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子科技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子科技培训

电子科技培训范文1

本文引入新的理论视角——“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国际化背景下的IE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对IE人才培养、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所指导。文章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水平IE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实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国际化;工业工程;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是高校深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化发展。浙江省属高校结合省情、校际开展有益的尝试。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颁发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杭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出进一步规划。2015年校党政会议一致通过了我校“十三五规划”深化改革、建设一流大学的一系列指导文件。

1高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以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为例,它是工程技术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IE专业已被认为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十大支柱之一,IE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人才培养模式瓶颈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知识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国际化特征不明显;部分高校与国外教育接轨、联合办学过程中机制不顺等。因此,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发展,高校IE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近年来,有研究表明IE人才培养需要在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①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拥有国际化视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IE人才。②在当前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研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③④提升高校改革发展水平,⑤加快高校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意义重大。现有文献资料中,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理论指导多,可操作性的建议少。IE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多为局部领域研究,对于当前国际化背景下的IE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虽略有涉及,但总体看,研究文献依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对国际化背景下的IE人才培养课程质量与结构、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制度制定与管理、学生主体地位与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还不完善.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IE专业实际,以教育国际化为背景,从微观和实践角度出发,深入、系统研究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讨IE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对IE人才培养和国际化水平提高有所助力,对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有所指导。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IE人才培养现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包含工业工程和工业工程(工业技术管理方向),后者是我校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于2010年开始合作办学的中德联合培养“3+1”模式专业,通过德方代表选拔,部分学生有机会在完成杭电3年的本科课程学习并通过德福考试后,申请签证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修读第四学年相关专业课程,完成德国的所有课程及论文之后,获得斯图加特大学及杭电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其余学生则继续在杭电进行第四年学习。该专业通过以中德联合培养项目为先导,扎实开展国际化人才模式的改革,侧重于工程能力训练和教学,为社会输送一批能具备国际化视野、适应我国国际化经济活动的、工程素养较高的本科生。工业工程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大大提升了我校IE专业的国际化水平,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课程设置需要完善。在最初制定该专业的培养计划时,由中德双方教授探讨确定相关课程设置。但由于文化差异和交流上可能出现的信息不对等,对同一门课程,中德双方的认定和理解不同,国内老师授课内容和国外对这门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出现偏差,直接导致学生出国后课程衔接上的问题,同时也影响了国内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2)教师资源上外籍教师少。目前,给中德联合培养的IE专业学生授课的外籍教师人数较少。该专业课程虽然都标注“中德”两字,但在实际的授课中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国内教师在中德课程上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基本与一般国内课程无异,有的虽对国外先进的工业工程前沿知识有所涉及,但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和视野上依然有所欠缺。近年来,学校为部分教师提供德国访学的机会,学习并带回国外教学理念和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籍教师资源少的不足。

(3)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申请赴德留学的IE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德福考试,获取德福证书。通过德福考试一般至少需要课堂教学800~1200个小时,而我校学生可以获得的课堂教学学时为250学时左右,因此学生需要自己另外参加250学时以外的德语学习培训。尽管部分学生参加了校外机构培训,德语的掌握情况依旧不够理想,影响了获得出国深造机会的比例。

(4)学生与国外交流机会少。普通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及中德班未留学的那部分学生国外交流机会少,除外籍教师之外,很少有与国外专家、学者沟通的机会。学习途径范围局限。

(5)合作办学机制仍需完善细节。“3+1”模式首先在时间上存在问题,学生在出国后一般一年内无法完成学业。其次,完成学业后回到杭电申请毕业和学位证书,在申请流程、学分换算、学费等一系列细节问题上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文件说明。

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I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IE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应是路径与模式的统一,两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在路径的指导作用下进行。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I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目前,国内对于I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多强调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课程改革、学制改革、制度保障等方面。而本文是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IE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杭电I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高校I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是一个“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过程。一方面,IE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会受到政府政策导向等自上而下的路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会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实际等产生自下而上的路径作用。同时,高校IE人才培养模式还会受到来自国外政治、经济、教育环境以及国内产业需求、社会需求环境的综合影响。因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I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作用路径即:国际化视角下,“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双重作用路径。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I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模式。杭电的IE人才培养以国际化为特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个性发展、专业知识系统性和技术应用性的培养。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明确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国际化视野、适应我国国际化经济活动的毕业生。对学科特色、社会需求、就业走向及办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其次,确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和定位,构建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培养方案。并在与国外合作院校沟通、学习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改进。第三,采用创新型培养方式。壮大优秀的国外师资力量,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利用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IE人才。

4对策和建议

依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I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路径和模式,针对我校IE人才培养中涉及到的环节和方面,分别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杭电IE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所助力。

(1)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要按照国际化的IE专业工程师认证标准,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具国际化。借鉴国外先进课程理念与教材,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国际化企业所需要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

(2)教师队伍国际化。针对外籍教师少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内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提供更多出国进修机会。与国外优秀院校保持并拓展校际合作关系,使教师通过考察访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学习并传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开展讲座等交流活动,培养出具备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IE专业人才。

(3)提高学生外语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具有国际化意识,在思想上对外语学习引起重视。由于德语是学生在大学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一门外语,要很好地掌握有一定难度。课内学时有限,课外语言培训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的一种考验。只有学生引起重视并提高学习自觉性,才能学好德语,提高德福的通过率。学院可以与外国语学院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德语的机会。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

(4)提供国内外交流沟通机会。引进优秀外籍教师、专家学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交换生等项目,使教师、学生获得更多学习交流机会,打破学习途径范围的局限,视野更开阔,思维更具国际化。

(5)完善合作办学机制。进一步加强国内课程和德方课程的衔接,在学分认定、证书授予、学籍管理等一系列细节问题上,形成明确文件。对国际化IE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改进IE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使其符合国内外环境、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才能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国际化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童晓燕 李亚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度高教研究立项课题:国际化视野下工业工程(I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YB201509)

注释

①王璐,陈昌贵.跨境合作办学外部保障机制构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1-76.

②孙超.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4(1):29-30.

③余建国,冯梅琳,黄鹏鹏,伍建军,张启忠.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研究[J].管理方略研究,2012(11):3-5.

电子科技培训范文2

1建设电子设计培训中心,搭建电子信息活动平台

作为近年来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实践培训基地已逐渐引起国内各高校的关注,对于形成“课内外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活动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投资过百万创建了电子设计培训中心,该中心既是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培训基地,也是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的测评场所,更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科技活动平台。其建设思路定义为: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主线,整合电子信息类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务实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思维、基本科研技能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层次训练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科技文化活动平台。中心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特点及学科发展要求,除购置了电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等常用仪器设备以外,还配置了EDA开发系统、DSP开发系统、单片机开发系统、德国“乐普科”自动制版系统等设备。中心网站定期公布一些题目,全校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制作,经培训中心指导教师验收合格后,即可进入中心学习。中心在时间、空间、资源、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研究习惯。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

1.1开展一系列分项目、分层次的讲座,包括有关电源、DDS信号源、扫频仪的原理,设计思路,高频电路,FPGA,单片机,控制理论,论文写作等专题以及电路调试中的实用方法和技巧。近三年来,电子设计培训中心在区内开出公开讲座2次,校内讲座10余次。

1.2编写《Protel设计与提高》、《FPGA实践与应用》等培训教材,面向电子设计爱好者组织经常性的培训,通过训练考核促进学生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利用与电子行业相关企业建立的合作机制,由企业主动提供新产品、新设备,对师生开展进校集中培训,介绍行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1.3为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师科研、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及设备支持。“小功率数控交直流电流源”、“基于FPGA的RFID实训平台”、“智能无线搜救系统”、“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SSB无线收发机”等一批学生项目相继完成并通过测试。

1.4作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赛区的测评基地,为整个广西赛区作品的测评提供全套设备和良好的测试环境。培训中心的管理采用教学改革项目模式,学校每年验收一次,根据中心当年的培训规模、参赛成果等划拨下一年度经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通过中心的活动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学校也遴选出了一批参加区级和国家级竞赛的种子选手。

2注重兴趣培养,夯实入门基础

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宣传“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及早参与竞赛培训、体验实践创新。通过获奖学生经验介绍会等形式,使新生深刻意识到:具有大赛经历的学生,会带着大赛中的许多实践问题学习理论课,迅速渡过认知阶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并非要课程都学完才能参加大赛,要提前介入,介入得越早越好[4]20-22。参与培训的学生以自愿为基础,采用三人组队形式。组队时,提倡专业搭配、学科交叉,具有电路制作、软件仿真、单片机编程、机械设计等专长的学生合理分工,优劣互补。组队形式从一开始便基本固定下来,经过长期的磨合、磋商后,一旦有了赛事,小组成员之间即可默契配合、各司其职,为获取佳绩奠定了基础。对于刚接触竞赛培训的学生,组织参观演示性强的往届学生获奖作品,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分别从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单片机、DSP及EDA等几个方面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开设一些简单的单元制作项目,具体内容包括:信源电路、抢答器、计时器、放大器、传感器、滤波器等。这些单元电路既是各种通用电路的基础,又都具有趣味性和可欣赏性,可以作为独立的成果进行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电子信息类知识的热情和自信心,初步体验电子设计制作的基本流程,迈出实践创新的第一步。

3研究竞赛选题,推行层次化训练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选题范围“以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应用设计为主,可以涉及单片机、可编程器件及微机(微机主要作开发用)。题目尽可能考虑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兼顾新技术的发展。”历年竞赛题目主要分为:(1)无线收/发信机;(2)数据采集、测量、传输与控制系统;(3)高、低频信号源;(4)交、直流放大器。细化到实际课程中,则涵盖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高频电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PLD可编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多门课程[5-7]131-148,415-420,130-132。根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题型和内容倾向,针对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技术及技能,结合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展层次化训练。

3.1分项训练对于具备一定设计制作基础的学生,根据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单片机电路模块分别进行分项专题训练。模拟电路部分主要训练项目为:音频功放(包括音调、功率放大)、电源(稳压、稳流)、程控放大器;数字电路部分包括:常规器件实现数字钟、方波的展宽与变窄、常规器件实现的频率计;单片机电路部分包括:单片机配合A/D转换器实现数字电压表、单片机与D/A转换器实现的波形发生器、单片机对电机的控制。

3.2综合训练融合基础层次的多个模块给出设计题目和参数要求,启发性地讲解设计要点,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并自主设计、制作作品。

3.3跨学科集成训练集中进行涉及自动化、机械、光学等多方面、跨学科的综合训练,包括:直流稳压源、信号发生器、无线收/发信机、信号检测与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等。指导教师给出参数要求和大致参考方案,具体的设计和实施则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教师答疑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来完成[8]154-156。

3.4赛前冲刺在开赛前期,参照电子设计竞赛模式,采用模拟试题,要求学生以2-3人组队的形式,在设定的时间限度内完成资料查阅、方案选择、电路制作、程序调试、问题排查、论文写作等一系列工作,体验竞赛氛围和工作模式。同时,邀请有丰富竞赛经验的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开设专题讲座,讲评电子制作作品,补充竞赛方法和技巧,开拓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快速提高[9]120-123。为了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的实际水平,当前在区级赛和国家级赛中,逐渐加设了全封闭式的制作类专项竞赛。由组委会提供仪器设备、电路元件、万能板等硬件设备,各参赛队只能携带参考书籍和未写入程序的单片机小系统板入场。参赛队员需自行查阅资料、设计电路方案、列出元件清单并领用元件、在万能板上布设元件、焊接电路、调试并测量数据。针对这一竞赛形式,反馈到赛前培训中,则更需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培养和锻炼。#p#分页标题#e#

4开展校级竞赛,提供练兵舞台

学科竞赛是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战经验和良好心理素质,从而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取佳绩的重要保障。参照电子竞赛的题型设置和考核方式,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定期举办多项校级竞赛。竞赛依托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多采用企业提供竞赛经费或器件设备的形式,在题目中引入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使竞赛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TI杯”模拟电子设计赛、“柯蓝杯”电子设计竞赛、ARM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各类赛事为学生提供了真刀真枪比能力的练兵平台,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科技文化的内容,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实践学习氛围。在竞赛种类的安排上,贯彻“高低年级并行、基础与提高并重”的方针,注意涵盖各年级学生的需求。针对低年级学生,定期举办实验仪器操作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熟练掌握仪器设备使用、数据读取及常见故障处理技能,为之后的电子设计制作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子科技培训范文3

自2014年我国成立由任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在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①信息网络安全俨然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然而信息安全长久以来都受制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②据权威机构的信息统计,每年国内各高校培养信息安全毕业生累计不超过8万人,但是信息安全的人才缺口将近50万人。③据ISC分析报告,我国信息网络安全人才需求数量到2020年将超过140万人。上述数据表明,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事业,人才是关键,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已成当务之急。④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公安院校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高我国公安院校学生的信息网络安全意识,以及对信息网络安全风险的认识和管控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公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的教育问题。其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素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职业素养,能够适应公安工作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在公安院校设置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⑤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文,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而作为该学科下设的六个方向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与执法,无疑备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⑥截至目前,我国有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近百所高校建立了本科信息安全专业,其中有21所公安院校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有19所公安院校设立了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他们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初步建立了具有各高校特点的教学体系。“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是由国家网信办和教育部高教司指导,⑦教育部信息安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各高校承办的一项全国性赛事。2008年是第一届,之后每年举办一次,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0届,参赛作品涵盖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现了信息安全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创新型应用实践。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是我国第一个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公安院校并率先设立了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在全国组织了“主任论坛”、“教师研修班”和“电子数据取证竞赛”等专业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电子科技大学也是我国较早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还承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两所高校在信息安全领域合作开展了“基于学科竞赛的信息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项目的研究,总结了两所高校参加历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改革中去,逐步形成了“教学—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梳理,以便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引领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二、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路

信息网络安全人才需要具备攻与防的完备技术闭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已经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学术与人才培养经验的积累,组建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过于注重于课堂理论教学,欠缺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目标,忽略了整体的信息网络安全能力培养;⑧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够,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较差,使得学生缺乏知识整体性认识,使学生难以构建起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同时,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两所高校并未完全将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案例引入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致使学生所学的课程和专业知识陈旧、面窄、实操性差,同时创新性、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较少,导致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和公安工作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要。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信息安全专业提供了一个培养良好专业素质、创新思维的平台。基于上述现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际操作、创新开拓、独立思考等能力,项目组围绕信息安全竞赛构建了“教学—实践—竞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是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螺旋渐进的教学方法,从容灾恢复、系统维护、审计评估、应急处理等专业能力培养,到技术创新、写作表达、工程实践、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培养,实现了“教学—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以学科竞赛为牵引的信息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值得公安院校借鉴和学习。他们在全校范围内创新性地开设了“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挑战性课程”,该课程内容以竞赛的作品赛和技能赛两个模块为载体,从实用和创新的挑战性问题切入,培养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运用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以挑战性问题的分析与选题、核心算法设计、文档设计与总结三大模块为教学内容。在挑战性问题的牵引下,采用生物识别、通信加密、区块链、深度学习、数据库、网络攻防及漏洞发掘等支撑技术,实现培养学生在信息安全领域攻防兼备的创新能力。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1.竞赛主题分析与选题模块:本模块从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基本理念、获奖分析开始讲解,详细分析了近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获奖的题目类型、特点及涉及的知识基础,依据历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参赛指南》和《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章程》中的相关要求,进行系统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竞赛。2.核心算法设计模块:包括了作品赛和技能赛所需要的主要技术和算法,具体内容如下:(1)生物识别算法,生物识别是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核心技术之一,结合历年获奖作品对其实现框架、主要阶段进行介绍。(2)通信加密算法,包括DES、RSA、AES、国密算法与算法辅助工具开发、攻击防御安全性分析等。(3)区块链技术,通过对区块链核心技术的介绍、伪造区块攻击的模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区块链技术。(4)深度学习算法,这是信息安全竞赛常用的技术之一,结合历届信息安全竞赛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对线性分类、得分函数、损失函数、softmax分类器、最优化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5)数据库技术,设计系统的数据库,且对针对数据库的攻击以及相应的防御方法进行介绍与实践,如SQL注入攻击与防御等。(6)网络攻防技术,针对个人计算机或者企业计算机遭遇的攻击,采用相应的攻防手段,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7)漏洞发掘技术,针对复杂环境下的攻防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发掘。3.文档设计及总结模块:对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管理体系和比赛策略的讲解,主要是介绍竞赛作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流程和规范要求。重点介绍系统设计步骤,设计与总结报告、测试报告、作品简介的撰写基本要求,设计与总结报告示例,以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电子科技大学自开设该课程以来,已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获得50余项奖项,获奖数量全国第一。这表明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安全专业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以“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挑战性课程”内容建设为载体,在培养攻防兼备的信息安全创新人才模式探索方面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电子科技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可以看出,由于全国信息安全竞赛所有获奖的作品都是国内各高校最新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的缩影。通过对竞赛作品的分析、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了信息安全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法。累累硕果告诉我们,一门创新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完美展现了信息安全专业的前沿知识和能力,对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可谓是创新引领全国呀!对于公安院校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虽然没有针对信息安全竞赛的课程,但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也融入了信息安全竞赛中涉及公安应用的内容,还增加了专业课程的综合训练。综合训练内容把课程的应知应会结合该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来设计训练内容,这些新技术、新知识很多是教师参考信息安全竞赛内容设定的,可以说信息安全竞赛引导着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建设。

四、依托信息安全竞赛,全方位提升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依托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建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通过比赛氛围,激发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通过社会信息安全挑战性的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参与,电子科技大学所设计的竞赛主题是以近几年信息安全三大会议和国内外相关信息安全产品为研究点,深入调研分析其优缺点,最终设计出新颖、实用的主题,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和应用作为支撑,使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拓宽知识面,掌握新兴技术

信息安全竞赛的获奖作品一般都是采用新兴的技术来解决社会信息安全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应用性。所以信息安全竞赛既不是单纯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竞赛,也不是对理论进行验证的竞赛,而是一个需要参赛团队对最新技术的调研、学习与实践的竞赛,团队不仅需要灵活掌握和运用与信息安全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更好地融入新技术解决问题,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新兴技术的掌握能力,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信息安全创新型人才。

(三)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建设也是能否获得预期结果的决定因素之一。一个参赛队伍不超过4人,其中一人为组长,组长负责团队的各项参赛事宜,包括组队、报名、赛前准备、培训、赛后总结,以及与组委会秘书处联系等等。因此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外,组长还须具备领导力、执行力以及团队协调、激励等个人综合能力。从团队的设置来说,组长的技术技能不见得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能调动整个团队积极性的。组长需要了解每个组员的特点,知人善用才能事半功倍。最理想的团队配置是:一人领导能力强,一人专业技术好,一人协调能力强,一人踏实肯干、细致认真,再加上优秀的指导教师对参赛作品内容的指导,参赛团队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获得成功。

(四)锻炼参赛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

信息安全竞赛是全国性的比赛,就作品赛而言,电子科技大学校内的初赛要求参赛团队面对信息安全领域教师进行答辩,答辩环节、提问环节都是对参赛团队心理素质的挑战,如果能顺利晋级全国决赛,面对全国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评委,参赛项目的答辩、作品的讲解等环节的考验将比校内比赛更加具有挑战性。竞赛过程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与困难,但是如果能通过这些严峻的考验,将大幅提升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

五、总结

电子科技培训范文4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界人士对信息的需求都比以往的时代要多,为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馆做好借阅信息化管理措施极为重要。所以本文首先介绍了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同时也分析了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另外文章针对当前图书馆借阅信息化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几点其管理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

图书馆;借阅系统;问题;措施

现今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有了极大提高的同时,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在跨世纪的脚步发展中,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也显得极为重要。现如今,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信息时代爆发的今天,用计算机控制图书馆的工作有自动化系统来运行和完成。面对着图书馆每天都有大量的书籍被借出和换入,这每一个程序环节都需要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可以说这种信息化管理不仅节省了很多人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再次,文章首先阐述了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和它的意义,另外从图书馆借阅信息化管理的现状来看,分析了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提高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的措施。希望本文的论述分析对今后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和必要性

1、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优势

在信息时展的今天,图书系统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核心工作。面对着广大读者的需求,图书馆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落后,在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中,有些管理步骤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另外对读者的隐私保密性也不高。而今,信息化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快捷的查询方式,还能够为读者提供充足的信息量。可以说,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广大用户查找、节省时间,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总之与传统人工管理模式相比较,信息化管理有着:检索迅速、查找方便、保密性好等很多优势。

2、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在信息大爆炸发展的今天,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图书馆今后的发展与图书馆有效的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结之地,广大读者需求的资料书籍越多,信息数据管理处理的就自然而然的多。从目前了解的资料显示,很多图书馆对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模式采用并实施的还不是很完善。有的图书馆即使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仍处于最基础的处理模式。例如,从调查的资料来看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图书馆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同时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这样落后的管理模式一旦出现错误就很难补救。再加上很多工作人员从他们的工作性质来看,其工作性质复杂、繁琐,所以,过段时间要想对出现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就更加困难。所以说,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系统来进行管理。而信息化的管理不仅科学化、规范化,还可以为读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查询到需求的信息,其工作效率很高。

二、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水平不高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对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技能型全方位开发,但是,在当下,有些图书馆借阅信息化建设并不顺利,可以说并没能够比较好的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完美的应用,其共享性的优势也没能够发挥出来。有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很明显的滞后,并落后于其他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完善的话,那么图书馆的网络资料,专题,共享等等这些信息化的服务水平都不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2、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图书馆的借阅信息化建设中,图书借阅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但是,在很多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对馆员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些图书馆的馆员在图书借阅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没能够跟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计算机应用操作的能力低,无法满足信息化图书馆的工作需求,这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巨大阻碍。

三、有利于提升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借阅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需要既懂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又熟悉各种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高层次、高素质创造型管理人才和训练有素、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受过正规培训的图书借阅信息管理人才和计算机网络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熟悉图书馆业务知识、计算机技术、核心专业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同时还要利用可观的薪酬激励机制,相互竞争的用人机制,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才环境,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2、做好对读者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高度信息化的图书节约信息化管理措施必然大量使用各种新技术,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令一些读者产生操作上的困难,甚至发生自我堵塞信道的现象。因此图书馆还要做好对读者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主动地引导读者熟悉并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使读者顺利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应当是高度信息化的图书馆,它必然有最丰富的电子化信息资源作为保障,必须保证信息通道的通畅。总之,就是帮助读者以最便捷的手段获取所需的信息。当然,图书借阅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在实现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讨和研究。

四、结束语

在高科技信息时展的今天,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诠释着不同时代的人文内涵。而这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的帮助与支持。现如今,我们国家是社会繁荣、国强民安,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更要对未来有个美好的憧憬,并以最大限度的来充分发挥图书借阅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王欣 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于麦燕.基于Web2.0的企业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杜洋.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蔡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电子科技培训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分类管理

档案是记录事实的重要载体,档案管理是记录事实和还原历史的重要工作,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是人们日后审查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迎来了快速发展,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大量涌现,既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又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撑,科研档案管理也逐渐显现出其在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中的重要地位,其管理性和服务性功能受到关注。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不仅是学校科研发展的记忆基石,而且是学校科研重要的本源性信息源。但是在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的科研档案管理水平跟不上科研工作的迅猛发展,制约了高职院校科研的纵深发展和技术技能积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当前落实“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

一、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已进入数据信息快速增长的新时代。大数据已成为全球信息技术行业关注的焦点。当今社会和网络产生的档案信息的数量和类型已与过去完全不同,这对档案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1]。科研档案是科研项目在立项论证、研究实施、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成果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资料以及标本、样本等实物。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的特点为:纵向和横向项目档案少,校级项目档案多;纸质版档案少,电子版档案多;保存的档案多,可利用的档案少等。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属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通常没有明确的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办法,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不规范状态。第一,科研档案管理意识淡薄。以往高职院校的功能以技能培训为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比较欠缺,其对科研的要求比较低,科研活动不活跃,科研成果和科研档案资料比较少,因此,一般不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第二,缺乏统一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由于不重视科研档案的管理,高职院校一般没有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也没有相应的资金和设备投入,科研资料散落在各个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第三,缺乏现代科研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不少职业院校没有现代化的科研档案管理设施,缺乏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多采用线下手工管理,不仅管理效率低,而且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查阅和检索费时费力。

二、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建构

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2],为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指明了方向。以此为指导,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提出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应该由以下几方面构成。1.明确科研档案的管理目的。正如《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第一条所指出的,科研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保护和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因而新时代科研档案的利用目的应该更加凸显。科研档案在程序上背靠公权力,不仅具有证明其唯一可信的凭证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价值和社会记忆价值[3]。通过科研档案管理,不仅能增加对科研项目负责人及其成员的科研业绩和能力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为科研人员的职称晋级、聘期考核、评优评先等提供支撑。通过科研档案保护,一方面可以彰显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历程,强化科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高职院校的发展内驱力和吸引力,丰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档案管理,促进科学数据进行更大范围的共享利用,增加专利等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率,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2.明确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内容、形式、年限等。(1)归档内容。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以科研项目分类为视角,一般分为纵向科研项目(简称纵向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简称横向项目)及校级科研项目(简称校级项目)三类。纵向项目,指以高职院校名义承担的由国家各级主管部门下达、国家财政拨款的科研计划项目,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级别。其归档内容主要是在纵向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结项各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资料以及标本、样本等实物。横向项目在各高职院校中具有差异,但通常都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类型。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科研项目相关管理办法中,将横向项目界定为“以高职院校名义与社会有关部门、企业、研究所、高校、其他事业单位等组织签订的科研合同(协议)项目”,其归档内容主要是在横向项目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资料以及标本、样本等实物。此外,高职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设立校级项目。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设立的校级项目主要分为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其归档内容主要是校级项目实施中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资料以及标本、样本等实物。总之,科研档案归档的内容主要是立项、中期检查及结项环节所形成的各种档案,其中归档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完整性指不能丢掉任何一个环节的材料,准确性指尽量保留有证明效力和利用价值的材料作为科研档案。(2)归档形式。归档形式主要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纸质版材料保存成本高,且查找困难,不易利用,但作为重要科研项目的档案材料,纸质版材料不可或缺。鉴于此,省部级以上项目档案材料采用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项目经费达到15万元以上的校级项目、合同经费达到50万元以上的横向项目,其档案材料也采用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为了多种形式综合利用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包括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内的高职院校基本都建成了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所有项目的全过程材料都可提交到系统中,同时需注意做好电子版备份。另外,对于占用空间比较大的视频、样机、实物等档案一般也都要及时进行图片化、技术指标化处理。(3)归档年限。《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在科研档案归档要求方面明确提出科研档案的保管年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2]。3.明确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归档的原则。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需要特别注意及时性、真实性、系统性原则。(1)及时性。科研档案的整理务必及时,要在项目实施全过程收集有用的档案材料,特别是立项材料,要及时归档,防止由于项目研究周期长而导致结项时立项材料丢失或残缺。要尽量做到结项完成、档案整理工作结束,以防止有价值的关键档案流失,保证有用的信息得以妥善保存。及时性原则对延期纵向项目尤其重要。(2)真实性。为了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大部分材料,例如发给学校的成批的立项通知,一定要保证原件存档。与此同时,对于个人属性较强的证书,例如发给课题负责人的立项证书、结题证书,则宜使用复印件存档。横向项目成果的技术参数要尽可能翔实,为开发利用做好充分储备。(3)系统性。从项目立项到结项各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档案材料,各环节档案要能够呈现出完整的保存链条,使各部分档案材料能相互印证,互相支撑。4.完善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科研档案管理机制主要通过档案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管理程序的落实发挥应有的作用。(1)科研档案管理组织机构。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需要确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体系和工作流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指定一名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并成立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考核领导小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应涵盖全校所有二级单位,同时所有单独建制的处级单位均由领导分工负责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并配有至少一名兼职档案员,形成健全、高效的科研档案管理组织机构。例如,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中,由项目组对项目各个环节、各种形式的档案材料进行整理和搜集;所在二级学院、科技处代表学校,在项目结项后对档案进行审核,确保将最有价值的档案进行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科研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所有项目的电子版材料及重要项目的纸质版材料;高职院校档案室(馆)负责对重要项目档案进行接收和保存。科研档案管理组织机构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科研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强调的是,科研档案的责任主体是科研项目组。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如高职院校科技处和档案室(馆)具有科研档案管理职能。(2)科研档案管理程序。科研档案具体的归档程序一般包括:科研项目组进行科研档案材料整理;二级单位对科研档案进行审核;结项后,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档案进行审核和整理;高职院校档案室(馆)对档案材料进行审核和接收保存。第一步,科研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收集和整理档案材料。对于纵向项目,在立项环节,要特别注意收集立项证书或立项通知、立项任务书或正式版本的申报书。在中期检查环节,主要收集中期检查表或年度检查报告、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研究报告等阶段性成果。结题环节主要收集结题研究报告、论文、专利、著作、研究报告、政府采纳证明、样机、实物等最终成果及结题证书等。对厅局级以上(含)项目组,在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提交科研档案材料的同时,还需在相应的科研管理网站提交立项、中期检查、结项等材料。立项通知、结题证书等带有个人属性的材料归档时可采用复印件。对于横向项目,主要收集和服务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验收报告等。为了减少横向项目组的负担,争取更多的时间,横向项目不设中期检查环节。对于校级项目,主要收集科研课题申报书、任务书、结题报告书、结题成果等。对于两年期以上的校级项目,课题负责人需在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上传中期检查报告及中期成果。项目组要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收集,在结题阶段集中进行上述材料的整理。第二步,二级单位对科研档案进行审核。此阶段主要是进行科研档案的查缺补漏,特别要注意对关键材料的整理,例如鉴定或评审专家对科研项目做出的鉴定或评审意见和建议等。二级单位要对档案材料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性、准确性。第三步,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档案进行审核和整理。对所有纵向项目电子档案进行审核,同时接收二级单位移交来的省部级以上竞争性项目的纸质版档案材料,进行审核、整理;对所有横向项目电子档案进行审核,同时接收二级单位移交来的50万元以上(含)重大横向项目纸质版档案材料,进行审核、整理;对所有校级项目电子档案进行审核,同时接收二级单位移交来的15万元以上(含)重大校级项目纸质版档案材料,进行整理、审核,确保其真实性、准确性、连贯性。第四步,高职院校档案室(馆)审核、保存。每年统一对科研管理部门移交来的省部级以上竞争性项目、50万元以上(含)重大横向项目、15万元以上(含)重大校级项目纸质版和电子版档案材料做进一步整理,以方便提取和利用。

三、结语

电子科技培训范文6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通讯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由于电子技术不断提高,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在通讯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极大程度推进了通讯行业的发展,对促进通讯行业进程起到积极作用。电子技术应用到通讯中,对通讯的质量、及通讯效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通讯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现代电子技术,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阐述了现在电子技术的特点,并对当前我国现在电子技术通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且提出了加强电子技术在通讯中应用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电子技术;通讯行业;应用措施

电子技术作为单独的一项科学技术,所涉猎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子技术整体发展情势良好,各方面技术表现较优异,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当今社会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增强,通讯对人们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现代电子技术对通讯产业也极其重要,改变了通讯手段和形式,促进通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电子通讯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1现代电子技术特点

1.1智能化

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电子应用方面也越来越广泛,电子技术类的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主要是因为现代电子技术具有智能化的特点。高科技的智能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随着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多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增加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趣味性,对于车间工作者来说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手动工作时发生的种种危险。解放劳动人民的双手、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1.2精准化

由于科技不断提高,我们对于电子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多关注与现代电子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信息的准确程度是否与实际偏差过大。因为对于像天气预报、地质勘探、医疗事业等方面都需要精准的数据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精准化的电子技术满足了特殊性工作的需求。

1.3普及化

随着现在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涉足人们生活工作中各个方面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化电子娱乐产品、检查身体的医疗设备、工作中的快捷高效的机器等等,都体现着现代电子技术在生活的普遍性。

2我国通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少创新思维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极大程度的带动我国通讯行业的发展,为了能在通讯中充分发挥现代电子技术的作用,我国无论是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都投资较多的精力。在世界通讯行业发展中,我国通讯很多国有企业运用电子技术促使本企业通讯的发展,拥有很多专利项目,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对于目前大多数通讯行业说,我国对电子技术在通讯中的影响意识还比较薄弱,并且缺乏创新精神,还是习惯依赖于模仿外国企业,从而制约了我国通讯行业的发展。

2.2地域差距较大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理位置造成了严重的地域发展差距,不同地理位置相对经济效益也不同,我国改革开放后加大了对沿海城市的发展扶持政策,不仅提高了沿海城市的经济状况,对通讯产业同样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一些内陆偏远地区城市的通讯发展,并不理想,通讯产业一味的参照发达企业的发展模式,影响通讯企业更好发展。

2.3专业人才缺失

我国通讯产业今年来发展较快,企业过多,且规模较大,这就造成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而竞争的核心那就是通讯企业的专业技术。拥有专业知识强,技术先进的科研团队,对提高通讯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但目前,我国通讯行业中,通讯技术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人才比较缺乏,导致很多通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存活率较低。

3加强电子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措施

3.1创新电子技术

现代电子技术想更好的应用在通讯行业中,就要加强专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在通讯产业中,技术是通讯的核心发展力量,占据不可代替的生产地位。因此,通讯中在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过程中,除了要将电子技术合理应用到通讯中来,且要创新出自己通讯企业的核心技术专利,当地相关政府应给予通讯产业在创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相应的帮助与鼓励,促进通讯产业技术创新力的发展,作为通讯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中心组织的财政投入,为创新技术研发提供基本保障。

3.2缩短地域差异

我国内陆城市及偏远地区的通讯产业发展缓慢,起步较晚,政府应对通讯产业出现的地域差异推行相关政策扶持,调整企业内部结构的同时,要通过互相合作的方式,将沿海城市通讯产业发达的成功企业经营理念及电子技术应用方式传达给内陆城市,通讯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电子技术的正确合理运用,组织沿海与内陆城市电子技术科研讨论会,增加技术交流,全面提升内陆及偏远地区的通讯发展,缩短我国地域通讯企业间的发展差距。

3.3培养专业人才

现在是人才的时代,现代电子技术对通讯的应用重要体现就是人才的建设,人才也是当今每个企业发展过程竞争的重要内容。企业想要更好的运用现代电子科技,就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的科研团队要对现代电子技术应用表现、应用领域及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充分掌握,这样才能使现代电子技术更好的应用到通讯中。相关通讯企业要定期培训在职技术团队,增强专业知识,提升整体综合素养,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及研发潜能。现代电子科技的技术研发人员同样也应该加强人才建设与培养,只有提高专业人才的知识储备,才能促进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对我国通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现代电子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电子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电子技术。近年来,我国通讯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到通讯行业中后,极大的满足现代人们对生活的高要求,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从根本上提高了通讯质量、使用效率及企业经济效益,使通讯行业达到质的飞跃,从而,对我国通讯行业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滑洁 王晗 单位: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鹏,杨天龙.电子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24):13-16.

电子科技培训范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科技档案管理;对策

得益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科技档案管理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通过网络管理与档案数字化实现,传统的档案信息记录、保存、传播手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前科技管理档案的重要任务已转变为,科技管理人员要积极反思自身不足,重视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对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理念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项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进步。

一、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的优势

(一)电子科技档案得到发展

传统的科技档案分为两种形式,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以科研材料、申报资料等为代表的纸质档案为主,电子档案为辅,电子档案的利用效率和质量不高。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档案管理电子平台。电子平台扩大了科技档案的存储能力,能够存储更多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丰富了档案信息源,如:文档、音频、视频等,为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存储提供了便利,节约了科技档案管理的存储成本。同时,丰富的信息源也为科技档案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的工作组织形式得到创新发展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创新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主要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如装订、分类、编码、装箱、排架等。而将新媒体技术如: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等应用于科技档案管理之中,创新了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组织形式。大量简单的重复操作如:编码,收集等被网络与机器所取代。这促进档案管理人才向创新型和技术型发展,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节约了档案管理的人力资源成本,从内部环境上促进科技档案管理行业的自我革新。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档案服务的空间和时间障碍,提高了档案服务的质量,实现了科技档案的实时性和时效性,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查询需求,提高了档案管理服务的客户满意度。

(三)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效率提高

在新媒体环境下,依托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促进了科技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目前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已基本实现科技档案管理智能化、信息化。一方面,除签字授权环节外,许多环节,如科研项目的审批等都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解决。另一方面,科研档案的归档、查询等常规管理工作也能通过信息化平台完成。这使得档案管理的流程被简化,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科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办公与现代办公的无纸化,自动化,信息化要求相符合,节约了科技档案管理运营方面的成本,拓宽了档案传输的途径,实现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现状

(一)思想陈旧

目前我国科技档案管理行业创新意识有待提高,与新媒体环境下先进技术的融合度不够,电子科技档案应用不够广泛。这导致现代科技档案管理改革发展的动力不足,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与新媒体时代脱节。许多从业人员单纯的认为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仅为档案的管理和接收工作,没有认识到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的新变化。这影响了现代科技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管理团队水平有待加强

在新媒体环境下,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的发展,管理人员除具有过硬的岗位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力。目前许多科技档案管理单位缺乏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不足,不能跟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三)科研档案安全面临挑战

作为科研机构的重要信息资源,科技档案价值千金,地位十分重要,如遇丢失、损坏盗取等,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阶段我国科技档案管理环节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事前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缺乏完备的防范体系,不能有效地防范病毒、木马等安全威胁,缺乏对电子设备的定期体检;事后缺少应急补救预案,缺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档案备份、硬件隔离等,无法挽回因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

三、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转变思想,创新工作手法,提高对新媒体环境下各项先进技术的认识,为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首先要认识到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单一的保存工作,而是依托网络等先进新媒体技术开展全方位的档案服务工作,资源利用的效率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同样重要。其次要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档案管理的促进作用,自我反思推陈出新,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

(二)加强团队建设

1.要健全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体系

在制度方面,团队要深入了解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一般要求,博采众长,根据实践和理论基础制定规章制度,保障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质量化,使科技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工作流程方面,要监督科技档案的接收、传递等各个流程,保证各个流程的规范性、目的性。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了档案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从制度上保障了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和质量。2.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强团队建设,培养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管理团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水平,信息化技术水平,增强员工对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创新变革工作认识,通过员工的力量推动科技档案创新工作发展。员工自身也要做到终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阅读先进的管理学书籍,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和素质。3.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为追赶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管理团队要加强办公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如进出库手持移动终端,大型办公软件的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配备如:打印机,扫描仪等,在硬件设施上为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提供保障。

(三)提高档案安全防护能力

1.在实体科技档案管理方面,要利用驱虫保护法、建筑保护法等进行科技档案的安全管理例如在重点档案保管库防护系统引入人脸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增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性。2.在电子科技档案管理方面,要建立以系统安全技术、数据安全维护、网络安全防范为主的防护体系管理人员要做到定期维护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加密重要数据。同时管理人员要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和备份技术,保障科技档案网络办公环境的安全性。

(四)创新科技档案服务模式

1.在新媒体背景下管理人员可通过创新科技档案服务模式,提高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为提高科技档案的检索、利用效率,管理团队可设置网站,网页方便群众进行科技档案的下载、查询;在服务方面,为提高科技档案的服务质量,促进用户满意度的提高,可通过网络查询软件、自助查询机等扩展档案管理的服务种类和形式,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利用和管理效率和质量。2.团队也要积极拓展线下线上科技档案利用和宣传的途径线下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服务的推广宣传力度,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感受到行业的改变。在线上,推动以手机等移动传媒为载体的查询软件、小程序的开发运用,让群众实实在在体验到行业服务的变革,为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群众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现代科技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技档案管理团队要认识到自身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管理上的缺陷,安全防范上的漏洞。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转变理念、与时俱进,提高思想上的认识,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最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彩霞.浅析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才智,2018(33):217.

[2]王玫.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分析[J].通讯世界,2018(10):319-320.

[3]张肖会,宋峥嵘,王佳莹,吴丽.新时代下关于科技档案工作的思考[J].天津科技,2018,45(8):24-26+29.

[4]卢忆穗.浅谈新时代科技档案的管理利用[J].档案时空,2018(6):38-39.

[5]周丽娟.科技档案管理学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8.

电子科技培训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在祖国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双创教育渐渐成为各所院校人才培育的核心任务。双创教育活动的进行需要将创新能力为依托,而创新能力培育需要具备一定创新技能与知识储备,同时知识储备和专业教育息息相关。国内各所高职院校应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基于不同专业特征,建设针对性地双创教育体系。学校应转变双创教育和专业教学脱离的情况,将双创教育、专业教学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培育学生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得以发挥。

一、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双创教育面临的困境

首先,双创教育制度尚未完善。现阶段,多数学校已建成电子专业创新基地与院系两级创新实验室,并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尽管多数院校较为注重学生群体双创教育,但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资金受限等问题。因此,尽管院校拥有试验场地,但缺少教育指导及资金支撑,导致多数学生在双创教育方面得到的实训机会较少。其次,双创教育框架缺乏合理性。当前,仍有诸多高职院校为学生们设置过多专业类基础课程,使得学生们被动单向的接受知识传输,较大程度弱化了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育。除此之外,双创教育师资短缺。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考核层面,注重其科研成果而忽略这些成果在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运用。此现象导致多数教师在电子专业学生双创教育实训方面的主动实施意愿不足,从而产生教育实践浮于形式以及应付考核等问题,对高职电子专业双创人才的培育具有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双创教育模式

(一)增设创新创业有关专业课程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教育工作,仍以机械性灌输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锻炼为主。伴随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社会对于电子专业的学生所提出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更要求其拥有可以胜任行业迅速变革,具备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我国高职电子专业双创教育不可再停滞于传统的创业课程教育、学习层面,应积极促进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作为基准的电子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而建设双创教育和高职电子专业教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措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增设部分必要的双创课程,如“就业指导”以及《创业务实》等。另一方面,在高职电子专业教学当中建设将双创教育引进专业教学的平台课程,例如“手机维修”、“家电维修”以及“电子设计与制作”等。

(二)在专业实践教育中渗透双创教育

伴随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双创平台课程也要及时加以调整。学校与教师应在实践教育环节当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按照实践教育的教学成效及时修改与调节双创课程教育方案。双创教育本身便是市场创新转变的教学,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持续求变。例如,在“电子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的实践教育中,学生群体可按照高职校园内部师生需要,设计制作具有闪烁灯或者音乐的智能小玩具以及抢答器等,并收取一定成本。而这对于专业教学具有较高的要求,其要求学生群体拥有创新精神、创业技能与素质,同时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针对性的调动学生们创新意识,并培育其创新创业精神以及提高其职业技能。

(三)增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强化其社会活动能力

在高职电子专业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创业,并成立创业公司实体。譬如,在创业园成立电子科技公司,并在校园内部与外部承接部分小型工程与项目。同时,学生还可资助筹备经费成立电子工作室,并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手机以及电脑等电子产品维修服务。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趣味性电子产品,通过这一真实的工作经历,学生创业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可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使学生学习具备更强的主动性。另外,教师应积极实施与双创教育紧密融合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呼吁学生们参与创业大赛以及电子设计与制作等诸多竞赛活动,加强学生们实操能力。学校可创办电子协会,组织趣味性电子制作实践活动,并培训对于电子专业具有较高兴趣的学生,从而切实落实高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提升学校电子专业声誉,强化学生群体社会活动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