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范例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范文1

【关键词】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建设;四大基础支撑平台;六大业务板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坚持“融合共享”建设理念,坚持“统筹集成”建设模式,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1];《广西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改革实施方案》(厅发〔2019〕141号)[2]、《广西壮族自治区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广西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3](桂数广办发〔2020〕10号)提出以系统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应用为着力点构建“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桂政办发(2021)21号)[4]提出信息化建设管理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广西住建厅”)信息化管理部门视角,结合广西住建厅实际,提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

1.广西住建厅信息化现状

目前,广西住建厅已开发建设了60个业务系统,主要根据各业务处室工作需要逐年建成。具体如图1所示。

2.存在问题分析

广西住建厅信息化系统建设起步较早,多采用传统的技术路线和系统架构进行开发建设,在建设机制、技术标准、应用模式上都存在差异,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框架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存在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管理“两张皮”现象

在广西住建厅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广西住建厅信息化项目是以业务处室为主导、相对分散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的。各处室业务精通,但是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维,在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时,往往会考虑本部门或者本行业的本年度或将来几年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而没办法考虑其他业务处室已有的系统建设现状及信息化建设需求;而信息化管理部门懂技术不懂业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参与力度不够,系统重复建设、业务协同能力差、“信息孤岛”等现象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如建筑业企业用户需要登录诚信一体化平台系统、招投标系统、质安监系统等多个系统,重复录入相同的信息才能办理不同的业务等。

2.2部分系统陈旧,在功能和性能上已无法满足当前业务管理的需要

广西住建厅信息化起步早,部分系统建成时间长,存在业务流程复杂、功能设计不合理、浏览器不兼容、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如诚信库和质安监系统的用户需要多项设置后才能正常运行;公积金管理系统建成于2010年,建设初期主要考虑提升监管方面能力,其设计理念和技术存在较大局限性,不能支持自治区层面实施住房公积金精细化监管,各地难以实现跨市、跨省通办、协办等服务,系统运行异常频率高,且无法排查问题根源,缺乏后期维护保障技术力量。

2.3项目运维和建设后的绩效评估管理缺乏,运行维护成本高

广西住建厅现有系统数量60个,在各类系统建设过程中,项目立项和建设过程规范,但由于信息化思维和知识缺乏,忽视了后期的运维和项目建设后的效果评估管理。项目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某类业务问题或者需求而开展的,但对建设完成后该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效果评估关注不够,导致部分系统处于“僵尸”或“半僵尸”状态,系统正常使用率不高。而这些系统由不同的公司承接建设,负责维护的公司数量多达数十家,运维质量和标准不统一,维护成本高。

2.4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网络信息安全整体监测和防护能力不足,尤其是系统应用层面的安全防护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涵盖威胁预测、威胁防护、威胁检测、威胁响应的全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

3.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分析

本文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自治区相关要求,结合广西住建厅实际,提出总体思路如下:一是规范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流程,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改变以往分散建设导致项目建设不规范,系统之间无法关联的问题;二是开展四大基础支撑平台和六大业务板块建设来统筹广西住建厅信息化项目建设,用信息化顶层设计思维统筹考虑业务工作,解决业务不能协同,数据不能共享,不能一网通办导致企业办事难和不能一网通管导致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三是开展运维监控,对建成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由此形成用统一的制度和标准规范统筹项目建设,并对建成项目进行有效监管,达到完整闭环的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3.1强化信息化项目建设内控管理

3.1.1制定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及开发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的原则,制定广西住建厅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开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全面支撑广西住建厅信息化项目的规划、立项、报审、投资评审、招标采购、实施建设、验收、使用效益评估和统一运维等工作,实现信息化项目的内控管理。

3.1.2开展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一是从信息化项目建设角度,制定需求管理制度、系统建设管理制度、应用推广管理制度、统一运维管理制度等;二是从网络信息安全角度制定相关制度,包括机房维护管理制度、安全机构和人员管理制度、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数据分级分类和重要数据以及敏感字段保护标准、数据安全共享和使用制度、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等。

3.2开展四大基础支撑平台和六大业务板块建设

四大基础支撑平台分别是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基础支撑平台、统一移动应用平台、安全设施基础平台。支撑平台作为广西住建厅统筹规划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将整合已有系统,规范新建信息化项目在数据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署、运行、升级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业务协同融合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平台建成后可形成广西住建厅信息化整体架构和长效机制,解决长期分散建设带来的业务不能协同、数据不能共享等各种问题,彻底解决企业和个人办理业务需要在不同业务系统来回切换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傻瓜式无障碍业务办理。六大业务板块分别是数字城建、数字建设、数字住房、数字城管、数字政务、数字内控。业务板块的划分主要是将业务相近的职能用一体化的思维整合在一起统筹谋划,统筹建设,各应用系统将尽可能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可以减少广西住建厅以往几十个业务系统每年都要开展等级保护测评产生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具体如下:

3.2.1四大基础支撑平台

(1)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该平台是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三维数字模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的基础平台,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工作的基础性操作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实体性的信息基础设施。该平台作为一个省级基础性支撑平台,将统筹各市、县CIM平台的建设,同时将在今后对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其他行业相关系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项目建成后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多尺度仿真模拟和分析功能,实现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数据资源集中管理与应用、信息互通与共享。(2)基础支撑平台。该平台构建一个开放的系统框架,按照“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思路对现有应用系统的无缝、灵活的整合,为新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组织级的接口和标准,基本实现一个集成的、基于用户和角色可配置的、个性化可定制的、随时随地可由不同种类和级别的用户使用的工作环境。主要包含对内对外统一门户、统一信息管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应用管理、统一运行监控管理、统一日志管理、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统一升级管理等功能。(3)统一移动应用平台。该平台集成各类业务系统的移动应用,形成统一的移动应用平台,包含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单点登录、权限集成、用户授权等功能。(4)安全设施基础平台。该平台主要是为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及风险评估制度,为广西住建厅各业务系统提供基于国产商用密码的身份认证、加密传输和加密存储的软硬件基础支撑环境。

3.2.2六大业务板块

(1)数字城建板块。该板块主要是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信息系统,业务范围主要是城市体检、燃气监测预警、生活污水垃圾设施运营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管理、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管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项目调度管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信息平台管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等。(2)数字建设板块。该板块主要是指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信息系统,主要业务包含建筑市场监管、诚信评价、建设市场准入管理、施工质量安全监管、工程招投标、智慧工地、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施工图审查、造价及标准化建设等。(3)数字住房板块。该板块主要是与住房相关的信息系统,主要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房屋交易合同网签备案、房地产中介服务监管、物业管理服务、公积金数据共享监管、房屋和市政安全监督管理、住房改革管理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需匹配等业务。(4)数字城管板块。该板块主要是城市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城市运行管理、执法监督、绿色建筑与节能等业务。(5)数字政务板块。该板块主要是政务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工程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等业务。(6)数字内控板块。该板块主要是广西住建厅内部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内控管理业务。

3.3建设运维监控系统,强化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绩效评估

从两个维度开发建设运维监控管理系统,全方位掌握系统运行使用情况:一是对系统所运行的硬件和网络基础环境进行监控,包括存储、CPU、内存、网络等;二是对业务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监控,包括用户行为、功能模块使用情况的监管统计等。

4.结语

城乡建设范文2

1.做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生态文明县城总体目标,抢抓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列为“整体推进区域小城镇建设重点县”进行支持及全省“5个100”工程等历史机遇,以环湖新区、顶方新区和北部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同步实施旧城改造,积极争取项目投资,从不断扩伸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服务设施着手,认真梳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加强生态示范小镇建设。

城乡建设范文3

一、文书档案管理基本特点

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区别于一般城乡建设管理活动,包含多方面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时效性较强,以资料的及时收集与保存为重点。办公室文书档案涵盖的内容繁杂,如关键性的政策性文件、办公物品信息、各类会议等活动过程记录记载、重要人事财务决定事项、事件发生经过及处理结果等均需要及时高效地给予收集与保存。一般文书档案记载形式以纸质或电子版形式为主,在管理中应包括收集、整理、编册编目以及保存等。第二,文书工作要求高。档案管理中以文书工作作为重点,其涉及的内容有收发文件登记、立卷、归档与运转查阅,这一过程实质也为档案形成过程。档案管理工作是否及时高效由文书工作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第三,档案载体多样性。城乡建设管理活动中,文书档案包含的内容广泛,如会计档案、设备档案、科技档案、党群管理等各个方面,而在保存载体上,有各类任务指标责任状,建设管理合同协议,会议录像、录音、照片或电子档案等。

二、文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规范档案管理程序。随着城乡建设管理活动的不断扩大,文书档案的数量逐步增加,档案的归集整理更需要有一定的分级和统一协调的管理程序。以城乡建设管理为例,住房保障、工程质量监督、公用事业等每个部门均应具有自己的文书档案管理岗位,由于各部门人员对本部门相应的工作更加熟悉,在进行文书档案整理的时候效果更好,查阅时效率更高,更有利于领导决策的研究制定,这属于初级管理;办公室是负责城乡建设管理活动文书档案管理综合部门,应该对住建局每个所属部门的文书档案也有整体的掌握,利于使用更加专业和规范的方法,将整个单位的文书档案进行更为系统的整理,以备后续工作中的核查和翻阅,这属于综合管理。这两级文书档案整理之间既有区别也有关联,两者之间如何衔接、程序顺畅,不至于产生脱节现象,也是城乡建设管理文书档案管理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另外,文书档案书写方式的规范化,也是影响文书档案管理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内容。2.电子版与纸质版相互依存。电子文书档案是现代办公室文书档案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档管理形式。在办公电子化不断壮大的趋势下,城乡建设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书与纸质文书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其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从工作实践来看,电子版相比纸质版文书管理更加方便快捷,但电子文书相关数据在安全性、可追溯性方面,极易出现被复制或篡改情况,一旦出现意外,原始档案真实性将因此降低。对于讲究快速高效的现代办公形式而言,纸质文书档案的管理效率与安全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弱点。例如,纸质文书档案整理费时费力,重复操作多,直接造成管理人员工作量增加和资源浪费。因此,在二者之间应该做好质量和效率的相互协调,并充分做好为办公电子化全面铺开的基础性工作。3.电子文书档案的管理。一个地区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办公自动化,从本人工作实际中,电子文书与纸质文书的比例在1:5左右,占比虽然不高,但电子版文书档案相比纸质版更容易整理和查阅、工作效率高,电子文书最终将在文书档案管理中逐步取代纸质文书的位置。同时,由于电子数据也存在着可追溯性和安全性较低,管理期间容易被篡改和复制等问题,对于如何保证电子文书档案的真实性、有效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方法

1.强化衔接与合作。文书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管理目标和内容建立在相关文件的基础之上,而文件的质量又决定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在文书档案管理过程中,综合办公室与基层各专业部室之间必须做好工作衔接,也要重视与各部室文书档案书写人员的衔接。首先,领导的重视是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各类档案归集整理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能够保证办公室与各部室之间的有效衔接。其次,办公室作为文书档案综合管理部门,要不断规范文件管理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对各部门的文书档案编写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在纸张选择、版式设计、字体字号、表格格式等方面尽量做到协调一致。第三,坚持档案归集的时效性,收发文书要及时做好登记和整理,同时,注意保证各类资料的完整性,对收集好的文书档案进行归类放置,方便后续核查和翻阅。2.强化协调统一。电子文书和纸质文书因存在的方式区别,在管理程序上既要统一,管理方式上又有所不同。对于电子文书档案管理,实行广泛采用的电子签名技术,提交电子文书过程中,在做好文书档案格式校验工作的同时,通过授权验证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在浏览、查阅电子文书档案过程中,利用加密认证、权限设定等方式,防止数据被复制或篡改。对于原始文档信息,必须做好备份,保证原始文档信息的真实有效;在纸质文书档案管理方面,在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应注意电子文书档案资源分配合理性,强化档案存储环境,使电子版与纸质版管理协调统一,保障文书档案的完整性。3.改进和创新管理方式。办公自动化、电子化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区别于纸质档案管理,是一项新的挑战,必须适应和提高对电子文书档案的管理技能和水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和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电子文书档案管理。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认真仔细对待每一份文档,保证电子文书档案的来源明确、完整和清晰;其次,熟悉和掌握使用授权验证、电子签名、文档校验、提交保存等规范性技术操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和档案安全性;第三,明确电子文书档案的浏览、查阅权限,必要时可采取双人验证等方式,有效避免数据篡改和复制的情况发生;第四,严格奖惩制度,电子文件由于误操作会造成重要信息的丢失或损毁,因此,在对电子文书档案进行必要备份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完善奖惩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

四、探索档案管理工作新模式

目前,档案管理普遍推行“三全式”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对档案管理方式方法上进行的一种革新,在“三全式”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还可采用“3+2”模式,也就是在“三全式”基础上,增加思想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第一,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就城乡建设管理工作来说,档案的翔实、完整是一个地区建设发展历程的有效记载。而档案归集整理又是一项枯燥乏味的、重复性操作较多的工作,如何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能够认真完成档案归集和有效管理,对于档案工作人员来说,对自身思想素质也是一项挑战。因此,增强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培养,也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把档案管理等同于城乡建设实践,它是城乡建设工作的延续,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依据,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在工作技能和水平上要积极主动学习新方法新经验,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第二,档案的有效管理关乎城乡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直接影响到档案的真实、完整和安全,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教育工作人员增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敬重档案管理事业,把自身从事的工作同其他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把工作成果服务于全局各部室单位;第二,增强档案安全意识,把档案管理视同生命一样重要,既要加强存储环境的安全,更要注意档案的保密性需求。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积极配合领导和同事,注重细节把控,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类档案的收集归档和完整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及时总结和综合分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是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必要途径。不断增强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技能和效率,才能保证和促进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有效发挥档案管理在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单军.浅谈如何提升企业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的效率[J].中外企业家,2017(28):82,89.

城乡建设范文4

【关键词】密码技术;数据安全;密码评估

1.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陆续建立起一批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政府部门的业务监管手段,提升了行业及服务对象的办事效率。同时也给存储使用这些大数据的政府部门带来数据安全管理方面的困扰,政府部门在大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交换、归档等各环节面临新形势下数据安全问题。商用密码是用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信息数据的很好的一种密码技术,特别是我国自主设计的国产加密算法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就商用密码在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密码概述

2.1密码技术原理

密码技术包括密码编码、实现、协议,安全防护、分析破译,以及密钥产生、分发、传递、使用,销毁等技术,典型的密码技术包括密码算法、密钥管理和密码协议。密码已成为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技术,在信息系统数据保护安全防护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2.2密码相关政策法规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国家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的深度融合,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单位对收集、存储、使用的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安全保护问题日益突显,现有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日趋明显,使用商用密码保护信息系统中大量数据信息的安全需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2021年9月1日实行的《数据安全法》都在都信息系统中存储运行的数据提出加密的相关要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用密码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大数据安全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3.密码应用情况分析

3.1网络系统情况

近年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建设了覆盖全省全行业的城乡建设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为全省全行业主管部门提供有利的信息化支撑保障,平台主要包括七大功能板块:综合管理、住房与房地产、工程建设、城建城管、村镇建设、住房公积金、阳光政务等。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机房部署了统一的网络安全设施,为全省全行业信息系统及大数据运行存储提供了安全物理网络环境。

3.2密码应用情况

根据信息系统密码保障系统建设的相关要求,政务信息系统实施商用密码技术保障需从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设备和计算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实施密码应用的改造,目前安徽省城乡建设综合管理平台等信息系统在密码技术保障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值得去探讨应用。

4.密码应用的探索

安徽城乡建设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是在互联网新形势下电子政务的持续需求、不断建设和更新发展中形成的,该平台的密码保障系统模块需根据国家标准GB/T39786-202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的要求进一步升级完善,需要通过增加密码设备、实施信息系统密码技术改造,来重构部分或局部的系统模块,以提高其密码应用的安全性。但以后的新系统建设以及现有系统需要怎么去适应密码应用的要求、发挥密码应用的作用、科学评估密码应用的安全性、创新住建领域密码应用,值得我们思考探索。

4.1密码应用建设

4.1.1新建系统密码应用

新建系统密码应用的建设应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即“三同步”,这在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制度中都有体现,要求在系统建设的规划阶段就应该考虑密码应用方案。本着解决需求就是目标的方式,系统的密码需求决定密码设计要求,密码设计要求决定密码应用解决方案,应用解决方案决定密码实施方案,密码实施方案决定了密码的应急处置方案。从总体性、科学性、完备性、可行性着手解决密码应用方案,再按照有关文件及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的要求,对于新建系统的密码应用方案再进行专家论证就可以更加保证在实际系统中应用的效果。按“三同步”原则进行的新系统密码应用的建设能够有针对性的、很好地解决系统对密码的需求,但这里对信息系统对密码应用的需求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系统规划阶段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否则密码应用方案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调研论证新系统建设的密码需求是系统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建议能够在新系统规划可研阶段进行,对系统密码需求进行专项工作,从新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及发展考虑其密码应用的需求,不能单纯从此系统的某一方面入手。鉴于现在密码人才的欠缺,笔者认为可以考虑邀请密码主管部门或高校及专业人士进行论证,保证需求准确、完善、不过时,为后期密码应用方案的编写打下坚实基础。

4.1.2已建和改建系统密码应用

对于已建和改建的系统,密码应用的建设就不建议按新建系统的思路进行了,要明确已建和改建信息系统的详细网络拓扑,清楚系统中已有的密码产品,梳理密钥管理层次,给出密钥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针对重要数据和敏感信息,梳理其在信息系统中的流转过程和受保护情况,从中提炼的密码应用方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完善符合。一种是可以通过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进行密码评估后,依据国家标准GB/T39786-202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进行完善论证后实施密码应用改造;另外一种就是自行或者寻找有能力的系统集成单位进行标准性改造;两种途径都可以达到符合密码应用的要求。

4.1.3密码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

密码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是此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的机制保障,信息化工作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是长期工作总结的经验。作为密码应用的具体单位,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等保管理的相关做法,建立健全密码技术应用的管理制度机制,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密码管理制度。

4.2密码应用评估

4.2.1技术层面

判断信息系统密码应用的是否正确、合规、有效,不是简单的从技术角度去衡量密码机服务器的冗余量、处理量、时间效率等,而是需要全面的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大的维度去考量。考量的标准就是国家标准GB/T39786-202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如何与我们的工作进行对标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按管理学提出的PDCA(Plan-Do-Check-Act)管理循环,即“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改进”即“戴明环”管理循环。经典的信息安全过程管理方式,在我们熟悉的信息安全及质量国际标准ISO/IEC27001-2005、ISO9001、ISO14001中,PDCA管理循环都是被证明是有效的模式。对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定期评估是对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分别对密码产品、密码系统应用、密码应用管理等进行考量。密码应用管理过程应遵循信息安全,管理科学规定。采用“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这样才能保证持续改进密码应用管理体系。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活动必须贯穿于密码应用管理过程整个生命周期,才能够保证各个阶段密码应用的有效性,并能够持续改进密码在信息系统应用的安全性,保障密码应用动态安全,为信息系统的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4.2.2政策法规层面

从政策法规层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提供评估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国办发〔2019〕57号)等都对密码应用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本单位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定期评估可以结合我们目前另一个信息安全评估的手段等保测评一并进行。从评估的工作流程和措施等来看,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与等保测评的流程,特别是现场测评阶段的流程基本类似,考量的内容结构一致,对于同一系统的密评和等保测评,会出现相同要求的情况,例如测评对象、测评手段等。从工作的精力和时间上,两者合并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现场配合时间,特别是协调时间。

4.3密码应用“一盘棋”

为了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安全建设与发展,笔者认为应该整合分散的密码应用场景,统筹政务信息系统密码技术资源,使得密码应用“一盘棋”统筹考虑。比如:在系统运维上专业密码人才比较少,一般开发单位,都不会单独配置专业密码人员,这样就会让系统开发单位为其额外增加运维成本;各个密码应用的数据相互调用可能因为加密算法和密码协议的选择不同,就需要额外增加相关资源池进行转换,造成调用流程复杂、效率不高,用户的体验感差,同时安全性还存在风险的情况。如何破解此种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需要重新考虑安全在系统的定位,用科学的发展观,综合评估现有系统的情况,从顶层设计开始考虑密码应用,一盘棋的思路使用密码。构建平台式的密码应用结构,需要做到总体架构的健壮性和系统架构的可扩展性,并充分考虑即将来临的物联网的使用要求。一方面将原有的分散的系统密码应用场景集合在平台上,充分发挥平台的集成密码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的特点,做到既解决调用的方便又解决不同性质密码保护调用的复杂度,同时因为基础资源配置的冗余解决了用户体验度问题。另一方面从财政资金投入绩效方面,可大大减少资金重复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成本。

5.总结

总之,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贯彻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密码技术在系统运行、数据安全保障方面的效果,需要持续不断探索和持续改进,才能确保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才能更好为领导提供精准数据、安全数据,才能更好服务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霍炜、郭启全、马原.商用密码应用与安全性评估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2]张汉青.《密码应用、5G技术,物联网安全论坛将畅议前沿科技热点》经济参考报2019.

[3]全国智标委.《守护第五空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安全建设迫在眉睫》2021.

城乡建设范文5

第一条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土地增减挂钩),加快建立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市场,努力实现“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双赢目标,根据省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68号)等规定,结合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挂钩办)具体负责安排、指导、推进增减挂钩工作,各乡镇(街道)具体负责实施辖区内增减挂钩工作。

第二章、项目确定

第三条县政府每年根据挂钩指标库存情况,下达乡镇(街道)土地增减挂钩任务;各乡镇(街道)根据自身后备资源和计划使用指标情况,确定土地增减挂钩实施项目并完善所有内业资料后,向县挂钩办申报项目规模。

第四条县挂钩办主要对各乡镇(街道)申报项目的规模、入库条件进行审核,不再对项目搬迁户数实地核查;通过规模和入库条件审核后,县挂钩办指定项目实施完工时间。

第三章、项目实施与验收

第五条各乡镇(街道)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包括农户搬迁、土地复垦、农户安置、配合验收等。

第六条各乡镇(街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按县土地增减挂钩搬迁补助标准补助搬迁农户,并将搬迁补助情况予以公示,切实保障农户搬迁补助及时足额支付到位,维护搬迁农户权益。

第七条各乡镇(街道)在项目完成后书面申请县挂钩办验收;县挂钩办负责对完工项目进行实地验收;项目通过验收后,由乡镇(街道)进行后期管护(出具项目管护书面承诺),不得出现违法占用项目行为。

第四章、项目资金管理

第八条凡列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县政府按照7万元/亩标准补助通过验收的新增面积。

第九条土地增减挂钩项目通过县挂钩办审核报县政府批准后,县财政拨付30%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完成农户搬迁后,拨付至项目资金的70%;余款在省审核验收后1个月内拨付。

第十条县政府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由各乡镇(街道)根据自身情况安排使用,增减挂钩工作经费和奖金不得超过搬迁补助总金额的5%。

第五章、指标使用管理

第十一条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形成后实行县集中管理,依据有关规定,原则上按县乡7:3比例分配。

第十二条经营性用地指标使用按下列流程操作:

1.使用主体向县国土局提出申请(所提供材料参照土地报批所需材料)。

2.县国土局按照指标库存情况,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使用计划。

3.县人民政府批准指标使用计划后,由用地主体和县土地综合开发中心签订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调剂使用合同。

4.按照合同约定,用地主体向县土地综合开发中心足额交纳指标使用费。

5.指标使用费交纳后,县国土局及时完成土地报批手续。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国土局应做好建设用地指标使用的工作落实和协调,加强县土地综合开发中心建设及建设用地指标调剂。

第十四条县财政局保障土地增减挂钩专项资金及时到位,按月对乡镇(街道)土地增减挂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实现资金良性运行。

第十五条各乡镇(街道)应全力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节约集约使用用地指标,确保稳定。

第十六条县监察局应会同审计、财政、国土等部门对增减挂钩农户补助工作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推进增减挂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第七章、附则

城乡建设范文6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设计是目前城乡发展的第一步,生态建设主要是合理应用城乡建造空间,达到城乡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将绿色生态建设引入到城乡规划中。对于城乡之中的人文历史与自然资源进行整合与协调,最大程度使居民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互相融合,实现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目标,推动新型城乡生态化持续发展[1]。

1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城乡建设规划最初以艺术发展为目标,后转变为工业化发展建设。但是,目前生态化城乡建设主导整个建设规划市场,采用符合发展的生态化建设可以实现城乡建设与自然资源环境两者相融合,创造了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城乡建设的推进对于实现国家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2.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深度认识

目前,大多数人们意识之中,生态发展建设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为了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态发展重要意义,应当积极向人们传达生态建设的重要价值。不仅如此,各个地区规划发展人员需要对生态建设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往人们对建筑建设只要求其具有实用性,而目前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变得重要起来。生态环境建设将根据不同地区环境差异,将建筑地理位置、环境布置与天气人文等各方面因素相结合,达到将生态元素成分融入建筑之中的目标,这是一个与以前建筑规划方式大不相同的规划方法,加大生态意识的宣传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2理论和实践难以有效结合

生态建设不能局限于理论建设,只有不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之中,才会获得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首先,大力支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人员,为其提供一定的资助资金以及支持政策,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不断进行优化与改进。同时,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积极配合,进一步推动生态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此外,对正在建设的建筑需要进行实际考察与调研,发现建筑过程中的优缺点,并且记录实际的数据,将考察数据收集保存起来,总结实际经验并优化设计理论。通过开展实践工作,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实际数据方面支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3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普及度不高

在现代科技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中,生态化建设不能只依靠以往所拥有的技术,应该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到生态化建设之中,实现对周围资源更加高效的利用。比如,建筑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记录,将数据收集之后并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分析,制定可以提高建筑生态环境以及优化资源使用的方案,目前生态建筑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方法。

3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总结

3.1做好专业协同把控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各个部门与建设人员相互配合与协同,不同专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共同实现城乡生态化的建设。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设计方案对整个建筑设计方向与设计理念具有指导作用。设计师以发展理念为指导,工程师再依据设计方向进行实际操作,并且与设计师共同协作,全面推进城乡生态化建筑建设。

3.2加大城乡规划制度改革力度

生态城乡建设要想进行大规模发展,要先改进之前的城乡规划政策。新的规划制度的制定需要与当下发展情况相结合。首先,对于不利于城乡发展规划因素需要进行改革;其次,将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构建一个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最后,实现周围资源最大化利用,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3.3转变建筑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法

交通状况、土地状况、人文风貌状况等环境因素对城乡规划影响较大,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不良影响,建筑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与此同时,对不可控因素做好一定预备工作,在进行实际操作时能够贯彻生态环境建设理念。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利方面,需要做好积极应对与合理调整,实现对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中各种资源高效利用目标。

3.4推广利用新技术和节约资源

目前,许多城乡建设依然使用落后技术,资源使用不合理问题严重,其中不排除许多具有污染性的材料,传统建设方式对生态资源造成巨大损耗。所以,为了实现生态环境化城乡建设,将新型科学技术以及新型材料推广至生态化建设中十分重要。比如,以轻薄建筑材料代替砖块不仅可以保障建筑质量,还能降低成本。资源使用方面,尽可能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5合理运用生态技术手段

在生态化城乡建设过程中如何将生态技术手段合理利用到建筑之中非常重要,自然生态化的城乡建筑中阳光、空气、水域、植被缺一不可。设计师有义务将以上元素进行平衡并且实现在建筑中的应用。所以,设计师在建造过程中可以突出以下几个重点的建设:第一,建造一些自然通风口,保持室内合适温度与湿度;第二,高效利用自然光源,设计可开启式屋顶,随时将阳关采入到室内,保证室内也可以感受自然充沛的阳光;第三,建造完善的自然通风系统,使居住者感受清新自然的空气;第四,合理安排绿色植物与水域面积,种植一定范围的绿色植被,达到美观与生态效果。

4结语

综上,要将生态建筑设计应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之中,需要从人们思想、建筑材料、设计师观念等各个方面作出改变。根据当下推出的建设生态环境目标,城乡建设也作出一定范围改革,利用新型技术与资源,实现更加高效的生态化建筑建设,使城乡规划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城乡建设范文7

(一)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按照“保基础、提功能、促品质”改造标准,继续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计划。2021年对袜厂、西船小区等28个小区实施环境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道路、排水、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在改善社区环境、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推动老旧小区既有住宅电梯加装试点和邻里中心建设。

(二)大力实施交通路网建设。完善安置房周边路网,大力实施南浦路、江电路等规划道路建设,全力提升安置房住户周边综合环境,同时完成断头路打通、及背街小巷整治等工程,改善交通出行环境。

(三)加强水体环境治理。一是对西桃花河、龙河水系继续采取分段治理的方式,继续对水系进行清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提高水体质量,做到“水通、河畅、岸绿、景美”;二是加强孺子亭公园水体长效管理,做到长治久清。

(四)抓好朝阳新城管养。朝阳新城已正式移交区管养。城建局将进一步加强朝阳新城市政道路及排水设施、园林绿化、路灯、水系、桥梁等基础设施管护,在建设和管养经费方面积极做好市级有关部门对接工作。

(五)抓好防汛排涝工作。一是认真抓好汛前准备,落实防汛保障,组建应急抢险队伍;二是做好城区排涝工作,缓解城市内涝。暴雨期间及时组织人员到积水路段值守,确保过往车辆行人安全。同时准备防汛排涝应急突击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三是切实做好防汛工作,本着“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原则,严格按照防汛排涝预案实施,确保安全度汛。

(六)抓好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辖区客、货运企业监管工作,提升货运车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力度;继续开展出租车(含巡游出租车、网络预约出租车)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提升城市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有序、畅通。

城乡建设范文8

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尤为重要。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美观、城市居民舒适度、健康等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城市与乡村的整体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舒适性与合理性的问题,还需要关注生态,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推动经济的稳步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建设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态势。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环保观念,构筑绿色生态建筑,成为城乡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实际上,现代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最佳效果,是市政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概念。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使得人与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与机械的带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生态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生态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2.1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指相关建设部门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发展进行安排和规划,对有限的空间和自然资源进行布置和利用,从而改善城乡现有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想对城乡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必须立足全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统筹,使得其均能够为城乡整体发展的大局服务,实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事实上,城乡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规划建设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更新理念,从全局层面做好各项工作。

2.2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建筑的规划中引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自然环境的协调、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各类绿色生态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运用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层次的改造,在保持建筑原本功能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2]。而想要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观念的革新。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城乡规划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构建合理、完善、高效的规划体系,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融入的城乡整体规划中,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可以结合城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现代建筑中融入生态理念和人文观念,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效益的良好发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确保生态建筑设计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例如,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学习,结合城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相对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城乡规划,改变传统建筑设计中死板的理念和僵化的方式,通过多种设计思路的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2)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主旨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应该将当前的建筑建设放在区域的整体环境中,结合专业的生态建筑知识以及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致,在不破坏原本建筑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3)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主要关系着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涉及建筑以及环境所能够带给人身心方面的体验内容。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给人更加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强化对于人文环境的营造,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

(4)绿色建材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类绿色环保建材不断涌现,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择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城乡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从建筑、环境和人三个方面出发,寻求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建设部门应该从城市自身出发,将生态建筑设计合理融入城乡规划设计中,更好的完成现代城乡的建设规划。

作者:张娟 单位:北京世纪中天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赵兵.花桥新城生态单元制图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