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商务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会计电算化作为企业商务电子化的核心,即财务活动电子商务化,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改进会计电算化教学,加快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推动会计电算化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中、高层会计人员的中坚力量,在如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的教学体验,从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几点设想。

一、应用型本科层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它是会计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因此,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一种既拥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面对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结合应用型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特点,我们应将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于:以坚实的会计理论及实践业务知识为依托,以熟练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对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财政部财会字1995第18号)中第三条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通过学习,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达到国家中级培训的标准要求;使少数学生能够进行财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达到国家高级培训的标准要求。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会计业务知识相关课程,另一部分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财务应用相关课程。这两部分课程开设采用同步交叉,循序渐进方式实施。会计业务知识相关课程主要讲授财务核算及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过程,为以后电算化应用于会计教学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主要课程包括:初级、中级与高级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财务应用相关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及会计电算化基础、财务常用数据库工具、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为电算化实际应用操作进行直观的专业阐释,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基础、商品化财务软件应用等。

(二)教学内容

1.初级、中级与高级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的开设内容及时间同一般本科层次会计专业教学安排完全一致;

2.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一般在大学一年级进行,主要讲述计算机的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及常用字处理与文字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等。要求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硬件的简单组装配置能力;文字、表格、图形的处理和制作能力;应用Internet进行信息检索、文件下载、收发E―mail的能力、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防治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初步认识计算机的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入门知识,逐步培养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与爱好;

3.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作为专业基础课,通过与会计的紧密结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门重要的电子数据处理工具,借助于电子报表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可以使学生们初步意识到电子表在辅助处理会计数据中的作用,这是因为:①电子表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是一种面向用户级的专门用于数据处理的工具,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并提供了大量用于会计领域的财务、统计函数,对会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②电子报表软件的应用非常普及,尤其是在尚未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的企事业单位,电子报表软件已成为最重要的辅助管理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会计的各个领域,深受广大财会人员的好评;③在数据处理性较强的会计课程中,如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利用电子表处理各种分析决策模型更加直观实用。针对当前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处理需求,一般应讲解Excel的数据处理、Excel财务函数的应用、数据透视表、变量求解、规划求解、高级图表应用、窗体制作等方面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二次开发应用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该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开设,鉴于其适用的广泛性,课时量一般较多。

4.会计电算化基础作为专业课,属专业理论课的范畴,主要是向学生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软件开发方法及开发过程概要、电算化组织机构设置及内控制度、现行会计电算化法规等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要求,该课程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宜做太多的要求,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因此,课时安排一般很少。

5.商品化财务软件应用作为专业核心课,通过对几种常用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实务操作,进一步加深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解,强化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的实战特点,获得对EDP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理论。通常采用的软件有用友、金蝶、科发等,企业版、行政事业版兼顾,一般以帐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授课重点,其他子系统,如:进销存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主掌握。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实践性模拟教学。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尤为如此。根据多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建立手工和电算化两类模拟实验室,严格把好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搞好实践性模拟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在会计业务对应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手工模拟实验室,分别在一、二、三、四年级用手工方式完成初、中、高级会计模拟业务核算,综合会计模拟业务核算。在此基础上采用电算化手段,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演示版或商业版,对相应模拟内容进行处理。通过两种手段对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熟悉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并把二者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达到增强对电子数据处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对不同会计软件的操作和比较,既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又了解了每种软件的的优缺点,这对未来工作中会计软件的选择、开发以及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借助CAI及MCAI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近年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之一。CAI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软件或电子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用于课堂教学,是最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MCAI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CAI的完美结合。如何将案例教学与CAI、MCAI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无疑是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职业判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并解释相关信息,得出合理结论的理想途径。通过选取诸如成本核算、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中决策模型分析等典型案例,辅助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现场考核、网络沟通等形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解放教师烦琐劳动的双赢目的。具体做法一般分三个步骤。第一步,由任课教师针对日常教学中,“黑板+粉笔”这一传统方式不易解决的问题认真归类、整理成典型案例并制作成电子课件;第二步,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中进行课堂授课。授课时,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多媒体案例内容并提出思考问题,其次由学生分析和评估案例情景,感受真实事件,并展开讨论,提出个人的解决措施,并在个人终端平台上实施验证,最后由教师对所有可行方案归类评析,最终形成最优方案。这种案例分析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增进和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知识运用、人际交往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综合技能。

3.网络交互式双向教学。借助校园网络技术,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运用技能,查询有关会计新知,下载浏览最新会计软件,及时更新自己的相关知识;预留网上作业及思考题,师生上网学习或讨论、辅导答疑。它一方面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使教师自觉进行自我加压,主动快速更新相关知识,促进教学概念与形式的更新,进而引起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良性互动式教学局面。

4.毕业实习应用教学。毕业实习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道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检验日常教学效果方面,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应正确区分毕业实习同就业、撰写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在短期的实习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实习档案,全面反映实习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使学校学习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蔡传勋. 会计电算化[M] . 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2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讨论了电子科学与

>> 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模式的探索 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之探索 基于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模式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运行条件的探索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冶金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力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中原经济区打造应用型电子专业人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新跃,董世洪,周金其,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3]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1).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方式

一、我国养老保险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重要意义

(一)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今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养老保险业务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档案实体以数字信息化的方式存在,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更方便了信息调阅的程序,有效节约了档案存储空间。由于缺乏专业的养老保险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人才,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我国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软件间的不统一性,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及机器配件质量问题造成信息管理不协调问题存在,档案的起草、印发及修改问题主要借助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完成。档案资料的保存,主要采用电子文档的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库里,由于计算机开发语言的不统一,造成资料的转换及共享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进行保存为档案资料的利用及检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信息技术安全存在的问题,部分不法分子窃取及伪造档案信息,造成信息泄露。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及保护的意识淡薄,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二)重要意义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传统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文件并录入到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目标,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档案资料的查询及提取实现了电子化操作,借助网络平台,规范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的归集、建档、整理及管理活动,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实现了档案资料原件的完好保存,促进了我国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电子化及网络化发展模式。系统中电子加密技术的使用,增强了信息的安全性,实现了档案资源的科学化管理。现代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化了信息的采集及管理,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时效性,远程服务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信息化使得档案资料的编著时间得以有效的缩短。

二、养老保险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式

(一)实现档案信息建设的智能化发展

在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引入现代智能化软件,实现照片档案、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及基建档案的智能化管理,简化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通过建设完善的库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优化档案资料的检索程序,实现档案资料的内部共享。为提高档案资料使用的便捷性,应加大远程服务系统的建设,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方便养老保险相关业务活动的开展,逐步实现养老保险相关业务的异地办理。

(二)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利用系统内存储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参保单位信息,通过档案数据库平台,提高养老保险事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方便了信息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电子档案检索系统的建立,将可公开的电子档案信息交由相关档案管理部进行管理及维护,其他人员有权查阅但无法更改,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可靠性。现代养老保险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可方便用户信息的查询及了解,个人可查阅自己的缴费详情等。

(三)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机制

规范化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是实现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网络的安全性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因此档案管理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这就要求不断的创新档案管理的具体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机制进行完善,实现各项工作的统一规范化开展,通过工作细化的方式,制定各项工作对应的安全措施,在统一档案管理工作标准的基础上,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保证档案资料库发挥最优的效果,确保档案管理网络通常,优化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程序。

(四)档案信息化工作服务方式的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需要。应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服务,创新小型档案馆管理系统,建立计算机软件的管理规范及标准,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及过度利用。引入微缩技术服务对重要档案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及储存,开发并利用好光储存服务,利用光盘速度快、容量大的特性,方便重要档案资料的编排、检索、阅读及储存。合理开发公共网络服务,充分利用电话及计算机网络等公共网络资源服务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五)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人才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应注重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各项工作进行调查,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然后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依据学习人员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培训内容,利用培训人员间的交流,加强学习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安排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工作的指导,帮助新进员工熟悉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通过安排工作人员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促使员工不断学习先进技术,使其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软件设备的正确使用及规范化操作。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开展。

三、总结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应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及管理机制,注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大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作风.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决策模式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4

一、专业人才定位

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涉及家电、家电控制部件、计算机组装、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视听设备等领域。传统生产正被自动插件、自动焊接等新技术、新工艺所取代。生产人员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诸如品质控制、工艺控制、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高职教育专业只有紧跟电子行业公司企业的工种岗位,分析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才能使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相适应。因此,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解决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系统电子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类产品和设备的安装、调试、检验、运行、维修;具有单片机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具有对常规电子产品进行分析、开发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具备生产一线精密工艺设备操作维护、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及具备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利用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用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的全过程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

在制定专业建设目标时,我们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立足电子技术职业岗位群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实境组织课程,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案,建设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标准;打破学科界限,实训“一体化”优质教材;建设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集生产、教学、职业培训多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我院应用电子专业采用“岗、课、证相通融,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派样模式。“岗、课、证相通融”就是按照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内容,课程的考核评价要求学生去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讲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照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时间五个要素相结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分支比较多,不同的学校定位,必须结合服务相关行业与地方经济,以专业复合方向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模块化进行课程体系整合。构建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三个课程体系。

教学设计上采取“2+3+1”的组织形式,前2个学期主要安排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形成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奠定基础;第3、4、5学期安排专业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第6学期安排学生定岗实习,是学生在职业环境中深化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质。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公共必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公共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必修28个学分。专业平台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有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PLC技术,工程制图与AUTOCAD,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工艺实训,等专业必修课77学分;专业英语,多媒体技术,小型电子产品外形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6个学分。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时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技术知识,局用熟练的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可。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利用计算机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工作,是大势所趋。

一、档案计算机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计算机管理主要是指的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的硬盘,软盘,磁盘,光盘为载体对文字材料进行储存的行为,常见的档案计算机管理形式主要是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图表等等。

1.与时俱进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也得以飞速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下流行的趋势。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指的?质档案管理,纸质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占用空间大,查阅非常不方便等弊病,所以运用计算机对机关档案进行管理,是与时俱进的,它顺应时代的发展,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提高了档案检索的质量和速度,并且以电子形式储存极大的节省了空间。

2.有利于增强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深入到现代化管理事业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行政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计算机管理能让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意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有很多都是年龄偏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他们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意识,只有摒弃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政府档案工作的效率,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建议

1.加深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现阶段,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单位都已经运用计算机替代了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但是依旧有很多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纸质的档案有自身存在的优势,比如有需要时,可以直接随手携带者纸质的档案,比去打印店打印或者找一个电脑查看资料要方便得多;再比如纸质的档案的信息都是敲定的,但是电子文件可以会被恶意的篡改等,故而很多人虽然在极力适应当前的计算机管理方式,但是还是沿袭着原来纸质档案管理那一套。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说服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尤其是要让一些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比起传统的档案管理要便捷得多。比如针对性的让档案工作人员直观的感受到,计算机对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便捷之处,如利用计算机针对性的进行检索所用的时间远远比传统的档案少得多。

其次加深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还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引起重视,只有领导在领导的要求下,员工才会真正的摒弃传统的工作方式,去认真的学习如何操作计算机,如何更好的对档案进行管理。

2.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培训

由于我国计算机运用起步比较晚,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不够深入,比如很多人认为会使用电脑就是会熟练操作电脑上的软件。而对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涉及。所以在各行各业计算机的运用都不算很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计算机在管理行业经验不足。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在需要管理大量考试人员的资料档案时,可能会出现因为管理经验不足而产生混乱的现象。所以加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档案工作人员聘请计算机专业人才到单位为工作人员讲解如何计算机知识,比如如何熟练的使用这个档案管理的系统,如何对档案资料进行更改,如何进行检索等等。然后为了加强对于计算机的认识,还可以为工作人员讲解其他关于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知识。通过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培训,结合实际的操作经验进行练习,对于操作的熟练度可以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3.引进计算机档案管理方面的人才

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工作人员有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管理人才。没有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行政事业单位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实施就是纸上谈兵。而我国对于计算机运用比较晚,定期对于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也只能是满足基本的工作需要,而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档案计算机管理中缺乏中坚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引进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是政府投入财力聘请计算机管理人才,通过聘请计算机管理人才,让管理人才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以点带线的带动员工工作。其次是培养大量计算机管理人员,通过对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培养,一旦计算机出现了什么故障或者是安全隐患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检查隐患。排除隐患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防止有外人出入,对档案进行窃取或者是篡改,或者是有人通过破坏整个计算机系统导致档案信息失真。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平时就可以将信息进行备份,防止信息被篡改时,能够及时发现错误,挽回损失。

4.实施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工程

在加强员工的信息化现代化的意识,并且引进了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之后,为了更好地实现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做好档案的归档工作,所以要求工作人员要落实好电子文件的处理工作,实现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工程的建立。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工程的建立,离不开行政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比如为整个管理工程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在实际落实的工作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只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班子的重视,才能够确保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工程的建立。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2-04

2007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始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2010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江苏省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近几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重点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

美国的高等教育与企业结合紧密,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企业项目委托高校开发并提供实习实践基地,把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合作紧密、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经费有保障、稳定持久等特点。

德国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双元制”。德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基本上是采用师徒教育模式,一边在企业工作接受师傅指导,一边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实施工学交替。德国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合作注重实效。

加拿大将高校、学生、企业三方融入合作教育。学生在校内完成必备的专业课学习后,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合作公司、企业等进行带薪实习,实习单位由学校负责联系,学校跟踪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用人单位负责指导和鉴定学生实习。

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起步较晚。近年来,经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探索和合作实践,已形成了一些成功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内公司、校内工厂等机构,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这些产学研合作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校企现状,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适应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一线需求,在对市场及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研发项目为载体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备的课程体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定位高职教育。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2013年3月,我们对清华同方(无锡)有限公司、常州银港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常州市吟飞电子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深入了解,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在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上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新增了计算机系统维护方向,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设置

第一,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确定课程—确定项目载体”的原则。

第二,一个专业可以确立1~3个主要岗位或方向,不同专业的岗位/方向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我院的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三个主岗位/方向,分别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计算机系统维护、高速电路板设计。

第三,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具有“三层结构、三证结合”的特点。“三层结构”是指“金字塔”型的“1+1+3”的课程体系结构。第一个“1”位于塔底,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的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模块;第二个“1”位于塔中,是指相对宽泛的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通用能力训练模块;“3”位于塔顶,是指三个适应范围较窄的对应某一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的职业专项能力训练模块,即本专业的三个主岗位/方向。这三个模块递进学习,又相互促进,如同植物的根系、主干、枝叶,根系越发达,主干就越粗壮,枝叶才能茂盛。“三证结合”是指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认证证书和毕业证书相结合。本专业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内的专业技能考核外,还必须获得英语a级、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四级或全国(江苏省)

算机应用能力1级、计算机装调工高级工证书并获取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protel、计算机硬件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工程师或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定的其他证书之一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第四,每一岗位专项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5~7门主干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第五,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把职业岗位要求的一项专门技术看成是一项任务,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路课程;以问题中心的科目课程打好技术知识和能力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践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技术能力。

(二)产学研结合的职业岗位基础平台

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包括基本能力平台和通用能力平台。职业基本能力平台主要由8门课程组成:德育教育、体育与保健、应用数学、应用语文、大学英语、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训练。职业通用能力平台主要由7门课程组成:电路与模电基础、数字电路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protel技能认证强化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电子元器件识别、行业英语。

(三)产学研结合的职业岗位能力平台

职业岗位能力平台根据主要岗位群/方向进行划分,每个岗位/方向主要由下列课程组成:(1)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单片机产品开发工程师)。c语言应用实践、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单片机应用与实践、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电子产品综合项目实践。(2)高速电路板设计(电路设计工程师)。印制电路板制作与装配、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进阶、solidworks设计与运用、高速印制电路板设计与仿真、印制电路板综合项目实践。(3)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程师)。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与维修、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沟通技巧、计算机系统维护综合项目实践。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技术(技能)体系和教学规律,结合校企科研项目,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专业技术(技能)体系的实施要求。根据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锻炼吃苦耐劳精神和受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而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正是实践技能培养的沃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时数已占总教学时数的50%左右,基本形成了基本能力教学、单元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串连多学期的综合科研项目教学、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配套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螺旋式上升,如图2和图3所示。

基本能力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包括课内基本技能训练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两部分。

单元实践教学单元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每个系列课程均设置多个单元项目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且与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一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是课内外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内基本技能教学和单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主要以特长生工作室和兴趣小组的形式展开。实践项目均以教师开发的纵横向科研项目为原型,经过一定的教学化改造后用于实践教学,每个项目必须有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并按要求组织教学、考核及学分评定。

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是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力举措。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综合项目教学即串连多学期的综合性项目教学,它是贯穿学业全过程的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它是以岗位系列课程为支撑、以递进设计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采用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岗位系列课程负责人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设计,课程负责人对相应阶段的项目设计进行指导。每个

学生可选择1~2个项目进行设计或制作,项目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进行布置,学生要经过1~2个学期的设计或制作,逐步提高和完善,并按照规定进行考核记分。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而建立,专业基本技能一般在课程内基本技能教学环节中培养训练,专业技术技能一般在项目实践环节中培养训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综合项目教学环节中培养训练。

创新点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创新

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研究成果已全面进入专业教学计划,“pcb工程师”、“单片机产品开发工程师”、“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程师”等岗位系列课程已得到有效实施,相关课程建设已收到明显的成效,it类职业基础课程平台、产学研结合的岗位系列课程体系和职业岗位技能体系已建成,并在积极实施,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每个实践项目均为教学化的科研项目,均有项目负责人和考核标准。建设与技术技能体系相对应的实践项目案例,项目实践教学活动效果很好,如科目小作品制作、串连多学期的综合实践项目等,并推出“师徒培养模式”的第二课堂项目教学,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统德.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j].成人教育,2011(12).

[2]哈贵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2):92-93.

[3]丁爱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128-130.

[4]张节兰,曾凌燕.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5-16.

[5]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19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