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例6篇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电子专业;教学效果;提高方法

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理论教学的问题,体现出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的需求。实践教学的问题,体现在中职院校设置的实验设备较少、指导教师较少、课时较短以及缺乏科学性的考核方式。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运用综合性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培养出复合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1中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问题

1.1.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中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对电子信息技术出现的转变,并且对电子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但是创新的重点会关注在理论内容。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理论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知识时,会使学生感受到较大的难度。此外进行理论教学内容创新,仍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学生从中职院校毕业后,未能符合岗位要求,多数情况下学生会在岗位上进行重新学习,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增加企业的岗位成本。

1.1.2理论教学模式较为简单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中职院校在讲解电子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过程中,会主要讲解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并且采用简单的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讲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2实践教学问题

1.2.1缺乏实验设备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锻炼实践能力。但是中职院校过于关注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中职院校未能配置完善的实践设备。此外中职院校资金有限,并且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均会影响实践设备的配置数量。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过程中,一部设备会有多名学生进行操作,每名学生的操作实践较少,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2.2指导教师较少中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缺乏足够并且专业的指导教师,出现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的原因如下:第一,中职院校提供待遇有限;第二,多数教师具备理论教学能力;第三,中职院校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的指导教师较少的同时,从事指导工作的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经验等方面,均需要进行不断地改善。此外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较多,指导教师只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统一讲解实践技能,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由于学生数量多,教学任务重,指导教师未能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学生始终学习单一的实践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2.3实验课时较短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期间,由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解理论知识,导致实验课时较短,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2.4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中职院校会采用分数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考核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学生为获得良好的考试成绩,不仅平时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还会在临近考试时,增加学习时间,以便通过考试。以分数为主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中职院校应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使考核更加科学。

2提高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效果的方法

2.1了解专业课程,了解行业动态

中职院校在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作为向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教师应不断了解行业动态,基于行业动态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使调整的教学内容,不仅向学生讲解与行业需求有关的知识,还能使学生以社会发展眼光,在学习中学会自主获取行业动态信息,并且与教师进行光伏的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素养。教师在了解行业动态过程中,首先应树立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意识,然后不断参与电子行业的发展中,使教师获得更多前沿咨询,以便融入教学中,一方面使教学内容跟上行业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更加新颖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2重视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企业在招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过程中,一是考查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考试成绩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代表学生能否快速胜任岗位要求。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时,如果仍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会严重缺乏实践能力,极大的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期间,中职院校应加大改革力度,给予实践操作教学足够的重视,增加实践操作的教学比重,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在对教学进行改革时,为获得良好的实践操作教学效果,中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既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操作条件,还要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许多中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同时在学校建立科研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并且会聘用在实践操作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建立科研基地,企业会在科研基地进行技术研发等,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学生在实践操作学习期间,会在实际环境中,加深对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基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快速发展。

2.3完善理论体系,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中职学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过程中,将培养的重点关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接触设备期间,会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难度。中职院校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音频课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更加容易学生理解的图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基于多媒体技术,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知识补充,以便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丰富学生理论内涵的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才能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快速发展。

2.4注重反思总结,培养学生进取精神

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在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期间,应在教学的收尾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在反思总结过程中,反思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实践操作,在反思中不断归纳涉及的重点知识,对重点知识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此外教师在反思总结过程中,会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进行反思总结时,不仅总结教学中的优点,还应找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弥补教师在教学存在的缺点,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在反思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向学生指明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在学习以及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反思总结,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还能使快速适应岗位要求,从而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2.5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提高工作能力

中职院校在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与实践操作学习相比,学生进行实习时,会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产生重新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实习环境,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过程中,还会学习其他技能,如人际交往能力、应对突发情况能力等,学生在实习中,会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还应自主寻找,争取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进入到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在锻炼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6强化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素养

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时,需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中职院校可以采用自主培养以及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过程中,中职院校首先对本校教师进行指导培训,让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要求教师找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的差异,以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且教师在实践中会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中会以实践操作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中职院校在聘用教师过程中,企业应聘用企业的实践技能较高的人才,引进到学校后,由实践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会组织其他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实现中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2.7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

在原有的考核方式中,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考试成绩,并且在考试中缺乏实践能力的考核。中职院校在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时,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另一方面增加实践技能的考核,并且学习过程、实践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进行分配,让学生重视日常学习的同时,还能投入一部分精力进行实践操作。在日常教师采用随堂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在实践操作中,会对学生完成的实践任务进行考核,通过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获得良好的考核效果。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2

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他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 “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其中,第1方面是整个素养结构的知识技能基础;2、3、4是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中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核心;第5方面是与整合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人文修养;第6方面是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动力系统。

二、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

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1)教师的职前教育;(2)教师的校本实践;(3)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总结;(4)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5)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三、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

1、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

采用专家报告、讨论等方式,系统地介绍有基本概念。结合案例分析,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研究、应用模式、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主要问题。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理解整合的有关模式,引导并帮助教师从教师的视角理性、全面地思考和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

本环节的关键是改变教师 “被动受训者”的角色,组织教师合作研讨、主动理解和建构有关理论和模式。

2、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将有关 “整合”的理论和模式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 1)教学设计培训:以其他教师的课例为载体,采用案例分析法,向教师介绍系统教学设计应包括的所有环节、要素,各环节和要素应如何设计及其注意事项等;展示并讨论“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模板”,介绍“模板”的使用方法。

( 2)按领域/学科分组:每组由教育技术专家、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师代表组成,教师控制在10名左右。向小组成员布置明确的合作教学设计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如半天)内,经过研讨,合作设计出一堂或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准备案例展示材料。

( 3)选定教学主题、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并非所有的教学主题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适合的教学设计主题,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小组成员首先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备选的教学或活动主题(最好是近期计划教授的主题)。然后,对备选主题的价值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每组选定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为了便于操作,教师按学科/领域分组,但每个小组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要注意渗透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有条件的学科小组可设计一些跨学科或者综合化的主题单元,切忌由于按学科分组人为导致学科之间的相互孤立和脱节。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分析环节可渗透到主题选择阶段进行,主要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难点、培养目标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 4)系统思考和讨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教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参照“教学设计模板”,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论证教学理念,选择或创造教学及评价方式,论证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选择合适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确定适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设计各环节(包括教学和学习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后)的具体教学和学习活动,重点考虑教学任务的设置、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等方面;论证教学活动对人力、物力、设备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等。

( 5)小组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后小组讨论教学设计方案并修改。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专家设计的课程成品,教师应由被动的课程“使用者”和“消费者”,转变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成为校本课程的创造性的“生产者”。[1]

3、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各小组向全体教师展示各自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专家和其他小组教师对各组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重点分析和学习各教学设计方案的优点;发现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

4、制定校本方案,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校本研究

( 1)制定校本方案和实施计划:合作教学设计之后,教师根据小组设计的教学方案,结合当地/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教师、学生和设备的现状,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或调适,制定出在本地和本校切实可行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案,周密考虑并列出实施该教学方案所需的资料和资源。

( 2)在自然情景下实施校本实践和校本研究,形成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档案袋。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教学,并在本校的自然情景下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应全面翔实地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形成完整的 “教师教学档案袋”和“学生学习档案袋”。教师教学档案袋包括教学方案(在教学实施后,教师应及时修改、补充教学设计方案,尤其是补充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选用的或自己制作的教学材料、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教学任务、教学组织方式、具体的评价量规或测验、教学过程中关键的教学处理策略等)和教学录像。学生学习档案袋包括:学习过程录像、学生作品和成果。

5、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自我反思、总结

教学活动完毕,教师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包括: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能有效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比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审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

通过第 4、5个环节,重在帮助教师通过校本的实践及反思,提高教师教研能力,逐步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转变。[1]

6、案例展示与评价,经验总结与交流

组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交流优秀经验。案例展示至少应包括 3部分内容: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展示教学录像,交流自己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反思总结。每个案例展示后,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案例进行深入、系统的讨论、分析,总结出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必要时,可组织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教师展示各自的校本实践案例,交流校本教研经验。

教学设计环节是教师将整合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本环节就是将各自的教学实践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论的过程。其间,要发挥专家,包括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特长,与教师共同总结适合当地特色的整合模式,考察有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实现条件,分析原有理论的缺陷或不足,提升理解和认识,总结能有效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具有高度适恰性的 “个别化”理论。[2]本环节既是一轮“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的最后环节,也可以作为下一轮“专家-教师理论研讨”的起点,以此形成环环相扣的校本实践行为链。

四、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特点和实施关键

1、以教师持续的自我专业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为整合的有效推进提供师资保障。

2、在校本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本校或当地实际,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本校的信息技术整合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模式和理论,弥合一般性的理论和模式于学校教学工作复杂性和各地巨大差异性之间的鸿沟。

3、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的参与和实践:与传统的教师培训不同,教师在本模式的所有环节中都是实践的主体和主动创造者,培训者或专业指导人员只是教师的“协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同时,专业指导人员在帮助和引领教师的同时与教师共同学习和提高。[3]

4、重视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和校本实践习惯性的反思,可通过多重途径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使教师清楚看到自己的进步和纵向发展轨迹,有助于确立自我职业发展的信心;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理论修养方面的缺陷,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识、新信息;发现自己具体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教学习惯及其消极后果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避免。

5、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在与各地区、各学科的同行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更多的视角和层次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社会建构;同时,同行之间持续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各地、各学科的教师逐步建立研究共同体,以便分担压力,共享资源。[4]

6、重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实现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如果脱离专业引领和理论总结,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实践很容易陷入从实践到实践的低水平重复,学校的实践工作和教师的专业能力都难以提升。本模式的各个环节都重视专业引领的作用,组织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全过程对话,唯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修养,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持续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整合工作。

[参考文献]

[1]傅建明.(2002).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5期。

[2]施莉.我国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综述[J].成人高等教育,2002.(5)。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3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重视动手上机,忽视理论学习;二是重视授人以“鱼”,忽视授人以“渔”。如果把二者整合起来,既可以弥补信息技术单独学科的不足,又可以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两者整合的策略和意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策略

(一)准备阶段: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优美、直观的情境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建构,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既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能感受到学习实践的乐趣。例如在“香烟与生活”的主题活动中,假设教师在开题时直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香烟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吗?人们为什么要抽烟?”但学生对香烟的认识并不深,就是想答也答不好。这时,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关于香烟对人体危害的短片或一些图片、数据等,笔者认为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实践活动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便利,使活动实施更有效;综合实践活动又为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载体,使信息技术教育更有价值

1.方便、快捷的Internet搜索引擎

在搜集资料的途径中,利用Internet搜索引擎最方便、最快捷。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更快捷、更有效地搜索资料,如果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他们就会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搜索自己组内小课题的相关内容。

2.方便、实用的Word、Excel等办公软件

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如果涉及调查问卷和采访表,我们可以利用Word进行设计;在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时,Excel表格是必不可少的。Word与Excel相结合,能很方便地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进而得到统计图。这对调查分析是很有帮助的,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节约了活动时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总结交流阶段:利用信息技术让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评价更有效

在成果展示活动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回顾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信息技术课中学习幻灯片、网页制作,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完全有能力对本小组的成果用PPT或网页展示出来。这不仅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而且也展示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然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交流仅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QQ群、Blog(网络日志)、BBS(论坛)等方式发表日志、感想、收获、建议,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信息技术就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工具,大大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有效培养了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是指导者、参与者,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克服困难、一起积累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能。

(3)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理论、习技能,写设计、写反思,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总结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4

殷怀军 甘肃省会宁县草滩初级中学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

背景下,如何立足农村中学的实际,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进而大幅提升农

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必修

课,在农村中学已经全面开展起来了。但是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

术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一直在低效率和低水

平上徘徊不前。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在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

在中考中只是过关考试,考试压力相对较小,许多学校都把信息

技术课看作“豆芽课”,“鸡肋课”,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

都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甚至每到中考冲刺阶段,信息技术教育

课作为“副科”,常常被挤占挪用。

(二)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大家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

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示范、学生观

看演示、 然后学生上机操作。 其实就实际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来看,

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而言,教师未讲完即可准确地上机操作;相反,对于理解能力较

弱的学生而言,即使教师讲完了授课内容,学生依旧无法完成操

作,这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上课时间注意力不集中,在走神的过

程中一堂课就结束了,倒是学习效率低下。

(三)信息技术教育方法落后。在当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

学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普遍采用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

模式。这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上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

师将书本知识转化成易于接受的言语传递给学生、执行教案的过

程,许多教师沿袭自己多年的授课思路与过程,不善于发现和总

结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善于根据学校情境进行反思和调整教

学思路,其实,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课堂中最理想的教学设

计。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可以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一旦学生没

有回答出来,教师就会一直加以引导,直至完成预期的目的,得

到预定的答案。

从上述的问题来看,当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无论是从

教育理念,还是从教育方法上,都与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新理念和

新方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倡导高效课堂建设

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成为当前广大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面

临的一项艰巨的现实课题。

二、构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建设在农村中小学的不断深入,笔者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

验的基础上,以高效课堂建设理论为导向,自觉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在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建设中进行了许多有益

的探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概括起来讲,主要就是抓好以

下三个关键点:

(一)课前应重点抓好优化教材。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是

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教师备课前首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等。教师又是教材的开发者、实践者。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这

一点显得更为重要。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要有

自己独特的钻研、解读和思考。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变更教材

中知识的前后关系,吸取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丰富教材内容,使学

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

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

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

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和

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只有正确的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才

能在每一环节上认真设计,实现高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中应重点抓好优化教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因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

方法,除教师精讲以外,更多的是学生的上机操作。学生只有亲

手操作,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会课程,才能掌握知识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

的动手操作,真正提高信息素养。例如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

听讲时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乐趣,没有学习的激情,更

谈不上掌握知识和能力了。但通过一定的理论加实践操作相结合

的方法,既传授了相关理论知识,也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枯

燥的理论得到巩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好动的天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巧妙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巧设练习

时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事实证明,有趣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

兴趣和欲望。比如在讲解自定义动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结合校园花池图片作为对象,蜜蜂作为自定义动画动作,学

生看到设计的练习能让蜜蜂翩翩起舞后非常高兴。对于这样有趣

的练习,学生也愿意主动的参与教学,同时课堂也高效起来了。

同样, 巧设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难度问题, 难度大了学生很费劲,

难度小了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基础深入了解,

对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练习要求,从而打造信

息技术高效课堂。

(三)课后应重点抓好教学反思。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

说过“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

所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没

有反思的习惯,只是为应付学校检查,就是有反思,也是三言两

语、泛泛而谈,模式化的。教师只有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关注全

体学生的发展,才能在课后正视成败得失。同时要与学生沟通交

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反映的意见建议要吸收改进。最后认

真总结反思、科学反思,要把教育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

教育智慧。 只有认真做好反思, 才能打造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总之,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建设之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在教学

实践中,认真学习贯彻高效课堂教学理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5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已被省教科院成功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课题,为了保证课题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根据相关要求,我们课题组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老师们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课题成果预期和呈现方式: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

[1] [2]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