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分期个人工作总结范例6篇

银行分期个人工作总结

银行分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集中管理;余额构成表;工行集团网银;社保专户;余额上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3

绪论

自从2003年公司成立以来,市场需求旺盛,营业增长势头良好,公司在人力资源派遣行业方面的业务也迅猛发展,陆续在全国设立了48个分公司。这些分公司均为非法人执照或办事处执照,总部定位各分公司的财务核算方式为非独立核算,所以各地分公司未设立专职财务人员。商务合同由总部签署,收入由总部直接跟客户结算,分公司发生的办公经费发票直接寄往总部报销。

据此规定,分公司没有收入,仅在当地为员工提供缴纳社保和公积金的服务,所以不需要开设银行账户。但是,应各地社保机构要求,缴纳社保、公积金,接收社保报销返款及公积金支取款必须使用当地银行账户进行转账。因此,下属的48个分公司分别在当地开设了银行账户。此外,由于总部汇入分公司银行账户的社保款,很快就会被当地社保机构收走,分公司银行账户月末不应该有余额,因此分公司银行账户的资金往来未纳入公司总部的财务核算体系。

但是,在随后完善的社保回票管理制度中,发现部分地区社保请款与实际缴纳存在差额,据此情况推测:分公司银行账户中有可能存在余额的现象。

为了破解人力资源派遣行业地域遥远分散,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难控的问题,笔者结合近2年的工作实践,谈谈人力资源派遣行业的分公司银行账户的集中管理模式,探索防范会计部位风险的有效路径。

一、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的形成历史

按照公司总部对设立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为非法人执照和非独立核算单位的规定,人力资源派遣行业的分公司不需要开设银行账户。但是,应各地社保机构要求,缴纳社保、公积金,接收社保报销返款及公积金支取款必须使用当地银行账户进行转账而开设的分公司银行账户,在月末也不应该有余额。但是,在随后完善的社保回票管理制度中,发现部分地区社保请款与实际缴纳存在差额。

1.1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的发现过程

随着公司内部管理逐渐规范,为了更准确清晰的掌握分公司社保请款后的实际缴纳情况,总部在2007年初面向所有分公司推行社保回票管理新规定,分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填写社保实缴表、社保差额说明表。

由于各地社保政策、社保执行情况差异太大,一些社保机构托收后不能或及时反馈实缴人员明细表,所以总部收集分公司社保回票实缴表、社保差额说明表经历了1年多的磨合期。经整理并分析社保请款与实缴之间的差额,发现分公司的银行账户实际存在余额,余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保、公积金请款后未在当地实际足额缴纳。

1.2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的清查过程

2009年8月对分公司银行账户的数量及余额情况进行摸底,分别清查了2008年年末、2009年9月末以及12月末的余额,最终将2009年年末分公司银行账户汇总余额纳入总部财务核算。

同时,以上清查结果引起公司高度重视,针对这些分公司银行账户上数字庞大的账外资金,需要尽快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对48个分公司银行账户进行集中管理。

二、探索分公司银行账户的集中管理模式

鉴于以上情况,针对分公司银行账户中管理的需求,拟订了以下两种集中管理模式,自2010年起分别开始试行。

2.1模式之一:收集分公司银行明细账

2010年1月起试行《分公司银行账户管理办法2010版》,此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分公司按月上交《银行明细账及余额构成表》和银行对账单扫描件,并将银行对账单原件、收入单据、支出单据按顺序装订归档。

2.1.1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收集工作执行半年之后的过程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银行单据的归集与存档问题

·分公司员工为非财务人员,不了解银行可以提供哪些单据;

·分公司员工曾取得一些银行单据但不知有何用途,未妥善保管;

·当地银行需要收费才向企业提供对账单;

·业务少或无业务发生的分公司,银行只能按季提供对账单。

(2)银行明细账及余额构成表的编制问题

·分公司员工为非财务人员,理解银行明细账及余额构成表的表间关系存在困难,刚开始编制时错误较多;

·部分分公司员工无法确认余额形成原因,造成余额构成表填写不完整。

(3)个别分公司的银行明细账上交不及时

2.1.2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构成分类

2010年8月,对收集工作执行半年之后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归纳出以下3种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构成分类。

·常规余额-可暂留分公司银行账上,但需在30天内处理。

·历史余额-无法说清、或无单据的余额。

·特殊余额-除常规和历史余额之外的余额。

2.2模式之二:创建工行集团网银

经咨询并比较多家银行,最终选定工行集团网银计划来实现目标。工行集团网银的优势:在全国网点众多、覆盖面广,可随时了解分公司银行账户的变动及余额状况,可实现月末定日余额上收、月初转回,能保证年末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临时为“0”。

公司自2010年3月起试行集团网银计划,分成非工行、无员工的工行、有员工的工行这3类来开展试点工作。经汇总分析,工行集团网银试点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开通集团网银时各地的政策不统一。

·非工行。当地工行对企业开户审查严格,并借开户之名收取各种手续费。

·无员工的工行。办理过程需要经常出差,耗时耗力。

·有员工的工行。未撤销旧的普及版网银,存在2种网银模式且重复缴纳网银年费。

(2)集团网银工作的推进有难度。试点分公司执行集团网银工作的员工为分公司经理,认为向总部财务汇报工作在程序上有问题,虽然配合工作但存在情绪。

(3)公司总部的工行也在进行试点。承接我公司集团网银试点工作的北京工行缺少跨地区运行的经验,试点过程中多次出现延误或失误。

虽然试点过程出现以上问题,但参与3类试点的工行账户陆续在5、7、9月加入了工行集团网银,同时试行在余额变动当日提交银行明细账及余额构成表,比之前按月提交更及时。

三、分公司银行账户集中管理专项工作介绍(前期工作)

历时9个月的探索之后,公司总部可以实时掌握已进入工行集团网银的试点分公司的银行账户。为了更全面的管理分公司银行账户,我公司急需在所辖全部分公司范围内推广“分公司银行账户集中管理模式”。

公司总部于2010年9月成立了分公司银行账户集中管理专项工作小组(简称专项小组)。本人作为专项小组的核心成员,负责拟订各阶段执行的方案,负责召集专项小级会议,并负责专项工作的整体推进。经论证,专项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清理历史余额,退回公司总部;

·非工行转工行、工行加入集团网银;

·无法加入集团网银的社保专用账户的管理模式。

3.1历史余额清理工作

3.1.1余额分类及“历史余额清理工作”的内容

经过对试点收集明细账工作的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出现有分公司银行账户的余额主要分成三类:常规余额、特殊余额和历史余额。

(1)常规余额。常规余额包括利息、银行手续费、社保报销款、暂时未托收的社保、请款与托收之间的差额。由于常规余额无法避免,且每种余额都有单据或说明表,故允许短期滞留分公司银行账户中,在次月从总部进行社保请款时做冲抵。换句话说,1月至11月常规余额允许的滞留期最长30天,至每年年末全部退回公司总部。

(2)特殊余额。指个别分公司的余额。如某分公司电话费通过银行账户托收,若电话费未在月底托收,则形成特殊余额。针对特殊余额,需要逐一给出解决方案,使其脱离分公司银行账户。

(3)历史余额。指无法说清或单据丢失的余额。按规定各地分公司先自查历史余额并写说明,之后在2010年11月或12月社保请款中将历史余额冲回总部。

3.1.2历史余额清理后的3种应急通道

(1)在执行余额清理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分公司提出以下担心:

·担心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清零之后,将来如果需要缴纳社保,而总部无法及时支付社保款项,可能出现社保滞纳金或罚款;

·担心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冲回总部后,总部的客服代表直接退回客户,将来需要补缴社保时无法重新请款;

·担心社保机构审定表和托收表之间产生尾差,造成实际托收金额大于社保请款金额,由于银行账户中无多余的余额,将导致社保托收失败。

(2)针对以上分公司同事的担心,特制定出以下三类解决方案

第一类,“暂停员工社保”表(适用于多请款)。冲回总部的多请款差额,按月形成一张“暂停员工社保”表,由社保组进行管理。分公司申请补发时,由社保组审核确认。

在此之前退回总部的多请款社保余额分出客户在客服部进行管理,个别不清楚的客服代表曾退回过不应该退客户的社保款。现改由支持部的社保组对分公司退回的暂停员工社保进行管理,则避免了误操作退回客户的风险。

第二类,“社保快速请款”流程(少请款)。为解决分公司无余额后,出现少请款而无法缴纳当月社保的紧急情况,特制定社保快速请款流程,从分公司申请快速请款至财务支付仅需半个工作日。“社保快速请款”支单复印交质管部备案,请款表的确认手续在3个工作日内补齐。

之前正常的社保请款流程需2-3个工作日,缩短为半个工作日后,可避免出现社保缴纳不及时而产生的滞纳金等罚款。

第三类,“社保备用金”制度(客观原因)。如果存在分公司同事不可控的原因造成经常性实际托收额大于请款金额,可以预先申请一笔“社保备用金”。同时规定使用备用金后,尽快向北京补请当月第二批社保请款,补足“社保备用金”金额。

3.2非工行转工行、工行加入集团网银工作

3.2.1非工行转成工行

专项小组逐一协调各地把非工行账户转成工行账户,先是分批进行电话培训。之后各分公司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向当地社保机构咨询是否可以将现使用的托收账户变更为工行。

第二步,选择距离较近的工行开设工行一般账户。开户成功后向社保局提供工行一般户托收账号进行社保托收,保留原有非工行基本户做备用,确保当月社保能成功托收。

第三步,向原非工行提交撤销基本账户的申请。

第四步,持非工行基本账户销户证明到工行提交一般户转基本户申请。

3.2.2工行账户分批加入集团网银

根据专项工作总体进度安排,除去试点银行账户,余下的38个工行账户分期分批进入总部工行集团网银。在办理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1)等待分公司工行的确认时间超出预期。总部工行确认受理后2-3个工作日分公司同事即可前往分公司所在工行盖章确认,但实际盖章确认周期远远超出预期。根据工行规定整批申请办理加入集团网银的分公司工行,必须全部确认完成才能转入下一步。第一批用时31天耽误在成都工行,第二批用时37天耽误在深圳工行和威海工行。

(2)等待总部工行制作U盾的周期超出预期。总部工行承诺制作U盾的周期为15个工作日。第一批用时40天耽误在南宁和青岛身份证有误,第二批用时33天耽误在总部工行。

3.3无法加入集团网银的社保专户管理模式

经过对分公司银行账户数量的清理,截至2011年年末,分公司除去44个工行账户,仅余10个社保专户。社保专户的特点是:账户中的社保款“只能入不能出”,单位多缴的社保款只能在次月缴纳时冲抵。这一特点可以保证我公司总部汇入社保专户资金的安全性。

针对这些受当地限制不能转成工行的社保专户,虽然不纳入工行集团网银,但总部仍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经论证其管理模式说明如下:

在社保专户中开通电话银行或查询版网银。这两种技术手段使得当地同事能随时了解分公司社保专户的收支余情况,可以同工行集团网银中的银行账户一样按总部规定时间上报银行明细账及余额构成表。专户中无法退回的社保余额,在年底纳入总部财务核算体系。

四、分公司银行账户集中管理的下一步工作

截至2011年末我公司已达成分公司银行账户集中管理专项工作的前期目标。接下来专项工作将进入到更深入持久的长期工作中。长期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加快收集工作。更及时的收齐分公司银行明细账及余额构成表。2010年收集工作试点阶段最长用时60天,收齐日期在次月底前;2011年收齐日期在次月20号前;2012年由于各分公司均已开通集团网银、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收齐日期定为次月9号前。

第二,定日余额上收。针对已加入工行集团网银的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由总部在季度末统一上收,除留下部分分公司工行账户要求的最低备用金,其他分公司工行余额全部清零。换言之,将财务核算体系之外的资金全部收回总部。此工作于2011年12月31日进行试点,在资金上收方面能达到既定目标。余额上收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是分公司制作上收余额退款表的准确性。

第三,进行余额的合理性核对。按月将《分公司银行明细账及余额构成表》中的余额构成情况同社保回票差额表中的累计余额进行合理性核对,发现问题随时跟进,并积极处理,保证余额构成表和社保回票差额表的准确性。

五、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公司的资金安全,完善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及试点工作,探索出一套针对人力资源派遣行业的分公司银行账户集中管理模式。其核心构架就是利用集团网银和电话银行等技术手段,确保总部能随时了解分公司银行账户的收支余状态;定期收集分公司银行账户的余额构成表,确保总部能知晓余额的分类并给出相应的处置意见。

自2010年9月28日成立专项小组以来,笔者亲历了该项工作的构建与运作,截至2011年末,我公司已达成分公司银行账户集中管理专项工作的前期目标:清理分公司银行账户的历史余额,将历史余额全部收回公司总部统一管理;清理了银行账户数量,从原有的60个银行账户降至54个;将可以转换的分公司非工行账户转成工行账户,并将44个分公司工行账户全部纳入工行集团网银进行集中管理,无法纳入工行集团网银的10个分公司的社保专户,也全部可以通过电话银行等方式随时查询。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提高分公司银行账户集中管理模式的时效,按季度收回分公司的银行余额,确保总部能在全公司范围内合理地调配资金;将分公司银行余额构成表与社保回票差额表中的累计余额进行核对,以改善余额构成表和社保回票差额表的准确性。

内部控制的理念,古今中外皆有之,笔者认为,利用集团网银和电话银行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人力资源派遣行业分公司银行账户的集中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人力资源派遣行业地域遥远分散,分公司银行账户余额难以把控的问题,是加强行业内部控制机制,防范财务风险的较佳路径。

若将其纳入到分公司财务专员的岗位职责中去,效果更佳。而对于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或子公司银行账户的管理模式,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15财政部,自2007-1-1起施行.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人民出版社,2010,12.

[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编写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6-28,自2009-7-1起施行.

[4]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编.高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

银行分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

    场指标,还应综合考虑到银行的治理结构、发展战略、人才素质等潜在指标。这些潜在的因素往往对银行的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间接影响到银行的竞争力。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有效激励不仅是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需要,也是适应更加激烈的银行业竞争的需要。而薪酬激励机制通过薪酬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员工进行奖惩以实现其激励约束目标,使经营者与股东利益趋同,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

    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现状

    (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机制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基本薪酬制度已全部转为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基本工资为固定工资,根据员工的工作岗位确定,随时间变动而增加,与当年员工的工作绩效没有关系。薪酬制度主要为了突出三性:外部竞争性、内部公平性、个人激励性。市场的薪酬水平作为外部竞争性的评判基础,岗位价值和胜任能力是内部公平性的衡量因素,而绩效管理则是个人激励性的支柱。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采用行员等级工资制。行员等级工资制主要由行员等级工资、奖金和特殊职位津贴构成。行员等级工资采用统一的“行员等级工资薪点表”。员工岗位工资薪点综合考虑员工对关键职责胜任情况、能力、绩效考核、知识学历、任职时间、岗位技能等因素确定。对于基准薪级的标准工资由总行核定,并适时调整;工资等级对应的工资额等于基准工资与各等级薪点的乘积。行员等级工资随基准工资额提高相应调整。例如,中国银行2008年将行员岗位等级共分为11级18档,第1-2期称为学习期,3-5期称为应用期,6-8期称为拓展期,9-11期称为指导期。

    绩效工资为浮动工资(或奖金),在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奖励比例完成和超额的工作绩效给予奖励。四大行的奖金种类包括:年度奖金、业绩提成奖、项目奖等。员工绩效奖金根据银行、团队、个人绩效考核结果支付。职位不同,挂钩的比例不同。

    (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员工薪酬收入总体分析

    根据工、农、中、建行2008年-2010年的年报,农业银行的人数位居四大国有银行第一位,其次是工行、建行和中行。从主要财务数据来讲,工商银行在总资产、净利润和员工费用方面均列中国银行业第一位。除农业银行以外(农行2010年上市,员工费用大笔缩减),其他三大银行人均薪酬均正稳步上升,在2010年,人均薪酬达到18万元。

    从外部看,四大行的薪酬水平确实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跟其行业特点有关系。金融行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其盈利水平和风险控制与个体主观能动性息息相关。从行业内部看,目前国有控股银行的薪酬水平仍然远低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

    人力资本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主要构成之一。低工资水平有助于改善银行短期财务指标,但人力资本成本又是对员工工作努力付出的一种补偿,在行业竞争激烈、高素质员工紧缺的情况下,过低的薪酬不利于获得和维持优质人力资源,从而不利于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构筑和保持。近几年在银行业的人才竞争中,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优秀人才流失,缺乏与其业绩紧密联系的有效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薪酬状况分析

    由于2009年财政部、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系列监管规定,银行高管的薪酬水平遭受限制,且规定了延迟支付的比例为40%-60%。在工行和建行,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年薪在09年几乎“斩腰”降薪,2010年有小幅上升;而中行和农行,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年薪在09年小幅下调后,10年继续大幅下调。现在四大行中,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年薪均在90万上下。

    与国外商业银行重视高管长期行为的激励相反,除中国银行的高管享有认购股权外,其他三大行普遍忽视对高管人员的长期行为激励,总薪酬基本上是由短期薪酬如工资、奖金、津贴、年金和保险等经济福利所组成。这样的薪酬结构使管理者更加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短期的业绩改善,却无法激励其长期行为,无法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

    虽然高管薪酬与本行内普通员工相比,有数倍或数十倍的差别,可是相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明显过低。对于国有银行高管来说,他们的 长期雇佣并不完全取决于业绩而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意志,那么激励就主要是声誉激励和报酬激励了。从声誉激励看,由于高管市场并不健全和高管产生由政府决定,这部分的激励作用是难以衡量的。从报酬激励看,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有明显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但中国在转轨中,国有银行的报酬总体不可能太高。加之经营者未能获得企业剩余索取权

    ,更与外资企业不具有可比性,因而导致激励效用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促使经营者更看重在职消费,看重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甚至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二、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一)在微观层面,优化薪酬激励机制

    1.激励模式上,实施薪酬组合激励

    有效的薪酬激励模式应该是能有效地激励员工,使其能将个人利益与银行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相联系,最大程度地为股东的利益与银行的长远发展付出努力。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薪酬激励模式时,应该根据各银行自身经营水平和实力,设计合理的薪酬组合,以实现对商业银行高管和员工短期行为的惩罚和长期行为的激励,以更好地提升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并使其员工行为更符合股东的利益和银行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实施薪酬组合激励,实现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短期薪酬激励与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长期薪酬激励的组合。

    2.激励结构上,扩大长期薪酬比例

    国外商业银行激励之所以获得较大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较注重长期薪酬激励,而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基本还没开始运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扩大长期薪酬在商业银行员工薪酬收入中的比重,一方面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员工整体薪酬水平,即使在短期薪酬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整体薪酬水平也会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薪酬与经营业绩的相关度,使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重视银行的经营业绩与长远发展。扩大长期薪酬在商业银行员工薪酬构成中的比重,可以较好地提升薪酬激励的整体有效性。扩大长期薪酬比例,可以通过加快实施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期权计划等长期薪酬激励措施。

    3.激励对象上,实施全体员工激励

    实施全体员工激励,对高层管理人员突出股票期权、期股制等薪酬激励,对中层管理人员突出限制性股权薪酬激励,对普通员工可以采取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制定适合本银行的员工奖励计划进行激励。这样,通过多层次的员工激励薪酬使员工利益与银行的整体利益密切相关,以提升薪酬激励的有效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可以设计不同的薪酬比例与薪酬结构。在基层员工的薪酬总额中,短期薪酬应占绝大部分的比重;在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中,短期薪酬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中,长期薪酬占绝大部分比重。

    (二)在中观层面,强化商业银行治理

    1.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完善的治理结构是激励机制有效实施的前提。一是改善董事会的构成:要降低内部董事的比例,提高独立董事比例以及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董事比例,以形成严格的内部约束,对银行高管的行为实施有效监督。二是设立一个由外部股东、内部股东、公会代表和独立董事等各方成员共同组成的类似薪酬委员会的常设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决定商业银行经理层的薪酬问题。

    2.加强薪酬信息披露

    完善薪酬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薪酬信息的透明度,可以增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因此,要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信息的披露力度,尤其要加强披露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及其构成。建立和完善内部信息交流和公共信息披露规范和渠道,增加银行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接受相关利益者和社会的监督,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他们的行为完全负责人,增强董事会决定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在宏观层面,改善外部相关环境

    1.加快资本市场改革

    长期薪酬激励之所以能够成为对高管人员及普通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激励形式,其关键性假设是银行的股价或经营业绩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反映银行的未来盈利能力,而这一点又必须建立在资本市场是充分有效的基础上。只有在有效的资本市场,银行的未来盈利能力才能通过股票价格真实反映,并依次形成对其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仅为弱势有效市场,其对公司经营的基本状况反映的非常有限,且市场的投机行为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薪酬激励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激励效果。因此,要加快对资本市场的改革,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为长期薪酬激励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2.加强相关法规建设

    加紧修改《公司法》、《证券法》中与建立有效、灵活的激励机制相违背的条款。除了允许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以外,在公司  注册上实行授权资本制,从而允许公司向激励对象分期、分批地增发新股,以较低成本实现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的授予。同时,应允许高级管理人员在满足一定的持有期限以后逐步出售所持有公司股票。尽快制定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管理办法和限制性股票期权计划管理办法,对授予的期权股份来源、行权价格、行权禁止期、行权有效期等细节设计上做出详

    细规定。

    参考文献:

    [1]陈学彬:《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

银行分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

(一)结售汇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手工编制报表,统计数据容易出现差错。目前大部分银行已实现系统自动抓取数据产生报表,但存在少数行仍是依靠统计人员手工核对对公结售汇数据和在个人结售汇系统查询对私结售汇数据后,手工加总报送统计数据,这样手工操作工作量大效率偏低,统计数据也容易出现误差。即便是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系统,也存在录入到外管局报表系统中出现人工误差的情况。

2、报表编制、报送部门不一,统计人员队伍欠稳定。调查发现许多银行存在统计报表编制、报送部门不是同一部门,这样致使报表统计人员与业务经办人员之间脱节,结售汇数据统计核对不便,准确性无法保证。而且近年来,各行外汇业务统计人员交替更换频繁,且这些业务经办人员变更又不须向外汇局备案,不利于保证统计核查监管的连续性和统计数据质量的稳定性。

3、结售汇统计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统计工作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度,无专门的结售汇统计制度,核查时能提供的仅是分散于结售汇业务制度中的 “按时按要求向外管局报送结售汇报表……”等诸如此类几句话,而结售汇统计数据来源于外汇指定银行的国际结算、信贷、营业部、信用卡等各个业务部门,由于结售汇数据来源的业务部门与结售汇报表数据的汇总上报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结售汇数据从采集、汇总、上报到保存,整个统计流程没有一个健全的内控制度约束管理,容易造成统计错误与遗漏隐患,同时给外汇局的核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没有使用实时汇率或一日一价。调查中发现有的银行在非美元折算为美元时,所使用的不是实时汇率,而是外汇局每个月公布的折算率,影响了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当非美元交易较多时就容易出现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少报的统计数据错误,这类错误存在1%。

5、个别银行内部统计数据管理存在问题。调查发现,个别银行内部对统计数据有规定,银行结售汇数据与自身系统结售汇统计余额必须要一致。由于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是分交易主体和交易项目四舍五入至万美元单位进行统计,当出现不同交易项目或主体的交易因四舍五入至万美元单位统计,数据出现进位较多时,银行自身系统的结售汇余额就会与结售汇统计报表总额有出入,报表工作人员则在报送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时分项目对数据进行微调。这样按内部管理要求做出的调整,必然会影响报表数据的准确性。

(二)结售汇核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现场核查手段有限,核查效率偏低。目前没有银行结售汇统计非现场核查系统,非现场核查主要依靠外汇局统计工作人员从外汇账户系统、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系统和个人结售汇系统等分析系统中提取对公对私结售汇数据,与银行报送的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数据进行比对核查,并结合主观工作经验来判别是否存在漏报和错报等数据质量问题。由于各系统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比如个人结售汇系统不统计外币代兑机构办理的业务数据,而银行结售汇系统却要统计,这样数据存在不一致,比对核查效果就打折扣;此外,报表上报时间紧,核查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大,使得统计核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

2、现场核查工作量大,核查难度大。现场核查主要是通过外汇局统计核查人员到银行现场调阅原始会计凭证、交易凭证、业务台账和交易流水等资料来对银行结售汇统计数据做进一步的核查。即便是倒出银行结售汇明细与外管局一些监测系统的数据,运用一定的程序进行比对筛选,由于银行每天办理的业务量大,且每个外汇分支局辖内可以办理银行结售汇业务的网点也很多,外汇局统计核查人员现场调阅核查的工作量很大;且结售汇报表报送的是总量数据,与具体每笔数据核对,分交易性质分交易主体进行核对,核查难度很大,而结售汇核查人员有限,核查监管力度也有限。

3、统计项目设置不完善影响了核查监测开展

(1)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项目设置存在差异。进行银行结售汇的外汇资金项目归属通常都与国际收支申报的项目归属大致接近,但是交易项目设置却与国际收支申报的相差较多,如,国际收支涉外收入(对私)交易编码将“职工报酬-一年以下雇员汇款收入”(301010)和“一年以上雇员汇款收入”(406000)分开统计申报,而银行结售汇系统是将“职工报酬和赡家款”(131)项下的统一统计,这样从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核查时,“一年以上雇员汇款收入”(406000)结汇就该顺应归入经常转移,而实际上却归入了职工报酬和赡家款统计,这些不对应之处容易影响银行工作人员正确统计,对核查监测工作也不利。

(2)与个人结售汇系统资金属性的设置存在差异。开展对私结售汇的统计数据核查通常需要比对个人结售汇系统数据,但是两个统计系统对统计项目资金属性的设置有一定差异,尤其是个人结售汇系统对私售汇的购汇种类设置与银行结售汇系统的差异大。购汇种类下属的出境定居、境外邮购、缴纳国际组织会员费、外汇理财、补够外汇、境外个人经常项目收入购汇等实际常用的购汇种类,在银行结售汇报表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统计项目归属,影响了银行结售汇统计核查。

二、结售汇统计非现场和现场核查方法

(一)非现场核查方法

尽管目前各外汇业务系统存在数据采集困难、统计口径不同等种种局限性,但其数据与结售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银行办理的外汇业务,我们可以在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简单利用两者的逻辑对应关系,通过非现场核查发现银行上报数据的错漏现象和违规情况。

1、外汇账户管理系统核对法。外汇账户管理系统中对公外汇账户结售汇与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对公结售汇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利用两者进行比对,从而找出异常数据。一是进入外汇账户系统的“账户收支明细统计”,选择“结售汇”选项,按不同时间段提取对公外汇账户结售汇数据,然后汇总结售汇统计报表中的对公结售汇数据,核对两者的结汇与售汇合计数有无差错,核查结售汇报表数据报送的完整性。二是通过在“账户收支明细统计”查询交易编码区分具体的交易项目,进一步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资本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分项数据进行逐一比对,发现结售汇报表分项项目数据是否有错报、串报现象。

2、个人结售汇系统核对法。个人结售汇系统数据与银行结售汇系统居民及非居民数据具备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个人结售汇系统按银行分别导出个人结汇数据与售汇数据,再按交易时间、交易主体、交易类型等项目进行分类整理,以此来验证银行结售汇系统中居民或非居民结售汇数据是否准确。

3、直接投资管理系统核对法。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直接投资业务统计分析等模块,基本上涵盖了资本项下外商投资项下的结售汇数据。该系统中的资本项下结售汇数据基本上能与银行结售汇报表中直接投资项下的数据一一对应。核查方法是登录直接投资信息系统,进入外商投资企业业务统计分析模块按结汇银行进行明细查询,可以得出各银行分月的外商投资企业结汇数据,分别与银行结售汇系统中对应时间段内直接投资项下结汇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异常数据作为现场核查的重点。

4、异常数据询问法。对于辖内没有或不常发生的业务而在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中却有数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跟进,与银行统计人员进行数据核对,询查异常数据发生的情况,适时解决银行在结售汇统计中出现的问题。

5、“其他”项目数据核查法。重点核查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中“其他”项下数据,要求银行逐月对结售汇统计报表“其他”项下收支数据进行说明,或者外汇局逐月针对“其他”项下收支数据进行查询和核实。

(二)现场核查方法

现场核查是指外汇局结售汇统计工作人员深入银行,调阅与结售汇数据相关的工作制度、会计报表、交易明细、原始交易凭证等资料,对银行结售汇统计数据进行的实地核查、校验等工作。

1、选择合适的核查对象

一是重点核查统计方式落后的外汇指定银行。部分外汇指定银行没有实现结售汇统计数据的自动抓取,数据统计以手工为主,出现统计错误可能性较大,选取这样的银行进行现场核查,可及时纠正银行结售汇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核查方法的研究也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二是重点核查新设立的外汇指定银行。新设立的银行在岗位设置、业务处理流程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完善,现场核查可以检验新设立银行开办以来业务办理合规性,深入了解其内部岗位设置及业务流程,适时提出合理的规范化管理建议,有助于督促其进一步提升银行结售汇统计质量。

三是重点核查更换业务人员的外汇指定银行。由于银行定期会进行人员岗位轮换,更换业务人员初期是数据错报漏报的高发期,选取更换业务人员的银行进行现场核查有助于增强该行对银行结售汇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避免银行因为业务交接不到位造成工作质量下降。

2、核查资料准备

在开展现场检查前,外汇局要求银行准备资料:银行从会计系统剥离出的结售汇明细数据,具体指标设置包括:交易主体、币种、金额、交易时间、交易编码等;银行建立的对公结售汇业务台账登记簿;非现场核查中发现可疑情况,相应的银行会计凭证、电子数据、留存档案等。外汇局准备的资料:银行上报的即(远)期《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个人结售汇系统打印出的个人结汇、售汇明细清单;非现场核查可疑情况的相关资料等。

3、现场核查开展

(1)调阅“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按照规定开办结售汇业务的银行应当建立独立的结售汇科目,并下设代客结售汇科目。核查人员从银行获得代客结售汇科目代码(外汇买卖科目)。以某银行的结售汇科目设置为例,70205代表代客即期结售汇,70206代表代客远期结售汇,70203代表外币之间的套汇业务,各科目的借方发生额表示售汇业务,贷方发生额表示结汇业务。

(2)按会计科目剥离电子数据。如果没有电子数据为基础,对结售汇整个科目进行数据核对显得尤其困难。剥离电子数据是总量核查的前道工序,从全科目电子数据中筛选出代客结售汇科目的借贷双方的数据,以备核查。

(3)核对《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总数。对取得的结售汇电子数据进行加工,加总银行月结售汇数据,减去系统内平盘数据,得出实际代客结售汇数据,分别同《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中结汇和售汇合计数进行核对,从而发现错、漏情况。

(4)核对分项数据。核对结售汇总数之后,就要对结售汇分项数据进行核对。核对分项数据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剥离的电子数据按照账户性质分类筛选,分别计算经常账户、资本金账户、外债账户等账户中结售汇情况。二是通过银行电子台账核对分类数据。检查人员可要求银行提供结汇售汇统计的电子台账,该电子台账包含了《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中每一个子项的明细数据。逐步或部分调阅结售汇业务凭证,将业务凭证与电子台账中的明细数据逐步核对,以发现银行是否有金额、归属等方面的错报问题。

(5)对可疑、重点、大额数据逐笔核查。对于非现场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现场核查中进行逐笔核查,重点核查辖内没有或不常发生的业务而在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中却有数据出现的可疑数据、资本项下需审批的重点数据、增长幅度较快或金额较大的大额数据。通过翻阅会计凭证,逐笔调取该结售汇业务的相关单证,对资金属性、交易主体性质、交易日期等方面进行核查,查看是否存在误报的情况。

三、相关工作建议

(一)完善结售汇统计核查制度

借鉴国际收支申报核查的做法,出台银行结售汇统计核查操作规程,对现行银行结售汇统计制度进行补充完善,细化指导核查银行结售汇统计质量和内控管理的规定,提供较为完善的统计核查工作指引支持。

(二)加大科技支持,建立有效核查工作体系

大力提高科技支持力量,提高非现场核查和现场核查的整体工作效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核查工作体系。一是借鉴国际收支统计非现场核查系统的做法,开发银行结售汇非现场核查系统,大幅减少非现场和现场核查的工作量,提升监管效率;二是整合现有外汇业务数据资源,提高业务数据共享水平,打造大监管核查平台,提高整体核查监测水平。

(三)优化统计项目设置,提高统计基础质量

改进优化银行结售汇统计交易项目设置,建议增强银行结售汇统计与国际收支交易编码、个人结售汇系统资金属性设置的关联性,提高银行业务人员理解统计指标和正确归属统计的可操作性,从数据源头上保障统计基础质量。

(四)加大银行管理督导,提升统计核对基础

一是明确要求各行必须要实现结售汇数据提取电子自动化,并且保障自动提取数据的准确性,杜绝手工加总编制报表产生的人为错误。二是要求各行统一报表编制和报送归口部门,并且提高统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保证统计核对业务质量。三是明确要求各行统计报表编报中非美元折算为美元必须采用实时汇率,提高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四是明确要求各行(包括基层行)均需单独设置结汇、售汇会计科目,并且还具体设置银行自身结售汇、代客结售汇等交易科目,确保统计核对工作有效开展。

银行分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逐渐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服务“三农”的重任[1]。然而,农村商业银行是从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从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到现在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是一个新兴的金融机构。在当今金融业的不断兴盛形式下,农村商业银行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2]。相比其他的商业银行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传统银行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并不完全适合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进行经营活动和资源利用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实现对农村商业银行科学、系统的管理。

从目前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形式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一套监督、决策以及执行的制衡机制,对工作人员的鼓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也不完善[3]。具体的形式表现为:决策、监督以及执行机构分工模糊,效率低下。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责均集中于一个部门,这使得监督这一重要环节形同虚设,也直接导致了一些新规章制度未能得到贯彻执行。这些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农村信用银行无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更严重的是农村信用银行的改革发展均十分缓慢。因此,农村信用银行迫切地需要建立起一套绩效评价体系,并加速进行农村信用银行的体制改革。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还要全面考虑,构建出一套高效且符合农村商业银行特性的绩效评价体系。

1  提出问题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各个金融机构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农村信用银行在绩效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具体如下:

1.1 评价过于形式,造成信息偏差

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绩效问题通过参考依据,对问题的解决起到指导作用,并以此来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4]。但是传统的绩效考核问题严重,并不适应于当前的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究其根本,原因如下:首先,没有引入市场竞争理念,各个部分的绩效关系十分模糊。其次,过分追求财务指标,这不利于绩效指标评价的长期的发展规划。最后,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应该相辅相成,过于理论化或是过于经验化都会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性,使得评价体系出现巨大的偏差。

而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将直接导致绩效评价的工作难以落实,缺乏公信力[5]。以上几点体现了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不能落到实处,考核指标难以强化的真实表现。

1.2 指标设置不全,缺乏综合考虑

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过分强调了效益的重要性。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仅仅重视效益而完全忽视了经验风险这一条件,尤其是对非财务性指标,如内控管理、风险控制管理以及服务质量管理等因素欠缺考虑。由于对这些指标的忽略,造成了评价指标的维度过于单一。而正是由于指标的单一性,使得银行的战略决策缺乏信服力,无法起到金融战略的指导作用。传统的平衡计分卡评价指标中忽略了银行本身存在风险集合这一事实,这直接导致了目前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不能满足其对风险管理的要求。

1.3 注重结果,脱离战略目标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过分关注绩效评价的结果,这与绩效评价体系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不符。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与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总目标不能有效划分到每个时段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身上,员工不能宏观地把握整体发展方向。另外,尽管农村商业银行的所有员工都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往往员工会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正因如此,员工会依据自己的状况,为自己设立一个考评指标,而这个指标很可能会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产生偏差。这就是最典型的员工的工作方向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发生偏离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1.4 评价缺乏合理激励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主要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经营活动的情况监控,来对以后的银行发展做出预测。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激励机制是影响考评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将调动起银行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将为银行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而如果激励措施不当,将使得员工无法提高运作效率,也就使得绩效评价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所现行的激励奖惩措施的建立以政府干预为主,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提高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对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平衡计分卡是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常用办法,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核心。同时,需要将财务数据与非财务的数据相结合,将对管理的过程控制与最终的考核结果相互联系,来达到银行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然而,通常所用的以平衡计分卡中四个维度进行评价指标建立的方法,忽略了银行绩效管理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忽略了风险管理会造成绩效评价上的偏差,不能体现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也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时,考虑到风险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加入风险管理这一维度,构建出符合农村商业银行真实情况的评价体系,为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2.1 财务指标设计

财务指标是平衡计分卡模型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模型设计的关键因素。财务绩效评价的设计需要按照财务报表中披露的相关指标,来对其他指标的性能进行评估、计算。在进行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指标设计时,要考虑到财务指标具有的盈利性、安全性以及流动性等特点,在进行设计时具体指标及公式如表1所示。

表1  财务评价指标设计

[财务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存款增长率\&[(本期存款日均余额-上期存款日均余额)/上期存款日均余额]×100%\&贷款增长率\&[(本期期末贷款余额-本期期初贷款余额)/本期期初初贷款余额]×100%\&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中间业务收入-上期中间业务收入)/上期中间业务收入]×100%\&收入增长率\&[(本期总收入-上期总收入)/上期总收入]×100%\&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2.2 客户指标设计

客户指标主要是从用户的角度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行情况做出评价。客户指标是对银行绩效评价体系考核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制定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时要进行考虑,从而得到良好的财务收益以及良好的社会效果。设计时所用到的指标及公式如表2所示。

2.3 内部流程指标设计

内部流程的设计是为了赢得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银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该指标强调导向财务成功和客户满意的商业流程,主要体现了服务的效率、服务的质量、成本控制以及工作的准确率等因素,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满足客户需要并占领相关市场,以及其能否完成最终的财务经营指标。内部流程的设计是为目标实现提供保证,因此,在进行指标设计时要考虑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内部流程设计所用到的指标及公式如表3所示。

表2  客户评价指标设计

[客户评价指标\&计算公式或指标说明\&不良资产比率\&(不良资产总额/资产总额)×100%\&服务满意度\&客户对于银行的服务项目、服务效率、服务态度等的满意程度\&客户保留率\&(期末维持客户总数/期初客户总数)×100%\&客户渗透率\&[(期初客户于期末拥有各产品的客户总数)/起初客户总数]×100%\&]

表3  内部流程评价指标设计

[内部流程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研发费用率\&本年度研发费用/本年度总费用×100%\&新产品贡献率\&本期新增产品获得的收入/本期总收入×100%\&业务差错率\&业务差错数/业务总数×100%\&单笔业务处理时间\&每天工作时长/处理业务个数\&]

2.4 学习与成长指标设计

银行在评价了外部客户的绩效后,需要对内部客户进行评估,而银行的内部客户即为员工,如何留住员工为银行创造更多的价值是银行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关注的重要因素。对员工的评价包括对员工能力的管理,其中包括了管理层的基本素质、员工的基本素质等。主要体现在: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自身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对信息系统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方面。除此之外,银行对内外部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以及应用,其中会涉及信息覆盖率,信息的畅通率以及内部沟通程度等指标。内部组织沟通指标用以对银行日常工作规定进行评价,主要涉及对管理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决策水平等指标的衡量。

2.5 风险管理指标设计

风险管理指标的设计是用来督促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经营管理的收益率,为企业的风险防控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处于风险中的行业,因此对风险管理的调控不容小觑,通过风险管理来进行绩效指标的评价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对企业发展以及风险预测的把控。因此,风险管理指标对于绩效评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风险管理指标的设计从贷款结构、贷款管理以及风险评估三个关键要素层进行。具体涉及的指标如:不良贷款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非应计贷款率(非应计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存贷比率(贷款期末余额与存款期末余额的比率)、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总额的比率)、备付金比率(备付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重大事项报告率(涉及金额较大、有疑问或行内规章制度规定等事件)。

对于各个指标所处的重要性的判断,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经验相结合,从而计算出不同指标所占据的权重,根据不同网点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再对权重的分配进行相应的调整。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指标的定性判断,算出各个目标层的相应权重,为决策优化提供帮助。通过对五个维度指标彼此重要程度的判断,进行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设定。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员工对维度重要性的看法,做出汇总。通过矩阵计算得出相对应的权重,然后算出其平均值。对最终得出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最终战略目标。

3  结论

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三农”服务为目的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上,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克服自身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以前的信用社时的经营模式,准备找到自身定位,清楚自身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应用科学有效的竞争方法,使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快速稳定地发展。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为重要。为了使农村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建设更加全面、完整,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服务,除了要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风险管理以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绩效评价体系与信息系统相结合。信息系统需要对银行经营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进行自动收集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减少人工劳动,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推动绩效评价模型的自我完善。

第二,注重指标层次的逻辑关系。指标层次之间的逻辑管理是完成银行战略目标的前提保证。各层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以保证绩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对具体指标选取与权重分配上体现不同的侧重点,以保证评价模型的全面性。

银行分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5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效率评价

一、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演变历程

(一)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是组织职能和效率的统一体.体现 企业 的经营特点和战略思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经营传递效率和管理的有效忖乃至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安排。

(二)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演变

1.业主制。由商业银行业主直接指挥员工进行业务活动,员工只能听从所有者的指挥,没有任何经营权和决策权。

2.职能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结构是一种集权的组织结构,又称u型模式,其特点是金字塔型。即总经理是商业银行的最高领导者,在总经理下面按职能不同设立管理机构,各业务部门由副总经理或经理管理.每个部门又按照需求分设各具体业务部门如营业部、信贷部等。

3.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h模式,其特点是在最高管理层的统一领导下,将整个组织划分为若干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实行相对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拥有高度经营自主的权力,根据最高管理层的方针、政策和统一制度,全权指挥其所辖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上级赋予任务全面负责。

4.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又称m型模式.它把按职能部门和按工作性质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矩阵的管理方阵.使同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上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完成某一小组任务的工作。

5. 网络 状结构。在该结构中,每一个员工的信息来源和工作要求不仅仅限于纵向职能部门和横向的管理部门,他将按照实际需求对多个任务做出响应。同时也接受多个方向的信息和要求。这种方式将极大地发挥员工的技能,减少组织间的摩擦.增加组织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三) 现代 商业银行业的主流结构和特点

矩阵式是适应现代商业银行需求的最适合的模式,并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业的主流模式。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正加速推进组织架构的矩阵式改造.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缓解高级管理层的协调压力,使其集中精力制定战略目标、决策和规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矩阵式组织结构能有效发挥员工的专长.减小银行的人员规模,提高人员的利用率。

3.矩阵式管理能够促进业务运作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交叉制约。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有组织结构的特征

由于 历史 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设置的,经过市场化改革以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结构特征:

1.在组织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采用的是职能式的总分行制。其经营模式有行政色彩。主要表现在总行对下属分支机构的管理沿用了国家机关的管理模式,埘人、财、物的管理和调配均采用行政管理模式。

2.分支机构的设置以行政区域划分,而且布局雷同。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对全国各级分行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度、分级管理,各级行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

(二)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1.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重叠,内耗十分严重。排队论中的earlang公式证明了这样的道理:如果工作分的过细,设置的部门过多,会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发挥.不能适应现代多变的 金融 市场和激烈的竞争需要。

2.由于机构层次多、管理跨度大.加上分支行受自身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总行机关对分支机构控制失灵。

3.沟通成本的剧增和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延长垂直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会增加信息传递时间,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导致延误时机和决策失误等情况发生

4.金融资源配置分散化和低效率,使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由于各地区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差别很大,一些 经济 总量很小, 发展 缓慢的地区也设立了很多机构,这就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中较为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再造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进行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是提高竞争力,迎接金融全面开放的必需之举。本文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设想如下:

1.在组织结构上实施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目前银行的业务种类,基本上已经和国外大银行的业务种类相同,因此采用国际主流的组织结构可以解决现存的组织协调问题,使高层领导更多地集中精力制定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加强银行快速响应能力。

2.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设置不合理,委托链条长,分支结构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建设成大总行.小分行结构。营销渠道设立为总行一分行一分理处三级设立.彻底消除省分行、地市分行、县分行的区别。

3.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分行。按照经济区域设置银行分行就是说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信贷需求设置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而不再延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即不管是否盈利.只参照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银行的投入产出比考虑的较少。

4.充分利用新型银行模式,发展离行式银行服务。如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等

四、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效率评估

(一)效率评估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来对商业银行进行效率评价。该模型由chames、cooper和rhodes-位学者于1978年提出,利用数学线性规划将企业的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项目数据,投射在坐标空问上,求出最大产出或最小投入为效率边界.以衡量各决策单位(decision makingunits,dmu)的生产效率。这种方法有以下优势:

1.dea无需构造一个确定的基本生产函数和估计函数参数系数。可避免函数型态的人为错误设置所导致的不准确结果:

2.dea可以通过数学规划方式客观产生权数并且有效处理投入(或产出)单位不一致的问题;

3.dea可以有效处理定性与定量投入(或产出)指标的问题。

dea方法能在同其它银行相比较的情况下测量出某一银行相对效率。每个银行都有相同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它通过将一个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和其资源同其它银行相比较,将多个投入和产出变量转变为效率评价指标。将效率最高的银行的效率定为1。其它银行的效率定在0到1之间。对一组银行中某一个银行相对效率的 计算 如下:假定这组银行的个数为n个.每个银行都有s个输出变量和m个输入变量。yjk表示第k个银行的第j个输出变量,xik是第k个银行的第i个的输入变量。第k个银行的相对效率ek,计算公式为:

其中,v,u分别是第k个银行的第i个输出变量和第i个输入变量所占的权重。数据包络分析对权重的选择是在没有负的权系数的情况下,使得每个银行的效率评价指标最大化,而且所估计的效率指标不大于l对于具体银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可以看作线性规划问题,决策变量是银行的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权系数。对于第k个银行(k=1,2,……n)在该公式中定义的相对效率e,使得e最优化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ix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m维投入向量,jy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s维产出向量。kx、ky是被评价的第k个银行的投入、产出向量。这里的oiu是第k家银行的效率值,满足0≤e≤l。当e=1时,表示该银行是效率前沿面上的点,因而处于有效状态。该模型是在规模收益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模型,其经济含义是当第k家银行的产出水平保持不变(投入导向)时,如以样本中最佳表现(处于效率前沿面上)的银行为标准,实际所需要的投入比例。1-0就是第k家银行多投入的比例。也就是可以减少(或称浪费)投入的最大比例。

(二)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

本文运用dea方法进行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考虑 计算 过程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可取性,同时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同,所以本文以一家商业银行的所属分行情况进行比较,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比较情况在本文不作讨论。所选取的指标体系主要为:投入指标:期内平均人数(x1)、期内资产平均额(x2)、期内成本(x3);产出指标:期内存款余额(y1)、期内贷款余额(v2)、期内利润(y3)。

(三)实证分析

现以某商业银行10家分行在上述投入、产出指标上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将上述各家分行的投入、产出的数据输入matlab6.5软件(mat1ab软件是由mathw0rks公司用c语言编写的著名的工程数学应用软件,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和方便、直观的编程功能),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计算结果如下

银行分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

企业文化是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搞好企业文化管理是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于更好地发挥员工的主人翁作用,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总结,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各行都提出符合市场经济、顺应时代和自身特色的文化管理理念。为了更好地展现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管理发展的脉络,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国有商业银行的文化管理。

一、以管“事”为中心的传统企业管理时期

国有商业银行成立时都有很强的专业银行色彩,农业银行主要对口农村,工商银行主要对口工商业发展,加之我国体制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在成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是政企不分的,长期存在官僚作风、长官意识的思想,从而在管理上也就形成了以管“事”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时期,在这个时期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物本观念突出,即侧重于对银行设备、固定资产等地管理;二是管理方式单一,即管理的对象总是只针对单一的当事人,对于管理问题的处理总是就事论事,不能把握全局,形成长效机制;三是经验管理为主,即管理决策主要是经验的、直观的、线性思维的决策。

这时期的国有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其目的就是想用周密的制度约束,从而实现管理目标。使得管理行为总是针对某一个管理因素实施,无论是对问题的揭示、分析、处理都是直观的线性思考,没有形成制度流程的约束,造成管理者的工作量很大、员工也不认同的局面。

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管理方式为后来的现代管理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传统管理是“基础结构”,现代管理就是“上层建筑”。现代管理是传统管理的提升和延续。工商银行的信贷风险测评体系是会计原理、风险评估、资产评估、行为科学等作为理论基础的,真是百分百的现代管理。但是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流程制度,缺少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缺少严密的监督机制,这套现代的管理模式能否奏效,恐怕没人敢持肯定的态度。事实上,开展现代管理并不意味着传统管理中的规章制度、操作方法、思考方式等内容就不需要了。其实不然,没有这一切成熟的传统管理的实施,就不可能有效开展现代管理。

二、引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管理时期

国有商业银行建行时就都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优良传统,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独有的管理方式之一。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员工是银行的主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中重视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国有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耐心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全心全意地关心员工,尽最大的努力为员工排忧解难;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有计划、广泛地开展民主协商对话,在领导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架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友谊桥梁;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采取大家喜闻乐见的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全党全社会都关心、支持,配合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践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为员工创造良好的践行环境。

国有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密切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工作方法。同志早年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区做”。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横下心来“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思想政治工作理所当然地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生产力发展。国有商业银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着银行的发展和经营来进行,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

国有商业银行要对员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长远战略上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员工的头脑,坚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培养共产主义理想和发扬共产主义作风,帮助工人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应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行的经济政策与工人阶级的理想在方向上是相同的,但是也不能混淆二者。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十分重视这一点,例如,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同共产主义先进的道德观,显然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国商业银行就帮助员工正确处理道德建设同执行现行政策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促进了银行的健康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者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品质。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就是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心服口服,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照着去做。有了这种工作氛围,真理才会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缩小与世界银行的差距,使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