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科教师跨文化素养对小学生的影响

小学全科教师跨文化素养对小学生的影响

摘要:

河南省决定从2016年秋季开始着力为乡村教学点免费定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基于此,文章结合实际需求,在分析小学全科的内涵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素养含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小学全科教师跨文化交际素养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认为小学全科教师跨文化交际素养能输入全面知识,打牢学生创新基础;勾勒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丰富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关键词:

小学全科教师;跨文化素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河南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教育人口高达2919万人。资料显示,我省现有小学27500多所,而农村小学就高达20000多所,其中农村教学点7000多个。根据对河南省20多个县市100多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研统计[1],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学科结构失调、老龄化突出、流失严重、留人难等情况,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然而,在我们对“农村小学最需要的教师类型”的问卷统计中,接受调查的农村小学校长100%选择了“全科型”教师,90%以上同时选择了“全科型”和“一专多能型”,说明“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中有着极大的需求。据此,河南省决定以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为载体,实施河南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试点工作,着力为乡村教学点免费定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结合河南省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情况,仅对全科教师跨文化交际素养与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一、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素养

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源自教师。作为劳务输出大省,2008年的调研数据就显示:河南省农村仅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就达254万,数量居全国之冠[2]。对于河南20000多所农村小学、7000多个农村教学点的大部分学生来说,父母陪伴的缺失、环境的落后与闭塞使得教师的作用变得更加不可替代,教师是学生们了解世界、接触世界的主要渠道。所以,若要实现河南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保证小学教师素养的全面性。对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定位,河南省给出的培养目标中提到:“能够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质农村小学教育全科教师。”[3]这里的“全科”并不等同于小学所有学科,全科教师是学科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高度整合的教师,是系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各科教学所必备的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日趋频繁,而且这些交流与合作正在从政府走向民间,从城市走向乡村,不断地渗透到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现实情况为我们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跨文化交际素养也将成为小学全科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小学全科教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与创新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信。狭义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广义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所以,任何人际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4]。小学全科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保证教师与每位学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能够持包容的态度,这使得他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在性别、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与学生平等顺畅地沟通,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其次,它能够带领学生全面整体地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全科教师来说,跨文化交际素养使他们拥有全面、开放、客观的世界观,再加上他们学科知识背景的全面性,两者合力保证了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探索、认识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帮助他们在各种文化和知识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它能够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使农村孩子非常的朴实天真,相对广阔的生活天地又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在教学中不盲目迷信标准答案,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到见解能够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从而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全科教师跨文化交际素养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创新是决定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关于“创新”或“创造性”,林崇德老师给出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5]。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首先,小学阶段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交错发展的时期。儿童的比较能力、掌握概念能力和推理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其次,他们想象中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想象更富于现实性[6]。而在小学全科教师的诸多素养中,跨文化交际素养对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一)输入全面知识,打牢学生创新基础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7]。这三层含义都包含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保证小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而拥有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小学全科教师具备为学生输入全面知识的能力。首先,小学全科教师拥有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背景。他们系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各科教学所必备的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保证了他们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输入全面的小学学科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事物拥有整体、全面的认识。其次,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接壤,如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所以,小学全科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让他们拥有许多小学课程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这保证了他们能够结合知识点和话题,适时地为学生添加课本以外的文化知识。

(二)勾勒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8]。创新思维意味着对已有知识、理论的超越,它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了理性的探索上,主动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指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两个方面[9]。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辩证、批判地看待事物的意识,敢于否定,勇于求异。拥有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小学全科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从而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辩证、批判的思维习惯将通过教学活动影响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在找寻解决方案时,教师会鼓励学生给出多样的、不同的建议。教师的跨文化素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高度,还能够逐渐带领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敏锐地观察事物,不偏安一隅,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积极地寻求突破和创新。

(三)丰富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小学全科教师要能够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并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也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10]。与城市小学生放学后穿梭于各种知识和技能辅导班相比,农村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就显得非常单一,甚至是空白的。河南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要求中提出小学全科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反思能力,以及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开发小学生潜质的能力。”“能够胜任小学课堂教学、指导小学生课外艺体活动和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在小学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保证。此外,具备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小学全科教师还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与每位学生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困难和需求,并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由于受所处环境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除了单纯、质朴以外,性格上比较容易出现孤僻内向和消极自卑的倾向。尤其是对于那些远离父母、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呵护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孤僻、自卑的性格往往使他们不积极参与活动,也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而小学全科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决定了他们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与不同的人展开交际。这保证了他们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每位学生的特点,与他们真诚、自然地交流和沟通。

三、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能否实现“中国梦”,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关键在与能否提高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能否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而在优秀小学教师的诸多素养中,跨文化交际素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的河南,我们致力于通过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素质,并着力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这不仅将解决河南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问题,对全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也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培养农村义务教育紧缺学科教师的调研报告,郑州师范学院,2014年8月.

[2]张静莉.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魅力中国,2011(18):215-216.

[3]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关于印发《河南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教师〔2015〕88号[A/OL].(2015-10-27)[2017-03-2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9-479.

[6]皇甫全,曾文婕.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4.

[7]360百科:创新.[DB/OL].(2012-10-28)[2017-03-28].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

[9]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95.

[10]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73-77.

作者:冯建瑞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