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范例6篇

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育教育;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9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72-02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体育和美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使学生对“美”得到感受和理解,从而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美好的行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提高思想觉悟,使学生为实现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明确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创设环境,语言交流,视频展示,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直观操练,而是心灵的感悟,从而把体育看作是一种有益身心锻炼的活动,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好知识。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教育呢?

首先,教师要自身美。卢梭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作为美的向导,自身美的修养自然不可忽视。教学过程既是师生的思想交流,知识授受,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自身所释放的美就会象“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保持和谐健美,利用自身形体美,姿态美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讲究文明礼仪、仪表端正、富有朝气、教态自然,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尽最大努力以最佳审美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自身展示完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形体、姿态、仪表等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服装整洁,而自己衣着不整,灰迹斑斑;要求学生不怕冷,不怕热,而自己缩脖插兜、在荫处乘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实施教学时,组织混乱,语言野蛮,动作笨拙等都会令学生生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生队形队列时,示范动作规范,动作协调、准确、美观。同时也提到了国庆大阅兵的方队,学生就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方队的行列中,正在接受检阅,立即会情不自禁地积极的投入到练习中去。另外采取一些相关的游戏来增加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掌握正确动作,提高动作技能水平,达到整齐优美,深刻体会到体育活动中美的存在。

其次,教学环境美。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获得怎样的印象。合理的组织安排,善于创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所授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用美学的观点来设计场地,使其布局合理、美观。如8字形场地、椭圆形接力场地、扇形投掷区……用各种几何图形和直、曲、弧线组成的图形场地标志线清晰、图形新颖。器材干净整齐,色彩鲜艳,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陶冶了学生情操,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因此,我们要多学习美学知识,从教材中去思考美、挖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美学中的颜色、线条、图形等美学知识,精心创设、合理安排,给学生增添美感,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内在的审美感情,产生积极的效应,实现高效课堂。

第三,教学语言美。教学中使用何种语言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学也需要语言美,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形式,经科学设计,巧妙应用,对营造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语言,随便开口、表达不清晰、讽刺挖苦学生,会让学生反感。相反,如果教师口齿清楚,口令宏亮,专业术语简明扼要,经常带有诱发性、引导性、激励性,充分发挥语言生动形象的直观作用,往往能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对体育教学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例如,练习实心球时,可以礼貌相邀:“现在,轮到某某同学练习了,请出列。”“大家在练习时,请注意老师讲的动作要领,好不好?”“有没有动作要领不清楚的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某位同学的错误动作时,应说“某某同学请你注意,这个动作应该这样……而不是……”“不要着急慢慢来,一定会掌握的”等等,使学生在操场感到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同学之间的鼓励和支持;当同学们进行运动时,不妨对动作优美的同学说:“真不错,继续努力。”“你的动作标准,太棒了!”“你进步得很快,会成功的。”这样会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练习,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更加认真地投入操练,争取更好的成绩。

第四,教学手段美。在室内体育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探索、观察体育的美,从中享受运动的快乐,使自己美的心灵得到提升。课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准备出一些优美的体育视频资料片,如“NBA集锦”、“花样滑冰”、“体操世锦赛”等等,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自行评判,让学生心中出现一个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体会到共同的审美情感,从而增加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接触,使他们除学习外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在探索中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审美情趣。

总之,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美育与体育将更密切地结合,美育将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而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学校体育中美育的渗透,不仅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向更加和谐、优美、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我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和体育审美能力,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才能使体育学科中的美育渗透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仕仁.塑造非常孩子——面向21世纪的美与气质教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美学教育范文2

处于伟大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人才,需要依靠教育。那么教育就应该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审美创造力,尤其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对创造力培养更具有效的学科之一。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那么美术教育就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整体的教育实践活动。

由于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美术专业升学考试模式制约,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还存在着片面性,突出表现为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偏重技能训练,甚者把技能训练作为单纯的机械的技术训练。学生接受的是模仿式的专业训练,教师强调的是所谓的基本功扎实,而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一边,或者认为创造性是学生以后的事。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将美术活动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排斥了学生个性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带学生走向“匠”气,乃至死胡同。它忽略了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和教育的整体性,背离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因此,美术教育必须从片面的、陈旧的、模仿型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开发审美智力、培养主观表现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能力为重心的教学途径上来。作为美术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及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们将就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充分发挥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的心理获得极大的自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愉快的、充满美感的学习气氛。比如

美术教室的美化,写生道具的精心设计,背景音乐的设置,以及教师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等等,都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消磨学生个性、千人一面,是创造的大忌。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在个性上大胆表现,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似思维,想象思维。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发散思维,给学生创造性想象空间,激活他们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

二、启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再创造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运用美术这一形式媒介,表达自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所升华的情感。认识、思想,以及自我的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创造性产物。美术作品的创作完成,实际上还是个潜在的有待实现的对象。它只有通过与接受者对话,进入接受者的美术接受过程,才能实现其社会意义与价值。

美术接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美术接受,去感受、理解、阐释美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美感,同时去体验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气质和感人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接受:把学生领进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在对美术的欣赏和评释中,引出联想,拓宽审美意识的范围,激发起思想情感的波涛和对美术作品的重新认定乃至或去填补、或去创造出“新形象”。也就是说,要善于引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进行再创造。例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美术接受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发学生对“神秘的微笑”的不确定性,展开丰富、自由的创造性想象。以及对人物形象身后作为背景出现的含蓄而深远的风景空间,示以无限的遐想和再创造。又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我们要设法引导学生透过这一典型的朴实勤劳、任劳任怨、饱经风霜的又富有“思想”的“父亲”形象的“表层”,站到“父亲”的立场上,代“父亲”体悟劳动的快乐,去展望丰收季节的情景和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达到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接受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就更应引领激发学生的再创造。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更容易与作品沟通,同时,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中更强调“神”和“意境”,如“似与不似之间”“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就充分给接受者以更多的创造性想象空间和物象,唤起接受者对无限空间和“意外之象”的想象的。总之,在美术接受中只有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才能实现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不断提高。

三、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应服务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它与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造型技能,就没有美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美术又是一种技术活动。技能训练、技巧的形成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技能又是创造力“行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创造力就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在强调创造力培养的同时,又不能排斥技能训练。在教育实践运作中,应该把握好局部服从整体。避免出现视技能为单纯的机械的技术训练。在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中,实现与创造力的统一,服务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第一,美术教育实践中,避免把技能训练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美术教育活动中,技能的培养不能简单地视为单纯、机械的技术训练。要注意在训练中渗透入文意识与内涵,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诱发学生情感、理念、修养、价值观等的投入,让学生能把激发“表现性”的激情贯穿技能实践于活动的始终。特别是一些像“石膏写生”“静物写生”等看似“死板”“枯燥”的技能训练项目,更应注意人文内涵的渗透。例如。在进行石膏像《拉奥孔》写生训练过程中,不能急于着手形体的塑造,而应让学生了解拉奥孔的创作取材和创作时代背景,使学主介入情感去体验“拉奥孔”违背神的旨意受罚,被毒蛇缠咬时濒于绝境的肉体痛苦和并命挣扎的这一戏剧性情节。从而让学生读懂从中表露出来的表情特征和身体扭曲特征。指导学生不能光盲目客观地去塑造杉体,要注意自身情感的介入,有取舍主次,主观能动地、表现性地去塑造形象。

第二,在技能训练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技能训练中,强调技法和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或说模仿式教学,往往容易约束学生个性发展,因而在技能指导和训练中应该避免“模仿型”教学,侧重表现性教学。表现性教学强调把个人感受、情感带进对客体的主观表现实践活动中。而且,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地观察对象,尊重自己的视觉感受,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主观地去表现对象,表现有意味的形式与内容。同时,我们要有计划、有序列的辅以指导。让学生从技能实践中去把握形式美感的内容(如。线条、色彩、造型、构成等)。提高创造形式美的能力。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形式美在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中普遍存在,但形式美最典型的形态呈现在艺术美中。”对形式美的追求是艺术实践的必由途径。在技能训练中。加强形式的把握与表现的研究对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并具有个分积极的意义。引导学生一方面要善于强调对象形体特征和形式形态,另一方面应加强画面结构的研究,运用形式美的原理去构造有意味的美的形态。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另外,技能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前人或别人的表现技法同时,能注重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逐步转化表现程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表现技巧风格,实现在技法训练中得到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在技能训练中,注意材质运用与表现的创新能力发展,对材料与表现。材料与制作。材料的触感、质感、肌理美的把握,不能脱离美的规律和创新核心。让学生发现材料的特性,探索其在表现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效果,拓宽艺术语言的表达范畴,加强视觉冲击力和画面张力,触摸艺术表现的新空间,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展现学生成果的机会,激发创造原动力

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展示学生创造成果这一环节。只有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创作成果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品尝到创造的成就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创造的意义。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从而使学生创造的自觉性得到延续,

、通过对有个性创造的课堂作业作鼓励性的讲评,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让学生初尝创造的小“甜头”。

、通过举办学生习作展览,从小到班级橱窗展示到全校美术作品展,以及推荐学生作品到社会参加展览和比赛。让学生品尝创造的大“甜头”。

3、还可以为学生的美术作品参与社会消费提供帮助。美术作品的消费和美术接受同样是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创造出生产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成为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动力……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比如

美学教育范文3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 领悟诗歌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感悟文学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在高一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我们的高一语文教材和读本中,收录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涵盖古今中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如在教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努力引导学生从作者母亲依门而望并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的”等话语,体会母亲对儿子无比关心的炽热情感和自我安慰;从后文又写到母亲想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等语句体味: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形象!与此对照,作为身残的作者自己,一个人躲在园子里,母亲寻找,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焦急的走过,却像是故意气她,就是不出声叫母亲,让母亲一个人在那儿承担痛苦。多么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我相信,看到这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很重要作用。

4. 探悟诗文哲理美

美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目的 渗透 一致性

德育是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过自觉的影响,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措施,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教育。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教育。

由此可见,德育与美育二者同属于教育这个系统的子系统,它们不仅具有自身特有的功能,而且两者还具有多方面的一致性。如:大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一代新人,使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教育规律一致,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它们之间还胶叉关系,即德育不同程度地饮食有美育因素,而美育也不同程度地包含有德育因素。

一、美是道德的象征

正是基于这种事实,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们才会不惜笔墨,一再论证美育和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早在两百年前,席勒便做出了生动的论述:“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德国美学家康德也曾说:“美是道德的象征。”高尔基更是直言不讳地认为:“美是未来的伦理学。鲍列夫则进一步说:“将全世界变为美的王国,这意味着将世界崇高化、人话”。

在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西周“六艺”创设了新的“六艺”教育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将儒家伦理观念“礼”与美的教育“诗”“乐”相提并论,互为渗透,由此实现他的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20年代倡导美育的时候,也提出美育德育两者“两符而行,以图德育这完成也”。中国教育实践也证明:当我们提出了德育而取缔了美育,使美的生活、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艺术都受到了严惩的污染和破坏。尽管那时候大力强调:“突出政治思想”,“高举马列主义大旗”等等,甚至一次次社会政治运动似乎都是为的是达到对方大群众进行这类思想教育的目的,其结果,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是非曲直标准却越越模糊,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心灵干枯、言语浅陋,行为粗俗,良莠不分。美育失去了,美失去了,传统的狭隘德育也失去了它的活动和效力。

所以,美或审美既是道德的人实现的工具,又同样是道德的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美育既是德育的手段,也是德育的目的。

二、美育与德育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美育含有丰富的德育信息,由于美育的信息常常就是德育的信息,由于通过美育往往可以直接或有效地帮助达到德育的目的,所以,人们常常就把美育等同于德育。其实,两者还是有所区别是的。从教育形态来说,德育的社会性最强,它所包含的内容属于“实践理性”而理性对于受教育者具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是一种刚性教育;于此相反,审美教育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是一种柔性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来说,德育是引导学生正确的方向,学会做人的道理,培养应有的品德修养;而美育则是完美人的人格,荡涤人的心胸,使人的感情丰富多采,去创造人生的美。

综上所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德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互相联系,互相依托,又有所不同。美育虽然不能代替德育,但是不搞美育,德育也不会充实和完善。作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在实施德育和审美教育方面占有重要位置,起着主导作用。而学校工作又以教学为主,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当然也是实施德育和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无处不在。其中美术教学,以其形象性、灵活性、趣味性、适时性的特点而显示了其极大的优越性,有机地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寓“德”于美术,促进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即它主要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感染人,以达到其教育的目的。而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它的特点就是寓思想内容于具体的可宙的艺术形象和形式美感之中。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在形式结构后面隐含着丰富的感情。通过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美术欣赏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美术作品中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资料密集,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而且美术作品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象欣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作品,面对革命先辈、志士仁人的种种催人泪下的悲壮美、崇高美,在学生心理油然而生的激动和敬意是不需要任何人来说教的、强制灌输的。寓理于情,以情动人,使学生在鉴赏与品味美的过程中,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感情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同时受到教育,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美术教学除了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其课业自身内容美感的识辨能力来辅助德育。因为人的审美观与道德观有直接联系,美好的情感促使人们有美好的行为。不能识别美丑,便无是非观念。美术课是学生特别喜爱的课程,教材内容又都可以通过形象、色彩去感染儿童,还能很自然地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画《百花园》不仅要讲构图、色彩等知识,还要通过欣赏多种美丽的花,通过欣赏花的的多变的形状,艳丽的色彩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对花的喜爱,深切体会到它对环境美的作用。

总之,美术教育是以美的形象动人以情,蕴含着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一个由观察、感受、动情到爱的升华的心理过程。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思想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契合时,就会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会以此为动力,推动思想道德认识向思想道德行为转化,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7月1版。

美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学;美育教学;渗透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不仅能够让美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也能帮助大学美术教学查缺补漏。美术教学和美术教学天然的联系让两者的融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让学生成长为能够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人。所以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当重视起美术教学与美育教学的结合。

一、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必然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素质教育被广泛提倡的今天,我们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不能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教学的主要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况,从而为其他教育提供心理基础。而美术教学则要求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时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本需求。

(二)理论基础的完善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并非是一个新近诞生的理念,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有相似的观点出现。在著名教育家杜威继续发展了这个理论之后,美育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结合就已经开始了广泛的实践,相关的理论也在逐步地完善。人的审美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某种联系,美术教学和美育教学存在着契合点。可以说,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已经搭建完毕,需要我们用实践来检验它[1]。

二、大学美术教学与美育教学的关系

(一)在教育目标上的区别

大学美术教学与美育教学尽管也有着比较多的契合点,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比如,两者的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大学美术教学更加看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致力于让学生拥有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而美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学会情感表达和情感体会。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区别决定了教育方法会有分歧[2]。

(二)公开性和保密性的区别

由于美育教学直击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所以需要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从而实现与教师的深度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希望被其他人看到,教师也不希望其他人干扰教学进程,所以美育教学有着保密性质。而大学美术教学则没有这个问题,由于是能力和知识的传授,大学美术教学有着比较明显的公开性。教师在课堂上公开交流,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观点,课堂更加开放。

三、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教育观念的结合

大学美术教学与美育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分歧,那么怎样才能合理的利用两者的契合点进行渗透教学呢?首先要在教学观念进行紧密的结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利用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观念上达成两者的统一。美育教学进入美术教学中能够为美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让心灵美和艺术美达成良性的互动。美术教学进入美育教学能够改革美育教学的形式,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大学美术和美术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师要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更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方法。从美术教学来说,教师要依靠基础知识的巩固来启发审美能力,而从美育教学来说,教师要直接进行心理上的指导,来让学生据此认识世界。美育教学渗透进美术教学之后,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融合两种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教育平台的互补

大学美术教学往往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集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美育教学则没有地点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美育教学,也引起美育教学呈现出一对一辅导的倾向。在两者进行结合之后,美育教学可以在课堂上更高效率的进行美育的指导,而美术教学也可以摆脱课堂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把美术教学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去。

(四)教师队伍的结合

美育教学和美术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要更好让两门学科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建立一支既懂得美术教学,也懂得美育教学的教师队伍。这样教师在进行大学美术教学的时候就能够不自觉的加入美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让两门科学充分融合。

四、结束论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对于美术教学和美育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首先总结了在大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美育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大圩么似乎教学与美育教学的关系,最后对大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美育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吴玲,陈祥龙.以美育人润物无声——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体现[A].校园文学编辑部.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校园文学编辑部,2007:4.

美学教育范文6

折纸、编纸、剪纸既是游戏又是艺术。通过思维,运用一些材料,把自己所观察、看到的一些材料,把自己所观察、看到的一些事物的形态展现出来,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启发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能力。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既包含了计算知识,又融入了劳动、活动及美工内容;既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的陶冶,也有形象思维的培养。它把教育学、教育和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手脑并用、动静交替,可在玩中学、做中玩,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教会学生创作,从而培养和训练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毫不夸张地说,这将是老师送给学生的一份终生受用无穷的礼物。这套教学方法得到了许多同行以及上级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先学基本步骤,折、编、剪

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作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编一段小童话(故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引导学生接受想象创造。开始,大多数学生以模仿为主,经过练习,能力强的学生就有创造了,如:奇形怪状的房子、动物、花草等等。老师启发其他同学,并对这些同学给予表扬,学生的创作欲就更强了。

二、有计划、有目的地丰富学生各方面知识

介绍故事、自然、美丽,要学生去编故事(利用自己的作品)。通过系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极快。

三、培养学生形象记忆能力

运用速写、默写、记忆画,进行想象练习,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方面。西班牙著名抽象派画家毕加索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没有创造,也没有艺术的生命力。”所以毕加索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年轻有生命力的画家。“入队”“升旗”等绘画、剪纸作品的完成,就是靠学生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创作完成的。

上一篇资本监管

下一篇维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