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例6篇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职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17-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大学是社会文化的中心,是社会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的策源地,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大学所承载的四大职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学文化一旦被确认、完善和形成,就必然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文化成果,因此,依托大学四大职能可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着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力强化共同理想的教育,着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夯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推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讲授每门课程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有机地融入教材中,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再次,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讨论式、交流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断深化和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达到内化观念、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探讨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见解、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难点和疑点,在轻松、分享的氛围中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深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外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顶层设计,凸显主题性和主体性,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首先,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引导,使各个社团活动在主题设计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彰显活动的主题性。在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外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彰显和培育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赛、数学建模等科技活动,通过组织、设计、实施、总结和反思,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其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再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学术文化等在内容上、功能上、作用上相互承接、相互补充,可以最大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化人的合力作用。[1]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

3.发挥校训及规章制度的作用,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具有继承性、融合性、稳定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现阶段要赋予大学校训新的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校风、教风、学风中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使师生知荣辱,明是非;爱祖国,坚信仰;勇创新,善行动。不断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使校训入心、入脑,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贯穿于校训之中,进而更好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要发挥规章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促进大学文化建设。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如在各个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工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教师的评职晋级、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考核体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学生手册等方面。其次,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目标。学校各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落到实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推进情况纳入对各部门和各学院的考核内容之中。将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实践活动情况纳入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环节之中,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

4.发挥教师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融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需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要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就需要广大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作用,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和榜样。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元素,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培育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进取意识、奋斗意识,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践行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在科学研究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职能,依托高校人才众多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经济社会提供创新动力和发展引擎。

1.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坚持改革创新,善于追求真理。首先,面对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高校的科学研究要敢于瞄准国际国内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努力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结合本校特色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及科技创新基地,不断跨越科学与技术的界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以及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界线,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占领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科学研究要瞄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主动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理论和出产品并举,最大限度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和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使其充分展现出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次,大学在科学研究中要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科学研究工作,要将生态环保意识、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能源的使用等融入科学研究之中。在传统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还要在继续教育、决策咨询、社会批判监督、科技推广、科技培训、资源共享、兴办知识企业等方面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层次化。

2.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

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注重培养科研拔尖人才。创新型科研拔尖人才是知识技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提升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与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融为一体,提升高校的人才资源水平,以形成创新的强大动力。其次,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符合学生兴趣的科技活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增大实验比重,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再次,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高校汇聚了若干学术精英、创新团队和一批拔尖人才,具有优良的科研设施,宽松的学术氛围,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凸显大学崇尚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善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发企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在服务社会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大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人力、智力、科技等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1.发挥大学以文化人作用引领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是一个宣传、教育、熏陶、实践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大学以文化人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贯穿到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首先,突出特色优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高校要展示时代风采,引领社会风尚,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人物及团队,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树立王选、孟二东、马祖光以及优秀大学生等典型人物,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典型带动其他学生弘扬正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明确方向,树立价值导向。大学在服务社会中,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社会落后文化,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同时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冲突,必然影响大学文化发展。大学文化必须高扬文化批判旗帜,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不断抵制不良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反文化、抨击腐败文化,担负起社会良知、道德良心的重担,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批判和交锋中,发挥社会批判、文化引领和文化监督的独特作用。

2.以大学的精神成果为依托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首先,创建学校特色精品文化。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积极参与精神成果的培育,并从中接受陶冶、塑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追求,使所有师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平台,并积极促进精神成果转化,使文化成果走出校园更好地服务社会,形成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培育价值观念,孕育时代思想。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较高层次的文化体系,对全社会及广大群众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产生较大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而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自然会带着大学文化的烙印,开时代风气之先,树时代精神新貌,以大学精神文明成果为依托,发挥其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再次,大学要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着力培养文化运作与发展所需要的新闻传媒、文化创作以及文化创意、电子出版、动漫网络等新兴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文化人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

四、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文化传承与创新,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这个职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更决定着大学对国家和民族作用的发挥。

1.在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中,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要保持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已深深融入我们民族血液之中,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含中所包含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的积极内容,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重视教育等核心思想。并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法治思想和公平意识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之与现代核心价值相契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其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转变。再次,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培育我们的共同精神家园。要不断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逐步使诚实守信、崇德尚贤、礼义廉耻成为师生日常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民俗礼仪,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统。要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在文化创新中突出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结果。大学要完成其职能,就需要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首先,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启蒙、科技创新、引领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培育知识精英、科技精英和文化精英的摇篮,要为时代和社会提供最先进的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要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创造出丰硕的精神成果、思想成果、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内涵深、品位高、有思想内涵、有专业水准、师生喜闻乐见的大学文化品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各门课程充分体现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和多样化。注重品牌文化的扶持与培育,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大学文化品牌,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3.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大学肩负着连接世界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的使命,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丰富文化交流形式、深化文化交流内容。各大学不仅要与世界上各大学进行文化交流,也要与文化科研机构、文化企业、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要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还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世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展现中国进步、文明、开放、民主的形象,进而使更多人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明古国的文化修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建立有利于畅通文化交流渠道的机制。建立国内外高校间互惠的文化交流机制,如通过联合办学、出国留学、访问学者、交换学生等形式深化交流,有序、定期、全面地开展高校间文化交流活动。[3]除开展学术交流外,我们的师生还要讲清“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师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高校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担当、有所示范、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陆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5.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2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

同志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面对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比较和冲突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为了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提供精神保证,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构想。党的十八大最终确立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也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现实力量。其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坚持科学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重要方面,都渗透着科学精神的力量。

一、倡导科学的精神价值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遗产

今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100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 作为中国思想现代化的源头,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其中,确立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价值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基本目标。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与苦难。痛定思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不再是为世界他国所敬仰的天朝上国了,要想抵御外侮,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向西方学习。从魏源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来,人们开始逐渐学习接受西方的事物。然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从根本上改变国民性才是苦难中国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之路的观念保证。从而,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大力呼吁把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请到中国来。

按照今天的标准,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请来的“赛先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科学,而是人们针对中国的社会状况,选择一些现代科学中的元素,重新加以阐释,用来作为批判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批判长期统治中国人的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并试图以此为基础,建构新的民族精神的一件思想武器”[2]。也就是说,这位中国特色的“赛先生”本质上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代名词,引进“赛先生”的目的在于利用科学精神传播新的文化价值观念。

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之所以希望把“赛先生”请进中国,首先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与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以来,科学作为现代文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渗透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次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与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依靠科学知识,一个民族就能获得成功,就能真正得到发展”[3]。第三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与每个人的心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我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它的影响,千百万人的成功依赖于它;而且,我们的整个人生观早已不知不觉地普遍受到了这种宇宙观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自然科学而强加于我们的”[4]。

20世纪初的中国,科学既不普及,也不发达。一方面,许多普通民众甚至不知科学为何物。另一方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把科学仅仅看作器物层面的弊病,已无法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基础。许多沐浴过欧风美雨,亲身领略过现代科学的巨大力量的先哲,对科学及科学精神认识颇深。比如, 有的学者明确指出:“科学似乎应该分四层:一是科学精神,一是科学方法,一是科学本身,一是科学的应用,所谓科学精神,便是实事求是的态度。”[5]还有的学者指出:“科学的精神在于抛除成见,服从客观真理。研究科学的人一定是平心静气,拿极公平的态度、极细密的眼光去处理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因为不如此便不能得很好的结果。人类经过科学的训练以后,可以养成谨慎、忠实、公正诸美德。”[6]他们认为,科学精神进入中国,必将开启民智, 使广大民众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建立新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为中国的强盛奠定观念基础。

为了传播科学精神,许多新文化的先哲不仅纷纷参与科学事业,投身科学教育,而且在“科玄大战”中为科学及科学精神摇旗呐喊。“科玄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爆发的一场围绕着“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展开的著名的思想论战。“中国现代哲学的三大思潮:现代新儒学、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初步展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论战中提出的问题和一些观点时常出现在中国近现代哲学之中”[7]。在论战中,“科学派”和“唯物史观派”成员都坚决驳斥了“玄学派”坚持的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的主张,强调科学对人生观有积极的影响。丁文江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要摒除个人主观的成见,――人生观最大的障碍――求人人所能共认的真理。……科学是教育同修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真知道生活的乐趣。”[8]任叔永认为:“不但是因物质科学的进步,间接地把人生观改变,直接的科学自己还可以造出一种人生观来。”[9]即使持玄学立场的梁启超也承认:“人生问题,有大部分是可以――而且必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的。却有一小部分――或者还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超科学的。”[10]这场论战表明, 虽然玄学派对“科学万能论”的拒斥有借鉴意义,但玄学派所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方向已非大势所趋;而“科学派”对科学的认识虽然不无偏颇,但它为现代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特别是“唯物史观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奠定的基础,尤为值得称道。

当然,科学观念的传播和科学精神在中国的确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上半叶,在内部军阀割据和外来侵略的双重压力下,赛先生同德先生一样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并没有真正扎下根来。虽然启蒙理想没有完成,然而,科学与民主的种子已经播下,新的现代价值观念已经萌芽。新文化先哲们对科学及科学精神的倡导已经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为人们所铭记。正如所指出的:“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1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渗透着科学精神

当今世界,随着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 文化与价值观竞争开始出现并越来越激烈。特别是,今天的文化与价值观竞争已经超越文化自身,涉及国家安全和综合实力。从而文化与价值观竞争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它的凝练渗透着科学精神。

曾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2]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力求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首先体现在“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13]。任何文化都蕴含着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和价值标准,价值观不仅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追求,而且可能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方向。比如,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则是西方近代以来盛行的主流价值理念。正是由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存在,塑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引领其国家与民族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切优秀的价值观念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是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继承人类以往的文明成果而提出的。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科学的、合理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还具体体现在科学精神成为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着力点。一方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坚持科学的理性精神为基础,通过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等形势,科学谋划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思路,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状况和长远目标,才有可能为最终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奠定现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通过打破一切旧有观念的束缚,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融入和引领全球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个体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本身也渗透着科学精神。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不是价值理念的随意堆砌,而是有着内在逻辑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三个层次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要实现这些价值,需要以科学精神为支撑。自由、平等、公正是人类永恒的期盼,坚持科学精神有助于人们准确把握自由、平等、公正的本质。法治则意味着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坚持科学精神有助于实现法制建设科学化,为真正建成法治国家奠定科学基础。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需要融合科学精神。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因此,只有科学认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真正内涵以及倡导这些价值理念的意义与必要性,人们才能更有意识、有动力去实践这些价值。

总而言之,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次共同构成了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其本身就是科学的。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科学精神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使全党全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念和精神实质。所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理念。实际上,无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坚持科学精神。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们所信奉和坚持的价值观念往往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实践的升华和总结。而坚持科学精神有助于人们提高认识能力,增强明辨是非的判断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认识现实问题产生的根源、实质,理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清醒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突破,从而,为全党全社会认同和接受核心价值观奠定科学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表述简单明了,但本质上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在公民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上都提出了明确、具体、全面的价值要求。要想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 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需要运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在深刻理解各个具体价值观念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上, 认真分析各层次内部各个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各层次观念间的内在关系,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一,培育和践行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需要以科学精神为前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首先意味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意味着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话语权,意味着人民的富裕和有尊严的生活,而要实现这一切离不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纵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靠“科技立国”而发展起来的。在历史上,中国的“四大发明”曾经作为照亮西方文明的曙光而惠及世界,当然,“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依然记忆犹新。“科技是国家富强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之中,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佳的方式。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谐即各得其所,意味着稳定与有序。而要实现这一切,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古人云:仓廪实,知礼节,而物质生活的改善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的现代制度建设作有力保障,而在这些方面都离不开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精神的有力支撑。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同样大有用武之地。一方面,培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精神既要克服传统封建主义余毒的消极影响,又要与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划清根本界限。因此,只有采取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克服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所需要跨越的困难与障碍。另一方面,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必须坚持科学精神。现代科学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例如,科学研究中的自由探索精神;勇于向权威挑战、只服从真理的平等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公正、法治精神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科学万能论不是科学”,更不代表科学精神,因为“科学万能论鼓吹科学所不能做到的事物,夸大了科学的作用和范围,这种理论歪曲了科学当中最令人尊敬的部分”[15]。真正的科学精神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有助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的践行。

第三,培育和践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科学精神所具有的正能量的作用同样不容低估。这是因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体现的是公民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但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时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经济社会全球化竞争,无论是“爱国、敬业”还是“诚信、友善”都具有区别于传统价值的新的、更丰富的内涵。科学精神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践行这些价值的时代内涵。一方面,科学精神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如所概括的:“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涌现出许多受到人民爱戴的科学家,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16]另一方面,人类观念史的发展表明,思想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尊重价值观念演变的客观规律,不盲目,不急躁,踏踏实实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因此,每个现代公民,除了需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外,既要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尊重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涵。

总之,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以科学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科学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11][1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p168, p167~168, p21.

[2]任定成主编.北大“赛先生”讲坛[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p1弁言.

[3][4][英]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平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p17, p105.

[5]菊农.人格与教育[A].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p248.

[6]转引自林宰平.读丁在君先生的《科学与玄学》[A].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p176.

[7]张利民.科学与人生观重版引言[A].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p1.

[8]丁文江.玄学与科学[A].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p53~54.

[9]任叔永.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A].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p128.

[10]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A].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p139.

[13].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p13.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3

关键词: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原则

 

正如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正因如此,我们既可以认识、也可以构建既合科学性又合目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博士论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存在于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未来理想社会的制度体制中,也存在于人民的大脑思维中。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稳定的,一贯的,它决定着其它社会主义价值的属性和性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对此将有着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它的构建不仅需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研究,而且还需要从人们的理想愿望、人们的社会价值诉求中去挖掘。它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人们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我们可以构建出既合科学、又合目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们认为,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出发,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发展视角考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互助和全面发展等六个范畴比较合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不是人们任意构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养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来源。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化,孕育了我们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如“儒家的道德主义价值观、道家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墨家的兼爱功利主义价值观和法家的权势功利主义价值观等。它们整理并讨论了‘义与利’、‘义与生’、‘体与用’、‘德与智’、‘德与力’、‘力与命’、‘志与功’、‘理与欲’、‘性与情’、‘公与私’、‘群与己’等一系列重要范畴”,【1】充分展现了“价值问题研究的丰富性和现实性”。【2】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地、人视为统一的整体,从整体上思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尤其儒家的“世界大同”、“天下主义”,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价值的主流精神。故在价值评价中,以天人合一、万物和谐为适度,以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为最佳,倡导节制,反对无度。据此为标准,当个人利益需求与集体利益需求发生冲突时,要大公无私,“存天理”、“灭人欲”,甚至舍生取义。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自觉而觉人”、“自立而立人”。集体主义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历史是不能割断的,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和超越。必须坚持继承和革新的辨证统一,才能使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有一个正确方向和道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转型越来越暴露出它的落后性和消极性,只有变革它,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精神财富。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七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修建西藏铁路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号召全党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一再号召中国人民振作起来,发扬革命加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它们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是我国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法宝,值得我们继续坚持并不断发扬。博士论文,构建。如今,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上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在传统取向和现代取向之间寻求平衡点。我们需要从国情的角度,从全球化的大背景出发,来反思中国传统价值观,探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传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使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思想,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原则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对当代西方社会价值的批判借鉴,有利于中国以开放的胸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既需要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必须研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要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使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中国化”。世界各国文化、社会价值观念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总体上是与该国的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而西方文化、价值思想,因为其强大的军事、经济优势,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导价值思想是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原则,以利己主义为价值核心的,因此它所推崇的是个人幸福。博士论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的,它所谋求的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幸福——共同富裕。二者在根本取向上是对立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西方文化、价值观也有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化生活相适应并促进其发展的一面,因而包含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合理内容,比如“民主观念”、“法治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功利观念”、“平等观念”等。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虽然就其整体来说是不科学的,但该价值观中重视个人的权利、重视个人的能力、重视个人的价值等合理因素完全可以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达到有机的契合。这样,既可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丰富的内容,又可以防止某些边缘价值思想对核心价值思想的不利冲击。在我们致力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非常需要通过借鉴各国的优秀价值思想来构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合科学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原则

从性质上说,价值是有正负之分。如果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有益的,我们称之为“正价值”,简称“价值”,如果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有害的,我们称之为“负价值”。博士论文,构建。说某物对人有价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们通常是把其中的“价值”视为“正价值”。既然价值有正负之分,那么价值有没有“科学性”与“非科学性”之分呢?我们认为,价值具有科学性,没有不具有科学性的价值。科学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正确的。如果主体对客体提出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利益需求并不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只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愿望提出的,那这种愿望和需求具有非科学性,客体则不能满足主体的需求与偏好。也就是说,不具有科学性的主体利益诉求得不到客体的满足,不能成为价值。价值的科学性是指人们对价值客体和价值主体以及主体的价值理想和愿望的认识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正确的。故合科学性是价值的基本特性,不具科学性的价值是不存在的。本文有的地方提到了“构建合科学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其中的“合科学性”,并不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科学性与非科学之分,而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科学性这个基本特性,故将“合科学性”作为修饰语放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前面。另外,价值也具有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指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从人的主体利益出发,满足人的需求和理想愿望。如果客体对主体的作用符合主体所需要,我们认为它有价值,否则,它便是无价值。博士论文,构建。从这方面说,合目的性是价值的首要的基本特性,缺乏合目的性的价值也是不存在的。

我们把合科学性与合目的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原则,并不是说我们构建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合乎科学性与合乎目的性,(因为这二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客体提出的主观愿望、利益需求必须既要合乎科学性,也要合乎目的性。如果我们将那些要么不合乎科学性、要么不合乎目的性的人们的理想愿望和价值诉求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将是非科学的,也是徒劳的,它不会给人们带来利益需求的满足和理想愿望的实现,然而事实上,这种“价值”也是不成存在的,它是少数人的利益需求批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外衣”,或者只是人们心中的一个幻想而已。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当然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何为其本质,它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必须满足我们对它提出的目的和愿望。但并不是我们人类提出的所有要求都是正确而科学的,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对社会主义提出的价值需求。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愿望,只有合科学性的,才能被看作社会主义价值。故我们必须从合科学性、合目的性两个方面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四、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结合原则

社会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从净化灵魂到走向卓越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我们对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的一种理想价值诉求,它反映了我们对即将建成的社会主义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它的超越性体现于对未来理想社会主义的一种本质把握。它具有先导性,从预期的角度规定着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是人民最喜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具有超越性,而且具有现实性。它的首要特性表现在它的超越性上,但它的超越只能针对过去和现实的超越,没有它的对立面,就不存在所谓的超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出发,方能构建出我们所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性原则,我们必须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在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情况下,必须在坚持人民利益标准的前提的下,从现实出发,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否则,它再好的超越性只能是空中楼阁毫无价值可言。为此,我们必须把现实性和超越性结合起来,以现实性为经,以超越性为纬,从此两个纬度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五、言简意赅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是人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是对人们的社会价值理想的概括。正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是一个现存物,它不是原封不动的摆在那里等着我们去拿,它必须有赖于人们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从人们自己的社会理想中,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从历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中,去挖掘和概括。博士论文,构建。构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构建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为人民所理解和掌握,能够有利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方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遵循言简意赅原则,即按照简洁、清晰、易记、深刻和思想容量大的原则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最深厚的精神内核抽象出来,构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不是学者们和国家领导人的专利,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为老百姓所理解并内化为精神力量,故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语言简洁、清晰,最好几个词或词组,如果是一个命题,或是一个沉长的语句,显然不能为老百姓领悟和言表。另外,核心价值必须是内容深刻且容量大,能够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概括出人们最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诉求。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宜概括为太多,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只能是社会主义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关于价值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人文杂志.1992(5).

[2]李德顺.关于价值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人文杂志.1992(5).

[3]范仲淹.《岳阳楼记》.

[4]《论语·颜渊》.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0-02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第14次学科论坛于2013年7月14日至1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本次学科论坛紧扣主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展开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一、基本概念与问题的厘清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任何问题的深入研究必须立足于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由此,专家们首先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何种角度诠释社会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阐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

专家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兰州大学王维平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的主要体现,是位于主导与引领地位的社会价值,是旨在社会主义主体的人摆脱经济贫困、政治依附和精神奴役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王学俭教授则从社会主义价值为何存在、如何生成、因何发展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论述,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湖北大学杨业华教授也认为,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最为抽象和普遍性的价值观,具有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国家认同的功能,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明确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命题。专家们一致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在当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它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科学命题。复旦大学的顾钰民教授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在十提出的“三个倡导”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基准进行研究。吉林大学的陈秉公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势位”定位角度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1],它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软实力”。

除此以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探讨也是本次论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湖北大学的贺祥林教授认为,从学理上来讲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出发来阐释“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问题;从逻辑上来讲是大目式的内容与内聚性的纲要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定位

党的十在坚持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的理论创新基础上鲜明的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凝练与定位“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本,又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现实”[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不断的挖掘其实践内涵、时代内涵与民族内涵。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立足于实践、立足于社会经济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植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体现为集体主义。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必须以“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为根本,在深入研究普世价值观与西方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借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蕴含着自由、平等、解放等内容。广西师范大学的钟婧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一定要在理论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上囊括人类中西普遍价值,进程上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基本理念上的继承、包容与超越,基本方法的提取、弥补与协商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

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就如何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提出一个新的名词“高势位”。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居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稳定、动力等社会功能,就必须进行“高势位”建设,使其具有更大的势能与位能,成为“高势位”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引领和整合价值观体系,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中山大学的钟明华教授对于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社会形态、实践形态到价值形态的研究发展轨迹,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诉求基础上对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解放、平等的扬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在当前普遍存在的文化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危机的现实中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5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原则;路径

[作者简介]王建新,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陈晨,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2008级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015-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原则与路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否正确把握基本的建设原则和有效路径,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败,理当深入探索与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把握、内在联系的透析等;其中,在进行建设过程中,应把握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同时要尊重差异,坚持与多样性相结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意识,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多元社会思想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生动格局。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有机体,马克思主义提供给人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系统中居于最高层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差异性,而是要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支流的价值取向;既增强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又包容和保护那些积极进步的价值取向。要依据社会转型期人们利益结构的调整、价值主体趋于多元的现实,尊重人们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以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来感召和引导其他价值,并在多元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包容性,全面提高人们对主导意识的认同感。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既从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又反过来对现实生活发挥指导作用。坚持尊重差别、包容多样原则,要注意吸纳各种思潮的合理意见。二是坚持三贴近和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人民群众高尚思想道德追求的基础上,反过来,它又成为激励广大群众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理论。这就要求它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性、思想内容的生动性、真实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也是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导向。三是坚持共同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而作为社会群体和个人,应当在进行个体价值追求的同时,接受本民族、本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约束和规范。作为代表共同目标追求的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应当充分尊重公民和各个社会阶层、群体合理合法的价值追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尊重他们的独特价值观念和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条件,引导他们认可和尊重接受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实现这样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内心,并内化为人民日常的言行举止,成为自然的价值追求。四是坚持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着自己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开放的体系;是不断吸收各种思想营养来发展自己的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坚持全面的、发展的和相互联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总结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不断挖掘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不断将国外丰富的思想文化营养吸收补充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使核心价值体系始终适应世界变革和时展,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永恒的活力。五是坚持追求理想与从现实出发相统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理想的价值取向,而理想高于现实。现实价值观念状况与理想的价值观念目标是有较大差距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现实出发,坚持“三贴近”,把人们的各种现实利益密切结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感召力、凝聚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就一般意义而论,路径意指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或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属于意识形态这个特殊范畴,其实现路径也有其特殊性:

(一)要进行科学的理论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活力;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要积极扩展科学灌输渠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也日益先进和多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也应当及时引进现代传播技术,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宣传鼓动手段向人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各种舆论宣传之中,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任何理想的树立、观念的更新、精神的弘扬和道德的实践,都需要相应的环境氛围。各类新闻媒体应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大张旗鼓的舆论宣传,要以形象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理论渊源、提出背景、实践意义和实践途径进行准确解读,让人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之中,增强全社会践行的自觉性和科学性。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给人民以广泛参与的机会。任何思想的灌输和精神的养成。都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需要人民群众自觉而广泛参与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作为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内化为社会公众的价值追求。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需要

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作为载体。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我们应当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在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家庭和文明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更加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知与行。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增强人们相互关爱、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要强化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转化传统路径。大众传播媒介是推进主流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这是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消费的过程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要在注重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同时,更要注重日常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融入到健康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具有欣赏性、思想性的文化产品之中;让人民在精神文化的享受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完成从传统路径向现代路径的转换。一是从理论向心理的转化。一般而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实践,才能达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不能等同于社会心理,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使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形态更为科学与完备;同时也要重视实践建设,防止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仅仅满足于理论化的成果。在实践中应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的转化,使其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转化过程,是在建设中转化、在转化中建设的过程。要遵循心理接受的规律,采取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亲和力,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增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二是实现从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的转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要建立一种价值规范和价值秩序。这种规范和秩序的维系,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人们内心的力量,这是人应该如何行动的价值律令。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价值律令神圣和庄严的感情,价值的社会评价就很难规范其行为。要使人们的行为准则符合核心价值体系评价标准。就要努力培养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敬重之心,形成人人自律的心理氛围。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6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逐渐兴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于与网络联系密切的大学生

>> 网络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选择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大学生的“中国梦”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辑应用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探究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大学精神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论高校政治性理论社团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依托网络载体培育和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科学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编著/《信息安全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1日

【3】本书编写组 编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作者介绍:王芳芳,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张道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