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范例6篇

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教育;自主学习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40-02

教学理论明确指出,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的环境创设和积极的环境利用,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学习环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幼儿教育的关键,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活动中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是当前幼儿自主学习环境创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跟随教师的节奏,参与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为幼儿创设更加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必要性

幼儿教育中,科学活动的开展是其整个幼儿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科学活动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在具体的幼儿教育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众所周知,幼儿的可塑性极强,在初级阶段的幼儿教育中,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独立自由的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幼儿的自主学习具体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中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活动,独立的接触信息,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幼儿教育中,为了使幼儿获得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的选择,运用自己的方式和习惯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而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科学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幼儿科学学习的关键就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其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科学活动是一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为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自主学习环境是比较自由、宽松的一种学习氛围,只有在不断的活动中才能营造这样的学习环境。教师只有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利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身边的事物,才能有效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

其次,科学活动本身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幼儿科学活动的课程中涉及了大量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激发幼儿的自我探索欲,使其自主地投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另外,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及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要探索的欲望,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去探究问题。科学活动中的内容可以汲取每一个幼儿身上探索的可能性,帮助每一个幼儿获得不同的发展,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科学活动中如何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环境

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对学习环境的创设,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科学活动是幼儿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势在必行。结合新时期幼儿教育的特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在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扩大科学活动内容的可选性

幼儿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也可以说,兴趣是幼儿学习科学最好的老师。幼儿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有着非常好奇的眼光,总是精力充沛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幼儿的年龄及生理特征决定了其对事物的认识是极为感性的,他们善于运用形象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因此,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要创设幼儿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到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走近每一个幼儿,融入幼儿的活动圈子,用心去倾听幼儿世界的声音,获取幼儿世界中有价值的内容。让科学活动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可选性,从而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上要求能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例如,父母带领孩子去海洋馆参观,回到幼儿园后,幼儿会对海洋馆中的各种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开展科学活动《海洋》,基于幼儿对海洋馆的参观,对海洋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幼儿也会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通过探索海洋世界中的各种知识,认识一些基本的海洋动物,更重要的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探索、合作的能力。类似这样的科学活动的内容很多,有的可能是幼儿自身的生活体验,有的可能是幼儿日常游戏的主要内容……这些活动的内容都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定的,另外,在这些活动中,利用可选性的内容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其中有的内容是为了让幼儿产生好奇,更好地融入社会而选择的,有的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选择的,有的是为了让幼儿获得一定的游戏乐趣而选择的……所有的科学活动中主体内容的选择都能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学习环境。

(二)丰富科学活动使用材料的种类

幼儿接触的事物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才能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幼儿教育中,提倡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多种感知方式,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

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为其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利用材料,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例如,在中班科学探索的活动中,材料是纸条、纸杯、夹子、毛线以及吸管等,这些材料的用途是用来进行连接活动的,给幼儿提供无限的探索空间,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材料都可以通过自身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工具进行有效的连接,幼儿可以思考同一种材料的不同连接方式。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由于不同幼儿的关注点不同,获得的信息也就不一样,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丰富的材料的使用,使幼儿的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不同的感受来自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提供丰富合理的操作材料,使幼儿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可以说为其创设了有效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三)尊重幼儿对其发展进程的选择

幼儿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幼儿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选择也各不相同。与他人有不同的选择是幼儿发展中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幼儿会选择与自己水平和接受程度相一致的操作材料,相应地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进程,合理的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的进程是创设自主学习环境的关键,只有在合理的发展进程中,才能优化自主学习环境,使幼儿获得更加长久的自主学习环境。

在科学活动的探索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直径为10厘米的塑料管,弯形的连接管,还有生活中常见的笔、积木、玩具汽车等。幼儿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不同孩子选择的材料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选择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有的幼儿则选择了简单的活动,在不同程度的活动中完成自己的探索。另外,在中班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筷子、勺子、呼啦圈、陀螺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幼儿探索转动它们的方法。然而在具体的活动中,有的幼儿选择了呼啦圈、勺子等,很快使其转了起来,而一些幼儿选择的物品就不容易转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让幼儿在自己的选择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为幼儿的每一次选择,都能让他们自己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和认识。最后,引导幼儿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交流,让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与其他幼儿的想法及认识相磨合,认识彼此之间的差异,并接受这样的差异,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方式。尊重幼儿对其自身发展进程的选择,在具体的活动中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为幼儿创设长久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在具体的幼儿教学中,科学活动课程的开设能为幼儿创设较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扩大科学活动内容的可选性,丰富科学活动使用材料的种类,尊重幼儿对其发展进程的选择等三个方面,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促使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文玉.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方式经验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5):128-128.

[2]姚云芳.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J].小学科学:教师,2012,(4):159-159.

[3]梁运佳.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7):148-148.

[4]刘娟.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63-264.

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幼儿;主体性;培养教育;思路及方法

1 真正让幼儿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不管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幼儿成为或者没有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说,幼儿是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幼儿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本来就是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他们才成为主体。那种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师“让”出来的观念,实质上就是没有把幼儿当作真正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真正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做的、能够做的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如何把幼儿当作真正的主体来对待,而不是如何去“让”幼儿成为主体。

2 主体性培养应当成为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谈到幼儿主体性(主体性包括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能动性、责任感等)的培养和发挥问题时,重视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不仅是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我们幼儿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果只把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作一种教育手段,那么,这不但不能使幼儿主体性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会有碍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如制定各种严密的常规、有吸引力的奖惩制度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等,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确实被调动起来了;从客观上来讲,这对完成当时的教育教学任务,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我们的幼儿教育总是仅此而已,忽视对幼儿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如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求知欲、对学习活动的成就感)的培养,那么,幼儿以后的学习也照样是被动的,因为上述教育方式中幼儿所形成的那些所谓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被动的积极性,在这种条件下,幼儿学习的“积极”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一旦失去了“操纵性条件”,幼儿很可能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如果幼儿习惯了“纵”,那么,这就有碍于他们对学习形成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自愿自主的积极性;再者,这种从外部去“控制”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而没有考虑幼儿内在需要的做法,实质上也是不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和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3 将每个幼儿都当作其学习的真正主体

现在,许多教师在组织各类教育活动中,来来去去都是让那几位“好孩子”唱“主角”,其他幼儿只能做“局外人”,他们每节课只能看教师和那几位“好孩子”的“表演”,这种只重视少数,而忽视大多数的做法是有背于我们所提倡的“主体性教学”原则的,“主体性教学”所倡导的是面向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主体,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各种教育活动的“主角”。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3.1教学要适应并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为此,我们要给幼儿以一定的选择权利,我们的教学要个性化。这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学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只有“共性”的教学,而没有“个性”的教学。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当多将一些主动权交给幼儿,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特点和其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自己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要求由外在强制的力量转化为幼儿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

3.2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一是不要总是教师“一言堂”,要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之以机会;在这种环境中,幼儿的行为和想法不会招来成人或其他小朋友的种种非议,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二是对幼儿犯错误或失败应当多一点宽容,因为幼儿年龄小,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犯错误或失败是难免的,如果我们对犯错误或失败的幼儿缺乏宽容之心,当他们犯错误或失败时,对他们施以严厉的处罚,这将会扼杀幼儿的主体性(如主动性、创造性等);另外,我们还应当认识到,犯错误或失败也是幼儿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幼儿从犯错误或失败中可以学到许多新的东西,如“如何才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

3.3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

笔者认为,要教育好幼儿,教师要注意树立威信,但是这方面也不能走极端,不要使幼儿觉得教师所讲的全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使幼儿对教师产生“盲从”、“依赖”的心理。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不管怎么“高明”的教师都应当想办法给幼儿留下一个具有诱发批判精神和创造性的形象――“老师说的不一定都对”,为此,我们教师在一定条件下,不妨有意地“失误”,以便能给幼儿也有“纠正”教师“错误”的机会,以减少甚至消除幼儿对教师产生的盲从心理。笔者认为,如果教学使幼儿对教师产生盲目崇拜,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从“主体性教学”这一角度看,这种教学仍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小学教育 过渡 衔接

情感以及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入手,让幼儿“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就一定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这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要为入学做准备,幼儿园和小学要为学前期幼儿做好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准备,则幼儿入小学后面临的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均可克服。对幼儿教师和小学低段教师来说,应当认真依据《纲要》精神,深入分析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1.学习,生活环境及作息时间的差异

在幼儿园,活动室甚至园内的公共区域都会布置得色彩斑斓,桌摊可以随时移动,有着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活动区域:如表演区,建构区等,各种图书、玩具、可供儿童自由自在地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弹性空间很大。而小学,教室布置相对单调,密密麻麻的排满桌椅,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公共区域也只有一些文字语言,如果要活动也只能在过道上简单地活动一下。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主地学习环境转换成教师激趣、学生探索、主动实践来获取经验的学习环境。同时,从入学时间来看,幼儿园规定的入学时间较为机动灵活,幼儿可以随时入园而不受约束,而小学有严格的入学时间,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从教学时间来看,幼儿园大班末期每天上课2-3节,每节课35分钟左右,而小学一开始便每天5-6节课,且每节课40分钟,教学时间净增两倍以上;从休息时间来看,幼儿园的休息时间多,如喝水活动、户外活动,午睡活动、游戏活动等,而小学的休息时间相对较少,自由、自主也相对幼儿园受局限和约束。

2.教师角色与同伴关系的差异

在幼儿园,教师就像母亲般无微不至地关怀每一位幼儿,无论是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卫生还是学习等都会引起教师的关注,同时幼儿也有许多机会与教师自由地交谈和交流;在小学,教师们固然也会照顾的儿童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因其学业的影响,教师的主要精力会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在同伴关系上,幼儿入小学时,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的新同学,原来在幼儿园中一切平等,民主、自由的平行协作的同伴关系在小学的学习中增添了许多竞争的因素。

3.教学内容、手段和行为规范的差异

幼儿园教学实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以自由游戏,自主探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积极地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获得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而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来让学生学习课堂规则、行为规范,大量不熟悉的符号如拼音、汉字、教学符号等。

4.主体地位的差异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理应受到关注、尊重、保护。在幼儿园,孩子也要学习,但对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幼儿处处受到幼儿教师的关怀照顾。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幼儿进入小学后,学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必须完成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学习量大幅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硬性、统一的规定的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因而幼儿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产生长大了得意识,以及有别于幼儿园小朋友的心理,进而也有了在家庭,学校争取“主体地位和权利”的要求。与此同时,家长对幼儿的评价也在由幼儿园中对幼儿习惯、身体发展的评价转化为学生学科成绩优劣的评价上来。

5.家庭期望值与家教行为的差异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家长总希望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长,而到了学前阶段,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还是社会,都受到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不少家长要求入学之前教幼儿读、写、拼音、背乘法口诀,他们对幼儿游戏不理解,忽视健康教育,不支持儿童的社会交往等;在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学习能力要求过高过急,不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不善于引导,否定和过多压制儿童的某些兴趣和主动性,不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成长。针对以上存在的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为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以下对策,为幼儿入小学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5.1 改变学习环境,调整作息制度。

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而不仅于在大班毕业前作一些有针对性训练、延长课时等浅表性的工作,同时开展与小学相关的常规训练:如:让大班幼儿每天背书包上书,书包内装上学习用具,教师给幼儿教授用具的使用方法及功用,帮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等。适当调整作息制度与课程表,与小学接近,每节课时间保持在35-40分钟之间:设立幼小衔接专用教室,改变课桌摆放形式,组织幼儿进行学习,促进幼儿在入学的前作好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坚持性:如训练孩子如何坚持做完每一件事等。

5.2 培养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并有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的初步能力。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应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各种活动,如:晨间劳动、手工制作等,交给幼儿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培养他们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的意识,形成应该做的事就必须完成的意识和想方设法完成的能力,同时,在平日的生活中,应提出明确,严格、合理的要求,让孩子学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入小学后需要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自料理生活的需要。

5.3 注重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

一、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特点及其意义

区域活动个别化是现代幼儿教育重点发展趋势之一,体现了现代幼儿教育“以人文本”的核心人文思想,旨在促进幼儿教育素质化水平的提升。幼儿教育研究表明,在三到六岁的幼儿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怀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情感变化。三到六岁的幼儿处于一个思想活跃的状态,由于其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的不同,幼儿与幼儿之间思想、行为存在着较大差异。传统的幼儿教育时常忽略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从一而终”使用一套教育方法实施幼儿教育,最终的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现代幼儿教育充分认识到单一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因而开拓了多种教育方法,以启发和培养幼儿个性化发展。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的教育理念由于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幼儿发展的个体化差异,支持和帮助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其个性化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区域环境的设计、材料的投放选择以及教师的教育引导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幼儿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也与之联系紧密。在该教育模式中,幼儿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能够在不同区域活动中表现自身才能,锻炼其个性能力,使之进一步得到提高。在个别化学习模式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十分灵活,教师可根据幼儿学习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因此提高个别化学习质量,充分体现个别化学习价值,需要教师总结和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二、目前个别化学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教育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教育现状来看,其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即是忽视幼儿个体差异。个别化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规划活动环境,以达到引导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的。在实际的个别化学习教育中,忽视幼儿个体差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单向化。我们看到,在幼儿个别化学习中,部分教师没有能够准确把握自身在个别化学习教育中的定位,仍然将自身作为教育教学主体,掌控幼儿活动学习的方方面面,毫无“个别化、个性化”可言。教师自身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按照自身的主观意愿要求幼儿进行各种学习、游戏活动,甚至出现强行打断幼儿活动的问题:教师虽主动要求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但却暗自操控了整个活动的规则和活动进行的方向,造成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缺乏。第二是教育方法缺乏思考。个别化教学中使用自由随意随性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对于个别化学习缺乏自我思考和钻研,甚至将区域活动直接等同于自由活动,让幼儿无计划、无目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收效甚微。另外一些教师则是对幼儿区域活动参与度不高,没有深入了解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兴趣和成长状态,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阻碍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难以钻研出一套适宜于幼儿成长发展的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指导策略,错过了幼儿教育的最佳时机。第三是指导策略欠佳,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状态不符。不同幼儿的学习能力、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相应区别,但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教育中为不同幼儿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这种教育方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在于激励幼儿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教育结果与教育出发点相背离的情况。一些幼儿由于没有完成学习目标受到教师指责,心理情感受挫,导致其学习活动积极性降低。幼儿处于一个身心都还未发育成熟的状态,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其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情感遭受挫折,那么便很容易导致他们对个别化学习产生畏惧、厌倦等情感,使得其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是近年来幼儿教育中所新概括出的教育教学方法,较之于其他幼儿教育方法还不够成熟,在教育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仍有待优化和改进。

三、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

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是实施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区域活动的学习兴趣。在区域材料分层投放时,教师应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区域活动环境进行仔细规划,为幼儿个别化学习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系统结构、层次分明的区域环境。进行区域环境构建之前,教师应该对幼儿学习课程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和掌握,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区域材料分层的投放全面设计。

(一)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依据

1.教学主题核心经验

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教学主题(主题课程)的核心经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主题课程一直是作为一项典型教学活动在开展,主题课程是直接彰显教学主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的重要依据。许多教学主题都是以幼儿个性化发展为中心,并不适应于集体教学活动,因此需要考虑采用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在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时,可以将幼儿教育教学主题目标的核心经验作为设计依据,综合幼儿学习发展的客观需求,筛选出教学主题中适应于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教育的部分,将其融合到区域活动中。一般来说,教学主题的筛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幼儿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等;第二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内容,例如幼儿通过看图、看视频、听音乐等方式所获取的知识;第三是活动内容,也就是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操作所得到的知识。这三类是幼儿区域活动教学主题的三个表现形式,教师可依据其设计区域材料分层投放方式,以制定一套多元化、适应于幼儿学习发展的材料分层投放方式。例如在幼儿大班教学中,关于“秋天”这一主题的认知和讨论,可拟定一个美工创意区。教师不断引导和启发幼儿回忆和发掘有关秋天的事物、景象等,在区域中可以安排幼儿创意表现秋天的树木、花草等。这种教学方式经过教师仔细推敲和思考:大班的幼儿对于树木的绘画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练习,当然也就能够从自身对于秋天事物的认知和感想,较为直观地进行艺术表现。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到,幼儿个体之间的绘画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绘画原料、绘画所需时间等都不尽相同,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幼儿艺术表现能力(主要是绘画能力)欠妥。因而可以考虑将这一教学主题融入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模式中达到节省教学时间,实现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在个别化学习活动时,教师只需要提供基础的绘画所需原材料,不同尺寸、不同材质的纸及原材料,不同颜色的绘画笔、染料、展示工具(夹子、展板等)以及各种秋天景物的表现物品(可以是现成的绘画作品或半成品、照片、视频、音频等)。幼嚎梢愿据自身的主观意愿表现自身关于“秋天”这一主题的看法,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2.不同领域的内容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在幼儿的脑海中还未形成有关于不同学科知识的明显界限,这是开展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应该以开拓幼儿的视觉为中心,努力将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呈现给幼儿一个丰富的知识视界,提供给其更多的知识选择,帮助实现幼儿区域活动的个性化发展。

(二)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评价机制

1.考虑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一个科学有效的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此,进行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评价机制是建立在幼儿已经具备积极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的,其目的在于激励和促进幼儿个性化能力的发展。建立学习评价时,需要充分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建立一套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学习评价机制。“多一些表扬,少一点苛责”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评价机制的核心,幼儿的心理处于一个渴望得到认同的状态,教师应该适当地肯定幼儿的长处,对于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使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保护幼儿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的自尊心。

2.考虑学习需求,关注幼儿发展

区域材料分层投放应当将结合幼儿学习需求进行考虑,对于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教学来说,幼儿的学习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幼儿学习成长的共同需求,第二是幼儿之间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幼儿成长的共同学习需求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区域材料投放时,可以规划一个活动中心,投放公共教学材料,让幼儿在公共活动中心学习、掌握、交流、应用基本技能,实现幼儿教育的公共教学目标,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好铺垫。同时,针对幼儿学习成长过程的不同学习需求,则要考虑建立不同的区域材料投放中心以满足其个性化发展。根据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差异性(例如有的幼儿热爱运动、热爱手工、热爱绘画、热爱音乐等),教师应该细心斟酌,并主动与幼儿交流,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帮助引导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策略

在进行区域材料分层投放操作时,材料丰富性是一个重点考虑因素。丰富的材料才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幼儿个体差异性,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以及相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这就需要选用层次性策略进行区域材料投放。

1.纵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

纵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主要为不同梯度年龄度幼儿所设计,区域材料投放与区域活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区域材料投放具有灵活性――根据幼儿活动需求灵活变通。根据区域活动的不同内容,结合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投放与教育活动相互适应的区域材料。例如,在生活区中,大班、中班、小班以及托班的区域材料投放则明显地体现出了幼儿纵向年龄梯度差异性。托班的幼儿年龄最小,教师需要让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师则为其准备了不同大小的杯子、五颜六色的糖果、不同大小的勺子,让其分辨基础生活用具,练习倒水、进食等基本生活技能。小班的幼儿对于基本生活技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师准备了夹子和糖果,训练其手部肌肉力量,掌握用筷子夹东西的技能。而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来说,则准备了花生、别针、绳子等物品,培养其剥花生、扣别针、系鞋带等较为复杂的技能,以提高其在生活当中的自我服务能力。

2.横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差异性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较为容易地体现出来,而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需要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时仔细考虑。例如,可以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使用删减、组合、增加材料等多种方式实现横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以满足同一年龄段幼儿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需求。例如,中班“夹豆子”,可提供不同力度的夹子、不同粗细的筷子,以及芸豆、蚕豆、黄豆、绿豆等多种不同层次的材料,供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

研究成效:实现个别化学习,促进个性成长。

综上,在上文幼儿园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指导策略实践研究中,成效较为明显:能够实现幼儿个别化学习、促进幼儿个性成长。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设计起到了延伸教学主题的作用,从画秋天的花草树木延伸到制作落叶标本,丰富了教学主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探究欲望。同时,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幼儿置于教学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很好地对空间进行了巧妙辨析和利用,规划出了生活区、表演区、美工创意区、动手动脑区等。此外,最显著的学习指导实践成效是幼儿实现了个别化学习。我们观察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区域活动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幼儿逐渐面向不同方向健康成长,例如,某些幼儿热爱绘画创意、有的幼儿热爱表演表现。综上,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具备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法,对于实现幼儿个别化学习,促进幼儿个性化成长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菁菁.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指导策略浅析[J].学周刊, 2015,(32):240-240.

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数学主题活动;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自主性学习是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由幼儿自主选择、探索、发现和直接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主题活动是指幼儿园围绕着一个主题,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自身的发展,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由此可见,主题活动易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热情。

从目前幼儿数学主题教育现状来看,教师对于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实现幼儿自主发展在教育行为上仍然存在着差距。从认识上承认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但在行动上还是关注“教”;主观上将幼儿视为学习的主体,在行动上将“自主学习”等同于“自由学习”;能认识到幼儿是在主动建构中自主学习的,却苦于缺少适宜的方法和手段。新《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进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鉴于此,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愿望,如何促进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参与、体验、感受主动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本文结合实践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一、创设数学主题活动生活情景,引发幼儿自主性学习

生活情景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在体验和模拟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以生活的过程为基础的,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制定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生活情景教育不仅具有生活性、真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易于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索。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感兴趣。”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而幼儿的思维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幼儿的数学学习就应更多地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教师如果能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将所学寓于其中,使幼儿所学的知识有情、有景,就能引起极大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因而,在数学主题活动中,教师创设适宜的生活情景,让幼儿通过与情景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幼儿初步数学概念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的数序思维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强数学主题活动游戏形式,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

新《纲要》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例如:在小班数学主题活动《猫捉老鼠》中,考虑到幼儿很喜欢动画片《黑猫警长》,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教育的目标,以“猫捉老鼠”的游戏贯穿始终,让幼儿自己发现老鼠所在位置:桌子上、大树下、房子前、椅子后、口袋里、鞋子外等,然后,以黑猫警长、白猫警士的身份,把老鼠全部抓获,送进了老鼠监狱。在简单有趣的游戏中让幼儿自主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里、外的方位。

三、根据数学主题活动内容,投放丰富的区域材料,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

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不同于一般区域活动,特指幼儿教师依据主题教育活动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新《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丰富的材料是幼儿根据主题开展区域游戏的前提条件。

在材料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可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

例如:小班数学主题活动《小熊的家》,教师在活动区投放许多大小不同的茶杯、衣服、图书、鞋子、帽子,有的幼儿结伴选择衣服进行整理(大衣服放大柜,小衣服放小柜),有的结伴整理茶杯,能力强的幼儿还动手给小熊穿羊肉串,并用数字卡表示穿了几串。这样,幼儿在有趣的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四、拓展数学主题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活动的过程,应让幼儿通过自行操作去建构知识。”这句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真谛。周玉仁教授也说过:“凡是学生能探索的绝不能替代,凡是学生能思考的绝不能暗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模仿和思考的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例如:大班数学主题活动《营救懒羊羊》,在空间上安排每张桌子边上坐三名幼儿,使幼儿间互不干扰,有了独立思考探究操作的机会;在时间上,只让幼儿看录像,了解懒羊羊被控狼堡,为了解救懒羊羊让幼儿搭桥。教师直接提供给幼儿可移动的操作材料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留下更多时间让幼儿探索排序,操作时,幼儿可自由走动,互相协商、讨论,教师对所有的学习行为都不加限制,只是旁观、协助、提供、添置必要的学具,幼儿在这种宽松、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大胆操作,设计出了很多种排序的方法,最后成功营救出懒羊羊。幼儿个性化的创造在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也为幼儿自主学习潜力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幼儿自主性创造和创新意识。

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范文6

摘要:自主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品质。那么幼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就幼儿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技能、注意教育方法、整合各方力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培养意识 提高技能 注意方法 教育资源 幼儿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幼师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者之一。启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幼儿的早期教育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早期教育阶段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许多能力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自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体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幼师如何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性从而正常健康的发展呢?我们首先应该清楚的是,只有在自己可以完全做主的活动中,在没有其他任何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幼儿才能真正体现自主性。如果有外在力量指导那么就变成了对幼儿活动的控制,那也就不能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了,幼儿的自主性便没有发挥的余地。因此,在自主性活动中,幼儿是主人,是幼儿在活动,大人们的帮助指导应迎合幼儿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幼儿的活动需要。 一、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注重观察、引导活动过程 幼儿时期,孩子开始逐渐有自我意识,语言和行为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幼儿对四周环境很着迷,喜欢摸索,他们不愿意大人帮助影响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幼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生理、心理上的这种发展,很多事情不需要完全依靠别人,要慢慢地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做主,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 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肌体开始渐渐发育成熟,心理能力日益提高,从不明白怎么做事到开始有意识地学会做,从做的效果一般到做的相当好,是自然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身发展得很快。幼师要注意去观察孩子,并且以科学的态度去了解幼儿,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解读幼儿的行为、兴趣、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以及不同生命体的差异等,并提供自己适当的指导,使得幼儿活动继续下去。 二、在学与玩中提高幼儿的基本自主技能 技能的形成并不是一次性过程,需要不断地巩固练习。幼师可以经常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监督指导,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在养成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有的幼师习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解说、提出目标、让孩子反复操练。这样孩子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学习的效率不高。其实不妨将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游戏能够增强趣味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得到成长。玩与学有机地结合,能够使孩子的自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能力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者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觉得每个孩子都有着巨大的自身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挥洒。这样教育孩子,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它应该是一个轻松愉悦、充满乐趣的环境,是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的,在这个环境下,幼儿不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幼师也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师生更像是伙伴,互相带领着去探寻知识,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耳朵去倾听、嘴巴去品尝、手指去触摸,了解到各种事物的特性。这其实是他们自己成为了活动环境中的最活跃因素,它能满足幼儿身心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因而,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多给幼儿一些选择,这样能引起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四、因材施教,材料支持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体,具有较强自主意识的幼儿,要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探索周围世界,在这种主动性活动中幼儿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自主意识较弱的幼儿,要求的标准应该相对降低,不能强求为难,注意因材施教。应该清楚的是独立自主性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对孩子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是急于求成,不会有好效果的。此外,幼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活动的延伸,这对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是很有益处的。当原有材料无法满足当下的活动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材料。当幼儿对一些新材料感到不解时,教师可以提示或示范材料,如此一来,幼儿能够增加活动的持久性和创造性,使其活动意识大大加强,从而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五、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幼儿可以在学习活动中自我激发,自我学习,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往往没有正确评价自己言谈举止的能力,他们需要从周围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因此鼓励就成为了最好的教育方法。在幼儿心目中,幼师往往代表着权威,幼师对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应给予及时的鼓励,这能够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鼓励能使幼儿明白自己做了一件成功的事,能产生促使幼儿进一步活动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独立行为,为幼儿的自主发展创造出轻松自在的氛围,尊重幼儿的自我成长需求,让幼儿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自由玩耍,自己做事,在过程中学会协调自己的感知,锻炼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有效调节自己的心理,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产生自己独特的思想,行为的方式,是自己具有独立自主的健康人格特征。 六、开发、利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幼师的课堂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日益深入的求知欲,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和挖掘家长、周边社区等一切可利用的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切实性的教育活动内容,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幼儿的自主性。家长可以是教育活动的旁观者,也可以是活动的设计者、观察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利用家长本身的智慧,来充实幼师的认识、思考和知识体系;利用家长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弥补幼师单一的思维;利用家长的多才多艺,丰富教育技能以及教育方法,有利于家长以身作则带动幼儿主动学习。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幼儿教育融入社会教育大环境中。让幼儿的视野更宽阔,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身临其境地进行观察、了解,他们的主动学习欲才能更强烈,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初步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儿童应该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性的发挥能够使幼儿在活动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从而使幼儿尽快适应社会生活,这也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