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六)、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水务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四、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

(三)、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四)、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五)、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准确定位,要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监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间接调控,强化监管,组织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六)、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现状;要求;高职教育;问题;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34-02

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城市与乡村、工业和农业、城市居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运作、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一体化发展,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经济发展上互补、居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和改革带来的实惠、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1-2]。

城乡一体化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一体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然而,由于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内容滞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高、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不相适应。

1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安徽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将城乡一体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必由之路,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安徽省自南向北分为皖南、皖中、皖北3个自然区域,全省建制镇908个,10万人以上人口的镇47个,20万人以上的镇1个。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加快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速度加快,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逐步减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被打破,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根据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统计资料,2010年安徽省城乡恩格尔系数相差度0.013,非农产业比重 86.01%,城镇化率达43.2%,二元生产率对比系数为0.2。

1.2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明显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大了安徽省城乡交通设施建设的力度;二是加大了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三是加大了农村社会事业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安徽省行政村通汽车比重达99.6%,农民生活信息化指数为0.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47.8%,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为84.2%。

1.3 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安徽各地政府应大力做好民生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制机制,进而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目前,全省已基本实施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轨。1万人中农业科技人员数达3人,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7.6年,每1 000人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06人,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例9.1%,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54.8%,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6%。

1.4 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目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64,城乡安全饮水卫生合格率93.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7.55%,森林覆盖率27.53%。

1.5 农村产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因地制宜,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较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农村产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2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但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多要求。

2.1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从目前来看,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生产能力还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严峻的形势和状况迫切需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结构需要与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使农村劳动力能够适应多个领域、不同的工作需求。随着农业功能的增多和强化,社会对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要求劳动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面向增长型产业,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因此,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企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培养、培训大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方面发展。

2.3 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产品质量 二元结构 城乡一体 信息化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商品种类纷繁复杂,遍布于生产、生活、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大街小巷。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经济发展、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在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和追求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攀升,2016 年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 91.6%,出口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 99%以上。与此同时,国内城乡产品质量状况却存在差异,城镇产品质量状况日趋良好,农村产品质量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三无”产品、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目前农村人口有 6 亿 7 千多万,占 50.32%,农村人口占到一半以上,应该说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质量、农民的幸福指数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农村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的发展质量和进程,影响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影响总体质量稳步提升。本文就以信息化手段,对城乡产品质量状况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提出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产品质量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息息相关。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劲势头,他们的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由“二元”趋向“一元”,为我国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德、英、法、美、韩、日等国城市化水平较高,信息发达,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或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对农村产品进行监控;或实行土地流转,将有价值的、可以集中种养殖的土地、水面,集中起来由公司或协会经营;或通过大力发展精品、集约、高端农业以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或严格实施耕地保护,通过制定系列支农法规与具体措施,来保护和发展农业;或建立和完善农民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关心农民的就业问题,城乡之间在生产、生活质量方面已无明显差距,城乡产品质量基本趋于一体。同时,国外一些国家政府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是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如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等,城乡之间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上已走向一体化,公共资源也基本均衡发展,为城乡产品质量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关键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可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城乡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和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

许坤在 2010 年 02 期《中国集体经济》中文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及对策》中提出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对策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资金筹措机制 ;加强财政投资的主导作用,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改变农村公共产品单纯依靠农民供给的不合理体制,建立中央、省、地方、农民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加大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改进和完善转移制度,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于 2009 年提出宏观质量观测与创新基地项目,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立质量观测点,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深入企业、市场以及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实地考察,获取城乡产品质量第一手资料,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城乡产品质量存在的差异,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观测报告》,对区域内质量状态进行动态分析,动态地反映城乡区域的宏观质量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此状态的各种原因,能够为政府宏观质量的监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得政府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公共政策,并提出科学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现状的对策。

第二章 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2.1我国城乡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存在“二元”结构

大中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城镇交通便利、生产资料丰富、市场宣传便利、各种政策支持优先;农村则主要是小企业、小作坊,呈现“多、小、散、乱”现象,他们普遍存在“五无”问题――无生产标准、无过程控制、无规范厂房、无原料把关、无检测手段,产品质量问题多,影响面大。这些原因造成我国城乡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的较大差异,导致城市产品质量明显好于农村。例如,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数量约占全国食品企业总数的80%,由于规模小、数量多、情况复杂,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食品安全题的焦点。

2.2我国城乡商品流通领域质量存在“二元”结构

城市流通商品品种丰富,而且质量比较有保障,农村流通渠道少,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我国城市和农村流通商品质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2.3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存在“二元”结构现象

我国城市和农村公共资源存在一定差别,城市交通、道路、市场、监管、信息等基础设施明显好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明显优于农村。

2.4 我国城乡监管资源存在“二元”结构现象

我国城乡产品质量监管资源不平衡,城市监管人员比较充足、监管频率比较大、监管技术手段先进、监管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而农村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或者缺失或者力量不足,监管频次相对较少,监管手段难以满足监管需求,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监管空白,城市消费维权渠道较多、受理通畅,农村投诉渠道少,受理不及时,这些都是城乡监管资源“二元”现状。

第三章 造成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原因

造成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原因有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信息不对称、产品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监管资源不均衡等。

3.1 经济发展差异是造成“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

商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不断进步、走向文明、扩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文化理念、文明程度,产品质量与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科学技术、人员因素、文化底蕴等息息相关。经济基础好,自然生产水平高,追求质量高,反之,经济基础差,生产水平低,对产品质量需求也就考虑甚少。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购买力相对较弱,是导致产品生产和需求质量“二元化”的根本原因。

3.2消费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二元”结构的主观因素

消费是产品终端表现形式,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是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来自外界的环境提供不同,城市和农村消费者在消费信息上存在不对称,农民接受外来信息渠道有限,对商品信息不敏感,城市消费者通过户外广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告,以及商家促销活动获取商品信息量远远大于农村消费者,加之城市居民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民,对产品辨别程度高于农村消费者,购买到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农村,对产品把关控制监督的能力要大于农村。

3.3产品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是“二元”结构的客观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城乡差别的传统。城市和农村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公共实施相对落后,与城市无法比拟,而且农村市场由于购买力受限,一些品质好、档次高的商品由于价格较高,在农村缺少消费对象,加之,农村缺少规范经营主体,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他们被动消费,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让质量低劣的商品有生存市场;与之相反,城市道路、水电、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好于农村,购物环境也好于农村,大型超市、购物广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林林总总,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产品质量状况优于农村,造成了“二元”现象。

3.4 监管资源不均衡是导致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社会因素

产品质量离不开监管,监管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将起到很好的兜底作用。但目前,优于中国农村地区广袤,居住分散,加之由于信息、体制等原因,政府部门在城市和农村对产品质量监管力量分布不均衡,城乡在监管覆盖面、监管力度,投诉举报渠道,宣传引导成效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监管力量强,监管力度大,农村监管力量薄弱,农村产品质量违法成本较低,违法行为大多不能及时查处,行政处罚难以执行到位,导致农村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不断增多,加剧了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

第四章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的对策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的对策有提高对农村、农民、农业高度重视的思想认识;解决标准统一的问题,做到经济发展、社会资源、质量监管等城乡一体;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研判、确定质量“二元”结构,从而根据信息情况采用科学、有效方法来解决质量“二元”问题。

4.1提高对城乡产品质量“二元”问题的认识

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没有思想上的充分认识,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地方层面、农民自身都要高度重视质量“二元”问题,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真正把问题摆出来,研究措施,保障农村生产要素稳定,全力解决这一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发展,近年出台了系列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出台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的有力举措;农村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村村通工程、文化下乡、万村千乡工程,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不少农民再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在农村创业发展,不少以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为创业重点,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

4.2 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公共资源标准统一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要首先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统一。要在发展经济和公共资源提供上实行统一标准。

4.2.1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产业发展统一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农业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园、家庭农场等为主要方式,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水平的新兴农业。也是党的十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中的核心之一。“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r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农业现代化重要性由此可见⒆。这是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根本之策。

4.2.2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统一

在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上要城乡统一考虑,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资源配置一体。

4.3 利用信息化手段分析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

利用信息化手段调查分析质量“二元”现状主要有建立抽样模型对城乡产品进行抽样评价、武大质量院观测基地、从质量监管部门获取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

4.3.1 对城乡产(商)品质量进行抽样,采用评价型质量监督检验方式,获取城乡质量状况,提出解决对策。

4.3.2 通过武大质量院质量观测点对城乡产品质量进行观测

消费者是宏观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观测主体,成了宏观质量评价最重要的微观基础。武大质量院消费者问卷调查报告是以消费者为调查对象,在对消费者进行深入访谈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对消费者的意见进行统计整理和科学的分析研究,形成一份反映本地区质量状况的研究报告,为地方政府和质量管理部门提供解决质量“二元”结构参考依据。

4.3.3 建立城乡产品质量信息统计分析系统

从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获取近 5 年来产品质量抽查、监管、行政处罚等信息,按照城乡、商品、产品、种类、结果等进行归类统计,获取城乡产品质量差异、主要问题症结等信息。 利用归纳统计分析方法,及时将获取的产品质量信息建立城乡产品质量分析模块,及时有效反映出某一地区城乡产品质量状况。通过信息统计分析反映出的该地区农村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多措并举,采取加强监管、有效疏导、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不断改善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4.3.4 实地走访或发放问卷调查获取城乡产品质量信息

统计部门对城乡食品、日用品、家电汽车、农业生产资料等主要消费品质量进行走访调查,结合获得的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出城乡居民主导消费类产品存在“二元”结构现状,并归纳出主要问题和原因。将统计分析结果向政府部门报告,相关部门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改善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第191号公告。

(2)许坤在 2010 年 02 期《中国集体经济》文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及对策》。

(3)2010.11.10 严振书 《理论学习》转型期中国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及对策分析。

(4)祝建兵,陈娟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与多元化[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5)程虹.《宏观质量管理》。

(6)《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程虹、李丹丹、范寒冰著。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4

摘要:城乡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必须要进行合理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选择将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随着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政府在城乡规划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治理结构为基础要素进行规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重构,就会影响到城乡的规划。因此,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要从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比,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能源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不及的,对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而言,由于长期受政府干预,再加上管制不当,土地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十分混乱。土地流动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乡镇企业用地(如图1所示)都一直处于闲置、低效使用的状态[1]。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较为缺失,还浅析着刚性规划思想,导致城乡规划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城乡规划在土地管制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费情况严重,无法面对市场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失灵的范畴之内,随着政府企业化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公共物品开始被划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其市场化的现象导致我国有一段时间严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私人工具供私人资本获取私利。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供给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职责错位,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对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滨江、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都在被私人项目占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2.1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能源市场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想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规则,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为了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在多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活动,包括很多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化,通过宅基地对乡村企业用地进行置换,一方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乡村工业的集中发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他们获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提高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从村集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质区位的经营性资产直接实现了向优质区位的转换,村集体的发展权得到保留的同时,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的增值;从基层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使乡村建设用地集约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镇建设用地。

2.2优化城乡用地分类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城乡用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城乡用地分类不仅可以引导城乡规划,还能对土地开发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分类,可以实现对土地开发市场的有效管制,同时还可以确保城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树枝状分类结构,将土地功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区别的。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将土地使用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必须要进行多重规划,建立多维度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从而发挥出引导公共政策、控制土地开发等职能[3]。具体措施上,应当引进政策性分类标准,并且综合功能分类,充分移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降低对地块功能的限制,对于一些经营性用地,要简化土地用途分类,适当放宽土地用途管制,从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场层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预测,例如人口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等,从而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动也十分不稳定,导致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不符。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具备生命力,在实践当中,必须要加强规划在市场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对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规划管理方法,从而对刚性规划与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时,要注意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确保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实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这两种城乡规划资源配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资源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用地分类、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戚冬瑾,周剑云.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用地分类思考[J].城市规划,2012(7):60~66.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西安城乡一体化路径

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在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拥有现代化的工业,而农村单纯发展农业,技术落后,同时为城市服务、为工业服务,这就形成了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和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但城市和乡村在对立与矛盾的同时,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具有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在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逐步改变我国区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举。这既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赋予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地位,把西安的发展提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为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加快推进西安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生产总值为25.35亿元,到2010年增加到3241.69亿元,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经济总量以年均12.1%的高速度增长,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3个百分点。从2001年开始,西安生产总值连续7年保持了13%以上的速度,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西安市城乡二元结构还较为明显。从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看,西安市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847.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5.17万人,占总人口的47.8%。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西安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2244元,而农民纯收入仅为7750元,城乡相差1.87倍。

总体上来看,随着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乡镇工业等有了一定的发展,说明西安市己经基本具备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进程,有利于加速提高整个西安的城镇化水平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二、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西安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缩小城乡差距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不断扩大,使得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但是,这几年西安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在不断扩大(见表1、表2)。从下表可以看出城乡之间产业发展差距、收入差距基本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只有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5%的涨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17.3%的涨幅。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没有完全突破,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力不强。

2、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在教育、就业、住房、基础建设、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这是对农业部门的制度性歧视。二元结构体制一方面是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事实上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农民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在社会保障体制方面,像教育、就业、基础建设、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对城市和农村实行区别对待。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3、对农村的歧视性政策依然存在。长期以来,在政策上重视城市,而对农村实行歧视性政策,这种歧视性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财政投资方面倾向于城市。像投资、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占人口多数的农村被分配很少的资源。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250.56亿元,农村投资只有145.64亿元,仅占全社会总投资的4.48%;第二,在金融政策方面偏好城市,吝啬农村。农村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发,给优质企业、优良行业、优良产业较多的信贷支持,导致农村的资金大多流向城市金融系统,转贷到城市和工业,导致农村信贷支持严重不足;第三,由于存在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被转移到城市,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距,也使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拉大;第四,农村土地的廉征贵卖,农民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4、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存在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问题。农村大多数地区能源、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乡镇基础设施如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严重匮乏,造成农村居住环境差,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生活设施落后,虽然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约20% 左右的行政村主干道仍然是沙石路面。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城市和乡村之间资源的流通,影响了城乡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5、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当前,西安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融合性差,没有在城乡之间形成相互协作、良性互动的产业关系。其原因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村产业与以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为主的城市产业之间难以产生相互依存关系,进而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再加上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政策惯性,认为在城市发展产业就是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在农村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这种片面思维和政策弱化了城乡产业的关联性,导致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差,一体化发展难。

三、西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统筹兼顾,针对西安市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实际,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城市与农村互促互动、协调发展。

1、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和实现程度。城乡经济一体化就是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化合作,实现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良性互动的关系。应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发挥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使城市带动周围的乡村全面发展,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用城市比较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带动周围农村发展,逐步壮大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同时,城镇要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优势产业集约发展模式,做强特色板块,探索区域合作联动机制,加快融入城市群经济圈展,探索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产业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2、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和乡村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城乡之间发达的城市网络、健全社会服务网络和空间组织优化等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为促使其逐步演变成城乡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在本区范围内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的调整,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城市规划观念上是以城市为中心,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缺乏对城乡空间的协调安排和城乡发展的统筹考虑,不利于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而且不同区(县)、市都有自己的规划,相互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空间布局更显混乱。因此,制定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把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使城乡空间演变有序进行,引导产业梯度布局和集群发展,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布局协调的区域空间结构,带动中小城镇的发展。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以政府为主导,公平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针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公共设施等资源缺乏等现实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一是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民生,如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养老保障等。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如公共文化、科学技术、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人口控制等。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山区倾斜,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城乡学生平等的接受优质教育。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三是完善公益基础,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制度,如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治安、国防安全等。发挥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多元提供的有效模式。

4、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趋向和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可持续承载的城乡生态环境,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质量越来越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祛码。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说,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仅可以造福子孙后代,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黄国胜.西咸大都市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

[2]李茜.推进陕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理论导刊.2011(10):81—83

[3]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模型[D].天津大学,2006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72-01

前言:在我国现在这个经济与政治都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乡规划管理中的现存问题亟待解决。

1. 对城乡规划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

1.1 城乡规划管理缺少相关的理论指导

理论对于实践有指导作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对于城乡规划是十分重要的,缺乏理论的指导城乡规划无法实施,但是人们在对城乡规划进行管理的时候,经常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这就达不想要的结果,城乡的规划就会不合要求。经济体制对于城乡规划也会产生影响,许多地区在编制城乡规划的时候,对于城市空间的布局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会产生不合理的现象,因为了解的不够彻底,所以也不可能存在长远的规划,因此,会因为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使得城乡规划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也不能有好的成绩。

1.2 城乡体制的完善仍存在差异

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城乡体制不够完善,仍然存在着差异,城市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社会的稳定性会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城市建设与我们非常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有很大的关系。处理好城市体制建设问题,对于城乡共同发展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对于城乡体制存在的差异,城乡规划工作人员也有责任。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尽管城乡规划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差距,但是在福利制度商业存在着差异,而且福利制度还是一个非常大的原因,所以福利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对于“看病贵,看病难”、养老问题、福利问题都做了修整,都在逐步的完善,一些发达的城市已经对于医疗、养老、福利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于一些困难的家庭也有所帮助,而且对于老人、病人、残疾人也都有一些帮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让人们可以生活的更快乐、健康。然而城市化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地方仍然不完善。例如在比较偏远的乡村,城乡规划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然存在着看病贵、养老难的问题,这说明乡村的福利制度任然存在着不合理,城乡规划还不太完善。

1.3 对城乡规划的管理与监督力度不够强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是对规划工作效果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在城市建设中经常会出现违反城乡规划的现象,这就需要对这些现象进行监督检查。虽然对于违规现象进行了处理,但是还是处理的不太彻底。例如,对于一些违章的建筑的拆除力很大,但是违章建筑还是屡见不鲜,很难将它们彻底根除。对于这些违法使用土地的现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用现有的法律依法对它们的违规使用土地现象进行查处。但是管理部门却有更明确的规定对于违法建设怎么查处、怎么处理、这么治理,这些重要的问题管理部门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看出管理部门对这些不是很重视,管理和监督的力度还是不够。还是要体系下那个相关的部门对于城乡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重视起来,并加快力度解决城乡规划问题,加快城乡发展,促进经济进步。

2.根据对现存问题的分析给出的对策

2.1 合理分配与利用城乡资源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服务业等等的现代行业成为了市场经济的重心,然而众所周知,在乡镇商业和服务业并不是占主要的地位,这样乡镇的经济发展就不占有利的地位。如果只是靠市场经济惊醒资源调配,那么对于乡镇经济的发展是十分的不利的,会使城乡的资源调配出现不合理,拉大城乡的差距,同时也会阻碍乡镇的经济发展,这样我国的经济就会受到影响,从整体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应该由政府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管理方案可以减小城乡资源调配不合理的现象,甚至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资源能够合理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使利益能够达到合理的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合理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可以使利益能够有效的分配。就像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一样,城下规划也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分配会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而乡镇的发展速度过慢,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应该注重利益的分配等各种因素,尤其是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2.2 注重城乡一体化,并肩齐发展

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加快经济的发展,注重城市建设的同时也注重乡镇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席卷我国,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城市快速发展,乡镇发展缓慢,这就需要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城市和乡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正是陈翔一体化形成的过程但是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也要避免政府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垄断,应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要符合城乡经济效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有很大的推动力。要想使城乡一体化能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乡镇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3 增加全民参与性来监督政府实施管理职能

城乡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少不了公民的从参与,在当前快速快展的社会中,越来越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同时公民也越来越积极的参与其中,公众的参与性不仅更加积极而且参与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不论什么样的活动,都会有利益的参与,城乡规划管理也不例外,也有利益的参与,那么在城乡规划的制定或实施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这方面,更应该予以重视,要考虑到不同的人的不同的需求,意识到这方面就要多加注意,尽量避免分歧的发生,同时在城乡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尽量减少矛盾的发生。注重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让工作完成的更好。因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需要多部门协调工作,所以就需要有很高的综合性,而且范围比较广因此在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就比较麻烦,要做到多方面重视,,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各部门要协调好,做好各自的工作,忍耐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完成好处理好各自的工作,明确相关的职责。同时考虑各个部门的利益,使他们满足各自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它们才能有足够额热情来认真的对待工作,在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的阶段,各个部门积极响应,能够使规划获得良好的基础,处分发挥规划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让工顺利进行和完成。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实行的是比较晚的,因此很少能够看到成体系的城乡规划管理。城市化发展迅速,会使经济快速的发展,但是也会使政府面临管理的压力。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设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工作就会无法正常的运行,同时也会降低工作的效率。因此,正确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必须大力提高管理的职能,设立相应的管理与监督的职能,同时加强公众的参与性,保证工作的真实性、合理性。

3.结语

合理的城乡规划也会有效的提高提高城乡经济建设的水平,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番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实行管理的职能,在政府职能不断加强也的情况下,相信政府会很好的处理好这些问题,城乡规划管理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和完善,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