的管理水平和现实的管理对象。切不可超越发展阶段,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路子改怎么走,要精心论证,反复权衡,审慎决策。在转型期,要注意两种形态的衔接和过渡,同时要发挥技能行政和智能行政各自的优势,用符合现价段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3 电子政务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得非常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对公众服务方面。国外的电子政务项目基本上是以公众服务为出发点、为中心,而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对公众服务方面还存在有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服务意识不强。我国的电子政务项目大多数是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改进的信息化工程,通过建设内部局域网系统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真正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项目数量、以及对其投资的金额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有一些部门推进电子政务的重点一直放在系统建设上,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扩大项目的规模。但是对于运行服务却不是很重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服务机制。

②信息利用受制约。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历时20余年,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从办公自动化起步,目前我国政府办公业务网(政务内网)已基本建成,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务外网)也形成相当规模,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各自为政不联不通,信息封闭,重复劳动,缺乏有效整合,政府大小部门间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隔断了部门业务上的内在联系,致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共享。

③信息更新不及时。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倡导发展“电子政务”的环境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都争先恐后地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很多信息自网站验收后就几乎没有更新过,俨然成为一个“高科技”摆设,被群众戏称为“政府往站”,网站上的信息多限于本部门职责简介、领导成员组成等内容,而很少有人们最为关注的新政策、新信息,信息更新不及时,滞后现象非常严重,有很多网站实际上成了死站、空站。

④互动性不强。有不少政府门户网站设有“一站式”办公服务大厅,但真的要在网上办理某项事情时,不仅要在网上办,还得网下跑,不能实现一站式办好,不能完全实现在线办好。政府信息网络重视了网页的介绍、宣传等静态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未有动态的反应,缺乏和用户交流沟通的手段。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缺乏互动性、回应性。

⑤宣传、教育不够。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思想意识的提高;同时,也需要在全社会进行普及教育,吸引全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2)策略选择。

①推进电子政务意识。从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子政务基本上是从公众服务入手,把公众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切入点,在确定电子政务的目标时,把电子化服务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他们认为,在电子化政务战略中,如果没有为公民服务以及运行效率衡量的目标,电子政务的发展必将是失败的。为此,西方国家在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把改善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提高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服务观念,要提高广大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并增强其应用电子政务、参与电子政务的能力,必须要加强电子政务培训、教育: 第一,加强对各级公务员的电子政务普及教育。实施电子政务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主动服务意识,要认识到电子政务作为加强政府管理的一种手段,电子化公共服务才是其真正的目的,才是其本质所在。只有实现观念上的改变,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做到执政于民,服务于民,以人为本。第二,加强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培训、教育。在我国公众的电子政务意识还很薄弱,还有相当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电子政务,那么他们又怎么会去接触电子政务?怎么利用电子政务?怎么从电子政务中获益呢?电子政务是政府与公众互动的系统工程,公众直接参与电子政务的运行,并最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电子政务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面对社会公众加强宣传电子政务知识,大力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普及教育,开展应用的咨询、培训、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电子政务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②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从全球来看,政府网站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特征是宣传自身;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信息,政府的法律法规等信息;第三个阶段的特征是信息检索,从这个阶段开始具备了数据库功能;第四个阶段的特征是网上办公,政府部门将各自的服务放到网上,但各部门之间泾渭分明;第五个阶段的特征是网上服务,政府部门的设置隐藏在一个个办事流程后面;第六个阶段的特征是以服务对象(如市民、旅游者、未成年人等)为中心开展服务。 政府网站应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总入口,但是很多部门都认为网站太简单,而没有投入足够的心血,也就达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多数网站都是按政府机构来组织信息,因为这样做最简单,但是,如果一个用户不知道某项目服务该找哪个部门那将很难找到应去的入口。先进的国家都是从用户的问题出发,进行分类组织数据,我们离这一点就差得很远。针对我国政府网站存在的信息内容不丰富、信息更新不及时、互动性不强、界面复杂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其门户作用、窗口作用。为此,首先,要统一规划政府网站的建立,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来建立政府网站,实现政府网站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友好、简洁明了的界面;其次,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丰富政府网站信息内容,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第三,要加强政府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及时更新网站信息;第四,加强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应用性,以更加亲民、便民的形象吸引公众;第五,加强政府网站之间的互动,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门户作用,使各部门之间加强政务互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③拓宽电子政务服务渠道。 从商业应用的角度,一种媒体在总人口中的普及率至少需要达到25%以上,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而对于作为行政管理和社会协调工具的电子政府,要体现公正合理的原则,互联网普及教育率至少要达到50%以上。通过电子政务建立起来的未来的电子政府,它应该是所有公民的政府,而不仅仅是互联网用户的政府。因此电子政务的实现方式不仅仅依靠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而是在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道路,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现实国情。当务之急应拓宽电子政务渠道,在继续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积极应用其他各种服务方式,追求电子政务传输渠道的多样化,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选择。

④缩小数字鸿沟。公众作为电子政务服务的对象之一,他们能否接触到电子政务是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政府信息化得以实现的至关因素。根据我国的现状,国家应当加大投资、贷款的力度,实行政策倾斜,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式缩小数字鸿沟,力争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能够做到整体推进,实现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

⑤以公众需求为主导,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 。一般来说,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等方面。现阶段,也有不少政府门户网站部分地实现了为公众提供一些服务的功能,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在逐渐加强。经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政府内部局域网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很大,发展得比较好,但电子政务的服务项目亟待加强,应该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公众需求为主导,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如社会保险网络服务、电子纳税服务,电子医疗服务、就业服务等,通过优先发展公众急需的项目或领域,让广大公众真正能从电子政务的建设得到实惠,才能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才能保证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没有公众的支持与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衡量尺度和根本的驱动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和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2]宋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03,(3).

[3]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电子政务研究范文3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一站式服务; 体系结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57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088- 02

1 前 言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政务外网的政府门户网站,向公民、企业和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电子政务社会公共服务的目标是实现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模式将政府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它连接各政府网站,面向公众承接服务请求和返回服务结果;后台是指电子政务系统中基于政务内网和专网的并联审批和协同办公系统。理想的一站式服务是用户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即可直接进入业务办理程序,后台的处理可能跨越不同政府部门或者同一政府部门的不同处室,对公众是完全透明的。

目前,电子化公共服务基本停留在政府网站信息、提供办事指南和表格下载的阶段,政府门户网站很少真正实现业务的在线受理,电子政务的窗口服务功能尚未得到政府业务的支撑。

本文对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进行研究,提出实现一站式服务的体系结构。

2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网络平台是一站式服务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中心形成一站式服务的数据层,实现各政府部门之间有效的数据交换、共享和查询;业务处理层实现一站式服务后台的功能,完成跨部门的服务办理与业务协同;用户接口层完成前台的接待与回应;统一的规划、管理、法规、安全和标准是实现一站式服务的保障。

2.1 网络基础层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前台与后台的无缝连接要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的内外网要互联互通。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将政务内网采用MPLS VPN技术互联构成政务专网和非专网,将两者物理隔离。在专网运行政府部门之间业务的办公系统,非专网作为一站式服务的后台平台,与政府门户网站(外网)逻辑隔离。

2.2 数据层

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需要将分散在不同应用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整合和利用,以衔接“前台”与“后台”,是政府门户网站获得深度服务的根本保证[1]。

各部门协同办公时将需交换、共享的数据,通过协同服务平台存放在共享数据中心内。各部门授权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进入协同服务平台,并在那里完成身份验证,进而获得所需的数据和资源,实现对共享数据中心相关数据的操作[2]。

政务数据与信息的交换采用一种集中式的交换模式。在这种交换模式下,各政府部门之间并不直接交换信息,而是同一个统一的政务基础数据中心进行信息的交换,由这一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向各部门分发信息[3]。

2.3 业务处理层

业务处理层是实现一站式服务后台功能的软件系统,完成跨部门的服务办理与业务协同。该系统的开发是在统一的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采用工作流技术将前台接收的服务请求流转至内网各部门并行或串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前台供用户查询。

2.4 用户接口层

政府的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府提供服务的用户接口。通过该门户,市民、企业可以浏览、查询政府公共信息,完成在线申报、审批等业务。

政府门户网站的开发通常采用基于B/S(Browse/Server)结构的动态网页技术。所有系统管理及升级只在服务器上进行,在系统升级和更新时不会影响用户的数据信息。B/S结构支持JSP+J2EE,ASP+IIS,+ Framework,PHP+Apache等多种技术[4]。

2.5 管理保障

电子政务的一站式服务,需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做到一站式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5]。

一站式服务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和相关法规、制度的支撑。从管理角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① 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把握方向;② 制定相关标准,为系统建设提供规范;③ 颁布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支持。

2.6 安全保障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是对所有公民开放的,甚至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用户,这无疑增加了重要数据泄露的危险性。一站式服务的建设必须确保不发生信息泄露、信息篡改、信息破坏和抵赖行为。信息安全贯穿于系统建设的始终,无论是在管理上、技术上还是制度上。

在管理上,建立政府网站监管机构,随时对网站安全进行检测。

在技术上都,从网络平台建设到数据层、业务处理层和用户接口层的开发,要考虑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4个方面。加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设,部署防火墙,建立网络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安全审计系统、Web页面保护系统等;通过用户身份识别、用户访问授权等技术,提供安全上的保障;为了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安全,必须在传送数据时对数据进行加密,同时接收到数据时要解密;还可以使用数字摘要、数字签名等技术,保证数据传送的防篡改和不可抵赖性[6]。

在法律和制度上,明确规定安全的准则和框架,建立安全标准和安全制度。

3 结 语

一站式服务是电子政务社会公共服务的目标。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的建设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技术和法规制度等多方面。本文提出的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体系结构要真正实现,还必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实现前后台信息的流畅传递,必须保证现有内外网的互联互通;为了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必须整合政务信息资源;电子政务的一站式服务,要求机关各职能部门打破固有的工作模式,为同一个公务协同办公,需要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制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再造,面向公众重新设计一个高效率的、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流程。政务流程再造是实现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的前提。

主要参考文献

[1] 陶明华,王华,刘秋生. 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资源整合策略的研究[J]. 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6(3):112-113.

[2] 杨路明,等. 电子政务[M]. 第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3] 刘洪波. 一站式政府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4] 徐胜军. 基于.NET平台的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济南:山东大学,2010.

电子政务研究范文4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参与;可持续发展;SSCI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1.026

〔中图分类号〕D03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1-0140-06

〔Abstract〕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ances,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Therefore,in order to keep abreast of the latest research direction of e-government,The paper selected 2015 e-government literatures relevant to the subject in SSCI database as a sample to analyze,summarized the latest topics and trends in e-government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First,Construc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 system;Second,e-government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Third,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primary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ipative electronic communities;Fourth,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e-government,to hel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China.

〔Key words〕e-government;e-particip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SSCI

20世纪末,世界各国相继将信息通讯技术运用到公共部门中来,以解决政府部门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应用效果显著。之后互联网20时代到来给公民和公共部门之间互动提供了新机遇,并深刻影响着政府部门服务提供、公民参与等活动。尤其是近五年来,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政务的迅猛发展,使公民更加便捷地获取公共服务,为公民参与提供新渠道。

《2014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1]对联合国成员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估,《2014年报告》显示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DGI)为05450,位列第70名,远远落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国际电子政务研究主题总结归纳,分析其研究趋势,希望有助于国内研究者了解国际电子政务发展,从中获得启发,推动我国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

1研究方法

11文献获取

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是比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数据库,能够充分体现出国际电子政务研究方向和趋势,因此选取SSC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本文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作为文献检索时间跨度,在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搜索包含“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E-government”、“Digital Government”等关键词的文献,得到最初论文。利用数据库下载相关论文,通过分析摘要进一步判断文章相关性,删除部分重复或无用文献,最终选取62篇文献样本。

12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在最终62篇文献中,有25篇来源于期刊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GIQ),占总文献数227%。GIQ作为较早关注电子政务专业期刊,在电子政务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另外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中也有较多相关主题文章,占97%。其他杂志譬如Information Development、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等或有1~3篇。

2研究主题分类分析

21电子政务建设

211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理论构建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组织在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全方位、规范而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1]。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电子政务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给出解读。Tomasz Janowski[6]认为电子政务是在应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压力中不断改变的,理解并预测这些改变对政策制定者、政府行政人员等相关人员都很重要。他以是否存在内部变革、是否改变政府和外部关系、是否更加情景化为标准,提出了电子政府发展的4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政府改革阶段、公民参与阶段和情景化阶段,并详细介绍了这些阶段产生的动因、条件和机制及结果。Maria Katsonis[7]从一种更加原始的角度――时间或者技术发展角度来归纳总结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即电子政务10时代、电子政务20时代和数字政府,数字政府和以往阶段有8个方面不同,包括从以市民为中心转变为市民发动的发展模型;统一默认服务通道;支持移动设备;发展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进一步打造公共部门的能力;通过灵活的方式跨部门跨系统进行采购;继续安全的开放政府信息;收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支持决策;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数字政府不仅仅要关注技术问题,更要关注领导力、能力、治理及文化等因素。

电子政务理论阶段的构建既是对前一阶段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展望,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不同时代背景和技术背景,不同学者总结了不同发展阶段模型。譬如,2001年Karen Layne提出的4阶段发展模型:网上目录化阶段、网上交互阶段、垂直整合以及水平整合阶段;2005年,SianK和LongY提出5阶段:网上呈现、互动、交易、改革和电子民主发展模型。2015年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与之前的模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更加关注政府与组织外部,包括与公民、企业等的关系,更加倾向于以用户为核心,这也符合政府当前政府转变角色的需要;预测电子政务发展更加情景化,根据国家、城市甚至社区具体情况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整体策略;强调大数据发展和运用,推动建设数字政府。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不断成熟、大规模快速计算为政府部门处理海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可能。

212电子政务执行策略研究

电子政务自20世纪末先后经过了Web10、Web20和移动通信时代,与此相对应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也被形象称为电子政务10、政府20和移动电子政务,甚至在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了电子政府30。Vishanth Weerakkody[8]等人对132篇电子政务文献分析整理得出实行电子政务这十多年来的成本与效益、存在的风险与机会。如何更好地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提高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Po-Ling Sun[9]提出政府20的执行框架,包括流程整合、资源整合、后台以及前台办公系统整合4个方面,涵盖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最终建设高效、合作、有责任、透明的政府。Gohar Feroz Khan[10]提出了政府20使用模型(GUM),包含信息社会化阶段、集体协作阶段、社会交易阶段,并针对不同电子政务发展阶段提出了3种不同的执行策略,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Taewoo Nam[11]研究韩国电子政务30行动,从数据开放、自由获取信息、市民参与治理、跨组织合作4个方面入手进行SWOT分析,并针对其劣势和威胁给出可操作性建议。Fons Wijnhoven[12]研究激励因素、阻碍因素、以及公众社会经济特性对电子政务项目参与动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公民的社会经济特征比如性别、教育等并不会影响他们参与的意愿;这与以往文献研究结果恰恰相反,证明提高公众参与仍有较大的可能,而且有较低目标的开放政府项目往往要比有较高目标的项目参与度高。Albert Meijer[13]从电子政务创新的阶段、领域和类型三方面介绍了电子政务创新的阻碍因素,认为对于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修修补补,更需要一个整体框架和长远目标,并进行了实证研究。Ping Gao[14]提出了在电子政务发展赶超技术创新环境下政府干预模型,该模型包含3个层次:从创新过程、创新的挑战、干预工具三方面回顾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中政府创新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干预手段,认为在复杂技术环境中追求自主创新,强政府是必不可少,尤其要利用其对国家经济和工业的控制地位发挥各种干预工具的效果,实现高水平的电子政务。

就目前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来看,政府部门推行了许多电子政务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政务项目大都以失败而告终,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数据显示,我国信息化项目成功率不足30%,这就意味着当前政府部门并未抓住Web20技术带来的种种机遇。

上述研究者对Web20时代下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共同思路是,厘清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确定电子政务战略目标,制定未来一个时期内电子政务发展框架,包括发展阶段、切入点或影响执行的关键因素,进而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和特点确立详细的执行策略。这一思路的核心是电子政务策略要具有阶段式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是对当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割据式发展模式的修正。

213电子政务发展的其他领域

Antonio Cordella和Niccolò Tempini[15]通过研究发现ICT应用在公共部门中并未减少官僚制的作用,相反通过功能简化(Functional Simplification)即简化工作部门工作流程和功能封闭(Functional Closure)即公共部门能成为一个无缝系统,系统内外之间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输入输出,不受到任何干扰的这两个功能,支持官僚制运作,作者将其称之为“电子官僚制”。并以威尼斯IRIS系统为案例验证该模型。Serge Kablan等人[16]讨论政府在提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时,对于那些有残疾或者不识字的边缘群体来说,需要考虑哪些法律要件。作者选取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可获得性和可用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Jeremy Rose[16]等人认为公共部门经理对复杂、缺乏清晰目标和实质承诺的电子政务项目,往往做出失败的选择主要是由于根植于经理所处文化环境中价值观念相互冲突所造成的。因此公共部门经理必须厘清文化价值观念之间关系,以便做出成功抉择。作者从公共管理的历史中提炼出4种价值定位即:官僚制与专业化、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效率、公共价值管理与服务和新公共服务运动与参与,并进行实证研究。

随着电子政务在公共管理中重要性不断增强,其他领域学者也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对其研究的影响。上述研究是对电子政务主体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从价值、法律以及官僚制与电子政务发展之间关系的视角来探讨电子政务发展,使电子政务这一学科内容更加丰富。除此之外,研究者可以开拓新角度,比如以电子政务和腐败之间关系、电子政务和教育之间关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22电子政务公民采纳

Robert Piehler[18]等总结了政府门户网站使用者连续使用的意图模型,该模型包含自变量――公民期望和政府的积极调整、中间变量――满意度、因变量――使用意愿以及调节变量――网站设计、可用性、可信赖程度、安全性和质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基于有用性感知的公民期望和积极调试是影响满意度和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Jooho Lee[19]等人旨在研究Web20时代下公众采纳政府的社交媒体对于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如何提升对政府信任度对于提高电子政务采纳率具有深远影响。反之公众采纳政府社交媒体也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度,形成良性循环,作者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该假设。Nripendra PRana[20]等人提出拓展的社会认知理论,即对结果的期望、情感因素、焦虑、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影响因素影响公众对印度公共不平申诉系统的采纳行为。Rania Fakhoury[21]影响采纳率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信任度,包括对政府和对网络技术的信任程度;二是公民身份,公民身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所谓积极公民身份是指那些被赋权的、积极参与的公民。政府要逐渐培养公民信任度和不断赋予普通甚至消极民众参与的权利才能逐步提高电子政务服务的采纳率。Anne Chartier[22]等人为回答“哪些因素阻碍了乡村地区公民使用电子政务”这一问题,选取了感知有用性、感知可操作性、信任、感知风险4个维度来衡量与个人态度的关系,并认为个人态度直接影响个人的使用意图,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假设。HMBPRanaweera[23]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将信任作为一个附加因素进行整合来解释斯里兰卡政务服务采纳。Omar Al-Hujran[24]等人认为低水平电子政务服务采纳率需要从社会-技术、政治和文化多角度来解释,因此他们在TAM模型基础上整合了信任、可感知公共价值观念和一国文化三方面因素,认为可感知公共价值和感知易用性影响个人态度进而影响个人行为意图。最后,Nripendra PRana[25]为了整体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103篇现有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37对最常用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作者发现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从相关学科中借鉴而来,在电子政务领域中运用颇显随意性。

电子政务公众采纳研究一直是电子政务领域研究的主要方面,也是决定电子政务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电子政务服务采纳这一问题,不同模型从不同角度给出解释。除了在原有TAM和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添加因子拓展模型之外,还有学者从公民身份、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从乡村、偏远地区等地理因素,以及社交媒体采纳对信任的影响角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研究角度十分多元。但是,Nripendra PRana通过对现存有关公民采纳电子政务服务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178对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的假设中仅有37对变量关系是经常使用的,还有其他很多并不常用的变量关系,那么这些变量关系研究意义何在,我们究竟是要在常用关系上向更深层次去挖掘,还是另辟蹊径去拓展其他变量关系,是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3电子政务与公民参与

电子政务可以加强政策制定的咨询过程,以提高公众参与度。但事实是否如此,Martin Lodge[26]等人对英国政府发起的“改革繁文缛节(Red Tape Challenge,RTC)”行动进行研究。(该项行动类似于我国网络意见征集,即政府在网络平台政策,民众通过网络对政策发表意见。基于民众意见反馈,政府对政策方案进行修改。)通过回答RTC的行政运作机制、现存政府管理现状以及群众意见风向3个问题,作者发现行政运作的机制要比远群众的意见重要得多,即该项行动并未发挥很大的作用。Nixon Muganda Ochara[27]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尽管直觉上我们认为公民缺乏可获得性、公民态度和使用移动技术所需技能,但是移动电子政务仍然为增强电子参与提供了平台。Alessandro Lovari[28]等人研究了意大利10个市facebook的公民参与度,将其划分为爱好者、单一渠道互动用户、多渠道互动用户和全方位互动用户。实证研究发现531%的粉丝属于多渠道互动用户,他们不仅阅读、转发、评论信息,还会参与网上讨论,并希望和政府部门实现有形的、真正的双向交流。Julie Firmstone[29]等人研究了英国利兹市数字媒体提供的机遇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发现利兹市当前参与只是单方面信息式参与,而非互动式参与;另外,政府的网站、社交媒体网页之间功能是分割的,网站主要提供与服务相关信息,而社交媒体则注重机构名誉管理,两者并未形成有效呼应和补充。尽管如此作者仍然相信,数字媒体将会在定义和重构公民与政府关系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公民参与开辟新途径。Enrique Bonsón[30]等人从公共部门社交媒体内容类型和媒介类型对公民参与的影响角度入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信息内容或者形式大都跟组织机构环境相关,不同机构环境、内容和形式造就不同层次参与水平。因此政府部门职员在着力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和有效性时应适当考虑的内容以及形式,更好服务于公众需求。

通过电子政务提高公民参与度,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作治理模式,实现电子民主,是电子政务价值目标之一。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发现,有关公民参与当前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多关注公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比如facebook等的政治参与,较少关注通过网站的参与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社交媒体成为公民参与主要平台的大势所趋。另一个是注重挖掘公民的参与动机、参与程度、公民参与影响因素以及参与效果,但是目前对于这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其他地区该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还不深入,缺乏有力理论模型。

24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发展是非连续的跳跃式的阶段性发展,但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电子政务却不能是跳跃性发展的,如何推动电子政务持续性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Yongrok Choi[31]从与发达国家的商业对比中指出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介绍了有关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如电子政务特征、含义、政府干预模型和时机、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并最后得出结论应当从创新网络的整体绩效出发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策略。Yanni Yu[32]研究了地方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电子政务环境绩效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且环境保护绩效较差的部门往往披露的信息也较为浅显。因此为了维持电子政务在环境保护方面发展可持续性,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Shiyi Chen[33]等人通过调查发现,电子政务所产生的效益仅占地区GDP较少部分,验证了索罗悖论。但是信息通讯在政务领域中运用产生的影响与其发展阶段有很大关联,只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信息通讯技术广泛传播和应用,其正面效益才能日渐显现。同样地,Mary Maureen Brown[34]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信息技术对警务效率提高并未有显著影响。但作者认为需要从多角度来评估信息技术对电子政务效率的影响。Irene Bernhard[35]等人介绍了瑞典警察运用通信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案例,颠覆了人们对电子政府的第一印象。在瑞典,越来越多地方联系中心建立起来,这些联系中心通过了解每个用户独一无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人定制服务,这虽然降低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但是保障了服务的连续性,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形成地方政府缓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电子政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决定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上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有的学者强调电子政务在环境保护方面可持续发展,有的则关注在经济、警务处理效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研究侧重点有失偏颇,因为真正决定环境保护是否有成效,决定经济是否良性发展的是实体政府的行政能力,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有力手段和工具。因此,应当从整体比如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度去考察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

25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项目往往是复杂的,牵涉许多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包含大量的用户基础,且追求多样化的目标。因此专家在评估这些项目时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在这些项目的评估数据不确定或者非常主观的情况下。Mohammad Shahadat Hossain[36]等将置信规则库和证据推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项目中需要改进的因素;除此之外,收集各种各样的条件,推演可能的结果,以减少电子政务项目评估中的不确定性,从而给项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Uthayasankar Sivarajah[37]等从政府部门人员的内部视角来评估网络20的应用,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电子政务20的评估模型:收益和成本、风险以及良好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评估电子政务项目时应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去考量。Sebastian Stier[38]认为政权形式以及实体政府的行政能力会影响电子政务绩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电子政务绩效与政权形式关系不大,只是民主政体更有利于电子政务创新。反而实体政府的行政能力对电子政务绩效相对重要,这意味着电子政务项目需要更多技术性人才和行政资源。Malin Song[39]从环境保护这一具体角度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从公众参与、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3个方面进行评估,发现只有1/4的环保网站效率较高,有效发挥网站在环保方面的作用。Filipe Sá[40]等人通过建立服务质量模型以受众和政府部门专家的预期来要求、评估电子政务服务绩效。该模型涵盖服务质量、信息质量、管理质量以及技术质量4个方面。Cristiano Codagnone[41]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服务供给端的自我评估阻碍了政策进步和创新,评估更多的是机构感知到的质量而非电子政务服务本身的质量和可用性。因此他们提出了整体政策评估模型,包括日常监控评估和改变创新评估两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模型。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不仅是对已有电子政务建设的检验,也是为后续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指导方向,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通过对上述文献整理发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对具体项目的绩效评估;另一个是从特定的角度进行绩效评估。对于前者而言,研究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后者研究的关键在于结合学科领域发展,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影响因素。

3电子政务的研究趋势

通过对2015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2013年、2014年国内外研究主题进行对比,分析本年度国际电子政务主题;同时,发现国外电子政务研究优秀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得出电子政务研究的趋势以及热点领域。

31公民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价值目标是透明、参与和合作。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信息共享与公开的程度日渐提高,尤其是电子政务发展较早的国家,基本上已建成透明化政府。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致力于使用网络20技术引导公民参与政府服务提供过程,如美国圣何塞市“城市源”系统的使用等表明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是必要的,不仅利于政府部门节省成本,提供优质服务,而且有助于政民互动,提升政府形象,实现电子民主。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网站、社交媒体上公众参与度不高,参与质量较差,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治文化的强大影响,公民未形成政治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基本不做回复或已有回复也未做到及时、有效,使得有积极参与性的公民也逐渐丧失热情。但是笔者认为随着公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以及技术成熟运用和政府观念转变,我国电子政务公民参与有较大提升空间,也将成为研究一大趋势。

32电子政务评估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

Estevez和Janowski认为可持续发展维度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机构4个方面,电子政务只有在以上领域中获得显著效用前提下,才有得以存在的必要,才能够维持自身可持续运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以上文献中,只有Yongrok Choi从政府干预角度研究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整体策略,其他学者或是从环境保护方面、或是GDP增长率方面进行衡量,有失偏颇。而且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验证了索罗悖论。事实上大多数电子政务失败并不是技术带来的,更多的是组织管理、业务管理效率低下导致的。因此如何设计更加全面的评估体系,进而衡量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这与电子政务评估也是密切相关的。从当前电子政务评估现状来看,评估视角从关注技术到更加关注组织管理,评估主体从关注政府内部到更加关注公众需求,评估框架从一般性框架到针对具体电子政务项目设计体系,标志着电子政务评估日渐成熟,也为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33基层电子政务与参与型电子社区发展研究

目前已有的电子政务研究更多是关注电子政务顶层框架设计,研究对象更多是市级层面电子政务相关建设,较少关注基层地方政府甚至偏远地区电子政务建设[4],农村或社区公众办事仍旧需要在城镇、社区办事部门和服务中心之间折返。尤其是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何为农民提供政务服务、农业服务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发达国家部分地区已开始积极探索参与型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和社区办事人员对社区群众熟悉等优势,为公众提供个性、贴心服务。同时公众也可就有关社区建设方方面面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借鉴国外电子社区经验基础上,探讨中国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和走向有深远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水平。

34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移动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利用网络和移动终端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便利,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5],包含政府部门移动办公和基于移动终端政务服务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关于移动办公,国内外尚无成熟的发展模式,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WI-FI的全面覆盖和公民与政府互动的需要,移动办公发展会成为电子政务发展一大趋势。另一方面,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众多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不仅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而且成为公民政治参与最便捷的途径[3]。移动政务服务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新契机。但是移动政务服务提供仍旧面临许多问题,如移动支付问题、电子身份认证问题、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问题等,这些都是学术界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

4结束语

通过对2015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年度国际电子政务领域研究主题,得出电子政务领域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热点领域:一是公民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研究;二是电子政务评估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三是基层电子政务与参与型电子社区发展研究;四是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研究,以期对国内电子政务研究有所助益。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发展,电子政务发展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以后研究中,我们会及时关注社交媒体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部门数据开放情况,以及政务云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2014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J].电子政务,2014,(8):2.

[2]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2-23.

[3]杨兰蓉,赵玉攀.2013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的主题和趋势――基于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分析[J].电子政务,2014,(8):110-118.

[4]王宇,赵玉攀,杨兰蓉.2014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评述:基于SSCI数据库[J].电子政务,2015,(10):96-109.

[5]姚国章.移动电子政务发展与展望[J].电子政务,2010,(12):11-21.

[6]Tomasz Janowski.Digital government evolution:From transformation to contextualization[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21-236.

[7]Maria Katsonis,Andrew Botros.Digital Government:A Primer and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5,74(1):42-52.

[8]Vishanth Weerakkody,Zahir Irani,Ibrahim Osman et al.E-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A birds eye view of issues relating to costs,opportunities,benefits and risks[J].Information system frontier,2015,17:889-915.

[9]Po-Ling Sun,Cheng-Yuan Ku.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for E-Government 20[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5,(32):504-520.

[10]Gohar Feroz Khan.The Government 20 utilization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scenarios[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5,31(2):135-149.

[11]Taewoo Nam.Challenges and Concerns of Open Government:A Case of Government 30 in Korea[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5,33(5):556-570.

[12]Fons Wijnhoven.Open government objectives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30-42.

[13]Albert Meijer.E-governance innovation:Barriers and strategi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198-206.

[14]Ping Gao.Government in the catching-up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Case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n Chin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6):4-14.

[15]Antonio Cordella,Niccolò Tempini.E-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Reappraising the role of ICT and bureaucracy i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79-286.

[16]Serge Kablan,Arthur Oula,Emma Elliott.Legal aspects of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of online public services in Quebec and Canada[J].Electron Commer Res,2015,(15):387-406

[17]Jeremy Rose.Managing e-Government:value positions and relationships[J].Info SystemsJ,2015,(25):531-571.

[18]Robert Piehler,Bernd WWirtz,Peter Daiser.An Analysis of Continuity Intentions of e-Government Portal Users[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6,18(2):163-198.

[19]Changsoo Song,Jooho Lee.Citizens use of social media in government perceived transpancy and trust in government[J].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2015,(39):430-453.

[20]Nripendra PRana,Yogesh KDwivedi.Citizens adoption of an e-government system:Validating extend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172-181.

[21]Rania Fakhourya,Benoit Aubert.Citizenship,trust,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s to use public e-services:The case of Leban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35):346-351.

[22]Marie-Christine Roy,Anne Chartier,Jean Cre^te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e-government use in non-urban areas[J].Electron Commer Res,2015,(15):349-363.

[23]HMBPRanaweera.Perspective of trust towards e-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 Sri Lanka[J].Ranaweera SpringerPlus,2016,(5):22.

[24]Omar Al-Hujran,Mutaz MAl-Debei,Mahmoud Migdadi.The imperative of influencing citizen attitude toward e-government adoption and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3):189-203.

[25]Nripendra PRana,Yogesh KDwivedi,Michael DWilliams.A meta-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citizen adoption of e-government[J].Inf Syst Front,2015,17:547-563.

[26]Martin Lodge,Kai Wegrich.Crowdsourcing and regulatory reviews:A new way of challenging red tape in British government?[J].Regulation & Governance,2015,(9):30-46.

[27]Nixon Muganda Ochara,Tendani Mawela.Enabling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E-Participation through Mobile Technolog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2015,21(2):205-228.

电子政务研究范文5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众采纳;用户体验;技术采纳行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2.004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2-0025-06

随着政府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构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建设目标,而如何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成为中央到各级政府不断努力的方向。为了衡量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服务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从服务质量评价模型、顾客满意度等角度构建了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质量评价的一系列层级指标体系[1-2],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对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给予了借鉴。虽然我国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缺乏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因此给公众造成服务水平低、易用性差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公共服务水平。本研究将从提高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研究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公众的采纳行为,以帮助政府部门坚定“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把公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使网站的内容和功能在分析和设计方面更加人性化,从而提升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公众满意度。

1理论分析

1.1用户体验设计

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UE)是指用户在访问网站的过程中,对网站界面、功能、操作方便性、交互性等方面建立起来的纯主观的心理感受,在用户访问网站的过程中,用户体验是用户本能、心理以及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交互过程中用户内在状态、系统特征与特定情景相互作用的产物[3]。国内外的学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于用户体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JamesGarrett认为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和使用方式[4]。而Hassenzahl意识到用户体验中存在非技术特征,并将其区分为娱乐、享受和美学3类[5]。根据信息系统帮助用户达成目标的有效程度,王晓艳和胡昌平将用户体验划分为功能体验、技术体验和美学体验3个层次[6]。根据心理学家莫瑞的社会心理需求理论,杨艾祥将用户体验划分为感官体验、交互体验、情感体验、浏览体验和信任体验等5类基础体验[7]。根据用户心理感知的层次性以及信息体验中用户行为、认知及心理感知对信息效用价值的影响,刘冰等人构建了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技术功能体验、美学情感体验和效用价值体验3个层次[8]。这些研究大多是围绕用户体验的要素和服务模式来展开,而对于如何影响采纳行为的动态研究尚未涉及。网站作为一个信息平台,既要有美观大方的界面设计,还要具备用户易懂易操作的功能。因此,在网站建设中用户体验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出“人性化”的网站,就是在保证产品美观的同时,又能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既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又能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

1.2技术采纳行为相关理论

在信息技术的研究领域,技术采纳行为理论为信息技术实施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近二十来年的研究,形成众多的初始采纳行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Fishbein和Ajzen的理理论(TRA),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TPB)、Davis的技术采纳模型(TAM),以及Venkatesh等提出的技术接受和利用统一模型(UTAUT),Venkatesh和Bala的TAM3[9]等。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逐步引入技术采纳的理念,如赵昆[10],孙建军[11],张楠[12],潘晓月[13]等学者对其基础理论作了较详细的比较和论述。由于模型的结构简单以及各种实证研究的价值得以认可,使得技术采纳行为模型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针对电子政务采纳行为的实证研究也不断增多。国外学者对电子政务的实证研究对象涵盖G2C、G2B、G2E多类服务,从综合的政务门户网站扩展到在线投票[14]、在线税务[15]以及在线办公[16]等领域。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关注从公众视角来研究电子政务的采纳行为[17-18]。

2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

2.1用户体验的影响

良好的用户体验,对于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而言,代表着网站是公众与政府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通过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信任体验、浏览体验、功能体验、交互体验4个维度的用户体验设计,提高用户的心理认知,增强用户对网站的满意度[19]。公众在使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过程中,首先是浏览体验,这主要是网站的外观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包括布局美观性,界面友好性、分类合理性,导航清晰性等,这些因素都会正向影响网站的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因此,根据上述理论推导,我们提出下述研究假设:假设H1:浏览体验与公众的有用认知正相关;假设H2:浏览体验与公众的易用认知正相关。功能体验和交互体验这两个维度主要强调公众在使用网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总体感觉。功能体验包括信息真实性、信息完整性、功能有用性、易学易用性等,而交互体验则包括个性化程度、交流反馈及时、互动友好行等方面,这些都是公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功能,决定公众是否使用以及是否方便的,因此,对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会产生正向作用。基于上述的理论,提出如下的研究假设:假设H3:功能体验与公众的有用认知正相关;假设H4:功能体验与公众的易用认知正相关;假设H5:交互体验与公众的有用认知正相关;假设H6:交互体验与公众的易用认知正相关。信任体验则属于公众在使用网站后的心理感受,包括网站的权威性、网站的信誉性以及网站的专业性等因素。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公众的信任体验包括对政府的信任和对互联网的信任两个方面[20-21]。在Colesca和Dobrica的研究中,通过实证检验了公众的信任直接影响其对电子政务的使用意向[22]。针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7:信任体验与公众的态度正相关;假设H8:信任体验与公众的采纳行为正相关。

2.2基于TAM的假设

Davis的TAM模型是信息技术采纳领域的基本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两个变量共同决定技术的采纳行为。有用认知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主观上认为技术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程度。而易用认知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主观上认为技术是否容易使用的程度。当用户的有用认知越高,则技术采纳的态度也越积极,同样,当用户的易用认知越高,则采纳技术的态度也越高。当易用认知的程度越高,则有用认知的程度也会越高。有用认知是用户使用网站时对于外部因素的首先反应,只有当确认网站有用,才会同网站所提供的服务产生交互,使用相关的功能。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网站操作的难易程度会进一步影响用户的易用认知。相当多学者的实证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研究表明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两个变量会对用户采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并且易用认知对有用认知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23]。因此,根据上述理论推导,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H9:易用认知与有用认知正相关;假设H10:有用认知与态度正相关;假设H11:易用认知与态度正相关;假设H12:有用认知与采纳行为正相关;假设H13:态度与采纳行为正相关。

2.3主观规范对采纳行为的影响

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提出的理理论(TRA)是预测和解释人类决策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TRA理论认为用户的态度和主观规范会决定采纳行为。主观规范是指用户在技术使用的行为过程中,其周围比较重要的人(如朋友、亲戚、同事等)对其技术使用行为的态度以及影响。Alawadhi和Lau等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24-25],同事以及亲友行为都会对公众的电子政务采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4:主观规范与公众的采纳行为正相关。

2.4行为控制认知对采纳行为的影响

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TPB)指出,当行为控制认知越高,则行为意图越高;反之,当行为控制认知越低,则行为意图越低。然而,在用户自己想执行某项行为,由于资源、机会等其它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执行该目标行为的情况下,行为控制认知还能直接影响用户的实际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H15:行为控制认知与公众的采纳行为正相关。

3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1样本收集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开发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研究量表,并结合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采纳行为特征进行修改。然后,在咨询相关专家后,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并结合预调查的方式,确保调查问卷题项设置的合理性,形成正式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题项采用likert五级测量标准。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60份,回收有效问卷354份,样本有效率为77%。所有的调查对象对于电子政务门户网站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所有样本中,男性233人,占66%,女性121人,占34%;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45岁,占总样本的83%;教育程度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占样本总数的76%;职业主要为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5%、29%和21%。

3.2信度及效度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spss19.0来检验结构变量的Cronbach'sα,以检验问卷设计的信度。通常,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即表明因子具有较好的信度。从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中10个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本研究中变量的各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内部一致性;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所有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大于0.5,10个变量的组合信度大于0.7,平均变异萃取量大于0.5,因此测量模型满足Fornell和Larcker对于收敛效度的条件[26]。

4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4.1假设及模型检验

本研究运用Lisrel8.70软件来检验研究模型中的各条路径假设,得出的各个路径的估计值,从中可以看出,本研究所提出的15个假设中,除了H1、H5、H12和H154个假设被拒绝,其他的11个研究假设均得到证实。根据上述检验结论,对模型进行修正,依次删除不显著路径,再进行结构方程研究,最后发现删除了不成立假设的模型路径系数对应的T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并且相对于原有模型更加简约,自由度更大,输出的完全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

4.2结果分析与讨论

通过模型的实证检验,证明了用户体验的各个维度对公众采纳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修正模型中,公众采纳行为被解释变异量高达79%,说明本文的研究模型具备较强的解释能力。作为技术采纳模型中的两个重要变量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在本模型中仍然能准确地解释公众采纳行为,实证证明公众的功能体验与有用认知正相关,而浏览体验、功能体验和交互体验与易用认知正相关,这充分说明了用户体验对于公众认知的重要性。从修正模型各路径关系及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功能体验对有用认知的路径系数为0.776,这说明公众在使用政务网站中会更加关心网站的功能,因此网站的功能不再仅限于政务信息公开和办事服务信息的提供,而是对公众互动参与、网上办公等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易用认知的影响方面,浏览体验的路径系数为0.516,而交互体验的路径系数为0.295,说明公众对于网站页面版面布局,美观程度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这些设计可以使用户更易于操作所使用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在实证模型中,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计算出各个研究变量之间的总效应,反映出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大小。表4所示是所有外生潜在变量对于内生潜在变量采纳行为(BI)产生的效应,从中可以看出,信任体验对于采纳行为的总效应是0.855,是所有变量中影响最大的。其后依次是功能体验、主观规范、浏览体验和交互体验。这说明公众对于电子政务的采纳行为很大程度决定于公众的信任体验。

5对策建议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服务型的政府,必须深入挖掘公众的需求,而用户体验必将成为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未来健全和完善的重要指标。而为公众提供优良的用户体验,需要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站的优化,以公众为中心进行组织设计和提高服务,从技术选择和信息内容组织方面更多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服务。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5.1提高公众的信任体验

从总效应分析中,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首要任务是尽力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从而提高公众的信任体验。政府机构要加强完善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通过政府机构内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来保障公众的安全隐私和利益保护,从而增强公众对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信任。

5.2完善网站的功能体验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要立足于满足公众基本的需求,让公众体会到政务门户网站信息的有用认知。根据公众的实际需求,在平台上增设在线服务项目,以提高政务信息的覆盖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支持公众的在线办事任务。

5.3改善公众的浏览体验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浏览体验要注重页面的设计。网站的页面布局和栏目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使用习惯和实际需求,在享受在线服务时,能够快速定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从而提升用户的易用认知。

5.4增强公众的交互体验

交互体验注重公众的参与程度,而现有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往往只是信息的简单,这属于政务的低层次应用。因此,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可以开设交互功能,如很多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仅限于信息等低层次的应用,公众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要增强网站的交互体验,以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提升公众的政务参与度,从而可以提升用户参与网站互动的积极性,促使公众采纳政务门户网站的行为。

5.5发挥主观规范的作用

各级政务部门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宣传,使公众深入了解门户网站的功能,让更多的公众愿意采纳门户网站。通过网络的信息传递以及群体效应,从而带动身边的其他公众来使用。本研究将用户体验、技术采纳模型等理论应用于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公众采纳行为过程中,希望通过用户体验维度的设计,来进一步影响公众认知,并进而促进公众的采纳行为。这为提高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使用率,完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提供了实施参照,通过分析影响公众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提升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服务水平,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在构建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服务环境下,本研究成果对电子政务建设和推进建立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渊,魏芳芳,邓红军.用户使用视角的政府门户网站效用及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4):133-138.

[2]刘燕,陈英武.电子政务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6,24(5):50-56.

[3]胡昌平,邓胜利.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资源整合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2):231-235.

[4]GarrettJJ.TheElementsofUserExperience:User-CenteredDesignfortheWeb[M].Berkeley:NewRiderspublishing,2003:13-20.

[5]HassenzahlM.Thequalityofinteractiveproducts:hedonicneeds,emotionsandexperience[C]∥Ghaoui(Ed.).EncyclopediaofHuman-ComputerInteraction.PA:IdeaGroup,2005:652-660.

[6]王晓艳,胡昌平.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J].情报科学,2006,24(8):1235-1238.

[7]杨艾祥.下一站:用户体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1-30.

[8]刘冰,卢爽.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2):56-59.

[9]VenkateshHB.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3andaResearchAgendaonInterventions[J].DecisionSciences,2008,39(2):273-315.

[10]赵昆.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范式解析[J].信息系统学报,2011,(2):46-54.

[11]孙建军.基于TAM与TTF模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35.

[12]张楠,郭迅华,陈国青.行为建模角度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4):13-19.

[13]潘晓月.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研究模式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6-12.

[14]CarterL,BelangeF.CitizenAdoptionofElectronicGovernmentInitiatives[C].Proceedingsofthe37thAnnual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Hawaii,2004:2056-2064.

[15]HungSY.DeterminantsofUserAcceptanceoftheE-Govern-mentServices:ThecaseofOnlineTaxFilingandPaymentSystem[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06,23(1):97-122.

[16]AilsaK,LizLK.G2CE-Government:ModernizationorTransformation[J].ElectronicGovernment,2007,4(1):68-75.

[17]蒋骁,季绍波,仲秋雁.电子政务服务公民采纳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29-136.

[18]邓朝华.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9]曹庆娟.基于用户体验的政府网站用户满意度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0):1470-1474.

[20]CarterL.BelangeF.TheUtilizationofE-GovernmentServicesCitizenTrust,InnovationandAcceptanceFactors[J].Informa-tionSystemJournal,2005,15(1):5-25.

[21]PavlouP.ConsumerAcceptanceofElectronicCommerce:Inte-grationTrustandRiskwithTlle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Commerce,2003,7(3):69-103.

[22]ColescaSE,DobricaL.Adoptionanduseofe-governmentservices:thecaseofRomania[J].JournalofAppliedResearchandTechnology,2008,6(3):204-217.

[23]孙建军,裴雷,刘虹.基于期望确认模型的视频网站持续使用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知识,2013,(5).

[24]AlawadhiS,MorrisA.TheuseoftheUTAUTmodelintheadop-tionofe-governmentservicesinKuwait[C].Proceedingsofthe41st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Hawai,USA:IEEEComputerSociety,2008:219-230.

[25]LauA.StrategiestoencouragetheadoptionofG2Ce-govern-mentservicesinHongKo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Government,2004,1(3):273-292.

电子政务研究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 电子政务 模式

电子政务的兴起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掀起了政府管理模式的革命浪潮。近几年来,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电子政务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政府部门使用电子政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平性、公开性提供了保障。一般情况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网站应用模式、微博应用模式和微信应用模式。

1 计算机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中的重要作用

1.1 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以居民身份证为基础,建立了能够掌握全国人民基本信息情况的数据库,像是各企业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国有资源的信息数据库、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数据库等,在这些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又建立了以政府公文和政府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办公业务资源信息库,利用计算机对信息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与整合,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1]。

1.2 建立交Q体系的参考标准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互联网的发展,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对互联网技术进行研究,积极推动政务资源的信息化发展,建立合理的交换体系工作安排,组成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小组,专门落实与电子政务标准化相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战略性的意见,推动政府政务资源的信息化发展。2006年,我国政府正式出台了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相关的文件,对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进行展望。近几年来,政府一直都没有降低对电子政务的关注程度,不断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研究与完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规模性的电子政务资源共享体系。

1.3 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机构

信息安全管理具有涉及方面多、覆盖范围广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实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时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建立有效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机构,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面对危险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且及时的制定正确的防范措施,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提供基本保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军事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协调与沟通,确保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妥善的保障[2]。

2 计算机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研究

2.1 计算机电子政务网站应用模式分析

党政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对社会进行管理,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计算机电子政务网站作为党政机关与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党政机关工作的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建设“透明、服务、民主”的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趋势,应这一发展要求,政府网站的应用模式也应该逐渐完善。目前,我国政府正在提升电子政务网站的三大职能,分别是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3]。

2.2 计算机电子政务微博应用模式分析

计算机电子政务微博应用模式主要分为四种:政务微博的信息模式、政务微博的信息询问模式、政务微博的舆情信息搜集模式和政务微博的举报与反腐模式。政务微博的信息模式与政务网站的信息模式相类似,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政务微博的信息字数都是比较少,具有多样化、碎片化的基本特征。政务微博的信息询问模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通过微博来征集广大网友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另一种是利用微博的“微访谈”功能。政务微博的舆情信息搜集模式是指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找到其中与政务信息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信息对社会舆论的走向进行掌握。

2.3 计算机电子政务微信应用模式分析

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常用的一种社交软件,每天人们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微信上面,政府部门也应该抓住这一特征,将电子政务与微信相结合,实现计算机电子政务微信应用模式的稳定发展。政务微信与政务微博最大的区别就是微信仅限于信息的收发,并且需要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才能够在计算机上登录,其沟通方式与微博中的私信功能类似。通过对政务微信应用模式的分析,我们能够总结出政务微信具有权威性、隐私性、标准化、互动性、低成本性、针对性等基本特征[4]。

3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电子政务进行的如火如荼,传统的政务形式也逐渐向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全面建设新常态下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政府在推行电子电子政务改革的时候,应该从网站、微信、微博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应用,充分发挥出电子政务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政务信息的安全性,为政府部门的政务处理提供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宋辰皓.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2]唐义飞.物联网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