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原则范例6篇

旅游景区规划原则

旅游景区规划原则范文1

【关键词】文化遗产 旅游规划 特殊性

一、引言

我国旅游规划经历了70年代末的资源导向阶段,80年代的市场导向阶段,90年代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国际国内旅游并重的局面,到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完成了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我国旅游规划又出现了新的气象。随着大众旅游的快速发展,规划在景区和地区旅游的长远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遗产是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增长最快的一种旅游产品,以遗产地为目的地的文化旅游日益兴起,在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可是近年来不断出现遗产被破坏的现象,使得笔者重新审视其景区规划。景区规划的目的应是: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确保资源的可持续额利用;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2]。可是一些景区不合理的规划不但没有通过旅游实现上述目的,反而因规划的欠合理性和发展的过渡商业化给景区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文化遗产资源的脆弱性和稀缺性使得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合理旅游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规划深切关系着文化遗产的传承,此类景区的规划应有别于其他景区,对其特殊性进行探讨有利于识别文化遗产类景区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突出其规划的与众不同之处,更有利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遗产旅游的体验质量以及促进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遗产类景区旅游规划的特殊性

保护对于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一些属性,如“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都是规划时不得不重视的因素,另外文化遗产景区较之一般景区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地方性”成为另外一个重要的属性。

(一)注重“真实性”

真实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汉译,其本义是“真实的、原本的、忠实的、神圣的,而非虚假的、复制的、虚伪的、褒读的”。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中以法定形式限定了真实性对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真实性就意味着是前人的创造而不是今人的创造,是历史的创造而非现代的创造,它是文化遗产的生命和价值所在[3]。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们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便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可能具有原有的价值[4]。可是因为规划开发的不合理,以及发展的不合理导致一些景区正失去这种真实性,如丽江古城的过度商业化运作,正在使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逐渐失去许多真实性的元素和符号,原住民逐渐失去了其古朴的生活方式,游客体验到的已经不再是“真实”的丽江。

文化遗产类景区较之一般景区对文化价值的要求更高,也更需体现遗产的真实性价值。文化遗产资源本身的特殊性使“真实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原则,为实现遗产的保护和体现遗产的价值,景区的旅游规划也应充分意识到真实性的意义,并将其作为旅游规划的一项基本原则。一个景区的发展是从规划开始的,规划决定着景区的未来发展方向,保持遗产真实性的规划在打造文化遗产类景区美誉度,保护景区文化传承价值,维持景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完整性”

2005年新修订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提出要求,完整性应当具备“时序上的连续性,地域上的关联性,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类型的多样性”。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指空间范围、结构形式方面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比如对一个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就不只是保护建筑,文物,遗址等,还要保护它的传统活动、人居方式、象征符号等。

完整性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个原则,在对文化遗产类景区进行规划时,首先应该保证对现有遗产进行完整性的保护。在保证物质形态完整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如规划过程中,不能为商业目的毁坏现有的遗存,遗址,建筑群,必要的修复工作要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

(三)更注重“可持续性”

遗产旅游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但制约着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也危及文化遗产的传承,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强调景区规划的可持续战略。《可持续旅游发展》中指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即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

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使得景区规划面临一定的难度。规划内容上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现存遗产进行可持续性开发,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原则。

三、文化遗产类景区旅游规划的建议

基于文化遗产类景区在保护以及地方性规划方面的特殊性,并结合目前我国旅游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文化遗产类景区提出以下规划建议:

(一)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规划原则

“保护”原则在文化遗产类景区规划中有着比一般景区更重要的地位。此类景区在规划时应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把完整性,真实性,可持续性等属性作为保护性规划的原则性属性。陶伟(2000)曾提出保护文化遗产所应坚持的原则是:1.保护它在生存全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信息;2.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原生性;3.保护它的一定范围的历史环境,不要使它脱离历史形成的环境而孤立出来[4]。

(二)把“游客容量”的控制纳入规划内容

目前中国遗产旅游的一个现状是有限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面临旅游者数量倍增的巨大压力。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是一旦超过一定容量,对景区来说竞争性和排他性均会出现,这样不但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更会对景区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大自然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使自身得到平衡,但是如果游客容量没有得到合理控制,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例如洞穴壁画等遗产,游客的进入及相关活动,甚至是呼吸都会对这类遗产带来破坏,并且是无形的,渐变的破坏。游客人数得不到控制,长期的积累必然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泰山景区不顾各界的反对建索道,以使泰山可以容纳更多游客。但是,索道本身对遗产景观的破坏,游客数量增加带来的生态破坏、噪声污染远非增加的所谓经济效益所能弥补。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认为把游客容量的控制纳入遗产类景区的规划内容实有必要。规划过程咨询各界专家意见,综合考虑不同时段以及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不同属性等因素,针对性的研究其最佳游客容量,并落实于规划实施阶段及景区今后的发展阶段。

(三)加强对遗产解说真实性规划的重视

景区解说系统的规划也属于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解说一方面可以通过向游客传递信息增强游客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传播信息加强游客对资源价值和意义的了解,教育和引导游客对资源及目的地文化的保护和尊重,这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可或缺。可是我国文化遗产地的解说却存在着“以大同小异、似是而非的传说和神话,代替基于文化、历史、科学的介绍”的问题。

遗产解说应以保护遗产真实性为原则,以游客体验为导向,在不影响遗产真实性的前提下创造真实、丰富的游客体验。这就要求景区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遗产的真实性,设计体现遗产真实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解说系统。

(四)鼓励参与式的“地方性”规划调研

“地方性”在文化遗产景区规划中的品牌建设,美誉度培育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加强对地方性的认识,提高地方性的可识别性时,鼓励居民,旅游者参与调研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确定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具有特殊意义的景观和场所,明确这些场所的地方性特征及其表现元素和象征符号,并运用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明确旅游地居民的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让社区居民鉴别那些对于他们以及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的保持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和景观,从而制定相应的地方性保护规划。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地方性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不但可以促进旅游发展,获得经济收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遗产文化内涵的保护,使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以旅游产品的物化形式进行传承。

四、总结

文化遗产类景区资源的特殊性使其旅游规划不同于其它景区。近年来文化遗产类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制定兼顾遗产“保护的有效性和规划的可操作性”的规划对此类景区发展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学界和业界在认识到遗产类景区规划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更多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建议,以实现我国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0,(3):101-104.

[2]陈才,龙江智.旅游景区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69.

旅游景区规划原则范文2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发展历史;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06-020 引言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顾问谢贝洛斯.拉斯碦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并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确认与采纳,从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尽管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有这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可以总结为:旅游地受人类干扰破坏很小的地区,当地居民、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旅游本身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发展,并且对旅游者和当地的社区起到环境教育作用。

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思想方法的研究,则主要借鉴和参考的旅游规划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原则进行。目前,国内外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方法有:门槛分析法、社区法、可持续发展思想。

1 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立旅游事业的管理单位,同时出现了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等。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成为共识,旅游规划出现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区点规划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全面的迅速发展。如刘忠伟等(2001)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并且从旅游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二者的综合层次方面考虑;钟林生(2004)系统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领域;杨尚(2008)以河南省淇县金牛岭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景观资源进行生态旅游阻力评价,构建生态旅游地分区规划的新模式。

2 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生态旅游规划是为生态旅游服务的项目,所以在设计规划之前,有必要搞清楚生态旅游的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旅游规划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态旅游规划代表了当前规划的方向,是现代规划思想的集中反映与体现,它既是对于传统的旅游规划方法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又与之存在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具体的特点。

2.1 协调性 为了保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就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共同效益去考虑,使得他们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注重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平衡发展,实现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其附属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

2.2 自然性 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其自然的特性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游客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大多数生态旅游区域都是相对原始,并且地方文化浓郁的地区,游客也比较愿意到那些受人类干扰较少的,野生自然保护区去旅游活动。

2.3 生态性 生态旅游强调对于旅游对象的保护,明确反映出保护自然的要求和责任。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引用生态学规律,并且合理的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一般来说适合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自然保护区纷纷对外开放,进而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热点。但因为生态旅游规划的不完善,不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破坏。国际上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圣约翰岛的珊瑚礁因大量潜水者的光临而面临解体;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近50万游客,使旅游业成为该国超过了咖啡和香蕉生产业的第一大产业,导致该国的森林正以每年的速度遭到破坏,成为世界上森林破坏率最高的国家;澳大利亚举世瞩目的大堡礁,也因为每年的游客游览数量太多,植被和珊瑚礁都受到了破坏。

3 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步骤

3.1 确定目标和保护对象 旅游规划的定位至关重要,首先研究清楚究竟这个区域以后将以什么核心项目为卖点。定位关系到整个规划水平的高低,也是对整个生态旅游区域的合理配置的先前条件。

3.2 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包括从定性和定量上去分析,旅游资源本身的情况。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比较和机遇挑战分析。生态旅游去本身资源的好坏,是完成好的规划的基础之一,如果本来的旅游自然环境资源就不尽如人意,那么无论如何再好的规划也是出不来的。

3.3 生态旅游市场与产品的策划的分析 生态旅游产品的策划分析应该注意以下设计原则:

①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下的生态保护原则。如果开发与生态保护产生矛盾,生态保护对开发有否决权。制定开发规划时,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开发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及时调整开发计划。对自然生态区要充分尊重生态规律,文化生态旅游区则要尊重当地文化特色,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生态保护。

②生态效益为首原则。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经济目标的实现要以不损害生态效益为原则,短期经济利益要服从生态效益。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长久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旅游景区规划原则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学;生态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旅游的含义

目前对于生态旅游的含义, 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但是有一个核心思想, 即生态旅游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形式。根据专家的论述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生态旅游可以广义的定义为:是一种在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同时, 对其保护负有一定责任的旅游方式。其突出点是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 把环境保护观念放在首位,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保护旅游区景观和文化资源的完整性, 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旅游需求方, 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到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体验异质生态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对于旅游供给方, 它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要吸引物, 满足人们回归、享受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旅游产品;从二者的综合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是一种观念或思想, 强调规划管理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 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一方面强调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 另一方面强调生态旅游的生态内涵。生态旅游开展的空间地域范围即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天然自然环境或相对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

生态旅游规划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上地合理布局。与传统的旅游规划相比, 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适宜的利润和回报,但更强调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它不是满足旅游者的所有要求, 而是有选择的满足;它不仅考虑当前旅游活动的规模、效益, 而且还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指明方向, 留出空间;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 能将旅游活动、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与旅游环境融为一体。

2、景观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是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这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与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 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由此可知, 首先, 从生态旅游定义的空间范围来看,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主要表现为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等景观生态类型。具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构成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 景观” , 从而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其次, 从生态旅游定义的生态内涵来看, 生态旅游强调目的地的生态保护, 即在生态学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因而, 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 既强调空间研究又考虑生态学思想的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和生态内涵不谋而合, 是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3、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3.1生态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原则

旅游是由主体、客体和媒介三大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旅游主体是人, 客体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载体, 媒介则更多的体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 是旅游结构的网络和信息流。旅游规划是对旅游系统的全面诊断和协调,但主要集中在对客体的操作上。对旅游客体的规划目的是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 适度调整景观的格局和功能, 保证旅游网络的畅通, 使之更适合于旅游活动,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 生态旅游规划的规划原则可概括为:(1) 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 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2) 多样性原则。规划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维持、旅游空间的多样化创造;(3) 综合效益原则。规划中了解景观组成要素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的联系, 注重生态平衡, 结合自然, 协调人地关系, 体现自然的生趣美、生态和谐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4) 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景观具有区别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 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同时旅游地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 在规划时也应当保持旅游地的吸引力。

3.2 景观生态学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宏观操作

景观生态规划是后续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落实的基础和指导性纲领。进行规划时应根据景观生态学分类形成的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的互动关系, 进行合理的可持续开发。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 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 和缘(edge) 来描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同样可以以这四类元素建立一个网络结构。旅游的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发生在这个网络中, 从而构建旅游规划的操作过程: (1) 调查阶段。这是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阶段, 包括工作区范围、目标的确定和旅游地内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2)分析阶段。主要包括旅游地景观形成因素分析、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诊断, 为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3) 分析管理阶段。指通过对景观的诊断, 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 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 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是旅游地景观规划的主体。(4) 景观生态学思想的引入。通过规划来实现“结合自然” 的梦想。

3.3 景观生态学的微观设计

规划结合自然除了应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宏观整体规划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与具体的生态因素结合来实现微观设计。旅游地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旅游活动的载体, 同时作为生态系统给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基因库。规划结合生态因素的考虑, 可以使这两方的主要功能均得以实现。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结构与功能理论, 即景观分为斑、廊、基、缘以及景观元素间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的流, 可以把旅游活动解释为通过特定地点和特定路径的生态流。这种流集中于通过游客所带来的客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在外部形态结构上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也在内部功能意义上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多样性理论与稳定理论, 使得在生态旅游规划中为保证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异质性景观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观提供了可能。景观变化理论应用于生态旅游规划中, 主要是如何处理人为干扰的影响。

3.4具体应用的几个方面

(1) 在综合层次和旅游者方面。生态旅游要求, 实旅游的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 这与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及目标相一致。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者希望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旅游者希望在旅游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悦和满足, 当地居民也希望从中受益。生态旅游目的地不仅为三方面意愿的满足提供了现实可能和保障, 而且也限制了三方面愿意的无限膨胀。同时景观生态学还着重研究人们的活动对景观的生态影响, 因此可用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 提高其保护环境自觉性。

(2)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由上述可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给实践者提供理论框架,为规划者提供一系列方法、技术、数据及经验。

(3) 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景观管理是规划实现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应用生态学原理及方法, 追求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例如把景观生态学引入旅游设施规划, 根据目的地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层次, 制定不同的标准, 对各区的设施做出规定, 严格规定其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等。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 斑块” 、“ 廊道” 和天然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相互协调。

旅游景区规划原则范文4

1 引言

旅游规划作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需要科学的理念基础。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4种开发理念:以地理科学为主的资源区划学派,以经济学科为主的效益管理学派,以建筑学科为主的园林景区学派,以从事文化研究为主的资源位移学派[1]。旅游规划实践在这些学派不同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同时,旅游规划本身又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是一个具有“软”工程性质的实践应用领域,作为一项“软”工程,除了上述理念基础外,还需要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简称OO)作为1990年代以来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主流技术和方法[2],是软件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石。旅游规划作为类似软件开发的“软”工程,能否引入面向对象思想和方法?本文将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按规划层次,旅游区规划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3];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在规划中可将旅游区识别为景点(scenic spot)、景段(scenic section)、景区(scenic zone)、旅游圈(tourism circle)和旅游地域网络(tourism area network)这五个不同级别的地域实体[4],其中景区是旅游活动的基本对象,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本文试图引入计算机软件领域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将之应用到景区总体规划这一特定尺度、特定层次的规划中,第二节是对面向对象方法的介绍,第三节阐述面向对象方法在景区总体规划中的体现,第四节为结论。

2 面向对象思想与方法①

面向对象不仅是一些具体的软件开发技术与策略,而且是一整套关于如何看待软件系统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什么观点来研究问题并进行求解,以及如何进行系统构造的软件方法学[2]。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按照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使分析结果与现实世界之间有着自然而直接的对应关系。面向对象方法的核心概念包括:问题域(problem domain)和系统责任(system responsibilities);对象(object);类(class);封装(encapsulation);继承(inheritance);消息(message);结构(structure)与连接(connection);多态性(polymorphism);主动对象(active object)。以下以表格形式列出这些基本概念(表1)。

表1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

旅游景区规划原则范文5

关键词:旅游地产 开发规划 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越来越向往旅游休闲度假区,对景观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单一的景观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从而直接促进了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相结合,但这种结合也符合市场的需求,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1旅游地产开发规划面临的问题

1.1 旅游地产开发的定位问题

为了避免与上文的阐述相重复,这里主要探讨旅游地产开发定位的价值取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应防止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因为若是出现二者的对立,将导致城市在发展中所形成的排放物无法最终融入自然环境,最终将对城市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也就在最近,中央提出了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在不改变乡村原有容貌的前提下进行。不难看出,后者是对前者原则一种遵循。从中可以得到,在旅游地产开发中也应努力建立成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桥梁。

聚焦于旅游地产开发的功能定位,实则就是在探讨它的使用价值问题。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可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第一位,而其价值则是第二位。简单来讲便是,商品若没有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转换形式)。那么旅游地产项目的使用价值又是由哪些因素所构成的呢。笔者认为,使用价值的载体是旅游地产项目,而使用主体则主要是当地的民众。从这一逻辑出发可得,当地民众的消费偏好将决定则该项目使用价值的设计。

1.3 旅游地产开发的结构问题

从系统观来看待旅游地产开发的结构问题,实则就要求应把旅游地产项目植根于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中,并在纵向和横向建立起自身的生态位。对此,笔者在上文中也对现状提出了批评。由于各地经济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类别存在差异,因此这里只是从总括层面进行阐发:即应与大众消费价值链和商务消费价值链相联系。在长期的发展中,旅游地产项目对于大众消费需求较为忽视,但在当前中央精神的推动下应调整开发策略。

1.4 旅游地产使用的调控问题

之所以提出旅游地产使用的调控问题,则主要针对2013年高端餐饮娱乐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而言的。根据笔者与部分餐饮行业老总的交谈中可以知晓,他们在面对日益严峻的行业环境时已在着手调整营销手段,以及在菜品上进行了亲民化的改良。这就给了笔者启示,即在旅游地产项目的对外营业上,由于其经营规模更大,从而固定成本指出的数额也将更多。因此,放下身段开发出一系列的亲民项目则是当务之急。

2旅游地产开发规划的措施

2.1 综合完善旅游地产定位

(1)联系城乡的定位。无论是经典作家还是当前上层建筑,都十分重视建立起城市与乡村之间和谐的融合关系。在这一价值取向下,旅游地产项目应努力承担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作用。即,城市的消费群体到位于乡村的旅游地产项目中来消费,在放松了心灵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关联产业发展。

(2)保护乡土的定位。保护乡土包括保护村社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田野景象。这就要求,在旅游地产项目选址和建筑设计上应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并能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不难理解,这将提升该项目的经济价值。

2.2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有创新

对于旅游地产的设计,项目产品的创新意识是关键。在旅游地产的整体规划上,在情境、体验设计方面要形成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对于旅游产品的功能使用上要尽可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在建筑风格与空间布局上要有所创新,既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又能满足游客的视觉需求,在游玩方式上设计要具有多元化,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样旅游地产才能在地产行业中壮大成长。例如彝人古镇的成功开发就是我国旅游地产的转型成功例子,其主要是依托古镇的环境氛围,对旅游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变,把景区内的景点进行不断的升级,让游客在感官上有一定的冲击力,游乐设施上采取多元化设计,在维持原有项目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在景点的布局上有创新,让游客年年都有想来看看的冲动。

2.3 积极创新旅游地产功能

2.4对旅游地产有个合理的定位

对于旅游地产的规划要切实符合当地人文资源与游客们的心理需求,对市场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考察。例如游客的消费水平、当地民俗文化、市场经济水平等因素,将多种资源整合,进而合理规划旅游地产项目,打造其旅游地产独有的特点,做到不重复,样式有创新,把旅游地产这一主题理念贯穿整体旅游地产规划中,让其具有特色化,这样才能把旅游地产项目规划好。

2.5在规划中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

在旅游地产项目规划设计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设计目标,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在景观的设计中要保持城市整体的生态平衡,在旅游地产规划中时刻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这样旅游地产才能做大做强。例如阿联酋Masdar零碳城的打造,在规划上确定了旅游地产项目的主题之后,使用高新绿色科技项目,通过城市内部的自循环的方式,切实做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了零碳排放的理想化生活模式,其环境质量和景观的展示都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称赞。

2.6建立健全旅游地产法律机制

要发展旅游景区地产业,就应编制和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现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不允许通过售后包租或者是零散等形式来销售各类商品房。这就命令限制了开发旅游景区地产中的养老型及产权酒店等产品。基于此,旅游局应积极同建设部进行商讨,根据旅游地产所具有的性质及特点,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法规章程,以规范旅游景区地产的发展。

2.7合理调配旅游与房地产资源

不同景区中拥有的旅游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地产的规模大小。只有以景区的发展特征为基础,对之进行市场规划,方可在全国区域内对旅游景区及其地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合理的产业模式。在酒店规划开发过程中,应融合本地色彩及地方实际。一切地产景区开发项目,都必须事先做好统筹规划,要将地产开发和景区生态环保、资源开发等结合起来,做到均衡布局,使景区地产开发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三者间的有效统一。只有对休闲、度假及体育运动等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方可提供集规划、开发、建设及营销等为一体的配套管理服务,最终构建相应的产业运营模式。

旅游景区规划原则范文6

关键词:海北;低碳旅游;发展;思考

        低碳经济自20世纪末出现后,很快风靡了全世界。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比生态旅游具有更为丰富而且明确的内涵。发展海北低碳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海北知名度、建设高原旅游名州、加快推进生态立州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把握的两个问题

        发展低碳旅游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海北既拥有独特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又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发展低碳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1树立低碳理念。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属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社会效益好。发展低碳旅游业是创建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旅游业中推行低碳消费、绿色发展带动示范作用突出,可率先成为实践者,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就海北而言,当地草原的原生态游牧文化、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构成了典型的高山草原社会遗产,是极其稀缺的低碳旅游资源。因此,特别要在旅游主体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购物点及导游中,倡导低碳消费,在旅游行业中推行循环经济、倡导低碳消费,培养低碳消费理念,提高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营造低碳旅游发展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低碳旅游业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低碳理念,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低碳经济的教育,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1.2倡导低碳行为。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者作为旅游各方参与者,都应在行为上低碳化。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到工作、生活和消费中,使旅游者建立健康、生态和可持续旅游方式。旅游开发者对自然景区不做“硬”开发,要做“软”开发。不改变原有地貌,坚持“多利用、少开发”的原则,选择性开发低碳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则要提供给旅游者低碳化旅游产品。在旅游餐饮上,尽量选用本地的食材,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餐形式建议多选自助餐的形式。在旅游饭店上,要以绿色饭店的理念全面创建低碳旅游饭店,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行垃圾分类等。在旅游交通上,旅游者不妨多采用传统交通工具,选择徒步、穿越、营地等体验性强的旅游方式,同时要控制景区(点)内交通工具的进入,应禁止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的进入,景区内设置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方式上,低碳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旅游景区低碳的实现,景区在开发和管理上以低碳为理念,创建生态型景区,发展产业化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绿色生态类型的旅游产品,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购物上,尽量购买原生态的商品,抵制过度包装、生产设计复杂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娱乐上,应减少开发大型实景和文化演艺类活动,大力开发原生态的、体现当地原汁原味文化的旅游项目。旅游管理者则主要控制游客数量,对旅游者进行低碳教育,通过游客管理、景区管理实现低碳化。

        2.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2.1强化规划引导。发展低碳旅游业,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已有的规划重视旅游本身及其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资源保护。有的景区景点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因此,旅游服务要以人为本,旅游开发则要以天为本,也就是要将这种未经工业化污染的生态景观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保留下来,抛弃数量经济的观念,合理测算生态承载量,限制游客数量,走品质旅游经济的路子。一是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