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1
如何用好奖励和惩罚呢?既需要我们面对取得的成绩把准脉搏,找准时机,给予有效奖励,又要我们以宽容的胸怀,立足学生角度,着眼学生发展,对出现的错误进行适度惩罚。
一、对小学生的奖励要有的放矢
斯金纳有关强化与奖励的基本原理认为,奖励是一种肯定的裁决,意图积极诱导某人做某事,在人的内心形成一种激励作用。并认为奖励是对行为的积极强化,起到保持已获得行为和促进获得新行为的作用。在我看来,我们劝勉一个人,说他一定能改过自新,未必真的日日督促他,那个人就改掉了恶习。我们鼓励一个人,说他有潜力可挖,未必真的动手挖掘,那个人却自然而然进步了。这就是奖励的力量。怎样才能在学生中做到有效奖励呢?明代教育家颜元主张:“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说明奖励是扬长教育,是激励教育。目的在于为孩子提示努力方向,并鼓励孩子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1.面对学生,奖励对象要全面。
我们的教育往往只奖励学习优异者,而忽略一般学生,这些学生在班里占绝大多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既肯定学习优异者,又照顾那些没那么优秀,平时少有机会,考试又取不到好成绩的一般学生,不能因为奖励的缺失而伤害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多设立一些进步奖,鼓励他们向前迈出一小步。
2.颁发的奖品要有意义。
记得有篇文章说老师奖励学生拍照,我想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照片时,学生会被老师的鼓励打动,更努力达到老师的要求和期望。岂不是给学生插上了精神鼓励的翅膀?奖励并不以金额大小、奖品优劣作为衡量标准,只要富含老师心意的奖励,都能打动学生,学生也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3.奖励的指向要明确。
奖励的目的是什么,奖励要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是奖励时老师必须思考的,还要把这些明确告诉学生,以期奖励实效。
4.奖励要及时。
奖励是对行为的积极强化,起到保持已获得行为和促进获得新行为的作用。奖励如果迟到了,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已获得的行为已经在思维中淡化了,不利于保持,不能很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获得新行为。
二、人性化的惩罚才最有效
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有助于孩子形成坚强的性格,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培养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法国伟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1.为了教育有效,惩罚是必要的手段。
惩罚是让学生改错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对某些学生实施惩罚时,一定要讲清楚他(她)错在哪里,为什么要罚,罚的目的是什么,只要把犯的错误讲清楚,罚的目的讲透彻,使学生明白惩罚是自己错误行为的必然结果,惩罚自然会被接受,学生接受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样的罚,不是学校或老师为出气而罚,为杀一儆百而罚,而是教师在一定方式约束下让学生达到改正错误,吸取教训之目的的惩罚教育。
惩罚是教育者说服无效情况下的一种选择,但绝不是一种失败。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承认错误,可以既往不咎,但是,如果他认识不到错误呢?或者只是承认错误,而没有改过之意呢?或者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呢?如果不采取措施,校规班纪就成了儿戏,无疑是对未犯错误者的一种打击,我认为这种姑息和软弱才是教育的真正失败。学生就是正在成长的树苗,需要家长和教师呵护,同样需要家长和教师“修枝剪杈”,促使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为此,我认为教师给予学生惩罚教育是必要的,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
2.惩罚后要及时疏导。
惩罚使受罚者得到痛苦的体验,为了回避痛苦,必须及时停止错误行为。但受罚者不一定知道应有的正确行为,弄不好就有可能使其钻牛角尖,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因此,惩罚前必须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一旦制定惩罚措施,对每个成员都有强制作用及充分认识自己的过错;罚后必须留心观察其情绪,应及时疏导。如果说被罚的学生情绪正常,说明惩罚目的达到了,教师应及时鼓励其吸取深刻教训,改正错误,超越自我;如果学生出现了反常情况,一时解不开思想包袱,自卑自贱、自暴自弃,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等,教师要积极疏导,帮其尽快走出误区,杜绝不良后果出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惩罚教育发挥应有作用,使学生心服口服。
3.要就错论错,有针对性地惩罚。
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2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常规管理;违规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17-02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为完成教学任务付出了很多劳动和精力,但有时教学效果却是低效或者无效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知识短缺,也不是因为我们缺乏充分教学准备,更不是缺少对工作的热情,我们缺乏的是对课堂管理的能力。如果一个班级缺乏切实可行的班级行为准则,会导致学生课堂行为没有约束,教师费尽心力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认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什么是课堂管理?怎样的课堂管理才是有效的?课堂管理包括课堂常规管理和课堂违规行为管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制定合理的课堂常规。课堂常规制定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以学生为本。制订课堂常规必须尊重学生,要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课堂常规应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协商来制定。要能激发班级所有成员的目标感、责任感。这样的常规便于学生能理解遵守,也便于教师实施。千万不能是教师仅凭个人意愿,一手包办,将自己制定的规则强加于学生。二是课堂常规要简洁明确。内容要结合校规校纪制定最基本、最适宜的规范。不必面面俱到,不能要求太多,拖沓冗长,使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无法控制。课堂常规简洁并不等于都是大框子,还得明确,不能只提出一些空洞条文,对一些基本规范要有明确说明,注意措词上多用鼓励性词语,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推动学生进步。
当然,再完善的课堂常规,也会有课堂违规行为发生,这时教师应该对违规行为进行管理。课堂违规行为指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干扰或影响到学习活动的学生行为。它的存在,不仅干扰了正常教学活动,影响了课堂氛围,并可能危及教师在课堂中的管理权威,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更严重后果则是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产生有害影响。从有效学习时间角度来看,学生违反纪律、迟到、发呆等行为浪费了许多时间,真正教学所占时间就相对少了。对学生来说,有课堂违规行为的学生,他一定从事了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并且还会影响周围其他同学。所以对课堂违规行为管理便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下面谈谈对课堂违规行为管理的方法。
一、教师明确要求
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是对的和错的,利用课堂纪律和常规来实现对学生违规行为的控制,直接而明确地给出指令和要求,这些明确指令是课堂生活有序进行的必要保证,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课堂违规行为。对违反规则行为给予一定惩罚,但不能是过激体罚,提倡温和解决的方法,如“近距离制止法”、“眼神警告”等。靠近违规学生或通过眼神让学生知道老师已经注意到他的行为了,促使其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停止违规。这种管理方法虽然不是最好的,但简单易行,立竿见影。使教师个人意愿在班级管理中容易实现,可以起到较好效果。
二、教学设计生动有趣
这种方法认为课堂行为管理出发点在于教学设计,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并执行教学活动,就可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多样而有趣味性,使学生感到不厌烦,利用学生兴趣来推动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当学习目标和成功的机会,并适时给予学生帮助,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快乐、有序的课堂环境,使每个学生都专注于学习,而无暇去违规。
三、奖励与惩罚并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避免不了对孩子进行奖励或惩罚,我们要巧妙地运用奖励和惩罚。学生的奖励,要注意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学生的精神奖励,可以是言语方面的鼓励;物质奖励,可以是学习用品,还可奖给跳绳、毽子等。这样既激励了他们进步,又能鼓励他们多做运动,一举两得。但不管是精神奖励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能频繁,否则会使奖励意义降低,甚至会流于形式。如果孩子每一点进步、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应接不暇。这时可以用置换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1分”,当积分积累到一定数目可换取某种奖励。遇到很不听话的学生该怎么面对呢?我们除了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奖励外,可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惩罚。惩罚并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而是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用爱心和耐心、用智慧和时间、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阻力,架起一道沟通心灵的桥梁。惩罚时要注意公平、公正原则。要对事不对人,不能把学生分成喜爱的和不喜爱的,在惩罚时有所偏袒。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受到惩罚,并告诉他怎样做才是对的。惩罚还要坚持客观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另外教师还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失控而没有掌握好惩罚力度而导致惩罚过度,对孩子造成伤害。
四、家校合作管理
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3
在教育学上有一个规律,即德西效应,说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的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二者之差。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奖励的频次过高,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奖励;惩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82
教学活动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手段。奖励和惩罚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两种评价手段,运用得好,将促进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如果运用得不好,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教学评价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奖励的评价原则
奖励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恰当地使用奖励这一评价手段。
1. 奖励态度。在我们一般的奖励原则中,很多教师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进行奖励的,考试分数高的,排名靠前的,就会受到我们的奖励,而考试分数不理想的,排名靠后的,则不被教师重视。笔者认为除了这样的奖励之外,还应该将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的程度作为奖励的标准。我们都知道,一次考试的成绩有时候代表不了什么,有的同学可能对这次考试的试题不太适应,从而导致了考试时发挥得不理想,但是这样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他努力的程度和学习的态度。如果我们仅仅以学习成绩和排名来进行奖励的话,那么,有一部分学习十分努力,态度十分积极,但是由于偶然的因素,在这次考试中未能正常发挥水平,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则会受到打击,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奖励时,我们可以在成绩和排名之外设置一个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的奖项。让那些认真努力但尚未获得理想成绩的同学继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说不定,下一次,这些同学就会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平,考出自己的理想成绩。
2. 奖励频次。在进行奖励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奖励的频次问题。在教育学上有一个规律,就是德西效应,说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的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二者之差。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奖励的频次过高,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谁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我们就奖励,看谁的坐姿比较端正我们就奖励,看谁记住单词我们就奖励,看谁读课文读得流利我们就奖励等,这样我们的奖励频次就显得有些高了。这样的评价导致的结果是:一导致奖励变得微不足道,学生对奖励的刺激作用变得麻木,从而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二是使学生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从而把奖励当作学习的目的,如果我们一旦不使用奖励的教学评价手段时,学生将会彻底丧失其内部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在使用奖励的手段时一定要注意使用的频率,不可过高。当然,这里频次适度为合适。那么,怎样的奖励频次为适度,则需要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把握,不可一概而论。
3. 奖励形式。作为教学评价的奖励,其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既要有精神鼓励,又要有物质奖励等,到底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奖励形式,应该多方面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教师所提供的奖品,亦或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奖品。假如我们所提供的奖品学生不是特别感兴趣,这样就会失去奖品的激励功能,从而使得这一评价形式失去效用。比如,在期中考试前,笔者就鼓励大家认真备考,正确考出理想的成绩。如果能够考到年级前列,笔者就满足大家一个愿望。大家情绪十分高昂,纷纷提出要去春游。笔者答应了学生,结果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十分用功,期中考试成绩果然在年级中名列前茅,于是笔者就在周末时和学生一起组织了春游。这就是奖励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奖励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惩罚的评价原则
惩罚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运用得当,则会让学生明确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1. 一视同仁。在表扬和鼓励时,我们对某些学生特别照顾,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惩罚是因人而异则会使学生对规则的一律适用性产生怀疑。因此,我们批评或者惩罚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要让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班无二法,在规则面前,无论是谁,都一律平等。这样,我们的规则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2. 例外情况。除了要一视同仁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我们和个别学生有个别约定的惩罚。比如,为了激励某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打赌,如果学生做不到,将要接受教师的惩罚,那么,这样的惩罚措施就属于个别的例外情况。这样的情况下,班上其他学生不会对此产生异议,反而高兴地做个见证人。
3. 模糊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有时候我们需要遵守模糊原则。比如,我们在批评学生时有时候需要给学生留下面子,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不指名道姓地去批评,而是说某同学,少数同学;说到事实时,用不良习气、不文明行为、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等等,这样就不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使用一些、某些、某方面等这样的词语,从而避免绝对化,给学生留下思索的空间和余地。
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改革;新课改;素质教育
1.传统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偏差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轻视学生心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标准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变化和多样性,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关注较少,从而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为以上种种问题,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的目的难以达成,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取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措施。
2.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
(1)利用榜样的力量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老师要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体育课的兴趣。比如向学生介绍学生热爱的体育明星:姚明、刘翔、贝克汉姆等,以此提高他们热爱体育的兴趣,并激励他们努力为国争光。此外,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处处在学生面前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让学生视自己为榜样,其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施以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在教学中,必要的奖励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正确的评价方式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一些高校大学生叛逆心理比较重,也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和认可,所以,教师要时时怀有一颗发现美的心,注意发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在表扬和激励学生的时候,要注重语言艺术,例如,对于女生,可以侧重于体育对于其身材保持方面的效果;对于男生,可以强调肌肉线条的塑造。要注重语言艺术,利用合理语言评价学生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还要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惩罚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惩罚的目的也是激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不好好努力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在惩罚的时候要把握好度,惩罚不是目的,而且这种惩罚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认可的基础上,不可以强加给学生。例如当学生上课违反教学规则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语言或者眼神o学生以暗示,给他们修正自我行为的机会。如若没有效果的话,要对其进行惩罚,跑100m或者是蹲起跳10次,等等。
(3)组织体育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的理念引导下,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还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作用。有体育就有竞赛,就有竞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组织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将竞争机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竞赛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于失败者,在总结失败教训,发现自己不足的同时,教师要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对于胜利者,除了表扬其体力好,还要鼓励他们继续将他们精神上的优秀特质发扬光大,教师要适当激励刺激学生,为学生拥有更好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往往存在各种竞争。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科学进步的表现。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想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储备,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合作意识,在将来的竞争中,谁最先适应竞争,在竞争中占领先机,就能抓住机遇,立足于社会。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体育教育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转变,解决传统体育教育中的弊端,运用当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社会生活接轨,良好的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李军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S2).
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5
记得我刚当教师的时候,面对新环境和新工作激情澎湃,读到、看到或想到什么教学好方法、好措施,马上就依样画葫芦开始实施。然而,最初的那些措施都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的教学管理措施越来越切合学生实际状况,也越来越有效。而回忆起来,我的教学管理措施及其背后隐含理念经历了如下演变。
一、经济人假设
对于教学管理措施的失败,一开始我总认为是措施设置得不好,直到免抄卡和免作业卡实行失败后,我才发现,其实是我的措施背后的人性观出了问题。我记得当时学期刚过一半,我对班级里获得那两种卡数量最多的学生(成绩中等)说:“你的卡数量最多了,先别用掉,学期末我会给你一张奖状。”到了学期末,我信守诺言,给了他一张奖状,原本以为他会很高兴,结果他说:“老师,我背了那么多书,你一张奖状就把我打发了,这卡下学期还能用吗?”
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之中,他这话无疑透露出他背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荣誉、增长知识,而是为了免去抄写和作业,他们背书的目的带着极大的功利性。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观为基础。我不禁开始考虑各种教学措施背后所呈现的人性观。
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当作一种经济动物,认为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学生是懒惰的,他们都想尽可能逃避学习、逃避作业。)
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学生大多数不求上进,不会主动学习,教师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才做什么。)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教师要求学生考取好成绩、考取好的学校,但这并非学生之所愿,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让他们考取好成绩。)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学生学习只是为了父母的期望或者只是为了解决未来的吃饭问题,因此只有奖状、奖品和班干部职位才能鼓励他们学习。)
与此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完成学习任务,而在学生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无关紧要,也就是不用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
2.班级管理只是少数学生的事情,与其他学生无关,其他学生只是听从教师的指挥。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奖状奖品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不想学习的学生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可能我的免抄卡免作业卡制就是基于学生是“经济人”的考虑,我把他们看作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学习的人了。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太全面的人性观,因此也是一种不够完善的管理。
二、社会人假设
很快我把注意力投到了社会人假设。这一假设认为人最根本的需要是社会性的需要,是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心理学家梅森从著名的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社会需要,人们要从社会关系中寻找乐趣。
基本观点
1.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要想提高学生成绩,除了奖状、奖品外,还要满足他们的社会和心理需要。)
2.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优秀率和合格率的提高和降低取决于学生的士气,这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学校中同伴之间的关系。)
3.传统管理只重视“正式群体”问题,诸如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还注意到存在某种“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班级中有班长体系和团支书体系,这两种体系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但班里还有不少小团体,这种小团体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
4.领导在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的同时,还须了解其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关注、倾听职工的意见。(教师在了解学生好行为的同时,还须了解那些不好的行为,并要时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与想法。)
与此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教师不应只注意优秀率和合格率,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学生和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上。
2.教师不能只注重指挥、监督、控制等,更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在实施奖励的时候,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
5.提出了“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即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班级决策的讨论。
基于社会人假设的人性观,我很快制定出了团队形式的“成绩对抗赛”“作文小组”“男队女队PK制”等措施。这些措施实施之后,一开始学生们热血沸腾,很有斗志,但后来感觉像经历了从夏天到冬天的过程,渐渐地冷了下去。社会人假设重视了人的人际交往需要,通过学生之中正式与非正式团体的组织建立,能更好地使学生完成社会化。不过,这一假设过分强调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反而忽略了班级里的一些正式团体,导致班级里的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且目的由学习渐渐转为闲谈。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我放弃了社会人假设的这种人性观,将目光投到了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挖掘才能得以发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这种假设源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愿望。
基本观点
1. 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学习是每个学生的本能,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学习的基因。)
2. 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制力,会自觉完成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3.致力于实现目标是实现目标后的收益在起作用,而最大的收益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努力来获得学习或兴趣爱好上的好成绩。)
4.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学生不仅不会拒绝学习上或班级里的责任,而且还会主动去寻求责任,因为这样才能使他们有价值和意义。)
5.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大多数学生在解决困难时其实都非常聪明,只是有时候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未发挥出来。)
6.在现代社会,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并没有得到完全开发。)
与此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在班级中创造一种适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氛围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能够充分地自我实现。
2.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为发挥学生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学生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3.对于学生的奖励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奖励,如奖状、奖品、委任干部;另一种是内在奖励,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4.班级的管理制度要能充分地显示学生的才能,达到他们所希望的成就。
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下,我创造出了“背诵升级图”(一种由童生到大学士翰林背诵的进阶之路),以及“单元内容有奖竞猜”等有利于实现他们价值的激励措施。一开始,我的办公室的确是门庭若市,但随着学生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踊跃背诵的现象就一去不复返了。自我实现人假设对于教育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比如要相信学生具有极大的潜能,要重视班集体的学习氛围,奖励要分成内在奖励和外在奖励。不过马斯洛自己也承认,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的,这是因为受到环境的束缚和限制。
四、复杂人假设
实施了那么多的教育措施,却没有一个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满意的,也激励不了所有学生。因此,我重新考虑了人性观问题,我觉得每个人在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塑造下变得各不相同,这也正是造就今天世界丰富多彩的缘由,因此,我认为,复杂人假设更适合实际的教学环境。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各不相同。就群体中的人而言,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
基本观点
1.人怀着各种不同的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乃是实现其胜任感。(针对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动机,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胜任乃至驾驭得了这种任务。)
2.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想要让学生胜任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措施。)
3.工作、组织和人员间最好配合能引发个人强烈的胜任动机。(可以建立不同形式的学习小组去激励学生学习。)
4.当一个目标达成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新的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了。(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的时候,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其设置新的学习任务。)
与此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班级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组织形式,应该因情境要求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比如,在班级各项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的情况下,需要采用较严格的、专制型的管理措施,才能使班级秩序走上正轨。反之,如果班级任务清楚,分工明确,则可以更多地采取授权形式,使学生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2.观察和发现学生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上的个别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与奖励方式。
复杂人假设是最晚提出的,它没有否认前面三种人性假设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而是强调没有一种管理模式可以适用于一切情况,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以及自我实现人假设都有其合理性,而相应的管理模式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最合适的。在复杂人假设的指导下,考虑到工作量的问题,我在班级里建立各种背诵小组,根据学生的程度,将学生分为“加强组”和“提高组”两种。针对“加强组”,我实行各种形式的背诵升级图制;针对“提高组”,我实行免抄卡和免作业卡制。在复杂人假设的理念下,我所实行的教学措施开始考虑学生胜任程度的差异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6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才能在分层逐步推进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实现班级文化建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预期目标,使学生在快乐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通过两年多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我们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得失经验,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下面我主要从班级文化建设中应该处理好的一些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首先老师和学生要将各自的角色正确定位。特别是班主任要做班级管理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活动的主体。老师要相信学生、放权让利,学生要积极主动、勇于承担。例如主题班会的召开,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提出主题要求,对主要内容作出指导,具体的查找资料、制作课件、主持召开等都由学生承担。元旦晚会的举办,班主任应该让文艺宣传部门牵头召开班会,大家讨论挽回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节目形式、组织编排、音响器械、节目主持等环节由学生选出有此专长的同学组织实施即可,班主任只要在过程中做好引导和把关工作,其他环节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承担更多组织管理的工作。
在老师和学生角色准确定位的同时,还有一个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也是老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旧的班级管理模式下,老师一言堂、大权在握、自己做主,学生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这不但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班级管理中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加上学生可能不理解政策,即使老师的出发点完全是好的,也不利于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所以班主任应该放权让利,许多问题让学生参与制定,体现民主。这样既有助于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实施。关键时刻老师提出指导意见或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作出最后决定,体现集中,这有利于决策效率的提高和方向的把握。
二、处理好奖励与惩罚的关系。班级文化建设中我认为应该建立一整套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让学生在这些机制下实现“自醒”、“自律”和“他律”。在激励机制中就必须有相应的奖励措施,约束机制中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发现并指出别人问题和错误的同学,在监督机制中也应该有奖励措施。奖励要公开、及时,惩罚要适度,是否公开视情况而定。奖励和惩罚都应该通过班级会议公开讨论协商,制定出奖惩原则、宗旨、形式以及办法并固定下来。如我班的奖惩细则中:奖惩原则“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级差奖惩。”奖惩宗旨“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共同前进;相互帮助、融洽关系、促进团结;严格自律、积极表现、创优争先。”“学用并重、注重实践、提高能力,修身树德,最终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奖惩形式“笑脸钟走时,股票有偿出让与认购,流动红旗,相关奖品、荣誉称号等。”而第五章为奖惩办法,共十二条,第六章奖惩细则,共十八条。
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班级文化建设中不论是课本文化的学习还是课外活动的组织,都要注意一方面善于发现并尽可能的展示学生的优势特长,使学生在班集体中能感觉到自己是优秀的,特别是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引导教育学生,让他们时时刻刻都要把自己放在班集体中去看待。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总之既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离不开集体,又要让他们感觉到集体应为他而更精彩。
四、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当前我们很多人都在诟病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人。我想班级文化建设实施开展得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这一问题,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齐头并进。这就是我极力倡导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原因。
例如,在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常识中,我们学习了“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为了加深对我国民主政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分别组织了两场活动。一场是借我班班级文化建设中班委会选举的机会,我按照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程序选举班委会。在整个过程中,登记选民、划分选区,召开动员会、竞选班会,制作票箱、选票、幻灯片,主持大会、拍照,计票、唱票、统计等等都是学生参与完成。这不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人大选举的魅力,而且公正公平公开的选举出了我班的班委会,为今后的班级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场是我的一场学校公开课。我组织了一场电价调整模拟听证会。学生们分别分小组扮演电厂代表、供电局代表、普通市民代表、低收入市民代表、工业企业代表、商业企业代表、农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学教授、媒体记者等,两位学生主持听证会。在整个模拟听证会上各方“代表”站在各自立场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场面紧张热烈而有序。主持人对场面的控制也很得体。让在场的每位老师和同学都切实的感受了一下民主决策中听证会的真谛所在。
五、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内容都需要恰当的形式体现出来。班级文化建设亦如此。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一要制定好具有共同要求的建设目标、精神内涵和宗旨原则,又要在形式上办出本班特色的,可以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但必须有自己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