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提要]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正不断释放“数字红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全新的手段和工具,是驱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相较于城市而言,广大乡村仍面临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数字技能培育及其应用广度深度不够等挑战。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振兴,就需要不断地破解乡村“数字密码”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乡村振兴;新动能;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正不断释放“数字红利”,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强大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强调“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文化动能。要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切实提高其获得感幸福感,就需要不断地破解“数字密码”,为其注入更多“数字力量”。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农民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在数字中国战略大背景下,如何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是本文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数字技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建设数字化的美丽乡村是顺应新时代需求、回应群众新期盼的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乡村信息化发展,农业农村正快速步入数字化时代。当前,科学有效的系列规划性文件为其提供了目标指引和工作路径。近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的公示》等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了“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等七方面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经验。2020年11月,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等指导编制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2020年,浙江、河北、江苏等22个省份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更加明确提出了“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目标。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数字技术的叠加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在国家政策规划的引领带动下,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数字化建设工作,大力整合相关可支配资源,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充分挖掘数字经济的潜力,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近年来,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火爆,数字技术不断融入乡村生活的各类场景,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方面持续注入新动能,促进了农村新业态商业模式的发展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的优化供给,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一是夯实乡村治理保障。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乡村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文化管理与服务方式数字化变革,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信息采用线上办理方式,提高了乡村基层工作效率;推动基层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为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保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精准供给”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二是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渗透、融合、跨界是数字技术最大的特点。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突破乡村文化资源局限,拓展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业态和领域,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数字内容、数字表演、数字教育、数字文旅、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乡村文化发展水平,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顺利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文化家园工程、数字农家书屋等系列数字化工程项目,有利于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标准化,提振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状态,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乡村公共数字文化供给体系。

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当前,作为重要抓手的“数字乡村”战略正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协同就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新时期。但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广大农村仍面临着信息化水平不高、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缺乏规划、乡村文化价值未得到足够重视、数字技能人才缺乏等方面的挑战。

(一)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存在地区不平衡。目前,农村地区大数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严峻,“县域数字乡村发展呈现‘东部发展较快、中部次之、东北和西部发展滞后’现象,2018年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分别为59、57、42、44”。具体来看,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同,城乡间、乡村间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比如山区及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且难度大,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村在获取有效农业信息、推广特色产品、优化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滞后性。

(二)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整体规划设计。首先,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虽有总体规划,但大多数数字乡村建设处于自主探索阶段,缺少推进数字乡村的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具有地区特点的实施方案。其次,数字乡村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地方政府对数据资源管理与整合能力较低,部门间数据协同共享不顺畅,缺少乡村数据开放共享、治理主体权责划分等配套政策法规。最后,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周期较长、所需资金多,但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不足,乡村数字建设起步阶段缺乏资金保障,社会资本参与度不够也是其制约因素。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管理服务有待加强。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留守比重大的老人和儿童智能手机、电脑使用率不高。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非网民主要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63亿,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6.2%。通过数据分析,使用技能缺乏和文化程度限制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可见,农村常住居民信息水平不高、互联网使用技能欠缺已成为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结合的瓶颈。其次,广大农村地区文化产业数字化经营推广人才缺乏,不利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产品开发;农村信息化设备管理与服务人才缺乏,部分村镇干部、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能力不足,有些基层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尽管电脑、数字阅读器等配备齐全,但实践应用却差强人意。

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近年来,我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紧抓数字化新机遇,积极发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治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重要作用。相较于城市而言,广大乡村仍存在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数字技能培育及其应用广度深度不够等短板。今后一段时期,要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上释放数字化生产力,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

(一)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强化乡村振兴保障体系。乡村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凝聚合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保障机制。一是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强顶层设计,把“数字文化”建设融入各地“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及当地文化发展规划,制定农村“数字文化”建设的指标和标准,切实有效指导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规范、有序推进;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理顺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出台扶持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财政、金融、奖励、人才、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为乡村“数字文化”技术研发、产业兴旺、平台建设等项目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投资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数字化建设。三是建立基层党组织管理信息平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推进党务政务村务管理公开化,健全服务型党组织信息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将外出务工人员或留守困难群众等群体的基本信息、需求诉求网络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完善信息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支撑。信息化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支撑,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为此,一要加快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农家书屋、数字影院等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融休闲、阅读、农村实用技术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畅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通道。二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根据乡村特色、民众需求,通过“如卫星数字发行系统等数字化平台,将电子图书、报纸、音像等文化信息资源传送至农家书屋、数字电视、手机等载体”,实现农村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的对接,培育农民的文化自信。三要加强城乡数字互联互通。构建县、乡、村三级数字联动机制,推动城乡信息流、商流、物流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均等化,多渠道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注重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筑牢乡村振兴文化根基。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所用,促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为此,一要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新变化,借助新媒体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如利用快手、抖音、微电影、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社交平台,推出传承乡村精神、具时代特点的文化宣传片或文艺作品,讲好乡村故事、培育乡风文明。二要保护延续乡村文化血脉。注重活态传承,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曲艺、民间工艺、传统节庆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通过引入创意设计等增加非遗产品创新能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留住历史风貌,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实现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展示和互动式体验。三要塑造优良文明乡风。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探索村民运用数字化手段参与乡村治理新模式,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当前,一些地区采用的“善治宝”APP、“文明诚信积分制”等新模式便是很好的做法。

(四)全面推进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内源性动力支撑。为此,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应尊重乡村特点和信息化发展规律,对于地方特色资源丰富、信息设施相对完备等特点的村庄,可依托“互联网+”深挖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做好数字“文旅”“农旅”结合文章,建设互联网特色旅游乡村;对于产业基础良好、信息设施发达等特点的村庄,可重点推进数字农业、数字化治理等方面的建设。二要培育农村新业态。让省内与农村经济相关的数字企业下沉到乡镇甚至有条件的村,鼓励其直接对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采用直采直销、投资合作等方式加强互联;将乡村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特色农业结合,通过电商平台、旅游APP等平台推动“直播带货”“体验电商”等新业态在农村落地。三要借力新技术助推乡村特色产业。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化运营管理创新,加大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引进文化产业管理高层次人才,形成乡村产业化的科技支撑。

(五)加强乡村智库建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最关键要素。为此,一要抓牢“在乡人才”。发挥各地政府作用,加强本地区乡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村实用人才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数字化应用能力水平,进而助推乡村产业兴旺。二要抓实“返乡人才”。吸引爱农业、懂技术的高校毕业生、优秀青年、外出人员返闽创业,并优先在资金投入、制度供给、技能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高素质农民进行数字化、线上化的农村创业,激发乡村创业创新活力。三要抓活“下乡人才”。多渠道、多形式鼓励人才下乡,把懂数字技术、懂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人才请进乡村,如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在全国推广,并从传统农业领域向新兴产业延伸;发挥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各方协同作用,培养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复合管理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中国网信网,2020-07-18.

[2]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研究院《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18)》[EB/OL].新华网,2020-09-29.

[3]丁世华.数字文化治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0(04).

作者:孔苏颜 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