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力量范例6篇

自然力量

自然力量范文1

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日前刚刚落下帷幕,来自新华社的《“三西”扶贫记》荣获通讯类特别奖,报道讲述了一场发生在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河西地区贫瘠的土地上历时30余年的反贫困斗争。

但通过报道我们知道,贫困并不是三西地区的固有命运。三西地区是马家窑文化发源地,遗址出土的红底黑纹的古陶片上的涡旋纹和蛙人图腾,表明远古时期这里水草丰茂、鱼蛙如织——所以才能孕育灿烂的文明;秦汉时期,这里“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荫翳”;直到唐朝,还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因此“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然而近几百年中,气候变化、战乱频繁、过度开垦,使三西地区沦为秃山枯水,贫穷苦厄从此和这片土地如影随形。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一声叹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30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后丢下这样绝望的评价。几百年没长过一棵树的土地,留不住水土,也留不住收成,只留下深重的苦难、饥饿和贫穷……30年过去了,依旧是这块土地,勃发的生机却扑面而来!为什么会这样?笔者掩卷沉思。答案其实可以很简单,仅仅就是“种不活树,死了也闭不上眼”的决心,再用矢志不移的坚持让决心开出花朵、让荒山披上绿装!

早在方舟时代,鸽子衔回橄榄枝,诺亚凭此就知道洪水已经散去。橄榄枝、树木、绿色代表大地生机的回复,遍布地球的植物是地球生命蓬勃发展的象征。植物几乎是环境中唯一的第一级的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为其他生命的生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命都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蓝皮肤的地球大生命体,有着一颗绿色的心脏。保护植物、跟着地球的心脏一起跳动、呵护好地球心脏的健康,就能获得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反之,如果肆意伤害地球现今已负荷累累的脆弱“心脏”,无异于自寻死路。

生命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始终处于不断的磨合之中,每一个延续至今的民族,都智慧地选择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命最丰富的地方——云南西南边陲的热带雨林里,就生存着这样一个上善若水的民族。他们得天独厚,近距离感受着地球脉搏的跳动,在自然丰厚的赐予中安居乐业,并怀着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守护和不断发现雨林浓郁的绿色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蔓延的绿色,是生命的源泉,是有好生之德的自然对人类弥漫的爱。这自然之爱、生命之爱不能在人类心的沙漠中干涸。寻找雨林中的绿色力量,除了发现自然的神奇,更重要的是唤醒我们沉睡的心,感召人们满怀生命大爱让地球大生命体健康运转,增强共同走向明天的力量。

自然力量范文2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秦岭山水;自然的文化

一、当代中国人精神扭曲的社会现实

如果一个国家、地区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从思想、态度和行为上自身没有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必然面对失败的结果。

1、社会转型下的心理失调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封闭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型,社会矛盾与冲突表现极为深刻和尖锐。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不平衡性,使得中国社会产生了价值选择严重偏差、情感归属缺失和心理失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中,公众社会心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文化失调与矛盾现象是转型中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因而一项艰巨工作就是解决的不良社会心理问题,强化理想信念,塑造现代人格。

2、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心灵”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是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在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 “容器人”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大多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普遍社会责任感弱。与此同时,“容器人”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世代更是生活在隐形、无处不在的“外包”世界中,从思想、情感、生活、娱乐到观念都是外包的,其结果就是人格的外化。外化的世界中人们懒得诉诸内心,但如果远离了内心,人们就会变得自私和冷漠,良知也会逐渐处于退化中。

3、以回避社会问题为核心的大众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在回避矛盾时,最轻松的方式莫过于沉浸在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浪潮中。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消费文化,即为 “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它是一种商业化的文化形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通过提供娱乐消遣等方式迎合着劳动中中人们的精神需要,使身心疲惫的人们在工作了一天之后,通过娱乐得到放松和安慰,这种人多势众的大众文化必然从根子上表现出逃避现实,不敢触碰社会现实,以及过分庸俗化的总体特征。也因为其中的商业基因使其包含着大量低俗、伪劣、浅薄的文化垃圾。

二、“秦岭山水”的深层文化内涵解读

秦岭是一条横亘于中国中部呈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这样一座“穿越古今”的高大山脉,把中国大陆一分为南北两半。它庞大的身躯以弧形的态势将广阔富饶的关中平原拦于怀中,秦人及他们的子孙就是在它的庇护下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1、秦人文化的根蕴藏于秦岭山水中

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曾写到“秦岭,天下之大祖”,远古的蓝田人,半坡人都是倚靠着秦岭提供的天险和富饶的土地生生不息地繁衍下来,开创了最初的中国古代文明。秦岭山水也孕育了秦人的辉煌历史,在秦岭的萌庇下,秦王朝完成了中华统一,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秦人的先民们就曾在《诗经》中表达了对自然之家园和生养之家园的热爱。

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秦岭山水也孕育了秦人子孙的“精神家园”,即道家与佛家文化。秦岭山水是“道文化”的发源地,所谓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道和自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从自然观入手就可以抓住道文化甚至是中国文化的命脉所在。与此同时,数千年来秦岭山水也积淀了极为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王维诗中的“青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即秦岭山水,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在“青山”中王维走向“空山”,走向了他的精神家园,也是王维对禅悦的向往、体验,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精神的不懈追求。在秦岭中多少高僧也经历了这样的精神嬗变,佛文化与秦岭也有着不解之缘。秦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命哲学与这座巨大的山脉之间是一种割不断的血肉关联。

2、“家园意识”是秦人回归健全人格的必然之路

埃利希・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透过繁华表面洞察到现代西方工业社会下人性的全面异化、人格的严重扭曲、人与自身日渐分离的现实状况。而当代中国人在转型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着,无孔不入的权力绞杀着人们的精神,人格异化与畸变的命运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现象之一。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家园意识”也成为一种泛文化的现象。家园意识具体表现为对故乡山水的赞美和、对先辈创业功绩的崇拜、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当然也包括对传统家园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等主题。全世界的“家园意识”反映了异化中群体的疑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往何处去?”,而在人格复归健全的过程中,“家园意识”反映了群体的自我认同及自我心理,这也是人类理性回归的必然之路。

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在与商品经济社会的主流观念碰撞中,秦人子孙也在苦苦地探寻着自身的文化身份。长久以来,文化上的失落是不利于我们自身长远的发展,秦人子孙只有从迷失的方向中重新找回正确的坐标,才能重获幸福的力量。作为一座世界级历史文化古城,我们也回归自身的家园,重拾秦岭山水的“自然力量”。

3、“自然的文化”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回归自然”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思想的核心和神髓。他热爱自然,尊敬自然,他总是以“自然”作为衡量世界的出发点:他以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和平等来批判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迫;他以合乎自然的纯朴生活方式来抨击畸形的文明生活方式及腐朽虚假的道德准则;他以风景优美的大自然来反衬尘烟弥漫、环境恶劣的工业文明图景。“回归自然“成为卢梭最富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基本原则和内在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而又血肉相连。由此出发,中国人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视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的本质就是践履“仁爱”,孔子讲“仁”,其内涵便是“爱人”,同时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讲求热爱自然景色,这些都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无论是卢梭的“回归自然”,还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其人文精神的本质都在彰显与强调“大自然的生命力”。随着社会转型深入推进,国人正在步入“公众焦虑”时代,社会溃败,权力失控、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利益集团肆无忌惮等也在加剧,中国人还将经历一次次的“重压”。“回归自然的单纯”、践履“仁爱”,能够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种种偏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摧枯拉朽的大自然在协调现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冲突方面将重新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因此,构建“自然的文化”[1],让我们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使命之一,而秦岭山水对于秦人子孙的重要性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地铁空间中“自然力量”的引入与营造

在“人―文化―历史”的深度关联中,芒福德从文化角度对城市本质、城市过程和城市化的意义进行反思。他认为城市的深层本质在于文化,城市也在“内涵要素”失与得、有机结构的破与立以及各种城市动力的作用下展现一幅幅历史的兴衰画卷。

1、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文化缺位现象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塑造城市形象、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以公共生活为本体,表达空间与人的关联和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它应是人们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并具有传递正能量的文化意义。在消费社会视域下,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着“物象迷失”的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尤为需要重视 “价值失范”问题,从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入手,挖掘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与价值,以“意义重塑”为主脉,梳理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文化使命[2]。

2、地铁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衔接点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向人们集中阐述了一种在人类感知程度上理解城市形态的理论,他将目光聚焦在环境感知和场所构建上。现代城市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象相当成份已成为人们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在不同运动速度中观赏与体验到的一种动态视觉艺术,轨道交通可以把相距较远的建筑串成一体,在道路上具有方向性、连续性的运动中形成对城市的印象会与过去有不同的感受。

地铁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它是构建、表征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政绩工程、急功近利的背景下,各个城市的形象同质化、个性的消退的情况急剧恶化。重利动机给国内理论界也带来负面的影响,城市形象研究一开始就强调外在要素,对城市文化的系统性思考远远不足,地铁公共空间功能也严重忽视文化传播的功能,仅仅聚焦于标识系统的研究,这种本末倒置的研究顺序一直存在于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领域中。

3、“自然的文化”思想在地铁空间中的运用

在当前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空间,他不将空间看作是纯粹的地理景观,而是将其看作是赋予深刻文化意义的文本[3]。水泥城市中,琳琅满目的物质商品、五光十色的消费场所不断地刺激和激发着着人类物质欲望的膨胀。这背后的空间隐喻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物欲症,由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整个社会愈来愈物质主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十分疏远,水泥城市的生存方式对于人类必须得到彻底的改变。

“天人合一”思想赞美自然、崇尚自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天人合一”同时也影响着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传承与发展思想,在“天人合一”、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哲学背景中,传统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作意境,让自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4]。中国传统园林的“相地”、“借景”理法精髓,就是构建“自然的文化”最有力的的范本。

随着 “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演变,当代艺术性的原则是通过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去创造一个“场”,通过艺术把个体拉入“场”中,让个体在这种“场”中体验、感受“文化”。在地铁方公共空间中引入“大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借景”,在这个场中将“单纯、仁爱”潜移默化于其中,对于现代社会转型时出现的“物欲横流”、“道德滑坡”、“心灵危机”等问题,具有纠偏化弊的长期作用与效果。

四、“秦岭山水”在西安地铁空间传播形式之探讨

地铁是西安城市规模化之后的一个最重要道路子系统系,无论是对市民,还是国内外的游客,它都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构建的重要因子。但秦岭山水在地铁空间中的传播方式应尊重这一空间的特殊性。

1、借助影像艺术将“秦岭山水”植入地铁空间中

地铁是一种“短时媒体”媒体,乘客在地铁中总是匆匆而过,这对于其传播内容与方式会有诸多的限制。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量以爆炸的方式增长,当大家都在地铁中拿着手机,注意力则更成了稀缺资源,如何在短时内争夺眼球,如何在地铁空间中传递“秦岭山水”,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德国哲学家海德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表述,并预言人类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5]。其实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们正转向视觉文化领域,突出表现为影像的视觉,视觉文化传播已成为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

影像的独特艺术价值在于感受力的表达和激情的体验,它能直接有力地唤起观众的现实感受和审美体验。苏珊・桑塔格是较早地进行影像艺术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桑塔格更关注能丰富人感性经验的影像艺术,希望借由它将混乱、复杂的现实带来的沉重感受转化为关于价值诉求的道德体验,也将影像艺术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6]。《舌尖上的中国》就运用了丰富分层的纪实影像、细节处理的空镜镜头、鬼斧神工的微距拍摄,呈现出一场强烈的视听盛宴及感恩与热爱自然的价值观念。2011年陕西两会提出进一步保护秦岭后,相关的研究在不断累积。地铁作为一个构建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应加强与其的互动,如纪录片《大秦岭》就可在大众空间的地铁播放,共同以“秦岭山水”的力量悄然改变西安这座古城的精神面貌。

背包旅游作为一种自助旅游形式,为有相当独立旅行能力的旅游者所钟爱。他们喜欢到一些可能并不是很有名,但却分外迷人、尚未开发的地区。目前国内的驴友旅游仍以短途、周边的旅游为主,他们的活动包括登山、攀岩、漂流、溯溪等。越来越多的西安背包客也会向秦岭进发,他们手中精良的照相机、摄像机装备会记录秦岭最美的时空。驴友热爱分享与交流天性可以在地铁得到更大地发挥,地铁可专门为“秦岭山水”开辟出展示空间,当然为了保证地铁的盈利,在繁华地段媒体数量可以适当减少,而通过非盈利时间增加传播效果。另外在人流量较少的地铁站,可加大“秦岭山水”的展示空间,这样可以培养注意力,提高地铁媒体的吸引力和盈利能力,而这些秦岭山水的照片、视频都是免费的资源。

2、“秦岭山水诗歌”在地铁空间中的吟唱

自古以来,秦岭一直散发着无穷的自然魅力和文化之美的魅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老子便在秦岭脚下留下了《道德经》。唐代大诗人王维隐居在秦岭的山光水色之中,留下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千古佳句。诗人李白、杜甫在万祖之山的秦岭中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歌是注重情感表达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古代诗歌诗乐不分。《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明了声调音律与“诗言志”是不可分割的,运用吟诵欣赏诗歌的历史由来已久。自舜“典乐教胄子”、西周“乐语教国子”到春秋战国“私学”盛行“弦歌诵诗”,吟诵活动不断扩大着影响;由先秦积累并奠基的中华吟诵文化在汉魏六朝得到重要发展,唐代成为普遍风尚,宋元明清进一步发扬光大。吟诵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现代社会发展中,吟诵诗歌的传统渐趋淡化。

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良方,吟诵的内容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正直、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在地铁空间中,加入秦岭诗歌的吟诵,可以使得秦人子孙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并起到潜移默化的精神净化作用。(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与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历代秦岭诗歌研究 项目编号13JZ079

参考文献:

[1]孙越:论“文化”的“自然”向度 ――罗尔斯顿环境哲学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李昊:物象与意义―社会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1978-20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博士论文 2011年

[3]黄继刚: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 山东大学 博士论文2009年

[4]刘希娟: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之思诗交融的艺术境界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论文2012年

自然力量范文3

(接上期)

多维世界还是时空扭曲

1968年6月1日深夜,两辆高级轿车在南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郊疾驰着。六月天,在南美是冬季渐渐降临的季节。然而,阿根廷的滨海地区都几乎没有经历过严冬。那里离赤道的距离与东京相仿,可是,在最寒冷的七月,平均气温也保持在十度。而在盛夏的一月,也难得有达到二十五度的日子,这或许是大西洋海洋流起了调节气温的作用所致吧。这天夜里,两辆轿车疾驰着,浓雾正笼罩着四野。后面车上坐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律师盖拉尔德·毕达尔博士和他的妻子拉弗夫人,前面车上坐着的夫妻二人是他们的朋友。为了探望熟人,他们由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面的查斯科木斯市,向南一百五十公里的买普市,彻夜驱车而行。

险峻的安第斯山是阿根廷西部的天然屏障。由中部直到东部是绵廷的大平原。那是南美最大的谷仓,道路穿过连绵无际的麦田,又直插砂尘漫漫的荒野。不知是因为前面的车速度太快了还是由于博士夫妇的车发动机有点毛病,两辆轿车的距离渐渐拉开了。

前面的车临近买普市郊时,两人回首顾望,后面是浓雾迷漫,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他们决定停车等候后面的博士夫妇。可是,等了半小时、一小时,迷雾中依然茫无所见。道路平坦而无分叉,他们心中狐疑,调回车头来寻望。然而,既没有车相会,也没有车停在路旁。甚至连出了故障或破损的车的碎片都没有见到。就是说,博士夫妇乘坐的车在公路上奔驰途中,忽地化作云烟消失了。

自翌日起,亲戚朋友们全体出动,找遍了查斯科木斯市与买普市之间。然而,道路东西两边,在广袤无垠的地平线上,不论是人还是车,连影子都不曾见到。

两天过去了。正当最后要报警时,由墨西哥打来了长途电话。电话说:“我们是墨西哥城的阿根廷领事馆。有一对自称是毕达尔律师夫妇的男女正在我们保护中。您认识他们吗?”,接到电话很是诧异,于是请毕达尔本人来通电话,一听,果真是失踪的毕达尔博士的声音。这就是说,博士夫妇6月3日确是在墨西哥城。

博士夫妇不久被送回了阿根廷,听听他们的谈话吧,那简直成了光怪陆离的事。据说,博士们坐的车离开查斯科木斯市不久,大约夜里十二点十分,车前突然出现白雾状的东西,一下子把车包围了。他们惊慌中踩下刹车,不一会儿,便麻木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两人几乎同时苏醒过来。这时已是白天,车在公路上行驰着。可是,车窗外面的景色,与阿根廷的平原已迥然不同了。行人的服装也多未曾见过。他们急忙停下车来打听,呵,竟然说这里是墨西哥!“这真是怪事!”他们这样想着,又开动起车来,这时,街道和建筑物都无可置疑地说明确是墨西哥城。带着梦境未醒的神态,两个人跑进阿根廷领事馆求助。他们惊魂稍定后才知道,他们的表在他们失去知觉的时刻——十二点十分已停住了,而跑进领事馆则是6月3日了。这是完全如谎言一般的故事,可是,博士在待人接物上都是十分讲信用的。只是夫人因受这次事件的刺激身罹神经病而住进了医院。

由阿根廷的查斯科木斯市到墨西哥城,直线距离也在六千公里以上。即便利用了船舶、火车和汽车之类,要在两日内抵达也是断无可能的。若只是人,还可以认为是乘飞机飞去的,可是,连轿车一起在墨西哥出现,这怎么也说不通。然而,阿根廷驻墨西哥领事拉伐艾尔·贝尔古里证实说:“此事是真实的。”

关于“时空隧道”的猜想

美国物理学家斯内法克教授认为,在空间存在着许多一般人用眼睛看不到的、然而却客观存在的“时空隧道”,历史上神秘失踪的人、船、飞机等,实际上是进入了这个神秘的“时空隧道”。有的学者认为,“时空隧道”可能与宇宙中的“黑洞”有关。“黑洞”是人眼睛看不到的吸引力世界,然而却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时空隧道”。人一旦被吸入“黑洞”中,就什么知觉也没有了。当他回到光明世界时只能回想起被吸入以前的事,而对进入黑洞“遨游”无论多长时间,他都一概不知。

有些学者反对这种假设,认为这不能说明问题。“泰坦尼克”号游轮和乘客同时沉没、消失,乘客们进入“时空隧道”,为什么游轮没有进入?如果游轮也同时进入,它应该和船长史密斯同时再出现。

最近,美国著名科学家约翰·布凯里教授经过研究分析,对“时空隧道”提出了以下几点理论假说:

一.“时空隧道”是客观存在,是物质性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它既关闭,又不绝对关闭——偶尔开放。

二.“时空隧道”和人类世界不是一个时间体系,进入另一套时间体系里,有可能回到遥远的过去,或进入未来,因为在“时空隧道”里,时间具有方向性和可逆性,它可以正转,也可倒转,还可以相对静止。

三.对于地球上物质世界,进入“时空隧道”,意味着神秘失踪;而从“时空隧道”中出来,又意味着神秘再现。由于“时空隧道”里时光可以相对静止,故而失踪几十年就像一天或半天一样。

据说也有科学家放卫星到百慕大上方,发现一个巨大的黑点,放大看后得知是一个强力的漩涡,派人勘察后,发现地下是个巨大的金字塔,漩涡把阳光聚成一个焦点,使得所有实物瞬间消失……

“时空隧道”将有可能成真

研究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的科学家们告诉我们:“不久的将来,理论上有可能会实现传送人类本身!”

自然力量范文4

[关键词]白藜芦醇;自然衰老;自由基;过氧化氢;ATP酶

[中图分类号]Q8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1-0063-02

Effect of resveratrol on content of H2O2 and activities of ATP enzyme of naturally senile mice

WANG Pei, WU Jing-dong,ZHANG Hui-shu,LI Dong-zi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if resveratrol have function on delaying naturally senile mice or not.Methods12 kind of Kunming age in four-month female small mice contrast a group as youth(A),60 kind of Kunming age in eighteen- month female small mice at random divides 5 group, 12 for a group: Old age blank group(B),old age masculine group(C),old age gypenoside group(D), resveratrol high dose(E),resveratrol low dose(F). Filling the stomach with medicine.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H2O2 and the activities of ATP enzyme by the biochemistry analysis method.ResultsCompares with the youth group, the other five old age group can enhance the content of H2O2 in the serum and weaken the activities of ATP enzyme in the skin organization.ConclusionResveratrol have function on delaying naturally senile mice.

Key words:resveratrol;natural aging;free radical;H2O2;adenosine-triphosphate enzyme

白藜芦醇(resveratro1,Res), 又叫三羟基芪,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已发现其存在于70余种植物及其制品中。大量的研究表明[1],白藜芦醇具有多方面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生物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治疗突变、抗氧化、抗菌抗炎、保肝、诱导细胞凋亡及雌激素调节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实验探索一定剂量的白藜芦醇是否具有对自然衰老小鼠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为研究和开发延缓衰老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法:选用健康4月龄昆明种小鼠12只,作为青年对照组(A);健康18月龄昆明种小鼠60只,作为老年组,再随机分为五组:老年空白对照组(B),老年阳性对照组(C),老年绞股蓝皂苷对照组(D),老年白藜芦醇高剂量组(E),老年白藜芦醇低剂量组(F),每组12只,每组小鼠均为雌性,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实验药物及给药方法

1.2.1 实验药物:市售白藜芦醇(购于成都曼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用前以0.5%羧甲基纤维素(沈阳纤维素厂)作为溶媒,置4℃冰箱备用。绞股蓝皂苷(购自成都曼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维生素EC颗粒(国药准字H11022348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9%生理盐水(国药准字h22022056吉林省广业有限公司)。

1.2.2 给药方法:A组:给予生理盐水(20ml/kg);B组:给予生理盐水(20ml/kg);C组:给予维生素EC混悬液(30mg/kg);D组:给予绞股蓝皂苷混悬液30mg/kg;E组:给予白藜芦醇混悬液30mg/kg;F组:给予白藜芦醇混悬液10mg/kg。以上操作每日一次,共进行30天。每隔7天称量小鼠体重,随其体重加减灌胃量。

1.3 取材方法:第31天采用眼眶取血法,离心制备血清。取小鼠下腹部的全层皮肤(不含皮下脂肪),制备成组织匀浆。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H2O2、ATP酶活性测定试剂盒,均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各项指标的测定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采用化学比色法。

BLG10电子秤、DY89-Ⅱ电动玻璃匀浆机、AnKeTDL-5-A离心机、水浴箱、酶标仪(美国)等设备及其它实验器材均由辽宁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提供。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1.5 版本软件进行处理,各组实验参数以x±s表示,P

2结果与分析

与青年对照组比较,五个老年各组小鼠血清中H2O2含量显著增高,分别是P0.01,P0.05, P0.05, P0.05, P0.01;与老年空白组比较,老年阳性对照组、绞股蓝皂苷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和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均可降低H2O2含量,分别是P0.01,P0.01, P0.01,P0.05,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其余五个老年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ATP酶的活力均明显减弱,分别是P0.01,P0.05,P0.05,P0.05,P0.01;与老年空白组比较,其他用药老年组均可提高ATP酶的活力,分别是P0.01,P0.05,P0.01,P0.05,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衰老是任何生物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是“在成熟后已高度分化的系统走向组织紊乱以及趋异分化的过程” [2]。现已明确皮肤衰老是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源性衰老(自然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渐进过程,外源性衰老(如风、光、热、化学物质等)中以光衰老最为明显。本项实验主要针对皮肤的内源性衰老进行研究。

本实验所用白藜芦醇为虎杖提取物,虎杖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用,《医林纂要》记载其“坚肾、强阳益精、壮筋骨、增气力”,其作为我国传统的天然中草药,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降血脂、抗氧化等广泛的作用[3]。白藜芦醇最初是作为葡萄属植物的抗逆物质-- 植物抗毒素(phytoalexin)而被发现的,继而又先后在百合科、豆科、棕榈科等多种植物中发现,但其含量在虎杖中较高[4]。1989 年WHO证实优质葡萄酒中所含白藜芦醇大大降低了法国人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即法国悖论现象)[5]。白藜芦醇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医药学界的重视,它被美国专著《抗衰老圣典》一书列为“100种最热门有效抗衰老物质”之一[6]。大量的研究表明[7],白藜芦醇具有多方面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生物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消炎、抗氧化、生长抑制活性、抗血小板聚集、激素调节和抗肿瘤活性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近来还发现其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突变、辐射防护 、抗艾滋病活性、预防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 等药用价值。

本实验的理论依据是自由基学说,此学说是Denham harman[8]于1956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生物体内具有一整套产生和清除自由基的平衡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化,致使体内的自由基物质过量。体内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其产生过程是体内有机物在微量元素的催化下, 被氧化形成游离基, 包括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等。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可使生物膜中不饱和脂类发生过氧化,形成过氧化脂质。HUNG等研究证实白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强于维生素E及维生素C,并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效应[9]。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皮肤组织中H202含量和提高ATP酶的活力,推测和证明了其在延缓皮肤自然衰老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开发成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保健食品方面有较大的空间和市场潜力。

[参考文献]

[1]牛培勤,郭传勇.白藜芦醇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 6,25(6):524.

[2]汤璐佳,李青峰.皮肤抗衰老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7,3(3):172.

[3]孙艳萍.虎杖“扶正驱邪”功用概说[J].职业与健康,2002,18(6):144.

[4]张学景,邹 永,钟荣清,等.白藜芦醇的雌激素样作用及相关治疗意义[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8):692.

[5]白杨,潘隽丽,苏薇薇.白藜芦醇与白藜芦醇甙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4,27(1):55.

[6]耿华田.话说葡萄酒中的抗癌明星--白藜芦醇[J].化学教育,2007,(9):8-9.

[7]张梅 杨林.白藜芦醇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3):333-334.

[8]Harman D.Aging:atheory based on free radical and radiation chemistry[J].J Gerontol,1956,11:298-300.

自然力量范文5

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畏惧膜拜、奋力抗争、征服自然等几个阶段。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对人类进行了报复,全球进入了生态危机的局面。如今,有识之士开始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期待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康拉德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生态文明的说法,但他的作品中已经反映出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已经出现了生态意识的萌芽,对科技力量支撑下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怀疑与批判。

1.人与自然关系的几个阶段

(1)对大自然敬畏膜拜阶段:在初民和古代人的观念中,没有人与自然的对立,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人类还匍匐在自然之神的脚下,没人敢妄称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2)与大自然抗争阶段: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经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大写的人”取代了神,以人权取代了神权,以人的理性取代了神的理性,这无疑标志着人类的一次伟大解放,也让人与自然的抗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并埋下了另一类错误的种子:由人类的无所不能和绝对至上性,导致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大自然。

(3)征服大自然阶段:牛顿以后的科学及其应用的成功,日渐给予人类以制服自然、战胜自然的信心,于是,人类日益以征服者的姿态君临于自然[1],力图驾驭越来越多的能量,建立越来越复杂的动力系统(或工业体系),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终于受到自然一次又一次的报复,如今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就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后的自食其果

(4)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阶段:现在,人类开始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思,试图挽救全球生态危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2.康拉德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怀疑与批判

康拉德所处时代正是一个科技进步,对开始怀疑,传统美德逐渐消亡,巨大的科技进步增加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优势,这一时期人类中心主义大行其道。在征服和控制自然观的影响下,有大量文学作品表现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和控制改造,还有许多文学作品描写了人通过征服自然来张扬自我。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也有大量的关于水手与海洋风浪搏斗的描写,但是康拉德笔下的这种搏斗与众不同,它不损害生态环境,不伤及到任何生灵,彰显的只是人面对自然困境所表露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能体现人与生俱来的那种与自然力量相抗衡的活力,这种思想已经含有生态意识的萌芽。

(1)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就连地球本身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2]伴随着人类中心主义而生的就是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文学作品有大量的显现。鲁滨逊以自己28年的荒岛生涯向读者传达着一个基本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信念:只有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劳作和生产中,才有真正和最高的快乐;麦尔维尔在《白鲸》中赞美主人公亚哈以征服自然来张扬人的尊严和力量的勇气,甚至把亚哈称为普罗米修斯,以赞赏的口吻细致描写了捕鲸者残酷捕杀鲸鱼的过程;《老人与海》的主旨也是人以战胜自然伟力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在这些作品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在一种极其对立的状态,所进行的斗争也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

(2)康拉德对海洋的敬畏

在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中,首先表现出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在这些小说里,海洋象征着纯粹的自然力量,航行的船只则代表了科技的力量,水手代表人类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康拉德的笔下是这样体现的:海洋的力量无人能敌,无论多么高大尚的船只,在肆掠的海洋风暴中也无法免去失败的命运,人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广阔无垠的宇宙就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把一切都席卷其中。尽管如此,康拉德还是大力赞扬水手们面对风暴,迎难而上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显示人的尊严和勇气。

(3)康拉德对科技进步的怀疑

在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心境下,康拉德对于文明力量的代表--科技处于排斥怀疑的状态。在康拉德海洋小说中,康拉德多次表述了对古老帆船的怀念,不喜代表科技进步的汽船。帆船缺乏现代装备,遇上海洋风暴,船长和水手必须表现出更果断的智慧,他们战胜风暴的办法是凭借体力而不是机器,所以他认为只有经历了帆船考验的水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水手。并且,水手与自然之间的抗争没有损害生态环境,不伤及到任何生灵,彰显的只是人面对自然困境所表露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能体现人与生俱来的那种与自然力量相抗衡的活力,是人类力量的体现而非与大自然处在对立状态下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这种抗争是美好的,是一种艺术美与力量美,是值得称颂的。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已经含有生态意识的萌芽:人绝不仅仅是社会的动物,他首先是自然界里的动物。人的本性之一就是与人以外的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这种本性的需求使得人不满足于与人交往,不满足于社会生活。正因为如此,人才在与原始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不可或缺的、不可被人造环境所替代的美和愉悦。[2]P222

结论:康拉德的在其海洋小说里已经含有生态意识的萌芽,即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可以同大自然抗争并在抗争中获得维系人类生存的高尚品德,但人不可以自以为是地去征服自然。

参考文献:

[1] 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卢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P4)

[2] 欧美生态批评,王诺,学林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P138)

自然力量范文6

一、易学自然观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号、周初时期占筮验词集锦和战国末年理性诠释的统合。作为《易传》的十篇释文已经完全脱离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阴阳为纲阐释变化的理论体系。汉兴,《周易》作为官学传习和研究的对象,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汉易已经纳入阴阳五行学说,隋唐时期易学即以其理性向科学领域渗透;进而逐渐形成以符号系统与以阴阳为纲纪相结合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

易学对宇宙的基本观点是:阴阳相涵相因、流变会通,构成一个合谐互补的有机整体。

张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学思想略论》〔1-191〕中指出: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所谓和合者,就是“阴阳未分,二气合一,氤氲太和之真体”。《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者认定道器是虚实范畴,虚与实的主要差异在于隐与显。“形而上者是隐也”,隐不是无,而是潜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据。“形而下者是显也”,指有形质的东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即此可知,显指可见可循的事物和现象,隐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而隐又不是虚无,“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从而推定道乃实存之体,得出道器交与为体、相涵相因、流变会通的两系统结构论。

道和器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逻辑上讲,“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为凡器皆有形,由“形”逻辑上得出对应于“形下”必然存在着“形上”。就二者的主从关系讲,“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喻之天则,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关系为:道是器存在的依据;道通过器而表现自己,一切显性的运动变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讲,是“理不先而气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创的观念。

张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阐述问题,认为“王船山道器、气关系,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专门讨论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据形上学本体哲学,自然界的物理客体应该分两类,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形下之“显”和形上之“隐”。

小结:易学自然观是两系统结构论。从静态角度讲,“万物(包括宇宙自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动态角度讲,“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所谓的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理的学问,即“易以道阴阳”。

二、两种物理学理论

物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的名称,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著作延续下来的,这个希腊词的意思是探讨自然的秩序和原理的“自然学”,亚氏又称其为自然哲学。大约到18世纪中叶,由于学科内容的分化,自然史和化学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18世纪后半叶法国讨论过留下的物理学意味着什么,结果是把物理学分为一般物理学和特殊物理学。前者指牛顿力学或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导出的以数学描述质点运动的传统,后者包括声、光、电、磁等广泛领域。通常都把这种划分说成是数学科学传统和实验物理学的分离。

1829年,泊松把当时法国物理学的思想倾向归为两类:物理力学和解析力学。他把前者的特征描述为“它的唯一的原理是把一切还原为分子运动,而这些分子是把力的效果从一点传到另一点并保持这些力之平衡作用的核心”,即期望用天体运动的牛顿平方反比定律数学格式,精密地描述宇宙一切现象,称牛顿范式;而后者则强调现象的解析格式,轻视对物理原因进行讨论,称非牛顿范式。1840年以后,牛顿范式的地位被非牛顿范式所取代;与之同时,拉格朗日原理被泊松和哈密顿予以发展,使力学成为完全分析的形式,并且以能量取代力的概念体系。本应该由之意识到“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力学现象,实际上运动总是结合着热和电磁的变化,它们也规定运动”〔2-9〕,从而结束牛顿的“力学神话”,可惜的是西方哲学没有能够为物理学提供合适的自然观,以后的物理学就在迷茫中走了许多弯路。对两种范式的本质差异,一般都视为用几何法还是用解析法的数学问题。

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实验物理学的成熟,出现了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之区分;物理学的理论又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两类。前者是先使用分析法在经验中发现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然后给出各种过程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比如牛顿力学;后者又叫“假说—演绎”法,即先确立“想象的原理”(即“假说”),然后采用反证法通过由原理导出的结论对原理进行证明,给出的内容与经验所显示的现象吻合得愈多愈一致,特别是能够从假说来预言现象并得到证实,这种构造理论就愈成功。依据这种分类方法,一般都承认17世纪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就分别代表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对这两种理论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思维方式,即前者采用分析法而后者采用综合法。

三、两类物理客体

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从近代物理学奠基开始,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分别传承为两种体系,即牛顿范式——原理理论,惠更斯范式——构造理论,其本质差异不在思维方式和数学形式之不同,也不在是采用数学方法还是实验方法之别,而在于研究的客体分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类。

以质量对物体进行计量,并假定质量都集中在一个质点,以相互传递力的作用描述运动,是牛顿范式的核心观念;非牛顿范式研究的光、热、电、磁等现象,都不能以质量进行计量,最终认识到了这种现象都与“能量”直接相关,并且以能量取代了力学概念体系。

而今首当其冲应该明确的是物理学根本就不直觉研究“物质”,正象无法品尝水果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物理学只研究质量、能量、电量、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种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是关于质量系统的理论,后者则适用于能量系统。以往不适当地把能量说成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如“能即运动”)〔3-526〕,是产生混乱的肇端。现代物理学已经确认物理客体分两类:宇观上有分立的天球和连续辐射,微观上分粒子和场,粒子物理学分费米子和玻色子,理论物理学称其为物质粒子和相互作用;物理学理论也分用质量计量和时空描述、用能量计量和位形描述两个系统。“我们首先把宇宙的物质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物质”即诸如夸克、电子和缪介子等粒子,以及“相互作用”诸如引力和电磁力等等”〔4-38〕。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居然会说出如此不合逻辑的荒唐话,不难看出“物质”这个误用概念带来的混乱是何等严重。

物理客体不能用“物质”这个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应该分为质量和能量两个系统,二者的本质差异有3:1、分立和连续;2、有无静质量;3、量传递时物理客体仅只振动而不发生运动方向的位移。确认能量系统存在的依据有5:1、德西特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得出没有物质的宇宙时空解;2、无限的(负能电子)海的发现;3、爱因斯坦说:“依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4、3K微波背景辐射证明“空间”不空;5、粒子物理学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粒子为瞬息亿变的动态网络。

“全〖ZZ(〗空间〖ZZ)〗充满着相互作用着的各种不同的场”〔2-387〕,这种分布着某种物理量的空间,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作为参量的空间。“场从数学上表述了能量局域性概念”,“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即此可知,一切自然现象虽表现为质量系统单元个体的运动和变化,动变之因却源于能量系统的作用;而能量系统本身不通过作用于质量系统的效应也根本就无法观测。物理学早已将物理客体分为弥散态粒子和凝聚态物体,3K微波辐射发现之后,就应该从分类学的角度再增添一种连续态网络;进而将弥散态粒子分为质量子和能量子,如此一来,物理世界图象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物理客体分物体、粒子、网络三类,分别用质量、电量(或荷质比)、能量计量;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属于质量系统(从天球到原子乃至质子、电子),能量系统则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源;所有的共振态、复合态粒子均属于能量系统的动态网络,只有那些稳定的能量子才有现实意义;不同能量子的有序组合构成信息(从质量系统讲,传递信息必须有载体,而对能量系统,信息和载体则合而为一,于此无暇展开讨论),可以用于操作质量系统的变化和存储一切自然现象。

小结:物理客体分两个系统三种态。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确实属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状态;作为两系统“中介”的弥散态,是演绎世间万象的“大舞台”;何以产生质量和电量,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最根本机制。

四、时间和空间

无论哲学还是物理学,时间和空间都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同时又是亘古至今争论最多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共识的两个概念。16世纪之前,基本上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关注的重要论点;牛顿为了创立完整的力学体系,不得不提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时空构架。他认为物质是在绝对空间中运动,时间不跟任何物质对象相关、自身等速地在那里流;时间和空间各自独立互不相关。亦即是说时间和空间仅只是描述运动的参量。

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则是:“广义相对论用空时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2-328〕,场不但“是某种物理量的空间分布”,还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很显然,时空结构应该被理解为改变物体或带电粒子运动状态的作用量。

依据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看待,即使在牛顿力学体系中,时空结构也是作用量而不是描述运动的参量。比如牛顿力学的第一号自然力——重力G=mg,如果没有g作用于m,物体就不会自由下落,很显然g是使m自由下落的作用量。如果用电磁作用相类比,g可以被称为引力场强,其作用效应跟电场作用于电量没什么两样。自从发现了动量和能量守恒之后,牛顿力学方程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足以说明牛顿力学非常片面,能够沟通三个领域最基本的物理量只有动量和动能,根本就不需要力这个概念。

时间和空间究竟指什么?答曰:二者分别是对能量系统单元个体持续性和广延性的计量,恰如用质量计量物体、用电量计量带电粒子那样。

“空间一时间未必是一种可以认为离开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5-112〕。爱因斯坦如果对中国古典哲学稍有理解,就会再说一句:这些客体还有着时间的持续性。这种“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即指能量系统而言。

能量系统虽是连续态,探究其具体作用时却需要量子化。假定其最小单元为h,由ε=hν=h/T可知,只要测出周期T,即可以知道具体的能量值,同理测出波长即可知动量。故而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是对能量系统两种属性的计量。

董光璧教授猜想对于不同的相互作用,应该“各有其时空结构”,是有道理的。用于电动力学的时空结构已经非常成功,“对于电磁相互作用,相对论提供的时空结构和量子论提供的能量结构,既在逻辑上自洽又与经验相符”〔2-429〕;而对于质量,发挥作用的时空结构有ι2t-2和ιt-1两种,对行星的运行则有R3/T2=K。

小结:时空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用于计量能量系统属性的概念构架。对于物体或带电粒子,不同的时空结构作用于质量和电量可得能量和动量;对于能量系统,只需要用T和λ对基本单元个体计量,即是能量和动量。

五、两种运动

讨论过物理学不应该使用“物质”这个哲学范畴,明确了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确立了质量、电量、能量和时空是基本的物理量,并且弄清了时(T)空(λ)可以直接作为计量能量和动量的基本量,不同时空结构又分别是驱动质量或电量的基本作用量之后,还应该讨论一下运动形式问题。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区分之必要,物理学界至今都没有认真对待。所谓自然运动,应该是不受人的干预,不准附加任何人为条件的运动,比如自由落体、自组织系统的变化和行星运转等(下文称绝对运动);所谓的强迫运动当指人为增添了特设条件的运动,比如将物体抬高、摆钟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许多运动。

牛顿力学除自由落体之外,几乎都有附加条件,将运动定义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移,运动的基点建立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力)之上,并将物体看作一个质点等,基本上都属于质量系统的相对运动。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因果关系被破坏,基本上都产生于对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之混淆。

“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而那里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去接收就会发生红移”〔5-92〕,亦即是说原子钟在那里发出的光频率较小,周期变大。如果是摆钟,依据T=2πL/g,由于g变大,周期就必然变小。两种钟的结果居然完全相反,基于什么原因呢?这就恰好能够说明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不同,显示的结果就必然会适得其反。由于原子钟的频率直接决定于能量子的频率,属于绝对运动;而摆钟的周期则由作用量g与弹性势的平衡决定,属于相对运动,g变大时相对而言等于固定不变的弹性势变小,故而钟的周期亦随之变小。“量子理论和每一种合理的真实世界观念都冲突”〔6-127〕;“量子力学改变了古典物理学的因果观和实在论”〔2-328〕。这些观念产生于发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效果迥异,感到困惑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相反的,它们现在成为动力学的量”〔4-53〕,根源在于没有突破“物质”一元论的樊篱。

问起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意义,通常的回答是:“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4-60〕,反过来弯曲时空的曲率又决定着物体运动的路径。这种表述本来存在一个因果互易的逻辑循环,只需要将误用概念“物质”去掉,就变成了非常明晰的单因(能量)决定单果(质量运动路径)的关系。再如“势函数V表示质量系统对空间任意点的引力作用”〔2-361〕,实质上则是势函数表示任意时空点对质量的趋动作用。作用和被作用的因果关系弄颠倒的原因,许多都出在用相对运动的观念去解释绝对运动;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又非常久远和牢固,先是哲学上把物质说成第一性,继而近代科学一开始就决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外加担心宗教神学找麻烦,所有物理学理论就都必须把物质或质量说成是运动变化的起因。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动因仅来源于能量系统。

宇观上的星体都是绝对运动,很早很早之前就受到许多哲人的关注,他们的不少观点由于跟相对运动的理论不合,都受到了冷遇。欧拉认为“一切物理过程都是以太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2-180〕,欧多克斯认为“日、月和行星分别固定在想象的匀速转动的天球上,星体本身不动,它们随着天球运动”〔2-51〕,笛卡尔的观点更明确:“宇宙空间充满媒质的旋涡运动,天体被媒质的旋涡推动”〔2-145〕;最直观形象的描述莫过于那个阴阳互动的太极图,那是华夏先民无数代人仰观俯察智慧的结晶。天空中所有星系或星系团无不都是一个涡旋,其中不少涡旋的中心根本就找不到质量(被称为质量丢失的暗物质)。很显然这些涡旋都是能量积累形成的畸变时空,那些特定的R3/2=K的不同旋线上,都可能会有星体在做自然运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引力作为向心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找切线力的源。

易学中虽说没有“自组织”这个词,王船山却早就讲清了自组织的作用机制。“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如果将质量子和能量子类比为阴阳,这种说法还满有道理的。

小结:运动有相对和绝对之别。因果关系被破坏的原因大都生之于用相对运动的理论去解释绝对运动,根源在于物质一元论不能作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六、唯物宇宙观

科学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各地都是沿着自己的传统在发展;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希腊传统的科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所说的近代科学,主要指希腊科学传统的扩展,其间也不乏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科学成果的积累。物理学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跟古希腊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分离。

在古希腊文化传统中,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立开始,就出现了理性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纷争,科学思想的发展亦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知识服从信仰”成为教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于是就有人提出“学问来源于经验”与之抗衡。

基督教创立不太久,某些护教派发现那些愚昧贫乏的教义抵抗不住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哲学,就开始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寻找为教义辩护的依据,从而发展出貌似科学的神学,进而宣布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和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则。中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学术都在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伽利略遭受终生监禁,都因为他们的理论对神学不利。

唯物主义宇宙观针对信仰先于理性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自然科学总算找到了哲学基础。由于近代科学确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而不研究与感觉有关的第二性,即把意识范畴留给宗教,总算争得了一席之地。当我们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成果和困惑,去反思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时发现,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视为全部、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就不能作为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从神学桎梏下挣脱出来,选择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哲学虽说必要,终归总逃不掉为临时应付而“举债”付出更高的代价。

物质和意识对立,对立的双方是自然和人,这是古希腊自然与人分离自然观的延续。这种哲学适用的范围应该是人天系统,即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物理学则属于纯客观地探讨自然界的秩序和原理的学问,亦即是说它只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丝毫不涉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内容。故而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宇宙观虽说使物理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不能做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探讨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不应该将所有的物理客体用“物质”一个概念概括。因为变化只能发生在至少两种客体之间,如MN和NM;而MM则是永远无法观测的。

“科学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寻找历史来龙去脉的做法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转而采取从原来的境况中重新阐释科学思想”〔7-2〕,不少人发现了《周易》中保留着自然学的原初形式,可以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哲学启迪。本人沿着这条进路摸索多年,学习探寻的心得是,物理学只有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才可以讨论变与不变。

易以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仅依据上述五句富涵哲理的格言,对物质、时间、空间、运动和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做一些简要的剖析,就可以理出一条新的思路。如果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对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一次新的整合与梳理,极有可能会将物理学带出当前的困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师长、同仁指正。

参考书目:

1、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英)霍金著《霍金讲演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

6、(英)霍金著《时间简史续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