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特征范例6篇

自然环境的特征

自然环境的特征范文1

一、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要素总和。地域特征是伴随人类劳动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而形成的地域表现形式,可以作为人来改造自然的象征。地域特征往往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为常见的便是建筑与典籍。通常情况下,地域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具体分析看来,自然要素涉及气候、地形、植物、水文以及建筑的地域性,而人文要素会涉及到当地的宗教、风俗习惯、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的历史等等。

自然要素中的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而各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的不同,像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就不同,因而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依靠的主食不同等等。自然要素中的地形要素也造成了各地的地域差异,像我国不同的地形造成了不同的地理形态,有平原、有丘陵、有高原、有盆地、有沙漠等等,各地的建筑物也都是在依据地形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因此不同地区的建筑各有特色。另外,水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典型的就是我国的周庄与乌镇,这两个小镇都是以水为特色而出名的。其它的自然要素,像植物以及建筑等的地域性,在我国一些其它地方都得到了体现。

二、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1、审美观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其主体往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而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区域,自然而然的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风俗信仰,受各自所在地区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事实表明,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审美观不同。因此,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设计者们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设计想法差距大时,还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矛盾,以致于设计思路长期得不到统一,无形之中使得设计延迟甚至中断。从一定程度上讲设计者的思路决定着整个作品的设计以及观众的审美实践,这也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以及雕塑等等选用本地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原因之一。

2、设计者的地域来源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本身就具有对环境升级改造的意味,是人类设计者发挥创造力、思维力以及想象力而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的设计中的主客体在整个环境设计过程中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于环境设计的整个进程中,且由内而外不断进行着。可以说,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完工,是环境艺术设计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此种相互作用最为凸显的就是地域特征的制约作用。如若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建筑风格入手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移植到我国的南方水乡地区,那么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移植过来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来到中国,首先映入眼帘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包括建筑风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结构的构建等等,对于一些中国老百姓最为普通的审美事物,在西方环境设计者看来是比较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设计方案最终得到认可,并落实到地面上时,那么我们能够断定这个设计风格的建筑一定是杂糅的,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纯粹意义上的建筑。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1、地域特征的创造性作用

所谓的地域特征其实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概念,对其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就不能将其孤立起来分析,而应对其进行外部与内部的有机解读,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构。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是为了更好的发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生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关系。事实上,从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以及个性,进而能够将本区域的文化与其他区域的文化普遍的联系起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设计出既符合地域特色,又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共同性

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在结合地域特色与当地人喜好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特点的作品。很多情况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手段与工具而存在,由于其具有手段与工具的身份,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设计,也不能完全从实用的角度设计,而应该兼顾多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地域特色,又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效。但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有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地域中的地域文化与当下该地域的历史进程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在某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而在另外一处则需要转换思维,转换设计方式,结合地域特征进行设计。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的设计提供了载体,环境艺术的设计丰富了地域特征。

3、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灵感

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必定欣赏过无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他们通常会游历世界各国的山川名秀、著名的风景点以及名胜古迹。通过不断的游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增加,思维会得到开拓,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无形中得到提升。因为不同的地域有其独特的地域风貌,所体现出的建筑物也具有本地域的地域特色,通过了解各地域的地域特征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者之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灵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创意往往来自于不同地域理念的相互碰撞中,当前后现代的环境设计理念十分强调“不均衡性”。对“不均衡性”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不同地域特征在同一个设计作品上的整合。此种设计理念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设计者思路的对接,以此来使设计的作品出现惊艳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不均衡性”的代表作,像波兰的斜屋以及荷兰鹿特丹的立方地住宅等等,这些都是“不均衡性”在建筑艺术设计上的佳作。“不均衡性”可以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以及艺术作品,事实上,地域特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及融合力。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鸟巢”,可以说是地域特征融合力的代表作,“鸟巢”的整体设计理念十分明确,一方面体现着我国华夏文明的原始特性,另一方面又在吸收、借鉴西方建筑新理念的基础上,彰显着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相应的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行列,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以及环境艺术方案的制定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有差距,尤其是在技术与设计理念上,差距更大。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问题上。当今时代,我们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建筑物采用“玻璃幕墙方格子”的构造,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如若此种建筑风格得不到改变,那么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地方的区域特色将会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

五、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间的联系既体现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又体现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环境设计工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地域背景的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但是二者也可相互借鉴,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环境艺术设计丰富地域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就如历史与创新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所指的传统,往往是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成,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也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但是一定不能够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不同地域的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现代生活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贯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地域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者最常设计的内容,地域建筑的设计一定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包括气候、水文以及地形等自然要素。地域建筑的设计往往是在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技术以及新型材料而建设的。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所设计的建筑往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创作,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从而也能够更好的彰显地域文化。

自然环境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环境艺术

文化对艺术设计的渗透是影响其形式表现的重要因素,就环境艺术设计而言,文化对其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不同的地域环境因其文化内涵的不同,所体现出的人文环境特征也有所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个民族、地区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因习俗和地域的不同又伴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也形成了不一样的环境风格特征。因此地域文化在环境中的物化结果,最终形成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外在表现——即人文环境体貌的差异。

文化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综合体,按照传统对文化的提法,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要了解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也应从文化的这两个层次入手来进行探究。

一、文化的物质层面对环境艺术形态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所谓:凡居民材,必因大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在人类聚居、建筑空间等方面自然地理要素始终起着制约作用。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建筑是体现文化的物质层面对环境艺术形态的影响的重要元素之一。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建筑形式多样,民居建筑形态的多样性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好写照。在我国的传统地方建筑的建筑形式处理、材料运用上都体现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东北建筑比较厚重,南方建筑比较轻巧。这就形成了因环境气候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建筑形态。再如我国西北地区四季干燥,多风沙,因此很适合用土坯建房,像山西的窑洞,新疆的土坯房从建筑材料到空间布局都适应了这一地域的气候特征。而我国云贵地区气候多潮湿炎热因此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建筑整体通透轻盈,这样的建筑形态与自然地貌和气候有着深层次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建筑的空间构筑、细部处理上无不深深烙下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印痕。例如建筑的架空、阁楼空间、敞廊与檐廊、挑檐与格栅窗、屋顶的坡度等。

另外建筑的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因此建筑所处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也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乃至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特征,将建筑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与自然的关系相融合。

二、文化的精神层面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表达方式,无论是宗教文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都成为建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因此社会思想意识及民族文化特征对环境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

1、自然崇拜对环境及建筑艺术的影响

自然崇拜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引火器,其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化。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及生存的自然环境萌生了神秘莫测的崇拜意识。对自然崇拜意识的长期积淀进而内化为不同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生态文化观和特有的地理环境观。独具藏民族特色的林卡艺术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藏族林卡是藏民族创造的园林形态,是依托大面积的绿色自然环境,形成以非规则式布局为主体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蕴涵了藏民族审视高原自然环境的空间意识,是藏民族心目中理想景观的现实神物。其特有的艺术特征与藏民族自然崇拜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崇拜对建筑的影响仅从我国古典建筑的大屋顶形式就可窥见一斑。我国先民崇尚凤鸟,大概因为凤鸟能在天空自由飞翔、更接近伟大的自然神——太阳,进而将凤鸟通过符号性的象征赋予其天空、太阳的隐喻。在建筑屋顶的形式与结构的表达上充满了这种隐喻的意味,那飞挑的屋檐更像是羽翼的象征。

2、生活习俗及图腾崇拜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在环境艺术当中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也可以说是地域民俗风情的体现。在我国不同的民族建筑中,其用以装饰的吉祥图案就把这种民俗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五翎”(指“五伦”)的凤凰、白鹤、白头、鸳鸯、燕子组合的图案,就象征儒家严格而有等级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种伦理关系;狗的不侍二主喻为忠、羊羔跪而吃奶喻为孝,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等等。还有道家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使追求长生成为了普遍的人生目标,于是就有“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吉祥字样以及“五福捧寿”、“群仙祝寿”、“寿比南山”、“松鹤长春”等吉祥纹样。传说吃蝙蝠肉可以成仙,蝙蝠图案成了吉祥的象征。这些名目繁多的吉祥图案被大量应用于各类装饰构筑物之中,成为民俗文化的一大特征。

图腾信仰,即图腾崇拜,是古代大自然信仰中发展出的信仰形式。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的译音,意即原始时代的每个氏族部落,都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以至无生物作为保护他们的象征或标志,因而这个氏族或部落视之为忌物,信仰并崇拜它,以促使氏族或部落的发展或繁荣。如侗族人所崇拜的图腾图式主要有龙蛇,尤其对龙图腾意象的文化表达,风水、民居、寨门、风雨桥等无不与龙的喻象有关。鱼也是侗族的主要图腾之一,在侗乡处处可见鱼的形象,以鼓楼的雕饰彩绘最为常见。

三、环境艺术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遵循原则

1、 遵循地域文化的本意内涵

任何一个地域的文化都是经过千百年来不断沉淀传成发展下来的。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的号角吹响了很久,但是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确立,反而更多的表现出来一种弱势文化的味道,它自身的特色,在多种社会因素尤其是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容易被忽视,丧失文化上的识别性。因此在设计中遵循地域文化的本意内涵,而不是过于追求摹写符号的表象形势,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性发展重要条件。

不同的地域环境,无论是在何种文化脉络下成长的,其形体环境均能自然而清晰的展示它的特色表达其文化上的魅力。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只有准确把握并挖掘地域环境的的文化特征,才能使其的设计富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文化的内涵,做到科学利用,合理传承,使不同地域的环境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延续。在设计中肤浅而表面化地运用传统符号和艺术形式只能是表象的对文化的理解。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的融合要理解传统形式中的内涵,深入分析和提炼其精华,运用不同的设计语言,表现其文化内涵、人文意境和美学特征。

2、尊重人们的生活习俗及审美习惯

不同的地域环境因自然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从而伴生了不同的民俗风情,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标准首先要满足当地居民的习俗及审美习惯。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人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

3、尊重地域的自然差异符合自然规律

地域环境的自然特征,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城市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城市的自然特征是城市形体环境特色的结构层面,一定地域环境的自然特征往往是独特的、无法模仿的,人类在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审慎地“装点自然”。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巧借自然、融于自然、丰富场所、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环境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方能显示出新地域文化的特色,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总结

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的关系相对文化而言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而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则是一个特色与内涵的问题。设计是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与延续,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中的体现更多的是文化的意象,使环境具有易识别性及亲和性。在环境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抄袭与模仿是阶段性的,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阶段,一味的抄袭与模仿会使地域文化丧失鲜活的生命力,破坏文化环境的生态性。只有立足于本土、坚守本源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合理的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

参考文献

[1] 祝后华《自然崇拜意识中的藏族林卡艺术》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29卷第6期

自然环境的特征范文3

课题名称:青藏地区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八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青藏地区》,主要有三部分:青藏地区的区域概况;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藏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第二课时,建立在学生已有七年级,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储备及知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部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观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说出青藏地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3.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七年级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地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学生好动,参与意识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自己观察,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自主学习

活动二:探讨交流

活动三:归纳提升

环节三:课堂小结

环节四:巩固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有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

举例说明这些“神奇”现象的具体表现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感性的认识。

板书: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读教材P17图5-30“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及与邻国的分界线。

2.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的经纬度范围,分析本区的海陆和纬度位置。

3.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分析本区海拔高度的特点。并 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4.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本区主要气候类型,说出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5.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河流、湖泊,分析本区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

6.分析本区的景观特征。

学生读图分析

师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活动二:探讨交流

1.读同纬度那曲和南京的气候资料,分析气温差异及形成原因。

2.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粮食种植区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请归纳本区种植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本区主要发展的农业产业类型?

4.用实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居民点分布、民居建筑特点、居民饮食和服饰的影响。

读图观察分析。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归纳提升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归纳总结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内部也存在地域差异。

3.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师归纳小结。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板书

(一)区域概况

(二)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

(三)农牧业生产状况

自然环境的特征范文4

一、幼儿的特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1.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幼儿身体尺度

在心理学上,幼儿的成长时期大体可以被分为:新生期、乳儿期、幼儿早期、学前期以及学龄期五个时期,这里所指的成长期并非是分割开来的,是一个持续的整体过程,当然不同的幼儿所经历的成长时期点划分也不尽相同。整体来说,成年人相对于幼儿的成长速度是比较慢的,幼儿的学习与心理转变是非常迅速的,也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年纪越小的幼儿特征变化速度反而更快一些,儿童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声音、形状、色彩等方面,因此环境的转变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对于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首要注重的是安全性,这些条件不仅来自于人为的情感给予,也来自我们为幼儿所营造的适宜外部环境。幼儿对于外部环境的选择也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个性、舒适度去选择相应的环境。幼儿对于环境有自己独特的习性,他们喜欢选择喜好的空间进行游戏、玩耍。幼儿对于不同空间的敏感度是不同的,不论是较大的空间还是狭小的空间,幼儿都有自己独特偏爱的地方。幼儿园在对环境进行设计时,最重要的考量依据是幼儿的身体尺寸,这在幼儿园环境设计时是十分需要注意的,一是对幼儿的安全方面进行考虑,另一个既是根据幼儿自身的身体高度设计适宜的环境设施,以达到让幼儿能够合理成长的效果。大部分幼儿都有站到高处的习性,这是由于儿童对于新事物的好奇感所致,居高临下的既视感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好奇心理。而幼儿园在考虑幼儿安全性的同时,也会根据此点对幼儿环境进行特殊的设计,例如幼儿园房屋窗台、栏杆扶手等的设计,宽阔的视野以及适宜的高度设计更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度与参与度。根据这些小尺度的设计,能够很容易的分辨出这些环境设施是为儿童所建,使人一眼即可看出所建设的场所为幼儿园。

2.幼儿的行为特征

根据幼儿的年龄不同,幼儿的行为特征也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的幼儿行为特征大体可分为五种:(1)三岁以前的儿童在学会走路以后,主要的行为特征为跑、跳等,这时期的幼儿大部分表现为精力充沛,不知疲倦;(2)3-4岁的儿童在体力方面以及身体控制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高,身体平衡度也有了一定的掌握,短距离跳跃、单脚站立一般已可掌握;(3)4-5岁的幼儿可以掌握单脚跳跃,并且具有良好的攀登能力,在注意力方面也有所提高,但时间不是很长;(4)五岁的儿童已可独立穿衣,并且有独立的思维,他们可以稳稳的跑步或攀登,父母对于幼儿的监督也不需要太高;(5)6-8岁的儿童已经初具相对的协调性,在参与协同的游戏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且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不同于他人的理解方式。幼儿在玩耍时,这些行为特征将会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人们通过对这些行为特征的观察与研究,进行对幼儿园环境的特殊设计,以此满足幼儿的玩耍需求。在心理学上,环境心理学同样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的是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这些研究为幼儿环境设计提供了经验与理论依据,这样才使得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更加合理。

3.幼儿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空间的定义十分广泛,在不同的层面所理解的概念也有所不同,然而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空间是从建筑空间方面来考虑的,以人为限定的场所来定义的空间,即指一定的实体空间范围,是以人的实际感觉与认知所限定的空间范围。本文的建筑空间又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然而我们所讨论的既是客观空间与幼儿行为活动的相互关系。幼儿园空间环境是以幼儿为主体,围绕这一主体的周围事物都被称为空间环境,国外的研究者曾指出:空间环境作为事物、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存在的,是作为联系两者的实体而存在的,且这种联系是有按照一定规律而来的,形成井然有序的联系规则。由此可知,事物、环境与空间环境的存在密不可分。人类需要活动就离不开空间的需求,而人的行为特征与空间又相互制约相互规范,不同行为特征的人对于空间环境的选择有独特的选择,然而空间环境对于人的行为特征又有不同的约束与规范。幼儿具有好动性强、好奇心强、注意力弱的行为特性,对于新事物具有好奇心理,精力比较旺盛,对于新事物的关注力又比较低,幼儿园的空间需要根据这些行为特征进行特殊的改良与设计。通过幼儿园特殊的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并且调动幼儿的趣味性进而促进幼儿行为的发展。这是由空间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反观,幼儿行为特征对于空间环境也有独特的影响,幼儿的行为特征与空间环境属于一种互动关系,环境是需要根据环境生活者的行为特征来进行设计的,因为空间环境设计的初衷即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幼儿具有特殊的行为特征,因此设计者在考量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以达到所需的效果。儿童的行为大部分是具有破坏性的,同时也包括创造性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都会导致环境的相应改变。

4.幼儿对环境的认知

幼儿对周边环境的认知主要来自家庭、幼儿园两个途径,家庭是幼儿时期儿童所待时间最长的地方,幼儿最先的认知来自家庭的生活空间,幼儿早期的玩耍、休息、学习都来自家庭,对于环境最初的认知与了解也来自家庭环境。当幼儿到了进入学前教育的年纪时,幼儿园则成为除家庭之外的第二认知学习场所。通过幼儿教师的引导,幼儿对于空间中形状、大小、色彩等的特性有了新的体验和认知,在幼儿园里的玩耍与学习使幼儿吸收更多的环境体验,进而也形成了幼儿不同的行为特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幼儿身心的决定因素,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是指幼儿园的客观空间环境。幼儿通过与家庭成员和幼儿园的社会团体的交往,促进其身心的发展。幼儿园相当于幼儿接触社会环境的起点,而这一环境也给幼儿身心发展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幼儿对于环境的认知与环境之间是属于相互作用的,并且这一体系中两者相互促进,两者互相给予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幼儿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设计原则

1.满足幼儿需求的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为了设计出满足幼儿需求的空间环境,首先需要满足的主要基本要求有:(1)空间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自由思维;(2)具有鼓励运动的多样化空间;(3)能够培养幼儿主观能动能力;(4)空间环境为幼儿提供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当幼儿身处幼儿园中时,适宜的空间环境能够使得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这种环境能够促进幼儿身心的良性发展。此外,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在运动能力培养上要符合幼儿自身条件,运动是幼儿智力发育的基础行为,因此相应的体育设施必须健全。

2.幼儿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幼儿园空间环境的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自由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既是物理空间的设计原则,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园的温度、采光都是设计者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幼儿园的环境要能够使幼儿有一种舒适感,那么就一定要有充足的阳光,光线的强度对于幼儿对环境的认知是有一定影响的,幼儿园合理的采光设计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园设计的另一个原则也十分的重要,即安全性原则,幼儿园安全性问题一直作为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仍需我们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例如幼儿园设计中常见的锋利边角、悬挂物、突出异物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幼儿的受伤,对于高度差较大的地方也可能导致幼儿的跌伤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进行改良的地方。一般来说我们要注意的有: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交点应设计为弧形;在存在高度差的地方应设计相应的提示标志;减少幼儿园中的障碍物存放等。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注重自由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这两项原则的遵守有益于幼儿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发展。要营造一个适宜的幼儿园空间环境,就要合理的运用以上设计原则,才能更加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幼儿空间环境设计

1.幼儿室内与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从广泛的定义上来区分,幼儿园空间环境可以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顾名思义,室内空间环境即指幼儿园建筑物内的空间环境,一般包括幼儿的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等。其中生活用房的使用时间占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最大比例,生活用房又可细分为: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衣物储藏室以及音体活动室等。这些生活用房在设计时往往会以明确的特征来体现,例如明确的地理位置、可见的划分范围、展示器材的活动区等,都能够让幼儿清楚的辨认出来。在室内空间的活动范围内,设计者们又将其划分为安静活动区、复杂性玩耍区和活跃性玩耍区这三个区域,以便让幼儿对规则界限有更好的认知。相对于室内空间环境,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所涉及的范围就相当的广泛,幼儿园的选址、幼儿园内总空间环境的划分、室外的活动场地、道路设计、幼儿园内的水体、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圈养等等都属于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范畴。

2.室内空间环境与室外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个内部空间的氛围对外部的依赖是高于其他任何因素的,人们喜欢待在有窗户的房子里,因为这样能够更好的接收外部的阳光与外部信息,不同的季节给我们带来的照明体验是不一样的,人的心情与生理也会随之而产生变化。同理而言,幼儿园室内空间环境同样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将给内部环境营造一个舒适的氛围,同时内部环境也将信息反馈给外部环境,两者得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四、总结

自然环境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地域特征;人文特征;文化特征

引言

优秀的园林风景的共通之处是尊重地域特征,较好的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充分的尊重自然环境及历史背景。21世纪,我国在园林设计上进步是显著的,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下,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与国外交流思想,切磋文化,加强事件背景的厚重感,突出地域特征,在中西文化技术不断交流中,充分挖掘各国长处,创作更多更好的新式园林。

1 地域特征介绍

1.1 自然因素

自然特征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客观存在于这个空间,不同的地域的自然风景也各不相同,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地域这单一的因素影响,改变自然特征的因素多种多样。如: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地域的自然因素,多为人力不可改变的。

1.2 人文因素

通过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因素逐渐被人类所影响,人文因素就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在当今这个物质年代中,人力征服自然的想法越来越普遍,在生产力中发展进步,使得更加深入的了解融入地理环境。

2 地理特征的内容阐述

在地理的学术界基础上,结合现实环境,地域特征大致可分为地域自然特征和地域人文特征,从而探究地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从而佐证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2.1 对地域自然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自然界具有不可抗力的因素,自地球运行以来每时每刻无不发生着演变。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特征,也就是说在包括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这个自然综合合体是地域自然研究的重中之重。

2.1.1 气候气象

气候气象是处于地球外圈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是地球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短的状态,是该段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在地域特征气候气象是形成不同标志的一大突出表现。

2.1.2 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地面状况以及基本特征,不同的地质土壤不同确定自然环境的不同,在外力及内里的作用下,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地貌承受各种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不同的丰富地貌。地质地貌和风景园林中的植被、亭台阁楼的建造息息相关。

2.1.3 植被

植被是覆盖在地表植物群的总裁,是人类居住换进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引起高度重视,在风景设计中,植被往往也是被规划的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2.1.4 水文条件

水源人类生存的必要生态环境之一,回首历史,我国古代多为傍水而居,长江黄河养育着华夏儿女,我国的优秀园林作品中依托水、山等自然环境也普遍存在。

2.2 地域人文特征

主要探究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事件,以地理环境为依托,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改变人文环境,发展人文环境是历史进步的必要前进力。

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

3 影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

3.1 自然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当中的影响与应用各类自然特征,如地质地貌、植被、气候条件等因子都不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存在,在制定的地域当中,各自然特征因子之间一般都会存在复杂的联系。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时,需要设计者在深入了解每种因子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各类因子与自然环境保护、人的功能利用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从而保证后期的规划设计过程更加合理,所取得的成果更为科学。

3.2 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与应用尊重地域人文特征并使之获得延续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不管是哪一种园林设计流派,也不管其设计风格会是哪一种样式,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时期下,社会环境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都存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科学技术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且它在设计实践的实际应用手法上同样具有多样性,且十分有效。

3.3 遗迹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历史遗迹指的是人类在某一地域范围内进行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印记,此类印记能够直接反映出人们同地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是地域特征存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需要重视对遗迹的利用与保存,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合理地对旧有景观进行富有时代特征的改造,而不是进行随意的破坏。

3.4 人文符号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在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园林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人文符号的运用。例如,在1972年所设计完成的富兰克林纪念馆,设计师就把纪念馆的主体放于地下,把原有的富兰克林故居建筑作为了一种人文符号来进行应用。通过不锈钢架子进行故居建筑轮廓勾画等手法,就是通过景观进行营造,使场景具有了符号化的隐喻特点,用来表现旧建筑所具有的灵魂,保证整个景观的细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情趣。

3.5 民俗风情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在中国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各地域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生活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民俗风情。所有的民俗风情发展到今天,同样对地域开发和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进行概念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地域所具有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挖掘,并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进行表达。

3.6 社会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面貌和风格,同传统园林设计存在着巨大差别,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不同。现代风景园林建设是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具有满足市民进行休闲活动的社会功能,所以,现代园林作品更应该表现的是开放的状态,设计各种类型的场地用于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在园林设计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社会公益性作为园林设计前提,时刻同时代需求相联系,通过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方法进行园林建设的指导工作。

4 结束语

杰出的的园林风景都充分的尊重地域特征,更好的展现本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背景、历史背景。把握地域特征是追求完美园林风景设计的根本之路,是发展强劲的设计必然趋势,只有充分的了解感悟地域特征及风土人情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园林的设计,依托地域特征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的风景园林来,才能更好的让中国园林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发展成为园林风景设计的瑰宝。

参考文献

自然环境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绿色税收;可持续发展;环境税

当今,伴随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强调人类经济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由此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利益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人的可持续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同样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建立和推行绿色税收制度是其有效途径。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绿色税收制度的定义及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制度实践

(一)什么是绿色税收制度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重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绿色税收”一词的广泛使用大约在1988年以后,《国际税收辞汇》第二版中对“绿色税收”是这样定义的: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

1975年3月3日欧共体理事会又提出,建议公共权利对环境领域进行干预,将环境税列人成本,实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在环境政策中运用经济手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些经济手段中,环境税的运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对环境有污染的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45/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对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据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大大减少了在泡沫制品中对氟里昂的使用,汽油税则鼓励了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排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然美国汽车使用量增加,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比70年代减少了99%,而且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减少了97%,二氧化硫减少了42%,悬浮颗粒物减少了70%。通过实施环境税收和其他努力,美国确实已经实现了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因此,人们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形象地称为“绿色税收”。

(二)西方国家“绿色税收”制度的实践

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企业排放污染物征收的税,包括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的课税。如英国、荷兰、挪威等征收二氧化碳税,美国、德国、日本征收二氧化硫税,德国征收水污染税;二是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德国、荷兰征收的润滑油税,美国、法国征收的旧轮胎税,挪威征收的饮料容器税等;三是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税,如美国、日本征收的噪音税和工业拥挤税、车辆拥挤税。

目前世界上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处于前列的主要国家有美国、荷兰和瑞典。美国的“绿色税收”制度包括对产生臭氧的化学品征收的肖费税、对汽油的征税,对与汽车相关的其它征税、开采税、对固体废物处理的征税等。美国无论在联邦层次上,还是在州层次上对环境税收越来越重视,从现有的环境税收的实施效果来看,它们的作用是显著的。荷兰特别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设计的税收主要包括燃料税、噪音税、垃圾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地下水税、超额粪便税、汽车特别税、石油产品的消费税等。瑞典的“绿色税收”包括对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税;对能源征收的增值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电力税;以及对化肥、电池等的征税等,已经占到税收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环境税的核心是对能源的征税,而对能源的征税是从多方面来进行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征税使能源的消费水平下降,并促进技术革新。

二、我国绿色税收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缺陷分析

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与措施,主要是为鼓励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和综合回收“废弃物”而制定的。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但是,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税制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的需要,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未形成规范绿色税收制度

现行税制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实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人。

2、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

现行税制中对土地课征的税种有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一方面税种多,计算复杂,给征纳双方带来许多麻烦;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也很不完善。

3、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我国税制中对绿色产业的税收优惠项目较少,且不成体系。主要是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中减免项目。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增值税: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