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教案范例

电子商务教案

电子商务教案范文1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公益诉讼;消费者协会;民事诉讼;公益诉讼

1问题的背景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家即消费者在一场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因此其面临着很大的信息泄露或是资金泄露以及被卖家侵权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信息安全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通常都是存放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他们的身份资料以及其他的各种信息也会被卖家所知悉。如果使用的是支付宝之类的支付平台,消费者个人的银行卡账号以及里面的金钱都会转入支付平台。这种情况有很大的风险,首先不提企业自身是否会泄露信息,如果该第三方支付平台遭遇信息攻击,那么消费者的信息以及资金安全也无法保障。

1.2法律责任归属及承担问题

第一,各交易主体权责归属不明确。目前,我国对于电子商务交易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和卖家或者是买家的这三方的法律关系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如果交易中介入了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那么对于这四方的法律关系以及支付平台有何义务或是卖家买家有何权利都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各方权利义务的范围界定不明确的话,则他们产生纠纷各方的责任承担以及权利义务归属的的问题都是个棘手的难题。第二,电子商务交易中容易发生群体性侵权案件,对于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规定不明确。发生群体性侵权的时候,寻求诉讼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是比较通常的做法。但是对于此类公益诉讼我国法律存在一些问题。机关和有关组织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被赋予了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消法》第四十七条却将基层的两级消费者协会以及机关拦在了提起公益诉讼的门槛之外,也就是说消法只是赋予了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省级以上的消协,给予这两个级别的协会以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对比两个条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问题,第一,为何其他消费者组织,明明与消费者协会的目标类似,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并且方式都是帮助消费者和企业进行诉讼,却被拦在了提起消费者公益诉讼的资格之外?第二,为何省级以下消费者保护协会与其他消费者组织一样并未被授予提起消费者公益诉讼的资格?第三,为何《消法》第四十七条仅赋予“组织”公益法律诉讼主体资格,而将国家机关排除在外?第四,就消费者公益诉讼的范围而言,《消费者公益法》第四十七条仅针对的是“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个条文中的“众多”两字,意思是只要侵害了众多消费者,便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众多代表多少呢?

2电子商务交易消费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

2.1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否需达到侵害公共利益的程度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对于这个条文的解读,主流观点有多种,在此截取最有代表性的两种。第一,损害“众多”消费者权益,或是污染环境又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第二,认为行为的危害程度必须达到了侵害公共利益的程度。在此笔者认为,对于《民诉法》条文的解释,我们应当基于立法的目的。而公益诉讼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关主体可以代替电子商务交易中受害者整体直接对于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直接向法院提出诉讼的制度,其主要的目的就在于保护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中的受害者,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做斗争。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第二种对于条文的解释更符合立法目的,更为恰当,因此应当对其进行第二种解释。但《消费者进行权益保护法》条文中仅字面意思则是只规定了“对侵害企业众多影响消费者通过合法权益的行为”。条文的表层意思,如不深究,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貌似只要行为达到了侵害一定数量,也即达到“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程度,便可以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但是此条文我们认为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同样应当基于《民诉法》的立法目的解释,将其解释为,侵害众多直到达到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时,便能提起公益诉讼。我们认为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是一种表现形式,也便是列举式的,因为公共利益的界定十分模糊,我们需要依靠具体的例子来对其进行理解。“侵害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然会侵害超越消费者个体的公共利益”,对于这种列举式的立法的深层原因其实是对于这种概念,也即公共利益的概念模糊,而不得已列举了仅仅是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形式的方式。也就是说,公共利益的定义过为模糊,不得不以一种举例式的方式,对其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博登海默在一篇很早的文章中对于公共利益是如此定义的,“公共利益随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其并非固定的一种样貌,每一种看起来大相径庭。”罗斯科·庞德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等根据不同立场的人所提出的请求不同进行区分,他认为,“每个请求并不总是属于一个类别,同样的请求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地位,因此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正是因为公共利益的多样化,并不能找到一种通用的格式将其固定下来,因此在我国的许多法律文本中,大多将这个任务交由法院,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解释将公共利益具体化。即便如此,既然《民事诉讼法》已经将“污染企业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置于“损害我国社会发展公共经济利益的行为”的涵射之下,那么可以作为一个公益诉讼管理制度进行具体化的消费公益诉讼制度通过引入“公共安全利益”的限制自不待言[1]。因此,《消法》第四十七条应纠正其模糊的概念,而应当将社会公共利益明确写入条文,防止将条文狭隘理解为只要侵犯众多消费者权益便能够提起公益诉讼。因此,将其条文中添加一种额外条件“至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程度”是比较合适的一种做法。

2.2为何省级以下消费者协会被排除在消费公益诉讼之外

从上文可以看出,省级以上的消费者协会以及中国消费者协会被赋予了提起消费者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为什么基层的消协没有资格?查阅了众多文献资料以后,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小型的消费者协会人员由于设施不齐全,诉讼成本无法承担。例如立法者认为,如果赋予基层消协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由于基层消协数量较多,容易导致滥诉的发生;基层消协甚至大多数不具备基本办公的条件,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同时许多基层消协不具备执行的能力;与现行司法和行政救济制度相协调[2。]最重要的,在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中一般省级以下消费者协会没有能力提起诉讼。但这个原因是否让消费公益诉讼在实务中变得容易开展了?事实上,如仅仅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具有原告主体资格,正好相反,大多数消费者公益诉讼会变得非常难以进行,简单来说原因有以下几点。我们从诉讼的成本来考量,侵犯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在地理范围内可能表现出地域特征,如果仅仅将公益诉讼资格赋予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在实践的操作中取证以及人员调动和执行方面,基层的消费者协会更有利于公益诉讼的展开。因此,“我国目前上级消费者协会对于下级的消协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导,以此为背景,一刀切将消费公益诉讼的主体限定于省级及以上消费者协会,不利于消费者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公共经济利益的保护,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消费者诉讼活动的开展。”[3]对此我们可以仿照《环保法》的规定,对提起公益诉讼主体赋予一定的资格,一刀切的立法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的消费侵权。《环保法》第五十八条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通过五种严苛的条件限制了其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主要有关于人员规模、是否进行登记、是否具有充足的经费,等等,相当于一种“入场门槛”,以严格的标准限制没有办案条件的团体以及组织随意提起公益诉讼。消法也曾有过类似的草案,但由于未知原因并没有采纳。

2.3为何其他消费者组织不具有原告资格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的作用是对市场上的各种各样的商品还有产品以及服务进行监督,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可以看出消费者组织分为两种,一是消费者协会,二是其他消费者组织。市场上的商品以及服务需要被监督,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也需要被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护,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打击,因此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最合适的对象。并且法律赋予了两者相同的地位,至少明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深究,会发现其他消费者组织的地位与消费者协会的地位相差非常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消费是诉讼制度中差异非常明显。先来明确消费者协会与其他消费者组织的重要区别。消费者协会是背靠政府的,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人民自发形成的,群众对于自己的利益往往更加积极地维护。首先,消费者协会一般而言执行行政事务,消费者协会也同时由公众经营、私人政府协助的社会组织。其次,国家的财政会承担其运作所需要的费用,消费者协会中工作人员的收入也是由国家财政承担的,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事业编制。最后,每一级的消费者协会都与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存在类似挂靠的关系。因此我们假设,如果一个行政机关由于某些政策存在问题,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协会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呢?其会不会对行政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呢?答案自不待言。此时,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其他消费者组织便能更好地履行保护消费者的职责。

2.4行政机关是否应当具有原告资格

机关指的是行政机关。机关分为两种,公检法与其他行政机关。《环保法》第五十八条可见,检察机关以及行政机关在环保法中并没有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样被赋予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资格。从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来看其优势有两点:第一,对于电子商务交易侵权案件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并且办案多年,对于证据收集以及负担各种诉讼成本方面较为熟悉。第二,民诉法也肯定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但是检察机关对于行政机关来说,独立性是一个阻碍其获得消费公益诉讼的因素。我们认为检察机关代表了政府方面的利益。虽然中国的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其运作的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4]。其他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为在相关企业或是个人侵害众多消费者权益时,则对该侵权人进行行政处罚。消费者协会一般提起民事诉讼,但是偶尔也会提起行政诉讼,这种情况一般是在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时候。也就是在行政机关接触电子商务消费者公益诉讼的时候,一般处于被告的地位。如给予行政机关原告资格,但行政机关行使的是行政权,而提起诉讼具有司法属性,不符合宪法赋予行政机关职权的根本目的;二是提起公益诉讼会打破诉讼平衡;三是行政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会掩盖行政失误[5。]

3建议

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中容易出现的群体侵权案件,如若提起消费者公益诉讼不应当仅限于省级以上消协,而是对其予以细化,其能够提起公益诉讼的前提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层层细化的条件,而不是“一刀切”立法,将原告主体资格仅仅赋予国、省两级。并且应当吸收其他消费者组织作为消费者协会提起公益诉讼的补充,其对于行政机关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起诉具有更好的补充作用。同时由于检察院承担诉讼成本的能力较高,其拥有一批专业法律人才,但是其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此暂时不赋予其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是恰当的。不赋予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其他行政机关,其原因在于上文所阐述的,其本质功能为行政职能,如此便更符合宪法赋予其行政职能的根本目的。同时还应当将条文内容细化,规定电子商务群体案件侵权中的行为达到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程度,才能提起公益诉讼,这样更接近于公益诉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跃敏.消费者群体性损害赔偿诉讼的类型化分析[J].中国法学,2014.

[2]任重远.消费公益诉讼主体确定为省级以上消协[EB/OL].2014-03-21.

[3]刘学在.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解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9).

[4]章礼明.检察机关不宜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J].法学,2011(5).

电子商务教案范文2

网络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当前,越来越多人把网络资源应用到教学环节里,对促进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一个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专业,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本文结合笔者个人教学实践,浅谈网络资源在电子商务学科教学中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应用。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络资源;教学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硬件上来讲,电脑,手机,网络设备等信息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从软件上来讲,网络软件及各类应用铺天盖地的蔓延开来,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当前,越来越多人把网络资源应用到教学环节里,对促进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一个与网络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专业,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电子商务的教学,更是离不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对于电子商务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网络资源在电子商务科学教学中各环节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网络资源让我做到了与时俱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每一个老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课前准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完成很多准备工作,如:备教材、备学生、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写教案、做课件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高效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个人觉得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下面从网络资源的利用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前准备。

1.备教材。拿到教材后,我会认真仔细看一遍,了解教材的整体框架。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会在网络上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如电子图书馆的参考教材、著名学者的文献和网络公开课的视频等,直到明白为止。做到在整体上把握教材,然后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大致细分每次课的讲授章节。在每节课前,我会把这节课教材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再通过网络收集最新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案例来填补教材的滞后性,这样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可以做到与时俱进。

2.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提升了,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师的价值才能体现,所以一切的教学都应该以学生为本。在备学生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在这门课开始前,我会通过网络问卷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以前学过什么内容,掌握的程度,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希望从这门课程学到什么等等。再次,在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会通过QQ群大致了解学生对上一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他们对本节课的准备情况,通过QQ群发送一些课前准备的材料让他们阅读,让他们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工作。最后,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利用网络资源,备学生这个环节就顺利完成了。所以,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个环节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写教案和做课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基本都是用电脑完成的。在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很多的网络资源也可以帮助到我们。当我刚进入教师这个行业的时候,对于教案和课件的制作一点经验都没有,怎么办呢?首先,我会通过网络方式(QQ、微信、邮件等)咨询其他有经验的教师?为什么要通过网络方式来咨询呢?因为我们学校专职教师不需要坐班,碰上面的时候都是上课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网络资源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咨询,又可以传送文件,跟面对面指导的效果不相上下。其次,毕竟用的是信息化手段,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一般会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络找到答案,比如ppt的制作,刚开始时很多操作都不会,我会搜索一些视频资源,看别人怎么制作,然后再自己学习制作。最后,把做好教案和课件通过网络传送到内部教学平台,以备教学部门的人检查。所以整个写教案和做课件的过程,网络资源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课中环节,网络资源让我的课增添了色彩

网络上有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正确的使用这些网络资源,能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灵活运用网络视频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讲“物流与配送”这节里“立体仓库”和“自动化分拣系统”的内容时,用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会在网络上下载“立体仓库”和“自动化分拣系统”的实物视频,让同学们直观地来看。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二,正确运用手机APP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在课堂上,有些讨论的环节,我会让学生用微信或QQ建立讨论组来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有些内容的学习也可以通过APP来完成。比如在讲到O2O(OnlineToOffline)这部分内容时,我会让学生下载一个“美团外卖”的APP,教会学生运用这个APP去下订单,让他们自己切身体检一次,这比老师空白地讲要强得多。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三,有些内容可以利用网络直观演示来完成。比如,在讲到“网络购物的流程”这部分内容时,我会直接利用网络来演示一遍,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整个购物的流程,然后再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利用网络就能完成整个内容的教学。

三、课后辅导,网络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课后,我把课件和相关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学校的内部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下载复习。同学们可以通过QQ群或微信群来讨论在完成作业或平常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辅导学生。很多的教学材料也可以通过QQ群或微信群传送给同学们,让他们及时复习和发表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不仅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同时,网络资源在教学各环节的应用给教学增添了不少的色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网络资源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作者:杨洁萍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红莲.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

电子商务教案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创新创业

1.《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介绍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导论性课程。该课程全面系统的介绍了电子商务各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电子商务运作体系、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建设、电子商务安全、电子支付与互联网金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为后续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四年的发展作引导性铺垫。

2.《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思路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在《电子商务概论》的授课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融合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改革,深入挖掘该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在讲授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开展电子商务实践的同时,在课程各个教学模块和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律意识教育、道德意识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同时,以“双创”为导向,以各类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和各类专业竞赛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为平台,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精神培养”的育人模式。

3.《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点措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梯队

加强党支部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团队,建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梯队。通过团队成员集体备课、说课、听课等形式,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与《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研究和反馈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切实提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促进专业教学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3.2推进课程质量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一方面,修订《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中。以专业课程教学育人为导向,认真挖掘和梳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设定教学目的,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融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视频资料、文献资料查询等教学形式,将德育元素融入到《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达到价值观念教育与知识教授同频共振。另一方面,以打造“金课”为目标,提出基于E-learning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各大慕课、微课平台在线教学资源以及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如艾媒咨询、网经社等)的数据资源的优势,构建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学习过程。通过改进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3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电子商务研究水平

根据学校和专业发展要求,建立教学科研专业团队。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电子商务在后脱贫时期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升新疆电子商务研究的核心实力。通过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反哺教学。

3.4牢牢把握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实践课程育人功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实践课程育人功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核心价值观念。利用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加强实践性专业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及创意”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通过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双创项目反向驱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延伸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学生亦可以通过学校搭建的逐梦创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亲历模拟或实战训练。积极和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对接,充分利用企业实训基地和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式教学,使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校内的课程培养体系和企业的实训体系相统一,通过实习实践,将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专业素养传递给学生,培养用于探索,勇于担当的时代青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点选取8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具体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如下:(见表1)

5.双创视角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

5.1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首先,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管理。打造教科研专业团队,注重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定期研究和确定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注重教师梯队建设。其次,依靠“校企联盟”优势,探索多元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加强校企师资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加大师资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比重,建设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重点、以企业兼职教师为纽带、以“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为核心的具有结构优、素养高、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第三,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课外研修等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第四,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遴选有条件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具备一定资质的企业高级职称人士作为校外导师,鼓励教师与企业对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5.2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高育人水平

首先,完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思政案例库、PPT课件等教学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1)梳理整合线上教学资源,构建基于E-learning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的优势,梳理出适合我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需求的网络课程资源,收集、组织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课前学习阶段和课后学习阶段的优势,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同时检验和监督学生学习的效果。(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建立高质量的面授教学。根据学生前期自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反馈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上机实操等方式,解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点和难点,完成高质量的面授教学。(3)基于互联网的其他在线教学资源以及数据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对于电子商务专业,除了各大慕课、微课平台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在线教学资源,如阿里巴巴旗下的各类在线教育平台、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平台的在线学习、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如艾媒咨询、网经社等)的数据资源等等。这些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电子商务概论》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电子商务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也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学习思路。

5.3以双创为导向,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一方面,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推进专业办学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已经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合作单位有跨境电商企业、农产品电商企业、大数据公司等,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人才输送、定向培养、课题合作、实习实训、专题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有效推动与完善了电子商务专业与新疆电子商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我校提供的双创平台和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为契机,积极引导、组织、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双创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创青春”、“挑战杯”等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积极备赛,团队成员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多场赛前动员会,给学生介绍参加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有比赛意向的学生做针对性的辅导。指导学生积极准备项目申报书,课题组对申报材料进行筛选,并请校外专家对“种子项目”进一步培优,力争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期望通过各类比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依托学校搭建的逐梦创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创业项目,实现创业梦想。

6.总结

通过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进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电子商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案例和经验,对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待通过以“双创”为导向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落地实施,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培养满足新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电子商务高级应用型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周建良.高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8,05:76-77.

[2]洪宇.思政教育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智库时代,2019,13:144+163.

[3]冯立功.互联网经济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的路径探究[J].现代营销,2019,05:35.

[4]李靖,李储东.双创课程思政教育的体系架构及理论价值[J].高教学刊,2019,16:36-38.

[5]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党支部.在实践教学中打造“课程思政”双闭环系统[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78-80.

[6]耿刘利,王琦,陈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65-71.

[7]曾荣,论课程思政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9,04:94-95.

电子商务教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在国家“互联网+”、供给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的推动下,电子商务行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作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单位,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分析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能够进一步梳理改革的得与失,从而为深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新的依据、新的基础。

1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进程

一方面,基本形成了从粗放式到精准式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课程改革实践,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逐渐由粗放式转变为精准式,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管理方式和课程评价标准都向精准化的方向发展。(1)在目标精准化上,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化、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力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相应的工具来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承担一定的项目管理工作。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对于已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删除或整改了一些不具备重要现实意义的课程项目,增加了一些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专业课程。(2)在管理精准化上,不少高职院校已建立起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改革效果评估体系,并匹配了相关领导和教师跟进课程体系改革,建立起了管理绩效制度,以促进课程管理的落实。(3)在评价精准化上,摆脱了原有以应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了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多重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从重理论到重实践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优化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是改革的基本方向。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类型,其覆盖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教学内容。(1)在课堂实践上,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课堂的实验操作、场景模拟、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持续增强了课堂知识对于实践的指导能力,从而为学生搭建起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2)校内实践的项目丰富,校内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进入相应的实验场所体验学校所提供的模拟系统,完成有关企业管理、网站运营、物流、营销、客服等相关电子商务环节的模拟操作,以更加低成本的方式获得相关的体验和技能。校内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的同时,获得基本的操作技能,这也为校外的实践提供了帮助。(3)在校外实践课程设置上,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走进企业的机会,使其能够近距离感受电子商务行业和实际业务,可以为之后的求职与就业打下基础。

2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2.1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首先,从专业素养方面来看,传统理论性课程中加入了众多实践性内容,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把握专业领域新动向,并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拓展视野。教学的大纲和教案与行业对接更加紧密,丰富的课堂活动设置使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大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探讨优化了课堂效果,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知和思考程度不断加深。其次,从实践技能上看,校内和校外较为丰富的实践渠道使学生能够拥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对于电商实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众多环节,学生能够通过在校期间的实训和岗位实践,获得一定的感性认知。通过在企业中的轮岗、实习、实训等环节,学生能够在专业基础上对某一领域产生更为深入的思考。最后,从团队合作能力上看,在众多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在学习知识和技能,其还会与同学、老师、企业管理层、企业职工等进行交流,尤其是在完成特定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均会得到提升。

2.2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加强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改革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在授课能力上,教师已经从传统讲授者的角色逐步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一定的案例、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来引导学生去自我学习和探索。例如,在课堂活动中,以小组形式展开的案例分析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小组的分工、计划和成果均由学生自主决定,教师仅仅扮演任务的者和过程的控制者。虽然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但是学生对于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对于一定激励规则之下的课堂活动,学生往往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具备一定灵活性和创新性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的授课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大大提升。除教学之外,专业教师还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科研发展是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在研究中密切关注市场和行业的变化,通过学术交流会、行业沙龙、学术论坛等形式可获取最前沿的研究动态,这为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素材。在课程改革管理精准化的背景下,课程改革小组不断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行业发展相结合,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设置的创新,使得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也不断提升。

2.3电子商务人才受到市场的青睐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效果会直接反映在市场上,电子商务人才的受欢迎程度能够检验这一改革的实际成效。电子商务是依托互联网进行的经济行为,其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就业市场也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呈现出较大的欢迎程度。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超过60%的电商企业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毕业生十分满意,认为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充满激情。在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上,38%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够进入互联网行业,14%的学生能够进入计算机软件行业,而这两个行业在行业工资排名中均属于“高薪职业”,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市场上受到青睐。此外,从志愿填报上来看,电子商务专业连续多年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给社会带来的正面信息。电子商务人才已经在市场上和社会上被大众广泛认可。

3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问题

3.1支撑课程建设的理论体系不完善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一方面涉及计算机、互联网领域;另一方面也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扩展到众多研究领域。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同,因而不能简单地以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来进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适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认知能力、就业岗位需求等进行研究,所提供的教学材料也需要进行筛选。此外,在行业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特色培养方向和优势学科的强化已经成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尚无关于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方向设置和专业分流的相关理论,使得众多高职院校只能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推进改革。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课程改革的理论需要从学科特点、教育特点、学生特点等众多方面加以考虑,因而适用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框架支撑,而支撑课程建设的理论体系不完善是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3.2实践创新课程深度不足

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实训课程的设置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践途径,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打下了基础。但是,高职院校限于经费、资源和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在实践创新课程设置上的深度仍然不足,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得基本技能,但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校内软硬件设施更新慢,学生通过模拟系统所学的内容滞后于市场,由此导致了校内实践与市场脱节,这违背了校内实践课程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实践创新;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院校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合作有限,实际效果仍不理想。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仅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校外实践渠道,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学生个性化的实践需求和渠道选择受到限制。从质量上来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缺少信息沟通,没有从学生层面来考虑实际需求,导致了不少的形式化合作和无实际效果的协议。实践不仅仅是一个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深度思考和创新的过程,当下的实践课程过度关注技能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3课程改革管理与优化机制缺乏

课程改革的过程需要全校师生广泛参与,也需要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其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从当下的课程改革管理来看,学校忽视了从战略层面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考,一些院校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没有从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上进行统筹考虑,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这不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体制。市场在不断变化,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尤其是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果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中缺乏课程教学体系的更新机制,势必将落后于市场,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中难以掌握主动权。

3.4结语

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输出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市场上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未来应当进一步通过科学的规划,深入改革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教育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创新类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课程实施路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敏,黄翔.基于跨境电商方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6(11).

[2]李敏.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特色的培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

电子商务教案范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与管理

《客户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在电子商务专业或是营销类专业开设此课程,但是大部分院校课程教学中,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采取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比较被动,因此在课堂中探索并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是以工作中的任务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典型的工作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从该课程的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设计等方面来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的背景

1.1社会背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根据2018年5月份召开的2018中国电子商务大会的《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中提到,目前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带动就业达4250万人,其中客户服务岗位需求也大量增加,而客户服务岗位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重要的就业岗位,70%以上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均选择客户服务岗位。同时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唯有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来增强竞争能力;而高职学生对客服岗位的发展前景缺乏认知、企业无法与高职院校无缝对接等,导致最终的客户服务人才输送不尽人意。

1.2专业建设需求

目前我校开设的《客户服务与管理》的课程和其他学科一样,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说和学生听为主,忽视了客户服务与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因为学生往往不能接触到实际的客户服务的工作岗位,对具体的岗位职责和要求模糊。而且大部分的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生动的案例和项目任务的设计,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能灵活运用,出现了实际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脱节现象;另外课程教学缺乏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实际的客户服务岗位工作,造成课程章节化、呆板化,课程内容课程的案例来源、实践训练也都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也导致了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上的欠缺,因此课程改革对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客户服务人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2.1课程改革的目标

《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与企业合作共电子商务专业《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文/赵欣同开发课程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共同实施课程教学等,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客户服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达到人才需求的目的。课程改革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客户服务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掌握客户的基本类型;熟悉相关产品和服务知识;能够有效与客户进行沟通;掌握客户的基本需求,能够处理和解决客户异议;掌握在线客户服务平台的操作流程。课程改革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查询资料、阅读资料、分析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客户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具有为客户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具有搜集客户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具备分析客户异议原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操作客户服务平台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岗位工作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具有客户服务岗位的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2课程改革的思路

1)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体系

以培养学生客户服务能力为目标,课程定位以职业岗位中工作过程的开发与设计理念,听取电子商务企业对客户服务人员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以电子商务企业客户服务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为载体,重构学习项目,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提炼工作任务,最终形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

2)实施项目驱动教学

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平台,进行基于客户服务与管理的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组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灵活变化,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和引导,培养学生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3)成立课程改革小组

成立由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的课改小组,对《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进行探索和研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在课程改革建设过程需要企业专家进行论证和补充,从而确保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实施过程考核与多元评价

课程考核方法采取“态度考核+课堂表现+项目考核+团队合作”的方式,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标准由校内教师与校外企业专家共同创建并实施,校外企业人员、校内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

5)反馈课改实施情况

通过对课程改革后的反馈情况,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课程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归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3课程改革的理念

1)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教学改革要围绕客户服务岗位需求,适应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对客户服务人才的需求,把课堂建成客户服务实际工作场所,变成突出职业岗位氛围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客户服务观念和客户服务技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客户服务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课程设计以客户服务岗位项目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培养模式,以“学生客户服务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以真实电子商务企业客户服务工作流程为依据,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并设计学习项目进行实训,实现课程的改革目标。

3)以学生主体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既是学生,也是员工,要按照企业客户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完成任务,并将所学知识体系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工作经验,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知识理论,在学习中工作并实践相关技能,逐步向真正的工作环境进行转化。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3、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设计

3.1课程改革原则

1)基于真实企业岗位能力和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原则

该课程从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提炼出相关的工作任务,并进行分解,明确岗位工作中应知和应会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式,结合理论讲解、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网络学习等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网络教学增强教学互动性,真正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2)产教融合和校企深入合作相结合原则

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模拟及引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在模拟环境下学生掌握客户服务的基本技能操作,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直接面对客户进行服务,实现无缝对接。

3.2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开在第三学期,总计42学时。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拟设计三个学习项目,其中学习项目一沟通客户需求,学习项目二解决客户投诉,学习项目三应用客服平台。

3.3教学改革设计

1)教学模式设计

通过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调研,确定学生服务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出典型的工作任务,组织到教学中。教师将工作任务预先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查询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小组成员围绕任务开展讨论并形成一致的解决方案,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工作项目。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相应引导和指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客户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为学生设定具体的岗位角色,使学生在体验职业岗位情感、感悟职业角色内涵的同时,把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有机结合起来,养成规范的职业行为。本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还原真实职业情境对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变。

3)教学手段设计

为了提高《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微课、电子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内容均制作有电子教案;选择企业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和思考;视频教学直观演示,学生能够直观体验到客户服务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技巧;同时在校外实训室展示客户服务工作过程;另外通过班级建立的QQ群、微信群,为学生客户服务的学习和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靠保障。

4)学习方法设计

课程的学习改变以往由教师讲,学生听,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去学,主动思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前提出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及资料搜集渠道,要求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寻求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同时进行学生的小组分工及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5)考核评价方法设计

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结果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在过程性考核中按照“态度考核+课堂表现+项目考核+团队合作”进行综合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核。通过对《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突出该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学边用的目的,为学生从事客户服务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也希望能为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客户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明.论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6,(5)

[2]谷再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大学,2010,(20)

[3]黄倩.“客户服务”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及有效的课堂模式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11)

[4]方玲玉,李琳娜.客户服务与管理——项目教程[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电子商务教案范文6

本文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现状,并探讨了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及考核环节,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能提升个人建设网站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学习反馈;任务循环

1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欠缺计算机和美学设计基础知识。

没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且课程学习课时较少,对网页基础知识理解较为费解,美学设计的欠缺,导致网页设计能力差,虽然能够也能制作简单网页,往往布局不合理。审美能力弱,有时追求个性,制作的网页往往花里胡哨,内容和主题不一致,导致网页视觉效果差。

(2)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

由于文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特点,该专业学生逻辑思维相比理工类专业学生逻辑思维相对欠缺,对于网页布局处理能力和网站的规划能力较弱,甚至理解有一定困难。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感觉难度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

2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首先选用结构设置全面,讲授内容多较为充实的教材,这样使学习兴趣比较高的学生课下可继续学习。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计算机基础和平面设计类参考资料。向学生介绍网络上一些比较专业网站开发论坛。任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设计内容以选取教材为主,以选取其他同类教材为辅。尽量使章节框架齐全,章节内知识点丰富全面。每个知识点都选取相应案例,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分为七个模块,按照每个模块的知识点,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要求学生课堂和课后完成的小任务[1]。第一个模块为网页设计与制作理论基础知识:介绍INTERNET基础知识、网页设计相关概念、网页制作开发相关技术和工具,共2个课时,使学生掌握该课程整体框架。第二个模块为HTML基础知识:修饰标签实现网页文字的设置;设置列表;插入图片和多媒体内容;设置超链接。共10课时,通过该模块学习,学生能掌握HTML网页标签建立个人主页。第三个模块为表格和表单:表格基本概念和常用属性;表单基本概念和常用属性。共6个课时,通过该模块学习,学生掌握使用表格整理数据和布局网页,利用表单设计注册页面。第四个模块为层叠样式表(CSS):CSS的基本语法;CSS的选择器;CSS的使用方法;CSS的属性单位。共12个课时,通过该模块学习,学生能够利用CSS样式美化网页。第五个模块为CSS网页布局与定位:div标签;span标签;盒子模型;display属性;float属性;position属性;css+div布局类型。共9个课时,通过该模块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制作学校网站导航条和实现图文并茂的效果。第六个模块为超链接伪类、表单设计和导航菜单:共6个课时,通过该模块学习,学生能够使用伪类美化超链接,用CSS美化表单并能够制作各式各样的导航条。第七个模块为网站建设:网站建设的步骤;网站建设的原则。共6个课时,通过该模块学习,学生能够建立主题网站。

3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实施

3.1课程教学

(1)课堂教学

①基础知识学习,任课教师将课程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详细的讲授,选择合适案例进行演示,尽量涵盖能够覆盖每个知识点,这样图文并茂的传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②任务实践,任课教师根据知识点设定各个任务,布置的任务能够覆盖所讲授内容所有的知识点,每个任务和前后任务都具有连贯性,这样能够在前次的任务基础开拓这次任务,对以前学习的知识点不断巩固。③学习反馈,在学生初次完成任务后,任课教师总结学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这样能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④任务循环,学生在反馈学习之后再次根据老师指出的问题和提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通过这种任务循环的方式使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会更加的深入理解,培养其精益求精的网站开发人员的素质。⑤任务总结,在所有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再次强调任务知识点的难点和重点,分析技术问题和处理技巧,并布置学生要在课下完成的小任务。

(2)课下自学

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学习和练习,以达到对该课程熟练掌握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按照每个模块的知识点,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学生课后完成的小任务。通过qq群和微信群沟通平台,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达到以赛促学。

3.2课程考核

①平时考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独立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任务。根据完成情况,记录为平时成绩,成绩等级分为没完成(C)、基本完成(B)、超越完成(A)。该成绩真实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动手能力的高低。平时考核在课堂结束前10分钟内完成。②项目考核。在第17周课程教学结束时布置设计并制作网站项目任务,网站项目作为该课程完成后的综合性考核,要求每个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表达某个主题的网站,向学生明确对网站评价的一系列标准,并要求根据提交项目设计制作报告书。并在课程教学第18周进行网站项目演示,每个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通过多媒体演示自己的作品,限时十分钟,教师进行点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该过程既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又是学生学习别人的机会。③考核成绩。该课程考核成绩计算方式及其所占比例如下所示:平时考核成绩=(完成每个子任务成绩之和÷子任务个数)×40%+出勤率×40%+课堂讨论×10%+课堂笔记×10%项目考核成绩=项目网站设计与制作报告书成绩*30%+项目网站设计与制作成绩×70%学期成绩=平时考核成绩*30%+项目考核成绩*70%

4结束语

该课程教学改革后对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访谈,虽然有很多学生反映课程压力较大,但是学习兴趣很高,学生实践中开发了自己的潜力,并激发了他们直面困难客服困难的创作创新精神。

作者:张亚杰 刘红军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月辉,姜还红,云岩.基于CDIO的Java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162.

电子商务教案范文7

大数据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领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了传统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资源匮乏,单一的授课模式等弊端,做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实现了师生在线及时交流互动,提升了教师授课质量、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

大数据;云平台;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教学改革

2012年,联合国大数据白皮书“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明确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国务院2015年8月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重要议题。大数据应用到课程教学领域,有助于更好的进行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为例,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促进空间在线教学师生互动,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交流、讨论的需求,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数据分析、过程评价。

一、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优势

1.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资源匮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营销方式的变化。大数据环境下教学内容能够及时整合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适应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设计适应大数据环境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制定务实可行的网络营销方案、全面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2.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实践技能

传统的网络营销学习流程设计采用统一的授课模式,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云平台的学习流程设计能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基于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借助云平台的优势,为不同特点的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课程学习流程,提高学生网络营销知识及实践技能。

二、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1.《网络营销》课程云平台构建

为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构建支撑大数据的教学云平台。目前,我校《网络营销》课程主要是通过世界大学城云平台、C实习平台将整个教学过程延伸到在线虚拟社区,实现平台资源共享,使教学能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满足教学与交流的需要。我校师生都有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并且空间容量不受限制。重要的是能随时互动并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首先,对存储在云端的与课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收集,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出对课程有用的教学资源信息,放到云平台;然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教学资源使用情况、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课后视频观看进度等进行平台数据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性格特征及对资源的满意程度等信息,进行学习效果评估;最后,对学习者的未来学习情况进行预测,提出适合学习者学习的教学策略,及时完善《网络营销》课程云平台。

2.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汇集国内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尽可能使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习者的需要,为学习者提供适用的教学资源:(1)建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等基本文件,让学习者了解本课程的相关要求。(2)录制与课程教学项目相关的重难点微课视频,增加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项目任务如何操作。(3)建立教学素材、教辅资料等教学资源,为学习者自主能动地学习提供教学参考资料。(4)建设课程知识库、案例库、任务库等教学资料,让学生对主要的知识内容强化理解,能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并完成跟项目有关的任务,全部课内、课外实训作业在云空间提交。(5)为学习者提供了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实现教学过程动态评价、实时在线交流互动。(6)链接前沿专题、热点问题,让学生能时刻掌握最新的网络营销动态。

3.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形式、完成具体项目任务为目的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对网络营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以互联网营销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能对企业网络营销业务提出系统解决方案、能制定务实可行的网络营销方案、具有全面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人才。着重体现“重技能、强实践、促应用”的理念,主要选取了六个项目任务来组织教学:网络营销引导、网络营销市场定位、企业网络营销平台建设、网络产品在线推广、网络营销方案策划与实施、网络营销效果评估及优化。项目任务的学习可以由老师制作成微课视频,学生通过PC端、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后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并进行在线交流互动答疑。

4.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网络营销》课程学习流程设计

首先,课程团队老师共同商议讨论教学内容、分工录制教学视频。视频长度10分钟左右,按照从易到难的进阶顺序进行衔接,并将录制的视频及其他课程资源上传到云平台。学生学习教师录制的视频或是教师上传的其他课程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花费的时间、登录网站的频率、在某一视频停留的时间等数据,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微观地了解学生。接着,教师下发学习任务单并布置相应进阶练习,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训练。通过云平台、微信等移动终端进行及时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挖掘学生学习习惯和特点,以实时调整课程难易度。最后,利用空间教研苑布置《网络营销》课程每个项目任务实训,学生在自己的班级教研苑相应的实训任务作业下回复提交,教师通过空间批阅。如果一个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远少于其他同学,系统分析结果就会自动给予提示与线索,试图促进该学生加强学习。同时,教师能够通过信息追踪和分析,判断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各自拥有一套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学习课程。

三、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成效

1.构建了《网络营销》课程云平台,进行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增强教师云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2.促进了云空间在线交流、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3.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进行动态评价,结合网络营销课程的特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进行优化决策。进一步提升云平台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在大数据环境下建设高效率、高水平、高标准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课程教学。因此,大数据背景下,基于云平台技术,可丰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实时在线交流互动。有助于开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理论研究的新视域,对如何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网络营销人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授课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陆,李瑶.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透视下的教学现象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4).

[2]彭楚钧.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网络营销创新型人才培养[J].商场现代化,2015,(29).

[3]郑庆华.运用教学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7,(2).

[4]彭楚钧.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6,(27).

[5]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电子商务教案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教育实施;融入式

本研究主要就两大方面展开,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融入课程教学,二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互联网+”的使用方式。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论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训教育的可行性、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在如今的中国,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影响,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引起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新规划并将其融入到已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这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教育的革新和对人才的培养、社会经济崛起骑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具体实施方面在国内某高校有以下表现:

(一)利用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平台

1.搭建文化平台

文化内涵是高效长期发展的基础,由此高职院校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将搭建文化平台这一主题开展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来实施文化平台的搭建。可以通过宣传鼓励开展各种活动,营造创业气氛使其逐渐发展为一种潮流,同时也可以在高校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完成文化平台的搭建。

2.以实训开辟创新创业实践空间

高校制定实训项目完成对教育资源的整和,并且在实训过程中不断的对项目进行完善和调整,使其更加完满。

3.从高职学生对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各个流程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从学生对创新项目的选择,到创新教育实训项目的审批、实训经费的发放,以及最终的创新教育项目教学效果的评定等等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流程,最终实现创新创业实践空间。

(二)完善机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得以持续发展

1.建立运行机制

每个事情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也正是如此,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如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是一项举步维艰的任务,所以要拥有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来维持其能够稳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协调参与学生的利害关系,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流程进行评估,若有较大偏差,即使采取纠正措施,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保障机制

所谓保障机制就是保障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具体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所需要的师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高职不同与其他院校,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更应该做好资源保障工作,建立保障机制。

3.建立奖励机制

从古代起就有将军打了胜仗回来皇帝赏金万两,如今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同样需要奖励,这种奖励可以不是物质上的,可以是精神上的,如为学生建立更良好的学习环境等等。适当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可以激发教职员工更大的主动性,更大的兴趣,学生扮演的是主要角色,我们应该对积极上进的学生一定的激励,使得其更好的创业,更快的进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八专题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就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教育对外开放研究等展开了深度研究。通过仔细研究探讨可得出开展创新新创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督促学生成长为人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如今,如何使学生以创业实现就业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和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学校会开展准职业人生的课程,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职业,自己人生的发展走向,以后能做什么,自己需要学什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个课程的开起代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行动之一。想要更加落实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各大高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更离不开互联网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专业实训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之一,本研究以《企业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这门课程为重点研究对象,但一个老师应该如何科学的拟定实训方案,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教育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呢?这就涉及到了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与特点了。就此我们可以展开一个小分题:

(三)课前准备工作

1.编制专业实训授课进度计划

学期实训计划必须根须学校的实训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具体到每一个实训班和每一个实训任务并且做到及时批报。授课进度需要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体系并且制定计划的老师需要严格按照此计划授课。

2.编写实训课题教案

教案要求:手写并且字体工整、内容详细完整。需要包括教案主要内容、教学目的、安全注意事项、验收标准等。

3.实训教学准备

实训前后各项工作做准备需要及时到位,主要包括:设备设施准备、技术准备、实训场地准备等。

(四)实训教学基本环节

1.组织实训教学

要考察实训学生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并进行职业道德安全文明实训和遵守实训纪律教育。要检查学生着装和劳动保护品配备情况等。

2.讲授与专业实训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讲清教学目的,实训课的重点难点及专业理论知识。必要时要求在讲授时教师有必要的演示。

(五)分配实训任务

需要要求老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实训内容,体会操作要领并熟悉实训环境和注意事项。总结:以上是实训教师需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融入课程教学所做的工作,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本研究以【企业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这门实训课程中跨境电商为重点实验,其教师的注意事项在上面已经提及了,但在本次调查中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向,能力、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差异是肯定存在的,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融入课程教学能够很大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前面提及的各种体系的建立都很有效的针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对学生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得到重视的最大原因之一。调查学生参与实训课程的情况,教师的指导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与教师们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及对策并结合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老师和学生就是一个大的团队,所以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专业实训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意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知识,从实践中让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得到升华。从教师的视角,通过案例实训让学生熟悉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ERP、跨境电商物流等系统,掌握跨境电商平台注册、平台规则、跨境选品、产品刊登、订单处理、采购与供应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仓库管理、物流管理、数据分析以及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到财务和岗位角色任务分配等相关知识。或是登录注册阿里巴巴国际站和亚马逊进行实践操作,并结合课堂教学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跨境电商的交易流程,明确资本性的项目;先出口,后进口;先货物交易,后虚拟交易。确保跨境电子商务的各项交易活动能够正常、有序以及高效地开展,实践产生一定层面的认知。老师的体验也很重要,我们要让老师能够显而易见的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更热衷与解决学生们的问题,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好处之一。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互联网+”的使用方式

现阶段信息化技术多种多样,通过分析不同技术的用途和适用环境,找到“互联网”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技术应用;不同的技术适合不同的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应用多种信息化技术,切实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一定层面上讲,“互联网+”使实践活动的程序更加灵活化,降低了活动成本。

(一)信息化的特点

(1)智能化:知识生产已成为生产的主要形式,知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可以共享此资源。可以使得财富倍增;可以“无限制”创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取代资本,人力资源比货币资源显得更重要。(2)全球化:信息技术正在废除时间和距离的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通信卫星网络的建立,国家的观念即将受到冲击。不管地理位置如何,网络都可以将其重新分组。(3)非群体化:在信息时代,信息和信息的交流遍布世界各地,人们的活动更加个性化。除了社会和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之外,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日益增多,并将成为信息交流的主流。(4)电子化:在工业时代,光电和互联网已经取代了机械化生产。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不再是以工厂为基础的机器操作。(5)综合性:信息化是指技术水平上各种技术的产物。它集成了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在更高层次上,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融合的体现。(6)竞争性:信息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区别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化是由市场和竞争推动的。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和市场竞争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路径。(7)渗透性:信息化使社会各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同时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8)开放性: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灵魂,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取胜。开放不仅指社会的开放,也指思想的开放。开放是创新思维的开放,更是是创新的源泉。

(二)教学过程中“互联网+”的使用方式

(1)创建智能学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因此,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下,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极大地束缚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力。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创造智能高效的课堂教学。(2)传统与创新结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以互联网资源的教学方式为基础,实现传统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的融合。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实训教学方法与网络教学方法的转换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吸收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更好地进行教学。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知、探索、互动、知识归纳、原则和规律等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毫无疑问,网络的互动优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总结

教学实施过程中“互联网+”的使用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其优点,更好的让学生发展、进步、成长,最终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罗桂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2):52-54.

[2]邵作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5):12-14.

[3]强伟纲.拓展高职院校的培训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1(12):91-93.

[4]杨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金田,2013(6):176.

[5]马林.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2-115.

[6]缪宁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47-48.

[7]谢振宇,宋军.试论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以隐性知识转移为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07,1(6):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