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核心范例6篇

生态旅游的核心

生态旅游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多样化需求;旅游资源;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47 -02

随着游客对多样化旅游产品需求的不断升温,云南老君山旅游以其独特的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受到游客的欢迎。在云南老君山旅游中,老君山旅游以其神秘性和冒险性广受游客喜爱。目前,云南老君山旅游发展迅速,以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为核心区的丽江老君山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迅速发展起来。国外国家地质公园等形式的旅游发展迅速。我国此类旅游因起步较晚,现正处于发展阶段,旅游产品功能层次结构高低不平衡、发展理念和组织经营形式等较落后,而许多自然景观资源、动物景观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因此,云南老君山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值得探讨。

一、云南老君山概况

丽江老君山属横断山系云岭主脉,位于丽江与剑川、兰坪等县交界处,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山脊走向围成半环,曾被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老君山属于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的核心区,具有极为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保护价值;景观资源也很丰富,有九十九龙潭、金丝石金山玉湖、黎明、美乐丹霞地貌、新主天然高山植物园等景区。老君山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从金沙江河谷到山顶,气候特征从亚热带干热河谷――温带――寒带,形成完整的垂直气候分带及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核心景区内,原始森林保存完整,常有滇金丝猴出没。此外它还具有傈僳族、纳西族、白族等多元的民族文化风情。老君山是赤红的丹霞岩,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是我国丹霞地貌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黎明每年冬至前后两个月时间里,可以看到太阳在丹霞山峰之中三次日出和日落的奇观,在老君山主脊线北东侧海拔3800米以上的山坳里。有一片高山冰蚀湖泊群,称为“九十九龙潭” 和“七十七仙湖”。这些冰蚀湖泊,形状各异,湖水幽深,在阳光和花木的映照下呈现出蓝、橙、黄、绿的绚丽色彩,这类特殊的高原湿地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冰蚀湖群周围,冷杉林和杜鹃花丛环抱,每到春夏之际,百里杜鹃次第怒放,满山遍野红紫黄白各色花团锦簇,湖沼水溢,草旬花满,使湖泊变成“花湖”,溪流变成“花溪”。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杜鹃花色的丰富和花形的多变,也可以对其生态类型的巨大变化有所认识,是杜鹃花的王国。目前,云南老君山的滇金丝猴的全部种群数量仅为2000只左右, 而且被分割在13块大小不一、彼此不相连接的栖息地中,保护状况相当严峻。老君山管理人员编制少、精力有限,老君山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虽然已经成立相关有限公司监管,但是世界级的自然遗产保护方式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类似旅游资源的保护。

二、云南老君山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已占到世界旅游市场份额的80%以上。老君山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老君山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惜濒危植物、原始寒温性针叶林、丰富的自然群落多样性和保存完好的高山峡谷垂直植被带谱、高山草甸灌丛、种类繁多的原始杜鹃矮林等优势,为开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各种旅游产品开发指导思想、建设项目和客源市场、尤其是管理及监管机制均有一定差异。因此,必须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并结合老君山总体规划,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一)突出生态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

实施双核发展,打造顶级旅游区创建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共生发展模式,形成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双核心的总体开发思路。老君山核心区突出生态旅游。借鉴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模式,将老君山核心区打造成一流的国际观赏植物基地和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度假主要是以徒步登山观赏为主,不破坏原有国家公园打造的进程,依托原有规划,设计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与周边景区差异化发展的旅游项目。一方面生态旅游区为老君山保护提供活动空间和市场吸引力。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严格执行生态旅游建设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休闲度假区域不在老君山的核心区,在观赏区进行,其设施为生态旅游提供物质保障。

(二)依托植被、动物资源

打造四季不同的观赏景观,在低碳经济规则的影响下,进行低排放、低污染的观赏形式,发挥该地区旅游综合效益,打造反季节观赏旅游产品,成为四季型旅游目的地。

(三)严格保护核心区

保证核心保护区不受任何干扰。一方面只允许经过授权的科学考察或科普活动;另一方面,在核心区周边缘修建木栈道和观赏屋,并提供望远镜等设施和资料,对部分高端游客开放,使游客在不进入核心区的情况下,就可了解核心区的生态环境和动物活动等、植被覆盖等情况。观赏区可面向大众游客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区相结合,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面向不同层次游客的生态旅游产品。同时向国际生态旅游组织申请标准生态旅游区认证,成为国际观赏植被、动物的旅游品牌。同时,整合周边旅游产品,实现区域联合发展。在市场上联合促销,借助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大范围的客源;编排科学合理的线路,使不同景点互为补充,精心打造乐丽江旅游产业的大格局。

三、结论

老君山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和演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主要受丽江老君山旅游区的初始条件(旅游区原有制度结构、旅游区经济基础特别是资金和人才储备情况、开发区域大小、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当地对旅游开发的思想意识等)、核心决策层偏好及利益、利益集团构成结构与力量对比等因素所影响,老君山旅游开发模式与其他类似旅游区的开发模式相比,呈现出其差异性与多样性。本文提出的开发模式,主要是基于老君山的资源优势进行的生态旅游、低碳旅游背景下,结合循环经济的相关论点,提出的能够为云南老君山旅游开发提供一个整体性的框架的思路,其应用还需进一步验证。因此,对于云南老君山旅游开发模式而言,在开发中尤其要重视科学的策划创意以达成资源与市场的契合,重视内生的制度设计以达成激励与公平的契合,最终实现老君山旅游开发模式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最优匹配。

参考文献:

[1]覃成林.中国区域差异研究[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 13, 187.

[2]阳国亮,乔海燕,李莉.循环经济型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8):1―4.

[3]全华.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0―61.

[4]杨桂华,王跃华等.云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7(26):955―956.

生态旅游的核心范文2

简介: 以创立 中国 现代 旅游 规划学科领域为议题,提出旅游规划三元论,从实践导向、观念形成、专业组成、人才 教育 等方面,论证旅游规划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以及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转变与对策。 关键字:旅游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 时空形态格局 “旅游规划”近年正在中国骤然兴起,作为这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中国旅游管 理学 科和风景园林学科因此而发生着转变。其动因来自4 个方面:国际旅游与景观规划学术 研究 ,工程实践的示范,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取消,以及环境 艺术 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中国旅游规划领域正在经历着初期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形成。为此,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把握“现代旅游规划”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出现的前兆,明确该学科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基于20 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 发展 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 分析 、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 社会 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 问题 ;同时,除了 经济 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 理论 研究的重点。 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 内容 :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 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 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 历史 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 (2) 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 (3) 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 自然 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 (1) 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 (2) 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 (3) 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 2001) 。 笔者认为: 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 、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r

生态旅游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北戴河新区;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1 北戴河新休闲度假产品选择的依据

1.1 能够充分利用北戴河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

北戴河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包括区域森林、河流和湿地、沙丘和海滩以及海洋。这些生态系统构成了大量的连续开放空间,风景优美而适宜户外休闲体验。要紧紧围绕这些旅游资源,开发和设计旅游项目。同时要切实保护新区内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不被破坏[1-2]。旅游产品的选择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强化保护,在充分研究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旅游项目的内容和数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和谐统一。

1.2 能够完美体现北戴河新区的功能定位

一是旅游产品的含金量,走精品化道路,不停留在旅游产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开发如高尔夫球,游艇俱乐部,会展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提升北戴河新区的旅游品质和国际知名度;二是注重旅游产品之间,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与渗透,互为依靠,形成有力的产品支撑体系[3-4]。

1.3 能够积极迎合国际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

北戴河新区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能够积极迎合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满足大多数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积极探寻和总结国际休闲旅游的最新趋势及运营模式,结合北戴河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功能定位等方面充分挖掘能够符合休闲旅游趋势的契合点和创新点。

1.4 能够有效提升对目标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新区的休闲旅游产品必须要能够对目标客源市场产生强大吸引力。如针对内陆高端客源市场,开发海滨高尔夫、豪华海上游轮,自驾车游,养生保健、游艇俱乐部等特色旅游产品。针对沿海城市或国外游客,要打造精品路线和旅游产品,利用独特的节庆旅游产品和旅游地产等项目来吸引游客,同时在服务质量,基础设施配套等旅游产品要素方面做足文章,加强北戴河旅游吸引力的持续性[5]。

2 北戴河新区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2.1 确立三大主导旅游产品系列

2.1.1 生态旅游产品

本旅游产品系列包括:①以北戴河新区的海岸沿线为基础的海洋生态旅游产品;②以南戴河黄金海岸林场为基础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③以七里海、滦河口、滨河、滩涂湿地为基础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④以北戴河新区特有的海洋大漠资源为基础的沙漠生态旅游产品。

2.1.2 休闲旅游产品

本产品系列包括:①以北戴河海洋景观、海洋资源为核心的海滨休闲旅游;②以温泉、滑雪、养生为主要内容的康体娱乐休闲旅游;③以大型购物中心,精品步行街,特色美食街为依托的城市休闲旅游,集购物、美食、消费、娱乐为一体,为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2.1.3 会展旅游产品

本产品系列包括:①以参与性为主的节庆旅游产品,如南戴河荷花艺术节,北戴河国际海洋狂欢节等;②以展会、贸易为主的展览旅游产品,如昌黎国际葡萄酒节,海洋产品交易会等;③以交流、洽谈为主的商务会议产品,如商务年会、学术研讨会、公司培训拓展等。

2.2 打造旅游新品牌

2.2.1 葡萄岛。这是北戴河新区花重金打造的海上人工岛,主题突出,造型别致。拥有五星级酒店和游艇俱乐部,葡萄岛必将成为新区的标志性建筑,极大的提升北戴河新区的知名度。

2.2.2 圣蓝皇家海洋公园。以游船项目和综合旅游项目为核心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通过最新科技的运用,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公园。

2.2.3 七里海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以七里海湖湿地风光为主要依托的大型休闲旅游度假区,是七里海组团的旅游核心产品。

2.2.4 中心区湿地休闲公园。以海滨湿地景观为核心打造中心区及休闲,集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核心景区。

2.2.5 游艇俱乐部。主要面向京津唐地区的高端客人,实行会员制,建立游轮码头,开展水上运动项目,包括豪华游艇,帆船等。主要依托景区:北戴河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圣蓝皇家海洋公园,北戴河新区七里海高端休养度假城。

2.2.6 动漫产业园。动漫产业园是北戴河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要强力打造中国北方动漫基地,与深圳,上海形成南北呼应的态势。构建集动漫产品设计,动漫周边产品生产,动漫主题休闲等于一体现代化创意产业园区。

2.2.7 海滨高尔夫。依托黄金海岸海景体育休闲公园,南戴河国际森林体育俱乐部,北戴河新区洲际滨海休闲旅游城等项目,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打造特色海滨高尔夫产品,建立高尔夫俱乐部,承办高尔夫巡回赛,举办高尔夫产业论坛等,打造北方海滨高尔夫旅游胜地。

2.2.8 生态休闲农庄。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推出葡萄酒生态农庄等旅游产品。同时依托北戴河新区西部大片农田,开展休闲农业旅游。利用农村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打造东方“波尔多”。

3 完善旅游要素支撑体系

3.1 旅游交通

公路方面完善高速公路旅游标识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优先建设连接高速公路网和重点景区的旅游道路,形成比较发达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完善自驾车旅游的标识系统设计,逐步建立自驾车旅游咨询、维修服务、安全救助等系统,打造京津唐自驾车旅游营地。铁路方面在京哈铁路抚宁段修建北戴河新区火车站,联通京津唐和东北三省,提升内陆上行和下行游客的进入性。航空则以龙家店镇北戴河机场为基础,提升机场的规格,完善基础设施,畅通机场与新区之间的交通。尽可能多的开通国内支线,特别是东南和西南地区,增强航空运输网络覆盖。

3.2 旅游饭店

突出北戴河新区环境特色和文化特色,优化旅游饭店的空间布局和档次结构,高、中、低档结合,以观光休闲型饭店为主体,商务会议型饭店为辅助,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饭店网络。积极引进国际著名饭店管理公司,鼓励开展资本运营和网络运营,提高旅游饭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议高、中、低档星级饭店的比例大致为25:45:30,其它形式的住宿接待设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建设。

3.3 旅游饮食、购物、娱乐

加强管理和规划,饮食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国际美食街区,开发具有冀东特色的美食系列,形成以民营投资为主体的旅游餐饮市场,打造功能多样能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餐饮服务体系。以文化挖掘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实现旅游商品开发的系列化、规模化、精品化,形成特色鲜明、种类齐全、销售网点布局合理、市场管理科学的旅游购物网络。旅游、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挖掘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索旅游娱乐的表现形式,借鉴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北戴河新区推出特色鲜明、内容生动、形式新颖的旅游娱乐活动,丰富旅游者的夜间娱乐生活。

参考文献

[1]赵希勇,刘亚洁,于泽波,等.黑龙江凤凰山森林公园职业化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J].森林工程,2013.

[2]那守海,赵婕,赵希勇,等.哈尔滨松花江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营销[J].森林工程,2013.

[3]许雪梅,程岩,张耀华.浙江东阳木雕和黑龙江木雕特色比较研究[J].森林工程,2012.

生态旅游的核心范文4

1.1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形成乡村景观的基础和背景,而且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宁国市得天独厚,至今仍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绿色乡村,对城市旅游者极具吸引力。宁国市位于皖南山区的东部,水阳江的中上游。黄山山脉自西向东延伸与天目山脉自南向北低降,交错舒缓于宁国市境,形成低山丘陵地貌景观,平均海拔300~500m。但西南部山区也有海拔1153m的高峰山及山河相间、峰峦叠嶂、瀑布成群的奇秀自然景观。市境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41℃,1月平均气温0℃以上,7月平均气温28℃以上,无霜期200~240d;年均降水量1400mm,且多集中于4~6月,光、热、水同期,有利于各种农林经济作物的培育,尤其是孕育了山区复杂多样的多元立体农业,形成了著名的“中国元竹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以及“前胡之乡”、“茶叶之乡”、“毛竹之乡”、“板栗之乡”等,而且当地还盛产香菇、木耳、香榧、青梅等农林土特产品。宁国市全市总面积24.8万km2,林业用地面积达19万km2,森林覆盖率达74.24%。全境土壤以山地红壤、黄壤为主,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还有水稻土、潮泥土分布。成土母质的岩性成分复杂,土层深厚肥沃、适种性强。发源于南部山区的东津、中津、西津三水呈扇状向北汇流于河沥溪镇附近,成为水阳江的上源,构成宁国市的完整水系,河水四季丰盈。山青、水秀、林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宁国市成为当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后花园”和理想的“乡村休闲度假胜地”。

1.2文化底蕴深厚

地域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核心和主体,内涵丰富,内容多样。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等,都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因其浓浓的乡味、农味和泥土味而倍受城市旅游者的青睐。据考古发掘,早在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猿人在此生存(赵祖年《走进宁国》),远古尧舜时期就有“尧使禹治水过此”(明嘉靖《宁国县志》),至今尚存有“禹尧尖”地名和“禹庙”等胜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从楚国入吴国途经宁国一带(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至今留存有夫子巷(今宁国市公安局一带)、孔夫子堂(今仙霞镇仙家村)、孔子关、孔子井、孔夫村等地名。作为县级行政单位起始于东汉13年的宁国县,至今有1800多年的建置历史。由于宁国地处古代楚国、吴国、越国三国,以及近代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交接之地,也是古代中原地区南下浙、赣、闽、粤的南北水路交通要道的要冲之地,各种文化在这里冲突交融,从而孕育出始祖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拓殖文化、畲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八景文化、红楼梦原性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特有的地域性茶文化、元竹文化、山核桃文化、节庆文化、古村镇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总体上体现出多元、多期、多幕性和强烈的地域性等特点,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1.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已有良好基础

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于20世纪70~80年代从欧美、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传播而来,虽起步晚,但它以强大的生命活力在我国这块沃土上得到迅速发展,这与我国政府的强力推动分不开。国家旅游局所推出的主题旅游年中就有“98中国华夏城乡游”、“2004年百姓生活游”、“2006年中国乡村游”、“2007年和谐城乡游”、“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等主题。党中央、国务院及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的有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导向性十分具体明确。如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实施乡村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旅游活动”、要“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签定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促农”等。宁国人对政策导向积极回应并创造性发展,一方面举全市之力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了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生态林建设为主的生态保护工程,建立了全市生态保护体系,积极营造“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园”的生态旅游城市形象,宁国市已被列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县(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多元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效显著,如“恩龙世界木屋村”荣获国家农业部和旅游局授予的首批“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宁国市被评为安徽省的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青龙乡被授予“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目前全市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处于群星灿烂、竞相争优的发展势头上。

2宁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建议

2.1融入“大黄山”,抢占“大上海”

所谓“大黄山”,是指以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地的黄山为核心,包括西递、宏村古民居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地,以及九华山、齐云山两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歙县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屯溪古城、太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高品位旅游景区、景点在内的今地级市黄山一带[1]。其规模巨大,品位极高,是具有世界吸引向性的顶级旅游目的地。宁国市正好处于其边缘地带,与“大黄山”山水相连,地脉、文脉、人脉相通。宁国市应主动融入“大黄山”旅游板块中,争取既作为其景区的资源补充,又能在旅游旺季时分享其旅游客流,还可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往返“大黄山”旅游客流的过境地或中继站,截流部分游客在这里餐饮、住宿和购物消费。所谓“大上海”,则是指以国际大都市上海为核心,包括杭、嘉、湖,苏、锡、常,镇、宁、扬等大城市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地带。这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市场最繁荣、人民最富裕、城市居民消费观念最强、消费水平最高,也是国际、国内最大和最稳定的客源市场和长线游的重要客源地。尤其上海为世界著名大都市,城市常住人口已达2200万人,人均CDP5000美元,且有喜好旅游、喜好购物的传统习俗。而且在上海市有“宁国路”、“宁国中学”,青浦的淀山湖畔有主题公园“大观园”,这与作为《红楼梦》原型文化地的“宁国”如此文化渊源,使上海人对宁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因此,宁国市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瞄准上海客源市场前景广阔。但一定要精心研究上海市场,开发以上海为目标市场的适销对路产品,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2.2大唱“山字经”,叫响“宁国牌”

所谓大唱“山字经”,就是要为宁国山区的名、特、稀、优绿色生态农林产品发展摇旗呐喊,使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既依托山区“三农”,又能促进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能使城市旅游者在这里享受到“绿色山乡、多彩农业、质朴农民”美的体验。早在20世纪90年代,宁国市就提出了要“立足资源生态优势,突出发展具有名、特、稀、优”的农产品战略[2],在已形成以核桃、元竹笋、食用菌、山野菜、茶叶、畜禽、蔬菜等支柱产业[3]的基础上,如今以核桃、竹业、畜禽为主的三大骨干产业已初具规模,苗木花卉、茶叶、中药材、蔬菜、水产五大优势产业也异军突起[2]。在基地建设特色化、区域化和规模化的思想指导下,通过龙头企业建基地、农民投资建基地和社会力量建基地等方式,已建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可观的山核桃基地、元竹基地、毛竹基地、青梅基地、板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中药材基地以及三黄鸡、樱桃谷鸭标准化养殖基地等一系列名、特、稀、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一主两翼”(以工业为主,以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两翼)战略和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努力将宁国市建设成为“生态胜地,休闲福地、创业胜地”。目前,已建成了恩龙世界木屋村、青龙湾旅游度假区、东津河漂流、夏霖九天银瀑、落花荡景区、梦缘农庄、世京果园、千亩农庄等高品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宁国市今后的“山字经”一定要围绕当代人祈求健康长寿的心里需求,为了实现“绿色天然,营养卫生,健康长寿”,努力营造绿色环境,开发绿色食品,建设绿色家园,全面展示宁国山乡的真、善、美。此外,要对宁国产品进行整体包装,塑造好“宁国”品牌,如所有品牌产品都注明“宁国”二字,如“宁国山核桃”、“宁国竹笋干”、“宁国山水茶”、“宁国板栗”、“宁国三黄鸡”、“宁国清水鱼”等。

2.3选准突破口,主攻山核桃

孔繁沧[4]研究表明,宁国市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有笋竹、毛竹、元竹、山核桃、板栗、银杏、青梅、蔬菜、肉猪、肉鸡共10项。根据市场供求性,山核桃、竹笋、板栗、青梅等生长于山地,无污染、无公害,集营养、保健于一体而最具优势,而且其经济、社会效益也很明显。有了优势农产品,可以以此为基础培育出具有我国乃至世界吸引魅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认识实践,宁国农业以山核桃最具优势。因此,应该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技术猛攻山核桃,使其迅速成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强势知名品牌产品。在此基础上,运用群体规模策略和品牌扩张战略[5],把宁国市的其他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竹类、干果、禽畜产品带出去,以取得“宁国大品牌”的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效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国际经验可供借鉴。著名的世界“鲜花王国”荷兰,其主打产品就是球茎花卉郁金香,并在国内建成了世界最知名的“库肯霍夫郁金香花园”观光农业项目,每年春天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6]。二是山核桃的生物特性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需求。山核桃出自生态环境极为优越的天目山区,属纯野生和无任何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其核桃仁松脆、味美、清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润肺补气、养血平喘、调燥化痰、黑发明目等功效,老年人常食可保心养肺、益智延寿,青年人常食可提高皮肤生理活性,有助于美容。三是山核桃的适生环境局限于天目山区两侧坡地,对水、土、肥、气等生态因子的要求极为苛刻,外地难以引种,产品替代性极差,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四是山核桃发展基础好。在宁国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山核桃已成为健康、美味、时尚的宁国特色农产品“代名词”,已形成很高的知名度,而且产品已大量出口。五是有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开发。山核桃树形高大雄伟,木材坚固强韧,纹理致密,且集中连片分布,有利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而且宁国山核桃主产地天目山北侧绵延51km、横跨10个乡镇、面积达2万hm2,核桃种植新增面积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7],这一带也是青梅、竹笋等的生产基地,还有云梯的畲族风情,以及山门洞、仙人塔等胜迹,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开发。

生态旅游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村寨旅游 湖南湘西

湘西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开发较早,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村寨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关系复杂,其生存与发展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否协调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是湘西村寨旅游健康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探索湘西村寨族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的有效途径,在湘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分配的理念、原则等提供更清晰、更具体、更系统的思路。促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进程,为湘西民族地区村寨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理论依据。

一、湘西村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对村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界定,就是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村寨旅游领域中的运用,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格局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旅游利益相关者包括:旅游者(包括生态旅游者和其他旅游者)、国内或当地生态旅游企业、当地社区、保护区、非政府组织(包括环保组织和发展组织)、政府(包括不同层级,其中部分位于核心层,部分位于紧密层)、媒体、学术界和专家、公众等;因此,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运用利益相关者“影响与被影响”理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湘西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从而确定了湘西村寨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当地社区居民:在村寨旅游发展中,当地社区居民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构成社会环境与人文旅游的重要资源部分;其次在旅游开发后,解决了就业问题并在经济收入方面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中当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尤为重要;因此,要把当地社区居民当作重要的的利益相关者,要让当地社区居民能参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并在旅游开发中获取利益,这样才能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村寨旅游者:村寨旅游者是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湘西村寨旅游的活动主体与基础。湘西村寨旅游的发展与服务工作都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开展的,因此,旅游者的需求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在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者的利益诉求。

湘西州旅游局:旅游局行使管理权,对景区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拟定配套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因此,湘西州旅游局在湘西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在村寨旅游开发初期,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外环境进行整治,协调各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村寨内外的维护,其作用远远大于旅游企业;另一方面,湘西州旅游局代表当地政府对村寨旅游进行监督与管理,也是村寨旅游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

旅游企业经营商:一方面,旅游企业经营商为村寨旅游的发展到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最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有些遭受到了不可逆转性的破坏。所以,旅游企业经营者应对坚守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重点处理好旅游效益与生态保护补偿的关系。

二、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由于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村寨旅游提出诉求,这种利益诉求的所产生的差异性,将会产生利益冲突。如村寨的员工要求增加门票价格,实现其工资的增长,这就违反了旅游者的“合理价格”的利益诉求,将不能被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分析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找出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及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出适合村寨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策略,最终使村寨旅游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1.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不公平

当前湘西州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关于居民利益补偿的制度呈现尚不完善的状态,关于如何分配、补偿居民利益没有明确以制度、条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只有有关会议纪要等涉及到了补偿居民利益、平均分配居民利益的规定。旅游企业经营者、政府、当地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核心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应平等对待,而且居民承受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大部分消极影响,其利益也应有所补偿。但事实上,政府和旅游企业处于利益分配的强势地位,而城镇居民和农民居民处于弱势地位。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区城镇居民部分收入低的家庭人均收入仅为1400元左右、人均家庭总支出1500元左右,支出大于收入近100元,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居民因旅游而承受的各种损失也并没能及时按规定得到补偿,总的看来居民的获得利益远低于其应该得到的。

2.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程度不高

现有的景区及相关企业坚持的仍是旅游企业和区政府进行决策,而居民只是简单的服从,居民不能真正直接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德夯苗寨为例,共安置32名居民在当地就业,其中临时工占25.0%,正式工占65.6%,其他人在公安、计生办工作,而在这些居民中90.0%的员工都是从事简单的服务的工作,没人进入旅游企业的管理层,能够直接参与旅游业的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很少。另外,由于居民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意识不到如何去参与决策,使自身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如果采取居民入股的等方式,使居民不仅成为旅游企业的员工,也成为旅游企业的股东,将不仅使得居民成为决策者之一,让其利益被重视,让居民能够获得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增加其总体收入。

3.湘西村寨旅游区相关部门督促力度不够

湘西州旅游局不仅应建立相关条例,监督和促进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单位实现居民利益,而且其自身也应有所作为的落实居民利益的实现,协调企业用人单位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目前,政府关于维护居民利益实现的制度条例相当少,而且其现存的条例和会议纪要等的实施也不到位。当居民与旅游企业发生纠纷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么撒手不管、无人问津,要么弄虚作假、歪曲捏造事实真相,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研究

近年来,由于风景旅游区开展传统大众旅游而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耗竭等诸多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保护工作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村寨旅游宗旨在于尊重自然和淳朴文化的异质性,强调对生态的保护和造福当地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原生态生活,成为近年来旅游发展中最热门的话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景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以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目标,协调景区核心利益冲突,力求达到景区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友好的发展目标。

1.建立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

为更好的实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进旅游企业与周边社区的长远发展、首先要建立沟通机制,一方面通过沟通可以转变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双方观念,旅游企业经营者可以更深刻认识到社区居民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影响,主动深入了解社区利益诉求,有针对地满足其利益,充分挖掘社区优势与潜力;社区居民通过沟通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寨旅游开发,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利。旅游局和有关组织以及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加强相互沟通。

2.构建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享机制

构建利益分享机制,使核心利益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打破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

第一、要让利益共享原则成为准则,只有将利益分享作为一个准则来实施时,利益的分配者才会在追求效率,同时建立公评、公正、透明的工作运行机制,创建完善的利益共享平台,使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文化利益在核心利益中得到更好的实现。

第二、湘西州旅游局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大力加强在利益共享实现中的调节作用。关于当地社区居民利益实现、补偿工作,景区管理局要制定一套科学、民主、有序、高效的决策制度,将村寨旅游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多地惠及利益相关者,尽可能地避免损害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旅游企业要建立当地社区居民用人制度,增加更多的岗位,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让居民的经济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对景区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对旅游者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对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与重点保护。另外,旅游企业应准许当地社区居民应参与到景区的经营与管理中,管理局对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经营与管理中来要提前做好规划,鼓励和引导周边社区居民进旅游活动,补充旅游服务设施供给的不足,并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增强旅游产品的地方性,并增加居民受益。

3.加强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监督

从目前的调查中发现,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仍然存在这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良行为、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景区整体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旅游局的督促,旅游局应该成为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的中间者,要加强完善有关法律条例,加强监管,协调旅游企业与居民的关系,促进居民利益的实现。对旅游企业来说,政府作为旅游企业的外部组织,对旅游企业进行监督和引导,可以弥补旅游企业有关社区居民利益实现机制和管理不足,约束旅游企业保障居民的利益。第二成立社区事务管理机构,专门处理社区事务,协调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的矛盾,维护居民合法权利,维护社区与旅游企业的和谐关系,发展社区经济;另外将社区事务管理机构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与责任代表机构来管理居民事务,有利于社区与旅游企业管理机构协商。因此,对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其在开发中能避免出现危害景区整体利益的行为出现,引湘西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旅游知识学习与高水平人才培训

旅游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对村寨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区管理者对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社区居民进行学校教育与培训,建立学习型社区、景区,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围绕景区生态旅游开发为旅游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这样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使居民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力资源,造就充分认识生态旅游、高效服务旅游的社区居民以及旅游企业经营人员。挖掘和提升景区村寨的历史文化,景区管理者组织专门人员配合社区居民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升,并将其以一定的形式开发成生态旅游产品,或通过建立社区档案馆、展览馆等方式保存起来,这是建立景区等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互信与互动的基础。湘西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有着淳朴的民风、传统风俗习惯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其都构成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要素,将其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使居民了解和学习自己传统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参与生态旅游服务,而且也可以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独特性,吸引更多的村寨旅游者。

参考文献:

[1]杨继瑞,曹凌燕,杨博维.低碳旅游业态:四川“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抉择[J].农村经济,2010,(8):8-12.

[2]童国强,浅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与协调[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2)197-198.

[3]王兆峰等,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2(01)197-201.

生态旅游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旅游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 时空形态格局

“旅游规划”近年在中国骤然兴起,作为这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中国旅游治理学科和风景园林学科因此而发生着转变。其动因来自4个方面:国际旅游与景观规划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的示范,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取消,以及环境艺术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中国旅游规划领域正在经历着初期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形成。为此,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把握“现代旅游规划”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出现的前兆,明确该学科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基于20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分析、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同时,除了经济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内容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

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

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历史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2) 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 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 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 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美丽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 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2001)。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猜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区、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规划。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旅游地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旅游地修建性具体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纵览全球旅游规划的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也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笔者提出现代旅游规划三元论,首先,源于旅游与景观规划实践的切身体会和理论思考(刘滨谊,1999a),其次,源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系列理论研究(刘滨谊,1999b),再次,分析旅游规划本身,笔者发现旅游规划在层面、重点、阶段、支撑专业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①旅游规划的三个层面:区域―景区―景点;

②旅游规划的三个重点: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

③旅游规划的三个阶段:发展规划(阶段1)―总体规划(阶段2)―具体规划(阶段3);

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治理”;

⑤支撑学科领域: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

根据旅游规划三元论,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旅游规划倾向和流派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流派:(1) 以旅游策划为核心,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游憩流派;(2) 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的景观流派;(3) 以旅游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利用为核心,重在自然生态的生态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旅游规划,提出旅游三元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决旅游规划的定向问题,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发展方向。

2.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

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其形成与现代旅游治理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有关。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今后5~10年期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体系,目前,作为这种体系的雏形――现代旅游规划的观念正在形成。

中国的旅游规划,尽管在过去20年中,依附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相邻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旅游规划意义而言,这一学科领域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姑且称之为“生成期”,正在经历着最为要害的结构确立、反馈调整、转变重组。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旅游界、风景园林界、建筑规划界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旅游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创、“克隆”国内外旅游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上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解决生成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念的形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旅游治理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后期治理运营转移到先期开发建设,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指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项目策划为核心的旅游规划转移到以包括项目策划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旅游规划三元素为核心的综合旅游规划。对于中国旅游界,这种新观念已经具备客观条件基础,这就是近年迅速扩展的旅游规划市场需求及其工程实践。与过去20年的实践相比,旅游规划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扩展。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此外,随着国外高水平旅游规划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旅游规划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旅游规划的操作方式,学科领域新观念的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开始深入人心而势在必行。

这一新观念形成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内容侧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对此,笔者呼吁,需要就以下3方面学科领域基本原则达成共识:①学科领域核心:广义的旅游―景观―生态;②学科领域根基:旅游学、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③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是与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学科领域新观念的确立,这是解决中国旅游规划定性问题的要害。

3. 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支撑专业

当今中国旅游规划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旅游规划界由旅游经营为导向的规划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三大类专业共创旅游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就发展趋势而论,这三大专业正在构成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交叉学科的支撑专业。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其核心就是这三元的综合。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投资回报效益等问题,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治理、风景园林学科中派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有100所左右,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治理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旅游规划”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一专业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培养从事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能力。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都与旅游规划有关。

从学科领域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治理的先期“策划”和旅游景区运营的后期“治理”为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治理”这三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观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实践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现代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无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3个专业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发展上的混乱。应当改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的“三位一体”。对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基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未来将要发挥的作用,中国旅游界和国家旅游局理应担起重任。

4. 旅游规划专业教育的结构

要使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①面向学科发展,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需要,为国家旅游治理和旅游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旅游开发市场需求,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若干年,为中国旅游规划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已开始运转,随着近5年专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层次正在走上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旅游规划学科领域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三个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这个基础还相当薄弱。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原来独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旅游规划事业表象的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学科专业危机: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奇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革新”、“强化”:一方面,争取恢复原风景园林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强化“旅游规划设计”本科、硕士、博士这一专业方向的独立专业教育,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旅游规划业需求孕育着新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园林规划(工科)、环境艺术(文科)、旅游治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旅游规划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旅游规划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笔者主张:一方面,要开设旅游治理的专业课程;同时,更要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的专业课程。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现代旅游规划师的学生而言,假如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四五年内,他应当如何把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比如治理学、游憩行为理论等;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观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一般旅游治理专业的教学相比,旅游规划方向的学生培养所要求的这三个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根据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规划专业方向的教学,笔者认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为好。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旅游规划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

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5. 结论

实现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方向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中国旅游界首先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1) 观念的三个转变:a. 从以六要素为核心的传统旅游观转向以旅游―景观―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旅游观,确立现代旅游规划在旅游治理中的先导作用和地位;b. 从传统的“旅游”观念转变为现代的“游憩”观念;c. 广义理解“旅游治理(Tourism Management)”中的“治理(Management)”;(2)学科专业教育的转变:加强以旅游规划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旅游规划专业”教育;(3)体制转变:实施中国旅游规划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方向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参考文献:

[1]马勇,李玺,李娟文著.旅游规划和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