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范例6篇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范文1

【关键词】培养 训练 品格影响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生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进行常规训练

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他们贪玩、好动、易冲动,所以一些常规行为训练很重要。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信心和决心,久而久之,才能使这些良好的品德得到内化。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关系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更能充分交流思想。有时学生不敢跟自己的家长讲的话却能对自己的老师畅所欲言,老师更能容易了解学生及其思想的变化,并加以引导。总之,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学会做人、做事,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思想教育要有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爱模仿的特点,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只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观念。

四、教师对学生投入“真爱”,有利于学生“心灵”沟通

品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关键在于投入“真爱”。只有用爱心打动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教育工作是“良心事业”,只有教师动真情,学生才能动真格;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灵,才能做到全面调查,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倾向,分辨出外因或内因,针对原因对症下药,做到方法正确,措施得当,如此才能效果显著。

五、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家庭与社会中成人对事、对物、对人、对己的态度和评价,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的是非、善恶、荣辱观和价值观等。家庭与社会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对儿童刚刚开始形成但又不稳定的思想品德具有巩固和强化的关键作用。要使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发挥良好的作用,学校应主动与家庭、社会沟通情况,使三者相互配合与协作。这样做,可使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衔接,在方向上相一致。各种教育的相互补充,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学校可利用家访、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取得家庭的配合与协作。

要使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发挥巨大的作用,学校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观察、了解社会,辨别是非美丑;要注意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锻炼”等,组织和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为了保证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积极的、肯定的心灵感受,不仅学校要加强同社会的教育联系,社会各级政府部门也要树立育人意识,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正确了解社会创造并提供有利条件。社会主动关心和参与学校德育,抓好社会成人教育,使其言行成为青少年的道德示范,对搞好学校德育尤为重要。

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总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需要学生自身的长期努力和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终有一日,会水滴石穿,百芳齐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学.柳海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德育教学;变革;对策

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稳定性,他们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这为德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尤其是在进入网络时代后,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而时代背景决定了小学生德育教育是不能够完全脱离网络的,如何规范小学生的网络行为,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是十分重要的。网络中存在着各种诱惑,因此使小学生保持网络自律是关键的问题。目前的德育工作需要帮助他们提高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建筑思想的防护墙,打下坚实的品格基础。网络时代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有利有弊,它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对现代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一)网络冲击了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是一种开放的环境,网络上不同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如不加以正确和有力的引导,必将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网络中的垃圾信息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与各种各样的色情、暴力、反动、欺诈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万花筒。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好奇心强,很容易受信息垃圾的污染,把原有的道德意识抛之脑后。

(三)沉迷网络,毒害了学生的智力和心灵

一些学生对网络极度迷恋,以致浪费时间、精力,荒废学业,阻碍智力的发展。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会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积极参与和感受,容易导致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不合群等不良人格的产生,甚至会将虚拟环境中的生活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

如何让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助力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教师通过对优秀网络文化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德育教育平台,这不仅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影响学生,使其抵制腐朽文化,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网络德育的工作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为学生将网络应用在学习方面是比较少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小学生都是利用计算机上网,很少有小学生用计算机主动学习。因此,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首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律意识,同时多开展一些网络德育工作,教会学生抵御不良诱惑。

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教师的不断指导,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现身说法的方式来进行,一方面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能够增进学生对网络学习的认识。网络教育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像搭上了一个时代快车,赋有时代气息。学校德育应该主动迎接网络的冲击和挑战,利用网络的特点不断更新德育理念,这样才符合时代的要求。

德育需要网络,网络更需要德育,德育工作对网络应该变堵为导,让学生在网络中健康成长。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小学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学习网络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时代的少年儿童思想政治工作,最终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师生互动成长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是多极化、多元化、多向化的,网络的渗透无处不在,学校如果想要阻挡网络的盛行,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教学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健.网络德育: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范文3

关键词:首位;实践;机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02-0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

一、教师是孩子道德成长的同路人

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新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孩子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孩子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风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道德前提。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应该强化管理,制定一定规章制度,并实行监督。比如进行的文明礼仪训练,每天中午、下午、课间操、每周升旗仪式上都有“老师你好、同学你好或老师再见、同学再见”等。实行扣分制,不管是对卫生还是对学生的文明礼仪都进行监督和扣分,让学生自觉管好自己,自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是德育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础。

三、德育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如:在进行科技教育的课文教学时,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我国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为国作贡献的伟大与自豪。立志做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又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从而达到既能学好学科内容,又能教育良好品德的培养。

四、通过实践来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五、促进家庭教育,抓好德育工作

要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要借鉴中外家庭教育的经验,根据当今的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树立正确的家庭育人目标,即做“四有”新人,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禁止将家长的不良行为、思想传播给子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设置障碍,让黄、赌、毒远离家庭。家长应当平等对人,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家庭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一开始就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六、要不失时机的抓住生活中德育教育的事件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参考文献: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范文4

人们常常羡慕城里的孩子文明礼貌程度高,这是由于学生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受怎样的环境影响,便会养成什么样的习惯,环境影响和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处处讲文明、处处讲礼仪、处处受教育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相辅相成的清新魅力。文明礼仪应从孩子们初入校园抓起,从小事抓起,从身边耳闻目睹的事情抓起,如见到老师问好,离家或离校时对父母或老师说再见,出门或出教室时应让长辈先行,做错事应及时道歉并改正,等等。教师应处处示范,时时要求,在班级设立好人好事登记簿、文明礼仪示范展示台,校园里有文明礼仪长廊,不断更新内容,创设育人环境。这样学生对文明礼貌这一良好行为品质有牢固的常态化体验,并充分利用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做得更好。老师在感觉学生越来越可爱的同时,适时加以褒扬,学生便会领悟到生活的美好和成长的快乐,会在言行方面对自己有自觉的要求。

二、读书是开展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孩子活动范围较小,社会阅历相对较少,见识有限,德育教育手段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既增长知识,又增长见识,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三国》、《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锋的故事》等经典名著,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欣赏优美的故事情节,开阔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中感受主人公的情怀,分辨正义与邪恶,帮助他们树立清晰的是非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要选读一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书籍,以这些书籍为载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它们字字珠玑,都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用无声的语言启示我们做人的道理,阅读后让学生对照经典章句,感受先贤的为人之道,领悟其中的精髓,汲取道德精华,感化心灵,让经典引导行动。

三、感恩教育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空洞的说教是无法开启学生心智的,只有生动朴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以务农为主,体力劳动强度

较大,生活较艰辛,这些学生都能体察得到,我们可利用这些教育素材,从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从感恩父母开始,进而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如举办“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我们邀请了学生父母前来参加。班会开始,首先让同学们算一道算术题,你每天的零用钱是多少?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买学习用品、穿衣、看病每年大约需要多少钱?你今年如果11岁,父母在你身上花的钱共计多少?某同学算后得出11年来父母花在他身上的钱是52800多元,占了他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有的同学还算出兄弟两个花了108400元,父母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全花在了哺育儿女上。这笔实实在在的亲情账,使全体学生都震动了。学生对坐在身边的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每个学生都从内心迸发出爱的火花,决心好好读书,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社会。有的学生深知家长养育之苦,回家后洗衣扫地,分担父母的负担。有的学生父母生病时主动端水拿药,抚慰病中的父母。学生家长对主题班会感触颇深,家长反映学生受到的教育比几年收获的都大。我观察,通过感恩教育,原来不懂事、玩世不恭的学生醒悟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利用本土人文资源,使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深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强调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应注意挖掘离我们最近,学生最熟悉、最易接受的教育素材,利用这些资源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如本地始建于清代的“张氏书房”,是当地富商为村人修建的私塾,供当时学生读书;享誉陇原当地的名人李秀峰先生的事迹感人至深等,通过这些故事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参观农村规模养殖基地,新农村建设,农民文化广场,庆阳香包制作等,了解农村生活的质朴与醇厚,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局限性,面向农村生活现实,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和今天的巨大变化,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并把这种感性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认识,进而转变成一种永不丧失的深厚情感。这是发挥农村文化育人功能,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

随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德育从根本上摆脱了教材内容的束缚,弥补了教育内容过于空洞的问题,从现代小学生心理思想层面出发,结合日常生活实例,丰富了小学德育教学的内容,遵循了教育源于生活原则的同时,实现了教育高于生活的目标,并以多维度的形式展现了德育文化的魅力,突出了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合理性。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榜样教学的现状分析

时代的进步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方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要主张德育源于生活,提倡德育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完美结合,并要求现代小学德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鼓励小学德育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从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现状看,普遍存在生活与德育教育脱离的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和情感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价值意义,对具体道德行为的研究不够深入。在授课过程中,缺少对具体形象实例的讲解,致使学生对于道德行为的了解过于空洞,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为了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对“行”的实质性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做到以身作则,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多讲解榜样教学的例子,鼓励学生向先进思想榜样人物学习,追求良好的行为品德。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榜样教学的策略研究

1.增强德育生活化教育意识

德育相关概念的形成与日常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从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看,教师对德育生活化教育有一定的理解,但是总体上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性,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提高生活化教育的意识,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义与分析,摸索德育教育模式的发展规律,结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特色,在现有德育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围绕“心有榜样”开展德育活动,进而实现提高小学生互动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标。

2.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良好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所以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教师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从学习方面、习惯方面和劳动方面三个角度入手,将榜样教育实例与德育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德育知识的内涵。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经典的英雄人物为例,比如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阅兵军官们,组织学生观看阅兵仪式,讲述标志性人物的生平事迹,宣扬阅兵军官们热爱祖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忘我精神,教育学生向英雄人物看齐,通过榜样信念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高学生判断正误的能力,并让学生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检点自己的日常行为。

3.在行为习惯中落实榜样作用

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主要原因是小学生性格天真,没有形成具体的道德价值观,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对与错的界限,要想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道德思想,就应该充分肯定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开展德育生活化教学活动。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教学的力量,建设标志性人物事迹分享环节,让学生在英雄人物身上看见道德的闪光点,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性格特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自己作为讲解具体知识的实例,指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对错,拉近师生间距离的同时,简化德育相关知识,提高德育知识的说服性,让德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德育生活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将德育知识融入生活中,以“心有榜样”为开展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基本,从现代小学生性格文化特点入手,将教师德行作为具体的实践标杆,从根本上弥补了传统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德育教学活动指引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实践价值。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范文6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生活化成为了教学的新理念之一,对改善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将更加关注小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更加贴近。文章对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发展途径进行探析,为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课程 生活化 发展路径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塑造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对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而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是拉近学生与生活道德的中要手段,是小学生理解生活自觉践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的概述

德育课程生活化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懂得社会的德育要求,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生活化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他指出“教育即生活”,还指出教育的失败是没有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统一。因此,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是生活道德的一部分,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德育课程教学要以生活为中心,德育是生活的升华,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只有通过现实生活的验证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在生活中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德育生活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让生自己做学习与生活的主人,学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的作用,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最后是帮助学生与生活相适应,德育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为社会的一份子,要努力适应社会,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德育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调节生活状态,积极的与社会向适应。

二、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发展路径

(一)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贴近

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就需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道德植根于现实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课程教学就无法脱离现实生活。与生活想脱离的德育课程教学是空洞的,是没有灵魂支撑的。德育课程教学是一门对心灵、思想有着启迪作用的学科,那么在学校教学中就应该抓住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将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作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这一主体带入到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道德的含义与生活的价值,以及做人的根本所在。

(二)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将课堂作为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获得德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基础,课堂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走向有着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而且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来源于课堂,如果不能为小学生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就会导致学生的学、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因此,德育课程教学首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高校课堂。

第二,发挥出活动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德育活动是德育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出活动这一载体的作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显著位置,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出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了解德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情感与行为的构建。例如开展以生活中道德的作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以班会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并借助多媒体为小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以对小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加深学生对德育与生活的理解。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摇篮,也是学生拥有高尚品质的沃土。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文化的建设,并发挥出文化促进小学生道德构建的推动作用。

(三)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与生活相贴近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与生活相贴近,要求小学德育教师要当好小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扮演好班级组织者与领导者的角色,使用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德育课程生活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小学生在社会中放飞自我,例如可以组织小学生到孤儿院进行献温暖的活动,积极与孤儿院的小朋友交朋友,帮助小朋友解放天性,为小朋友带来温暖与欢乐。让小学生体会德育与生活之间的相辅相成,在生活中实践与升级德育教学理论,看到生活中道德的力量与光辉,领悟生活的真谛,让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实现其在小学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是大势所趋,是真正促进小学生体会、领悟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促进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也是为小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具有高尚人格的基础。因此,我国各个小学要加快小学德育教学课程深入开展的步伐,并不断进行发展与完善,发挥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凤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 课程教育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