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一体化的特点范例6篇

物流一体化的特点

物流一体化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产业集群区;发展模式

1 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发展的相关关系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产业集群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言而喻。理顺产业集群区与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分析两者相互作用机制对于探索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的科学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1.1 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的相互作用

(1)产业集群区的物流系统分析

①产业集群区是物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产业集群的空间发展形态。其中蕴含着一个大的物流系统,使彼此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综合了物流系统中产品的原材料(配件)采购、运输、装卸、仓储、流通加工、包装以及由此所发生的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所有过程。通过协调运作,就形成了以产业集群区为依托的物流系统。

②产业集群区物流系统特点。由于产业集群区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决定了其与非产业集群区的差异,大致体现出以下较为独特的表征:

a.物流的整体外包性。产业集群区的物流本质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物流,往往需要将物流整体外包出去;集群的大企业虽然物流规模大,但自营物流将分散其核心业务资源,所以产业集群区内企业通常趋向将物流外包出去。

b.一体化性。产业集群区发展升级,避免了一般企业在物流运作中存在的跨地域、频繁中转和多次间断的弊端,直接建立在了产业集群区内供应链平台的基础上,并基于本地一体化进行组织。

c.产业相关性。对产业集群区内的企业来说,必须对本集群的主导产业非常熟悉且介入颇深,才能对相关信息形成敏感的、快速的响应。因此,产业集群区的物流系统以及物流企业多与本集群的主导产业相关。

(2)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群区的作用研究

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群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物流对产业集群区的作用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支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促进产业集群区向更高阶段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区的竞争力。

(3)依托产业集群区发展物流业的优势

依托产业集群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产业集群区保障物流业规模化发展,二是产业集群区促进物流业专业化发展。

(4)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的相互作用机制

现代物流业在产业集群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功能:随着产业集群区的发展水平的越高,物流的服务水平要求也越高,进而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大;物流供给的增加,带来物流设施的投资和改善,达到增加现代物流的供给能力,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水平提高,从而对产业集群区竞争力产生积极作用。

1.2 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核心架构

(1)产业集群区发展类型及其物流活动特点分析

①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该类产业集群区内企业规模较小,物流活动特点为:物流品种多样化,物流活动较为分散,物流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

②中卫型产业集群区。该类产业集群区主要是由大量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多个产业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原材料供应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合作模式的企业群体。物流活动特点为:具有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物流关系,并以此为背景所进行的区域物流业物流活动应突出供应链物流活动的一体化、准时化特征。

③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该类产业集群区是基地或总部在外部的多企业的分厂设施集合。物流活动特点为:体现出货代和船代、国际中转配送、保税等“外向型”物流特征及相关服务性增值服务。

(2)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具体架构

①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内涵

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发展模式是指“产业集群区根据自身产业形成与发展机理选择区域物流业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与该战略配套的相关运作方式,它是对整个区域物流发展思路的一种高度概括”。

②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分析架构

a.核心架构之一:物流组织整合分析。产业集群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相关企业在地域上的聚集,为此,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区当务之急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整合方式,创新与提升物流服务的组织系统,实现产业集群区复杂性物流活动的高效率组织和产业化协同。

b.核心架构之二:物流企业经营分析。物流经营方式是企业赢利的基础,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要赢利发展,必须具备一个成功的经营方式。因此,如何结合各产业集群区的特点与优势,探索出开展现代物流服务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对于物流企业和产业集群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核心架构之三:物流合作治理分析。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均依赖于进行有效的物流合作。根据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不同,治理模式分为四种:市场治理、三边治理、双边治理和一体化治理。其中市场治理是交易通过纯粹的市场竞争实现,使用于非专用易;三方治理指的是交易活动由双方和第三方仲裁人共同协调;双边治理是在混合型专用性投资且双方长期合作情况下,采取的关系治理机制;一体化治理,是将交易活动通过一体化到企业内部,运用科层机制进行控制。其中三边治理和双边治理属于中间治理结构。

2 典型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

针对三类产业集群区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及物流活动特点的归纳分析,笔者提出三种主要物流发展模式,即与中小企业群型产业集群区相适应的联盟采购配送型物流发展模式,与中卫型产业集群区相适应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发展模式,与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相适应的外向型物流发展模式。

2.1 联盟采购配送型物流发展模式

(1)物流组织整合方式

针对该类产业集群区中小企业为主,物流活动分散的特点,主要整合的重点是采购物流和分销物流。

①物流整合采购物流型。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材料采购量小、批次多,而该类产业集群区内创业者间具有较强地缘性和亲缘性的特点以及集群在原料或配件的采购、运输等物流环节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为产业集群区联盟采购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②交易市场组织整合分销物流型。在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一方面,流通供应链中零售商直接与厂商进行交易的情况越来越多,形成了以大型交易市场、大型零售配送中心为核心,统筹流通供应链物流业务的零售主导型整合模式;另一方面,在厂商和零售商的双重挤压下,越来越多的批发商开始将业务重心逐步由分销转向物流,由分销中心向物流中心转变,积极构筑批发主导型物流整合模式。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

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的物流活动主要以仓储与配送为主,故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延伸经营方式具有较为普遍的现实借鉴意义。

(3)物流合作治理方式

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工商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以及物流活动相对的单一标准化,故集群内工商企业考虑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成本,最初的着眼点主要还是放在减少物流直接作业成本上。同时,该类产业集群区的物流市场规范也至关重要。

(4)物流空间布局

生产企业、交易市场、配送和仓储中心以该种物流空间布局在产业集群区完成商流、信息流和物流 2.2 区域供应链一体化物流发展模式

(1)物流组织整合方式

根据核心企业承担物流业务职能的具体组织形式,该方式进一步划分为物流事业部型整合方式和契约联盟整合型方式。

①事业部型。事业部型是指在核心企业内部设立一个独立核算的物流业务利润中心,由其来统筹安排核心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物流业务。该方式一般适合内部具有较为完善物流体系的核心企业。

②契约联盟型。契约联盟型是指核心企业以长期契约的方式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双方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业务购买关系。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

①行业物流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是指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

②定制式物流服务。定制式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方式。

③物流咨询服务。物流咨询服务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方式。

(3)物流合作治理方式

中卫型产业集群区内的工商企业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而进行比市场治理方式更加深入的物流合作,双方需要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因此市场治理并不是理想的选择,进而转为双边治理方式。

(4)物流空间布局

由于该物流发展模式对准时化要求极高,因此要求物流组织要建立具有覆盖整个区域的完善的物流网络,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级物流体系,以准时化的物流服务实现顾客的物流服务需求。如图2所示。

图2 中卫型产业集群区物流空间布局示意

2.3 外向型物流发展模式

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物流活动更多的体现出货代和船代、国际中转配送、保税等“外向型”物流特征及相关服务性增值服务。在区内物流活动还不是很显著的时候,该产业区当前宜采用外向型物流为主的物流发展模式。

(1)物流组织整合方式

该产业集群区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经济特点明显,需通过功能型物流设施组织整合区内外向型物流,这是该类物流发展模式的关键,也是提升该类产业区竞争力的支点。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

针对该产业区的经济外向型特点,物流企业应利用国际物流需求旺盛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货代和保税物流业务,并稳步开拓国际物流市场。

(3)物流合作治理方式

介于市场治理和双边治理两者之间的三边治理方式应成为该产业集群区最理想的选择。在三边治理中,物流合作中的第三方的作用非常重用,可以利用双方对自己的信任,为双方的合作充当中介和桥梁,促使合作顺利实现。

(4)物流空间布局

该物流发展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应以产业集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基础,以交通条件为依托,大力申请功能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图3所示。

图3 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物流空间布局示意

参考文献:

[1]陈通.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中心构建研究[j].现代物流,2004.

[2]戴发山,等.中小物流企业经营模式选择[j].企业活力,2006.

[3]海峰.区域物流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屠凤娜.论产业集群基本分类[j].渤海经济?望,2005.?

物流一体化的特点范文2

我国农村物流目前有哪些特点和问题?在落实十提出的“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中,如何构筑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最近一份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等部门联合的《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指出了当前农村物流的“特点”和“问题”,提出加速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十分紧迫。

农村物流的内涵,包括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及信息处理等服务功能进行有机组合的一系列活动,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的多种物流活动的复合型物流体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服务于农村加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工业品物流、建材物流等都将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四化同步”的推进,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的界限必然会逐渐模糊,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必将走向和谐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据这份报告分析,我国农村物流当下有特点:国家对农村物流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物流(产业、加工)园区建设成为农村物流建设的热点;电子商务、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推动农村物流进一步升级;冷链物流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新动力;农村物流成为物流界研究探索的“热点领域”;经营型服务与公益的融合助推农村物流拓展;“终端兼营”与“一网多用”是农村物流最显著的特色;供应链理念得到有效普及和自觉性应用。

但农村物流有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二是基础设施落后,设施装备科技含量低;三是市场准入门槛低,多数企业经营粗放;四是市场管理乏力,企业竞争无序;五是行业集中度不高,制约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六是政策性支持资金分散,“一刀切”、“撒胡椒面”情况突出,难以形成解决关键问题的合力;七是缺乏在各物流系统基础上区域供应链层面的规划和协调,企业和系统各自为战现象普遍;八是农村物流整体效益低下,城乡物流发展一体化难度大等。该报告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战略设计明晰、多方合力推进。

“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应顺应需求,用好政策,科学规划,改革创新,推动农村物流资源整合优化,加速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物流一体化的特点范文3

1港口在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为商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四大类型,其中,商港不仅是水陆空运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其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来表示的,成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1)货物集结点。港口是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集结点,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2)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商、批发商、物流企业、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促使港口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3)现代产业中心。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2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海港约有2500多个,位于世界各海洋的要道,其中吞吐量超过1000万t的有100多个,5000万t以上的有20多个。目前,世界上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港有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往往也是大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多是原料出口港,工业不够发达。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处理的主要货物是集装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班轮公司联盟,是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是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2.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水陆交通的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入西欧各国的原油、石油制品、谷物、煤炭、矿石等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t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2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km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2.3香港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2.4新加坡港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新加坡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四大港口发展的状况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3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

3.1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t与6.5亿t,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t,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长31%。其中,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三和第四大港。

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标志着我国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港口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历史新阶段;同时,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各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例如,大连将“西拓北进、产业强市、港口兴市”作为其“大大连”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连云港提出走“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之路;上海正通过港口兴市、贸易兴市、金融兴市、技术兴市共同拉动,增强上海的总体实力和经济规模;汕头以港口兴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集运输、储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市;湛江正积极实施“港口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圳早于前几年已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它的港口兴市战略;福建省的厦门、漳州、莆田、宁德等地市也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战略。

目前,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个枢纽港的建设,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促使港口成为国际物流的核心枢纽。

3.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港口物流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方面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无论是在物流意识上还是在物流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对地区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与发达国家港口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滞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3.2.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备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的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港口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3.2.2港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区开发建设任务繁重。

3.2.3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港口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的管理体制仍存在“政企合一”的现象,使港口企业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致使与港口关联的临港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得不到相应发展,港口功能结构不合理,且较为单一。

3.2.4物流联盟程度低,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各港口物流业基本上处在无序竞争状态,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运输业规模小,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3.2.5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致、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无缝衔接与处理、物流标准的应用推广难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效率。

3.2.6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这同时导致了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善待提高。

3.3进一步发展我国港口物流的建议

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聚集、增值、拼装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港口质量高低已经不再是仅决定于船只进出的速度、码头处理货物的速度和质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与腹地联系的质量、增值服务的质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港口物流业任重道远,应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从各方面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

3.3.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建设等手段,积极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的良好宏观环境。首先,把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对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物流发展政策,实现国土、财税、工商、城管等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其次,调整优化港口结构,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物流联盟的形成,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

3.3.2增强基础设施能力。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集装箱码头数量、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为客户创造“零仓储”。

3.3.3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的客户反馈(ECR)、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

3.3.4制定物流标准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做到商品包装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标准化。

3.3.5建设自有特色的港口物流。任何一个港口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都不相同,物流服务的范围和重点也不一致。我国港口必须因港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港口物流。比如,枢纽港充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实力优势,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和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增值等功能;中小型港口则应根据业务范围,选择与大型港口联营等方式找准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3.3.6拓宽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港口物流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二是在特定的货场完成货物装卸、运输、堆码、储存的辅助服务;三是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货物交接的延伸服务。我国港口必须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开发包装、流通加工、储运、配送、免税自由贸易等物流功能,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物流效率。

物流一体化的特点范文4

浙江省;经济发展战略;海陆空港;大物流;内在关系

【资助项目】“有效服务浙江现代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8N141-G)

1.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分散的、单一的物流业态和物流模式而言的一个概念,笔者将其含义概括为:以海陆空港为主要构架,以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整合、优化各种物流资源为目的,以货物集散、存储、加工、分拣、配送为核心业务,兼具市场交易、信息管理、增值服务、报关报检等多种功能的快捷、便利、周全、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征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现代化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现代化特征为:一是物流管理的集成化。海陆空港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分为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就是空间上的集成,是指海陆空港及其所属企业之间为了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所进行物流业务的合作;纵向集成化是指海陆空港内部为了以简化物流环节、提高物流作业速度和效率,对港内各个物流环节、物流功能的协调和统一。海陆空港物流通过管理上的集成运作,就是要向客户提供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包括运输、仓储、加工、分拣、配送、交易、报关、报验、保税、金融、保险、商业配套、腹地运输等一系列整合服务。二是物流技术的现代化。海陆空港大物流技术的现代化突出体现在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上。它不仅包括专用运输工具、自动装卸设备、立体化仓库、卫星跟踪系统、条形码和射频识别、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还包括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MRP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DRP(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Planning,配送需求计划)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物流技术的现代化使海陆空港大物流从客户资料信息的采集、分析,到信息的传递、定单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实时化和标准化的操作。三是物流活动的社会化。海陆空港物流的社会化亦即物流活动的专业化,是指海陆空港及其所属企业利用各具特色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采用更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B.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国际化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国际化特征表现为:一是物流资源利用的国际化。海陆空港物流体系中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通过发展国际合作关系、建立战略联盟、进行跨国并购等途径,实现境内外物流资源的有机整合,目的是为海陆空港物流活动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多环节和更多功能上的集成运作创造条件。二是物流集成服务的国际化。当前,物流集成服务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物流园区的建设上。在海陆空港周边建设国际化物流园区,有利于形成和发挥物流园区的软硬件设施优势、整体功能优势,最终发挥物流集成服务国际的功能和优势。三是物流标准的国际化。物流标准国际化就是物流标准在国际上的统一化,这是海陆空港物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正在极大地影响物流标准国际化的形成,一些国际物流行业组织开始在物流的交易条件、物流技术装备规格,物流业务流程、物流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随着物流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的接轨,否则不仅会加大国际贸易的技术难度,而且还会由于与国际物流标准的不一致造成不应有的贸易障碍、贸易工作量和贸易成本。

C.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立体化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立体化特征表现为:一是物流系统的全面性。海陆空港大物流是由海港物流、陆港物流和空港物流三大主体有机构成,海港物流、陆港物流和空港物流都具有国际口岸物流基地、物流枢纽、物流结点、物流企业集群的共同特点,但又都独具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海港物流是以海港为主体、依托的是海运优势,陆港物流是以陆地交通枢纽为主体、依托的是铁路、公路运输的优势,而空港物流则以机场为主体,依托的是机场航线网络及航空运输优势。由于三者的物流特点及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它们在海陆空港大物流体系中缺一不可。二是物流系统的耦合性。即海港物流、陆港物流和空港物流通过在信息、资源、业务、功能、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的联合与联营,整合与优化,互通与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流活动快速、便捷、节约、高效的本质要求。三是物流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性。四是物流主体及业态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物流主体及业态中既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物流主体,也具有综合性的物流主体;既具有内资物流主体,也具有外资物流主体;既具功能单一的物流业态,比如冷链物流、会展物流等,也具有功能复杂物流业态,比如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等。

2.浙江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内在关系

A.浙江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浙江人素有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应变意识、发展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三位一体的浙江模式,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13%以上,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均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与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约束,浙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和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性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外贸出口严重受阻、出口增长大幅滑落。而随着国家“救市”宏观政策的出台,货币投放量大规模增加,国内消费品物价普遍上涨,进而推动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价格也快速攀升,浙江大量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停产、转产、倒闭风潮迭起,浙江经济发生的戏剧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浙江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在哪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港航强省建设”、“发展海洋济”等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应对新挑战、抢占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为了支持和帮助浙江经济的发展,2010年3月国务院把浙江省确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要求浙江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加强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和布局”方面进行大胆探索。2011年2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又获得国务院批准,该规划定位于把浙江舟山市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和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国务院的决策标志着浙江省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了到国家战略层面。

物流一体化的特点范文5

1 港口在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为商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四大类型,其中,商港不仅是水陆空运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其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来表示的,成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1)货物集结点。港口是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集结点,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2)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商、批发商、物流企业、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促使港口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3)现代产业中心。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2 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海港约有2500多个,位于世界各海洋的要道,其中吞吐量超过1000万t的有100多个,5000万t以上的有20多个。目前,世界上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港有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往往也是大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多是原料出口港,工业不够发达。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处理的主要货物是集装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班轮公司联盟,是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是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2.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水陆交通的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入西欧各国的原油、石油制品、谷物、煤炭、矿石等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t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2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 km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2.3香港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物流一体化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成品油;物流;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E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石油产业对于国家而言可谓发展和稳定的命脉,保持该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性,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我国进入WTO,石油产业也随之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而想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在该领域的建设,必须深入到石油工业环境内部审视,发现不足并且加以改善。而在石油工业环境内部,成品油物流体系的发展,关乎到整个石油产业环境的健康状态。

一、成品油物流以及其发展特征

首先需要对成品油物流的相关概念以及范畴进行相应的界定,唯有如此才能对其展开进一步的有效分析。通常认为的成品油物流,即成品油企业依据市场的需要,将成品油的运输、储存、接卸、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进行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体系化工作结构,主要价值在于将成品油从供应地运送到消费环境中。整个成品油的物流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通常称为一次物流和二次物流。其中一次物流主要指将成品油从生产环境通过铁路、专用管线等手段,运送到成品油销售企业油库中,这一过程以长距离大批量为主要特征;而二次物流则是将成品油从销售企业油库中运送到加油站或者终端用户的购买环境中,批量较小并且距离相对较短。

成品油的物流工作,具有很多特殊特征,其中比较突出的方面,包括成品油自身的流体特征、污染性以及安全特征三个方面。成品油的流体特征,决定了其主要运输方式必然是管道运输,并且此种方式会明显优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其成本也保持在相对较低的范围内。而污染性以及安全性两个方面,则是成品油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两个方面。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无论采用了何种运输方式,必然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威胁,同时成品油本身的易燃易爆性,也会给泄漏事故发生低点带来直接的安全隐患,轻则影响生产,重则造成人员财产的损伤。基于此种考虑,成品油的物流工作体系构建,必须慎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成品油在社会范围内的需求也在稳步提升,运输总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运输成本也在提升。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到运输和配送的范围不断延伸,成本的上升和安全控制的更为严肃的要求随之突出。然而与这种复杂发展状况对应地,是成品油物流体系本身存在的不均衡问题,其中包括油库布局不完善,物流信息化建设仍需提升,以及运输能力仍然存在不足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在当前环境下,有些尚不十分突出,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成为阻碍我国石油产业纵深发展的主要阻力。

二、切实推动成品油物流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考虑到成品油物流体系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其对于石油工业乃至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广泛影响,唯有不断加强其体系化的建设,才能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结合当前成品油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作为切实推动该体系进步的着手点:

1.加强成品油物流体系优化

成品油物流体系的优化,主要任务在于其布局的优化,而非运输方式的优化。从运输方式的角度看,我国保持管线和公路铁路以一种相对合理且符合实际运输能力的状态展开,基本能够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布局。但是对于物流体系中节点布局而言,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这一方面进一步有两个层次的问题需要考虑,其一在于对油库实现合理布局,必须考虑当地消费市场的实际增长状况,并且注意到油库的布局直接关系到一次物流和二次物流的展开,最终从安全和成本等各个方面影响整个成品油物流体系。其二,还需要重点考察我国成品油物流体系中的运输能力,是否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增长的需要。管线输送能力偏弱一直是我国石油物流领域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造成的陆路运输过分依赖铁路的问题相对突出,同时海上自控运力少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线建设,从技术和资金多个方面实现统筹,并且加强海上运力建设,是未来成品油物流体体系展的重点所在。

2.完善成品油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体系成本的核算,本身具有隐性特征,而在我国成品油物流成本核算领域中,现行的成本会计和费用核算体系对物流过程中的费用没有系统、全面地记录和核算,仅对易于量化和统计的运输、仓储、配送等显性成本进行记录和核算。这种状况无视物流环境中的大量隐性成本,对于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应当重点针对在途库存、库存占用、车船滞纳金等相关成本予以正视,有所纳入并且加强管理,唯有如此才是切实提升成品油物流体系成本核算工作进步的重点。

3.推动成品油物流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

信息化是对整个工作展开有效控制的必由之路,并且在当前信息时代之下,相关技术层出不穷的背景环境中,成品油物流系统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可能。我国在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仍然不够成熟,而进一步在面对成品油的流体特征的时候,这种不够成熟的状况就会进一步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为了实现成品油销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构建,实现其对于成本的有效控制和市场趋势的洞悉,积极引入对应的信息技术刻不容缓。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应当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把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企业环境中的多种因素纳入一个系统之中,实现泛数据体系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获取到物流数据的最终意义,使其成为石油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结论

成品油物流体系的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物流系统自身成熟的每一个细节之上,只有不断进行横向比对,发现其中不足,才能切实提出有效措施,推动其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