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例6篇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07-02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有对前人智慧的继承,又有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和创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一、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时代课题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框架体系

1.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

任何理论都是时展的产物,因此,任何理论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性,主要解决那个时代的首要任务。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弊端和社会问题纷纷暴露出来,“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问题逐渐成为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针对这一课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有针对性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些根本问题。主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主要回答了“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2.科学发展观具备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清晰的框架体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贯穿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不仅指导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渗透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论断和观点之中。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用联系的观点统筹整个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等。这些都完整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如前所述,科学发展观主要深入研究解决和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当代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对这一中心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回答,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为其他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先导,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全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新课题,形成了若干创新性的新论断。科学发展观围绕“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对我国未来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进行了系统论述,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内在联系的系统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1.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社会主义向人的回归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以人为本”意味着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摒弃,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人本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这在社会主义的认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提升,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社会主义,将重新确认社会主义的一条最不容忽视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应是真正的“人的社会”。

2.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目标。科学发展观认为,只有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全面的观点显得更为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

3.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要求,这就是中国经济社会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协调发展,揭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关系。协调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就是要通过统筹协调,解决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理论有一系列重要创新

1.对发展的内涵、实质和内容作了新阐述

科学发展观倡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指出了发展不仅是物的GDP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发展,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要促进“五个统筹”,要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这就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发展的内容作了完整的概括和论述。

2.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根本目标有重要创新

为谁发展? 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出发点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正是这一回答,使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并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目标理论。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取代了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发展以人为目的,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自身发展的完整性;强调不但要注重发展的物质因素,更要注重发展的精神人文因素;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实际上矫正了我们过去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偏离和价值缺失,增加了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向度和道德关怀。

3.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道路理论有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道路的理论,就是立足中国实际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友好,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4.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动力理论有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明确了新的依靠力量。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强调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中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动力的新认识,使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更加全面和科学,更加符合时代特征。

5.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论有重要创新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分为三个领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更全面的社会建设理论,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这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而且还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6.科学发展观关于对外方针理论方面有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努力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后,进一步把这一理念推广到国际领域,鲜明地提出中国坚决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新论断。中国需要并将坚持走对内和谐、对外和平的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之路意味着中国将全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发展自己,同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富强的需要,也是中国根本利益使然。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谋求和平、维护稳定、推进合作,构建和谐的世界。而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和包容的世界。

7.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公正性作了进一步强调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但一些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如失业、贫困、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分配的公正性问题开始困扰我们。针对这些新情况,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建立社会发展的公正机制,着眼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协调,着眼于当代人和后来人的承前启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环境,缓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从制度上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保证每个人平等竞争的权利和机会,创造良好的追求公平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文2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观 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逐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它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关于发展的思想,邓小平把发展问题提高到时代根本主题的战略高度,把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提高到“三个有利于”根本价值标准的战略高度,提高到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从而把发展问题升华到一个全新的视野、全新的境界、全新的高度。我们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邓小平发展观的经典表述。它为我们今天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是唯物论生动的活的体现

邓小平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研究中国的国情、与探讨中国的发展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由于邓小平坚持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才有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动态、科学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才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终得到明确,“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才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邓小平的发展观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以人为本,而所有的发展都围绕着“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核心与实质展开。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是辩证法精髓的凝结

    邓小平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提出要“照辩证法办事”,把“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转换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并贯彻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社会活动中的目标确定、战略设计、蓝图规划等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辩证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发展”的源头,改革开放将“发展”放在了我们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发展,衡量改革开放的标准也是发展。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

[1] [2] [3] 

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已成为中等收人发达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自觉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是创新性认识的智惫结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同时,提出了认识国情的任务。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我们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基于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邓小平说,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与时俱进的、全新的发展。

    (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发展

    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同样是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是因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了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诸方面的需要,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也是衡量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就没有社会文明的发展,更没有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正是由于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的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我们才认定它为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认真落实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全面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发展和创新,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指针。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发展的观念,丰富发展的内容,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用新的观念、新的机制和新的办法来谋划和促进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积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都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因此,只有认真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我们党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人类社会

1 涵盖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社会结构层次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三个基本层次。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过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就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的社会形式,而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是后者对前者都有或大或小、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作用。

这个矛盾体系的循环往复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

人类社会是以生产为基础的种种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为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的矛盾都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矛盾体系,共同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2 涵盖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社会生活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组成部分。社会就是在这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和运动中不断形成发展的。对于三个部分的内在关系,马克思表述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物质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同时,自身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即表现为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法制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而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按照中国特色杜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更加全面、协调、均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成为“四位一体”,形成了一个涵盖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理论体系。

3 涵盖人、自然与社会的三个维度

工业革命给高科技带来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希望并相信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将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难题,使经济快速增长,消除贫困现象,消除社会矛盾,达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全球性追逐科技神话、盲目征服和占有自然的过程中,地球资源严重消耗,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发展中国家不仅自身盲目开采滥用,还要背负西方国家的压力,生态系统破坏更为惨重,几十年来更是自然灾害连连不断。就如恩格斯所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成果又取消了。”在人与人的对象性活动中,人类破坏了自身和谐,导致了冲突与战争;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人类破坏了自然界,最终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对抗作了最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并建立起人类社会进步趋势的充分信念,同时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对抗。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文4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继承和创新党的思想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深入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由第一要义、理论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实践保证五个理论群组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特征,就是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形成的新社会主义观,它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形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条件

任何理论体系,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也不例外。那么形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当今世界情况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种变化作了概括: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正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之间的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与世界正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中国自身也发生并继续变化。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还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变化交汇在一起,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了。

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近60年。领导改革开放也已经30年了。执政,特别是领导改革开放,使党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存在着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等问题需要解决。

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相互交织,形成了新的历史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过去我们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有些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了。新的历史条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呼唤着能够解决当前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的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还需要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创造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包含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论观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对科学发展问题所作出的许多精辟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创造提供了理论给养。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条件下形成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体系的形成基于新的实践。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最新实践。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最直接的实践基础。同时,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借鉴,也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间接的实践条件。

新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其文化根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就是形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文化根基。正如胡锦涛所说,科学发展观“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

新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新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成果。是当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作为新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也有其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首先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就提出了求真务实。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又一次创新。求真务实,强调要加深对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两个方面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功夫和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认识真理的思想路线和实践真理的行动路线的统一,进而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完整思想路线体系。而在这个思想路线体系中,“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逻辑起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求真务实的提出相联系的。求真务实,把实践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必然尊重人民群众。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便成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要深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也是科学发展观逻辑起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与求真务实相联系的。求真务实,首先要从我们面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实际,最根本的,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发展又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针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日益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中国共产党正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出发,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形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

坚持丰富了内容的思想路线,强调求真务实;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深入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这三者相互联系,科学统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完整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结构

科学发展观由第一要义、理论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实践保证五个理论群组成。这五个理论群中的每一个。都由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构成完整的理论;五个理论群也紧密联系,内在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理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实践保证。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作为第一要义的发展,起着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的作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硬道理。不发展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只有通过一步步切实的发展才能逐渐接近并最终达到。发展又必须是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这一理论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这个第一要义,胡锦涛总书记作过深刻解释,他说:“要深刻理解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作为第一要义的发展的基础作用,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过程、回答的核心问题以及与科学发展观中其他理论的关系上呈现出来。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它所解答的,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发展这一重大课题;这一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理论观点,都基于发展,正是在对发展的探索和理论的论证基础上,才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其他理论观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社会主义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说到底也是代表人民的意愿,谋求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我们在发展中统筹兼顾,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是社会主体。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 “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因此,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成绩和政绩。进行科学发展观理论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产物,说到底,是中国共产党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的产物。因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每个理论观点,都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点的。

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分别是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是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的桥梁,而它们自身也由一系列理论观点构成了完整的理论群。并与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其他理论群统一在一起。

科学发展,本身就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意味着我们绝不能只关注经济的增长,而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

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统筹兼顾。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进展,统筹安排和推进各项改革,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实践保证。实践保证,不是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这些实践保证,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的科学要求,同时自身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包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四个理论观点完整统一。构成了关于实现科学发展实践保证的理论。深入理解这四个理论观点及其内在联系,并运用这些理论观点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诉求。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者互为条件,有机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无疑会给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统一,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辩证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得以展开的基本逻辑关联。是渗透于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各个理论观点中的主旨,是贯穿科学发展观一切理论观点的主线。是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的标志。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核心,体现了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是对科学发展目的的基本定位。科学发展观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围绕人、为了人的。以人为本,把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本质归属、终极目标、实践动力科学地统一起来,在统一中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基本精神。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五、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特征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实践中产生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也有它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的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新实践的产物,它回答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它直接提供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良方,同时也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它与我们当今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以至离开实践,就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源。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最突出的特点,不是大段大段的理论概念解读,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演,而是用最朴素、最直接、最简要的语言,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且在回答中形成鲜明的理论观点。

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理论群,任何理论群中的任何一个理论观点,都密切联系实践而阐发,都切实地回答了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它在直接指导实践中落实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权理论意义 深远影响 国际人权合作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人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要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的伟大战略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科学发展观的人权内涵和人权思想,也是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人权与人权进步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新形势、新情况提出来的。它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国人权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围绕着发展这条主线,紧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主题,在阐述发展的目的、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的根本方法、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成果分配等重大问题的基础上,也回答了我国人权理论与人权进步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从我国人权的性质、目的、价值取向、制度保障、机制形成、主体与动力、基本要求与方法、内部各要素关系、与外部要素关系,以及同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人权观根本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构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权理论体系。经过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再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加以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可以说,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权理论体系已经以框架清晰、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寓意深邃的新姿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既有中国特色又饱含时代气息,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创新性都是我国人权史上前所未有的,达到了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推动人权进步事业取得伟大成就

(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五年多的实践已经证明,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这个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等。尤其是在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方面,在人民享有各种权利方面,其突出成就更是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这五年多我国人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人权状况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我国的人权进步事业完全可以用两个“全面”来概括:人民享有的人权内容越来越全面,涵盖了人权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人民享有人权的人数、阶层、群体、民族、性别等最为全面,凡是法律规定应该享有人权的公民都享有充分人权,具有普遍性。

(二)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五年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雄辩地证明它完全是正确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而且预示着它也是今后中国发展的重要指针和战略思想,一定能够实现党和国家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在国际人权斗争中提供有力武器

当前国际政治领域并不太平,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各种政治冲突和军事争端连绵不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同西方这些“人权霸主”进行了长期的尖锐斗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一)科学发展观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为我国在国际人权斗争中取得更大胜利提供了有力武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不但打破了资产阶级过去独扛人权旗帜、企图在舆论上一统天下的旧局面,而且为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争取话语权、主动权开辟了新天地。资产阶级过去一直以人权的发明者、提出者自居,动辄就教训和指责别人;我们虽然也进行了反击,但不太得力、不太得法,原因之一是过去没有搞清楚人权理论。例如,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财富,回避财富由谁生产、由谁占有的问题,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才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其实质脱离不了人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里,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只有剥削阶级才能享有“一切权利”,而被剥削阶级能够享受到的却几乎是“一切义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资产阶级确立了自由、平等、人权, 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得不到的。人权只是“资产阶级所有权”,“人权本身就是特权”,是资产阶级的特权。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争取自己的人权,只有通过斗争和努力,“上升为统治阶级”,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才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由于实现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每个人才会享有最充分、最全面、最完美的人权。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从不讳言人、不讳言人权;他们批判过资产阶级学者避开阶级性、抽象谈人性的“经济人假设”等理论,但他们从来不反对谈论人,而且曾用很多篇章评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争取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

(二)科学发展观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真实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曾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人权口号的虚伪性、片面性,但也充分肯定它的历史进步作用和一定文化价值。马克思主义不但勇于彻底地“破”,而且也善于全面科学地“立”,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人权观和人类美好的人权构想。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最进步、最科学,资产阶级人权观根本无法与其相提并论;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人权远景最公平、最美好,资产阶级人权观也根本无法企及。但是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人权的论述学习和研究得不够,特别是曲解了批判资产阶级抽象地谈人的原意和立场,误以为凡谈人都是“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从而讳谈人和人权,很少谈人和人权,结果造成了人权理论上的长期缺失和断档,也在人权斗争中处于被动状态和不利地位。

如今科学发展观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真面目,强调以人为本,倡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公开地、坦然地宣布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但将人权内容写入宪法,而且写入党章,这在世界政治史、政党史、法律史上也很罕见。由于我们敢于扛起人权旗帜,并且越扛越高、越扛越自信,我国的人权旗帜已经在世界人权领域取得了胜利。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主题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讲共赢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包括人权合作,将会更加广泛和密切。由于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有着相同的历史、相同的命运,今天又都有相同的任务、相同的利益,即保护发展权、在发展中强大自己、提高人民生活、保障人权,所以大家在发展的旗帜下很容易形成共识,进行合作。

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主题,符合世界潮流,富有时代特色,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意愿,也顺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声,能够在大家之间引起共鸣,这将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包括人权问题上开展合作,奠定思想、认识、情感的基础,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在共同的发展目标指引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切,我国可以从其他发展中国家那里学到不少发展的有益经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从中国学到对他们有用的发展经验。而且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又一直走在前头,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惠及中国人民,还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尤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我们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工作中的不足也会对发展中国家起到借鉴警示作用。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包括人权在内的各方面合作将是广阔和美好的。

(二)科学发展观倡导国际人权合作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下,各大国既有相互竞争和制衡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的一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关系错综复杂、纵横交织,呈现多元化格局。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反映了我们的和平发展决心和诚意,明确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目标,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相统一的中国特色,也决定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不求私利、不谋霸权,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努力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因此,我国与西方国家有人权斗争的一面,也有争取合作的一面。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文6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一直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之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理论成果。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明确提出要采取“统筹兼顾”的方针去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明确提出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后来他又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概念。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和的发展观的积极成果,在反映时代精神和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问题。他论述了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发展是当代世界、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论述了发展、特别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本质含义,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发展就是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他认为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发展经济,为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路线,规划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的发展战略中还包括了由先富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他还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丰富了邓小平发展理论。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过程中,先后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等重要论述,提出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素质的发展路子;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要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战略高度论述了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的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又作出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核心说,科学阐明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