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知识范例

生产管理知识

生产管理知识范文1

一、地质档案生产要素的特征

1.馆藏地质档案结构特征。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全国区域地质资料13大类,加上各省级地质资料馆以及行业地质档案馆保存的海量地质勘查资料,数据种类繁多,格式丰富多样,其内涵的找矿信息和基础地质信息量巨大,是矿产资源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料宝藏。

2.数据生产要素特征。地质档案具有生产要素特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数据获取手段的智能化,其数量越来越多,国民经济、科研依赖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巨大的生产要素价值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助力和推动地质行业和社会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

(1)地质档案的有用性。地质档案的信息属性和生产力属性决定其价值非常高。利用和借鉴已有地质档案,可提高对勘查区地质找矿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质量,节约地勘生产科研项目经济和时间成本,提升经济效率。

(2)地质档案的产权性。地质档案是由相关地质勘查单位产生的,其产权属于项目投资方所有,具有产权明晰的生产要素特征,有利于建立地质档案市场体系。

(3)地质档案的增值性。地质档案和其他数据一样具有潜在的价值,经过再开发、再处理、再挖掘、再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使得其潜藏信息得以显现,综合研究创新后得出的综合成果(知识产品)经市场转化后实现生产要素的增值功能。

(4)地质档案发展性。地质勘查数据和其他数据一样,具有可开发、可处理性,对地质档案的重新借鉴、参考以及再处理使用,可以为地质勘查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不同的处理思路、方法以及处理技术得到的数据成果不同,发挥的功效也就不同。随着数据处理理念、处理方法、处理参数以及信息技术的改进,数据的发展性也不断变化和发展。地质生产、科研活动中产生的数据,可满足当前和今后地质勘查活动的需要,还能面向社会提供丰富的基础地质档案,满足多样化、差异化的社会需求。地质档案具有高初始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累积溢出效应高等经济特征。

二、地质档案知识管理分析

1.数据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地质档案传统管理不足。由于传统地质档案产生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其生产标准和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存储格式等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第一,原有数据资料呈现碎片化、异构化、复杂化等状况;第二,传统数据管理上存在重保管、轻开发的现象,开发程度、创新成果和交换共享程度较低;第三,在服务方式上具有被动性,服务内容上只满足简单复制的需要;第四,不注重追求数据的使用率和重复使用率,数据的有用性和发展性水平不高;第五,由于政策、壁垒等原因,不注重地质档案的价值增值和经济功能发挥。传统地质档案与生产要素数据管理特点的对比分析见表1。

(2)地质档案知识管理的意义。开展地质档案知识管理,可确保数据管理标准统一且具有前瞻性,技术标准先进且具有创新性,管理平台集中且具有共享性,服务方式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等特点。具体特点是有利于系统化掌握数据资源短缺情况、效益产生情况、开发创新情况和提供服务利用情况;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丰富馆藏数据资源;还可从多维度、大跨度的数据时空和格式差异中发现规律,启发管理新思路,做到数据上补充;还可主动提高服务水平,发挥为领导决策、辅助找矿和科研活动以及有关领域融合发展提供帮助的作用。

2.数据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数据已成为各行业创造竞争优势、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产,数据作为企业生产“信息———感知———分析———决策———执行———提升”过程的核心要素,所起作用不言而喻[1]。馆藏地质资料已全部实现数据化,具有开展数据知识管理的基础条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开展数据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国家有关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有力政策,助推地质档案知识管理的步伐;知识经济的发展为行业开展数据知识管理提供了动力。

三、地质档案知识管理

1.地质档案知识管理的思路

(1)知识管理的思路。数据知识管理是以创造价值、实现企业战略为目标,专业化、系统化地对数据进行分类、储存、传递、创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2]。地质档案知识管理包括数据的筛选整理、收集研究、筛选处理(建模研究)、解释推断、知识产品(数据成图、解释成果)形成、产品推送服务、开发效果评估等内容。

(2)知识管理的路线。在研究地质档案管理基本过程的基础上,以地质档案知识管理为目标,结合地质档案管理特点,以文件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将整个过程分为以下七个步骤,提出数据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流程图,如图1所示。

2.地质档案知识管理的策略

围绕知识管理的思路和流程,研究地质档案更好发挥生产要素作用的知识管理策略,具有良好的发展思路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1)建立地质档案管理战略。要挖掘地质档案的潜在价值,一要系统排查当前地质档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与现行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情况,尽快修改和完善地质原始数据、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开发制度;二要做好数据管理、开发、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经过科学论证后编制地质档案开发计划;三要有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如专门立项、联合立项等手段,有针对性地落实地质档案资源战略目标;四要针对地质行业内找矿重点技术需求,开展综合研究,提供知识产品,提高找矿效果;五要选准服务社会的角度和时机,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产品,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2)梳理构建数据知识地图。①馆藏数据整理。要依托各类档案数据资料开发利用项目,详细整理和分类馆藏地质档案,理清馆藏数据的技术家底,完善各类数据库建设,发现数据种类、范围、精度和存储格式短板;理清地质档案发展思路和脉络,明确开展数据知识管理的方法、路线、目标;适时提出地质档案收集计划和战略计划,探索解决资料综合开发的数据格式、软硬件限制和技术瓶颈。②馆外数据收集。由于历史上管理政策以及行业技术限制等原因,馆藏数据存在不系统、全宗性差等实际情况,制约了档案数据综合开发质量。提高数据收集意识,根据馆藏数据结构情况,采用“缺少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制定数据收集和管理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安排收集馆藏短板数据,丰富馆藏数据量,完善馆藏数据结构,积累数据服务能力。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将数据主体、结构信息、背景数据等元数据作为有机体一并收集,确保数据信息完整、具有可处理性。③做好数据组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备的原始地质测量数据、实物地质资料电子化数据、找矿成果数据库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保密和高效的数据组织、检索方法。

(3)设计搭建数据管理平台。发挥数据生产要素功能,就要使地质勘查数据充分地流动起来,实现开放共享是数据效能最大化的基础。第一,要建设数据管理的同一平台,强化数据统一监管模式;第二,还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管理,实现交互式的审批、服务利用模式;第三,可开发、编制相关档案数据产品,为重大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第四,可提高数据组织、检索和元数据质量,有效满足用户需求;第五,可发挥数据资源信息功能作用,投入到社会再生产活动进程中。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应具备统一交换功能、统一分析功能、统一创新功能和统一展示功能。地质档案馆应通过自主科研立项,尽快启动筹划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开展管理平台基础项目的研制。

(4)创新开发数据知识产品。①数据生产格式创新。按每5至8年的周期对馆藏地质档案进行格式转化开发,以确保馆藏地质资料的信息形式更新、保存格式更新,满足现代用户对数据使用方式、使用格式的需求;新生产的数据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创新达到格式创新,不同格式的数据依靠专业软件实现数据格式升级统一。②数据开发方法创新。拥有地质档案并不一定拥有地学知识或得到有用价值,还需对其进行创新处理和组合开发。第一,主要依靠找矿理论创新,通过新思路、新组合实现物化探数据处理方式创新;第二,开展多种类地学数据相结合,实现数据信息扩展和创新;第三,依据成矿类型,通过数据连片处理开发档案数据,实现综合编图和成果解释,总结成矿特点和赋存规律,实现知识创新;第四,按不同需求专项开发相应数据知识产品(不同的数据包),提供相应的数据连片处理服务(不同的地质物化探综合图件),以此取得数据知识价值增值。③数据开发维度创新。通过建立地学信息库,将馆藏地质勘查数据依据档案全宗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年度地质勘查重点方向、找矿类型,在时间维度上依据前端控制原则,适时安排特定区域数据的综合整理和开发,开展成矿远景预测,提出成矿远景区,及时为决策机构提供系统化大数据支撑,为基层生产科研单位提供综合性前期辅助勘查资料的作用。利用航磁数据资料的知识开发可为多金属找矿提供资料;利用航空放射性伽马能谱测量资料,为寻找放射性矿产和环境放射性监察提供数据支撑;利用遥感数据、地球化学数据可开发出适合现代农业、林业的知识产品等;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可以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服务产品,如城市发展规划、商业布局、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等。④成果解释理念更新。要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理念相结合、启发和补充,对数据处理成果进行推断和解释,并验证和总结其处理技术、解释方法、综合研究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5)拓展数据知识产品服务。基于生产要素的地质勘查数据的知识管理、创新、服务,其目的是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要做好地质行业内部以及与社会企业间的地质勘查数据交流服务工作,实现数据潜在价值,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改变服务思路,丰富服务方式。时代背景要求地质勘查数据的管理创新要与时俱进,服务思想和服务方式要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的被动式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意识。要主动提前和生产技术、档案管理部门沟通,领会管理部门意图,及时满足其对技术、数据资料的需求。服务方式上要做到多种多样,可依据需求提供不同服务方式,如主动上门服务、提供电话咨询、数据、知识产品资料以及其他特约服务方式。②挖掘数据资源,推送主题服务。提高数据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要深入挖掘地质档案数据资源的有用性,研究不同地域的地质勘查单位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根据不同需要,推送数据、信息和知识等不同层次的主题服务,如主动为决策机构提供区域性基础数据、技术开发产品支撑;为地勘单位提供单独处理的找矿应用数据或数据成果图件以及综合解释图件供其选择,包括不同数据类型、格式和项目数据格式等数据成果。根据地质工作时效性需求,以地质找矿重点或找矿目标为导向,以主题搜索分析相关地质档案,从数据间的关联程度发现地学信息的相关性,发挥地质勘查数据的检查监督、成矿预测特性,提供专题性技术服务。③建立用户模型,实现精准服务。开展此项工作的目的是依托历史地质档案的记录情况,建立详细的数据利用用户档案,从时间、联系方式、单位性质、数据类型、知识产品类型、利用规模、频率等参数对以往需要地质勘查数据的用户资料进行分析,建立用户的数据利用模型,以便实施有针对性的、精准的主动型服务。

3.地质档案知识经济的实现。

(1)实现数据价值增值。随着知识经济、知识服务的发展以及数据管理制度的改变,地质档案要满足地质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数据经新理论指导、新技术处理、新理念解释以及和多学科技术的不断融合,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实现其价值增值的目的[2]。

(2)实现数据知识经济。要实现数据开发知识产品的经济价值,还要建立地质行业生产要素数据市场,经过地质档案市场进行直接转让数据或出让数据知识服务,使数据的“不变价值”转变为知识的“增值价值”并取得增值收益,实现地质档案知识经济。

生产管理知识范文2

地质勘查坑探工程是地质勘查工作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勘查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是所有地质勘查工程中,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工程之一。因此,对地质勘查坑探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能够分析出其工程中容易发生的安全生产问题,对于这项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地质勘查;坑探工程;安全生产措施

在以往的坑探工程中,经常会出现组织混乱、安全管理制度不规范、安全监管不到位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在开展坑探工程过程中,酿成重要的安全生产事故,给国家以及企业带来了严重地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地威胁到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坑探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才能够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地质勘查的工程质量。

1.地质勘查坑探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

地质勘查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是虽然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在进行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却屡屡发生。通过研究分析,其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在这项工作中还没有一个安全责任主体,导致了安全责任没有具体地落实个人。从而让整个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陷入了一个无人管理或者管理力度不足的局面当中。我国在相关的规定中已经明确地规定了地质勘查工作中的责任方为地质勘查施工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来开展工作,呈现出了混乱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局面。

1.2安全责任主体没有履行安全责任

我国的相关管理制度中指出,在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过程中,地质勘查单位是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但是就当前的实际工作而言,许多的勘查单位都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安全设备给予支持。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设备是通过矿权方提供。而且进行勘查工作时,基本都是通过竞标的形式来开展,这样就在某个程度上降低了施工方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地质勘查单位这个责任主体也没有过多的投入来参与到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这样的一种工作形式,应该承担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只是为矿权方提供了勘查技术的支持。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完全履行了应该所承担的责任,无法给勘查工作提供更好地安全生产管理保障。

1.3施工环节中质量管理不规划

在开展地质勘查坑探工程过程中,由于地质变化复杂,整个施工难点较多,这样就给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的地质勘查单位对施工质量的意识不高,导致坑探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重视坑道施工工质量,忽略了其它施工环节质量。由于勘查施工单位没有对整个施工环节进行详细的施工质量规划,无法保证整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为整个坑探工程的质量问题埋下了诸多的隐患。

2.提高地质勘查坑探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明确安全生产责任提高施工单位准入门槛

在开展地质勘查坑探工程前,要结合相关的国家安全生产规定,明确安全生产责任方。针对地质勘查坑探工程施工单位,要进行认真地调查,如果没有相应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要把相应的施工工程根据相关的规定转包给具有施工资质的勘查单位来进行施工,并且要在转包合同中明确规定其应该承担起把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如果已经具备相应施工资质的勘查单位,不能够把坑探工程转包给其它施工单位,有效地避免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混乱局面。勘查单位应该加工对自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引进相应的坑探施工先进设备,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

2.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监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在开展地质勘查坑探工程过程中,要认真地对整个工程进行仔细地分析与研究,并且在施工计划中加入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度。让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贯穿于每一个施工环节中。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在施工合同中,要把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进行明确。以合同规定来对勘查施工单位进行约束,认真地分析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地方,并且要进行及时地调整,避免安全事故地发生。对于一些技术要求高,危险性高的施工项目,要有专业的技术工作人员进行参与并负责,要提高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规划,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当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时,要及时地进行汇报,并进行建档,在专业人员的配合下,做出及时地调整,避免安全隐患的扩大。在安全隐患安全消除之后方可开展后续的施工,有效地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3提供安全生产管理专项经费获取管理工作主动权

对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经费给予支持。因此,加强经经济管理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就目前一些坑探施工单位在开展相应工作来进行分析,虽然国家已经明确地规定了坑探安全责任主体是勘查单位,但是许多的坑探施工工程在进行施工时,技术人员以及设备都是由矿权方提供,一方面无法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另一个方面则影响到了安全生产管理经费的导向权并未在勘查单位。这样的一种管理形式,导致勘查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方案得不到矿权方的重视。因此,应该加强经济管理,要求矿权方提供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专项经费,并且要在合同中明确地规定此项经费的控制权以及分配,让勘查单位能够有效地获取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主动权,能够更好地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地对安全生产管理进行监管,避免了坑探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结语

对于坑探施工项目而言,是一项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工程之一。而且如果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开展地质勘查坑探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工程情况,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来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要与矿权方进行协商与沟通,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落实,有效地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坑探工程的工程质量。

作者:刘万明 单位: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生产管理知识范文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在制造企业发展和运营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笔者将着重对生产计划管理的一般概念简要介绍,对影响当前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诸多问题进行剖析和解读,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制造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生产计划管理;有效性;措施

0引言

生产计划管理是以盖勒普MES与生产计划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工厂的实际运营状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其进行生产管理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一项科学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方式,以实现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而从当今制造业市场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来看,制造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迎合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清晰市场定位与市场风向,生产计划管理则是新时期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

1生产计划管理概述

生产技术管理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概念分析,生产计划管理以企业的整个生产系统为对象,涵盖产品制造相关的各个环节;从狭义概念分析,生产计划管理是以产品生产的基本过程为对象,其中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能力核定、生产计划于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和实行一级生产调度工作等。

2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现状与问题

(1)投产时间滞后、生产加工周期无法保证。

订购单位是企业生产的保障,也是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企业与订购单位签署了合法的协议或合同之后,企业才会开始对产品进行生产。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合同的签订需要经历一个及其漫长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投产时间滞后。在投产初期,就可能会已经减慢了产品生产的进程,即使采取增加工人数量,延长工作时间等措施,也难以保证产品的生产;加之基础数据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这使得制造企业生产部门陷入混乱和疲乏,在企业关系中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2)生产计划管理流程不规范、奖惩不分明。

事实证明,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不健全、缺乏严格的奖惩制度、员工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带动起来等因素会致使其工作效率低下,业绩不突出。在处理问题事件时,部分企业内部缺乏明确的管理措施,处理手段也较为随意,不同的管理者也会相应给出不同的方案,最终处理结果的差异化导致员工态度散漫,直接影响了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3)信息不共享,数据到处找;库存堆得高,资金占不少。

部分制造企业缺乏公共的交流平台,各部门之间互不往来,导致信息阻塞与隔断,投资生产部和物资供给部没有实现良好的信息共享,这直接阻碍了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众所周知,产品生产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的共同配合,要求较高的团队协作性。而现今制造公司的各个部门都在“闭门造车”,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极易出现问题。

3制造企业提升生产计划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1)加强生产计划管理基础建设。

强化制造企业基础建设管理,要对基础信息和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全面准确地掌握制造企业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确保信息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而且还要具体掌握各个单位成员的基础管理、物资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合同管理等情况,清晰明确各单位的职能和功能,帮助管理部门优化管理系统,对企业的产品效率提升、物资准备、质量保障等各个因素进行确定,为产品生产建立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今后产品生产有条不紊的运营。

(2)实施准时化生产计划。

产品完成的质量和时间都是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更是市场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制造企业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尽快确立科学系统的准时化方案,迎合市场发展的潮流,满足订购方的最先需求。对此,制造企业可以优先采取“取料制”,这也就是说,产品生产不可再按照单一模式进行,每道工序之间也无需保证高度的一致性,即使前一道工序没有完成,制造企业也可以按照市场生产经验和公司生产预算开始后一道工序,只要保证两道工序订单要求的一致性即可。采用这种生产措施,既可以解决时间滞后问题,又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为导向,达到了省工、省料、省时的目的,为制造企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3)强化企业生产计划执行管理。

要真正实现强化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就要从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牢抓生产环节。生产车间应该根据企业确立的生产计划和生产任务进行,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切不可拖泥带水,因为一点工作的拖延就会搅乱整个生产秩序。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使其成为一种制度保障;第二,实时掌控生产进度。技术部门要与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对影响工作进度的问题进行及时排查,确保生产有效有序进行;第三,加强企业对生产的控制力,杜绝窝工、消极怠工现象的发生。

(4)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制造企业要善于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采用ERP系统为企业制定严谨准确地生产数据,减少人力劳动造成的误差;以科学技术代替脑力劳动,增加对机器设备的投资,减少对不必要的闲置人员的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5)在企业内部开展精益管理工程。

企业要追求创新理念,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精益理念为导向,减少成本投入,增大产品输出,加快产品生产进程,保证产品兼具质量与效率;同时,企业应尽快展开精益管理工程,加大对管理部门的建设和投入,为自身发展增添生机与动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生产计划管理在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要以生产管理作为一项有效的契机,强化管理,努力改善当今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实现飞速发展,为未来的良好运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保障。

作者:刘言哲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程金胜.装备制造企业提升生产计划管理的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8).

[2]赵海燕.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改进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3]李美叶.浅论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25).

生产管理知识范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各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生产方式和企业经营模式也接连涌现,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向。准时制生产就是其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文中将对准时制生产方式进行介绍,介绍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物流管理的特点及采购物流管理的要点。

【关键词】

准时制;生产方式;物流管理

1准时制生产方式的概况

1.1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定义

准时制生产模式,又被称为JIT生产模式,是一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管理的工作方式[1]。通过实行准时制生产,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能够有序展开,共同为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服务。准时制生产方式与旧有的福特生产方式不同。福特生产方式起源于美国,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兴起的,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制造一大批零部件,然后储存在仓库中,待下一道工序产生需求之后,再将零部件运送过去。不仅生产周期长,还会增加许多零部件储存、运输的成本。而准时制生产方式则不同。在准时制生产方式当中,零部件的生产量是由需求量来决定的,企业生产下一环节需求数量的零部件,生产过后直接运送过去进行下一道工序,工序与工序之间的零部件流动数量以小批量为主,基本不存在积压在库存当中的半成品。

1.2准时制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

用一句话概括准时制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需要的时候,生产数量正好的需求产品”[2]。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加强企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将各工序之间的零部件大批量、低频率的流通方式调整为小批量、高频率的流通方式,减少零部件和中间半成品的库存数量,甚至将库存积压数量降低到零。所有的零部件在制造完成后都能迅速投入到下一道工序的使用当中,库存中毫无积聚,是准时制生产方式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是为了弥补福特式生产方式的缺陷。在福特式生产方式当中,物流不合理的问题十分严重,经常会出现库存的积压或者短缺,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准时制生产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改善和优化。准时制生产方式能够帮助企业达到生产利润最大化,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避免企业的资源浪费。

1.3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基本原则

准时制生产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物流准时原则,也就是说每道工序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或者中间产品,都要在15~30分钟内运送到下一个环节,由下一道工序在指定的地点提取物品[3],在物流运送之前,要确保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的数量、规格、质量符合下一道工序的生产要求;管理准时原则,在对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遵照管理制度进行信息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和应用,以便各种指令,控制生产流程;财务准时原则,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在企业进行财务开支的时候,及时调拨足够的资金,确保企业的生产能够正常进行;销售准时原则,企业要在用户所要求的供货时间内,完成产品的生产,按照订单的数目、种类、规格向用户交付产品;准时生产原则,企业要实行柔性化的劳动组织管理,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2准时制生产方式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2.1适时适量生产

准时制生产为了降低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库存,决定企业只有在市场有需求的时候才会进行生产。这就导致了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向着均衡化、同步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过程的均衡化,就是指产品的生产加工不能将各种产品的生产分开,不能逐步地生产每种产品,而是要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同时生产多种产品,让企业的生产从“单线式”转变为“多线式”。生产过程的同步化,就是在前一道工序结束之后,迅速将零部件或中间产品转入到下一工序当中,工序与工序之间不设置库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避免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积压浪费,产生大量成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要改变按照专业分工布置机械设备的做法,调整为按照生产工序布置,让相邻机械设备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根据市场预测和用户订单来制定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进行人员、设备和材料的分配,提高人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实行后工序领取的生产流程,也就是说后一道工序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向前一道工序领取零部件或者中间产品,根据生产计划逐步向前进行推算,确定原材料的需求数量。

2.2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

在准时制生产方式当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方针和生产能力预测来制定企业生产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再根据月度计划来制定企业的物流控制计划。在生产物流计划的制定中,生产指令要发给最后一道工序,而不是第一道工序,对于其他的工序,只需要计划每个月生产产品的种类和大致数量即可。另外,企业要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各种中间产品的生产顺序,保持各个工序的作业速度大致相同。这样既能避免中间产品数量不足导致下一道工序停工,也能够避免中间产品数量过多,大量积压在库存当中,造成额外的储存成本。

3准时制生产方式下采购物流管理的要点

采购活动是企业进行生产的前提。在准时制生产模式当中,对于企业的采购物流管理也有所涉及。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企业的采购活动也要为了实现“零积聚、零库存”的目标服务,降低原材料的库存积聚量。据科学调查统计显示: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一些实行准时制生产方式的企业,原材料在企业当中的库存率比实行福特式生产方式时降低了40%~85%。这说明准时制生产方式在降低原材料库存量方面效果极为显著。准时制生产方式下的采购物流管理,其关键点如下:

3.1供货商选择要合理

为了降低原料的库存积聚数量,企业的供货商数量越少越好,最理想的状况是单源供应,也就是只从一个供货商处采购原料。在单源供应的状况下,供应商为了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会提供相对低廉的采购价格,同时还能够确保原材料的供应质量,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大增强。据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实行单源供应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企业总数量的90%以上,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但是,在单源供应的状况下,企业必须加强选择供应商的慎重程度,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审核,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期限、原料价格、技术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准时制生产方式下,企业与供货商之间要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实现双方的利益共享。

3.2实行小额采购

根据库存理论:企业进行采购的批量越小,库存积压量就越低,运输费用越高。所以,企业必须将大批量的采购策略调整为小额采购,同时,对物流系统进行改善,尽可能地降低运输费用。实行小额采购之后,企业也要确保原料的采购质量,除了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还要缩短原料从采购到第一步加工的间隔时间。

3.3原料的运输

在准时制生产方式当中,企业中不设置仓库,采购的原料不能进行储存,所以必须要立刻投入生产当中。如果采购的原料不能够及时运送到第一道加工环节,就会延误生产,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所以,企业必须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在采购合同上明确规定原料的交货时间和由于突发原因导致原料不能按时送达的补救措施。

4结论

准时制生产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目的是为了降低各道工序之间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的库存积压量,降低企业由于储存零部件或者中间产品而产生的成本,帮助企业达到生产利润的最大化。现代企业必须要根据准时制生产方式,对物流管理进行调整,做到适时适量生产,制定生产物流的计划,对企业的生产物流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在采购原料的时候,要慎重选择供货商,实行小额采购,确保原料的准时送达。

作者:张鑫磊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学军,周武静,叶飞.TQM、TPM与准时制生产实施的关系及对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06):68-74.

生产管理知识范文5

(1)钻探工艺因素。

钻探工艺是保证煤田顺利的实施钻探生产,提升煤田地质施工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其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性的最重要的技术保证。在当前煤田钻探施工过程中,我国已经实现的钻探工艺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选择工艺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岩石性质和地质条件等选择适合的施工工艺。比如在完成金刚石钻进、钢粒钻进时,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施工工艺。在钻进过程中,涉及的施工生产工作是复杂的,比如选择何种施工工艺类型、钻进方式、技术参数、钻头结构类型等都需要根据开采地质条件和煤田加以认识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只有把握钻探工艺,才能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人为影响因素。

在人为影响因素的分析过程中,当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中的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农民工存在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些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非常低。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很多的安全施工细节缺乏重视,这就为施工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安全生产管理隐患。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管理问题,制度和体系不完善,使得施工人员缺乏责任感,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从而给安全施工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安全管理隐患。

(3)机械设备影响因素。

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除了人为影响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地质勘探设备,机械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地质钻探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在安全施工管理过程中,很多机械设备和技术是比较落后的,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缺乏计算机控制设备。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没有办法实现地质勘探施工的自动化生产和实施,增加了整个生产管理成本,对于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给安全施工带来了很大的生产隐患。

2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1加强煤田地质钻探工作的生产现场施工管理

在煤田地质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现场的生产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做好现场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现场的安全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现场设置专职的现场安全人员,做好现场安全施工管理,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相应的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煤田钻探现场的安全管理。在生产现场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整个施工钻探过程的安全管理,在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立专职的、高素质的质量检验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检验制度,能够保证检验员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做到严谨、认真、细致地开展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在安全监督检验过程中,相关质量检验人员需要严格地审查和监督,对于每一项钻探施工环节都需要进行严密的审查,逐一对施工现场做好质量检验和把握,保证施工人员能够严格的按施工设计开展钻探工作,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比如HGY-1500A钻机使用过程中,就必须将其各项指标参数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够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逐渐提高煤田钻探施工工艺水平。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施工企业自身的施工管理工作外,还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监督管理。在选择监理公司或者是监理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信誉良好、技术水平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公司或者是员工实施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对工程施工现场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开展,加强合作,保证整个钻探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高效生产。做好对整个过程中的全局把握,进行多系统、多科学的监督管理,使得整个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2.2形成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体系

要形成统一的安全生产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就必须保证各个施工环节都有制度可以依靠,主要是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生产管理制度,煤田地质开采生产是属于国家危险性较高的行业,那么在勘查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有关煤田地质勘探的法律法规,结合煤田钻探过程中的施工特点,不断地完善其施工管理制度,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多的制度保证。②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在煤田地质施工钻机安全生产过程中,需要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加强设计、施工以及检验等各个工作阶段的安全管理理念认识,将安全管理理念贯彻到整个生产施工过程中。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制定,在地质钻探施工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将施工责任落实到个人或者是小组,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重视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小组或者是个人的安全管理教育开展,从根本上不断提升整个煤田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3施工人员素质提升

在地质钻探生产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要求是较高的,施工程序是复杂的,那么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较多的施工管理人员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人员、技术操作人员、管理监督人员、维护管理人员等是非常复杂的,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相关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也不断提升。在施工过程中,重视施工人员个人的施工技术和整个施工组织的施工技术水平提升,建立现代化的施工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施工队伍,提高农民工对于安全施工的认识。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全员素质,推动整个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运行。

2.4机械设备管理

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质量和钻孔的数量、质量等有着重要联系。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定期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降低了故障发生率,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机械设备相关的维护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其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其维护技术水平,避免造成维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损害,从而保证设备的良好施工运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

3结束语

生产管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食品安全;解决对策

近年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其中食品生产企业有着门槛低、技术含量低、投资少的优势,因此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16)》显示,食品企业目前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高,2016年大中型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只占食品工业企业数的15.4%,食品产业规模集约化水平低,大中型企业偏少,中小企业仍占大多数[1]。

1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活跃地方经济、吸收就业、适应市场需求与促进新兴产品发展方面起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食品安全意识普遍落后于大规模企业,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如2012年老酸奶、果冻等食品中查出工业明胶事件,2013年进口奶粉造假事件、福喜过期肉事件,201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过期食品流入面包房、澳妙可婴幼儿配方奶粉篡改产品保质期、鱼肝油违规生产成婴幼儿食品事件,2016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饿了么”惊现黑心作坊、红参造假掺红糖事件等。这些都是中小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意识缺失所导致的恶性事件[2]。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食品产业的顺利发展,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建立了基本的食品安全生产可追溯体系,通过加强日常监管和抽检,对食品安全问题加大处罚力度等,有效地保证了食品的安全生产。在政府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举措下,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多数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已有很大改观,包括积极导入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厂区和车间的环境建设也可基本满足要求,同时通过重视原辅料采购、生产卫生等规范管理,产品合格率趋于稳定。2018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显示,2018年全年共完成24.9万批次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任务,样品合格率为97.6%,比2014年提高2.9个百分点。但应该看到的是,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在质量意识有所增强的同时,仍存在质量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执行不充分的普遍现象。

2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局

2.1企业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质量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多数中小企业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采用垂直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且多注重生产和销售,导致引入的质量管理体系或管理制度无法真正起作用,质量管理仍然是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薄弱环节[1]。

2.2全员参与无法推行

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实施过程管理,因此必须强调全员参与,但目前多数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质量意识淡薄,认为质量工作是品管部门的事情,对相关培训不重视,漠视规则,使得质量工作人员孤身奋战,质量工作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2.3质量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在国家强调食品生产企业对于所生产的产品承担主体责任的大背景下,质量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原料验收、生产过程监控、成品批批检验、制定各类标准规范文件、可追溯体系建立和维护等多项内容,涉及面广,工作繁重。但由于全员参与无法推行,其他诸如生产、采购、仓储等部门应执行的质量相关工作也落在了食品管理部门,如各类记录表格的填写,生产环境、卫生操作、仓储条件的等规范的执行,供应商资质确认等,质量管理人员无法一一兼顾,最终使得质量管理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3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困局

3.1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效益与质量管理投入之间的矛盾

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通常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利润低。同时,国家对食品企业的要求逐年提高,如出厂必须批批检验、采购应索证索票、全程可追溯、台账记录覆盖面广且保存期限长等,造成质量管理工作量多且严格,责任重大,这就需要企业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效益与投入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

3.2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现实情况的矛盾

企业利润低,则员工工资水平整体偏低,“招工难”在中小型企业中尤为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基层员工整体年龄大、素质低,对规则不理解、不愿遵守,或员工流动性大,培训难以开展和延续,这就造成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等执行不到位,进而可能产生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此外,中小型企业多位于市郊或偏远县市,待遇条件一般,发展空间有限,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现实情况的矛盾同样巨大。

4解决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困局的对策

4.1从国家和政府层面考虑的对策

4.1.1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鼓励不同规模企业的合作

对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食品生产企业,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分阶段、分步骤地淘汰规模小、产能低、意识差、工艺严重落后的食品生产企业,提高食品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通过品牌建设和风险控制,促进食品行业规范生产和健康发展。翁志辉等[4]学者认为,政府应鼓励不同规模企业的合作,通过创建行业协会等平台,以及给予专项财政资金支持,鼓励并促成大规模企业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与中小型企业合作,提高活力;中小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除获取资金、技术支持外,可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4.1.2提供基础的检测服务平台,加大支持和补助

目前,本着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愿意关注产品检验,但受限于人才流失、检验技术不足、检验成本高、周期长等现实问题。建议由政府建立面向企业的食品安全检测基础平台,在各区、县市建立能够满足食品生产企业出厂检验要求的检验机构,增加企业委托检验的补贴,切实解决在初步发展阶段的中小型企业实行出厂批批检验的实际困难。同时,建议出台扶持政策,组织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上规模企业组成技术平台,为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培训、科技帮扶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4],解决企业实际的技术难题。

4.1.3加大金融和财税支持,扶持企业发展

政府应恰当应用金融和财税的支持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采取减税、免税、人才引进补贴等措施,重点支持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质量标准建设。

4.1.4转变观念,从重监管转为服务和监管并重

政府部门应坚持服务和监管并重,在坚持严监管的同时,关注企业实际需要,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食品企业提出个性化的监管要求和服务导向,精简各项审批程序,支持企业导入GMP、HACCP等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理念,提供政策扶持等,从定制化服务中提升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4.2从企业方面思考的对策

4.2.1重视道德教育,普及法律法规,积极转变观念

中小企业负责人应身体力行,认识到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是食品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并在行动上支持质量工作的开展。企业应通过培训,向员工宣贯“做食品就是做良心”等基本道德观念,同时普及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和处罚规定等,在企业中努力营造重视质量管理的文化环境。通过一系列工作转变员工观念,不断强化质量是过程中产生的理念,必须由全员参与来实现食品安全,将质量工作贯穿始终。

4.2.2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产业自动化水平

传统的作坊式的食品加工工艺,不仅效率低下,且因生产布局不科学、工艺落后等原因容易带来人员污染等风险。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过程环节影响,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中小企业效益。

4.2.3进行中小企业品牌创新

走品牌创新道路,是企业走向长足发展的途径之一。中小企业不应以逐利为唯一目的,而更应看到自身创立时间短、规模小的短板,从发展初期就有意识地培育和营销品牌。例如,可以逐步从单一优势产品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大影响,可以从本地发展逐步走出去,可以在传统营销手段基础上借助现代化互联网技术进行多种形式和渠道的特色营销,扩大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综合实力[5]。

4.2.4重视人才培养,切实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

人才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基石。中小企业应在岗位职责创新、人才培养和上升渠道上下功夫,依据不同岗位和层次的员工因材施教,不断更新培训手段和途径,使员工掌握岗位要求的同时,也为其创造实践和发展平台,通过人才培养促使企业能够真正推行科学质量管理制度。

4.3从社会方面考虑的对策

4.3.1加大社会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长期以来,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极高,导致一部分人为了博眼球,不惜造谣、传谣来妖魔化食品行业,造成公众对食品行业信任度低的不良局面。为扭转该形势,各类食品企业可以借助食品行业协会、政府平台等机构通过多媒体宣传、食品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组织食品企业的参观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公众走近食品企业尤其是规模小但管理规范的中小食品企业,逐步消除公众对食品企业的负面印象,为食品行业发展创造友好和谐的环境。

4.3.2适应新媒体时期的媒体监督环境,拓展维护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媒体是监督各行业发展的双刃剑。新媒体时期,对于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政府和企业不应无视和粗暴的对待媒体,而应该主动向媒体传递正确的信息对其加以引导,以开放平等的姿态寻求媒体的信任和合作。让市场和监管部门来严惩不良厂家,让媒体的准确宣传来平息谣言,维护和促进遵纪守法的食品企业的成长,真正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作为我国食品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稳定国家食品安全局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应充分、有效地开展,从以上深入研究中可以了解到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和困局,并从多层次、多方面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规范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斌.中小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以YH公司为例[D].福州:闽江学院,2019.

[2]张青.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7.

[3]陈小葵.构建中国中小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J].中国食品,2010(8):44-47.

[4]翁志辉,吴越,林海清,等.借鉴台湾经验扶持福建小微型食品加工企业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15(6):21-23.

生产管理知识范文7

指出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在2017年首次安委会扩大会议上提出扎实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落实年”活动,这是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而提出的一项有针对性的措施,是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全面践行“三色”公司的一项举措。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定位入手,浅析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现状,提出了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如何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措施。

关键词:

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动态评估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证安全生产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科学,企业“红线”意识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的“底线”思维也日渐成熟。为此,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6】11号)文件,为全面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将起到重大指导作用。为深入贯彻《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曹培玺在2017年首次安委会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落实年”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动态评估机制,强化制度措施落实、强化“三违”整治、强化重大风险预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推进企业主体责任“五落实五到位”,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采用分级管理,按照“评估、分析、整改”的流程,积极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制动态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工作,及时发现责任制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责任制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查找根源、严肃整改,做到闭环管理。通过安全生产责任制动态评估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管控水平[1]。

2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定义各

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简称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一项涵盖所有职能部门及各级人员应承担的安全责任,体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理念。

3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2]。由此可见,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核心,其根本实质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4企业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七项职责,这是国家法律规定必须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承担的安全责任。在企业编制制度时,本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而有的单位在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中,无休止地不断增加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职责,变成了十几项、甚至二十几项,囊括了副手甚至部门负责人或下级单位负责人的职责,致使责任重叠过多。如果多个部门、多重人员对一件事负有安全责任,反而在执行过程中造成了无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是制订的越详细、越全面、越重叠越好,而是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即可,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企业不但在内容上不符合法律要求,在监督和落实上更是相去甚远,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然而,大部分企业在发生了不安全事件或者事故时,并未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所规定的责任进行追究,而是凭空的、想当然的给本不相干的人也追究了责任。

5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摆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位置,理顺其与其他安全管理制度的关系,这是正确理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前提,也是正确制订、执行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状的必要条件,这将对企业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起到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制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符合法律规定很关键,这是关系到能否在实际中得以贯彻落实的重点。(3)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强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是关系到安全生产责任制能否落实到位的重要一环。(4)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宣贯和培训是不可或缺的,让各级领导、各岗位人员掌握本岗位对安全生产应承担的责任,可以明确每个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强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既是员工对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责任,充分体现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否则落实将无从谈起。(5)把握好集团公司这次活动的机会,利用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动态评估机制,真正把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真正发挥每级领导、每名员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安全工作基础,为实现长周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6结语

对于任何一级组织或一个企业而言,都负有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都会存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的实际问题。解决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问题,可以全面提升组织或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推进全社会的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浅析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扼要提出了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曹培玺.2017年度安全生产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R].呼伦贝尔: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2017.

生产管理知识范文8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措施

1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相关领导缺乏安全管理意识

很多公路施工相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将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进行重点分析,往往会认为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的职责应该由施工企业负责,这样就将自身的职责转移给了施工监理单位,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施工进度也没有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进行分析,从而给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1]。

1.2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安全体系不足

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也没有对安全管理机构进行职责划分,导致整体的分工不明确,所以造成大多数的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施工监管,所以也无法有效落实施工管理的相关要求。而且很多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为了能够提高收益,往往忽视对于职工的安全管理,没有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也没有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这样就给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造成巨大的安全生产管理隐患,甚至会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影响[2]。

1.3公路工程施工监理体系不完善

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招投标资格审查不够严谨,导致评标委员没有能够客观公正地履行其职责,造成中标企业的施工资质不符合要求,导致整个施工质量下降,另外由于监管部门无法按照正常的施工要求进行全面监察,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对拟定的监管方案标准以及相应的监管程序也没有严格落实,导致监管落实不到位,另外监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不符合要求,造成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存在不足。

1.4安全生产管理经费投入不足

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节约成本,保证工程的收益最大化,往往会苛扣安全生产管理经费,导致相关的配套设备安全标准与实际的安全要求差距较大,另外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也没有能够设立安全管理的专项资金,对于安全保障经费利用过于随便,甚至会挪用安全管理资金,填补其他方面的漏洞,导致公路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投入变少,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导致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增加[3]。

1.5忽视公路工程现场安全防范措施

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对招标进行把关,导致公路施工单位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不到位,也没有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专项实施方案,安全施工方案等相关的技术标准落实不到位,甚至对于材料设备以及人员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这样也会导致整个公路施工效果受到影响[4]。

2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对策

2.1积极树立施工质量及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剧,为了能够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体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树立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生产的理念,要求所有的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能够明确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分析促进相关的负责人能够树立安全管理的意识,将安全生产以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促进经济发展的协调性[5]。

2.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

由于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许多的企业和部门,而且有非常多的施工人员,这样就导致安全生产管理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必须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管理体系,明确各企业各部门的相关职责,如果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能够立即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处理,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也能够根据相关的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另外要加强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考核保证所有的监管人员都符合相关的管理要求。发现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加强现场组织协调,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质量,总而言之必须要全面加强对于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将所有的施工环节都能够纳入到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应该要避免过多地追求质量标准而忽视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成本控制,避免因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功能过多而影响了基本的使用情况,造成投资浪费的问题。

2.3在道路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监督管理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能够保证工程项目顺利施工,提高整个施工质量的安全管理水平,如果遇到不安全的因素能够及时进行查处。另外也要加强对于企业领导骨干的思想意识进行分析,明确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全员思想意识高度统一,另外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施工准则,保证所有人都能够积极遵守,对施工内容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地分析,提高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违章作业的管理,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要求。另外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及时对各种安全隐患故障进行检查,尤其是对于施工现场的各项设备,进行定期管理与维护,保证机器运转的水平,这样才能够提高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对施工设备管理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例如各种起重设备,必须要有标志说明危险物品存放。另外在对个人安全防护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有的进场人员都能够佩戴安全帽、安全绳,如果出现不佩戴安全防护措施进场的情况应该要严查相关的责任人[6]。

2.4积极制定科学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

在促进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完善编制审核的批准文件进行制度确立,要完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强化施工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审计人员的各种审核任务。其次要积极分解各项管理指标,保证相关负责人能够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明确责任,避免出现责任管理体系流于表面的问题[7]。由于目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环节,并且各个环节之间并不是相对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切实将相关的工作和质量控制落到实处,更好地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安全管理内容。能够形成安全管理工作范围以及内容确定,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减少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问题无人负责的情况。必须要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文件和原始资料进行认真勘查。保证施工文件与国家的相关制度、行业规范保持一致,促进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积极促进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的有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影响安全质量的因素进行准确分析。

3结论

通过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提高安全施工的整体质量,保证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公路工程企业的竞争实力,只有全面提高质量安全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思想才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打造出精品的公路工程。

参考文献:

[1]卞今庚.安全施工管理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8):147-148.

[2]王俊艳.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交通世界,2018(24):158-159.

[3]张淑俊.公路工程管理中的现场施工管理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8):259-260.

[4]叶琦.高速公路安全生产及施工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J].珠江水运,2018(15):110-111.

[5]胡玉梅.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及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8,47(7):50-52.

[6]严摇铃.浅谈公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管理[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14(6):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