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论文范例6篇

城乡教育论文

城乡教育论文范文1

(一)城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科技上的引进等各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面临教师资源缺乏,学校条件艰苦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倡导大学生去支教,然而,这毕竟只能是一时的办法,不能解决长久问题。城市中的学生接受更先进的教育、享受更优秀的教师团队的教育、丰富的学习资料和高科技的学习工具等,农村的学生想要享受如此待遇则需要付出更大的艰辛与努力。

(二)城乡教育的选拔结果上不公平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许多农村学生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在择校问题上又面临了不同的境域。许多地区实行地区保护政策,报考分数均有户籍限制。由此,要想与城市的学生进入共同的大学,农村学子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教育结果上的公平要求达到学生的学业上实质性的公平,教育质量上和目标层面的均等。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二、文化视角下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归因

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没有在实质上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问题如不解决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违背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威胁社会的稳定。因此,寻求造成不公平的原因,想出解决办法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难题。近年来,研究此方面问题的学者越来越多,各学者分别从经济、政策、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探讨。其中文化因素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部分,在文化方面,根据环境的不同,有学者按照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视角进行剖析。总体上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都影响着我国教育的现状。文化对城乡教育的影响重大,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事业全面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影响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表现在思想、行为、认知等各方面。首先,总体上看,在研究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文化根源时我们不难发现,在传统文化中教育理论相对薄弱。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首的传统思想中,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尤其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传延至今,“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思想,尊师重道的和谐师生关系等一系列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纵观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公平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其次,具体而言,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状态之中,文化传统中等级制度分明,讲求秩序的同时忽视了公平的重要性。受缺少民主的文化传统影响导致我国城乡教育中本身就缺乏公平意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尊重权威思想与现代文化中提倡的自由、民主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传统文化强调的伦理道德、修身养性促使国人养成了保守、忍耐的文化理念。

(二)城乡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城市与乡村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生活圈,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大不一样。受不同的地理环境、乡土人情、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二者的差异和异质性特点是形成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现实原因。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丰富内涵,二者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城市文化具有崇尚理性、重视革新、思想开放的特点;乡村文化中有着较强的风土人情气息,思想保守,重视经验的特点。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中更富有传统文化韵味。城市中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远远快于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高新技术的率先使用,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并没有得到真正缓和。相反,农民成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机械化的使用、生活来源单一、收入较低的农民纷纷进入城市。农民工群体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出现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困难的尴尬局面。与城市居民的不公平待遇,塑造了农民是弱势群体的心态。由此产生的城市文化优于乡村文化,处于文化之中的农民学子将自己划分为劣势的一方,成为“心理弱势者”。

(三)家庭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从结果上看,城乡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学生所处生活文化环境的不同。在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体发展面临三个重要环境。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受到家庭文化、学校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生存发展最重要的环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农民进城务农人数的增加,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的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一次,家庭教育的缺失,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导致许多问题儿童的出现。在农村,辍学现象严重,许多子女失去学习兴趣,还没有成年就加入了进城务工的队伍。从长远上看,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

(四)学校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学校文化影响学生的发展,教育资源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第一资源。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全国城镇初中生均经费3479元,农村初中生均经费2190元,相差1269元。农村初中生均经费仅为城镇初中生均经费的60%;全国城镇小学生均经费2855元,农村小学生均经费1847元,相差1008元。农村小学生均经费不足城镇小学生均经费的70%。教师的城乡配置状态也不容乐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总体上仍然存在教师编制过紧、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偏低等问题,尤其是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师资缺乏。

(五)社会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长期以来,城市和乡村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公共财政投入严重缺失的体制原因。国家财政对农村文化教育信息建设无力顾及,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社会文化更多体现的是精英文化主导的主流文化,而这种主流文化更多以城市文化价值观为主导,乡村文化价值观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位置。比较而言,城市文化能够较快吸收、体现、适应社会文化,而乡村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反应相对迟缓,往往呈现出与社会文化的种种不适应。如农村学生从学校转入职场所需转型时间比城市学生明显偏长,适应社会能力明显偏弱。

三、结语

城乡教育论文范文2

美术欣赏是一种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2]。它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3]。要明确美术欣赏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可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2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2.1培养美术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

城镇和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学生所形成的思维也是不相同的。然而教师也会因为自身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美术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因此自身环境意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作为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如果自身不具备环境意识,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学生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将城镇和乡村的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或者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

2.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地区差异以及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对学生来说是欣赏[4]。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我们都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呢?

3.1向学生累积知识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适当的模拟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再仅仅是零散信息的积累,而是促进同学们开展社会性的互动学习。例如欣赏中国工艺美术,可以引人央视著名的《鉴宝》栏目场景来进行,创设鉴宝情境,让学生围绕“对讲台上的几件藏宝人作品作出你的专业价值判断”这一特定任务来进行相关学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其他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和社会),这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学科综合。使学生直接地、有目的地、有意义地参与到学习中,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自己所需知识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让他们仅仅学习课程上讲授的特定内容。

3.2大胆发言,善于表演

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描述是初步的,一开始可以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恐怖与神秘……。慢慢的不在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还需要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这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自发的欣赏进入自觉的欣赏[5]。避免学生一看到欣赏画就呆呆得等着老师来教,也避免了欣赏课成为教师的“表演课”。

3.3通过意境,引发探究作品美

美术作品是通过造型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使观赏者在鉴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作品直观表现的情调,带领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领略作品的内涵美。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意境鉴赏是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活动,也是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6]。

3.4体会作品的组织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就能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他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的。

3.5深刻体会作品的风格

让同学们学会体会作品的风格,感受自己的风格,感受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和情绪。将作品的形式和艺术家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国的花鸟画,是一门教学生的好课,它一般都强调作者的主观情感,寄托着画家的思想和追求,表现着画家的人格。所以,我国的花鸟画家较喜欢四君子题材,以此来言志。

城乡教育论文范文3

一、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教育公平是公平在教育中的体现,可以分为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位社会成员通过接受教育获取了同样的收益;教育机会公平是指政府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比如一致的升学途径、相同的考试规则、为每位学生获得良好教育资源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等等。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原则,每位社会成员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受教育权是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政府应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给他们,即那些处在才干和能力的同一水平上,并有发挥其才能的同样愿望的人,应当有同样的成功背景,不管他们在社会体系中的最初地位是什么,即不管他们生来属于什么样的收入阶层。第二个原则是无差别原则,保证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下岗工人孩子的受教育机会等。因此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就保障了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了农村孩子的利益,因而就实现了教育公平。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公平是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现实因素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加上我国长期对城市和农村教育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和教育政策,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刻剖析,是提出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路径的基本前提。

1.二元化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从1985年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城乡二元化同样出现在义务教育领域,城乡不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城市义务教育由市或区政府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由县、乡(镇)、村负责,但实际操作上又变成了乡(镇)、村负责,使得管理城市义务教育的政府层级高于农村。在经费筹集方面,比如基建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县级人民政府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补助。城市义务教育基建经费由财政负担,除了基建费用,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经费、校公用经费等都是财政拨款,而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基建经费完全取决于乡、村的经济状况,但我国大部分的乡、村财政十分困难,这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根本没有保障。城乡二元化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保障了城市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却发展迟缓,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二元化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不能均等发展的主要原因。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分税制改革后,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转移支付制度应运而生。转移支付是指在一定的财政体制下,按法律或政策要求,将财政资金无偿地由一级政府转移给另一级政府。从转移的方向来分,转移支付可以分为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其中横向转移支付是指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纵向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从补助的目的来分,转移支付可以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其中一般转移支付是指不限定转移支付资金的用途,用来补助低级政府的基础财力不足问题,也叫无条件补助。专项转移支付也叫专项补助,必须用在上级政府制定的项目上。又可以分为非匹配补助和匹配补助,非匹配补助是指地方政府不需要配套相应的资金,匹配补助是指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才能得到上级政府的补助。但分税制改革后实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本身很不公平。我国转移支付包括税收返还、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原体制补助四项,其中税收返还根本就不是转移支付,因为转移支付的目的是实现地区间财力平衡和解决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问题,而税收返还是根据各省增值税、消费税增长额为基数进行计算的,即越富裕的地区获得的税收返还越多,这样不仅没有实现公平的目标,反而加剧了贫穷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差异[1]。由于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补助规模太小,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绝大部分是一般转移支付,而其中税收返还又占了大部分比例,富裕的城市享受到较多的转移支付资金,贫困的农村得到的资金较少,由此不仅没有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异,反而加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3.不合理的重点学校政策重点学校政策使教育经费向城市重点学校倾斜,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经费过多地流向城市条件好的学校,而对农村学校关注则较少,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学校间的差异。正是如此,使得在农村中小学的经费严重不足的同时,城市重点学校的经费却极为充足,几乎达到了浪费的地步。很多城市重点学校都花费大量资金建造人造草坪、塑胶跑道、星级宾馆式的宿舍等相对较为豪华的基础设施,而此时不少农村中小学连完好的课桌椅都没有。许多政府官员的政绩观更加导致用大量教育经费去建设少量的明星学校、名牌学校、重点学校这些面子工程,而忽视了大量教学条件低下的农村学校。在义务教育领域,由于几乎所有的重点学校都分布在城市,农村的重点学校很少,导致农村孩子无法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拉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除此之外,由于重点学校政策使得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到重点中小学,由此导致重点中小学的教师在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办公条件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普通中小学的教师,从而影响了普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优秀教师流向重点中小学,加大了普通中小学与重点中小学的差距。

三、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确定义务教育弱势区域,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于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完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手段[3]。在这方面,法国的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经验给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法国制定了优先教育区政策,只针对处于优先教育区的学校进行专项扶持,优先教育区是根据学校的所处地区、社会环境、学生家长的社会职业与就业情况,以及当地学前教育入学率、小学留级率等标准确定的。对处在优先教育区的学校,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加大中央对这些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教育经费、教师工资、教学设备等各方面予以特别支持。比如减少优先教育区内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提高在优先教育区任课教师的工资待遇,给予特殊津贴,通过这种措施就缩小了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差异。基于此,建议我国确定义务教育弱势区域,坚持弱势学校优先补偿原则,增加专项补助的资金,对这些区域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助,如西部贫困县的农村中小学。这样每所学校所分到的教育经费就会相对多一些,对提高这些学校的义务教育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破除二元财政制度的束缚,实现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义务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国家财政收入投入不能完全满足义务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倡导义务教育经费多元化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2]。要破除二元财政制度对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束缚,在现实的条件下,实现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是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可以有效地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筹集资金。基于此,可借鉴福利、体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民间闲置资金,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另一方面,发挥社会捐赠的作用。我国向来就有捐资助学的传统,比如在清朝时期,清政府为了筹集义务教育经费,弥补官方投入的不足,鼓励和倡导不同形式的社会捐款与个人捐款助学,并对之予以奖励和表彰。《奏定学堂章程》中就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公立小学堂及私立小学堂者,地方官奖之:或花红,或匾额;其学堂规模较大者,禀请督抚奖励给匾额;一人捐资较巨者,禀请督抚奏明给奖。”现在,我们在努力发展公办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与个人参与农村义务教育,多渠道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捐赠,在实施慈善行为的同时,民间资本还能得到一定的税收利益,这样可以促进民间资本捐赠义务教育。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师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由于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的不公平,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出现了不合理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地区,西部地区流动到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流动到发达地区等,这种不合理流动加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城乡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城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差异;贵州省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质,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和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为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这也是从管用一生的传统学校教育向贯穿一生的现代社会化教育转变的需要以及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而提升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环在于加强其继续教育。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贵阳市城乡物理教师为调查对象,对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问卷分析

本研究选择了贵阳市辖区内的省、市、县、乡、村级约40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包括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的物理教师)作为调查总体,向其中2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发放了58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5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97.8%。在城乡教师的界定方面,将所在地为省城、地市、县的教师划分为城市教师,学校所在地为乡镇、村的教师划分为乡村教师。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对象中青年(20~29岁)、中年(30~39岁)、壮年(40~49岁)、老年(50~60岁)教师的人数分别为135人、243人、143人和46人;男、女比例约为1.81∶1;拥有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别为2人、131人、384人、50人、0人。此次问卷调查中共涉及5个与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有关的问题,分别是:教师所在学校的有关信息,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与管理,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教法,对继续教育的评估。

二对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问卷数据分析

1.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

问卷数据显示,贵阳市不同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普遍比较清楚,但城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物理视野的认识上,城乡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9.6%和81.3%,城市物理教师中有79.6%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乡村物理教师持这种观点的人占76.7%。另外,在城乡物理教师中,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人分别占70.1%和66.5%,认为能够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分别占66.5%和54.0%,而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师德水平的城乡物理教师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分别占45.5%和40.5%。可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中有更多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在城市教育发达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则对于继续教育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自身素质与教学质量有更为明确的认知。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于参加继续教育对教师的主要影响的认知也是有差异的。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的认知方面,乡村中学物理教师要略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83.5%,城市教师占80.2%);在对继续教育促使知识和能力结构产生变化的认知上,城市教师高出乡村教师4.5%(其中乡村教师占73.3%,城市教师占77.8%);对继续教育使人格得到完善的认知上,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出8.3%(其中乡村教师占13.3%,城市教师占21.6%);在对继续教育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59%,城市教师占47.3%);对继续教育能够提高工资水平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出城市教师6.8%(其中城市教师占14.4%,乡村教师占21.2%)。城乡物理教师这种对于升职和增加工资的要求的差异反映出他们在生活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教师的生活水平要高于乡村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方面,城乡物理教师也存在差异。城市教师认为工作任务重、继续教育没时间的占67.7%,乡村教师持这种观点的占57.5%;认为学习地点太远、交通不便的城市教师占10.8%,乡村教师占12.0%;认为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城市教师占7.2%,乡村教师占5.5%。这些数据说明:城市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作任务重,没时间去接受继续教育;乡村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离继续教育地点远、交通不便。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

城乡物理教师目前在继续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现代化的交流手段、设备还不够充实,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等。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教师的信息交流要略胜于乡村教师(其中,城市教师占54.5%,乡村教师占51.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缺乏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其中,城市教师占53.9%,乡村教师占47.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城市教师中34.1%的人认为继续教育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较少,而乡村教师持这种看法的人占48%;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念,如城市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观念陈旧的占30.5%、乡村教师占35.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如城市教师只有24%的人缺乏计算机知识,而乡村教师此类知识不足的人占到了30.5%;城市教师更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城市教师认为自己知识老化的占25.7%,乡村教师占20.5%。这些数据说明,乡村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落后于城市,而城市教师更渴望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在城乡物理教师中,有70.1%的城市教师最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新进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乡村教师只占61.5%;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62.7%〔城市〕、58.1%〔乡村〕);乡村教师也较城市教师更需要教学信息搜集与处理的理论(40.3%〔城市〕、37.7%〔乡村〕);城市教师较乡村教师更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44.9%〔城市〕、40.7%〔乡村〕);乡村教师较城市教师更需要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38.3%〔城市〕、29.3%〔乡村〕)和有关制定教学目标的理论(30%〔城市〕、23.4%〔乡村〕)。调查数据显示,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想学习的课程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比城市教师高3.6个百分点(53.9%〔城市〕、57.5%〔乡村〕);社会科学类知识理论,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4.3个百分点(44.3%〔城市〕、40%〔乡村〕);职业技术类,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高16.9个百分点(23.4%〔城市〕、40.3%〔乡村〕)。可见,城乡物理教师在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3.继续教育的评估标准城乡物理教师较普遍能够接受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为: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71.5%〔城市〕、67.7%〔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更新(58.7%〔城市〕、66.5%〔乡村〕);教师知识有所拓宽(53.9%〔乡村〕、51%〔城市〕);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43.1%〔乡村〕、40.3%〔城市〕);受训教师所教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22%〔乡村〕、14.4%〔城市〕)。这些调查数据说明,乡村物理教师比城市物理教师更加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对贵州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水平。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城乡物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必不可少的环节。持这种看法的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分别为59%、47.3%。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职务后,工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在这方面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其比例分别为21.2%和14.4%。这些数据在真实地反映出城乡物理教师真实想法的同时,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及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城乡物理教师尤其是乡村物理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是激发城乡特别是乡村物理教师主动性和热情的关键之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2.对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对于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因时、因地制宜,有区别地加以处理解决。第一,对城乡物理教师分级、分地区进行继续教育。针对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以城市和乡村为分班标准来开设城市班和乡村班,并分别安排与之相适应、能够满足各自需求的课程。第二,在充分处理好工学矛盾的前提下,采用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短训方式。其中,以自学为主,分段集中面授为辅。这种短训每学期最好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5~7天),最多不能超过两周(15天)。另外,可以利用城市教师离继续教育地点较近之便在双休日进行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组织为期1个月至半学期的物理教师脱产研修班。第三,为减轻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经济负担及克服其交通不便等困难,在县(市)级设立继续教育培训点,以送教上门等形式在双休日开设短训班,组织授课教师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授课。第四,继续教育形式可电教化、多样化。如采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或通过考察研究、教学观摩等方式,也可利用引导教师操作实验,进行案例教学、合作教学或自学辅导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合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所以,对于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的区域,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其教育投资,改善其继续教学设施。3.对继续教育课程和内容的相关建议。针对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的需求差异,本文建议:在充分考虑学以致用、讲究实效的前提下按需施教。具体而言,对于城乡教师都非常需要的课程,可以开设必修课。如开设解题教学方法研究课,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师在解题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培训,使其尽快摆脱“题海战”,并引导学生撤出“题海战场”。有区别地安排选修课。如给乡村教师班专门安排开设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类的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可采用“菜单式”的方式将课程提前发放到教师手中,供有需求的教师自由选课。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针对性、新颖性、实效性和深刻性”,以提高城乡物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目的。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资料信息中心的建设,确保为乡村物理教师提供丰富、新颖而实用的教学科研资料,不断开设出深受广大城乡物理教师欢迎的好课程。同时,还应按需聘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以满足城乡物理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相关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四结语

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贵阳市城乡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对于我们研究贵州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区别地加强其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仅供参考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也为“贵州乡村教学名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事实依据。

作者:金耀辉 单位: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教师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晓华.论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城乡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没有缩小而在不断地扩大。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人均纯收入指标来看,数值由1985年的1.9逐步上升到1994年的2.9,又由1996年的2.6逐渐上升到2006年的3.3,[1]尽管从1994年到1996年有一个小的回落,但是总体而言收入差距是在逐步上升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本文主要应用教育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对这一城乡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城乡收入差异分析

(一)人力资本理论

它是指蕴含于劳动者个体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总存量。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增加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突出的正向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基于教师、教学环境和学生流动方面的城乡人力资本差异分析

1.城乡教师差异所导致的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从城镇教师和乡村教师之间的流动来看,乡村教师在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生活环境等目标的驱动以及自身条件的成熟(自身条件的成熟一般认为指经过进修或磨练提高了自身能力,拥有了向上流动的资本)和相应政策环境的配合下,按照劳动力的梯度流动原则会由乡村学校流动到待遇更好的城镇学校。

2.由教师能力、教学基础施设等教学环境所导致的城乡学生差异加大了城乡人力资本的差异。城镇中相对较强的师资和较完善的教学设施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力资本通常要优于师资力量较弱的乡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升学率差异来看,1985-1999年,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差距由1.8倍升至3倍。[2]由于教学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学生人力资本差异将以乘数形式使得城乡之间的差异在代际之间加深。

3.由于学生流动所导致的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建设,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这其中就包括考上大学的农村生源。他们原先是人力资本并不丰厚的乡村中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一部分,还有来到城市打工的年轻人,这使得原本贫弱的乡村人力资本雪上加霜。显然这种城市对乡村的极化效应使得城乡人力资本差异进一步扩大。

二、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城乡收入差距固化分析

(一)社会资本含义。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3]这里主要利用社会资本的一个消极方面来认识当前形势下城乡差异的固化特征。

(二)基于社会资本的消极方面对城乡差距的认识。尽管社会资本理论在节约交易费用、获取潜在资源、扩展事情解决的途径方面有积极意义,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民一直致力于摆脱农民身份的努力当中,但是处于强关系的城市群体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力部门,使得广大的农民为获得这些社会资源时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据调查城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差距约6-13倍,[4]高校中农村生源比重比上个世纪80年代下降了近一半。[5]即使那些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又会由于高昂的学费以及预期毕业后难于就业而失学。这些都加大了城乡差异。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使城乡差距缩小,我们可以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使广大乡村教师安心于教学;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学校校舍、实验设备等硬件环境建设,另一方面招聘一些合格的教师任教,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同时鼓励大学生回乡任职任教,为大学生回乡创业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还要加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建设,加大中央财政支农力度,培育农业组织,提高农民参政议政能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积极健康的业务文化生活方式,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这种状况定能得到有效缓解。

注释:

[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9-142.

[2]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9-142.

[3]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

究,2003,(4):23

[4]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2.

[5]李龙. 农村大学生比重为何少了一半[EB/OL].

城乡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城乡一体 教育思考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获得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教育,简言之,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要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快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以期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谓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就是把城乡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统一体发展,突破城乡职业教育的分离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调整职教政策,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填平城乡职业教育差距,从而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

二、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差异

1.师资队伍差异。

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总量不足,素质较低,特别是专业技能课教师缺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比例失调。据统计,在对山东、河南、贵州等省的8个县的调查中发现,近两年,只有26.7%的职高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0.3%的教师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这说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少,而且就算他们参加了学习,也是一些形式单一、学习内容偏离教学实际的低层次培训,要么就是为了学历达标而参加培训而参加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相对于农村职业学校,城市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更优秀,能为城市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环境。

2.办学条件差异。

农村职业学校的数量少,规模小,在农村人口基数大的前提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覆盖率较低,使得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较少。另外,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缺乏且不齐全,与城市职业学校拥有的充足的教学场地和建筑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相比,办学条件是差之又差,两者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和能力差距很大,最终使得城市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更强,在求职时比农村学生更有竞争力。

3.所处市场环境差异。

城市职业学校所处的市场环境比农村更具优势,城市能提供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要想获得较好的社会待遇,就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4.政府政策、投入差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效缩小,反而呈扩大趋势,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差异,政府给予城市职业教育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都多于农村职业教育。政府往往根据区域的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财政政策,使得城市职业教育拥有充足的发展资金和更多的优惠政策优惠支持,而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经济的投入有所增长,在政策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有所倾斜,但总体来说力度依然不够,城乡职业教育水平差距依然相当大。据调研表明,农村职业学校的学费一般在1500元/年左右,占全国农民年均收入的近80%,如果加上食宿等其他费用,三年大约需要支出15000~20000元。这么高的教育成本大大抑制了农村学生的教育需求。长期下来,就形成了好学校越来越好,薄弱学校越来越差的格局。

三、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

1.有利于统筹城乡科学发展。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新格局,为统筹城乡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就是要针对当前的实际,围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要求,合理调整城乡职业教育布局,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使所有劳动力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提供可靠保证。

2.提高农村人口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针对农村大量的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职业教育形成的职前和职后培训,能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及城市适应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是当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为主向“技能型”输出为主转变的最实际而有效的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农村人口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使其学得一技之长向城镇转移,使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养成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是推动我国城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职业教育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传播提供平台,为农村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新型劳动者,推动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农村乡经济快速增长。

3.职业教育对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对防止社会冲突的激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分流机制,在为广大农民及其子女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职业教育能以比较完整真实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对受教育者实施再社会化;职业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表现为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对人和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4.促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职业教育。

据国务院2006年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未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占3/4以上,接受过初中级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不到5%。这是由我国长期以来推行“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导致的结果,导致城乡居民不仅在享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且使城乡居民在享受职业教育权利上的差距日渐扩大。一体化发展城乡职业教育,能使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享受职业教育带来的发展机会。

四、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政府的科学规划是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的先决条件。政府要根据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城乡职业学校网点布局,推进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这是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因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所以政府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到农村,把职业教育的扩大、发展当成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大规模地提高我国已经进城和准备进城的农民的文化素质及技术操作能力。对城市原有的比较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加以利用,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在城市职业学校就读。另外,政府还要制订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更新管理体制,在制定政策时,制定公平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倾斜力度。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财政投入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足够的财政投入也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据《中国经营报》,目前在教育产业中,职业教育投资只占20%,农村职业教育所占比例更少,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欠发达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因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要着手建立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规划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实行城乡职业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财政政策。

发展职业教育,政府投入虽是关键,但还要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农村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实现城乡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一致,大力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搞好薄弱职业学校的装备配置;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促进共建共享,力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城乡均等化。

3.建立健全城乡职业学校教师均等的培养机制。

师资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素质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除了保障硬件设施齐全外,还要兼顾“软件”建设,即师资的培养工作。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市中心”的发展取向,城市集聚了大量优质的职业教师资源,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优于农村。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差距,一是要加强培养培训工作,实行“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的同时严格管理,保证培训不走过场,可采取“凡培必考”、“培考分离”、“考勤与学分挂钩”等制度,培养出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相一致的人才。二是要在政府作用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师资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职校进行对口支援,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4.提高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某些农村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某些人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末流教育”,留下“破旧”、办学水平低下的印象。同时现在社会上依然有这样的观念:工人不伟大,劳动不光荣;还有“职中,职中,不读也中,读了也是打工”等顺口溜。很多农村学生的家长推崇“学历至上论”,觉得做白领好。另外还有这样一个教育原理:教育机构的社会地位由其所培养的人将来在社会上获得的经济利益决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在社会上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不好,所以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政府也很认可,但老百姓的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转变的,因此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劳动者的教育,而且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一般的打工者是有区别的。更要让他们知道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高素质工人,而且是符合社会发展标准的工人。

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顺利推进,政府就必须重视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合理分配城乡职教资源,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郎秀群,冯月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J].职教论坛,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