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法制渗透教案范例6篇

语文法制渗透教案

语文法制渗透教案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汽修专业 语文教学 专业渗透

职业学校的广大教师都要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职业教育的强大合力。从当前汽修专业来说,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但按照较高的要求来看,还存在不到位的方面,最为突出的原因就是还没有形成专业教育合力,以语文教学为例,缺乏在专业中的渗透,因而应当进行积极探索,使语文在专业中进行有效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语文教学在专业中渗透的重要作用

职业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专业人才,这既是“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也是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专业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专业渗透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在当前形势下,职业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专业内容,能够形成职业教育的良好导向,使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变单纯的语文教学为“融合教学”,这必然会极大的推动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语文教学取得更好成效;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专业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于汽修专业来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理论,但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的理解汽修专业理论,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与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语文教学在专业中渗透的有效措施

在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的推动语文教学在专业中的渗透,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使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推动语文教学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强化教学内容的融合。

对于汽修专业来说,要想使语文教学在专业中更好的进行渗透,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语文教学内容与汽修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一定要既具备语文教学能力、又具备一定汽修专业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融合。比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分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一些汽修专业知识,特别是要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起到很好作用。

二是突出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除了要注重“内容”之外,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只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汽修专业知识,如果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理解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知识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中之重,在具体的渗透过程中,除了课本知识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教学,比如针对汽修专业的某项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让学生学生如何更好的理解汽修专业理论,这样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渗透更具有针对性。

三是大力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在渗透知识知识,还要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除了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之外,重中之重的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比如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到网络上找一些相关的新闻、信息等等,并且让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再比如共同撰写相关的论文等等,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写作能力,而且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对于学生未来撰写毕业论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语文法制渗透教案范文2

一、结合课文讲授环节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二年级《泉水》讲到再一次体会泉水的美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时,这么美的泉水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呢?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条款: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时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并建立起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结合阅读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

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讲讲不健康书籍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危害,并告诫学生要远离暴力、黄色等不健康书籍。通过讲述一些由于看了不健康书籍而走上邪路的反面事例来教育所有的学生切勿接触这类书籍。总之,让学生读好书并因此受到熏陶,学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书中的一些思想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进而每一个人都可站得正走得直。这种在阅读中的法制教学,会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考虑,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三、结合口语交际环节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通过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面对明目张胆的偷盗抢劫案件……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便会思考产生这种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法律,遵守法则,遵守法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四、结合写话练习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

写话练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若能在习作教学中注入法制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分析、比较、反思、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有关法律事件指导写话。引导学生们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有关法律事件。如:那个打架被抓了;哪个又因为偷盗被抓等,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谈话的过程到最后把它写出来,我觉得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渐渐地提高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法制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五、结合语文活动环节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法制渗透教案范文3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老师要有法的观念,要尽可能的熟悉有关法律知识,当和学生谈话时,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认识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诱导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对学生讲话时,没有法律意识,乱说胡说。当遇到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时,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意气用事。不是辩证地观察、了解、分析问题,而是肤浅认识事物表面现象;不是从国家、社会大局分析,而是以个人爱好,小团体,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看问题;不是从法制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而是以所谓的习惯观念去看问题――那会是怎么样呢?因此,语言老师要有法律意识,正面教育学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让学生有法制的观念,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学习、生活。

二、在课文教学中传播法制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言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言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讲究火候,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既生动有趣,又水到渠成,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只要深挖主体、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例如:《变色龙》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是怎样的法制社会呢?”学习《孔乙已》一文时,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已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能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该多好啊!

三、在口语交际中联系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特别是:“小悦悦”事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劝告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面对有些社会上打架事件,我因势利导。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法制的认知上来,通过讨论交流,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四、在班级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的教学中组织一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譬如:举办法律讲座,举行法律辩论会,法律征文竞赛,让学生参加法律宣传日等活动。老师、学生一齐动手,精心组织,精心寻求案例,精心设置活动,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五、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法制教育

语文法制渗透教案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法制教育 必要性 有效措施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

一、 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法制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

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培养建立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二、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1 整合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学校现有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和提高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对此,各学校校长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招录优秀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法学教育,法律意识强,法律知识丰富,让他们专门从事法制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聘请法律顾问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让他们以案说法,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此外,教育职能部门还可以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实,小学法制教育的途径很多,关键是我们去不去做。

三、拓展知识,课外阅读巧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面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说“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积极开展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遵纪意识和法制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同时,通过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的德育内容,从而达到德育渗透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2 丰富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潜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阅历及磨炼,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开展小律师活动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实际教育中,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争当小律师”活动,活动的主要进程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案例,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让学生依据自我的非标准的法律知识,自主选择担当原告和被告的辩护人,然后帮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地进行辩论。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法制教育。

写日记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爱憎教育。同时,通过评改日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进行法律教育,培养法律素质,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知晓一些基本法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并知道用法制来保护自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恒德.试论文化环境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0,(4):103一104.

[2]《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 月.

语文法制渗透教案范文5

【关键词】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低段;拼音教学

我国学龄前的聋儿有74万,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龄前聋儿无法接受专门语言康复机构的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义务教育段教师任务很重。从事学龄段工作的教师需考虑:如何将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教学中。

一、研究对象

2012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13人(其中3 人进行过听力补偿,效果较好),智力正常。

二、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训练法。

三、研究内容与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研究过程:首先,制定教学模式和主要措施;第二,根据教学模式并总结聋儿语言康复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第三,按照已经总结出的策略,完成一个教学循环,总结案例成果。

下面以全日制聋校第一册语文聋校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该册教材分两部分:汉语拼音教学,看图学词。声母学习顺序为b p m f,d t n,g k h,j q x,z c s,zh ch sh r。根据相关研究,尝试将教材编排顺序做适当的调整:第一阶段:b、m、d、h ,第二阶段:p、t、g、k、n, 第三阶段:f、j、q、x ,第四阶段:l、z、s、r ,第五阶段:c、zh、ch、sh。

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内容,以教学声母“b”为例,在新授时第一步帮助聋儿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送气或不送气的特征。“p”为双唇音,发音时需双唇闭合,气流突然释放出来且要送气。对运动的理解,受聋儿自身认知水平影响,认知水平较高的聋儿理解较快,认知水平较低的理解困难。需指出的是,很多聋儿虽能理解,但由于下颌、唇、舌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无法控制发音部位,这就需根据其特定情况,选择相应的口部运动治疗和构音运动治疗,提高其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最终诱导出目标音位奠定生理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材料来巩固聋儿的正确构音。当聋儿能够正确习得单个音位时,如将极易混淆的声母放在一起时,很多聋儿还会出现错误,与相似的声母音位相混淆,这时需进行音位对比训练。

最后,总结聋儿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然而韵母的教学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以及孩子掌握的情况渗透到声母教学中的。教师为评估孩子的语言康复情况,对孩子做一个后测,后测材料选择为华师大黄昭明博士研究的构音能力评估词表(50个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聋儿的语言康复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拼音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学龄段聋儿教师需接受专门语言康复培训

聋儿的语言康复工作需要科学、系统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现在大多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师范类一般专业毕业,学习的理论大多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而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中包含大量医学知识,因此要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医教结合”。

(二)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

语训教师不仅传道解惑,还需充当“医生”角色,很多聋儿之所以不能正确构音,是因他们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把握不好,有些是对唇、舌、下颌的运动无法控制,教师需借助口部运动训练器,帮聋儿建立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让聋儿正确构音。

(三)加强学龄段聋儿的个别化语言康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聋儿的课堂语言康复效果存在差异,有些聋儿在课堂上“吃不饱”,需要个别化康复训练,教师要针对性地制定该聋儿的个别化康复方案,对其进行个别训练,以巩固该聋儿的语言康复效果。

(四)重视学龄段聋儿的家庭康复

聋儿在校时间有限,更多与父母在一起,仅靠在校训练不够。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对正常人的依赖很强,需在正常人的提醒与督促下,才能很好完成语言康复训练。在家时,家长应根据训练材料内容以及聋儿已有的语言水平巩固语言康复效果。

(五)教师与家长架起沟通桥梁

教师在校开展语训工作以外,需将聋儿的语言康复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康复。家长应树立对聋儿康复的信念,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康复工作。

聋儿语言康复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非教师一方就能完成,只有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下才能做好。

语文法制渗透教案范文6

【关键词】 小语教学 渗透 法制教育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现行语文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素材有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又有实效的途径。凭借学科特点,让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法制渗透: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如在学习苏教版四(下)课文第十八课《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毫无节制的用水,浪费水资源,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使得巴西著名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枯竭了,巴西总统为瀑布举行了特殊的葬礼,说明了破坏环境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教师还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立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又如苏教版五(下)课文第十三课《秦兵马俑》,我觉得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解秦兵马俑这一珍贵历史文物的特点,之后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马上提问:“当你看到文物遭到破坏时,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游客在参观文物古建筑时,在建筑物上刻字,这样的做法对吗?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讨论声中及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生知道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文物,用法律来制止,制裁破坏,盗掘文物的行为,是保护文物的有效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法制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的老师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了,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二、在口语交际中讨论,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三、在习作活动中关注、提高法制观念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足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小学语文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选择教学中渗透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即寻找和探求课文中思想火花的迸发点。只要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结合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2] 《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

[3] 《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