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论文范例6篇

生产技术论文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1

1.1配合料及碎玻璃

玻璃配合料中CoO用量很少,为了提高称量精确性,有利于与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应该在配料前制备混合钴。先将氧化钴与干方解石粉或长石粉按0.5%或1%比例预混均匀过筛。配料时,按氧化钴被稀释的比例称取混合钴,再称取氧化铜和部分方解石粉或长石粉进行小料预混,仔细搅拌混和均匀,防止出现着色剂聚集的状况,然后与其他原料混合。玻璃瓶生产中加入相当比例的碎玻璃能节约资源,减少熔制耗能。生产海蓝色玻璃瓶同样可以大量使用碎玻璃,包括回炉的海蓝色碎玻璃和无色钠钙玻璃碎玻璃。这两种碎玻璃可以按任何比例加入使用,碎玻璃总量可达60%或更多。引入大量碎玻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无色碎玻璃时,在配合料中应补充足量的着色剂,补充量与碎玻璃加入有关。

(2)在熔制过程中,以碳酸钠形式引入Na2O时,Na2O挥发量约1.2%,以硫酸盐形式引入Na2O时,Na2O挥发量约6%。回炉碎玻璃的化学成分会与玻璃设计成分有所不同。当碎玻璃引入量超过20%时,需要补足氧化钠。

(3)使用外购无色钠钙碎玻璃时,应制订外购碎玻璃质量标准,选用与海蓝色玻璃设计成分接近的高白料瓶罐玻璃,货源要相对稳定,防止金属物、泥土、混凝土块、砂子、耐火材料、塑料、煤灰和纸屑等杂物混入。分析外购碎玻璃成分,按外购碎玻璃引入量计算SiO2、Al2O3、CaO、Na2O等成分的调整量,对配合料组成作相应调整,使混合玻璃成分符合海蓝色玻璃设计成分要求。

(4)碎玻璃比例增加会带来澄清困难,在经过前述化学成分方面的调整,玻璃黏度—温度关系已经满足要求后,玻璃配合料中还要补充澄清剂用量。100kg碎玻璃补充复合澄清剂0.5~0.6kg。

(5)碎玻璃加入比例高达50%~60%时,必须把碎玻璃看成是组成玻璃的主要原料,十分重视对碎玻璃的管理。碎玻璃要经过拣选、清洗、破碎成5~30mm小块,干燥、除铁后储存在碎玻璃库备用。

(6)外购碎玻璃可能长期与大气中的水汽作用,表面受到侵蚀风化,风化形成的风化产物与内部成分不均匀;玻璃内部因以往成型降温过程形成的潜晶和微晶造成结构不均匀;这些都会导致玻璃强度下降,玻璃发脆,为此碎玻璃在入窑前要与配合料充分混和,熔化温度适当提高5~10℃,将潜晶和微晶熔透使碎玻璃和配合料成为成分和结构均一的玻璃液。

1.2熔制

海蓝色玻璃的熔化温度不宜过高,熔窑气氛要保持氧化气氛。比较钴蓝色玻璃、铜天蓝色玻璃和海蓝色玻璃三者的光谱曲线,可以看到海蓝色玻璃与铜天蓝色玻璃的光谱曲线相似,这是因为海蓝色玻璃着色剂以氧化铜为主。两者都与钴蓝色玻璃的光谱曲线有显著区别。钴蓝色玻璃在780~2526nm红外区中仅在1250~1750nm有部分吸收,其余都有高的透过率;海蓝色玻璃和铜天蓝玻璃红外区的吸收带一直延伸到2500nm。它们在780~2526nm红外区的透过率约比钴蓝色玻璃低46%,比高白料玻璃低53%。这就导致熔制海蓝色玻璃的熔窑中在熔化池深度方向玻璃液降温比较快,靠池底玻璃液温度要比高白料玻璃或钴蓝色玻璃低得多。池窑熔制玻璃时,配合料层漂浮在玻璃液面上。在上部火焰辐射加热和下部玻璃液传导加热的共同作用下,热量从配合料层上、下两个方向向中心层传递。配合料温度升高,熔制过程得以展开。海蓝色玻璃的透热性差,其表面层以下玻璃液温度比高白料玻璃和钴蓝色玻璃低,不但使玻璃液向配合料的传导加热比较弱,影响到配合料熔化速度,还使玻璃液黏度增大,澄清速度减缓。海蓝色玻璃液相对较低的池底温度,决定了熔窑熔化池的深度不能太深。熔化池玻璃液容量偏少,也影响到熔窑取用比、出料量和熔化率。经验证明,海蓝色玻璃熔窑熔化池深度以1.3m左右为好。我们在熔化面积30m2的燃发生炉煤气马蹄焰池窑中熔制海蓝色玻璃,熔化温度1560~1570℃(辐射高温计),熔化率1.2t/m2•d。

1.3成型

海蓝色玻璃的成型工艺基本上与其它玻璃相近,但是海蓝色玻璃较差的透热性,关系到玻璃液辐射传热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对成型工艺产生影响。高水平的制瓶作业依赖于获得优质的料滴,所以有“优质料滴是得到优质制品的一半”的说法。得到优质料滴的前提是供料道内玻璃液的温度均匀、稳定。供料道分为冷却段(包括后冷却段、前冷却段)和调节段。来自工作池或分配料道的玻璃液,在冷却段逐步降温。在调节段入口处达到略低于料滴成型的温度,再通过调节段的适当加热,使进入料盆的玻璃液温度达到料滴成型所需要的温度。海蓝色玻璃透热性差,造成表面冷而中心层温度偏高,容易在调节段和料盆中出现温度不均状态,供料道长度不宜太短。配置给1台6组单滴料行列式制瓶机的供料道长度约5m,宽660mm,玻璃液深度不大于160mm。在玻璃成型阶段,料滴内部及料滴与模具之间的传热方式主要是辐射和传导。颜色玻璃成型时存在“传热差异”。成型过程中,热量不断从料滴内部向玻璃表层转移,再经过玻璃外表面向模具传递热量。海蓝色玻璃红外透过率低,热辐射性差,传热速度比较慢。瓶子表面硬化速度比较慢,出模时瓶体温度比较高。因此,海蓝色玻璃瓶制瓶机机速要适当慢一些,模具的冷却风要小一些,以减少瓶子可能出现的炸口、冷斑等缺陷。

2常见缺陷及其解决方法

2.1析晶

玻璃处于介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自发析晶倾向。钠钙硅酸盐玻璃中常见的析晶晶相是β-硅灰石(β-CaO•SiO2)、透辉石(CaO•MgO•2SiO2)和失透石(Na2O•3CaO•6SiO2)。根据马丁•赫泼许的结晶速度—温度关系图[6],失透石的析晶温度范围是780~930℃,β-硅灰石的析晶温度范围是800~1030℃,透辉石的析晶温度范围是825~1000℃。相对结晶速率最大的温度分别是900℃,930℃和950℃。失透石的相对结晶速率最大,β-硅灰石和透辉石的最大结晶速率分别为失透石的41%和15%。海蓝色玻璃基本化学组成和高白料玻璃相近,CaO质量分数约8%~9%,玻璃的析晶倾向并不大,在正常的玻璃瓶生产工艺条件下不会出现析晶。但是A厂生产海蓝色玻璃瓶时曾发生严重的析晶现象,它的特征是“白色条状结晶物”,无论把熔化温度升到1590℃,还是降到1565℃,始终没能使结晶物症状变轻,在1570℃勉强维持生产。据了解A厂出现严重析晶现象的36m2窑,熔化池深1200mm,澄清池深1500mm;50m2窑,熔化池深1400mm,澄清池深1900mm。有人把白条状结晶物当成徐州鑫汇耐火材料厂电熔AZS砖被蚀损的产物,怀疑电熔砖质量有问题。恰好该厂另一座用郑州远东耐火材料厂电熔AZS砖的26m2窑,熔化池深1100mm,澄清池深1200mm,没有出现析晶现象,似乎证实了这个判断,实际不然。B厂熔制海蓝色玻璃30m2窑,熔化池深1300mm,同样选用徐州鑫汇耐火材料厂电熔AZS砖,却从未出现析晶现象。所以造成析晶现象的原因不是耐火材料的质量问题,而是36m2窑和50m2窑不恰当的熔化池(澄清池)深度造成的。A厂原设计熔窑用于熔化高白料,熔化池(澄清池)深度较大是合理的,但是转换成熔化海蓝色玻璃,池深就显得过深,致使靠池底玻璃液温度过低,在下层产生一层高黏度不流动玻璃液,此层玻璃液因停留不动,不仅会溶解大量耐火材料而改变成分,还会因处于析晶温度范围而析晶。当池窑温度波动时会使这些变质玻璃进入成型流,使制品出现条纹、结石和析晶。析晶现象还可能发生在供料道中,大多与不正确的供料道冷却方式有关,如供料道某些部位,特别是料盆区域温度过低等。需要注意的是当工作池温度偏高,流入供料道的玻璃液温度太高,增加了供料道冷却玻璃液的难度,迫使在供料道进行高强度冷却,可能造成料盆等部位温度过低而出现析晶。消除析晶的方法:

(1)熔化池(澄清池)深度不可太深,以1.3m左右为宜。

(2)制定正确的熔制温度制度,熔化温度要稳定,防止温度过高和大的波动。

(3)制定正确的从工作池到料盆区域的温度制度,重视供料道温度调节操作,加强冷却段的冷却作用,务必不让料盆区上部空间温度过低。

(4)检查玻璃化学组成,必要时适当减少氧化钙含量,增加氧化铝、氧化镁含量来降低玻璃析晶能力。

2.2结石海蓝色玻璃中的结石主要有两类:粉料结石和耐火材料结石。

(1)粉料结石,通常是未熔石英。玻璃工厂采购湿式生产石英砂的最大颗粒直径小于20目(0.85mm),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未熔石英结石。有些购入的石英砂粒度分布可能不合乎要求(小于0.1mm的极细小颗粒比例较大)或石英砂储存条件不好,雨天石英砂含水量超标仍勉强使用,都会使熔制状况恶化而出现粉料结石。未熔石英结石大都是小于0.85mm的,呈分散状,有时也有1~3mm聚集状。出现大于1mm聚集的大颗粒未熔石英结石的原因是石英砂中小于160目(0.097mm)的极细小颗粒结成团粒。石英岩在机械能的作用下,粉碎成为具有较高自由表面能的小颗粒。具有巨大表面能的极细小颗粒有强烈的降低内能的倾向,呈现出强烈的聚集作用,因此砂子愈细愈容易结团。石英砂含水量大,使砂子结团加剧。极细小砂粒聚集成的团粒结构,在混料中部分遭到破坏,部分保留下来。纯碱只能包裹在砂团粒的外面。随着配合料温度下降,纯碱和水生成碳酸钠水化物Na2CO3•nH2O,会吸干配合料中全部水份,配合料变得干燥,表面被纯碱包裹的砂团因失水变得坚硬。熔制时砂团内部二氧化硅无法与氧化钠等成分反应生成硅酸盐。在长时间高温和周围高黏度玻璃液作用下,由于体积扩散和表面扩散作用,发生粘滞流动而完成了空隙的排除,颗粒之间产生粘合或聚集,再结晶成为大颗粒石英。其边缘由于逐步熔化而变圆。因为其比重较小,大部分会浮在玻璃液表面,形成石英浮渣,部分夹杂在玻璃液中流向成型区,成为石英结石[9]。解决未熔石英结石的方法是:①制订合理的石英砂质量标准:≥20目的石英砂含量为0,20目~40目石英砂含量小于%,40目~120目石英砂含量大于85%,120目~160目石英砂含量小于15%,<160目的石英砂含量为0,石英砂含水量(6±1)%。②配合料中加入0.5%芒硝(Na2SO4)可以消除石英浮渣。

(2)耐火材料结石。随着玻璃熔窑技术进步,熔窑中与玻璃液接触部位已普遍使用电熔锆刚玉砖,熔窑运行中窑内高温、火焰、粉料、玻璃液流对耐火材料的蚀损过程,孙承绪教授已有专门论述。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耐火材料被蚀损的过程是持续、均匀的,不会引起玻璃产品中的耐火材料结石缺陷。海蓝色玻璃中的耐火材料结石有时非常严重的原因是某些工艺制度不合理。海蓝色玻璃的工艺特性已说明其熔化率会低于高白料玻璃。如果不恰当地试图用提高熔化温度的方法为追求高熔化率,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孙承绪教授指出“玻璃液温度升高时,蚀损会加快,温度升高50~60℃,电熔砖寿命约缩短一半”。前述两家生产海蓝色玻璃瓶的工厂,同样使用徐州鑫汇耐火材料厂生产的同型号电熔锆刚玉砖。A厂熔化温度1590℃,从2011年5月9日改换蓝料生产到2012年3月停止生产,均没有摆脱结石困扰。流液洞进口上方池壁砖液面处不到14个月被侵蚀穿孔[7]。B厂熔化温度1560~1570℃,耐火材料结石废品率平均0%~1%。当不恰当地提高熔化温度到1570~1580℃时,耐火材料结石废品率上升到2%~5%,该窑使用约27个月停窑大修时看到小炉舌头碹损坏塌落,因火焰长引起部分花格墙熔流,工作池碹严重损坏,而熔化池池壁砖和流液洞状况良好。在修复熔窑上部的部分结构后,该窑很快重新启动投入运行,预计可以继续使用18个月左右。两家玻璃厂耐火材料结石废品率和熔窑寿命相差巨大,验证了过高的玻璃液温度会使耐火材料蚀损加快的科学论断。A厂简单化的认为出现耐火材料结石就是耐火材料质量有问题,而忽视了不合理的熔制方法也会导致大量耐火材料结石产生,熔窑结构某些不合理设计及池壁冷却风缺失也是产生耐火材料结石的重要原因。解决耐火材料结石的方法是设计合理的熔窑结构和工艺规程,科学地确定熔化温度指标,改善熔窑运行管理。改进池壁冷却风的配置,加强冷却效果,减弱玻璃液对耐火材料的蚀损。

2.3气泡

海蓝色玻璃在合理的熔制工艺制度下,玻璃液得到良好的澄清,基本上不存在气泡缺陷。偶然出现气泡时,往往与熔窑熔化温度波动、玻璃液液面波动或不恰当的加料方法有关。当石英砂太湿造成熔制困难时,未熔石英、条纹、气泡会同时出现。某玻璃厂生产海蓝色玻璃瓶时出现以下现象:该窑配置2条供料道,其中1条供料道玻璃液中没有密布小气泡,证明熔化池玻璃液澄清已经完成,而另一条供料道玻璃液中经常出现针尖状或放大的密布小气泡,其成因与工作池温度有关。由于该窑熔化池和工作池上部空间采用花格墙分隔,熔化温度和火焰长度对工作池影响很大。一侧小炉喷出的火焰长度比另一侧的长,在一侧花格墙上流挂的熔滴明显多于另一侧,工作池该侧的温度明显高于另一侧。经流液洞冷却的玻璃液在过热的工作池一侧被重新加热,出现二次气泡。大量细小的二次气泡不可能在供料道中消失,从而造成气泡废品。当降低熔化温度、缩短火焰长度后,随着工作池温度下降,这些细小气泡直径变小,直至消失。解决二次气泡产生的根本措施是把熔窑熔化部和工作部上部空间全分隔,使工作池温度可以单独调整,保持在1250℃以下。按照从流液洞到料盆逐步降低玻璃液温度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温度制度。

3提高海蓝色玻璃瓶生产技术水平的建议

(1)根据海蓝色玻璃特性,设计合理的熔窑结构,包括熔化池(澄清池)的深度不宜过深,熔化池与工作池(分配料道)上部空间全分隔。为整个生产过程制定合理的工艺规程,包括配合料组成和制备,碎玻璃处理及成分调整,熔窑运行及制瓶等各个环节。

(2)提高海蓝色玻璃熔窑熔化率,不能过分依赖于提高熔化温度。除了本文提到的各种改进方法以外,如果把海蓝色玻璃配合料进行压块密实,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熔化率。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2

1.课程目标: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二、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三、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日光温室的建设发展已成为我区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项目。为了强化此项主导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应尽快扭转改变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低下,导致经济效益一直徘徊不前,难以提高的现状,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管理提高效益

近年来,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作为高效农业在我市发展较快,主要布局在210国道沿线。日光温室的建设已成为我市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政府在组织领导、资金、物质的投入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规模化、效益化。建立的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点效益显著,科技含量高,带动幅射作用大,整体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使El光温窀的发展出现新热潮。

为了强化此项主导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尽快扭转改变El光温室蔬菜科技含量低下、经济效益一直徘徊不前、难以提高的现状,依据几年的上作实践,略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存在问题

1、建棚质量差。

建棚质量差是普遍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科技知识,不能科学建棚;二是认识模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建造质量无法谈起;三是不少农户思想不纯,目的是为骗取贷款,建棚只是敷衍了事;四是运动式的建棚热潮,完成政治任务的思想,有个模样就行。

2、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蔬菜专业户。

据粗略的掌握,90%的农户所建菜棚数量和面积甚少,还是以大农业或其他副业生产为主,温室蔬菜生产只是梢带,碰好吃一嘴,碰不好拉倒,没有长远打算。

3、面大分散的现状,难以管理。

近年来我市发展的lE光温室,面大分散,业务部门尽力而为也无法管理好所有的大棚技术。农户也因建棚数量甚少,不能将其作为主要经济收入,从而使技术人员的指导工作难以开展。

4、扶持资金扯皮问题严重,制约发展。

由于上述问题,所以规模小效益差,扶持贷款不能如期回收,影响周转。而信贷人员又是终身负责制,对难以收回的贷款深感胆怯,导致新发展的乡村户应扶持的贷款不能按时到位,影响工程进度,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虽经政府部rJ多次协调,扯皮现象还是迟迟不能解决。

5、管理跟不上。

①、对温度的管理。菜棚不能持续保证适宜的温度是普遍现象,温度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很大。究其原因:一是不懂具体品种的生物学杼陆二是管理粗放或措施不得力,而导致生育不正常,产量低,品质及效益差。

②、对光照的管理。lE光温室大多用草帘作为覆盖保温材料,在卷放过程中,损伤棚膜,同时棚膜上不可避免地落有尘土,影响棚膜的透光率。另外进入冬季天寒lE短,帘子揭迟放早,光照时间不足。

③、连阴雨雪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光照不足,温度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导致蔬菜光合作用下降,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m现落花、落蕾及落果现象,造成植株徒长,抗逆性降低。

④、浇水施肥。不少菜农在日光温室中大水漫灌,室内湿度急剧增加温度下降。病虫害严重,土壤肥料渗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消毒不彻底,虫害大量发生;大量施用化肥,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影响植株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不按照蔬菜在各个生育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配方施肥。

⑤、防病防虫。病虫害防治对广人菜农来说,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以防为主的意识淡薄。在病虫害发生轻微时,未能及时治疗或不能及时发现。等到严重时,治病心切,用药的种类和剂量偏大,产生药害。有的单会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不能对症用药,影响防治效果,降低了产品的商品性,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的菜农怕产生药害,又用小剂量农药喷洒,出现药到而病不除的现象。

⑥、茬口安排不合理。温室种植的蔬菜种类有限,要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品种,决定品种自身档次和遵循市场导向,还有产品的品质及产量。在生产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茬口安排,要按其特性科学搭配合理安排。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或同一类蔬菜,致使土壤营养不平衡,出现缺素症,影响蔬菜品质和产量。同时,连作也为同一种类蔬菜的病菌和害虫提供了繁衍条件,病虫害在温室内发生严重,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品质恶化,商品性下降,大大降低了日光温室的效益。

二、解决办法

1、依靠政府的政策和科技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我市温室蔬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我市温室蔬菜生产,作为主导产业立项以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为推动大棚蔬菜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带来了契机。我们应充分抓住机遇,转变思想观念,坚定不移地认识到高效设施农业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业务人才队伍和广人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而努力。

2、彻底改进建棚质量,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

建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棚使用的寿命和经济效益。所以建棚的立地条件选择、墙体的厚度、受光时间和受光率、设施结构、所用材料的成本核算、质量等都要因地制宜。今后建棚要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科技含量高的求实态度。

3、严格实施区域化布局,发展有规模的专业乡、村、户。

我市是多种气候并存,从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看,可以周年进行蔬菜生产。以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看,首先推动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有规模的大棚蔬菜,生产专业乡、村、户,才能实现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生产、步人产业化道路。

4、加速提高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促使扶持资金的正常运转。

发展中扶持资金相当重要,只有正常运转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今后要保证正常运转必须做到①严格审批②实施中多方配合,勤检查监督:③提高建成已投人生产大棚菜的经济效益是关键的关键。

5、科学管理。

①、持续保证温室内的适宜温度。掌握好大棚内的温度,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措施。应及时开放通风口的大小、间隔交替放帘、灌水等技术措施调控温湿度;及时关闭通风口、提高覆盖帘的质量、盖严帘子、生火炉、火盆、电热丝等加温技术措施,提高温度。只有保证各个生育期的适宜温度,才能正常生产发育,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目的。这是一项细致、耐心、持久的工作,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就非常困难。

②、优化光照条件。应改草帘覆盖为棉被覆盖,延长寿命,避免损坏棚膜,使用质量高的无滴膜,并经常清洁膜面尘土。进入冬季,在大棚的北侧弱光处挂反光膜,增加北侧的光照。

③、合理浇水施肥。大力推广膜下暗灌技术,此项技术适用、易掌握、成本低、效益好。有条件的还可使用滴灌。浇水以勤浇少量为宜,阴雨雪天气不浇水。施肥种类因作物而定,一般叶菜类以氮肥为主,茄果类及瓜类以沼液、有机肥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总的原则是施足底肥,在不同生长期按作物需肥种类和需肥量追施速效性肥料。

④、克服恶劣气候的影响。低温阴雨雪天的管理是日光温室栽培中的关键,光照不足可采用日光灯,在连续阴雨雪天气后骤晴时及时间隔揭帘。棚温低及时采用加温措施,升高时要及时排放棚内有害气体。进行叶面喷肥提高植株抗寒抗病能力。

⑤、加强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措施。选用抗病良种,清理田园,土壤消毒,培育壮苗,调控好温湿度。在病虫害高发期及时预测预防,发生时要认准病虫,对症用药,提高防治效果,有效防治并发病害,减少喷药次数,减轻污染。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针对涡阳县主推优质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选用良种

主推皖麦38、烟农19、皖麦50、周麦18、西农979等5个品种。

1.1皖麦38

该品种属半冬性,抗寒性强,中熟,全生育期230d左右。株高80~85cm,较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籽粒卵圆形,白粒,角质,千粒重38g。中感条锈病(慢锈)、白粉病、赤霉病,中感纹枯病。蛋白质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6%,沉降值51.8mL,吸水率60.9%,稳定时间9.7min。

1.2烟农19

该品种属半冬偏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窄长,叶色深绿,苗壮;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5~90cm;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寒性好,耐瘠耐渍;后期活力好,熟相好;中抗白粉病、纹枯病;穗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小穗排列紧,每穗结实30~35粒;籽粒饱满度好,角质,千粒重40~42g,粗蛋白含量13.8%,湿面筋含量37.5%,属优质蒸煮类小麦品种。

1.3皖麦50

该品种为半冬性的中筋小麦品种,生育期235d左右,比对照皖麦19早熟2d。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叶片宽厚,抗寒性较强;苗期起身略晚,两极分化快,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3cm左右,茎秆坚硬抗倒,产量三因素协调,落黄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中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

1.4周麦18

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期长势较壮,叶细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型半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0cm,根系活力强,耐旱、耐渍,抗倒伏;长纺锤形穗,小穗排列较密,大穗,结实性好;籽粒均匀、饱满、有黑胚;成穗数570~600万穗/hm2,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5~50g;丰产性好,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条锈病和叶枯病,感纹枯病。

1.5西农979

该品种属半冬性,早熟。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cm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伏能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慢感锈病,中感赤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耕深20~25cm。并耙透耙匀,特别是旋耕的地块,一定要耙实,做到上虚下实,以利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同时对于地下害虫较多的地块,要采取土壤处理的方法杀灭地下害虫,可用40%辛硫磷或40%的毒死蜱4.5kg/hm2,拌干细土300kg随犁撒施。

3种子处理

播前要精选种子和晒种,并进行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每50kg种子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或40%的辛硫磷100mL,对水2.5~3.0kg拌种,拌种后闷3~4h,再拌20%三唑酮乳油75mL,阴干后即可播种。

4平衡施肥

施肥原则: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平衡配比,氮素化肥在保证总氮量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前氮后移。高产田块底施有机肥30t/hm2以上,纯氮225~240kg/hm2(尿素487.5~525.0kg/hm2,其中70%作基肥施用,30%拔节期追施),五氧化二磷112.5~135.0kg/hm2(普钙937.5~1125kg/hm2),氧化钾90~135.0kg/hm2(氯化钾150~225kg/hm2),硫酸锌、硫酸锰各15kg/hm2,也可根据各乡镇取土化验结果,确定各乡镇肥料配方。

5适期早播,足墒下种

皖麦38、烟农19适播期10月1~20日,皖麦50、周麦18、西农979适播期10月8~20日,在适播期内尽量早播。播种时一定要做到足墒下种,保证一播全苗。6精细播种

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皖麦38、烟农19播量90~135kg/hm2,皖麦50、周麦18、西农979播量105~150kg/hm2,晚播适当加大播量,行距23~25cm,播深3~5cm,切忌播种过深。

7科学管理

7.1适时灌溉

适时浇好越冬水、起身拔节水和孕穗水。遇到连阴雨天气田间积水时要及时排涝。

7.2防冻保苗

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采取追施腊肥、灌水等措施,防止越冬期冻害和倒春寒的危害。

7.3控旺防倒

2月下旬至3月上旬,用5%的烯效唑525~600g/hm2,或15%的多效唑750~1050g/hm2对水喷雾,防止旺长和后期倒伏。

7.4化学除草

小麦越冬前或返青至拔节前开展化学除草,药剂可选用75%杜邦巨星15~18g/hm2、5.8%麦喜150mL/hm2、40%快灭灵30~60g/hm2等,对水450kg喷雾。

7.5防病治虫

重点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防治纹枯病,可选用20%的井冈霉素375~750g/hm2或30%戊唑醇悬浮剂150mL/hm2对水喷雾;防治赤霉病,可选用80%的多菌灵超微粉1.125~1.500kg/hm2对水喷雾;防治白粉病、锈病,可选用30%戊唑醇悬浮剂150mL/hm2对水喷雾。防治穗蚜,可选用10%的吡虫啉225~300g/hm2,或24%的添丰225~300g/hm2对水喷雾;防治麦蜘蛛,可选用40%的氧化乐果1125mL/hm2对水喷雾;防治吸浆虫,蛹期可用40%的辛硫磷3.00~3.75kg/hm2,或40%的毒死蜱3.00kg/hm2,拌干细土撒施,成虫期用40%的毒死蜱1.125~1.500kg/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750g/hm2对水喷雾。

7.6追肥保优

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追施拔节肥尿素150kg/hm2左右。无灌溉条件的,拔节肥应根据雪雨情况,适当提前。

7.7叶面喷肥

小麦灌浆后进行叶面喷施,用尿素7.5kg/hm2加磷酸二氢钾2.25~3.00kg/hm2或麦满仓600~750mL/hm2对水750kg叶面喷施,每隔7~10d喷1次,连续2次。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5

常绿灌木,高1~2m,叶革质,叶长0.8~1.4cm,宽0.4~0.8cm,边缘略反卷,表面侧脉不甚明显,花序腋生,花密集,浅黄色,蒴果近球形,花期4月,果期7~8月。性喜光,稍耐阴,浅根性,须根发达,整个生长季节均可移植,喜温气候和湿润肥沃的土地。可耐-35℃的低温,生长缓慢,萌芽力强,耐修剪。

2朝鲜黄杨的生产技术

2.1播种繁殖方法

2.1.1播种时间:朝鲜黄杨种子成熟后寿命较短,辽宁地区播种时间为9月最适宜。秋季不能及时播种,种子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贮藏,以降低呼吸耗损,把自身的养分贮存下来,为胚芽解除休眠的萌动提供物质基础。

2.1.2播种方法:条播时,播种前要进行苗床整理,施腐熟好的农家肥适量(1t/667m2),然后深翻做成宽1.2m的矮床待播。播种时每床开四条深5cm、宽15~18cm的沟,浇足底水后施适量的防地下害虫的农药,均匀撒种,覆土平整后覆盖草帘即可。撒播时,苗床做成宽1.2m、深6cm的槽型矮床,筛好覆盖土和沙子。播种前撒适量防地下害虫的农药和化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然后均匀撒种,30~35g/m2。覆盖上筛好的细土4cm,沙子2cm。最后浇水即可,盖1层草帘,以保持土壤湿润。

2.1.3苗期管理:播种后10~15d生根,11月中旬土壤封冻前盖草帘并覆细土5cm厚,以防冻害发生。第2年3月中下旬,当地温达到10℃以上时撤帘。如发现苗床干旱时,可适时适量喷水增湿。苗期应加强管理,适时除草松土,以减少土壤水分、养分消耗和病虫害传播。幼苗刚出土时适应性较差,整个苗期应注意排灌水,在天气干旱时,适时浇水,尽可能在早晚浇水,每次要浇透,保持床面湿润,在雨季应及时排水,防止幼苗发生涝害。种子采收:朝鲜黄杨在辽宁地区于4月上旬开花,7月中旬成熟,当蒴果由绿逐渐变黄、内种皮变黑即可采摘。

2.2扦插繁殖方法

2.2.1作床。在7月中下旬,选水源条件好,背风向阳,便于管理地块作床,整平后用砖砌成高20cm,宽1m,长10m的长槽,槽内又铺16cm厚沙壤土,上铺4cm厚纯净河沙。河沙可使插穗早生根且生根数量多,而下部沙壤土则可在播穗生根后,提供大量营养物质,供其生长需要。

2.2.2剪取插穗。8月上中旬,在母树上剪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半木质化当年生嫩枝,剪下后应保持其新鲜,在室内剪成长10cm左右插穗,留叶3~5片,插穗切口要平滑,以利于生根。将剪好插穗基部放到60mg/kg吲哚已酸溶液中浸泡12h,插穗基部浸入5cm即可,不可浸入过长,否则将影响上部叶生长,处理后插穗可提高生根率20%,且根长、根粗、根分布均匀,苗生长健壮。

2.2.3扦插及插后管理。将插穗插到沙中1/2~2/3,即5~7cm,株行距4cm×6cm,插后用手将沙孔摁实,浇透水,床上搭塑料薄膜拱棚,上盖80%遮光度的遮阳网,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温度控制在30℃以下,当温度过高时应及时浇水或通风降温,湿度保持在90%以上。插穗经过50d后,逐渐开始生根。9月中旬可去除遮阳网,11月中旬土冻前用细雨沙土将整个插穗盖上,防寒越冬,次年4月上旬,土壤解冻后,除去盖土,浇1次透水,留床继续生长1年后分栽,成活率可达70%,当年扦插苗可生根2.5~3cm长,次年可生根6~7cm长,扦插苗经过4~5年可出圃绿化。

3病虫害防治

3.1立枯病防治

在播种前苗床每1m2用敌克松1g进行土壤消毒,同时加强养护管理。苗木感病初期向苗床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3.2黄杨绢野冥防治

(1)化学防治。可于5月下旬、7月下旬,人工捕捉缀叶中幼虫或蛹。在成虫期,利用诱虫灯诱杀成虫。在幼虫为害期,喷施2000倍液的植物源药剂烟参碱或1500倍液仿生药剂灭幼脲3号进行防治。在幼虫危害初期喷洒20%,除虫脲6000~8000倍液;或灭幼脲Ⅲ1000倍液。大龄幼虫喷洒1.2%,烟参碱乳油100倍液或其它触杀剂、胃毒剂进行防治。

(2)人工防治。在成虫危害期,利用其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越冬期摘除虫巢、虫苞集中烧毁;或冬季在被害树的根际周围和根冠下挖除虫茧;或翻耕树冠下的土壤,消灭越冬虫茧。3.3朝鲜黄杨其它虫害危害杨树的其它主要虫害有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杨干象。防治方法:严格检疫,防止虫源进入;选用抗虫品种造林;及时剪掉虫瘿并集中销毁;成虫羽化盛期,喷洒乐果乳油、敌敌畏、广效敌杀死等杀死成虫;用杀螟松或辛硫磷胺乳油涂抹排粪孔或虫道,毒杀成虫或幼虫。

4结论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6

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建场,建场后平坦开阔地带使用履带拖拉机牵引植苗机进行机械造林,其他地块使用植苗锹,采取三锹半缝隙植苗法进行人工造林。到2004年在94666.67hm2经营面积上,营造起73333.33hm2人工林,至此大面积造林已基本结束。但是还有近6666.67hm2荒地、荒山,用常规方法无法栽植成活,这些地块大多立地条件较差,迹地造林地块土壤肥力降低,常规裸根造林成活率较低,很难成林。为此,近几年采取容器苗造林。容器苗造林具有根系完整、保水性能好、缓苗时间短、造林成活率高、延长造林季节能够迅速成林等优点。但也存在苗木成本高、栽植难度大等缺点。建场以来人工造林一直沿用前苏联的科落索夫植苗锹。这种植苗锹在容器苗造林中却无法使用,只能使用普通铁锹挖坑,投苗后再用铁锹埋土,最后手压挤实。这样一方面费工,一方面挤压不实,降低成活率。

2采取的林业生产技术创新措施及产生的客观效益

2.1造林工具改革及其作用

把具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既提高了林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促进了林业生产水平上升。为了解决容器苗造林栽植难度大、成本高的难题,塞罕坝阴河林场职工创新工作室对容器苗栽植工具进行了改革。

2.1.1革新了打坑机钻头。以前栽植容器苗使用铁锹挖坑,现改为使用打坑机垂直打坑,深度与容器桶高度相等。打坑机是用小型汽油发动机带动钻头进行挖穴的机器。我们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在钻头尖端安装纵向切刀以便形成平底穴,与容器桶底面吻合;按容器桶的规格制作不同规格的钻头,钻头直径大于容器桶直径5cm保证挤实土坨所需的合理空间。将容器苗轻轻放入坑内,做到深浅适宜、不歪不偏。

2.1.2造林挤实铲用以回填土壤、挤实空隙、整平穴面。造林挤实铲由铲头、铲杆、手柄组成。用1cm厚、直径12cm的铁管截取7cm,中间切开制作成半圆形铲头、焊接60cm长、直径2cm铁管做铲杆,在铲杆顶端焊接20cm横管做手柄。用挤实铲将打坑机旋出穴面的土壤回填,随填随挤实,用铲头垂直夯实缝隙,用力适中,不能损坏土坨。最后用铲头整平穴面。造林挤实铲的发明和打坑机钻头的革新,解决了容器苗造林栽植难度大、工效低的难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还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2.2造林方法改革和栽植技术更新的效果

2.2.1土质贫瘠的沙丘、荒地采用3~4年优质壮苗进行裸根栽植,辅以生根粉、保水剂及沾泥浆栽植技术。这样的好处是:选用优质壮苗沾浆栽植解决了苗木失水问题,使用保水剂提高了苗木的抗旱能力,使用生根粉促进苗木及早扎根,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栽植成活率。目前塞罕坝攻坚造林裸根苗栽植成活率在90%以上。

2.2.2对土层瘠薄的石质山地采用大穴整地,用客土回填的方法改变苗木生长环境。具体做法是:在定点整地的基础上,把造林的穴面扩大、加深,把碎石全部清理,再回填配制好的基质土壤。栽植4年生的容器苗,然后一次性浇足水。这样的做法科学合理,造林成活率均在98%以上。

3林业生产技术创新在攻坚造林中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