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教育范例6篇

青少年社会教育

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1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长知识、长身体,生理和心理变化都非常急剧,特别是在两性问题上表现更为显著。他们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逐渐地感受到了异性的吸引力,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体的各种变化,而且对异性喊声了开始是朦胧的、以后越来越明确的追求和向往。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往往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即身体发育已经象个大人了,但思想仍旧很幼稚,心理发育仍旧很不成熟。

通常,在青春期时,对有关性问题的关心和注意与性生理发育是相关联的,他总是出现在第二性征发育成熟的稍前或稍后。1988年进行的青春期教育调查统计结果表示,在1053名男中学生中,有36.37%(383人)的学生自我报告关心性的问题。最初关心性问题的最小年龄为10岁,最大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14.64岁;在1092名女学生中,有32.23%(352人)自我报告关心性问题或青少年性意识形成的平均年龄均迟于初次遗精(14.4岁,标准差2.01)和月经出潮(13.04岁,标准差为1.16)的平均年龄。

由于对性问题的关心,青少年便也会特别想了解性知识。2001年,北京海淀区计生委对泉区40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中学生渴望获得行知识。1988年的青春期教育调查结果表明,各种文化传播媒介成为青少年性知识的一个最重要来源,其中男生为76.6%,女生为70.1%,而在各种文化媒介中,医学书籍占首位,报刊杂志次之;而在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各种人物中,同学与朋友的影响居首位(男生为11.3%,女生为10.0%),详见表(1-1)

环境因素男女

人数%人数%

父母362.9816.3

老师685.6503.9

同学、朋友13811.312810.0

兄弟姐妹60.5161.3

医学书籍35929.329523.1

报刊杂志26721.827121.2

影视856.91189.2

广播423.4836.5

文艺书籍17214.115412.1

学校课程332.7483.8

其他181.5342.7

合计人数1224100.01278100.0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的影响(男生为2.9%,女生为6.3%),学校课程对中学生的影响甚微(男生为2.7%,女生为3.8%),所占比率不到4%。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父母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最为最重要的两个场所的家庭和学校却不是青少年性知识的重要来源,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而且当前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泛滥,传播媒体(如影视、书籍、杂志等)和网络上的那些之作,所散布的虚假的迷信的伪劣的性信息就像细菌一样在迅速的传播。在儿童时期或青少年时期,如果受到一些环境的不良刺激,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定势”,甚至终生难改。在社会生活中看到的一切“性别同一性”的倒错现象、同性恋等,这大都和性心理有密切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开展必不可少的青春期教育,不通过正常的渠道给青少年提供科学而准确的信息不为他们提前打“预防针”,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而让他们在虚假的、迷信的、伪劣的性信息中去选择和学习,让他们在色情商品中去了解两性关系,又怎能防止他们出现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呢?

让我们来看一组针对“大学生对我国性教育的评价”的调查表(1-2)吧!(p=0.02)

性别总人数很适当太保守太开放

人数%人数%人数%

男18301246.8167591.5311.7

女12181179.6107888.5231.9

表中可见,大学生认为我国性教育的状况“太保守”的,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占85.1%,认为很适当的占7.9%,认为“太开放”的占1.7%。这至少说明了目前所进行的这种性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远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也多次指出,现青少年性成熟的时间比以前大大提早,但性教育仍然没跟上,一涉及“性”问题,有关方面总是“放不开”。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

海淀区计生委的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家长面对儿子第一次遗精,女儿第一次月经来朝不知该说么。家长们都表示把握不好对孩子生理教育的尺度,说多了恐怕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说浅了又不足以解释清楚。又不少学校,虽然开设了青春期生理课,但一涉及性知识,老师就挑着讲,或者让学生回家自己看书。这样,学生无从了解性知识。又写同学就通过黄色录像带、庸俗书刊等非正常的渠道填补性知识的空白,以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2

当代青少年 社会教育 教育环境

社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教育其实就是帮助教育个体顺利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就其内容来说,社会教育包括确立社会意识、形成社会观念、塑造社会性格、养成社会能力、学会社会规范、了解社会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培育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其实也就是帮助教育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相比较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言,社会教育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它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并且会反过来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向、内容或效果。

一、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教育环境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因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就当前我国青少年所处的教育环境而言,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就家庭教育来讲,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背景,备受宠爱,其家庭条件比过去要好得多,他们在生活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与挫折相对要少;另一方面,父母亲在职的比例也在与日增长,繁重的现代工作使得他们往往在生活阅历和感情融合方面跟子女的交流相对不足,往往只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习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方面,这会直接影响子女的社会观念的确立。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就遇到了不少虽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如教师、研究员等身份,但因为双双忙于工作并且过于单一关注子女学业而导致子女心理与思想出现问题的案例。

二是就学校教育来讲,在通才教育思维与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强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的专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相对而言,加强青少年社会综合能力方面的教育相对减少,可供学生个人支配的社会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平台也非常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大大降低。2006年10月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三家研究机构共同实施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调查显示,北京小学生放学后和休息日的活动以学习为主,约占到七成;自主支配时间少于东京和首尔小学生;暑假参加夏令营和社区活动的比例均不足两成。

三是就社会文化来看,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社会文化日益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于多元化的关注显然不够,有的甚至采取简单隔离和排斥的办法,反而促使青少年把对这些良莠不齐的多元化文化的关注转为“地下”,从而更加不可控,因而造成青少年因教育不足而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网络游戏、虚拟社区、魔幻、网恋、传销、等。

四是就青少年本身身心特征来说,青少年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外部环境十分敏感,因此又被称为“暴风雨时期”。在缺乏生活压力、个体社会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出现喜好虚幻、逃避、消极、等待、多变、极端等心理特征和行为现象。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尝试着接受和掌握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准备担当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角色。因而,此时的青少年在社会教育方面非常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二、当代青少年因社会教育不足所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社会教育的完成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个是传统的家庭教育,一个是官办学校提供的理想化、模板化的人生设计和社会理念灌输,再一个就是偶发自然的简单生活人往,这就容易造成教育个体在社会教育方面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实践脱节。由于与社会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或错位,教育主体在确立新的人生观、社会观,在从一种世界观向另一种世界观过度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位差和障碍,从而导致青少年毕业后在面临社会时难以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环境,就会出现种种社会适应问题。具体说来,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

这主要体现在:就总体而言不论是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家庭的青少年比较缺乏对现代社会规范的意识认同,集中体现在缺乏社会公德的意识、社会与家庭的责任感不强、很少关心社会正义、以自我为中心看待社会并习以为常,对一些极端边缘化行为比如网络传播不良信息、暴虐、等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缺乏认识。2005年12月,某中学进行了一次500份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如何看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问题,有30名学生认为国家观念可淡化,有136名学生认为个人自由无须强求,有229名学生认为应该热爱国家,只有105名学生认为热爱祖国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3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话题。我认为集团公司团委今天举办的这场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座谈会,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青少年来说是尤其重要。我来自学校,就简要谈谈如何加强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价值判断日益呈现多元倾向。环顾身边人们忧虑的是非感日益模糊的道德现实,认真学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论述,深深感受到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由于多元价值观而日益模糊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和荣辱观的当下,以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让青少年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已经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

长期分管教育的安徽金寨县副县长司敏代表提出:“现在有孩子比吃、比穿、比谁的父母官大,却对父母、对周围的小朋友漠不关心,这样怎么谈得上爱祖国?”的确,在我们矿区,这些现象并不少见,出口就是脏话,随处乱丢垃圾,破坏学校公物、上网、抽烟、喝酒、打架、早恋等现象也确实存在,特别是在企业中小学移交地方的过渡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小学移交地方,大多数老师心里没有底,表现出浮躁、迷茫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同时社会上不良风气、不良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青少年的荣辱观,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心灵,失去了辨别美丑的标杆。

在这种背景下,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论述,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对多元化模糊的主流价值的一种重申,也是对多元化的一种价值整合。“八荣八耻”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共识,应以“八荣八耻”区分最基本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把青少年培养成什么样的接班人,树立怎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对我们这个国家与时代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与迫切。

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其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进行,是当前学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学校团组织要按照集团公司团委的具体部署,积极开展“知荣辱、树新风、当先锋”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按照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重要论述的总要求,在广大团员青少年中采取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征文、书法绘画、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强化教育宣传,加深认识理解。按照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要求,找出差距,锐意进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成为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

二、形成合力,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网络

周济部长强调: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把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分层次推进。学校各科室、各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营造良好氛围,让荣辱观教育无处不在。其次,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加强联系和沟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三、充分发挥广大团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广大团干部要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青少年做出榜样。带头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掌握精神实质,努力把握基本要求,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思想行为,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于青少年,努力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

四、选树典型,营造氛围,推广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

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感恩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29-2

一、感恩和感恩教育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念

对于“感恩”,《说文》中曰,“恩,惠也,次心,因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它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

中国主要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培养,提倡修身,“仁爱”本身就是存在感恩的思想的。感恩是对自己道德生命的要求,克己修身,提升自我道德,必须有感恩的心态。感恩的形式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思想或者精神上的。孟子扩充了孔子学说,将父子间天然的亲情扩充推延成人际间公享的道德同情,通过社会化的伦理制度来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频繁的利益冲突,从而把血缘亲情、宗法观念、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形成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随着历史的发展,董仲舒在五伦的基础上又详细论证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凌驾于“五伦”之上,达到了不可逾越的神圣境地。在上位者对在下位者的关怀和帮助是慈爱和恩宠,在下位者对在上位者的顺从与关怀是敬爱与报恩。儒家文化认为个体要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道德品质,通过忠、孝、节、义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所面临的现代社会的挑战

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全球化影响,现有的道德教育所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方的与西方的、传统的与现代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道德文化与道德精神同时影响着、冲击着我们现实道德文化和道德精神,当前的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刃性”

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对当前的感恩教育提出了挑战: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容易是青少年产生价值选择的困惑,从缺乏感恩意识;市场经济促进了国人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陈旧观念,促进形成竞争意识,形成开拓创新精神,但同时也容易产生冒进、浮躁心态、缺乏同情心与人情味;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但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但同时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所以,感恩教育只有利用市场经济积极的一面,抑制消极的一面才能取得实效;市场经济也只有通过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社会教育才能张扬其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激发体制性的活力,促进人格的健全与优化,从而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感恩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迎接来自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式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这对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有相当大的冲击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的压缩,通过反应灵敏的国际市场、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特别是各种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手段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整个世界正在逐渐变小,不同经济活动主体创句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市场化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己经使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企业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它们之间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这一方面有利于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一些错误、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或价值观念趁机渗透进来,冲击我国文化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这是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以及德育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

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5

 

关健词:体育社会属性;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对象

    10-17岁青少年。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内涵与本质。在哲学范畴中,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那么,体育社会属性就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新世纪理想教育的代名词,是有别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体制,目前对其本质和内涵的诊释很多。综合起来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4个方面。它是一种注重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和完善人格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知识迅速增长和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创造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比体育社会属性的范畴广,它既包含了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又不能取而代之。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促进,形成互补之势。譬如,运动竞赛承载着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这一属性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无一不是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

    2、对象与目的趋同一致。从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体育的社会属性还是素质教育,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目的都是从不同角度来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这对处于社会化转变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绪情感丰富、渴望交往;对勇敢、刚毅、果断、顽强、沉着、机智等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教育功能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求实的精神和谦虚纯朴、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例如,可以通过上课、换项时的整队和队伍调动以及每次练习开始和结束的要求,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场地的布置和体育器材的借用和归还,培养学生热受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和习惯;通过游戏和比赛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具有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的思想和风尚等。体育运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特殊的集团〔微型社会的教育环境

[1] [2] [3] [4] 

和形式,通过这种环境和形式我们可以在“训育”(即指培养学生的情操,态度和思想)中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团结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样也在“陶冶”(指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善于思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育活动正契合了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强烈的,合理共鸣,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变化特点,因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能力和创造性。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以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即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为前提的。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所培养的人必须是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必备的创造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无怪乎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既是潜能充分开发的过程,又是推动青少年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与贯彻主体性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体育的积极参与对于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运动与个性发展。由于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的依托,共同活动是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集体于是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熔炉。体育运动作为形成青少年社会化经历的重要途径,不仅提供了多种群体活动的形式,还提供了值得记忆的、富有影响的、以及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经历,因而体育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集体与个性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对青少年教育时应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体育运动与其他教育的融合。“非运动员或定期参与运动的人们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可以学到在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暗示我们应该辩证的把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其实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体育不能一味强调自然属性的教育,必须将其社会属性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结合来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少年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时,是在一种集体(或称微型社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多数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各项运动的知识、技能、发展身心,同样也接受了品质、毅力、智力等方面的良好教育。

    (二)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人类社会的种种特征属性,且有不断发展之势,我们称之为体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的运动、教化、修养、精神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的影响。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源于生活,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能、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与综合,但它又高于生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相应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其掌握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因为这些方法和手段不是单纯生物自然属性的反映,而是有着深深的社会属性烙印,如正确姿势的坐立行走对青少年外在形象气质的塑造),来逐步使他们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终身影响的。如:青少年及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学会各种走、跑、跳、攀登、爬越、搬运等技术,从而提高他们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技能的一部分。

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6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教育 青少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确立的一个科学命题和重大战略,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最根本的还是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一、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课题

青少年是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现在的青少年思想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青少年道德的时代特征

(一)当代青少年的德性成长虽然存在困惑、迷惘、与冲突,但其思想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1、爱国进步是当代青少年思想的主流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很关心国际时事和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他们爱看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影视片,崇敬英雄人物,有报效祖国的宏大志向。这表明我们长期作为德育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青少年当中有良好的影响并逐渐扎根,他们对祖国的明天充满希望。

2、道德主体意识增强,重视人生价值和个人幸福主体意识增强

这首先表现在青少年道德选择上的自由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当代青少年对道德问题会作自己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非常重视自己的自主判断,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看重自己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其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向往与追求通过自己努力,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幸福生活。

(二)当代青少年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

1、青少年道德取向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意识形态的嬗变中,年轻一代道德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状况,不仅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实现道德观念更新的一种进步趋向。

2、青少年思想复杂化

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处在嬗变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不仅没掌握正确的识别标准,也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如何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占领年轻一代的思想阵地,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3、青少年成长保姆化

从幼儿园到高中,父母全程打理,学习上甚至全程“监控”,使大多数青少年缺乏独立、忍让,缺乏协作精神、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只索取不奉献;少奉献多索取;这成为当代大多数年轻人道德的主要信条。

三、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重智育,轻德育观念根深蒂固

从学校来说,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师业绩优劣的评定基本上是以学生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的,导致学校教育走向“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能真正的将德育与智育并重。

现在,很多家长不断用“高分—升学—升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一生荣华富贵”的目标来诱导孩子的功利之心,使得孩子对劳动产生“尊卑贵贱”的错误的价值判断,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德育实效性不强,教育效果不佳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往往是满足于对青少年传授道德方面的知识,而忽视社会实践和道德体验等重要环节,造成青少年知行脱节。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任何道德知识,如果没有经过受教育者的个人实践,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是难以形成行为习惯的。

(三)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佳,对青少年成长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种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环境因素也大量存在出现,这是对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考验。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乏,欺骗欺诈活动,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都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四、构建和谐社会中怎样实施道德教育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适应和尊重青少年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首先,研究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掌握他们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其次,是要适应青少年。要善于掌握青少年喜欢的语言,用青少年习惯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第三,要尊重青少年。要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思想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工作的社会合力

1、学校要顺应时展,改变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标准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应牢固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改变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标准。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考试,改革陈旧的考试方法,建立科学、灵活、全面、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教育一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学会生存的本领,同时又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同社会和谐共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

2、家长要努力提升其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但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一些父母在教育观念上有误区。许多家长都把高分,考重点学校,找个好工作作为评价子女的标准。其次是情感上的误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感情投入越来越多,关爱变成了溺爱,远远超出了孩子的承受限度,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人格上的畸形发展。再次是教育方法上的误区,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依然沿袭陈旧的教育方法,要么对孩子施以过度的物质奖励,要么施以高压政策,因此,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首先要教育好家长,使家长跟上时代的发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对待和教育子女,才能大大提升青少年思想教育水平。

3、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现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反差,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在学生身上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德行修养,很快就会被家庭,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所吞噬。在学校老师教育学生要使用文明语言,可在家庭,社会上常常听到粗话,脏话;在学校老师禁止谈恋爱,打架,可目前的影视节目,网络游戏中到处充斥着言情,暴力的内容。因此,要净化和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其中居于基础和关键的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探索青少年道德教育模式,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能力,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齐志明 美日学校德育与我国学校德育的比较及思考 中国德育 2002.1

[2]陈正良 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构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3]班华 现代德育论(第二版)[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