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范例6篇

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城乡隔离 城乡一体化 剩余劳动力

1、长期的城乡隔离及其距离的扩大

1.1什么是城乡隔离

为了控制农民进城,以农业扶持工业,以农村支持城市,我国实行了城乡隔离制度。城乡隔离作为一种体制,就是采取行政手段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户籍分开封闭固定管理,限制农村居民自由进入城市生活与居住,并对城乡居民在落户、通婚、就业、上学、生活物资供应、公共物品享受、社会保障以及医疗等方面实行一种差别待遇的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就是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下,农村居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待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并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从本质上说,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对农村居民的一种差别歧视。

1.2城乡隔离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一个世纪(19世纪)内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和官僚资本的残酷压榨,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没有提供资本积累的能力,所以没有工业基础。根据当时内外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的国情,中国只能走内部积累的道路,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模式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从20世纪50年代为了推进工业化建设,建立了全面控制经济生活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将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失去市场联系的部门,制订并实施了为满足工业化资金需求的农业政策,利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集中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和部分必要劳动。为了保证以廉价的方式获得农业剩余,国家对粮食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自由市场交易被严格限制;1958年在农村建立了体制。统购统销和体制实现了国家对农民和农业剩余的全面控制。在这种体制下,农产品的价格被大大压低了,在城市和工业中就可以实行低工资,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转移为工业积累。

由于国家通过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从农业部门取得了巨额的资金,投资于基本建设项目,工业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3城乡隔离的弊端

虽然城市规模扩大了,一批新兴城市建设起来了,但这是以牺牲和剥夺农民为代价的。工业化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并没有将中国带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相反,由于过度剥削农业,实行城乡隔离,城乡之间缺乏正常的市场联系,造成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和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工业化完全没有惠及农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量存在,人口比例过大,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村内部就业条件相对不足。此外农业生产效率长期低下,致使农业部门为工业化提供的资本积累开始枯竭。

依靠工业本身的自我循环,并相对收缩大中城市商贸功能来实现的,结果城乡距离拉大了,导致产业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基础条件等的差异扩展,形成需求结构断裂与产业关联断裂,国民经济增长受制于落后农业钳制,无法依靠先进的城市工业的持续升级带动,从而落入衰退的危机陷阱。具体表现为城市工业品的需求严重不足,缺乏广大农村市场的推动,从而导致城市工业品相对过剩,企业资本循环受阻,开工不足,效益低下,从产品过剩发展到企业员工过剩,进而发展到大量国有企业富余职工下岗。大量存在的富余职工及下岗工人又反过来减少总的需求,导致消费品需求市场的萎缩,进一步表现为经济增长减速。

2、由城乡隔离向城乡一体化建设

2.1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化达到相当高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全球普遍趋向。而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现在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社会的运转主要依靠二、三产业的收益维系,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经济结构,都已具备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的实力,可对后发地区和社会阶层反哺、支持。

为了克服城乡隔离产生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战略。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未来二十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工业化中期阶段将是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就业权、教育权和发展权,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依托中国国情和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变城乡对立为统筹城乡发展,避免走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老路。“一体化”的“化”,就要“化”掉传统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化”掉农民固守农业生产的单一就业途径,“化”掉城乡之间在收入和消费上的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2.2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

2、改革土地征占制度,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土地征用既要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用地,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现行法律无法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

3、统一城乡税制,从根本上治理农民负担过重问题。

4、公正对待农民工,让进城农民融入城市,如: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实行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新的居民身份证管理条例已经颁布,要适时取消对外来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实行暂住申报制度;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建立并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在公共卫生领域给民工市民待遇等。

5、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也是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

6、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7、完善农村教育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8、逐步废除城乡户籍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力在城市的优胜劣汰,而不是人为设置转移障碍,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城市准入资格,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

综上所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也是一场城乡之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大变革,同时给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任务。由于长期以来采取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和城乡不同的治理模式,我国城乡一体化至今仍面临一系列的体制,仍缺少合理规范的融通促进机制。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当前,应以户籍制度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人口之间的均等享有,让农民切实分享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谭大友:《城乡隔离危机与小城镇建设》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十三届九次全委会*县十六届四次人代会精神,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抓手,坚持城乡建设与改善民生并重,坚持强化管理与优质服务并重,坚持旧城改造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并重,着力推进城乡建设,使城市品位大提升,建筑产业大提质,行业管理大提效,促进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今年城乡建设主要预期目标是:投入资金*万元,重点完成九项工程建设任务。其中投入资金*万元,完*县*东延伸段和渊泉街东延伸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万元,完成*公园及九支渠景观带一期*米的地质勘查、地形测绘、施工设计编制、人工湖土方开挖、*东段建设。投资*万元完成风电生活基地建设;投资*万元完成保障性住房150套(其中经济适用房90套,廉租房60套);投资*万元,完成城区绿化、树穴改造和树木追肥;投入资金*万元,完成商品房开发*套;投资*万元,完成*宾馆、海城宾馆等商贸宾馆建设。投资357.4万元,完*县城控制性祥规编制、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62个村庄规划编制;投资*万元,完成新增公共绿地共计*平方米,争取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绿地率达到16.3%,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到11.7平方米,创建7个单位庭院、6个住宅小区;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建筑材料检测率、竣工工程验收备案率、工程监理覆盖面均达到100%,实现工程安全质量零事故;完成道路建设工程、“*公园及九支渠景观带建设”、“*”、“*花园”、“*华庭”等共计172户的拆迁及完*县*东延伸段、渊泉街延伸段、广电局南侧拆迁任务;新引进落实投资*万元招商引资项目一个以上,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万元。

三、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规划编制为龙头,不断扩大城乡规划覆盖面。

一是筑牢城乡规划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充分发挥总规的调控和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城市规划理念,继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有效发挥城乡规划带动和指导作用。二是统筹城乡规划步伐。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突出城市特色和个性。加快编制县城出入口等重点建设区修建性详规,积极打造城市建筑风格。进一步完善乡镇和村落规划,积极指导、协助乡镇的规划编制、上报、审批等工作,配合新农村建设,搞好新农村规划、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规划、农房建设、居民点规划和风格风貌改建规划,改变农村建房无规划设计的现状,切实改善全县人居环境。三是提升规划管理效能。高质量做好“两证一书”的核发工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不断创新规划监督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规划运行程序。充分发挥执法监察大队职能职责,进一步整合力量,不断拓宽监控范围,严格规划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确保各类建设按规划实施,切实提高规划行政效能。年内完*县城控制性祥规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梁湖、沙河2个集镇总体规划的评审报批和62个村庄规划的编制评审工作,实现自然村规划建设覆盖率100%的目标。

责任单位:规划股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速城乡建设步伐。

坚持一事一主体,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个项目一套考核,做到续建项目提前完工,新建项目提前开工,储备项目提前立项,前期工作提前完成。今年重点完*县*东延伸段人行道*米,架设路灯*杆;铺筑渊泉街延伸段人行道*米,安装路沿砖*米,架设路灯*杆。新建建筑面积为*平方米的*宾馆贵宾楼一座和建筑面积*平方米的海城宾馆一座。新建占地面积为*亩,建筑面积*平方米风电生活基地规划编制及“四通一平”建设,力争1——2家风电企业办公、住宿工程开工建设,为大力实施“风电强县”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责任单位: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三)以九支渠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市新亮点。

把九支渠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对外开放的形象工程来抓,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建设名片,成为城市新亮点。在做好详细规划编制、征地、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着力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着力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的目标责任制,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点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力争九支渠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年内完成长*米、占地面积*万平方米九支渠景观带和占地面积37.3万平方米*公园一期工程建设。

责任单位:九支渠景观带及*公园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四)以城市园林化创建为基础,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始终把优化功能放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首位,坚持“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的思路,抓好项目建设。开展城市绿化工作专项整治,不断扩大城市绿化覆盖面,确保新区建设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旧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年内完成瓜州中路景观带种植4725平方米;完成7个单位庭院、6个住宅小区2.5万平方米的花卉种植和绿地建设;完成渊泉公园新开辟绿地8000平方米和植树500株;完*县*、渊泉街东延伸段及南环路道路绿化,开挖绿化带4.67万立方米,回填耕植土3.9万立方米,植树5335棵;完成公园街、瓜州中路5000平方米公共绿地树木花卉种植;完成南大街、瓜州大道树穴改造和城区树木追肥。年内完成新增公共绿地共计25000平方米,争取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23.9%,绿地率达到16.3%,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到11.7平方米,创建7个单位庭院、6个住宅小区。

责任单位:园林绿化所

(五)以民生工程为根本,着力提高民生保障。

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今年完成经济适用房90套和廉租房60套建设任务,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压力。二是继续做好住房补贴发放工作。把落实城镇廉租住房补贴制度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按照《*县廉租住房建设规划》,对全县城镇低收入家庭进行了调查摸底,经过严格审查,对符合廉租住房补助条件的城镇经济困难家庭,按照每人每月补助50月的标准,发放住房租金补贴,并为租住公产房住房经济双困家庭减免住房租金,真正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责任单位:房管局

(六)以农房建设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环境治理。

一是坚持“突出优化功能、保持区域风貌、统一规划布局、农民自主选择”的原则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指导、督促农民搞好农房建设,严格农房建设审批程序,建筑风貌,严管建筑质量,严查违规建设。二是加强农房建设与管理。创建农房建设管理机制,特别是农房建设服务队的监管和农村建筑工匠资质管理,有效调控承包价额。严格农房建设规划、选址、选图、审批等程序和坚持“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规划许可证、房屋产权证)制度,严把农房建筑质量,切实规范农村建筑市场。三是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四化”标准,围绕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整治建筑工地突破口,深入开展“七进”、民居风貌整治、县城风貌整治和城市园林绿化专项整治行动的活动,创新机制,确保常态化,切实改变城乡面貌。今年要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00户。

责任单位:规划股建管站

(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切实理顺建设秩序。

一是有效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建设市场诚信体系,严格招投标监管,严格施工许可前置条件审查,严格按规定收取民工工资保证金,全程监管支付情况,严格对施工队伍的作业人员实行压证监管;强化商品房预(销)售的监管,防止“一房多卖”、抽逃资金等行为。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依法查处开发企业无资质乱挂靠等违规行为,加强县外企业入瓜从业登记备案管理、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和物业小区管理。加大对建筑设计、物业服务等中介市场的监管力度。二是加强建筑安全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扎实开展建筑安全质量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活动。强化规划、建设、质监、检测、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从严查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最大限度地扩大工程建设监督覆盖率,监督范围要扩大到乡镇及农村。三是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建材。大力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实施外墙和屋顶保温隔热。年末力争达到五个100%,即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100%、建筑材料检测率100%,竣工工程验收备案率100%、工程监理覆盖面100%。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持证率、“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安全文明措施费支付率、意外伤害保险投保率达到100%。确保在建工程不发生结构安全事故隐患,工程使用功能质量投诉率控制在40%以内,促进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单位:质监站招投标办

(八)以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为支撑,打造瓜州新片区。

加大房地产业制度化建设力度,规范房地产业的管理。加强制定有关房地产业管理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做为关注民生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通过调控引导,使房地产开发向相对讲求质量、讲求品位的精品型转变;加快产权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建设。通过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实现产权产籍管理、房屋确权登记、房屋交易管理、房屋评估中介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加快建立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招投标制度,引导和鼓励业主大会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逐步建立“分等定级、质价相符”的收费机制,自觉接受物价、物业主管部门及业主的监督;加强小区物业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新建小区要按照规划标准配套建设各类设施、设备和物业管理用房,物业管理设施不落实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产权部门不得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完善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力争在年内完成修建商品住房624套59900平方米,全县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

责任单位:房管局

(九)以治理突出问题为先导,净化工程建设领域。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积极探索规划建设管理新机制,充分认清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违规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按照《*县建设领域工程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努力把治理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促进我县工程建设领域规范有序的发展。通过2年左右时间的集中治理,我们要实现以下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市场交易活动依法透明运行,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实现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

责任单位:质监站

(十)以城市综合监管为纽带,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继续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环卫保洁精质化、园林绿化精品化、供热监管规范化、城市交通有序化、商贸市场整洁化、市容市貌美观化、管理服务人性化、综合管理制度化”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目标,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错时异向、不留死角”的巡控方式,严厉打击乱修乱建行为,充分发挥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综合协调、综合调度、综合检查作用,形成运转高效、配合密切的执法联动机制;加大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力度。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彻底整治乱停乱行、乱摆乱放、乱搭乱挂、乱涂乱画、乱扔乱倒等影响市容环境的问题;严格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体制,将门前“三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群众反映强烈脏乱差严重的小街巷、楼群院落入手,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彻底改变社区院落和背街小巷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责任单位:城市综合管理执法监察大队

(十一)以公积金管理制度为桥梁,实现公积金滚动增值。

加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公积金信贷款审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贷款资料审核、档案管理制度制度,严格落实公积金贷款政策,形成有效防范风险机制。严格落实各项监督制度,定期报送预决算和各类报表,主动接受财政、审计和业务部门的监督。严禁发放项目和单位贷款。按规定设置公积金收益专户,增值收益专户、费用专户和其他资金专户,并进行单独核算。严格执行国家购买国债决策制度和规定,并及时兑现到期国债。同时,加大到期贷款的清收力度,加强对资金的运行和费用管理,促进了公积金滚动增值。今年公积金缴存职工在原有人数基础上增长0.5%,公积金收益率达到0.9%,缴存余额在原有基础上增长8%。资金使用率达到60%,贷款逾期率控制在0.3%以内,风险准备金充足率达到1%。

责任单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十二)以市政设施监管为核心,巩固城市文明成果。

为保证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一要注重加强市政公益设施维护管理。对新建、改造的道路、桥梁等设施,严格审批制度,坚决控制未经审批的破路挖掘,积极探索停车场、公厕管理措施办法,建立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其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二要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严格的城市道路占挖管理办法,进一步增强各相关单位执行规定的主动性和规范性;三要加大违章查处力度,保障设施完好,对随意挖掘、占用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审批,并对许可后的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和督查;四要开展各类专项活动,突出监管重点。对城市道路上影响行人行车安全的废弃杆桩进行调查,制定清除方案,梳理盲道占用情况,对书报亭和其他情况占用盲道行为提出相关建议并及时将信息向相关部门反馈。今年城市用水普及率和污水集中收集率要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要达到95%,市政路灯亮灯绿要达到98%以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完好率要达到98%以上。

责任单位: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

(十三)以房屋拆迁为突破口,推进*区改造。建立健全房屋拆迁管理制度,科学指导房屋拆迁工作。房屋拆迁安置办公室要强化措施,只能多拆、不能少拆,只能硬拆、不能软拆,只能快拆、不能慢拆的思路,强力推进。加强对拆迁管理人员、拆迁人员、评估人员的管理,规范拆迁行为,做到补偿公正、到位,妥善解决房屋拆迁纠纷,做好拆迁工作,解决好拆迁遗留问题,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高质量地完成拆迁安置任务。同时,加强拆迁补偿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今年计划完成道路建设工程、“*公园及九支渠景观带建设”、“祥瑞家苑”、“*花园”、“南苑华庭”等共计172户的拆迁及完*县*东延伸段、渊泉街延伸段、广电局南侧拆迁任务。

责任单位:房屋拆迁安置管理办公室

(十四)以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为动力,夯实建设系统群众基础。

突出解决供热、供气存在的难点问题,加强供热、供气监管工作,严格按照县上已出台的有关办法狠抓监管落实,及早着手修改完善《*县城市供热供气监管办法》,今年,继续对存在突出供热问题单位(个人)进行供热管道、地沟保温、供排水管道改造,解决长期遗留的供暖问题。督促供热公司投入资金对供热点的锅炉进行全面的检修保养,对供热管网进行全面的检修,更换老化管道确保了供热工作的正常运行。对天然气安全生产和事故防范做到了五个到位,即“领导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到位,隐患整改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建立完善燃气管道施工图会审制度,加强对燃气管道的巡查力度,对因建筑施工造成的燃气管道破坏事故及时进行处理,发放《隐患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促进了管道燃气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正常化。

责任单位:公益事业监管股

(十五)以招商引资为依托,实现良性发展格局。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今年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安排意见》精神,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工作,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科学谋划招商项目,项目谋划、论证、包装要突出精与实,重大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为客商尽量提供有价值、有分量、有深度的项目资料,实现“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今年建设局要新引进落实投资150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一个以上,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00万元。

责任单位:项目办

(十六)以机关作风建设为动力,有效提升行政效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措施。成立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和检查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工作,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二是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行为。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强化对机关干部权力运作的监督,建立工作效能和工作作风考评制度,制定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考核标准,明确重点工作目标,开展评议机关活动,定期组织考核检查,每年组织考核评比。三是是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深入推进“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发展战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和壮大建设队伍;鼓励支持在职职工外出学习培训,适时“充电”,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大力开展本部门培训,采取“传帮带”模式,在本系统开展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培训。继续开展对企业法人、中层干部和民工的政策法规、安全常识等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四是强化考核,严格责任,确保机关作风建设不流于形式。考核评比工作是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责任制深入健康开展的重要保证,在搞好年终考评的同时重点抓好日常考核。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在民生工程、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领域的反腐廉政工作,健全防腐机制,筑牢拒腐防线,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确保年内群众对本行业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努力营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为促进全局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责任单位:办公室

(十七)以维护稳定为要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严格规范程序,着力排查化解涉灾、涉拆(迁)、涉质(量)、涉及“两个拖欠”、涉权(房屋产权)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系统稳定,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3

今天的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可以说酝酿已久。召开这次会议有三个背景:一是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11月6日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这次会议等到今天开,很大程度上是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工作会议召开,从而能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精神,结合我们平湖实际,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工作。所以,我们一边准备,一边等。二是今年又正好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们平湖的“三农”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GDP从*年的1亿元增加到20*年的12.8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211元增加到20*年的10082元,农村面貌更是日新月异,这主要是得益于我们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去的发展,得益于农村的大改革、大发展;今后的改革发展,同样要从农村开始。三是全市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去年,我们在20*年试点基础上全面铺开这项工作,到现在已有一年多时间,有必要对农村新社区建设情况作一些深入分析。所以,这次会议,是一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是一次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会议,是一次系统回顾一年多的实践,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并进一步查找问题、把握关键,落实措施、务实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的会议。为了开好这次会议,讲究会议效果,提高会议质量,有关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刚才我们又特地组织现场参观,三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相信大家看了、听了、思考了以后,一定会有不少启发。

去年8月24日召开的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提出了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结合我们平湖的实际,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体现两个关键词(一是体现一个“新”字,二是体现“社区”)、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规划环节,二是操作环节,三是政策环节)、突出四个重点(调动多个积极性、典型引路、加强监管和服务)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目标要求。一年多来,大家围绕这些目标要求在推进,有成绩,有不足,也有需要破解的矛盾和问题。对此,川弟副市长已经作了系统回顾、深入分析,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我都赞同,希望大家按照要求抓好落实。这里,我围绕“肯定成绩、坚定信心,查找问题、把握关键,落实措施、务实推进”的问题,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肯定成绩、坚定信心

全市农村新社区建设总体上是有效的,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绩,112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中已有109个村启动建设了151个农民集聚点,累计进新社区建房农户达到3356户,其中至少有五、六个村到年底有望建成50户以上的规模型新社区,向中心城区、新市镇、集镇型中心社区集聚的工作也在探索和实践,“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也已经展开,但要看到,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千差万别,又关系每家每户、每个家庭、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特别要强调坚定信心,从而使大家持之以恒认真对待、认真抓。我们认为,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符合中央精神。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牛鼻子,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怎么样子抓住这个牛鼻子、抓住这个总抓手?农村新社区是一个好的载体。因为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在做“三个集中”的文章,即投资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通过“三个集中”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中最关键的是人口向社区集中,这个集中牵动着其他两个集中,农村新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区”问题,而是涉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土地节约集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完完全全的“三农”问题。这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历史、辩证、客观、系统地回顾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既看成绩,又看问题和挑战,分析部署非常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为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尤其是会议《决定》提出的“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两个最严格的制度”、“一个允许”、“三个不得”、“三个大幅度”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不但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也给我们抓“三农”工作的同志吃了一颗定心丸,表明我们已经在实践的各项“三农”工作尤其是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土地流转非常符合中央精神。

(二)符合平湖实际。具体分析起来,尤其符合三个方面实际:

一是平湖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平湖区域规模小、人口密度高、城乡发展相对均衡,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这样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征,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三个进入”的判断完全符合。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是时候通过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等途径来加快城乡一体化了。

二是农民的居住状况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平湖有9万多户农村居民,分布在2343个自然村落。这种居住状况,既不利于我们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又不利于我们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基础配套等都难以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

三是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全市的可用建设用地空间已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农村用地节约集约程度很低。目前农村居民居住占用建设用地总面积7.6万亩、户均0.84亩。我们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平均每户占地面积0.5亩甚至可以更低,这样每户可以腾出0.34亩以上的用地空间,9万多户能节约3万亩左右的用地空间甚至更多。这是事关平湖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

二、要查找问题、把握关键

针对目前农村新社区建设碰到的问题,这里就几个需要把握的关键事项作一强调:

(一)针对规划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好规划关。规划是龙头,是管方向、管大局、管战略的一项工作,涉及选址是否合理、规模是否适度、功能是否配套、方向是否对头、执行是否到位,真是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生态、基础基层基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可以说,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最大的效益。这个关不把,就是我们失职;不把好,就是我们不称职。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规划上的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尤其是:

1、有的村规划点太多、太散。点多了、散了,农村新社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就又不高了,而且配套工程就多、资金需求量就大,市里和镇(街道)、村三级的财力就都难以承受。即使以后发展了,财力增加了,也不能这样到处去配套。

2、有的点规划的规模太小。一个村有时要规划2-3个点。一个村最多就几百户人家,一、二千人,如果规划2-3个点,每个点就可能不足千人。人口少,人气就不会旺、商气自然就不会旺,同时配套就做不到位,尤其一些体现城市文明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就运用不到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去,建设的档次、品位就不会高,这样的农村新社区就变成了农户的简单叠加,根本就体现不出我们去年讲过的“新”和“社区”这两个关键词,甚至就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

因此,我们要把规划完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突出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性、综合性和战略性作用。对农村新社区规划开展“回头看”的工作,刚才川弟副市长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希望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三农”发展规律,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尊重乡土文化,把规划进一步完善起来、优化起来,使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农民群众的检验。

把好规划关,除了规划的制订完善,还应该包括规划的执行和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这些方面请大家同样要把握好。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搞规划,不能使规划成为一种摆设,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规划的作用。

(二)针对政策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好执行关。农村新社区建设开展以来,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包括这次会议出台的《关于完善农村新社区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的意见》、《平湖市农村新社区建房管理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在内,总共有过14个政策意见,分两类:一是资金支持类的,二是建房管理类的。政策环节存在问题,主要是建房管理类的问题,因为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超面积的、一户两宅的、“两违”的等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把好关,执行政策不统一、不严肃,这个事情一定要重视起来、纠正过来。一级组织、一个干部,能否让老百姓信任,能否真正取信于民,能否干事、干大事、干好事、干成事?关键的关键说到底,就是看“三条”:一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干部自己要正气,也只有自己正气,才能公开、公平、公正;三是敢抓敢管、敢作敢为,为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了维护政策的严肃性、统一性、连续性,敢于批评人、敢于得罪人。这三条,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把好政策执行关,操作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纪律上做到严明、严肃、严格。不能因为无为而导致无序,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而导致不敢作为、无人作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三)针对操作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好责任关。操作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大家引起重视,进一步落实好责任。

一是有的镇、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好象这项工作一定要等上面都谋划好了、创造好条件了再去干,这样也太简单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存的经验可循,惟有一边探索、一边实践。现在我们碰到了一些问题,将来在推进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这是一项纵向看时间跨度很长、横向看涉及面又很广的工作。市、镇(街道)、村都有各自的责任,市里要做好市里的工作,镇里要做好镇里的工作,村里要做好村里的工作。当然,希望向上面争取一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也无可厚非,但不能完全抱一种“等、靠、要”的思想和态度,有些事情应该由镇(街道)、村来做,由镇(街道)、村来把关的,就不能往上推。

二是有的部门配合不积极、不主动。部门之间的配合总体是好的,但有的部门认识不到位、步调不一致,还是仅仅把农村新社区建设看成是农口部门的事,好象与己无关,碰到问题就采取“推”的方式。希望今天会议以后,大家都能够齐心协力,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现在,大家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没有把会议精神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实践上,是否积极参与、支持农村新社区建设就是一种检验,各个部门在这项重点工作中都有各自应有的责任。

三、要落实措施、务实推进

这次会议之前,市委、市政府专门对农村新社区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项工作能不能真正做到“不走调”,达到“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扎实有效”的要求,关键要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务实推进,不跟风,不作秀,不劳民伤财,不图形式,不做表面文章。

首先,组织、领导上要进一步加强。要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合作、镇村实施”的要求,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市里最近对相关组织领导机构作了调整完善,整合成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七个专项组。同时建立了农村新社区建设办公室,办公室有集中办公的,也有相对集中办公的,集中办公人员的抽调单位一定要支持他们的工作,使他们集中精力来做这件大事情,相对集中办公的也要认真负责做好工作;办公室对农村新社区建设要加强指导、严格把关、落实政策、强化督查。各专项组要坚持开展一年一检查、一分析。各相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工作。各镇、街道和村,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村级组织一定要发挥好作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村级组织换届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为老百姓办的一件重要实事、好事来对待,真正开好头、起好步,在规划、设计、安排和政策把关等方面用心、认真地去思考、去实践、去抓,真正抓出成效、抓出水平。能否把这件大事、实事、好事办成,要作为对我们村级组织、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不高、战斗力强不强、能力强不强、原则性强不强的一种重要检验。

第二,政策、资金上要进一步用好。我刚才讲了,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一类是扶持政策,市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有关金融机构也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些对农村新社区建设都是有力推动。希望各镇、街道和村结合实际,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措施,花有限的资金把农村新社区建设这件大事办好。同时,对有关政策资金的安排、兑现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落实好,市里下拨的信贷资金按照要求三年后再分期回收,对农村新社区建设方面的资金各级都要加强管理。

第三,思路、模式上要进一步完善。要全面认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根据实践的发展,既要把点上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提炼为指导面上工作的方法,又要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并有效转化为我市的具体实践,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思路、模式进行完善。

最后,再强调一下结合问题。农村新社区建设,也不能就新社区而新社区,必须与当前有关工作结合起来:

一要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既要在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又要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要进一步全面、系统、具体、深入地排查梳理我市“三农”工作当中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三农”发展规律不相符合的观念理念、想法做法、政策措施,有的加以纠正,有的加以完善。

二要与“两分两换”试点工作相结合。“两分两换”,就是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这是嘉兴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的。我们一方面要按照要求抓好试点工作,另一方面要把“两分两换”这种好的理念、思路、做法运用到我们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等工作中去。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4

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强调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个新阶段是从“十五”开始的。主要有以下五点依据。

(一)进入21世纪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据测算,到 2005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50,进入中期的后半阶段。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7个省、直辖市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或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辽宁、福建、山西、吉林、内蒙古、湖北、河北、黑龙江、宁夏、重庆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陕西、青海、湖南、河南、新疆、安徽、江西、四川、甘肃、云南、广西、海南、贵州等13个省、自治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到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2.99%。其中,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 9 个省、直辖市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

(二)财政收入增加很快,财政规模迅速扩大

“九五”期间(1996―2000)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6.49%,“十五”期间(2001―2005)年均增长20.43%, “十一五”的头3年(2006―2008)年均增长21.81%。这一时期,我国财政收入远远高于1979―2008年年均增长14.2%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伴随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扩大得很快。我国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用了50年时间(1999年为11444亿元),突破1万亿元后,增加到2万亿元用了4年的时间,由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用了2年时间,由3万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也只用了2年时间,由5万亿元增加到6万亿元,只用了1年的时间。今年有望接近或突破10万亿元大关。

(三)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长,规模扩大

国家开始对“三农”进行大规模投入,对“三农”进行全面补偿。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2000年后,财政用于支农的资金绝对数增长很快,2000年只有1231.54亿元,2005年达到2450.31亿元,增长近2倍。“十五”期间,支农资金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9%,比“九五”时期加快1.6个百分点。2006年财政的支农资金达到3517亿元,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4318亿元和5955.5亿元,2009年又达到7253.1亿元。“十一五”前4年达到21043.6亿元,超过前50年支农资金的总和。

(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逐步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比重大大降低,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近40%降到2000年的3%左右。这表明,全面取消农业税对财政收入已不再构成重大影响。为此,在逐步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以及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使7亿多农民受益。这标志着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历史的终结。

(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加快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之后,中央政治局、国务院都先后专题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都一致强调,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也正是因为我国进入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才适时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是存在差异的。对那些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且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的地区来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应该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于那些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的地区,且城市化率还在40%以下的地区来说,它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同时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近两年,有关部门批准了一些地方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在努力推动这项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要使城乡一体化建设真正卓有成效,除工业化和城市化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外,在具体工作中还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

(一)公共财政均等化问题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与对城市的投入比较,差距还很大。同时,这几年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绝对额虽然在扩大,但是增长率还低于财政的增长速度。此外,这些年来,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还很不够,许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对农村社会事业特别是社会保障的投入也很不够,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生活环境差距还很大。

(二)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这始终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难题。不仅1亿多到城里务工的农民工的身份问题没有解决,就连从农村出来的大专毕业生,如果他们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或已经就业而没有找到落户的单位,户口也还要转回农村。由于城乡户口有严格区分,农村户口的居民在教育、就业、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中央对户籍改革虽然也有一些要求,但由于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仅靠某个部门、地方的努力是很难推进的,必须要有统一部署,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三)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法律上虽然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并承包给农民长期经营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很难落实。不少地方政府侵犯农民利益,低价征收农村土地,转手卖给开发商,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基金,大部分用于大中城市的建设。过去政府是靠剪刀差积累资金搞城市建设,现在不少地方政府是靠征收农村土地搞城市建设。土地流转中也存在规模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等许多问题。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在农村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8%以上,但第一产业提供的GDP只有10.3%。

(四)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解体了,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未建立起来。近几年,中央开始重视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新农保”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但是覆盖面还比较窄,保障水平比较低,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还很少。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不少也还没有参保,参保人的养老保险也还不能正常流转。

(五)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形成问题

由于户籍的限制,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很不合理。从产值结构看,2008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1.3∶48.6∶40.1;而就业结构却为40.0∶26.8∶32.4。发达国家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上是同步变化、大体协调的。由于户籍制度的障碍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我国不少产业的工人都是以农民工为主体,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民工很难获得城市户籍工人相同的待遇。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1)06-0019-05

[作者简介]岳友熙(1967―),男,山东潍坊人,文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和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山东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美国生态想像理论、方法及实践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曾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经费的资助。

Titl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on

Author: Yue Youxi

Abstract: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e must protect, build and make perfect the composite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ollowing ten princip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chieving the six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 Environmental beauty; Construction

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交通聚散的枢纽,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日趋丰富,社会和经济的畸形发展使自然环境遭到巨大破坏,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失去平衡,成为典型的人工生态环境系统;而在乡村,人口稀疏、分散,人类活动相对较少,自然生态系统保存相对比较完整,是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将城市和乡村统筹规划,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一体化”(urban rural integration)生态环境美建设的道路,使城乡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

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主要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三个子系统组成,它们相互交织、相克相生,构成城乡一体化大环境这个复合生态环境系统的矛盾运动。因此,要创造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首先要搞好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建设。

首先,要维护、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自然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是以自然环境为主线,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的、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自然环境系统自身具有完整性即自然环境系统的一种综合能力,这是它支撑并维持与区域自然生境相一致的平衡、完整、有适应能力的具有一定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特性的生物群落的能力。城市的出现和建设打破了城乡自然生态循环,破坏了其完整性。要创造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美环境,就要统筹城乡自然环境规划和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化体系,维护和还原城乡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网络,恢复和保护城乡一体的自然生态的完整性。

其次,要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以资源为核心,涉及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等各个环节,其基本特征是物资从分散向集中的高密度运转,能量从低质向高质的高强度集聚,信息从低序向高序的连续积累。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美,就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环境建设,形成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整合资源、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创造出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经济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文环境系统。人文环境系统又叫社会环境系统,它以人为中心,包括城乡居民及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美,就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人文环境建设;必须以实现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为目标,将城乡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不但要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而且要改善乡村的整个社会风气;要采取措施,使城乡政务环境廉洁高效、法制环境公正公平、市场环境规范守信、人文环境健康向上,真正建设好城乡一体化的人文环境美。

最后,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使城乡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达到有机统一。在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中,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相互交织、相克相生。完整、健康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能够有效地为生命系统提供支持。完整、健康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符合人类健康水平、经济的可持续性、技术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等,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只有经济规划、自然环境规划和人文环境规划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才能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美学效益达到完美统一。①

二、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美的建设原则

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规划是城乡一体化环境美建设的基本手段,其内容十分丰富,应用领域也很广泛。总结、借鉴国内外环境生态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规划和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整体优化原则。从系统组成上来说,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美是由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等子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从地域上来说,它不但包括城市,而且还包括乡村,是城乡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在规划和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城乡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系统方法理论,通盘考虑所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把城市环境与整个区域的环境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环境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区域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使城乡一体化环境在生态、社会、经济和审美等四大方面的效益协调统一和最大化。

第二,时空深度、广度原则。在空间上,不但要考虑城市的乡村背景,而且还必须考虑城乡一体的规划区域外更加广阔的空间背景,使规划区与背景空间达到有机融合。在时间上,应当考虑城乡一体的规划区域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在规划和设计时,要考虑规划区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在进行环境规划时,只有综合考虑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因素,协调统一两者可能的利益冲突,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建设。

第三,异质性与多样性原则。异质性是城乡一体化环境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环境美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原则。环境多样性是衡量环境中嵌块体复杂性的重要指标,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环境美规划与建设的准则,又是环境美管理的优良结果。在城乡一体化环境美规划与建设中,要将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人文因素通盘考虑,通过多样化的环境配置,提高环境的异质性,实现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城乡一体化的异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第四,环境针对性原则。环境如人,其异如面。每个环境都有与其他环境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上。进行城乡一体化环境美规划和建设要因地制宜,体现当地环境的特征,这也是地理学上地域差异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进行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与建设,要针对某一地区特定的乡村和城市的具体环境,不同地区的环境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特点,应选取不同的分析指标,采用不同的规划和建设方法,合理配置植物种类,构建立体、多彩、多层次的城乡一体的绿色环境。

第五,环境结构与功能“人本化”原则。由于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设计和建设主体以及审美主体都是人,即它既是由人建的,又是为人建的,因此在环境美的设计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等各种需要,秉承“人本化”原则。既要维护自然生态功能和过程,又要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城乡一体的空间结构,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非人性化布局,努力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和各具特色的工作和生活场所,从而使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城乡文化相互促进。

第六,尺度原则。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结构由许多环境单元要素构成,要规划和建设美丽的城乡一体化环境,必须合理规划各个单元斑块,注意各个单元要素在环境结构中的尺度问题。这种尺度具体表现为城乡生态绿地的规模、城乡连接地区破碎化、连接性环境廊道的隔离性尺度等。将这些尺度敏感地区进行详细分析,就其合理的尺度规模进行界定,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这将对在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尺度特性,实现城乡各环境单元的相互协调大有裨益。

第七,自然环境优先原则。根据环境生态学原理进行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规划和建设,必须首先注重对水源地和重要的城乡森林绿地等自然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环境敏感区要加以格外的保护;必须把人类对自然的介入约束在环境容量之内,保证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的基本通道的通畅;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环境应当加以补偿或修复;对原始自然保留的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因为当今地球上真正原始的自然环境几乎破坏殆尽,保留下来的已经极为稀少,但它们却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时,应当优先保护自然环境。

第八,生态关系协调、循环、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规划和建设,必须注重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注重规划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环境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地系统。在环境规划和建设中,只有充分考虑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协调,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和审美四大效益的协调统一,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出真正的城乡一体化的美好环境。

第九,经济与高效原则。应注重按照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美的规律,用最少的人工(资金)投入来自由自觉地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系统,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要通过建设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消除无计划、无组织、自发地占用土地的状态,对有限的城乡用地进行统一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和其他斑块,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完善自然生态过程,提高各种效益。

第十,综合性原则。环境是自然与文化的载体,其结构异常复杂。要进行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环境的起源、现状和变化机制。而对它们的分析不是某个单一的学科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凭某一位专业人员就能完全理解并对其内在的复杂关系作出合理的决策的,而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而且,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是对城乡环境进行有目的的合理调整,除了环境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还必然要涉及社会、经济以及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因此,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在全面综合分析环境的各种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等问题。①

三、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美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是规划科学。在规划中,要大力遵循城乡一体化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要科学划分生活居住区、公建服务区、经济发展区等区域,合理配置各类基础设施;要突出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体现城乡特点,努力实现山水、田园、民居、道路、绿化、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以配套政策措施为保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二是经济发展。要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城乡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要进一步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锐减、能源短缺、水资源紧张等问题,坚持走集约型效益农业、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培育壮大制造业、生态农业、旅游业,并形成一批强势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构建特色鲜明的城乡一体化经济体系。要逐步建立生态产业模式,大力倡导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确保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是设施配套。要以城乡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等“五通”和城乡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五化”为基本标准,以构建和改善城乡一体化周边环境、区内环境和家居环境为主要内容,加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修建城乡一体的交通道路,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要从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五个一”为重点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即建设一个文化室、一个运动场所、一个宣传阅报栏、一个村民学校、一个绿化休闲公园,为广大城乡居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本条件。

四是环境优美。要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制和生产要素流动机制,按照“资源优势共享、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优势共创、生态环境共保”的思路,按照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环境规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兴建绿色家园,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着力改善城乡硬环境,塑造“洁美新”形象的同时,注重深化和拓展内涵,打造“人文、平安、信用、效率”的城乡一体化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环境美建设。这样才能构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城乡一体化优美环境。

五是风尚良好。要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城乡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抓好创评文明户活动,大力推进城乡居民教育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广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宣传各类环保知识,教育和鼓励群众自觉参与生态环保行动,培养城乡居民的良好风尚。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城乡文化一体化;功能:乡村图书馆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瓦解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民文化权益平等,城乡文化资源自由双向流动,城乡各自优势文化互补互惠共赢,从而达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农村的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前提。但当前城乡文化差距明显,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1.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乏力。文化权益是人民创造文化和满足文化精神需要的权利。包括享有文化教育、参与文化活动和文艺娱乐活动,享有社会精神文化成果和文化服务等内容。虽然农民物质生活有所提高,且有更多的闲暇,但是由于文化设施不足,国家提供的文化产品偏少。农民的文化权益难以实现。

2.农村文化传承堪忧。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一动一静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厚重与灵动。学界形象的将农村文化视为中国文化蓄水池。但是当前由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农民中的文化中坚迫于生计流入城市、文化观念滞后等,农村文化“蓄水池”的水位迅速下降。

3.农民文化需要实现困难。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民精神需要的满足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农村文化书籍的缺漏、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不足、文化体制机制不到位导致农民文化需要不能转化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

二、乡村图书馆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中的功能

1.沟通城乡图书馆的桥梁。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是文化资源的当然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的存在就为城乡书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对应点。也方便了城乡图书馆在馆藏信息、管理信息、社会效益、更新需求等方面的交流沟通。目前,由于城乡文化鸿沟,城乡图书馆之间资源流通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单向度。城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尚待建立,但即使信息能正常交流,由于目前条件所限。基于信息交流所反馈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立刻进行,这既受限于机制不健全,更受限于资源匮乏。当前,应统筹城乡图书馆,建立相关平台,通过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的机制:如网站、讨论会、电视会议等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

2.衡量城乡文化差距的晴雨表。媒体常用“巨大差距”“文化鸿沟”等来形容城乡之问的文化落差。这些定性描述,有些是从“城乡差距”中想当然推导出来的,有些是从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想象得到。这种没有实证基础的推导或想象。与唯物主义的一个常识相违背:经济的落后并不必然对应文化的落后。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城乡文化差距是城乡之间文化事实的客观的定性的描述。但是仅仅满足于定性描述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能止于定性,必须有基于数据的定量动态分析。而乡村图书馆的存在为城乡文化差距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平台。为收集城乡公民人均公共图书、人均文化设施、人均公共图书有效使用等数据提供了便利。进而为城乡在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数字支撑。令人欣慰的是,乡村图书馆已于2012年达到了全覆盖,满足了全国“书有所阅”的要求。也使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城乡图书馆的定量比较成为可能。为具体分析城乡图书公共资源差异、原因、存在问题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实现城乡图书资源的基本平等,保障农民的读书权益提供了条件,从而给打造城乡文化一体的公共阅读网络展现了希望之光,预示全民阅读全新时代的到来。

2.为城市文化资源倾斜提供文化容器。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必然要求从城乡一体化角度统筹安排和宏观规划文化资源。因此,加大资源倾斜、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增加农村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是“识时务”之举。文化资源有不同的分类,其资源的倾斜应该最终流动到作为文化主体的农民手上才能契合初衷。一些无形的资源譬如在媒体中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是对有些资源的倾斜,就不那么简单。譬如对于农村题材的优秀剧本经改编由农民自己演出,就要看自身情况而定。即农民有闲暇、有兴趣甚至有一定的文艺细胞,否则此类资源的倾斜如无对应的合格容器,只能空怀一腔热血而已。同理.图书管理人才、图书管理经验、书籍、经费如果没有相应文化容器,也将落得同样的下场。有志于乡村书屋建设的文化志愿者也将发出空有一身抱负而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

3.为以城带乡文化联动机制提供支撑点。在文化资源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典型表现是,把城市和农村当成各具自身特点的文化区域来看待,在两者的态度上,就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要打破文化利益分配格局固化的藩篱。但是城乡文化一体化需要相应的理念、人力物力、体制机制的要素才能运行和落实。其中以城带乡的城乡联动机制就是相关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论题的思路而言,城乡联动应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生态的以及文化的,即城乡文化联动是城乡联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建设为城乡文化联动提供了物质支撑点。使体制机制的运行有了文化设施保障。乡村图书馆在农村遍地开花后,充实了农村文化设施,使农村文化设施结构更加合理,为城乡图书馆的联动提高了联动所必须的两极中的另外一极。

4.为城乡文化帮扶提供抓手。在当前市民在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权益保障都远高于农民的背景下,城乡文化联动就有其目标倾向性。就机构来说,有民间组织和官方机构。就对象来说,打造农村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带薪培训农民、轮训文化骨干等;就帮扶的内容来说可以是无形的精神鼓舞、经验分享、理念灌输,也可以是经费支持、物质捐赠、演出下乡、农村题材剧本赠送、文艺队伍的组织、文艺人才的选拔与培训等等。其实,不管就机构、对象或者内容的文化帮扶来说,乡村图书馆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乡村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本身就是农村图书馆体系末梢的优势,掌握农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分布、文化需求结构、农民文艺组织队伍的现状、农民的文艺爱好等等。为城乡文化帮扶提供必要的资料、场地以及中介,从而起到文化帮扶抓手的作用。

5.为城市的文化辐射带动作用提供文化接受器。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辐射都是受欢迎的。特别是在强国与弱国相邻时,所发生的文化辐射可能会导致弱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但是在文化同源且文化辐射可控的条件下,则文化的辐射是必然且应受欢迎的。首先要控制辐射的程度,农村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辐射农村文化,不等同于代替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中传统的手工艺、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遗迹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应予以保护和发扬。其次,引导辐射内容,不要将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等城市病态文化当成城市常态文化辐射进农村。只有这样城市文化对于农村的辐射才不殃及农村文化的独立与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带动作用。当然城市文化辐射并不必然引起所期待的文化结果。理想结果的发生需要离不开辐射对象的开放性、文化素质现状以及对文化本身缺失的意识,也需要与此关联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以及文化机构的健全性。文化站、书屋、书室、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不仅可以接受文化辐射的影响、固化辐射成果,而且能作为辐射的中转站进一步向周边辐射,达到城市文化辐射的最佳效果。

三、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中农家书屋的建设路径

1.建立点对点帮扶机制。作为农家书屋的乡村图书馆为数几十万,加上乡镇图书馆、图书室应有上百万之多,而城市图书馆数目也为数不少。如何真正落实城乡图书馆之间的帮扶得“费思量”。可以采取包干、划片、点对点的方式展开。所谓包干,一般而言,中国的城乡地理分布结构大体是“农村包围城市”,譬如A农村包围B城市,则A农村由B城市负责,然后将A农村划分为甲乙丙丁等片,城市以其自然区划为主,CDEF区等。相应的,C负责甲区、D负责乙区、E负责丙区、F负责丁区……,依此类推。相应的区对应相应片内的乡村图书馆。当然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一对一。但大都是一对多。在点对点的帮扶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双向选择机制。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文化资源的余缺程度等实际,来决定帮扶对象。然后确定分阶段的计划、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等。

2.建立相互开放资源机制。不管是乡村图书馆还是城市图书馆都存在图书流转迟滞,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而城乡公民一定程度又具有求异心理。因此,相互开放图书馆就有可行性和现实基础。所谓的相互开放,就是城市图书馆,对农村读者来者不拒,为其提供同等服务。而乡村图书馆因其新生事物和馆藏的特色,也能一定程度的吸引市民的驻足,因此,农家书屋也可以对非本村人尤其是城里人开放。为了促进城乡图书馆的相互开放尤其是城市图书馆对农民的开放,可以引进评比机制,通过单位时间内图书馆的农民阅读量来划定名次,以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更加开放。这既可以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间接的促进了交流。使用过城市图书馆的农民会将曾经的体验、感受、意见和建议带回农村,对于农家书屋的完善和发展不无帮助。

3.建立城乡图书馆联动机制。城乡图书馆联动是城乡图书馆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帮扶也好、沟通也好,都需要常态化,否则就是一阵风,在两者间建立联动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就机制的具体内容而言,当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管理人员对流锻炼机制,即城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可以到乡村图书馆参与管理,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到城市图书馆学习锻炼。通过这种对流锻炼机制,促进双方相互了解,提升农村书屋管理员管理水平。其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当前,主要是用城市富余的图书支援乡村图书馆,待农村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将一部分有乡村特色的书籍充实城市图书馆,达到城市图书的多元化。此外,还有管理经验分享机制、农家书屋馆员培训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