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常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自然科学常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自然科学常识

自然科学常识范文1

(一)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主要为6-12岁的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学习任务充满好奇,但我国现如今的教学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而是进行死板教学,单纯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近期,我国教育部门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针对型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科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活动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教师应在学生学习中创建活动平台,使学生完全融入自然环境,通过自己的感官对知识进行新的认识。而我国的地域环境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环境,使学生对自然资源进行细致了解,这有利于学生数学科学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自然资源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育没有将自然科学与数学教学知识紧密联系,仅仅注重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追求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使学生真正融入数学科学的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巧妙地为学生介绍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一次小学数学考试中,通过一道试题的分析,一位教师发现学生现如今的学习出现了严重问题。题干中主要表达的是鸡和兔子的脚的个数的问题,看似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这道题对数学的基本概念考察得非常浅显,而且在课堂上教师已经利用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但学生竟然没有思路,无从下手。考试后,经过与学生沟通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兔子有几条腿,甚至有学生天真地问道:“为什么兔子有四条腿,而鸡有两条腿?”对于这一类生活性常识在,大城市的学生们并没有接触过,所以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鸡和兔子远离了他们的生活。

(二)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

对于上文提到的问题,教材的编写也有一定责任,教材对于自然中的动物均用插图展现出来,但插图多少带有漫画性质,难免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而对于出生于现代城市的学生,他们平日接触的自然中的动物的机会少之又少。从我国发展的趋势来看,农村已经逐渐向城市发展,学生们上学路上的自然环境也逐渐被建筑物场景所替代,所以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接触也逐渐减少了。

三、小学数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措施

对于小学数学科学教育,教育部门决定严格按照国家的教学标准,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教师创建学习空间

为了丰富学生的日常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建不同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提供机会。教师要总结、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科学问题,监督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对“图形面积的认识”“物体形态的观察”等知识的讲授,教师要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自然界存在的物体为学生展现生动的图片与影视,使学生在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的认识。

(二)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拓展。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唤醒学生内心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渴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教师要激发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联想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观察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我国自然资源进行全面了解。

四、结语

自然科学常识范文2

1 物理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一些物理问题,发现、发生一些物理现象。因此,我们掌握一定的物理常识,理解一些物理现象,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工厂或者是家中有时要移动一些较重的物体,但手头一些起重设备使用不方便、成本又太高,人手有限。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因为滚动摩擦力要远远的小于滑动摩擦力,再辅以杠杆、撬棍等工具便可低成本顺利的达到目的。

2 物理学与相关专业密不可分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电工、数控、焊接、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与物理学密切相关。这些专业与电是分不开的,学生必须通过物理课学习掌握相关的电学知识。首先,学生要懂得安全用电常识,我国的照明电压是 220V,工业用电是 380V,36V 以下是安全电压。计算机工作电压是 220V,数控专业实习设备、数控机床工作电压是 380V,为了操作方便和安全用电,机床上照明灯工作电压是 36V 或 24V。大型的机械设备和外壳是金属的用电器为保证用电安全必须接地。另外,电子电工专业实习设备,电路安装都需要注意用电安全,功率匹配、不超载、不短路,还需要一些简单的物理计算。因此,物理学是很多专业的基础,是学好专业课的工具。

3 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物理课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不同,专业课特点、内容和学生培养方向也是不一样的。物理课教学必须摒弃复杂的计算,删除一些与专业课无关且难于理解的知识,根据相关专业的特点,确定物理教学计划,为专业学习做好服务性工作。例如:数控专业物理课教学要以电学为重点并辅以力学、运动学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了解力学的物体受力分析,杠杆、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将物理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习和工作中去。

4 物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学好物理学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观察、实验、理解、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物理学的模型理论,同样适用其它专业和学科。物理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各个专业大都互相融合,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为其它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指明了方向。

5 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自然科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人文科学;逻辑奠基

1引言

在其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水平上,关于心理学和它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职能等,我们有着几乎讲不完的故事和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的争论,还经历着同时被一些人寄予厚望、又遭到另一些人拒绝甚至否定的困惑或尴尬。但是,当我们回归到常识的水平时,却可以拥有一个论者颇可引以为自豪、听者亦无从反驳的关于心理学的说法:但凡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心理学。正因为这个说法是常识的,所以它的意义是普遍的,而且,当我们尝试以反思的态度进一步深究它的含义时,便可以引申出多种不同的理论思考的方向。例如,这话似乎可以意味着:心理学的实质内容,暂且不管它会是什么,无论就其在共时性思维中展现的广度,还是在历时性思维中折射的深度,都与人的存在及其活动和历史是同构的;正是构成心理学的那些实质内容,描述并表征了人之为人的独特的规定性———人因此才成为人;包括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全部人的世界,就其属人的性质而言,必然是构成心理学之实质内容的那些要素和过程的结果,并以之为基础;如此等等。概言之,这个说法以常识特有的性质和方式,包含着并表达了心理学真理的胚芽,虽然如詹姆斯指出的那样,这并不意味着,对这个常识的任意形式的概念发挥,都将自在地是对心理学真理的实现(James,1890/1907)。专业心理学家的职业本分,就是努力以实质的理论内容来充实上述说法潜在地包含的心理学观念,以确立心理学的理论同一性,并因而才能胜任并执行他们及其学科在人类社会生活作为整体中承担的理论职能。又因此,反过来说,能否胜任并执行这种职能,成为我们据以检验一种心理学体系之真理性的途径之一。事实上,以上述常识的理解为出发点,从其中隐含的心理学在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世界中承担的职能或使命的角度构思心理学必然是什么,乃是引导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由此形成的就是在现代心理学作为整体的背景中,为论证方便起见可以统一地称之为现象学心理学的传统或道路。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现象学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实质内容远未达到完成的状态,但无论如何,如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普遍证明的那样,它以其已经取得的成就富有成效地实现了为在广义上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全部人文世界奠定基础的逻辑职能,从而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发展。这个关系还反过来意味深长地暗示着,只有现象学心理学才是对心理学按照它的内在本性必然是什么的理论表达。所以,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从布伦塔诺到胡塞尔的连续的思想发展,正是在与人类思想作为整体的关系背景中,明确而自觉地以心理学为主题,积极地探寻它必然是什么,并由此在获得关于心理学是什么的肯定回答的同时,实现心理学对人文科学的逻辑奠基。另一方面,当我们考察20世纪思想发展的一般趋势如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时,我们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种系统化的关于心理学必然是什么的理解:正是这种心理学在它作为体系中执行着逻辑奠基的职能,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学在其中未能上升为主题、或者说是这种心理学在其中作为主题的缺位,才决定了这个体系的未完成性或不彻底性;为了澄清这个体系的结构,就不得不将其中隐而不显地隐含的心理学明确地揭示出来,而由此揭示出来的心理学,就其一切本质特征而言,与现象学心理学是一致的和同质的———正是以这种被动的方式,这个体系肯定地暗示了心理学必然是什么,并由此为它的现象学道路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历史证明(高申春,甄洁,2018)。总之,只有当心理学在按照它的内在本性必然是什么的追问中获得其理论的实现时,它才能有效地执行为全部人文科学奠定基础的逻辑职能;反过来说,只有以人类思想作为整体为背景,并在这个背景中通过考察并阐明心理学在其中承担的职能,才能揭示心理学按照它的内在本性必然是什么,并追求实现其理论的形态。本质上讲,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促进而系统地统一的。同时,这个关系还从否定的方面暗示着,一切以异化的形式实现的心理学,都不可能真正承担起为人文科学奠基的逻辑职能,并因而违背了我们的常识。

2科学心理学观念的兴起及其引导的思想史困境

19世纪中叶,科学心理学的观念、亦即关于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想普遍兴起。概言之,这个观念的兴起是极端地错综复杂的思想史背景的产物,特别是自然科学自近代以来连续进步的历史和成就塑造我们现代人世界观的产物(高申春,刘成刚,2013)。但无论如何,它在兴起之后便立即获得相对独立性而融入那个时代的思想史趋势,并构成其历史动力学过程中甚至是最具主导性的思想史力量之一:正是对这个观念的真理性含义的探索和追求,引导了20世纪思想史进程,并促成了人类思维方式及其隐含的世界观的历史转型。只要我们不是从这个观念由以兴起的思想史背景中游离出来孤立地思考它,而是在与这个思想史背景的紧密联系中系统地追问并反思它,我们立即就可以洞察到,以一种简单化的、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就是“自然科学”的朴素态度来对待这个观念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近代哲学作为思维方式的思想逻辑决定了,在它的二元论世界观中,“心”的实体和作为对这个实体之理论展开的“心理学”,与“物”的实体和作为对这个实体之理论展开的“自然科学”(其中包括“身”和“生理学”),是同等有效地并列对峙的,并在相加而成的和的意义上共同构成二元论世界观的整体;若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就是“自然科学”,并由此构想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从而形成关于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观念,那便意味着,在二元论世界观中,无限膨胀地赋予“物”和“自然科学”以本体论上有效的地位,乃至于最后完全地占据二元论的思想空间而走向科学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取消了“心”和“心理学”,也因此违背了二元论世界观的思想逻辑。所以,在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中,关于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观念是不可设想的。这也是以下历史事实的根本原因:直到19世纪中叶,伴随着近代历史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时兴起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倡导“科学心理学”的动机和方案,其典型代表者如赫尔巴特的设想(高觉敷,1982),但都未能真正融入并主导近代人类及其思想的历史。只是到了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以其连续进步的历史而累积起来的成就给人以如此深刻的印象,乃至于在塑造我们现代人的世界观方面产生了其他任何思想力量难以匹敌、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以一种在当时我们还不能理解其性质的必然性将人类思想普遍引导到科学的道路。正是在这个世界观背景中,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才随着这种历史的必然性一起兴起。因此,表面看来,人类思想在这里陷入了一个历史的困境,将人类思想从这个困境中拯救出来,便成为那个时代思想家们的历史使命。由于心理学如后来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在人类思想作为整体中占据着一个极特殊的地位,这个困境还特别集中地体现在关于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或理想。又因此,反过来说,对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及其是什么的系统的反思和追问,必将要求突破“心”和“心理学”及“物”和“(自然)科学”各自在二元论思维方式中所固有的含义,从而整体地超越近代哲学及其思维方式和思想逻辑,同时实现在其中关于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能够合乎逻辑地加以理解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现代哲学作为思维方式的那种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说,现代哲学的兴起,原来是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追求自我实现的产物;它所确立的,乃是这个观念能够在系统地合理的意义上加以理解所必然要求的那个思想逻辑。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结合20世纪以来思想发展的实际历史看,正是由此实现的这种科学心理学,为现代世界及其具体存在形态作为人文科学奠定了基础。

3布伦塔诺的科学心理学理想

在这个方向上迈出决定性的第一步的,是作为现代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布伦塔诺。与同时代人相比,他更有效、更强有力地代表了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正在兴起的思想史趋势,并为心理学在后来由胡塞尔揭示出来的现象学作为严格科学的意义上实现为科学铺平了道路。如上文所已暗示,科学心理学观念的兴起,就其肯定的方面说,是自然科学及其历史和成就影响并塑造我们现代人世界观的产物;但就其否定的方面说,乃是对以二元论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传统哲学危机的反应。在这个背景中,如德国学者MartinKusch(1995)强调的那样,与被称为“生理学家的哲学家(physiologist-philosopher)”的冯特等人相比,布伦塔诺是一个受过系统的、严格的哲学训练的哲学家。这个历史事实的理论意义是很耐人寻味的,这里虽限于篇幅不能展开,但可以结合上文论证指出其一般特征。概言之,布伦塔诺关于科学心理学观念的构想,是系统地以19世纪中叶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趋势为背景的,因此,一方面,他无论如何不会走向上文揭示的那种自然主义的科学心理学道路,另一方面,由此构想的科学心理学观念,必定是这样一种观念或理想,它足以打破并超越上文揭示的人类思想因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若按自然主义态度加以理解则必然陷入的那个历史困境,而人类思想却因此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统一性和新的基础,从而发生类似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那样的整体转型。在转型之后的思想世界,布伦塔诺所理想的科学心理学,将不仅是“真正的哲学事业”(Kusch,1995),而且正是这种心理学为包括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在内的全部哲学问题以及文化、教育、政治、法律等全部人类事业奠定了“基础”(Brentano,1995)。必须以人类思想作为整体及其在19世纪发展的这个一般趋势为背景,才能洞察或把握到布伦塔诺的科学心理学理想为人类思想世界引入的全新的因素和动力,如施太格缪勒(1986)指出的那样,他“把意向性强调为意识的特征,便使对意识内容的理解发生了决定性转变”。特别是如所周知,布伦塔诺的思想远未构成一个完成了的体系,细究他的著作可以发现,其中很多概念和论证都是极富歧义性、甚至在上下文中相互矛盾的。这一切,不是布伦塔诺的过错,而是人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这个事实恰恰证明了,与自然主义传统不同,布伦塔诺的科学心理学理想构成了人类思想作为整体及其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正是通过这个环节,人类思想才得以超越上述历史困境而获得新生。换言之,布伦塔诺作为一个过渡性、并因而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思想史人物,他的概念及其表达的思想的歧义性,虽然一方面显示了对过去历史的继承性,但另一方面、而且更主要的,正是通过这种歧义性,他同时将未来历史的可能性呈现于其中。当我们如胡塞尔那样洞察到这种可能性、并以理论将这种可能性实现出来时,我们将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历史证明,布伦塔诺的长远重要性在于为了阐明心理学是什么而揭示出来的“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以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所说的某一对象的意向的(或心理的)内存在为特征的,是以我们或可称之为———虽然这个说法并非完全没有歧义———对某内容的关涉、对某对象(这里所谓对象,不应被理解为意指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的指向为特征的,或者说是以内在的对象性为特征的。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将某种事物作为对象包含于自身,虽然不同的心理现象不是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些事物各自作为对象包含于自身。”(Brentano,1995)因此,具体地对每一种心理现象“如何”将它自己的“对象”“包含于”它“自身”之中的描述性阐明,就成为心理学的实质内容。无疑,这一段论述同样是歧义性的:如果首先确认其中的“对象”或“事物”的存在,必将陷入上文揭示的思想困境;相反,若首先确认其中“意向”的存在,那么,“对象”或“事物”便失去其存在的本体论优先性,而成为“心理现象”作为“意向”的活动产物———由此,“心理现象”、并因而心理学,就获得了相对于“物理现象”、并因而物理学或广义而言自然科学的本体论优先性,并由此构成后者的基础。这后一个方面作为未来思想的可能性,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才得到了实现。

4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追求

我们最好是将从布伦塔诺的经验心理学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的发展看做是同一个思想人格通过不断探索而渐趋成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相互参照、并因而相互补充的解释中同时更加合理地理解二者思想动机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其发展的必然性。否则,如历史已经证明的那样,将会引起各种无论是分别针对二者各自的思想还是针对二者思想的发展关系的误解。例如,从布伦塔诺方面来说,在1911年出版的《经验观点的心理学》第2版“前言”中,他在概述其思想自1874年第1版以来的变化时,特别强调了一个最根本的变化:“我不再坚持这样的观点,即认为心理的关系竟可以以某种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作为它的对象。”(Brentano,1995)结合上文对他关于意向性的那一段论述的分析,这个变化就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倒退,并否定了其中蕴含的未来历史的可能性;而胡塞尔思想的起点,恰恰在于对这种可能性的初步洞察,他一生的努力,正是以现象学及现象学心理学将这种可能性实现出来,同时得以超越过去的历史。所以,德布尔(1995)在深入研究胡塞尔思想的发展后感慨说,“在研究胡塞尔的这些年里,我日益确信布伦塔诺对胡塞尔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指出,在起点上,胡塞尔几乎是“未加批评地肯定了”布伦塔诺关于“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他自己的区分:“他区别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即原初内容的或物理现象的领域和活动的或心理现象的领域”,由此预示了他自己思想发展的未来方向。若以胡塞尔为参照来理解布伦塔诺,那么几乎可以说,他的全部现象学的构思和探索,就是要将布伦塔诺上述关于意向性的论述隐含的思想空间系统地揭示出来:只要忠实于明证的直观而不盲目地首先确认“对象”或“事物”的存在,我们就可以洞察到,意识的那第一性的、积极活动的、但自身不稳定的意向性,必须以各自独特的活动方式构建自己特有的“对象”,并与之结合,才能稳定地实现为作为“事物”的现实意识,这就是胡塞尔的Noesis-Noe-ma结构。质言之,这一论述突显了这样的主题:“对象”或“事物”,原来是心理现象或意识的存在属性;对于“对象”或“事物”的完全理解,将取决于对构成全部心理现象之总域的意识的极其复杂多变的样态、内容、活动及其成就等的系统而细密的分析。换言之,自然科学的世界及其具体事物,原来是一个“确定的、特殊的意识方式”以其活动为基础而“设定”的(胡塞尔,1995)。胡塞尔(1986)由此得以区分自然的思维态度和现象学的思维态度,以及分别作为两种思维态度之理论实现的自然科学和现象学科学,并阐明二者的关系:自然的思维态度只有被放置在现象学的思维态度的背景中才是可理解的;自然科学乃是现象学科学的一个特例。总之,在胡塞尔的视域内,“科学”意指意识在本质上可能的全部各种活动形式及其具体的内在环节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必然性的整体,而对这些活动及其关系的本质的描述和揭示,就是心理学,或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和“科学”必然是内在地相统一的;因此,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才可以合乎逻辑地加以设想并追求实现它自身(高申春,2012)。这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或现象学心理学是有史以来最艰深晦涩的思想体系之一,他的思想发展也是一个极其艰难曲折的过程,而且,即使如此,他的思想作为体系最终也未能以完成的形式得到实现。这些问题不是本文要研究的主题,但构成本文论证的必要背景。总而言之,和布伦塔诺一样,胡塞尔也是系统地在人类思想作为整体的背景中按心理学适得其所的位置来构想心理学的,所以,现象学心理学才不仅是科学心理学观念的本质内涵的实现,而且还真正在其中执行着它必然承担的理论职能。事实上,我们知道,胡塞尔是作为专业数学家开始其职业生涯的,他之所以走上哲学的道路,最初是要在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中寻求数学的概念基础;他据以构想、并终身坚持不懈地发展现象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为包括哲学、心理学及其他一切学科在内的人类知识提供一个先验的、绝对的可靠基础,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这个理想在完全的意义上实现了(高申春,2012)。

5卡西尔论人文科学的逻辑

自然科学常识范文4

“政治与艺术之关系,自其内部言之,则政治之发达,全根于理想,而理想之真际,非艺术不能发现。自外部观之,则艺术者固握政治之枢纽矣……且政学中之所谓进步,皆借艺术以成之。”[1]杜亚泉在这里所表述的“艺术”不是现在所定义的艺术,而是指的科学技术,他认为科技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的基础,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对科学的重视,杜亚泉的一生都在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从编译到著述,从教学到传播,身体力行,鞠躬尽瘁。他对科学普及贡献卓著,被誉为“科学出版的先驱”。思想指导行动,信念支持选择,是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杜亚泉毕一生之精力投身科学传播?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杜亚泉理性持重地倾注科学传播?简而言之,是他独特的知识分子情怀。传播科学知识几乎是杜亚泉的毕生追求,从《亚泉杂志》、《普通学报》、《科学世界》到《中外算报》,杜亚泉身体力行,编辑、编译、撰写科普小常识、科技论文、引介西方前沿科技咨讯等,“在他的醉心背后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关怀在焉”[2]。这种关怀,为的是国家长远的发展,内在的发展,即国家的实力。

一、杜亚泉的知识分子情怀

杜亚泉(1873-1933)生活的这几十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政治上,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文化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出现了新学堂。作为一个由“士”脱胎而来的近代知识分子,杜亚泉始终没有摆脱儒家道统的影响,经世致用,折衷调适,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呵护和捍卫始终是他心底深处最强的精神支撑。但是,杜亚泉毕竟又是近代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国门洞开、列强入侵的遭逢下,在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科举废除、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他们自觉地承担起了传播新技术、新思想、新知识的重任,或从事理论的探讨,或从事新知的编译,或从事实业的开创,力所能及地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推动着中国的前进。像梁启超、蔡元培、詹天佑等一大批爱国人士一样,杜亚泉也可以算作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杜亚泉的知识分子情怀———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既对本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又对外来科技抱有热烈的激情,想完美地进行契合,甚至“拿来”之后进行超越,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情怀此起彼伏地隐匿在他的内心深处,既有着“士”的胸怀,更有着近代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这种情怀,对他的科技传播实践以及思想文化传播都有着方向性的影响,其表现就是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知识,普及科学文化,并在思想上采取折衷调适,这在杜亚泉与陈独秀的文化论战中能窥一斑。

二、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

(一)科学救国思想的萌发

杜亚泉18岁的时候,觉“帖括非所学”,转治训诂学。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杜亚泉放弃了这些不切实际的经学训诂研习,开始改为专习数学,从而触摸到了科学的门径。25岁时,杜亚泉在全县的算学考试中位居榜首,从此对于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学了动物、植物、矿物、化学、物理等诸多学科。涉猎广泛的杜亚泉越来越感到中国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感到需要有人将科学知识传播进来,更重要的是对国人进行全面普及。而通过创办期刊以及撰写编译科技文章、传达科技新资讯使国人对科学感兴趣并有热情去学习和运用科学,以此达到科学的全面普及正是杜亚泉开启的科学救国的实践道路。

(二)科学救国实践的尝试

1900年,杜亚泉的亚泉学馆在上海创办了半月刊《亚泉杂志》,这是我国最早的没有外国人参与编辑的综合性的自然科学期刊,杂志内容丰富,为“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科学”。杂志的一大特点是,在全部40篇论文中,外来稿件只有5篇,其余35篇皆出自主编杜亚泉之手。当时他只是一个年仅27岁的青年编辑,通过刻苦自学,竟能掌握如此广博的科学知识,委实令人钦佩。[3]《亚泉杂志》有科学前沿的介绍,也有一些科学小技巧、小窍门。《化学理论》、《矿物理学》、《算学问题》、《质点论》、《天气预报器》、《显影药水新法》、《木器塞漏法》等等,从这些文章的题目就能窥见《亚泉杂志》致力于科技普及的主旨。《亚泉杂志》率先介绍了门捷列夫的化学周期律,对化学元素进行了中文命名,这不仅体现了杜亚泉的科技敏感,也反映了杜亚泉对于世界科技动向的关注和用心,化学周期律和化学元素的引介,在我国化学史上有着襄赞之功。《亚泉杂志》虽然由于经营和发行等原因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但从其功绩来看,称得上是我国第一本化学专业期刊。

1901年,杜亚泉又在上海开设了普通学书室,编译了一些科普教学书。对于科普类和教学类书籍的编译和出版是杜亚泉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杜亚泉一生的文化编译和传播过程中,《文学初阶》以及《小学自然科词书》是他倾注心血和智慧的代表编著。杜亚泉说:“小学科有了理科和自然科的课程,已经几十年,而国民对于自然科学的常识绝少进步。其原因不只一端,但是小学教师参考资料之短缺,和小学生补充读书之不足,使教者和读者都呆守着一本教科书,既感兴趣的贫乏,又没有考证和旁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科学的常识不宜进步,自系当然的结果。……因此,便决意编著一部专供小学教师用的小学自然科词汇,以补此憾。”[4]可见,对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杜亚泉真正做到了重视启蒙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在普及中提高国民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意识,厚积薄发,完善国人,强健国家。《亚泉杂志》停刊后,杜亚泉改出《普通学报》。和以往不同的是,《普通学报》有了关于时事政治的版面。杜亚泉由一个纯粹的致力于科普宣传的知识分子开始介入了对时政的刊登和言说,这也为他以后主笔《东方杂志》进行了时政方面的积累。《普通学报》停刊后于1903年改为《科学世界》继续出版,以“发明科学基础实业,使吾民之知识技能日益增进”为宗旨,栏目分原理、实习两大类,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地文、地质、机械、土木、电气、美术等科。[5]1902年,普通学书室又推出了一份新的刊物《中外算报》,这是我国的第一份数学专业期刊,对于我国当时的数学知识传播和数学教育、教学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窗口,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和专业性的价值。斯大林曾经说过:“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为科学和技术开拓新道路的,有时并不是科学界的著名人物,而是科学界毫不知名的人物,平凡的人物,实践家,工作革新者。”[6]杜亚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亚泉杂志》到《普通学报》,他的科学传播实践进行的脚踏实地,而且功绩斐然。虽然只是简单的3份期刊,但在专业领域内却有着开拓性和前沿性,他真正做到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科学技术进行普及,并不断尝试普及的新道路、新思路和新方式。#p#分页标题#e#

自然科学常识范文5

应用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案例,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就是教学案例。就像子弹之于枪支。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是和教材中的关键先关联并具备代表性的实际,具备说服力,和可靠性,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因为学生发现的知识,是根据实际发生或者真实存在的事物得出的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对于地理案例教学的案例,可以选择与课堂知识重点相关的信息,图片,新闻报道等等案例,所选的案例应该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足以激活学生好奇的案例,例如百慕大三角,地震,海啸等等,学生可以再这一个过程中从一个被动的学生身份变成一个善于探索的观察者。当然学生的观察过程应该有教师带动和引导,带动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情境当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眼前案例存在的隐藏内容,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份出新的定义。通过这种引导,能让学生对案例的本质内容作出相应的探索和总结,以最有效的方式从个体案例中,归纳出一类情形,从而获得了真实可靠的知识。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观察力,事态发展洞悉力和博爱的人文气息。这就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存在价值。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开发策略

课堂上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应该是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具备直接联系,并具备实际的代表性,具备说服力以及可靠地支撑点,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例如海啸,可以向学生展示印尼海啸的相关情报,和讯息以及新闻报道,让学生从相关的已有讯息中总结出已知的知识,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述和讯息,讲述海啸的破坏,破坏范围,再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海啸以什么样的发生速度,为什么沿海地区的居住人群没有及时的做出相应措施,海啸的持续时间,还小的征兆,当地政府对于海啸的相应预防工作是什么样的,海啸带来的附带性的自然灾害是怎么样的,每年地球上会发生多少次海啸,海啸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回答,或者根据其他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质疑或者肯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再调动课堂,让学生一起总结出,与海啸相关的地理自然科学知识(海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底发生了地震、海底的火山爆发或者地面上火山爆发、海底发生滑坡现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通常会在地震高发带形成海啸,并对沿海的设施及居民带来危害。海啸的速度高达700~800千米/小时,几个小时内就能波及整个大洋,海啸的波浪长度长达数百公里,并可在以很小的能量损失几千公里持续几小时,本身在海内的高度并不足一米,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沿岸地区,就会由于岸边的阻力作用,导致海啸的波浪大幅度增加,形成高达10多米的海浪,并且每隔数分钟就会有下一波新的海浪更新力量,波浪的内部作用力也是十分剧烈的,能够将沿海地区的堤坝摧毁,沿海地区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都可以被海啸铺平。海浪的形成,大体主要是因为海底的地壳发生了变形或堆积交错。据可靠统计,全球发生海啸的高发地区多是因为深处地震带的原因,也就是说,地震因为海底的地壳形变可以较高几率的带来海啸,比较具有规模,并且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打击的海啸,大约有270次左右,每年都会有6次左右大规模的海啸灾难,海啸多发生在环太平洋海域,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高发岛群,日本相关海域发生海啸的总数占环太平洋区域发生的海啸总数的半数以上)。教师要从全部的信息网络中搜寻到具备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和书本内容直接相关的讯息,未必非要局限与地理自然科学里,也可以从财经,政治,生物,历史或者生活等等其他方面开发新的讯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素材。

3.教学案例开发的研究核心

自然科学类文化知识这种最接近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动机意识类知识,其实是最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知识,应该是作为常识了解熟知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索和研究也正式标示着人类思想进步与否的参考依据,实际上错过了这些知识文化的普及,或者说是以错误的方式普及,使得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识变得让人抵触实在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是类似于改变现有状况的革新动作,也希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带动当代教育的发展与更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借助对一件具体的地理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该情景作出观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并能够对自己目前所知道的东西所质疑,或者与他人进行探讨,这是一种开放思维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接收到教师所传达的讯息。所以结合以上表述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并让学生学会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与他人交流,获得新的内容,通过质疑,得到相应的参考依据,变为新的知识。

4.结语

自然科学常识范文6

通过分析达拉斯浸会大学教育学院ESL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发现其通识课程注重文理科目交叉,教师职业责任课程如幼儿及青少年发展、特殊人群教育、课堂管理、教育技术等,具有教师职业前瞻性;先教辅后教学的教育实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语言教学技能课程如阅读困难诊断、语言阅读教学法、ESL教学方法等,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文理交叉;教师职业责任课;语言教学技能课

随着国际上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展开,欧美国家无一不注重教师教育问题研究。国际规模的教师教育研究机构从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教育实习及教师职业培训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关注国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借鉴其合理模式,有助于弥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和国际研究的差距,增强我国在国际教育中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达拉斯浸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征,发现美国大学当前在师资培养及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有可资借鉴的做法与思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浸会大学1898年建校,是办学历史悠久的私立教会大学,现有60个本科学位、20个硕士学位、2个博士学位课程。根据美国“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2014年6月的全美大学“教师培养方案质量”排名,达拉斯浸会大学在该年度全美大学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案质量评估中位列第一。该校教育学院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本文主要考察其“儿童早期至6年级全科教师资格”文学学士学位课程和“4-8年级英语语言艺术与阅读教师资格”文学学士学位课程。根据对英语语言艺术及阅读学士学位和ESL硕士学位课程的调研和观摩学习,本文从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角度考察该校英语语言教育方向的课程设置,分析其特征并与国内同类课程进行比较。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

达拉斯浸会大学教育学院提供文学学士和教育硕士两个层次的课程学习。学生完成学业即具备并拥有相应从业资格及证书。学士学位按照毕业生具备的任教年级资格区分,基础教育师资方向的本科课程根据毕业生将获得的从教资格,在职业课程方面各有侧重。课程模块划分为通识研究课程、职业责任课程、专业学术课程、选修课程、学士/教育硕士共享课程五大模块。共享课程指学生在学士阶段修完课程学分,可以累计到硕士课程学分中。各模块课程及培训目标互相关联,学业难度逐年增加。教师方向毕业生需完成130-138学分,修完学士学位课程约40门。完成“儿童早期到6年级全科教师资格”本科课程的毕业生,获得6年级及以下的全科教师资格证明;完成“4到8年级语言教学”文学学士课程,可以获得4-8年级英语语言文学及阅读教师资格证明。

二、通识课程设置注重文理科目交叉

通识课程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完成,占61学分,包含计算机技术、英语语言文学、美术课、外语、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卓越修养、体育运动学、宗教、社会科学、演讲基础共22门课程,其中,自然科学4学分,卓越修养1学分,2门体育课程各占1学分,物理、气象学和太空科学4学分,教学实践6学分,其余课程均为3学分。该教育学院文学学士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包含美术、数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与国内语言教育类本科课程相比,美国大学语言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里出现了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这不同于我国大部分大学对文理科课程泾渭分明的取舍安排。在我国四年制本科师范院校语言文学类专业中,尚缺乏为学生开设数学、生物、物理、天文、气象等课程的学校。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则体现出了学科的文理交叉特点。对于将要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打好宽泛的学科知识基础,有助于胜任基础教育多科目课程教学,避免文科科目的教师因缺乏数学和自然科学常识而出现教学尴尬和错误,同时理科科目教师的文学艺术常识也为其教学提供了必要的人文知识保障。因此,覆盖文理基础学科的通识课程设置,将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趋势之一。

三、教师职业责任课程的职业前瞻特征

(一)前瞻性职业责任课程科目

该校师资方向课程的第二模块是职业责任课程。包含7-8门课程,约21-27学分。要求学生在不同学期按照课程学期计划,循序渐进完成。其课程设置具有明确的职业前瞻特征。以本文考察的两个师资方向职业责任课程为例,其8门课程按照修习顺序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批课程为参与“教师教育研讨会”,3学分。第二批课程包含:(1)《婴幼儿及青少年发展》,3学分;(2)《教育学基础》,3学分。第三批课程包含:(1)参与“儿童早期至12年级教学法及教授研讨会”,(不计学分);(2)《儿童早期发展基础》,3学分;(3)《课堂纪律与管理》,3学分;(4)《特殊人群教学》,3学分(笔者注:4-8年级文学阅读师资方向不修);(5)《教育技术》,3学分;(6)《学生教学实践》,6学分。由“教师教育研讨会”开始,通过继续学批和三批内容具体、针对性强的课程,学生势必对课堂上各年龄段学生及特殊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了如指掌,为课堂管理和所需教学技术做好充足准备。

(二)教师职业责任课程中的“研讨会”课程

该模块虽然占学分较少,但其课程形式具有独特之处。其课程设置的职业前瞻性在于,学生的第一门职业责任课程为参与“教师教育研讨会”,及后续的“儿童早期至12年级教学法及教授研讨会”。通过参与研讨会,使学生一入学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研究发展、学术问题等了然于胸,从职前教育角度来看,这毫无疑问是帮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内涵、启动职业代入的良好方式。四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参与教授研讨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洞察本专业方向的学术动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专业领域的教授级别同行,获得本专业及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其次,学生通过参与研讨会,可以了解教学领域的各种问题,使学生不仅从职业心理方面,也从学术科研角度做好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准备。这便于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合理规划本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职业技能学习,平衡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学习,在学生心中树立职业技能训练意识,让其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训练职业所需技能。

(三)教育实习从“教辅”过渡到“教学”特征

教师职业责任课程中《学生教学实践》课占6个学分,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访谈达拉斯浸会大学的师生及周边中小学的情况,发现该校对教育实习的安排不同于我国大学的常规做法。该校将教育实习分为观摩辅导环节和独立教学环节,并将两步骤分解到不同学习阶段。规定每位学生在作为实习教师进入独立授课环节前,在一、二年级阶段,必须完成20-40学时的随班教学辅导和课堂观摩,一边走入课堂观摩教学,一边辅助正式在岗中小学教师完成对班上学生的辅导任务。从tutoring到teaching的过渡,可以使学生明确个人职业倾向,对教学工作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并热爱学生。教师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尽早接触中小学实际课堂,了解教学活动真实面貌,对学生的职业选择、教学能力培养、规划学习内容大有裨益。

(四)教学法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的融合特征

该校课程设置的第四和第五模块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主,但突出了教师教育培养的课程需求。以第四模块为例,该模块分为教学法和专业课程两部分。教学法开设《特殊人群教学》和《最佳教学实践》两门课程。第五模块为学士和教育硕士兼修课程,课程为《阅读困难诊断与纠正》《文学及视觉阅读教学法》《语言教学法》和《ESL教学方法》。这些科目的设置说明,美国大学在培养英语语言基础教育师资方面,不仅为学生准备了充分了解未来授课对象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作为教师应掌握和了解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课程,通过学习这些实用性课程,掌握有关语言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为步入教学岗位做好充足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达拉斯浸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我国同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注重“教学法”教学中的具体项目培训。因此,需要通过为未来的教师们量身打造切合实际的教学法课程、少年儿童心理及学习问题课程,解决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空泛的问题;通过调整教师教育课程中重学科课程、轻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偏误做法,逐步匡正教师培养理念中的偏重学科知识,轻视教学技巧的错误做法;同时,加强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意识培养,使之能够成为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兼备的高素质教师。

作者:郇怡斌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建辉,洪明.解制取向的教师培养质量评估及其争议——美国NCTQ《教师培养质量评估报告(2013)》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5,(3):109-117.

自然科学常识范文7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通识教育;培养路径

在教育新常态下,关注受教育者生命健康成长、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职业院校的中心任务。“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的提出,要求职业院校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专业能力,教会学生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实现未来的生存;还要着眼于职业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实现未来的发展。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知性化使得德育时效性不高,成效不显著,很多职业院校过分注重专业和技能的培养,把精力都集中在技能大赛、专业的深度方面,在学生培养方面出现“重技能轻养成”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职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养成。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研究,为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给出相关研究路径。

一、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现状

本文将“职业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结构界定为: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职业能力素养等。国内学者姜大源对职业能力素养的界定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抽样设计方面,运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无锡市藕塘职教园校区中抽取900名学生进行抽查。调查由该校的学生在自习室、宿舍等场所发放问卷,被试者填完试卷后当即收回。

1.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笔者在2017年12月对无锡市高职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本次共调查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885份,回收率为98.3%。在调查数据中,男生有200人,占样本总数的22.6%;女生有685人,占样本总数的77.4%。总有效样本为885人。

2.核心定义的描述性分析

(1)职业核心素养因素(见表2)。职业核心素养因素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职业能力素养三个层面,由于各层面所包括的题项不同,因而不能直接从平均数的大小来比较,笔者将各层面的平均数除以各层面的题项,求出每题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就职业核心素养因素来说,其每题得分平均值为1.9093,居于中等程度范围,在三个层面中,以“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层面的得分(M=2.1410)最高,而以“职业道德”层面的得分最低(M=1.7015)。(2)职业能力因素(见表3)。职业能力因素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层面,将每题求得平均分。以职业能力因素来说,其平均值为1.9191,亦属于中等程度范围,而在三个层面中,以方法能力层面的得分(M=2.0115)最高,以社会能力层面的得分(M=1.7883)最低,可见目前职校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方面较强,但是社会能力方面仍需要加强。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得分最高,而“职业道德素养”层面得分最低。可以看出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中,“职业理想与信念教育”显示积极效果,但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还是欠缺的,需要加强对职校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来说,方法能力层面得分(M=2.0115)最高,而社会能力层面得分最低,可见职校学生社会能力即沟通能力、社会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在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为受教育者培养一种能够终身接受教育的能力,以此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1.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联通、贯通、融通、触类旁通,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诸如所学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其他专业取代或者淘汰时有应对变化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自我学习的能力来适应整个社会的变化。通识教育具体意义可概括如下。(1)培养人的主体能力。这方面主要包括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良好的技能和终身学习的习惯。(2)培养人的主体性。这方面主要包括人的情感、兴趣、道德和价值观等。(3)培养人的社会性。这方面主要包括与他人相处、对自然关怀和对社会的贡献。通识教育的特点在于它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个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指引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同时,将教育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指出教育应该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教学,形成一种活的教育。

2.职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从职校职业核心素养的调查来看。通过对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职业道德素养层面得分最低,亟待解决;而从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来说,社会能力层面得分最低,说明职校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会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2)从通识教育内涵来看。通识教育要培育真正的人,主要在于培养人的主体能力(终身学习习惯等)、培养人的主体性(职业道德素养等)、培养人的社会性(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三个方面。(3)从职业教育目标来看。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和职校教育自身的性质,通常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上面。按照这个定位,职校要在3~5年内完成培养对象从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转化成为社会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培养任务,从这点上看,职校教育融入通识教育意义重大。综上,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开展通识教育很有必要。

三、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1.职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注意点

在职校中开展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有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的目标在职校中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能做事、会做人,有高尚道德素养,同时兼具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技能潜力,它与普通高校着眼于培养学科基础宽广的博学多才的通才教育不同,它立足于足够常识的获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应对社会快速的变化。在开展通识教育也应注意如下几点。(1)重通识教育而轻专业教育。职业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并非以削弱专业教育为前提。而是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开展技能大赛的同时,也要对通识教育给予足够重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技能培养或者当下流行的技能大赛而取缔通识教育,或者因为通识教育而不重视技能培养都是不可取的,二者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核心素养的职校学生。(2)通识教育培养“完美的人”。职业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并非培养的每个职业人都是具有极高职业核心素养的人,或者说没有培养出“完美的人”就是教育的失败。很明显,这样的理解是机械而又片面的。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融入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3)通识教育效果立竿见影。当下,职业院校都开足马力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技能大赛方面的投入,效果立竿见影。通识教育本质上是非功利的,它对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润物无声,通过时间的积淀,形成体系,厚积薄发。

2.职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内容

按照通识教育的意义,职校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涵括如下三个方面。(1)人文常识。人文常识在于培养学生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哲学与人生、文学鉴赏、音乐欣赏、艺术类社团活动等。(2)社会常识。社会常识主要培养学生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常识等。(3)科学常识。科学常识主要培养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地理常识等。这类划分是比较粗略的,具体还是要根据学校所处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学校特点、专业特色来自主选择、组合,开发一些符合自己学校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如笔者所在学校针对学校特点,开发了《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晨读藕塘》《“玩”转学生社团》《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等一系列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教材,多年的培育和践行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3.通识教育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路径

为使通识教育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达到好的效果,不外乎要让通识教育的开展过程形成闭环,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四种路径培养。(1)教学计划。在各个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融入通识教育的课程。这类通识教育课程应该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除了必修课外,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经常性地开展通识教育的学术讲座,并且在所有的专业课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学计划的制订,使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完成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识获得,以此达到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提升学生应对变化的能力。(2)师资培养。通识教育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学计划,就要为相应的课程配备优秀的教师,不能每年只招专业教师,而德育、文学、音乐等专业的课程仅作为考察或者干脆找非专业的教师代课,这样达不到通识教育应有的效果。所以在师资培养方面,一方面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引进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客座教授,定期开班讲解,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计划中的通识教育课程。(3)活动体系。如果说教学计划和学校的师资是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路径,那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培育职业核心素养的载体。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这个活动体系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要根据学校的特点,校系二级管理的院校要根据系部专业特色、职业要求、男女生比例等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培育职业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逐步臻于完善。(4)文化育人。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过:“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人性、充满理性和个性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核心素养,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笃定坚毅,海纳百川。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作为培育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支点,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引进.通识教育的裂变与重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童山东.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自然科学常识范文8

一、策划选题阶段,挖掘新闻热点背后的学术盲点

近些年,公众对环境污染非常关注,大气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水环境污染、噪音扰民时有发生,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已经成为新闻热点,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被多次报道。但是新闻媒体对污染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方法报道很少,致使广大群众对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产生了误解,并形成了一些消极情绪。责任编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专家的实验数据解读,发现这些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放不达标所致,再有就是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饮用水污染是工业生产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造成的。另外国家正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污染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制定政策以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基于这个学术盲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编辑决定策划选题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刊发。

二、策划组稿方向,深入实验室不间断追踪重点专家的研究成果

为改变坐等稿源“上门”的局面,为让读者了解正规工厂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处理的常规方法和目前科研的最新进展,编辑深入环境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调研,与作者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沟通,初步确定了论文的写作方向。策划过程中,本打算只刊发“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主题的一篇文章,但是编辑通过对课题和新闻的研究发现,读者对“生活用水的水质如何鉴定是安全”的这一问题比较关注,于是编辑建议作者再从这个角度撰写一篇论文。最终,作者接受了编辑的意见,创作了2篇关于水污染处理的论文。在论文内容确定的过程中,编辑充分发挥了媒体人的正能量,当作者在查找资料、选题、论文写作等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帮忙联系相关的企业单位,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素材,使论文很快成稿。另外我们关注辽宁大学环境科学院宋有涛教授的科研团队已经十几年了,在宋老师刚刚被辽大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为特聘教授,我们就一直关注他的科研课题。早在2006年我们就针对他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了一篇题为《超声提取绞股蓝总皂苷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章,此时他仅仅32岁并刚被辽大引进特聘为教授,之后他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我们一直在关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直到2012年学报与他的科研团队才有了实质性合作,终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认可,从2012年之后几乎每年在辽大学报的显著位置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第一期、第二期发表《疯牛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和《氯化镁促进溶菌酶淀粉样聚集的分子机制研究》,2013年又发表《巯基琥珀酸包被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毕赤酵母生字的影响》和《氯化锌影响胱抑素淀粉样聚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2014年发表《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等。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后,编辑与宋有涛教授团队沟通确定再组一篇文章作为该系列文章的重点文章。

三、启发作者论文题目“标新题异”,便于网络搜索和阅读

由于这几篇文章都与健康和环境相关,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编辑发现,每篇文章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既涉及疾病防治、污水处理厂改造、城市水资源检测,又有空气质量检测、噪音检测等几个方面,因此,编辑建议作者针对每篇文章的创新点重新拟题。一次修改后的题目已经突出了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突出文章的创新点,编辑通过知网查询,分别搜索到多篇标题相似的论文,这个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文章标题缺乏“标新题意”的问题。编辑将检索的结果告知了作者,但是作者并不理解,觉得文章随便起个题目就行了,想看的人打开看看就知道具体内容了,于是编辑这样启发作者:如果论文的题目不新颖,与以前发表的论文题目相似,那想查询的人就可能细化检索条件,你的论文被检索到的机会就少、被别人参考引用的机会就少,从而影响了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经过编辑启发后,意识到了标题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二次修改,结合创新点采用了新标题。编辑再次利用知网检索,没有发现同名的论文,充分体现了科技论文标题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编辑的“标新题意”的想法。在编辑的建议和启发的帮助下,作者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标题,最终的标题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从题目就可以知道文章核心的内容,体现了标题的“精确概括、语义准确”。本栏是以环境科学为特色的专栏,研究内容与栏目报道内容相符,与本刊的宗旨、风格相协调。

四、依托重大科研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笔者关注到宋有涛教授主持完成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基因重组酵母建立抗朊病毒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研究”和“通过改变分子伴侣Hsp70活性提高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灵敏度的研究”其成果已经成熟,便与课题组联系想组织一篇特约稿件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刊发,这个想法得到了宋老师的认同和支持,《景观遗传学中Man-tel检验和dbRDA统计方法的对比分析》就很快的交到了评审专家的手里,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和复审,并如期刊发出来。我们把这篇重点文章放在篇首的特约栏目中,同时在封二的“科学家之路”栏目我们又对宋有涛教授及其团队作了500字的介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前后呼应,非常完美。这篇文章虽然只是其国家攻关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也很具有代表性,为其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该后在国内反响很大,并被多家杂志转载引用。大气、水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都是广大读者长期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重点资助的范围,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学计划项目,辽宁大学“辽宁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课题,该系列文章的相关研究成果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理论水平和较好的社会影响,因此获得了辽宁省政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被辽宁省环保厅及沈阳市环境监测站所采纳,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在社会、同行及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

从2015年起,期刊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上免费提供本刊的论文给读者下载阅读,使得论文的读者数量呈线性增加,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层面的人成为了本刊的读者。这组文章的策划内容是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本刊网站及各大数据库网站上的下载频次总计达到了800多次,远远超过同期发表的其他论文。同时,本刊还将这一系列论文的精华部分集合起来在本刊的官方博客、微博和微信上,利用这些新媒体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健康与环境的问题,扩大策划内容的服务性及影响力,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作为媒体传播正能量的作用。这一系列论文刊发后,收到了很多学生、科技工作者、教师、企业技术方面负责人,以及一些群众的反馈,具体包括反馈意见、咨询情况、表示感谢等。尤其是一些非科技工作者,通过阅读这组文章,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理和防治措施,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明白了国家的环境治理政策及大型国有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作出的贡献,不再相信网络谣言,还主动宣传本刊倡导的正确方法。对于这些反馈意见,编辑充分体会到了期刊发挥媒体正能力和服务百姓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